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銜接版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1頁
2025年外研銜接版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2頁
2025年外研銜接版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3頁
2025年外研銜接版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4頁
2025年外研銜接版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外研銜接版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422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英國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主要通過打敗哪三個國家實現的A.西班牙、法國、葡萄牙B.荷蘭、德國、法國C.西班牙、荷蘭、美國D.西班牙、荷蘭、法國2、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壟斷組織出現,其實質是A.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B.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C.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D.經濟全球化最初的階段3、觀察下列圖片;圖中深色部分的擴大反映出。

A.美國西部墾殖的擴展B.英國在英法爭奪中勝出C.荷蘭北美市場的擴大D.法國北美殖民地的擴張4、1933年,美國圖書館協會估計,1929年以來新增的借書人大約在200萬至300萬之間,圖書流通增長將近50%,小說是最大的受益者,西部小說和輕松雜志的讀者都在逐漸增加。這一現象A.表明美國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初步形成B.體現了新政中公共開支的大幅增加C.反映了廣大民眾尋求心靈慰藉的愿望D.說明后現代主義文學得到民眾認同5、如圖是魏晉時期墓葬中的“牛耕”壁畫。這反映了當時。

A.耕犁技術相當完善B.耦犁農具已經改進C.犁評調節上下自如D.曲轅犁耕作受歡迎6、由于立場和觀點的差異,人們對歷史事件往往會有不同的解釋。關于哥倫布航行到達美洲這一事件,過去歐洲人總以歐洲為中心來理解;美洲土著則立足自身看問題;在當今全球史觀的引導下,人們又有了新的認識。能正確反映上述說法的是()A.歐洲——發現;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觀——侵犯B.歐洲——文明相遇;美洲——發現;全球史觀——侵犯C.歐洲——侵犯;美洲——發現;全球史觀——文明相遇D.歐洲——發現;美洲——侵犯;全球史觀——文明相遇7、一位老師在講課時列出了“首航東方的殊榮”、“意外的收獲與遺憾”、“悲壯的凱旋”三個標題,該老師講述的事件應該是A.新航路開辟B.早期殖民擴張C.工業革命D.第二次工業革命8、1912年4月;“泰坦尼克”號客輪在從英國到美國的首航中不幸沉沒。某歷史興趣小組搜集了該客輪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實的是。

①使用電燈照明。

②豪華客艙配備電視。

③船上人員曾用網絡求救。

④用無線電報與外界聯絡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3題,共6分)9、請正確選擇對應的選項。

(1)青銅時代。A.戰國時期。

(2)鐵器時代B.商周時期。

(3)蒸汽時代C.第二次工業革命。

(4)電氣時代D.第一次工業革命。

(5)危機時代E.美國“大蕭條”10、古都長安是漢、唐陸上“絲綢之路”的東端,泉州則是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們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右圖中長安和泉州的位置編號分別是___和_____。

11、1980年,_____________(何省何縣何公社)成為我國第一個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6題,共12分)12、到21世紀初,我國已有95%以上的商品資源實現市場配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A.正確B.錯誤13、商周時期我國古代青銅器鑄造的工藝水平達到歷史高峰A.正確B.錯誤14、宋代商業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A.正確B.錯誤15、官僚資本是中國的壟斷資本。A.正確B.錯誤16、第一組;請將上邊的國際組織標志與其相對應的組織名稱進行連線。

A.國際貨幣基金組。

B.世界銀行。

C.亞太經合組織。

D.歐盟。

第二組;請將左邊的經濟政策與下邊其相對應的領導人名字進行連線。

(1)余糧征集制A.戈爾巴喬夫。

(2)農業集體化B.赫魯曉夫。

(3)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C.斯大林。

(4)“加速發展戰略”D.列寧A.正確B.錯誤1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構成了戰后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2題,共20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J?M?凱恩斯說過:“德意志帝國與其說是建立在鐵和血上,不如說是建立在煤和鐵上。”德國在不到30年里徹底實現了工業革命,“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國家,從一個‘詩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轉變為以工藝技巧、金融和工業組織以及物質進步為公共生活的顯著特征的民族”。一定意義上,德國的電氣工業主要是兩個人的努力成果。德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早,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才有較大的發展。——摘編自【美】科佩爾?S?平森《德國近現代史》材料二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在資本主義世界中是比較快的。從1951年到1971年,20年內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長6.1%,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于日本,被譽為“經濟奇跡”。在德國學者看來,在現有的條件下,國家必須有計劃和有調節地為經濟確定目標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經濟政策原則。在這個意義上,國家的主動性就是而且應該是無可辨駁的。但是進而想把企業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隸和單純的執行機器,那就必然毀滅一切人格價值并剝奪經濟界最寶貴的動力。——選自孫炳輝等《德國史綱》、《歷史》必修二(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促進“德國在不到30年里實現工業革命”的新能源是什么?概括說明德國在這次工業革命中交通領域所取得的重要發明成果。(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聯邦德國經濟模式的主要特征,并用一句話評價其對西歐經濟所發揮的作用。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1年列寧勇敢地承認了政策的失敗;他指出在經濟戰線上,由于企圖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結果遭到了嚴重的失敗。

材料二世界大戰和內戰的災難;再加上隨后而來的干旱;饑荒以及經濟的混亂,這一切使得列寧意識到經濟需要穩定下來并且還要刺激生產。

材料三列寧逝世后;斯大林的領導地位逐步確立,此時部分自由經濟運轉的困難開始加劇。城市的食品和原料供應不足以支撐政府所要開展的工業發展項目。因此斯大林決定放棄之前的政策。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寧“企圖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政策是什么?這一政策失敗后,列寧又采取了什么對策調整經濟?

(2)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列寧調整經濟政策的原因。

(3)針對材料三中的經濟現象,斯大林時期形成了怎樣的經濟體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體制在工業發展上的突出特點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2題,共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近現代史上四次重要的經濟危機。

。1825年。

英國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英國最早發生經濟危機;是因為英國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由于資本主義在各國發展不平衡,經濟危機在各國出現的時間也不一致,發生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條件尚不成熟。

1847年。

1847年前后;歐洲各地相繼出現的范圍廣泛的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歐洲的動蕩局勢。1847年經濟危機是1848年革命的直接原因。

1857年。

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說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初步形成。之后,國際工人運動逐漸走向聯合。

1929年。

1929年從美國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關聯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的具體史實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表述成文,論據準確,邏輯清晰。)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中國古代主要王朝的都城。

依據表內容,圍繞“定都”這一主題提出一個問題,并結合中國古代史所學知識予以解釋。(要求:問題須具體明確,解釋須史論結合。)評卷人得分六、簡答題(共1題,共8分)2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迅速增長。請你談談,中國進一步發展有哪些獨特的優勢?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D【分析】【分析】

【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使西班牙從此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國開始走上了殖民擴張道路;l7世紀英國打敗了世界范圍的殖民帝國荷蘭;18世紀義打敗了法國,從而最終確立其世界殖民霸權。故D項正確,ABC錯誤。2、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壟斷組織出現,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經濟區域集團化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之后,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間不符,也與壟斷組織無關;C選項錯誤,壟斷組織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但這不是材料實質;D選項錯誤,經濟全球化不是壟斷組織的實質。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3、B【分析】18世紀英法經過七年戰爭,戰敗法國奪得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圖片顯示17世紀北美殖民土地,右圖是18世紀英國在北美殖民擴張圖,B正確;美國西部墾殖的擴展應該是美國獨立戰爭之后,A錯誤;荷蘭是17世紀殖民強國,不符合圖片右側含義,C錯誤;法國北美殖民地的擴張是七年戰爭之前,D錯誤。4、C【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時間1929—1933年,正處于經濟危機時期,美國人借書人數增加,閱讀時間增加,尤其是西部小說和輕松雜志讀者增加,可見廣大民眾尋求心靈慰藉的愿望,選項C正確;1933年羅斯福剛執政,尚未建立起社會保障體系,選項A排除;材料未涉及新政內容,選項B排除;西部小說和輕松雜志不屬于后現代文學,且選項D脫離材料主旨,排除。5、B【分析】【分析】

【詳解】

從圖片看出;耦犁農具扶手由直變曲,更便于靈活操作,故選B;圖片無法體現耕犁技術相當完善,排除A;C是曲轅犁的特點,唐朝出現曲轅犁,排除;唐朝出現曲轅犁,排除D。

【點睛】6、D【分析】【詳解】

對于歐洲來說哥倫布是發現美洲“新大陸”;在美洲人看來,歐洲人的到來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對他們來說是侵犯;全球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到整體發展演進的歷史,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文明開始會合,逐步打破了各個地區、各種文明孤立、分散的狀態,因此從全球史觀出發,則會認為哥倫布航行是兩種不同文明的相遇;綜上,選D項。ABC搭配均有錯誤,排除。7、A【分析】新航路開辟首先向東方,無意識發現新大陸,航程回來人員損失較大,故A正確;殖民擴張并不是只是向東,故B錯誤;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不符合題意,故C和D錯誤。8、B【分析】【詳解】

①項、④項均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當時已經應用,故①、④正確。②項,電視發明于20世紀20年代,與題中時間不符,故②錯誤。③項,網絡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產物,不符合這一時期的史實,故③錯誤。綜上所述,①④正確,②③錯誤,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排除ACD;二、填空題(共3題,共6分)9、略

【分析】【分析】

【詳解】

青銅時代是指商周時期,鐵器時代是指戰國時期,蒸汽時代是指第一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是指第二次工業革命,危機時代是指美國“大蕭條”。【解析】(1)B(2)A(3)D(4)C(5)E10、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的是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聯系地理知識,可以知道在①處是長安,在④處是泉州,要求學生能夠史地結合,有一定的難度。【解析】①.①②.④11、略

【分析】【分析】

【詳解】

試題分析: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980年,四川省廣漢縣向陽公社在全國率先取消人民公社。

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四川廣漢縣向陽公社三、判斷題(共6題,共12分)12、A【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的主要表現之一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明顯地發揮基礎性作用,市場機制在生產、流通的各個領域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到21世紀初我國已有95%以上的商品資源實現了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這表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起來。故本題說法正確。13、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周是我國的青銅時代,也是我國古代青銅器鑄造的工藝水平達到歷史高峰時期,故題干表述正確。14、A【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宋代商業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政府對市的管理相對寬松。故表述正確。15、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官僚資本是中國的壟斷資本。題干表述正確。16、B【分析】第一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33是APEC,即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故對應C選項;圖34是歐盟標志,故對應D選項;圖35是世界銀行,故對應B選項;圖36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故對應A選項。

第二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余糧征集制屬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列寧實施,故對應D選項;農業集體化是斯大林時期推行的政策,故對應C選項;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屬于赫魯曉夫改革的措施,故對應B選項;“加速發展戰略”屬于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故對應A選項。17、A【分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根據1944年在布雷頓森林會議簽訂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成立的,其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世界銀行是根據1944年美國布雷頓森林會議上通過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成立的,其職責是協助成員國經濟的復興與建設;“關貿總協定”于1947年在日內瓦簽訂,它的宗旨是通過削減關稅和其它貿易壁壘,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三者共同構成了二戰后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故本題說法正確。四、材料分析題(共2題,共20分)18、略

【分析】【詳解】

(1)根據“德意志帝國”;可以判斷出材料強調的工業革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能源是電力;石油。結合所學可知,其卡爾?本茨和戴姆勒發明了汽車,第一臺電機機車,本茨發明了四輪汽車。

(2)根據材料“國家必須有計劃和有調節地為經濟確定目標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經濟政策原則。”等信息,結合戰后德國經濟發展的內容,概括得出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特征。根據材料“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于日本,被譽為“經濟奇跡””,結合所學,可知德國是西歐經濟的“火車頭”,起到帶動引領的作用。【解析】(1)新能源:電力;石油。

成果:卡爾?本茨和戴姆勒——汽車;第一臺電機機車,本茨——四輪汽車。

(2)特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用:西歐經濟的“火車頭”。19、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根據所學知識;列寧“企圖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政策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一政策失敗后,列寧又采取了實施新經濟政策。

(2)原因:從材料“1921年列寧勇敢地承認了政策的失敗;”可知其原因是列寧認識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從材料“世界大戰和內戰的災難,”可知其原因是戰爭的破壞;從材料“再加上隨后而來的干旱;饑荒以及經濟的混亂,”可知其原因是自然災害的影響和國內經濟的混亂。

(3)經濟體制:根據材料“因此斯大林決定放棄之前的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突出特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解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新經濟政策。

(2)列寧認識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戰爭的破壞;自然災害的影響:國內經濟的混亂。

(3)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突出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五、論述題(共2題,共8分)20、略

【分析】【詳解】

根據題意要求,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關聯信息,擬定一個論題。根據材料“英國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英國最早發生經濟危機,是因為英國最早進行工業革命”“1847年前后,歐洲各地相繼出現的范圍廣泛的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歐洲的動蕩局勢”“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1929年從美國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可擬定論題:經濟危機的地域范圍日益擴大。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的具體史實進行闡述,可知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于1825年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此次危機波及范圍較小。1847年前后,歐洲各地相繼出現了范圍廣泛的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此次危機擴展至整個歐洲。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1857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1929年一1933年經濟危機首先從美國爆發,然后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由此可知,隨著各國經濟聯系加強,經濟危機的地域范圍日益擴大等等。根據材料“1847年前后,歐洲各地相繼出現的范圍廣泛的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歐洲的動蕩局勢。1847年經濟危機是1848年革命的直接原因”“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說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初步形成。之后,國際工人運動逐漸走向聯合”“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可擬定論題: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結合世界近現代史的具體史實進行闡述,可知1847年前后,歐洲各地相繼出現的范圍廣泛的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歐洲的動蕩局勢,經濟危機引發了1848年歐洲革命。1857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之后,國際工人運動逐漸走向聯合。1929年一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引起了各國嚴重的政治危機,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社會動蕩不安,德國、日本為了擺脫大蕭條開始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與法西斯主義道路,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大戰爭策源地。由此可見,經濟危機會引發政治危機,加劇社會動蕩等等。【解析】(表述成文;層次分明;史論結合;邏輯嚴密只羅列史實;沒有闡釋不給分。

示例一論題:經濟危機的地域范圍日益擴大。

闡述: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于1825年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此次危機波及范圍較小。1847年前后,歐洲各地相繼出現了范圍廣泛的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此次危機擴展至整個歐洲。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1857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1929年一1933年經濟危機首先從美國爆發,然后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由此可知,隨著各國經濟聯系加強,經濟危機的地域范圍日益擴大。

示例二論題: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

闡述:1847年前后,歐洲各地相繼出現的范圍廣泛的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歐洲的動蕩局勢,經濟危機引發了1848年歐洲革命。1857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之后,國際工人運動逐漸走向聯合。1929年一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引起了各國嚴重的政治危機,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社會動蕩不安,德國、日本為了擺脫大蕭條開始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與法西斯主義道路,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大戰爭策源地。由此可見,經濟危機會引發政治危機,加劇社會動蕩。21、略

【分析】【詳解】

本題設問開放;言之成理即可。在解答本題時,既可以從總體上予以考慮,也可以從某一王朝;某一都城來予以考慮。從總體上看,中國古代王朝的都城多定于北方;具體來看,其中,長安先后成為漢隋唐三代的都城,北京先后成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還可以具體來看某個朝代為什么會選擇某個城市作為都城。考生在分析定都原因時,可以從經濟、政治、文化優勢,和地理、國防、交通條件,以及歷史與現實原因等方面來考慮。

【點睛】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第一要素。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實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中國古代都城的擇定與遷移,既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干知識,又是考察時空觀念的絕佳載體。【解析】示例1:(從全局著眼)

問題:為何中國古代王朝多定都于北方?解釋:其一;歷史傳承。秦朝繼承秦國都城,西漢長安與秦朝咸陽隔渭河相望,東漢洛陽的都城史可追溯至東周;唐朝繼承隋朝舊都,明清繼承元朝舊都。其二,經濟因素。宋代以前,中國經濟的重心在黃河流域,定都北方的經濟條件充足。其三,國防因素。古代王朝的主要威脅,前期主要來自于西北邊疆,后期主要來自于東北邊疆,定都北方有利于鞏固國防。其四,政治根據地。秦漢以關中取天下,隋唐以關隴集團得天下,元朝興于蒙古高原,明朝朱棣以燕王身份“靖難”而奪得政權,清朝興起于東北,定都時一定程度。上顧及了自已的政治根據地。綜上,中國古代王朝多定都于北方,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任答3個方面即可。)

示例2:(從某城市著眼)問題:北京為何成為封建社會后期的主要都城?解釋:其一;地理位置。北京處于東北平原。華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點上,北靠燕山,西依太行,易守難攻(戰略位置突出,擁有居高臨下;坐北鎮南的政治地理形勢)。其二,歷史積淀。遼朝金朝定北京為陪都、首都,為元明清相繼承。其三,版圖變化。元朝、清朝人主中原,帶來了北方、東北的遼闊版圖,使傳統的“天下之中”位置向北京轉移。其四,政治根據地。元朝興起于蒙古高原。明朝朱棣以燕王身份“靖難”而奪得政權,清朝興起于東北。定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