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蘇教新版選修5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1頁
2025年蘇教新版選修5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2頁
2025年蘇教新版選修5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3頁
2025年蘇教新版選修5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4頁
2025年蘇教新版選修5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蘇教新版選修5歷史上冊月考試卷171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據歷史記載,南京的明孝陵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之外,還有12座臣子墓。由于長期沒有發現12座臣子墓,人們多懷疑其真實性,到20世紀30年代,人們陸續找到9座,盡管無法確定墓主人的身份,但鮮有人再懷疑“12座臣子墓”之說了。這說明A.古代史書的記載多是真實可信的B.來自考古的歷史認識最為可靠C.考古發掘可為歷史記載提供佐證D.歷史認識必須經過考古的檢驗2、2017年;在北京延慶區“世界園藝博覽會”會址考古發掘出漢至清墓葬1146座;古井2口、古窯址l座。發現有漢代“上谷”字樣的(當時延慶屬上谷郡)銘文磚,與鮮卑族有關的磚石墓,記述了“儒州”等地名的唐代墓志(當時延慶城是儒州治所)。此次考古發現,有助于研究。

①漢唐時期地方行政制度演變。

②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融情況。

③古代手工業及社會生活狀況。

④農業水利灌溉工具的進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下表是不同時期和地區的“世界”觀念。這反映出歷史觀點。

A.歷來都強調標新立異B.受時代及文化背景影響C.基于歷史敘述而形成D.不能客觀呈現歷史事實4、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新一輪勘探與發掘工作又取得重要進展:距今約3600年;保存最好的二里頭早期宮室建筑問世;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主要包括。

①遺跡。

②遺物。

③墓葬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5、2002年;考古學家公布了一件周穆王時的青銅器季姬方尊(如圖),該尊內底部著有銘文8行,經專家隸定如下:“惟八月初吉庚辰,君命宰茀(官名)易(賜)季姬政(佃)臣于空桑,厥師夫曰丁,以厥友廿又五家折(誓);易(賜)厥田,以生馬十又五匹,牛六十又九。”這有助于研究當時的。

①天文歷法②職官制度③文字書法④土地制度⑤宗法制度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6、中國古代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指出“(漢代)趙過始為牛耕”。1923年在山西省渾源縣李峪村發掘的戰國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銅器牛尊,牛鼻上有環,這被認為是牛耕出現的證據。這說明A.牛耕的出現不晚于戰國時期B.文獻記載的可信度不高C.實物史料才能反映歷史真實D.我國牛耕技術歷史久遠7、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雄偉壯麗的阿房宮被項羽軍隊焚毀。但考古發掘表明,阿房宮并未建成更沒有遭受大規模焚燒。由此可見A.考古發現比古人的記述更為真實B.史事的真實性需要考古的確證C.考古發掘是還原史事的重要手段D.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評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題(共6題,共12分)8、史料分類史料;是歷史的遺存,也是研究歷史的中介。史料留存的形式與價值不同,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

(一)第一手史料(直接更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歷史發生時產生;后者是指對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詮釋。(二)“文獻史料”與“實物史料”:文獻史料指用文字等手段記錄的歷史;實物史料指各類遺物;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多由考古所得。(三)“有意史料”與“無意史料”:前者指著述、回憶錄或公開的報道等,其原作者而為之的歷史;有意想以文字影響時人和后人;后者指政府檔案、軍事文件、私人信件及各種文物等,這都是當時人們在無意中留下的歷史證據。

請根據上述史料分類的提示;將上述史料進行分類,將字目填在下列橫線上。

(1)第一手史料:____

(2)第二手史料:____

(3)文獻史料:____

(4)實物史料:____

(5)有意史料:____

(6)無意史料:____9、(探索歷史的奧秘)(10分)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3年;探險家史蒂芬斯到中美洲進行考察,在熱帶叢林的深處,發現了一座湮沒了千年之久;規模宏大的古城。坍塌的神廟上那一塊塊巨大的基石,布滿精美的雕飾;石板鋪成的道路,還保留著當年的樣子;石砌的民宅與貴族的宮殿盡管大多已倒塌,但仍可想見當年繁榮、喧鬧的景象。

——《岳麓版高中歷史教科書》

材料二。

材料三(這些)城市;如果它們可以這樣稱呼的話,是舉行儀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里)從事的是刀耕火種的農業。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地遷移村莊駐地。為了平衡這種暫時的生活方式,耕種者們在主要是舉行宗教儀式的中心建立了一些巨大的石頭建筑物,以此承他們的社會的統一4至10世紀期間,(這個)文明非常繁榮,但隨后便衰落下去。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回答:

(1)材料一中史蒂芬斯發現了哪一文明的遺址?其發現有何意義?(2分)

(2)據材料二;指出圖中建筑和文字的特點。(4分)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從人為的角度,分析文明衰落的原因。(4分)10、(探索歷史的奧秘)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津巴布韋遺址位于首都哈拉雷以南300多公里的馬斯溫戈鎮附近;是津巴布韋首都以南,非洲最大和最重要的古代文化遺址,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大津巴布韋在班圖語中意為“石頭城”。在公元13—15世紀,曾是南部非洲古王國的都城,遺址于1877年被發現,占地達一萬多畝。在津巴布韋的維多利亞博物館里,陳列著早年土著人的繪畫和從“大津巴布韋遺址”中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遺址旁還保留著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遺址地基上還找到了古代鑄造錢幣的泥模。

——摘編自王青青《津巴布韋:大津巴布韋遺址》材料二大津巴布韋遺址之建筑群。

完成下列要求:

(1)據材料一與所學知識;指出大津巴布韋遺址所反映的歷史狀況。

(2)綜合上述材料與所學知識,概括大津巴布韋遺址建筑的特點。11、(探索歷史的奧秘)

三星堆遺址的驚世發現集中反映了巴蜀文明的成就。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從早期城市的“磁體”和“容器”兩大功能來看;三星堆古城可以成為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經濟形態和文化特征的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三星堆文化所包含的四期文化層似應是歷代蜀文化最早匯集的結穴處和時代性文化積淀的結果。在三星堆祭祀坑的龍虎尊等器物內出土了海貝4600枚,這應該是古代閉塞的“天府之國”同南海交通的明證,也不排除是殷商文化南進與商品交換的影響。

——摘編自譚繼和《三星堆文化與古蜀文明》材料二西亞地區出土的大型雕像;多發現于宗廟祭祀場所(如神廟或露天的神廟廣場),這與我國三星堆遺址的情況相似。這些雕像造型特點;藝術風格及表現手法也與三星堆銅像相似,在西亞地區也有雕像上覆蓋金面罩、金箔的傳統,古代西亞與三星堆類似的“神樹”或“神柱”也時有發現。蘇美爾人的神廟總是占據著城市中主要位置,也與三星堆古城情況相近。

——摘編自敖天照《三星堆蜀都源流再探》請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認識三星堆文化的?據材料一;指出這些認識的研究視角。

(2)據材料二,指出三星堆文化與西亞文化的相似之處。綜合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星堆文化的主要特點。12、(探索歷史的奧秘)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列是一組由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圖片。

材料二蜀候蠶叢;其目縱(突出),始稱王。——[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

材料三“蜀王之先名蠶叢;是時人萌(民)椎髻(高高的錐型發髻)左衽。”“(蠶叢的)后代名日柏灌(樹和鳥),后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魚鳧田于湔山,得仙,今廟祀之于湔。”——[漢]揚雄《蜀王本紀》

請回答:

(1)據上述材料;研究古蜀文明所依據的歷史資料有哪些類型?從考證的角度講,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并結合材料加以說明。

(2)材料三是如何描述蜀王的?13、岳麓秦簡材料一

(1)閱讀材料一,對岳麓秦簡的可靠性及內容特點進行說明。岳麓秦簡中律令簡冊在1000枚以上,其中律文約占1/4,令文約占3/4。在岳麓秦簡新出現的秦律篇名中,10種見于睡虎地秦簡,4種則未見,如奉敬律,第一次見到。岳麓秦簡新增的秦律條文大多也是首次面世。秦令在傳世文獻中,缺乏存在的確切證據。岳麓秦簡不僅包含有大量的令文,而且這些令大多是比較完整的,往往還帶有令名。岳麓秦簡律令有細節性規定,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法律及習俗等情況。

(2)閱讀材料二,分析岳麓秦簡的研究價值。材料二岳麓秦簡中律令簡冊在1000枚以上,其中律文約占1/4,令文約占3/4。在岳麓秦簡新出現的秦律篇名中,10種見于睡虎地秦簡,4種則未見,如奉敬律,第一次見到。岳麓秦簡新增的秦律條文大多也是首次面世。秦令在傳世文獻中,缺乏存在的確切證據。岳麓秦簡不僅包含有大量的令文,而且這些令大多是比較完整的,往往還帶有令名。岳麓秦簡律令有細節性規定,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法律及習俗等情況。評卷人得分三、論述題(共1題,共2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關于世界現代史的開端;在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我國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見解。一種認為:20世紀初,即1900年起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另一種認為: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一一摘編自齊濤《世界通史教程現代卷》

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就材料中關于“世界現代史開端”的觀點談談你的看法并簡要論述。(要求:可以選取材料中任意一個觀點闡述,也可以另立觀點闡述,觀點必須明確,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楚)評卷人得分四、簡答題(共1題,共8分)15、時代與史家。

社會文化,時有更新:史家智識,遂以變遷。試以司馬遷、司馬光、梁啟超為例,敘述中國史家治史理念的變化趨勢及其社會原因。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C【分析】【詳解】

由材料“由于長期沒有發現12座臣子墓,人們多懷疑其真實性”“但鮮有人再懷疑‘12座臣子墓’之說了”可知,人們態度之所以發生轉變,是因為歷史文獻資料得到了考古發掘的佐證,增加了歷史文獻的可信度,故選C。古代史書因為時間久遠、人為等原因早已使歷史脫離了原本的面目,所以這需要我們比較多種歷史資料,去偽存真盡可能地逼近歷史的真相,排除A;考古挖掘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是研究歷史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但得出的歷史認識卻并不一定是最為可靠的,畢竟得出歷史認識的是人,故B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2、A【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出土發掘中“古井2口、古窯址l座漢代“上谷”字樣的(當時延慶屬上谷郡)銘文磚,與鮮卑族有關的磚石墓”等信息可見此次考古有助于研究漢唐時期地方行政制度演變、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融情況、古代手工業及社會生活狀況等內容,但未發掘有關古代農業水利灌溉工具的相關物品,故①②③正確,④錯誤,A項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3、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地圓學說是符合實際的,不是標新立異的觀點,所以歷來都強調標新立異的說法有誤,故排除A項;由天圓地方到四大部洲再到地圓學說,可知中國古代關于“世界”的說法是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受時代及文化背景的影響,故選B項;題干無法體現基于歷史敘述而形成的內容,故排除C項;地圓學說呈現了客觀的歷史事實,故排除D項。4、D【分析】根據所學;二里頭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故D項正確。

點睛:二里頭遺址位于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于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垱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制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5、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中的官職、文字和賜田可知,這一文物可以用來研究當時的職官制度、文字書法和土地制度,B項正確;天文歷法宗法制度在文物中無法體現,排除A、C、D項。故選B項。6、A【分析】【詳解】

出土文物是一手史料,文獻記載是二手史料,兩者結合可知,我國牛耕出現的時間不晚于戰國時期,A正確;文獻記載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B;文獻記載相互印證之后也能反映歷史真實,排除C;D與題無關,排除。7、C【分析】【詳解】

試題分析:因為年代久遠;考古發現的文物不一定保存完好,不一定比古人的記述更為真實,故A項錯誤;不是所有史事的真實性都能靠考古的確證,故B項錯誤;材料阿房宮的考古發掘證明《阿房宮賦》記載的錯誤,成為還原史事的重要手段,故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考古發現對印證史料的重要性,與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無關,故D項錯誤。

考點:史學理論與常識·史料·直接史料;間接史料。

【名師點睛】關于歷史認識與研究,要注意把握到“史料”的選取。史料從來源上分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從載體上分為實物史料(現場遺跡等)、加工史料(經過后人整理、完善的史料)等。第一手史料和實物史料最具可信度。而文學作品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應當時時代的狀況,但畢竟是文學作品,不是第一手史料,應該從多方面給予考辨。二、材料分析題(共6題,共12分)8、略

【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一手史料“指接近或歷史發生時產生”,袁世凱就職照片是其就職時拍攝,屬于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指對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詮釋”,陳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是對近代中國的研究,屬于二手史料;根據材料“文獻史料指用文字等手段記錄的歷史”可知,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符合文獻資料的定義;根據材料“實物史料指各類遺物、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多由考古所得”可知,圓明園遺址屬于實物史料;有意史料“指著述、回憶錄或公開的報道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屬于這一類史料;無意史料“指政府檔案、軍事文件、私人信件及各種文物等,這都是當時人們在無意中留下的歷史證據”可知,民國時期婚禮照是時人拍攝照片,無意間成為研究近代婚禮變化的資料,因此屬于無意史料。【解析】C、A、B、D、E、F9、略

【分析】試題分析:

(1)依據材料一的關鍵信息“中美洲;千年之久、古城、神廟”可以判斷;探險家史蒂芬斯發現的是失落已久的美洲瑪雅文明。

(2)觀察材料二的圖片可以發現;圖中的建筑呈梯形結構,可以同時作為神廟;天文臺和墳墓使用。文字是方塊圖形,一部分是音符,一部分是意符。

(3)聯系所學知識可知;人口爆炸;土壤肥力耗盡、人類爭斗、疫病流行等人為因素都可以導致文明的衰落。

考點:探索歷史的奧秘??瑪雅文明?瑪雅文明的發現【解析】(10分)

(1)文明:瑪雅。(1分)意義:發現了失落已久瑪雅文明。(1分)

(2)建筑:梯形結構;同時作為神廟;天文臺和墳墓使用。(2分)

文字:方塊圖形;一部分是音符;一部分是意符。(2分)

(3)原因:人口爆炸;土壤肥力耗盡;人類爭斗;疫病流行。(4分)10、略

【分析】【詳解】

(1)狀況:根據材料“曾是南部非洲古王國的都城;陳列著早年土著人的繪畫和從“大津巴布韋遺址”中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遺址旁還保留著古代的梯田、誰去、水井,遺址地基上還找到了古代鑄造錢幣的泥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津巴布韋遺址所反映的歷史狀況是曾經作為首都、既為政治統治服務,也為宗教服務、具有較高的經濟技術水平、對外貿易較為發達、統治范圍較廣、會熔煉黃金和制造鐵器和貧富差別等。

(2)根據材料“大津巴布韋在班圖語中意為“石頭城””結合圖示信息和所學可知大津巴布韋遺址建筑的特點主要有建筑都用花崗石砌成、圣堂外墻和圓錐形塔的建筑水平高超、但衛城較為粗糙、不施灰漿、拼縫技術高超等。【解析】(1)狀況:作為首都;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中心;既為政治統治服務,也為宗教服務;具有較高的經濟技術水平;對外貿易較為發達;統治范圍較廣;會熔煉黃金和制造鐵器;貧富差別。

(2)特點:建筑都用花崗石砌成(僅答石頭,不得分);圣堂外墻和圓錐形塔的建筑水平高超,但衛城較為粗糙;不施灰漿;拼縫技術高超。11、略

【分析】【詳解】

(1)由材料“三星堆古城可以成為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經濟形態和文化特征的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三星堆文化所包含的四期文化層似應是歷代蜀文化最早匯集的結穴處和時代性文化積淀的結果。”和“這應該是古代閉塞的“天府之國”同南海交通的明證;也不排除是殷商文化南進與商品交換的影響。”可見作者認為三星堆文化的產生不是孤立的;三星堆文化有悠久而獨立的始源;三星堆文化受中華文明內部不同地域之間文化的影響。而“早期城市的“磁體”和“容器”兩大功能”來看,材料是從早期城市的功能和三星堆文化是蜀文化的“兼容器”來分析三星堆文化。

(2)由材料“西亞地區出土的大型雕像這些雕像造型特點、藝術風格及表現手法.在西亞地區也有雕像上覆蓋金面罩、金箔的傳統神廟總是占據著城市中主要位置,也與三星堆古城情況相近。”,可見三星堆文化與西亞文化的相似之處有:雕像放置場所,造型特點、藝術風格;神廟的城市位置。通過材料一、二,容易得出三星堆文化的主要特點:鮮明的地域特色;明顯反映出中原商文化的影響;融匯了中原和其他區域的文明。【解析】(1)認識:三星堆文化的產生不是孤立的;三星堆文化有悠久而獨立的始源;三星堆文化受中華文明內部不同地域之間文化的影響。

視角:早期城市的功能;三星堆文化是蜀文化的“兼容器”。

(2)相似之處:雕像放置場所;造型特點;藝術風格;神廟的城市位置。

特點:鮮明的地域特色;明顯反映出中原商文化的影響;融匯了中原和其他區域的文明。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根據出土文物和《華陽國志;蜀志》;《蜀王本紀》等方面記載可知,研究古蜀文明的歷史資料有考古實物、古書記載和傳說。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考古實物證實了古書記載的可靠性。結合材料可知,材料二中的“其目縱”與圖一相符。材料二中的“椎髻左衽”由圖二得到佐證。材料三中的蜀王之名與鳥和魚有關,與圖三相符。

(2)根據材料“魚鳧田于湔山,得仙,今廟祀之于湔”可知體現的是蜀王是被神化了的人物。【解析】(1)資料:考古實物;古書記載和傳說。

關系:考古實物證實了古書記載的可靠性。

說明:材料二中的“其目縱”與圖一相符。材料二中的“椎髻左衽”由圖二得到佐證。材料三中的蜀王之名與鳥和魚有關;與圖三相符。

(2)描述:蜀王是被神化了的人物。13、略

【分析】【詳解】

(1)可靠性:根據材料“法律文獻抄錄于秦王政時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可知;岳麓秦簡法律文獻抄錄于秦王政時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根據材料“武漢大學測試中心做過老化程度和竹制降解度檢測,專家評估是珍貴的秦簡”可知,經過技術鑒定確定是早期的竹材,經專家評估是珍貴的秦簡;根據材料“岳麓秦簡中首次出現的一些律名,與云夢睡虎地秦簡律典中的律名相當,內容相關在里耶秦簡中得到印證”可知,很多內容都可與云夢睡虎地秦簡與里耶秦簡相互印證。

內容特點:根據材料中所列秦簡中有《質日》《占夢書》《為吏治官及黔首》可知;內容比較豐富,但以法律文獻為主。

(2)價值: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岳麓秦簡作為考古史料(或實物、文物、出土文獻),價值較高;根據材料“秦令在傳世文獻中,缺乏存在的確切證據。岳麓秦簡不僅包含有大量的令文,而且這些令大多是比較完整的,往往還帶有令名”可知,彌補原有秦令研究材料的不足,開啟秦令研究的新局面;根據材料“岳麓秦簡律令有細節性規定,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法律及習俗等情況”可知,秦律令細節性認知,有利于推進秦律內容的復原及對秦朝社會政治、經濟及習俗等方面的研究(或對秦朝歷史研究有較大價值)。【解析】(1)可靠性:岳麓秦簡法律文獻抄錄于秦王政時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經過技術鑒定確定是早期的竹材;經專家評估是珍貴的秦簡;很多內容都可與云夢睡虎地秦簡與里耶秦簡相互印證。

內容特點:內容比較豐富;但以法律文獻為主。

(2)價值:岳麓秦簡作為考古史料(或實物、文物、出土文獻),價值較高;彌補原有秦令研究材料的不足,開啟秦令研究的新局面;秦律令細節性認知,有利于推進秦律內容的復原及對秦朝社會政治、經濟及習俗等方面的研究(或對秦朝歷史研究有較大價值)。三、論述題(共1題,共2分)14、略

【分析】關于世界世界現代史開端問題;可以采用不同的史觀分析。首先要給出明確的分界線。如果用整體史觀,要突出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世界市場與世界經濟最終形成。如果采用采用革命史觀,要突出十月革命的意義,即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起點,是人類歷史由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到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偉大轉折點,因而也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或上限。

點睛:史觀又叫歷史研究范式,是高中歷史學習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在采用不同史觀分析歷史問題時,前提是要對不同史觀的適用性由精準把握。由于史觀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例如本題。當然,對同一問題,也可以采用不同史觀。【解析】觀點一1900年起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20世紀初;世界歷史進入了新時代。隨著第二次產業革命(科技革命)的展開,人類社會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社會生產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