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教育學歷年真題(6)-(附答案)_第1頁
徐州市教育學歷年真題(6)-(附答案)_第2頁
徐州市教育學歷年真題(6)-(附答案)_第3頁
徐州市教育學歷年真題(6)-(附答案)_第4頁
徐州市教育學歷年真題(6)-(附答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徐州市教育學歷年真題(6)一.單項選擇題1.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指出,教師手中最精細、最有靈性、最銳利而又十分不安全的工具是()A.思想教育B.懲罰C.個別談話D.評分2.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理論中的“消極教育”是指()A.教育作用有限B.教育在于等待兒童的成長C.教育對兒童發展難以發揮積極作用D.教育要遵循兒童本性,防范外界不良影響3.在教育過程中,各個要素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為了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要處理好的關系是()A.教育者與教育內容的關系B.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的關系C.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D.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的關系4.夸美紐斯出版的《大教學論》標志著教育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隨后教育學在眾多因素的推動下逐漸發展完善。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是()A.教育原則 B.教育價值C.教育規律 D.教育問題二、多項選擇題1.下列選項中對教育經驗與教育規律之間的關系的表述,正確的是()A.教育經驗是指符合教育規律的有效做法B.教育規律是在教育經驗之上,抽象總結出反映事物本質特點的東西C.教育經驗是發現教育規律的基礎D.教育經驗與教育規律之間是相輔相成的2.下列屬于廣義教育內容的有()A.正規教育 B.正式教育C.終身教育 D.非正式教育3.教育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有()A.教育觀念現代化 B.教育內容現代化C.教育管理現代化 D.教育條件、設備現代化E.教師素質現代化4.實驗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是()A.哈貝馬斯 B.拉伊C.梅伊曼 D.杜威5.下列屬于狹義的教育表現形式的是()A.小紅是金華小學二年級的小學生B.小陳經常去隔壁鄰居家學書法C.小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大,成為一名大一新生D.小李用電腦學到了許多營銷知識,成為公司的營銷精英6.唐朝中央官學設有“六學二館”,對學生入學資格有明確的規定:國子學須文武三品以上的子孫,太學須文武五品以上的子孫……弘文、崇文二館均收取宗室、外戚、宰相和一品官員的子弟。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反映了古代社會學校教育的道統性B.反映了古代社會學校教育的象征性C.反映了古代社會學校教育的等級性D.說明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7.教育學形成時期的主要著作有()A.洛克的《教育漫話》B.凱洛夫的《教育學》C.裴斯泰洛齊的《林哈德與葛篤徳》D.斯賓塞的《教育論》8.古代斯巴達教育的特點是()A.以私立學校教育為中心B.比較注重個體身心和諧發展C.重視女子教育 D.注重軍事化管理9.下列選項中屬于學校教育產生的原因的有()A.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剩余產品的出現,為學校教育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B.國家的出現、文化的發展為學校教育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性C.第一所學?!K美爾學校的出現,使教育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D.人類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和生活經驗,并且逐步地系統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門別類的學問,客觀上要求有專門的學校教育及專門人員傳遞這些學問10.教育公平的特性主要包括()A.歷史性 B.相對性C.主觀性 D.客觀性E.理想性9.教育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具有獨立形態的教育學創立的標志包括()A.教育問題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B.形成專門的反映教育本質和規律的教育理念與范疇及其體系C.有了科學的研究方法D.產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學家,出現了一些專門的、系統的教育學著作10.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論的相同點是()A.承認教育和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B.承認教育對改造生活的重要作用C.認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義D.認為學校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11.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作為“教”的主體具有的特點包括()A.教育者是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傳播者B.教育者是當代社會中所有知識的傳授者C.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學習與發展的指導者D.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12.下列選項中,屬于孔子的平等教育思想的是()A.教學相長 B.教亦多術C.因材施教 D.有教無類13.教育活動由“教”和“學”構成,兩者相互依存,因此,教育的主體性要素包括()A.教育者 B.教學場所C.教育媒體 D.受教育者三、判斷題1.盧梭認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由此,他提出自然教育的主張。 ()2.原始社會的教育沒有階級性,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享受平等的學校教育。 ()3.“性相近,習相遠”與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本質上是不一致的。()4.布魯納的著作有《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5.教育直接指向人們的思想觀念與社會的意識形態,帶有明顯的政治性和階級性。()6.教育內容在教育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對整個教育活動起主導性作用。()7.只有當社會的發展處于負向時,教育才會發揮負向功能。 ()8.在古代,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獲得實用的知識,而是社會地位的象征,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導地位。 ()9.亞里士多德最早將教育分為德智體三部分,并提出了實施三種教育的順序,其中學前教育的核心是徳育,以情感品格教育為主。 ()10.1975年,蘇聯心理學家、教育家贊科夫出版了《教學與發展》一書,他強調教學應該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 ()11.赫爾巴特在論述教育的途徑、方法、手段時是以心理學作為其理論基礎的。()12.“六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教學內容,四書五經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教育內容。()徐州市教育學歷年真題(6)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D【解析】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指出:正像外科醫生把一些非常銳利的手術工具放在清潔的金屬盒子里以備使用一樣,你也有一些最精細、最有靈性、最銳利而不十分安全的工具評分,最好讓它在盒子里放著,而不輕易使用。2.D【解析】盧梭提出了“消極教育”,所謂“消極教育”即成人的不干預、不灌輸、不壓制和讓兒童遵循自然率性發展。但“消極教育”并非無所作為,還有兩件事要做:(1)觀察自由活動中的兒童,了解他的自然傾向和特點;(2)防范來自外界的不良影響。3.B【解析】教育的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這一對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決定性的矛盾,因為它是教育活動的邏輯起點。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處理好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的關系。4.D【解析】教育問題是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二.多項選擇題1.ABCD【解析】教育經驗是指符合教育規律的有效做法。教育經驗是對教育實踐的較低層次的反映。教育經驗是教育規律的實踐形態,成功的教育經驗必定反映著教育規律,教育規律則潛藏于教育經驗之中。教育規律是在眾多教育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概括總結出來的反映事物本質特點的東西。教育規律是對教育實踐的深層次和本質聯系的反映。2.ABCD【解析】廣義的教育,指增進人的知識與技能、發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廣義的教育可能是無組織的、自發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組織的、自覺的或系統的。3.ABCDE【解析】教育現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現代化,主要包括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目標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教師隊伍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教育設備現代化、教育制度現代化。4.BC【解析】梅伊曼和拉伊是實驗教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5.AC【解析】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要求,依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活動。B、D兩項屬于廣義的教育范疇。6.BCD【解析】題干中對學生入學資格的規定反映了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不同級別官員的子孫進入不同的機構學習,體現出我國古代社會學校教育的等級性特點,也反映出教育具有象征性,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樣的教育是區別社會地位的象征。7.ACD【解析】凱洛夫的《教育學》成書于20世紀,20世紀是教育學多元化發展的時期。8.CD【解析】A、B項屬于古代雅典教育的特點。古代斯巴達教育以培養軍人為最高宗旨,以軍事訓練為主要內容。此外,斯巴達非常重視女子教育,原因是斯巴達人認為只有強壯的婦女才能養育強壯的子女,婦女也可以參加戰斗。9.ABD【解析】學校教育產生的原因包括:(1)生產力的發展帶來剩余產品的出現,為學校教育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2)國家的出現、文化的發展為學校教育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性;(3)人類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和生活經驗,并且逐步地系統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門別類的學問,客觀上要求有專門的學校教育及專門人員傳遞這些學問。10.ABCDE【解析】有學者提出,教育公平具有歷史性、相對性、主觀性、客觀性和理想性五大特征。11.ABCD【解析】獨立形態教育學創立的標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從對象看,教育問題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2)從概念和范疇看,形成了專門的反映教育本質和規律的教育概念與范疇以及相應的體系;(3)從方法看,有了科學的研究方法;(4)從結果看,產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學家,出現了一些專門且系統的教育學著作;(5)從組織結構看,出現了專門的研究教育的機構。當然,這標志并非同時出現。這也說明教育學的創立是一個歷史過程,并非一蹴而就。12.ABC【解析】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相同點是:(1)承認教育和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反對將教育與生活分離;(2)認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義;(3)承認教育對改造生活的重要作用。13.ACD【解析】教育者是教育過程中“教”的主體,主要體現在:(1)教育者是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傳播者;(2)教育者是科學知識和社會文明的傳播者;(3)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對教育有活動的展開起領導作用;(4)教育者是學生學習發展的指導者;(5)教育者是一個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學習者。14.CD【解析】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屬于古代樸素的教育平等觀點。15.AD【解析】在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中,教育者是教育過程中“教”的主體,受教育者是教育過程中“學”的主體,故教育的主體性因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判斷題1.√【解析】略。2.×【解析】原始社會的教育沒有階級性,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受到平等的教育。學校產生于奴隸社會。故題干所述錯誤。3.×【解析】孔子在春秋末期,面對官學衰落和私學興起,“學在官府”變為“學在四夷”的社會現實,從“性相近,習相遠”的理論前提出發,極力主張擴大教育的對象,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所以二者的思想本質是一致的。4.×【解析】《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5.√【解析】教育直接指向人們的思想觀念與社會的意識形態,帶有鮮明的政治性和階級性。因此,社會的政治因素是影響和制約教育功能發揮的最直接因素。6.×【解析】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對整個教育活動起主導性作用。7.×【解析】對任何社會、任何時期的教育來說,正向和負向的功能都存在,只不過比重不同而已。8.√【解析】古代教育的特點包括:階級性、道統性、等級性、專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教育具有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導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獲得實用知識,而是受教育本身,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樣的教育是區別社會地位的象征。9.×【解析】亞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觀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提倡對兒童進行和諧的教育,成為后來全面發展教育的思想源泉。他最早將教育分為德智體三部分,并提出了實施三種教育的順序,其中學前教育的核心是體育,這一時期里,應順應自然,以兒童身體的發育成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