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1 中國古代史(易錯選擇題50道)_第1頁
專題01 中國古代史(易錯選擇題50道)_第2頁
專題01 中國古代史(易錯選擇題50道)_第3頁
專題01 中國古代史(易錯選擇題50道)_第4頁
專題01 中國古代史(易錯選擇題50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1中國古代史消滅易錯專練50題·選擇題涉及考點易錯點0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易錯點02中國古代經濟發展歷程易錯點03中國古代思想與傳統文化易錯點04歷代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易錯點05中國古代軍事戰役易錯點06古代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易錯點07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民族交融易錯點08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一、選擇題1.從圖1到圖2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從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A.古代中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從郡縣制向行省制演變B.自秦朝開始分封制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C.古代中國歷代王朝交替使用分封制和郡縣制D.變化反映出古代中國中央集權趨勢的加強2.觀察下面三幅圖片,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是(

)A.君權的不斷強化 B.中央集權的趨勢C.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封建體制的不斷完善3.下圖是某同學整理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發展歷程的卡尺。其變化的特點說明中國古代(

)A.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強 B.地方權力不斷增大C.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D.地方分離運動不斷加劇4.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是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結果?觀察下圖,①和②處應該填寫的內容是(

)A.奴隸?桀 B.郡縣?紂 C.奴隸?紂 D.禪讓?啟5.某學者對中國古代兩種政治制度的特點進行比較,根據圖示中有關文字,你認,這兩種制度分別是(

)A.分封制和城邦制 B.科舉制和郡縣制 C.分封制和郡縣制 D.君主制和郡縣制6.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某一農業生產工具“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為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該農業生產工具為(

)A. B. C. D.7.下面兩幅圖是中國古代兩大水利工程。關于這兩大水利工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都是為了防洪灌溉而修建的水利工程 B.都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C.修建都加重人民負擔,政權短命而亡 D.都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8.下面是歷史社團研究性學習中出現的一組材料,他們研究的主題應該是(

湖南長沙出土春秋時期鐵鋤圩田(五代出現)牛轉翻車(唐或宋出現))A.古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B.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C.古代經濟中心的南移 D.古代手工業發展歷程9.某歷史合作學習小組選用下列四圖及相關知識制作網頁,最能反映網頁主題的是(

)A.古代農業的發展 B.古代商業的發展歷程C.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D.古代對外交往歷程10.史料是認識歷史、分析問題的主要依據。產生以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東京夢華錄》卷二記載北宋首都開封店鋪林立,“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夢梁錄》卷十三記載南宋首都臨安“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A.兩宋時期皇權的不斷衰敗沒落 B.兩宋時期重農抑商觀念的改變C.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 D.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11.認識課題和時代特征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根據如圖的關鍵詞,可以確定的課題名稱是(

)秦朝焚書坑儒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獄A.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B.中國古代的思想控制C.中國古代的經濟發展 D.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12.如表反映了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主要思想派別及作品數量。該時期是(

派別儒家(六藝)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支派103372110761220篇數31239933692173686107403A.商周時期 B.戰國時期 C.秦朝時期 D.西漢時期13.明朝嚴格規定科舉考試的全部內容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明朝統治者對科舉考試做出改變的根本目的是(

)A.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B.保留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C.禁錮思想,使應試者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14.典籍承載中華文脈,思想塑造軸心文明。下圖所示典籍記錄了中國古代一位教育家的思想。這位教育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子15.小莉同學在整理歷史課筆記時,摘抄了下列資料。該資料反映了(

)隋朝時期開創: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確立: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唐朝時期發展:增加科舉考試科目完善:創立殿試制度A.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變革 B.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領域的發展C.中國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完善 D.中國古代國家統一局面的鞏固16.下列敘述中,關于百家爭鳴說法錯誤的是(

)A.當時各家學派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B.各家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觀點互相不同,但同時又互相影響,取長補短C.百家爭鳴是一場學術爭端,擾亂世人思想D.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基礎1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友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源于中國古代的,“仁、義、信”等思想。中國古代的“仁、義,信”思想屬于(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18.“冰墩墩”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吉祥物。擬人化的熊貓形象,將現代科技與冰雪運動融為一體,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國古代的(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19.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觀點是觀察、分析歷史事實時所處的立場和看法。下列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敘述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各家學派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B.孔子是春秋后期魯國人,年輕時做過小吏,后收徒辦學,成為知名學者。C.墨子是墨家的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D.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學術的繁榮,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20.抓周之俗,由來已久。《顏氏家訓?風操》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一周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而唐宋之后,新生兒抓到紙筆,則最為滿意。它反映了(

)A.平民百姓生活豐富多彩 B.古代迷信思想深入民間C.紙的發明促進教育發展 D.科舉使民間讀書風氣盛行21.歷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將下列管理措施的序號與相關朝代前的字母連接,正確的一組是(

)①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②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轄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③1684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a清朝

b元朝

c唐朝A.①—b

②—c

③—a B.①—c

②—b

③—aC.①—c

②—a

③—b D.①—a

②—b

③—c22.清初,清政府通過滿蒙聯婚加強對漠南地區的控制;通過軍事斗爭平定了漠西蒙古準噶爾叛亂以及回部貴族叛亂,妥善安置回遷的土爾扈特族;分別冊封五世達賴喇嘛與五世班禪,并在西藏地區設辦事大臣;在臺灣地區設臺灣府。據此可知,清朝管理邊疆的特點是(

)A.建立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 B.對各民族一律平等C.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習俗與信仰 D.實行民族區域自治23.清朝前期,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清朝政府對如圖①區域采取的措施是(

)A.冊封宗教首領 B.設置西域都護 C.派遣公主和親 D.由宣政院管轄24.運用時間軸培養時空觀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時間軸所示內容體現的主題是(

A.歷代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理 B.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C.君主專制統治的進一步強化 D.歷代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統一管理25.如下圖反映的是我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的地圖。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這一時期采取措施有(

①北方邊境地區修筑長城 ②由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③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 ④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琉球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6.與如圖圖片有關的史實的共同話題是(

)A.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B.維護了祖國領土完整C.實現了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D.推行了閉關鎖國政策27.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課堂上同學們討論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勝敗的主要因素,其中結論不正確的是(

)①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將士一心,計謀得當②官渡之戰中曹操政治上占據主動③兩場戰役中曹操都制定了正確得當的戰略戰術④都巧妙的運用火攻A.① B.② C.③ D.④28.這是中國古代又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此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這場戰役是(

)A.長平之戰 B.淝水之戰 C.官渡之戰 D.巨鹿之戰29.“它是中國古代的著名戰役,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大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材料所評價的重要戰役是(

)A.涿鹿之戰 B.牧野之戰 C.國人暴動 D.長平之戰30.俗話說“勝負乃兵家之常事”,以下中國古代史上發生的戰役中屬于以少勝多的戰役是(

)①桂陵之戰 ②淝水之戰 ③官渡之戰 ④赤壁之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1.中國古代歷史上涌現出很多優秀的少數民族首領。下列少數民族首領與其建立政權的對應關系,正確的有(

)①耶律阿保機——遼②鐵木真———元③元昊——西夏④阿骨打——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下面地圖(局部)反映出“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開創的全國性統一政權”的是A.宋 B.元 C.明 D.清33.下面是北宋時期北宋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發行的貨幣,從中得出的結論是周邊少數民族政權(

)A.效仿中原文化 B.和中原文化一樣 C.保持民族本色 D.采用統一文字34.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部和西部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其中,建立前秦政權的少數民族是(

)A.氐族 B.匈奴 C.羌族 D.鮮卑族35.下列示意圖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是(

)A. B. C. D.36.下圖所示為公元1111年北宋初期的形勢,對該圖所反映的問題分析不夠合理的是(

北宋、遼、西夏對峙圖(1111年)A.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中沒有出現統一的趨勢B.北宋王朝時期的中國實際仍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C.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強勁崛起與全球氣候、晚唐政治有關D.宋太祖實行重文輕武,杜絕了武將專橫跋扈局面37.電視劇《天龍八部》中人物身份復雜,蕭峰是契丹人,段譽是大理人,虛竹是大宋人,還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下列關于兩宋時期少數民族首領和其建立政權的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

)A.女真族——完顏阿骨打 B.蒙古族——松贊干布C.契丹族——耶律阿保機 D.黨項族——元昊38.兩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林立,涌現了一批杰出的少數民族首領。以下少數民族首領與其所屬民族對應正確的是(

)A.女真族、契丹族、黨項族、藏族 B.女真族、契丹族、黨項族、蒙古族C.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藏族 D.契丹族、女真族、黨項族、蒙古族39.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學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識時制作的表格,表中填寫的民族政權按序號順序應該是(

)民族政權主要活動①10世紀初建立政權,定都上京,創立文字②定都興慶府,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發展農牧經濟③與南宋長期對峙,用本民族語言翻譯儒家經典④完成全國統一,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A.遼、金、西夏、元 B.北宋、西夏、金、元C.遼、西夏、金、元 D.北宋、西夏、金、蒙古40.《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許多胡食及制作方法,如胡羹,食材上使用了胡人的原料,融入了漢人特有的烹飪方法,去除腥味令其更加美味。該材料表明影響當時飲食的主要因素是(

)A.科技進步 B.中外交流 C.民族交融 D.政府導向41.據記載,“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飪肉類的方法,畫像磚上的人物用一個叉狀的工具穿肉并進行炙烤。而魏晉時期,中原地區也很流行這些東西。材料說明當時(

)A.民族交融不斷發展 B.游牧民族借鑒中原習俗C.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D.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42.李老師要求同學們根據如下四幅圖片提煉主題,其答案最恰當的應該是(

)A.君權的強化 B.經濟的活躍C.文學的繁榮 D.民族的交融43.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朝歷代的歷史事件及措施都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請將如圖反映的內容與相應的歷史史實連接,正確的一組是(

)①絲綢之路②北魏陶俑③城濮之戰a.政治動蕩b.經濟交流c.民族交融A.①—c②—a③—b B.①—a②—b③—cC.①—b②—c③—a D.①—c②—b③—a44.從下列四張學習卡片上,你可以提煉的學習主題是(

)朝代:漢朝人物:張騫朝代:北魏人物:孝文帝朝代:唐朝人物:文成公主朝代:清朝人物:乾隆事件:張騫通西域事件:革除鮮卑舊制度,接受漢文化事件:唐蕃和親事件:“金瓶掣簽”制度A.民族交流與交融 B.國家統一與發展C.對外交流與進步 D.經濟繁榮與昌盛45.飛天是我國石窟藝術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飛天形象的變化反映出(

)大同云岡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飛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審美特色北魏遷都洛陽后開鑿的龍門石窟中,飛天的服飾、舞具都有中原漢風A.書法藝術成熟 B.南北政權對峙C.江南經濟開發 D.北方民族交融46.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在很多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下列相關表述正確的是(

)A.西漢時期,蔡倫發明造紙術B.東漢華佗被稱為“醫圣”,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C.北朝賈思編寫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D.東晉王羲之被稱為“書圣”,其代表作是《洛神賦圖》47.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下列中國古代科技文化著作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48.由下表可推知(

)朝代科技文化成就南北朝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唐朝政府編寫頒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宋朝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明朝宋應星編寫了《天工開物》一書,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農業、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百科全書,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A.科舉制度促進科技文化發展 B.國家支持推動科技文化發展C.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貢獻 D.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全面領先世界49.中國古代創造了燦爛的科技文化。有關下列古代科技文化的敘述,正確的有A.①作者是司馬遷;③降低了制書成本,加快了圖書普及和文化傳播B.①作者是司馬光;③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C.②作者是賈思勰;④總結了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農學創新成果D.②作者是徐光啟;④對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總結50.下表對于古代科技和文化成就的描述中,正確的一項是(

)選項領域描述A醫學東漢末年“醫圣”華佗著有《傷寒雜病論》B史學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C農學東晉賈思鰓《齊民要術》是一部農業科學巨著D書法曹魏王羲之《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A.A B.B C.C D.D

專題01中國古代史消滅易錯專練50題·選擇題涉及考點易錯點0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易錯點02中國古代經濟發展歷程易錯點03中國古代思想與傳統文化易錯點04歷代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易錯點05中國古代軍事戰役易錯點06古代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易錯點07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民族交融易錯點08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一、選擇題1.從圖1到圖2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從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A.古代中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從郡縣制向行省制演變B.自秦朝開始分封制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C.古代中國歷代王朝交替使用分封制和郡縣制D.變化反映出古代中國中央集權趨勢的加強【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可得出變化反映出古代中國中央集權趨勢的加強,D項正確;行省制度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自秦朝開始分封制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古代中國歷代王朝交替使用分封制和郡縣制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2.觀察下面三幅圖片,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是(

)A.君權的不斷強化 B.中央集權的趨勢C.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封建體制的不斷完善【答案】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別是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下設六部,三省各司其職,明朝時期加強了君主專制,廢除丞相,由皇帝統領六部,清朝時設立軍機處,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大臣跪受筆錄,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經唐至明清,皇帝與宰相之間的權勢此消彼長,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趨勢是封建君主專制不斷加強,故A正確;B、C、D在圖片中沒有體現,與題意不符,排除。綜上答案A。3.下圖是某同學整理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發展歷程的卡尺。其變化的特點說明中國古代(

)A.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強 B.地方權力不斷增大C.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D.地方分離運動不斷加劇【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郡縣制”“設轉運使”“行省制度”“地方設三司”和所學知識可知,從秦漢到明朝的措施都是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的措施,不斷削弱地方權力,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表現,A項正確;地方權力不斷被削弱,排除B項;君主專制主義體現的是君臣關系,材料并未體現,排除C項;地方權力愈發集中于中央,排除D項。故選A項。4.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是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結果?觀察下圖,①和②處應該填寫的內容是(

)A.奴隸?桀 B.郡縣?紂 C.奴隸?紂 D.禪讓?啟【答案】D【詳解】傳說,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我們把這項制度叫禪讓制。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君主。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故排除ABC,D項正確。故選D項。5.某學者對中國古代兩種政治制度的特點進行比較,根據圖示中有關文字,你認,這兩種制度分別是A.分封制和城邦制 B.科舉制和郡縣制 C.分封制和郡縣制 D.君主制和郡縣制【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一個天下,許多國家,獨立主權,供奉天子”可知,左圖體現了分封制,分封制下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周天子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材料“一個天子,一個國家,中央集權”等信息可知,右圖體現了郡縣制,郡縣制的推行加強了中央集權,皇帝建立了天下“獨主”的地位,因此材料圖片分別體現了分封制和郡縣制,C項正確;城邦制是古希臘政治制度特點,材料內容沒有體現城邦特點,A項錯誤;科舉制是隋唐時期創立的選官制,以考試為主要標準,材料內容沒有體現科舉制,B項錯誤;左圖體現了分封制,而不是君主制,D項錯誤。6.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某一農業生產工具“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為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該農業生產工具為(

)A. B. C. D.【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為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轉動車輪,使裝在車輪上的水筒,自動戽水,提上岸來進行灌溉,C項正確;耬車是播種工具耬車,排除A項;曲轅犁是唐朝發明的耕地農具,排除B項;秧馬是宋代發明的拔秧和插秧工具,排除D項。故選C項。7.下面兩幅圖是中國古代兩大水利工程。關于這兩大水利工程的說法正確的是A.都是為了防洪灌溉而修建的水利工程 B.都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C.修建都加重人民負擔,政權短命而亡 D.都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它們是中國古代兩大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B項正確;隋朝大運河不是為了防洪灌溉而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A項;都江堰沒加重人民負擔,排除C項;都江堰沒有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排除D項。故選B項。8.下面是歷史社團研究性學習中出現的一組材料,他們研究的主題應該是(

湖南長沙出土春秋時期鐵鋤圩田(五代出現)牛轉翻車(唐或宋出現))A.古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B.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C.古代經濟中心的南移 D.古代手工業發展歷程【答案】A【詳解】根據“春秋時期鐵鋤”“圩田”“翻車”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A項正確;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圖片信息不能體現“經濟中心的南移”,排除C項;“圩田”“翻車”與古代手工業發展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9.某歷史合作學習小組選用下列四圖及相關知識制作網頁,最能反映網頁主題的是(

)A.古代農業的發展 B.古代商業的發展歷程C.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D.古代對外交往歷程【答案】B【詳解】依據題干中的四副圖片可知,從長安城的市坊分開到北宋的交子,再到明朝都市的繁榮,最后明清閉關鎖國,可知四圖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商業的發展歷程,B項正確;圖片信息與農業、手工業發展無關,排除AC項;只有清“廣州十三行”能反映出對外政策是閉關鎖國,排除D項。故選B項。10.史料是認識歷史、分析問題的主要依據。產生以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東京夢華錄》卷二記載北宋首都開封店鋪林立,“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夢梁錄》卷十三記載南宋首都臨安“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A.兩宋時期皇權的不斷衰敗沒落 B.兩宋時期重農抑商觀念的改變C.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 D.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答案】C【詳解】據“北宋首都開封店鋪林立,‘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南宋首都臨安‘萬物所聚,諸行百市’,‘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可知,北宋都城和南宋都城商業繁榮,產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C項正確;“皇權的不斷衰敗沒落”與題干表格內容無關,排除A項;“兩宋時期重農抑商觀念的改變”說法錯誤,排除B項;“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與題干表格內容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1.認識課題和時代特征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根據如圖的關鍵詞,可以確定的課題名稱是(

)秦朝焚書坑儒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獄A.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B.中國古代的思想控制C.中國古代的經濟發展 D.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答案】B【詳解】根據“秦朝焚書坑儒、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獄”可得出這些都是古代王朝進行思想控制,實行思想專制的體現,B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思想方面,沒有體現政治、經濟與人才選拔,排除ACD項。故選B項。12.如表反映了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主要思想派別及作品數量。該時期是(

派別儒家(六藝)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支派103372110761220篇數31239933692173686107403A.商周時期 B.戰國時期 C.秦朝時期 D.西漢時期【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儒家支派最多且篇數最多,說明儒家已經是官方正統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思想統治,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因此儒學成為社會的主導思想是在西漢時期,D項正確;商周時期,還沒有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A項不正確,排除A項;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但是與“儒家支派最多且篇數最多”這一史實不符,排除B項;秦朝時期,韓非和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因此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作為治國思想,與“儒家支派最多且篇數最多”這一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3.明朝嚴格規定科舉考試的全部內容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明朝統治者對科舉考試做出改變的根本目的是A.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B.保留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C.禁錮思想,使應試者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C【詳解】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可見,明朝統治者對科舉考試做出改變的根本目的禁錮思想,使應試者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C項正確;明朝時期八股取士的根本目的并不是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排除A項;保留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也不是明朝統治者對科舉考試做出改變的根本目,排除B項;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與八股取士的根本目的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C項。14.典籍承載中華文脈,思想塑造軸心文明。下圖所示典籍記錄了中國古代一位教育家的思想。這位教育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子【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圖中的信息“論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所以這位教育家是孔子,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15.小莉同學在整理歷史課筆記時,摘抄了下列資料。該資料反映了(

)隋朝時期開創: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確立: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唐朝時期發展:增加科舉考試科目完善:創立殿試制度A.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變革 B.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領域的發展C.中國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完善 D.中國古代國家統一局面的鞏固【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描述的是科舉制的發展變革,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A項正確;BCD三項與題意無關,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16.下列敘述中,關于百家爭鳴說法錯誤的是A.當時各家學派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B.各家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觀點互相不同,但同時又互相影響,取長補短C.百家爭鳴是一場學術爭端,擾亂世人思想D.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基礎【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斗艷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當時各家學派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各家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觀點互相不同,但同時又互相影響,取長補短。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基礎。故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睛】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基礎。1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友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源于中國古代的,“仁、義、信”等思想。中國古代的“仁、義,信”思想屬于()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義、信”都屬于儒家思想的內涵。B項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愛非攻”;C項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無為而治”;D項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國”。故選A。18.“冰墩墩”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吉祥物。擬人化的熊貓形象,將現代科技與冰雪運動融為一體,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國古代的(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C【詳解】據題干“擬人化的熊貓形象,將現代科技與冰雪運動融為一體,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和所學知識可知,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可得出此理念源于我國古代的道家思想,C項正確;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排除A項;墨家的創始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各國相互攻伐兼并、殘害生命,排除B項;法家主張君主治國要靠法令、權術和威勢,以使臣民懾服,戰國末期的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排除D項。故選C項。19.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觀點是觀察、分析歷史事實時所處的立場和看法。下列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敘述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各家學派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B.孔子是春秋后期魯國人,年輕時做過小吏,后收徒辦學,成為知名學者。C.墨子是墨家的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D.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學術的繁榮,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歷史觀點是觀察、分析歷史事實時所處的立場和看法。”“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分析題干,D項是對百家爭鳴的評價,屬于歷史觀點,D項正確;A項是百家爭鳴的含義,B項是孔子的生平,C項是墨子的主張,這三項都屬于客觀存在,是歷史事實,排除ABC項。故選D項。20.抓周之俗,由來已久。《顏氏家訓?風操》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一周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而唐宋之后,新生兒抓到紙筆,則最為滿意。它反映了(

)A.平民百姓生活豐富多彩 B.古代迷信思想深入民間C.紙的發明促進教育發展 D.科舉使民間讀書風氣盛行【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江南風俗,兒生一期(一周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唐宋之后,新生兒抓到紙筆,則最為滿意”可知,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時期文武并重,而唐宋之后重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創立科舉制,唐朝完善科舉制,宋朝發展了科舉制,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使民間讀書風氣盛行,因此,材料反映了科舉使民間讀書風氣盛行,D項正確;“抓周之俗”不能反映平民百姓生活豐富多彩、古代迷信思想深入民間,排除AB項;“新生兒抓到紙筆,則最為滿意”不能反映紙的發明促進教育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21.歷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將下列管理措施的序號與相關朝代前的字母連接,正確的一組是(

)①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②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轄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③1684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a清朝

b元朝

c唐朝A.①—b

②—c

③—a B.①—c

②—b

③—aC.①—c

②—a

③—b D.①—a

②—b

③—c【答案】B【詳解】據所學可知,唐朝還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轄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清朝康熙帝時期,1684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故題干所述對邊疆的管理措施與朝代對應正確的是:①—c、②—b、③—a,B項正確;A項、C項、D項均出現了管理措施與朝代對應錯誤的情況,排除ACD項。故選B項。22.清初,清政府通過滿蒙聯婚加強對漠南地區的控制;通過軍事斗爭平定了漠西蒙古準噶爾叛亂以及回部貴族叛亂,妥善安置回遷的土爾扈特族;分別冊封五世達賴喇嘛與五世班禪,并在西藏地區設辦事大臣;在臺灣地區設臺灣府。據此可知,清朝管理邊疆的特點是A.建立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 B.對各民族一律平等C.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習俗與信仰 D.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答案】C【詳解】據材料可知,請政府通過聯婚、軍事斗爭、冊封、設機構等方式加強對邊疆的管理,體現了“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習俗與信仰”,C正確;材料中“通過滿蒙聯婚加強對漠南地區的控制”,不屬于嚴密管轄的內容,A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對邊疆的管轄,而不是民族關系,B錯誤;民族區域自治是1946年開始實行的,D錯誤。23.清朝前期,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清朝政府對如圖①區域采取的措施是A.冊封宗教首領 B.設置西域都護 C.派遣公主和親 D.由宣政院管轄【答案】A【詳解】根據圖片,可知圖①區域“喜馬拉雅山脈”,與西藏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政府對如圖①區域采取冊封達賴、班禪,設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選項A符合題意;西漢時期,設置西域都護管轄西域,B排除;唐朝派遣公主入藏和親,C排除;元朝時期,由宣政院管轄西藏,D排除。故選A。24.運用時間軸培養時空觀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時間軸所示內容體現的主題是(

A.歷代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理 B.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C.君主專制統治的進一步強化 D.歷代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統一管理【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統一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元代在地方推行行省制等,這些都是歷代中央對地方的管理,A項正確;材料主旨反映的是中央對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排除B項;材料強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不是君主專制,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對全國管理,而不是針對邊疆,排除D項。故選A項。25.如下圖反映的是我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的地圖。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這一時期采取措施有(

①北方邊境地區修筑長城 ②由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③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 ④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琉球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詳解】由地圖中的“行省”可知,這是元朝的地圖,元朝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琉球,由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C項正確;元朝沒有修筑長城;排除A項;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排除B項;西漢為管理西域地區設立西域都護,排除D項。故選C項。26.與如圖圖片有關的史實的共同話題是(

)A.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B.維護了祖國領土完整C.實現了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D.推行了閉關鎖國政策【答案】A【詳解】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西域都護府遺址”反映的是漢代中原王朝管轄西域地區的歷史信息,“宣政院印”反映的是元朝中央政府加強對西藏地區管理的信息,“《臺灣府志》”反映的是清朝加強對臺灣地區管理的信息,它們都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對邊疆地區的治理,A項正確;題干材料主要強調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材料并不是強調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排除B項;題干材料主要強調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材料并不是強調清朝對全國統治,排除C項。題干材料主要強調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材料未涉及閉關鎖國政策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27.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課堂上同學們討論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勝敗的主要因素,其中結論不正確的是(

)①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將士一心,計謀得當②官渡之戰中曹操政治上占據主動③兩場戰役中曹操都制定了正確得當的戰略戰術④都巧妙的運用火攻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官渡之戰曹操戰術上運用恰當,取得勝利,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導致失敗,③結論不正確,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赤壁之戰中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孫劉聯軍將士一心,計謀得當,取得勝利,①結論正確,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官渡之戰中曹操政治上占據主動,戰術上運用恰當,取得勝利,②結論正確,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官渡之戰中曹操燒了袁紹的糧草,在戰術上占優勢,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巧用火攻,戰術恰當,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巧妙的運用了火攻,④結論正確,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28.這是中國古代又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此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這場戰役是(

)A.長平之戰 B.淝水之戰 C.官渡之戰 D.巨鹿之戰【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383年在淝水之戰中,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B項正確;長平之戰,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排除A項;官渡之戰為曹操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排除C項;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后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排除D項。故選B項。29.“它是中國古代的著名戰役,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大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材料所評價的重要戰役是(

)A.涿鹿之戰 B.牧野之戰 C.國人暴動 D.長平之戰【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過牧野之戰,滅掉商朝,建立西周,B項正確;涿鹿之戰與黃帝、炎帝聯合戰勝蚩尤相關,與“武王伐紂”不符,排除A項;國人暴動發生在西周周厲王時期,與“武王伐紂”不符,排除C項;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時期,與“武王伐紂”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30.俗話說“勝負乃兵家之常事”,以下中國古代史上發生的戰役中屬于以少勝多的戰役是(

)①桂陵之戰 ②淝水之戰 ③官渡之戰 ④赤壁之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淝水之戰中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實則僅二十多萬)前秦軍,官渡之戰中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以少于袁軍的兵力擊潰袁軍主力取得勝利,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②③④屬于以少勝多的戰役,B項正確;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這時,魏國、齊國國力相當,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卻在桂陵伏襲,打敗魏軍,并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范的常用手段,①不是以少勝多的戰役,排除ACD項。故選B項。31.中國古代歷史上涌現出很多優秀的少數民族首領。下列少數民族首領與其建立政權的對應關系,正確的有(

)①耶律阿保機——遼②鐵木真———元③元昊——西夏④阿骨打——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少數民族首領與其建立政權的對應關系”和所學可知,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遼朝),即遼太祖。公元11世紀前期,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因此①③④正確,C項正確;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②不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32.下面地圖(局部)反映出“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開創的全國性統一政權”的是A.宋 B.元 C.明 D.清【答案】B【詳解】根據圖中“中書省”“甘肅行省”“陜西行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元朝時設立的行省制度,“大都”是元朝的都城。由此可見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33.下面是北宋時期北宋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發行的貨幣,從中得出的結論是周邊少數民族政權(

)A.效仿中原文化 B.和中原文化一樣 C.保持民族本色 D.采用統一文字【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信息,材料中的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發行的貨幣都參考了北宋的圓形方孔錢的樣式,由此可知,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向中原學習,效仿了中原文化,A項正確;少數民族效仿中原文化,但和中原文化不同,排除B項;材料是向中原學習,排除C項;根據材料圖片可以看出文字是不統一的,排除D項。故選A項。34.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部和西部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其中,建立前秦政權的少數民族是(

)A.氐族 B.匈奴 C.羌族 D.鮮卑族【答案】A【詳解】依據所學所學可知,4世紀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重用漢人王猛為丞相,勵精圖治,前秦迅速強大起來,消滅了北方的其他割據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A項正確;BC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故選A項。35.下列示意圖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是(

)A. B. C. D.【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題目直接設問考查下列示意圖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選項,注意當時各政權的方位即可。北宋在南,而遼在東北方,西夏在西北方,C項正確;由此可知,ABD項政權方位表述錯誤,排除ABD項。故選擇C項。36.下圖所示為公元1111年北宋初期的形勢,對該圖所反映的問題分析不夠合理的是(

北宋、遼、西夏對峙圖(1111年)A.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中沒有出現統一的趨勢B.北宋王朝時期的中國實際仍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C.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強勁崛起與全球氣候、晚唐政治有關D.宋太祖實行重文輕武,杜絕了武將專橫跋扈局面【答案】A【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結合所學可知,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北宋建立時,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已出現統一的趨勢,A項符合題意,選擇A項;從圖中可知,北宋王朝時期未實行統一,中國實際仍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宋朝時期,北方地區氣候轉暖,加之唐末藩鎮割據的影響,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強勁崛起,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宋太祖為了杜絕了武將專橫跋扈局面,實行重文輕武,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37.電視劇《天龍八部》中人物身份復雜,蕭峰是契丹人,段譽是大理人,虛竹是大宋人,還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下列關于兩宋時期少數民族首領和其建立政權的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

)A.女真族——完顏阿骨打 B.蒙古族——松贊干布C.契丹族——耶律阿保機 D.黨項族——元昊【答案】B【詳解】本題屬于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松贊干布是唐朝吐蕃首領,不是蒙古族首領,B項符合題意,選擇B項;11世紀末,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族各部,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1世紀前期,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大夏皇帝,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38.兩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林立,涌現了一批杰出的少數民族首領。以下少數民族首領與其所屬民族對應正確的是(

)A.女真族、契丹族、黨項族、藏族 B.女真族、契丹族、黨項族、蒙古族C.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藏族 D.契丹族、女真族、黨項族、蒙古族【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女真族的完顏阿骨打建立金,黨項族的元昊建立西夏,蒙古族的鐵木真統一蒙古,D項正確;完顏阿骨打是女真族,排除AB項;鐵木真是蒙古族,排除C項。故選D項。39.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學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識時制作的表格,表中填寫的民族政權按序號順序應該是(

)民族政權主要活動①10世紀初建立政權,定都上京,創立文字②定都興慶府,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發展農牧經濟③與南宋長期對峙,用本民族語言翻譯儒家經典④完成全國統一,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A.遼、金、西夏、元 B.北宋、西夏、金、元C.遼、西夏、金、元 D.北宋、西夏、金、蒙古【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遼,都城上京;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都城興慶,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發展農牧經濟;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都城會寧,與南宋長期對峙,用本民族語言翻譯儒家經典;1279年,元朝消滅南宋殘部,實現統一,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因此①是遼;②是西夏;③是金;④是元,C項正確;ABD項不正確,可排除。故選C項。40.《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許多胡食及制作方法,如胡羹,食材上使用了胡人的原料,融入了漢人特有的烹飪方法,去除腥味令其更加美味。該材料表明影響當時飲食的主要因素是(

)A.科技進步 B.中外交流 C.民族交融 D.政府導向【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許多胡食及制作方法,如胡羹,食材上使用了胡人的原料,融入了漢人特有的烹飪方法,去除腥味令其更加美味。”這反映了民族交融讓胡人飲食發生變化,C項正確;題干材料沒有涉及科技進步給飲食帶來變化,排除A項;胡漢交流是中華民族間的交流,不屬于中外交流,排除B項;材料并沒提及政府間導向和指引,排除D項。故選C項。41.據記載,“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飪肉類的方法,畫像磚上的人物用一個叉狀的工具穿肉并進行炙烤。而魏晉時期,中原地區也很流行這些東西。材料說明當時(

)A.民族交融不斷發展 B.游牧民族借鑒中原習俗C.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D.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飪肉類的方法……魏晉時期,中原地區也很流行這些東西”可知,炙烤肉類本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種飲食習慣,而魏晉時期,中原地區也很流行這一烹飪方式,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關系在不斷發展,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原地區借鑒游牧民族的飲食習俗,排除B項;秦朝建立后便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排除C項;南宋時期經濟中心才完成南移動,排除D項。故選A項。42.李老師要求同學們根據如下四幅圖片提煉主題,其答案最恰當的應該是(

)A.君權的強化 B.經濟的活躍C.文學的繁榮 D.民族的交融【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說明漢族學習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鮮卑族改用漢姓說明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唐代胡漢樂舞交織壁畫反映漢族與少數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學習交融,回族的形成是民族交融的結果。故四幅圖片反映的都是民族融合,D項正確;圖片反映的是民族交融,體現不出君權強化、經濟活躍、文學繁榮,排除ABC項。故選D項。43.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朝歷代的歷史事件及措施都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請將如圖反映的內容與相應的歷史史實連接,正確的一組是(

)①絲綢之路②北魏陶俑③城濮之戰a.政治動蕩b.經濟交流c.民族交融A.①—c②—a③—b B.①—a②—b③—cC.①—b②—c③—a D.①—c②—b③—a【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開辟于西漢漢武帝時期的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①對應經濟交流;北魏是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的政權,體現了民族間的交融,②對應民族交融;城濮之戰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晉國和楚國之間,③對應政治動蕩,C項正確。A、B、D項搭配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44.從下列四張學習卡片上,你可以提煉的學習主題是(

)朝代:漢朝人物:張騫朝代:北魏人物:孝文帝朝代:唐朝人物:文成公主朝代:清朝人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