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同步練習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同步練習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同步練習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同步練習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同步練習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7第七課隋唐制度的變更與創新同步練習1.東漢實行察舉制,“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州、郡都必需定期向朝廷舉薦確定數量的人才,而推斷孝廉、茂才的標準包括對儒家經典的熟識程度和道德聲望的凹凸等。這客觀上()A.推動了獨尊儒學局面的出現

B.促使社會階層趨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

D.動搖了郡縣制的基礎2.曹丕繼魏王后,頒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心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門貴族官僚來擔當,因而所定為上品者,無非世族名門。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A.克服了察舉制的諸多弊端B.打破了士族的特權壟斷C.兼顧了家世與才能的考量D.弱化了中心的專制集權3.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大體可歸薦舉之列。從理論上說,薦舉制是一種合理的官僚選拔制度,但是,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不謀而合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緣由是它們()A.都對薦舉者缺乏有效的約束B.都將選官范圍定為世家子弟C.都把才德作為選官標準D.都始終把門第作為選官標準4.唐代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驗反映了唐代()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入仕C.中心政府剝奪宗室特權D.科舉取士體現公允公正5.人物貢獻隋文帝起先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正式設置進士科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武則天增設殿試、武舉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上表為不同人物對科舉制的貢獻表。據此可知,科舉制()A.擴大了官吏來源B.得到了不斷完善C.提升了人才素養D.解決了考試弊端6.唐代科舉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有許多宰相出自世家大族,400余任宰輔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楊、杜二姓各占11人,盧氏、鄭氏分別占10人和8人。這反映出當時()A.科舉制度有利于選拔優秀人才B.世家大族壟斷官員選拔C.門閥士族仍具有較大影響力D.世卿世祿制度再度實施7.就加強中心集權而言,科舉制度的主要作用體現在()A擴大了官吏的來源B擴大了統治階級的社會基礎C把選拔各級官吏的權力集中到了中心D結束了由世襲貴族壟斷仕途的局面8.兩漢實行州郡舉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化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婆e制更有利于()A.選拔最優秀的官吏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解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9.漢朝的中外朝制度主要是為了解決A.中心和地方的沖突B.皇權和相權的沖突王國和郡縣的沖突D.皇帝和地方的沖突10.“君主近臣,代起執政,品位既高,退居閑曹。”漢武帝的這一舉措意在()A.重用近侍強化皇權B.使中外朝權力平衡C.提高內臣執政水平D.加強對地方的限制11.“(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權,擴大了議政人員的名額,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各部職責有明確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了行政效率。”這表明三省六部制()A.是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B.有效地限制了皇權的濫用C.充分地發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D.君相權沖突得以解決12.有學者指出:“唐初三省長官集體議政于政事堂,三省首長制成熟;三省借設在門下省的政事堂來平衡地位,內輕外重各有優勢,三省并重制成熟;三省分掌出令、封駁、執行之職,三省分權制成熟。”該學者意在()A.凸顯權力的“強勢”B.突出皇權的“獨尊”C.彰顯官場的“氣派”D.強調權力的“制衡”13.史料記載,唐朝時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同時由皇帝臨時加以名號的其他官員也是宰相,唐中宗統治時期,盡然出現同時有10多個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這一現象()A.瓦解了三省制度B.強化了君主專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D.減弱了中心集權14.唐代的陸贄在談到租庸調時說:“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边@說明租庸調制()①基本特點是以丁計稅②實行實物租稅和勞役相結合③反映的是一種商品關系不發達的生產方式④反映國家對人身依附關系的嚴格限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15.唐前期,接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劇,均田制急劇崩壞,租庸調制難以維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兩稅法。這一變更表明唐代中期A.賦稅改革能夠有效緩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變更影響賦稅制度變更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徑D.賦稅制度變更影響土地制度變更16.《舊唐書》中有關兩稅法的記載:“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兩稅法沒有()A.變更征稅標準B.擴大納稅面C.增加政府收入D.取消丁稅17.《白居易在重賦》一詩中寫道:“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卑拙右滓庠冢ǎ〢.確定兩稅法B.抨擊國家稅制C.抨擊吏治腐敗D.揭露現實弊端18.材料:關于科舉制,學術界有不同的相識: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認為,以科舉考試為目的的應試教化,嚴峻束縛人們的思想,扼殺了創新精神。②20世紀末,一些學者發覺以前對科舉制的看法,過于簡潔化。放在古代的歷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會、階級之間不行跨越的鴻溝,使平民子弟通過苦讀,也有可能成為狀元、榜眼、探花。僅憑這一點,都應當為它譜上一曲贊歌。選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在歷史的變遷中,科舉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對材料二中的兩種看法,你更傾向于哪一種?請結合所學談談自己的相識。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秦漢時期“三公”指三個高位官職。丞相為一人時,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一分為三時,三個位置合稱三公。三公無論怎么變更,皇帝助手的性質未變,有議政權,但無決策權。唐朝的“三省”是三個政府機關,是機構設置的概念。三省長官共為宰相,形成宰相集體,與皇帝一起在政事堂探討國家大事并作出確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國家政務的裁決和執行的過程中,相互協作、相互制衡的運行機制,叫“三省制”。三省機關從不同角度參加最高決策,在一般狀況下,皇帝不能越過三省干脆發布“最高指示”。皇帝下達的詔令,原則上須經宰相通過,加蓋“中書門下之印”方能生效。摘編自任世江《中學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依據材料,說明唐代三省制如何繼承了三公制。有何創新?20.材料:唐朝初期,實施均田制的條件依舊完備。隨著經濟的復原與發展,唐政府漸漸放寬了土地買賣制度,致使國家所駕馭的公田荒地不斷削減,均田制也就無從實施。自唐朝開元盛世之后,國家戶籍遲遲沒有更新,耕地與戶籍人口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更,財政稅收制度也進入了混亂態勢。安史之亂導致全國人口四處流散,可繳納稅收的農夫持續削減,致使國家到了無稅可征的地步。這就導致以戶籍和人丁為基礎的租庸調法難以接著推行。加之地方節度使則是各霸一城,朝廷根本無法對其進行有效調度,而地方賦稅則是輕易被各藩鎮隨意截留。朝廷賦稅收入驟減,使得國庫異樣空虛。為緩解不利局勢,唐德宗任命楊炎為丞相,并且命其對賦稅制度進行大膽改革。楊炎推行了兩稅法改革兩稅法就是把之前所推行的租庸調法以及地稅和戶稅全部合并起來的一種多元化稅收制度。一年之內,分夏秋兩季征收,即便農戶所擔當的稅賦沒有得到有效減緩,但省去了原本“旬輸月送”的麻煩與消耗。因為戶籍破壞嚴峻,人口計算混亂,兩稅法規定,依據貧富差距來繳納賦稅,照看到民眾的實際繳納實力。摘編自吳桂梅《唐代兩稅法改革對當時農夫經濟的影響分析》(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兩稅法的特點。(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兩稅法推行的緣由。

答案:1—5BCADB6—10CCDBA11—15CDBAB16—17DD18.示例:傾向于①儒生因科舉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專制政治的仆從。士人醉心功名利祿,導致用心從事科技探討的人才力氣相對薄弱。傾向于②保證了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建了條件。促成讀書風尚,有益于形成重學風氣。以考選官,從追求公允公正的角度看,有確定合理性。19.繼承:三省長官都是皇帝的助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