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46文言文閱讀之特殊句式(原卷版)
【考點解讀】
《新課標》對文言文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這意味著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自
主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夠運用注釋、工具書等輔助手段,把握文言文的大意。
2、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學生要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基礎知
識,通過閱讀和思考,感悟文言文的內涵和韻味,并能夠在實際情境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3、背誦優秀詩文一定的篇目。中考通常會考查規定范圍內的文言文背誦篇目,以檢驗學生的記憶和理
解程度。
4、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能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能分析文章的表達技巧。這要求學生能夠深入理
解文言文所表達的主題、情感,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篇章結構等。
5、能閱讀課外淺易文言文,大致理解其內容。中考文言文閱讀不僅局限于課本內容,還會涉及課外的
淺易文言文,考查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總之,課程標準對文言文的要求旨在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素養,使學生能夠在中考中準確理解、分
析和解答與文言文相關的題目。
文言文特殊句式在中考題型中作為獨立形式出現的地區并不多,但是在文言文翻譯題型和理解好文言
文內容方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翻譯中會作為2-3分的比重來考察,所以掌握好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非常
重要。
【考點點撥】
一、判斷句
現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要在主語的謂語之間加判斷動詞“是”。古代通常不用“是”來聯系,而是
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判斷句的重要標志。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
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類型分析示例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陳涉者,陽城人也
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句,對主
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
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賊也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
不常見玉……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
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者也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劉豫州王室之胄
詞作出判斷
注意: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
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
例如: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
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二、省略句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漢語都有的現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況更加普遍,
幾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類型例句
承前省略沛公軍霸上,(沛公)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省略
蒙后省略(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主語
對話中省略樊噲日:“今日之事何如?”良日:“(今日之事)甚急!”(《鴻門宴》)
承前省略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蒙后省略因跪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省略
謂語
共喻省略(根據上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厲害)?”日:“不若也。”(《廉頗藺相如
下文一看便會明
列傳》)
白省略的是什么)
動詞賓語省略余人各復延(之)至其家
省略
賓語
介詞賓語省略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介詞“于”省略口技人坐(于)屏障中
介詞“以"省略陳勝、吳廣皆(以)次當行(《陳涉世家》)
省略
介詞
介詞“自”省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自)日邊來(《望天門山》)
省略兼語使(之)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被動句
現在被動句常用“被”來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詞“為”或“于”來表被動,偶爾也用“見”或“被”,
而且它們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為"或“為……所”配合表示被動。
“為”字句例如: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可譯為:吳廣平素很愛護士兵,士兵大多
愿意替他出力
“為.........”例如:“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就是說:高山峰巒被大雪洗的
干干凈凈,像擦拭過一樣
“為所”句例如:舌一吐而二蟲為所吞,“為所吞”是指兩只小蟲被癩蛤蟆吞掉
2、用介詞“于”放在動詞后,并引出施動者。
如《孟子二章》“百里溪舉于市”說“百里溪從市場上被提拔起來”屬于被動意義。
3、用“見”表示被動,或“見”與“于”配合使用,或“見”與“被”對舉使用。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可譯為:秦國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騙。
4、沒有任何表示被動詞語的被動句。
例如:橘傾楫摧。可譯為:船上的桅桿被吹倒了,船槳被折斷了。
四、倒裝句
文言文中,句子的語序與現代漢語語序不同,這就是古漢語中所謂的倒裝句。倒裝句有下面幾種情況:
形式例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表感嘆
主
②賢哉,回也!(《〈論語〉十二章》)
謂
倒①誰可使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置表疑問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
國也》)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毋”
或否定動詞“無”或不定代詞“莫”等)②而衰之天闋者。(《逍遙游》)
③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賓
語①沛公家性?(《鴻門宴》)
前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句中出現疑問代詞“何、誰、
②大王來回辱?(《鴻門宴》)
置孰、惡、安、焉、胡、奚、曷”等)
③萬鐘于我巧加焉!(《魚我所欲也》)
①菊本蒙,陶后鮮有聞。(《愛蓮說》)
以“之”或“是”為標志,以加重語氣。(“之”“是”無實
義)②句讀本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定語放在中心語后,用“者”作結尾,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
定
組成“中心語+后置定語+者”的格式賦》)
語
后定語放在中心語后,中間用“之”作為標志詞,
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組成“中心語+之+后置定語”的格式
在中心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再用“者”字結尾,
馬之千里者。(《馬說》)
組成“中心語+之+后置定語+者”的格式
在中心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而”,再用“者”字結尾,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
組成“中心語+而+后置定語+者”的格式子?梁惠王下》)
數量詞用作定語,大多放在中心語的后面,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雙,
格式為“中心語+數(量)詞”。欲與亞父。(《鴻門宴》)
①佚之狐言于鄭伯曰……(《燭之武退
秦師》)
動詞+于+狀語
②青,取之于藍。(《勸學》)
狀③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項脊軒志》)
語
……乎……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后
置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孫權勸學》)
動詞+以+狀語
②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
形容詞+于+狀語青于藍。(《勸學》)
備注:
1、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定語后置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語后置句,只有強調和突出定語的句
子,才有可能是定語后置句。
【考點典例】
一、【2019山東青島中考真題】文言文閱讀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棄費產不營,有大志,通貫書術。隋亂,詭為道士。武陽
郡丞元寶藏舉兵應李密,以征曲書檄。密得寶藏書,輒稱善,既聞征所為,促召之。征進十策說密,不能
用。王世充攻洛口,征見長史鄭:“魏公①雖驟勝,而驍將銳士死傷略盡;又府無見財,戰勝不賞。此二
者不可以戰。若浚池峭壘,曠日持久,賊糧盡且去,我追擊之,取勝之道也。"日:"老儒常語耳!”征
不謝去。后從密來京師,久之未知名。自請安輯山東,乃擢秘書丞,馳驛至黎陽。時李勃尚為密守,征與
書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眾數十萬,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敗不振,卒歸唐者,固知天命有
所歸也。今君處必爭之地,不早自圖,則大事去矣!“勃得書,遂定計歸,而大發粟饋淮安王之軍。會竇
建德陷黎陽,獲征,偽拜起居舍人。建德敗,與裴矩走入關,隱太子②引為洗馬。征見秦王③功高,陰勸
太子早為計。太子敗,王責謂日:"爾閱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從征言,不死今日之禍。”王
器其直,無恨意。
【注】①魏公:李密。②隱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
——節選自(《新唐書?魏征列傳》)
1、下列句子與文中“封事,謗木之遺也”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何陋之有(《陋室銘》)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珊也(《醉翁亭記》)
C.蒙辭以軍中多務(《孫權勸學》)
D.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
二、【2018山東青島中考真題】文言文閱讀
賈詡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謂詡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
叛敵,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日:“我段公外孫也,汝勿殺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穎,昔久為
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敵。叛敵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詡實非段穎外孫,權以濟事,咸此類也。
后李傕②等與詡議,欲迎天子③置之.營中,詡曰:“不可。挾天子,非義也。"傕不聽。或謂詡曰:
“此中不可久處,君胡不去?”詡曰:"吾受國恩,義.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東,而傕來追,王師敗績。司徒趙溫為傕嫌,欲殺之。詡謂傕目:"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
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詡為太尉。年七十七,薨,謚曰肅侯。
【注】①良、平:指漢代張良、陳平。②傕:音jue,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漢獻帝。④文帝:指魏文帝。
(取材于《后漢書》《三國志》)
1、下列句子與“司徒趙溫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陳太丘與友期》)
B.中軒敞者為艙(《核舟記》)
C.山巒為晴雪所洗(《滿井游記》)
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賈詡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謂詡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
叛敵,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勿殺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穎,昔久為
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敵。叛敵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詡實非段穎外孫,權以濟事,咸此類也。
后李傕②等與詡議,欲迎天子③置之.營中,詡曰:“不可。挾天子,非義也。”傕不聽。或謂詡曰:
“此中不可久處,君胡不去?"詡曰:"吾受國恩,義.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東,而傕來追,王師敗績。司徒趙溫為傕嫌,欲殺之。詡謂傕日:"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
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詡為太尉。年七十七,薨,謚日肅侯。
【注】①良、平:指漢代張良、陳平。②傕:音jue,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漢獻帝。④文帝:指魏文帝。
(取材于《后漢書》《三國志》)
1、下列句子與“司徒趙溫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陳太丘與友期》)
B.中軒敞者為艙(《核舟記》)
C.山巒為晴雪所洗(《滿井游記》)
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文言文閱讀。
向有友人饋朱鯽①于孫公子禹年②,家無慧仆,以老傭往。走送之,及門,傾水出魚,索盤而進之。
及達主所,魚已枯斃。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傭,即烹魚以饗③。既歸,主人問:“公子得魚,頗歡慰否?”
答日:“歡甚。”問:“何以知之?”曰:“公子見魚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賜酒,且烹數尾以犒小人。“主
人駭甚,自念所贈頗不粗劣,何至烹賜下人。因責之曰:“必汝蠢頑無禮,故公子遷怒耳。”傭揚手力辯
日:“我固陋拙,遂以為非人④也!登公子門,小心如許,猶恐筲斗不文⑤,敬索盤出,——勻排而后進
之,有何不周詳也?”主人罵而遣之。⑤筲斗(shAoddu)不文:用小水桶盛著魚,不夠體面。筲斗,小水
桶。
【注釋】①朱鯽:紅鯽魚,一種名貴的觀賞魚。②孫公子禹年:孫禹年,淄川人,清代順治年間兵部尚書
之子。③饗:用酒食款待。④非人:不懂事理的人。
1、下列句子中,與“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B.山巒為晴雪所洗出(《滿井游記》)
C.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D.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
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
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
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
在位之人才%丕旦面閭巷堇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矍之把封建之守陛下甚熊久必天至為常百毛一■之
憂士?.二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
謂其無意于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孽怪去,終英宗世,召不起。熙寧二
年,拜參勺單事。上謂日:“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孥本,不曉世務。”安石對日:“經術正所以經
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
先?"安石日:“變風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為然。于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
事陳升之同領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頒行分下。安石性強性,遇事無可
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訕。
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俄慧少年。七年春,
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咨
怨,至出不遜語,自近臣以至后族,無不言其害,兩宮泣下,憂京師亂起,以為天旱,更失人心。”監安
上門鄭俠上疏日:“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
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余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節選自《宋史?王安石傳》)
17.下列選項的句式與例句“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相同的一項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B.茍以天下之大
C.雖董之以嚴刑D.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考點精練】
1、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A.問所從來,具答之。B.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C.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D.孔子云:“何陋之有?
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項的是()
A.相與步于中庭。B.獨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D.更有癡似相公者。
3、下列與“羽嘗為流矢所中”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醫曰:"矢鑲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節選自《三國志?關羽傳》,有刪改)
A.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百里溪舉于市D.帝感其誠
4、下列句子,與“夫孝,德之本也”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長洲人。十九為諸生,受業與校。性至孝,父疽發背,親自吮舐。老得督眩疾,則臥于榻下,
夜不解衣,微聞響咳聲,即躍起問安。
A.必以分人(《曹劌論戰》)B.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C.賢能為之用(《隆中對》)D.其兩膝相比者(《核舟記》)
5、下列句子中,與“黑為設食”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王黑性儉率。鎮河東日,嘗有臺使①至,黑為設食,乃裂去薄餅緣。黑曰:“耕種收獲,其功已深,
舂②爨③造成,用力不少。爾之擇選,當是未饑!”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慚。
【注釋】①臺使:中央最高行政機構派出的使者。②舂(ch6ng):用杵搗去谷物的皮殼或搗碎。③爨(cu
an):生火做飯。
A.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觀潮》)
B.客從外來,與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
C.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D.舜發于吠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下列各句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A.客有吹洞簫者B.而今安在哉
C.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D.徘徊于斗牛之間
考點典例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考點典例】
一、【2019山東青島中考真題】文言文閱讀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棄費產不營,有大志,通貫書術。隋亂,詭為道士。武陽
郡丞元寶藏舉兵應李密,以征曲書檄。密得寶藏書,輒稱善,既聞征所為,促召之。征進十策說密,不能
用。王世充攻洛口,征見長史鄭:“魏公①雖驟勝,而驍將銳士死傷略盡;又府無見財,戰勝不賞。此二
者不可以戰。若浚池峭壘,曠日持久,賊糧盡且去,我追擊之,取勝之道也。"日:"老儒常語耳!”征
不謝去。后從密來京師,久之未知名。自請安輯山東,乃擢秘書丞,馳驛至黎陽。時李勖尚為密守,征與
書目:"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眾數十萬,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敗不振,卒歸唐者,固知天命有
所歸也。今君處必爭之地,不早自圖,則大事去矣!”勃得書,遂定計歸,而大發粟饋淮安王之軍。會竇
建德陷黎陽,獲征,偽拜起居舍人。建德敗,與裴矩走入關,隱太子②引為洗馬。征見秦王③功高,陰勸
太子早為計。太子敗,王責謂日:“爾閱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從征言,不死今日之禍。”王
器其直,無恨意。
【注】①魏公:李密。②隱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
——節選自(《新唐書?魏征列傳》)
1、下列句子與文中“封事,謗木之遺也”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何陋之有(《陋室銘》)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哪也(《醉翁亭記》)
C.蒙辭以軍中多務(《孫權勸學》)
D.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類問題,必須先了解幾種常見的文言句式:①
倒裝句;②省略句;③判斷句;④被動句。然后根據句意進行辨析。
例句的句意是:封事,應該是從謗木傳承下來的吧。所以例句是判斷句。
A項句意:有什么簡陋的呢?(倒裝句)
B項句意: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哪山。(判斷句)
C項句意: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倒裝句)
D項句意:這個人一個一個地為(他們)詳盡地訴說(自己)所聽到的事,(村中人)都感嘆惋惜。
(省略句)
二、【2018山東青島中考真題】文言文閱讀
賈詡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謂詡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
叛敵,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勿殺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穎,昔久為
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敵。叛敵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詡實非段穎外孫,權以濟事,咸此類也。
后李傕②等與詡議,欲迎天子③置之.營中,詡曰:“不可。挾天子,非義也。”傕不聽。或謂詡曰:
“此中不可久處,君胡不去?"詡曰:"吾受國恩,義.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東,而傕來追,王師敗績。司徒趙溫為傕嫌,欲殺之。詡謂傕目:“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
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詡為太尉。年七十七,薨,謚曰肅侯。
【注】①良、平:指漢代張良、陳平。②傕:音jue,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漢獻帝。④文帝:指魏文帝。
(取材于《后漢書》《三國志》)
1、下列句子與“司徒趙溫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陳太丘與友期》)
B.中軒敞者為艙(《核舟記》)
C.山巒為晴雪所洗(《滿井游記》)
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斷。“司徒趙溫為傕嫌”一句為被動句,A項為省略句,B項為判斷
句,D項為倒裝句,C項為被動句,故正確答案為C。
三、文言文閱讀。
賈詡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謂詡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
叛敵,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勿殺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穎,昔久為
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敵。叛敵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詡實非段穎外孫,權以濟事,咸此類也。
后李傕②等與詡議,欲迎天子③置之.營中,詡曰:“不可。挾天子,非義也。”傕不聽。或謂詡目:
“此中不可久處,君胡不去?"詡曰:"吾受國恩,義.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東,而傕來追,王師敗績。司徒趙溫為傕嫌,欲殺之。詡謂傕日:"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
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詡為太尉。年七十七,薨,謚日肅侯。
【注】①良、平:指漢代張良、陳平。②傕:音jue,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漢獻帝。④文帝:指魏文帝。
(取材于《后漢書》《三國志》)
1、下列句子與“司徒趙溫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陳太丘與友期》)
B.中軒敞者為艙(《核舟記》)
C.山巒為晴雪所洗(《滿井游記》)
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斷。“司徒趙溫為傕嫌”一句為被動句,A項為省略句,B項為判斷
句,D項為倒裝句,C項為被動句,故正確答案為C。
四、文言文閱讀。
向有友人饋朱鯽①于孫公子禹年②,家無慧仆,以老傭往。走送之,及門,傾水出魚,索盤而進之。
及達主所,魚已枯斃。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傭,即烹魚以饗③。既歸,主人問:“公子得魚,頗歡慰否?”
答日:“歡甚。”問:"何以知之?”曰:“公子見魚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賜酒,且烹數尾以犒小人。“主
人駭甚,自念所贈頗不粗劣,何至烹賜下人。因責之曰:"必汝蠢頑無禮,故公子遷怒耳。”傭揚手力辯
日:“我固陋拙,遂以為非人④也!登公子門,小心如許,猶恐筲斗不文⑤,敬索盤出,一一勻排而后進
之,有何不周詳也?“主人罵而遣之。⑤筲斗(shAod&j)不文:用小水桶盛著魚,不夠體面。筲斗,小水
桶。
【注釋】①朱鯽:紅鯽魚,一種名貴的觀賞魚。②孫公子禹年:孫禹年,淄川人,清代順治年間兵部尚書
之子。③饗:用酒食款待。④非人:不懂事理的人。
1、下列句子中,與“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B.山巒為晴雪所洗出(《滿井游記》)
C.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D.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斷。“何以知之”即“以何知之”,為倒裝句式。D項“忌不自信”
即“忌不信自",也是倒裝句式,故正確答案為D。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
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
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
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
在住之人才購丕艮而間甚堇身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把封建之守陛下甚熊久以天以為常百毛一旦之
憂坐?”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
謂其無意于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孽怪去.終英宗世,召不起。熙寧二
年,拜冬勺尊奉。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學小,不曉世務。”安石對日:“經術正所以經
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
先?"安石日:“變風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為然。于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
事陳升之同領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頒行分下。安石性強快,遇事無可
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訕。
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俄慧少年。七年春,
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取免行錢太重,人情咨
怨,至出不遜語,自近臣以至后族,無不言其害,兩宮泣下,憂京師亂起,以為天旱,更失人心。”監安
上門鄭俠上疏日:“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
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余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節選自《宋史?王安石傳》)
17.下列選項的句式與例句“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相同的一項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B.茍以天下之大
C.雖董之以嚴刑D.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答案】
17.B
【解析】
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定語后置句,“不善”作定語修飾“法度”,正常語序為“不善法度”,句意:想要廢除那些
不好的法度。
A.判斷句,“也”表判斷。句意: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
B.定語后置句,“大”作定語修飾“天下”,正確語序是“茍以大天下”,句意:如果憑著偌大的天
下。
C.狀語后置句,“以嚴刑”作“董”的狀語后置了,正確語序是“雖以嚴刑董之”,句意:即使用嚴
酷的刑罰督察人民。
D.被動句,“為……所’’表被動,句意: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讓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啊!
故選B。
參考譯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王安石議論高深新奇,善于雄辯和旁征博引,自圓其說,敢于堅持按
自己的意見辦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矯正世事、改變傳統陋習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萬言書,認為:“當
今天下的財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風俗一天比一天敗壞,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
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們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驚擾天下人
的視聽,并且本來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來創造天下的財富,征收天下的財富來供天
下人消費,自古以來的太平盛世,不曾因為財富不足而造成國家的禍患,禍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財政不得其
法。
居官任職的人的才能已經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國家的托付,疆域的保護,陛下
難道能夠長久地把上天賜予的幸運當作常態,而不考慮萬一出現禍患該怎么辦嗎?后來王安石掌管國家,
他所安排的,大體上都是效法這份萬言書的(以這份萬言書為依據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賢院。在此之
前,朝廷多次下達委任他擔任館閣職務的命令,他都辭謝了;士大夫們認為他是無意顯赫于世以求仕途暢
達,都恨自己不能結識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擔任名利優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親去
世離任,一直到英宗朝結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復任職。熙寧二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
神宗對王安石說:“人們不能了解你,以為你只知道經學,不明白世上的事務。”王安石回答說:“精通
經學正可以用來治理世上的事務,但是后世所謂學習經學的讀書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全都認為經
學不可以施行在社會事務上。”神宗又問:“那么你實施的話以什么為先?”王安石說:“改變風俗,建
立法令制度,是當今最為急迫的事情。”神宗認為很對。于是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制置三司條例司為臨
時官署名),任命王安石和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共同掌管。農田水利、青苗、均輸等法相繼問世,稱為新法,
頒行新法于天下。王安石性格固執,遇事不管對與錯,都堅持自己的見解,執意不肯改變。到議論變法時,
在朝百官都持不能變法的意見,王安石陳述儒家經義,提出自己的主張,辯論起來動不動就是好幾百字,
大家都駁不倒他。他甚至說“天災不足以畏懼,祖宗不足以效法,人們的議論不足以憂慮”。朝廷內外老
成持重的人幾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職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門下輕薄而有點小聰明的年輕人。熙寧七年春天,
全國干旱很久,饑民流離失所,皇帝憂容滿面,上朝時感嘆不已,想要全部罷除不好的法度。神宗說:“現
在人們怨嘆,甚至有人說出對朝廷不恭順的話來,自親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沒有不說免行錢有害的。兩宮
太后聲淚俱下,擔憂京城里會發生動亂,認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監安上門鄭俠上疏說:“旱災是由
王安石招致來的。罷免王安石,上天一定會下雨。”慈圣、宣仁兩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對神宗說:“王安石
擾亂了天下。”過了很久,王安石因為旱災而引退,等到再次擔任宰相,一年多后就被罷免了。直到神宗
朝結束也沒有再被召回,前后共八年。
【考點精練】
1、下列各句中,與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EC 62053-21:2003 FR-D Electricity metering equipment (a.c.) -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 Part 21: Static meters for active energy (classes 1 and 2)
- 【正版授權】 IEC 60502-1:2004 EN-D Power cables with extruded insulation and their accessories for rated voltages from 1 kV (Um = 1,2 kV) up to 30 kV (Um = 36 kV) - Part 1: Cables for ra
- 【正版授權】 IEC 60669-1:1998+AMD1:1999+AMD2:2006 CSV EN-D Switches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fixed-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2024年二月化糞池微生物活性定期檢測與維護合同
- 創意粉筆畢業論文答辯框架
- 酒精壁爐知識培訓課件
- 2025年學校物理老師教學方案
- 酒水品鑒知識培訓課件
- 2025年紀念三八婦女節111周年活動方案
- 伺服系統與工業機器人課件第6章 伺服驅動器的參數配置
- 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本質安全體系管理手冊
- 中青劇院管理手冊
- 《對話大千世界-繪畫創意與實踐》 第1課時 定格青春-向藝術家學創作
- CET46大學英語四六級單詞EXCEL版
- 文化人類學完整版
- 2022年南通市特殊教育崗位教師招聘考試筆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 GB/T 13888-2009在開磁路中測量磁性材料矯頑力的方法
- 《劉姥姥人物形象分析》課件-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
- 年產萬噸丁二烯畢業設計
- TPM管理基礎知識培訓課件
- 《林海雪原》知識點 整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