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高中新教材文言文基礎考點梳理 古代文化常識-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專項練習(附答案解析)_第1頁
2024年新高考高中新教材文言文基礎考點梳理 古代文化常識-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專項練習(附答案解析)_第2頁
2024年新高考高中新教材文言文基礎考點梳理 古代文化常識-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專項練習(附答案解析)_第3頁
2024年新高考高中新教材文言文基礎考點梳理 古代文化常識-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專項練習(附答案解析)_第4頁
2024年新高考高中新教材文言文基礎考點梳理 古代文化常識-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專項練習(附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文化常識一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同一:七代服脩

(一)頭衣

【冕】從月,即古帽,字免聲,是大禮帽,天子、諸侯、卿大夫在祭祀時所戴。冕

上有長方板叫延,前后有數串小圓玉叫旅(liu),天子有十二旅。

【冠】從月從人從寸,會意字,寸是手,以手執(zhí)月戴人頭上為冠。冠,與后世的帽

于在形制上明顯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樣把頭頂全部草住,而是用一個冠圈套在發(fā)髻

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頭頂上。從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頭發(fā),同時也起

裝飾的作用。

古時只有統(tǒng)治階級,王公貴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紗)包頭。如《釋

名》說:“士,冠;庶人,巾。''巾,又稱綃頭、幅巾、幢(z€)。王公貴人在巾上再加

冠。

【巾】唐朝時,巾又稱幡(f。)頭,以紗為之,因紗質較軟,就用桐木作一襯子墊

在里面。后又因兩腳軟垂,就用鐵絲為干把“軟翅”撐起來,就這樣成了質硬的烏紗帽。

如《灌園叟晚逢仙女》:“那桂枝上掛的,不是大爺的軟翅紗巾么?”

(二)體衣

原始人是蓬頭跣腳,不冠不履,以獸皮樹葉為衣遮體,后來才分為上衣和下裳。

【衣、裳】先秦時衣長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內,后來變?yōu)橐露躺验L,裳就加

衣上。

如《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湮背?身上衣裳口中食。”

《陌上桑》:“紫綺為上褥”的“褥”是小衣;

《羽林郎》:“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則是短襖。

【袍】本是一種簡單便服,如《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漢以后成了朝服,

不分衣和裳。

【裳】古代指下衣」占人穿的遮蔽下體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種,不是褲子.

【裙與裳】古代的裙和裳不同,如《爾雅》說:“繞襟謂之裙。'‘意思是說要從衣襟

斜下通過右腋,往下繞至腰將間,以至前膝。后代的裙與古代的裳則接近。如《林黛玉

進賈府》:“其釵環(huán)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裝飾。”

如《楚辭?離騷》:“制菱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著衣文化】古代體衣在質地、顏色上都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如司馬光《訓檢示康》

批評“近歲風俗尤為侈靡”時說“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這表明:走卒穿士服,農夫

穿絲履不合常規(guī)。五冕、九袞之類衣服只能上公貴人才有資格享受。他們寒冷時,有毛

皮大衣(裘):天熱時,有高級絲織品。而那些寒士庶人則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織)、

褐(粗毛編織的灰色粗布)和綿袍(舊票或亂麻填的舊袍)之類,如《七月》:“無衣無

褐,何以卒歲?”《送東陽馬生序》:“同舍生皆披綺繡,帶朱纓寶石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

左佩刀,右配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則維袍敝衣處其間。'‘顏色方面,隋唐及宋,紫、

朱、綠、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而庶人在隋穿白色,唐時穿黃白兩色,明朝則

不許庶人用黃色。

(三)脛衣、足衣

【脛衣】上古時有裳無褲,但有挎,挎后無襠,只兩個褲筒,類似后世的套褲。后

來加上襠,稱釋(kun)o粹提短的稱犢鼻褲(因形狀像犢鼻,即現在的短褲衩,一般為

貧賤者所穿)。

【綺】今稱套綺,左右各一,分裹兩脛。參閱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綺譏

【足衣】就是鞋,上古稱展,漢以后叫履。上古時,鞋分革、絲、麻、草四種,有

錢人穿革履絲鞋,貧苦人穿草鞋或光腳,如《孔雀東南飛》;“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四)常見和服飾相關的名詞解釋

【黔首】秦朝對百姓的稱呼。黔,黑色。黔首,即以黑門裹頭,代指平民,具體而

言指本業(yè)為農業(yè)與小手工業(yè),末業(yè)為小商賈等各種不事生產的人.如《過秦論》:“于是

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苜。“

【白丁】指平民,沒有功名的人。古代平民著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

如《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多穿布衣。后多稱沒有做

官的讀書人。布衣之交,即指貧賤之交。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縉紳】原意是插笏丁紳帶間,是舊時官宦的裝束,亦借指士大夫。縉,也寫作“措”,

插。紳,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帶子。

【青衫】黑色的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座

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后人也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凄切。

【巾幗】本是古代婦女頭上的頭巾或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來把婦女中英

試卷第2頁,共23頁

雄豪杰稱為“巾幗英雄

【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引用為婦女的代稱。

【紈綺】亦作“紈挎古代富家子弟所穿潔白光亮的綢褲,引申以稱富家子弟。

如《林黛玉進賈府》:“寄言紈挎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烏紗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

紗帽起源于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于隋朝,興盛于唐朝,到宋朝

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后,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明代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將“烏紗帽”作為官位的代稱。

【頂戴花翎】清代官員身份的標志,分兩種,一是藍翎,一是花翎。藍翎用料羽做

成,俗稱“野雞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員使用,而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須經皇上特賜方

可佩戴,必須是五品以上官員。

【東坡巾】又名鳥角巾,相傳當時蘇東坡因為貶官入獄,在獄中無法身著官服,故

想出此頭巾。東坡巾實為獄服。東坡巾可用多種布料制作,有內外兩層,內層有四面為

方形,比外層略高;外層也是四面,但四面都不相連,邊緣為開口,前口開得最大,后

面有兩條帶子。

【方山巾】一作方頭巾。古代儒者戴的一種方形軟帽,又稱方山冠。如李白《嘲魯

儒詩》:“足著遠游履,首戴方山巾。”

【褐】泛指粗布衣服,也指穿著粗布衣服。

如《詩?幽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鄭玄箋:“褐,毛布也。”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嬖,從徑道亡。”

【編素】白色的衣服,指喪服。如《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

五步,天下編素,今日是也。“

【縊袍】以亂麻為袍子。古為貧者所服。如《論語?子罕》:“衣蔽縊袍,與衣狐貉

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帷幄】帳幕,在旁邊的稱“帷”,四面合起來像屋宇的稱“幄天子居處必設帷幄,

因此用帷幄借指帝王。或指天子近側、朝廷,或指天子決策之處,或指將帥的幕府、軍

帳。

運籌帷幄:常指在后方決定作戰(zhàn)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計,考慮決策。

【品色衣】官吏所穿的公服,即“品服以唐代為例,官分九品,三品以上著紫色,

四品深紅,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著紫穿紅者便是身

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著者,官卑職微。唐代詩人白居易詩,江州司馬青衫濕”句,便有

遭貶后官職卑微之意。

【帔】古代婦女披在肩背上的服飾。

用;二.快食"

【社稷】

士神和谷神的總稱。

由于古時的君主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谷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即祭社稷,后來“社稷”就被用來借指國家。“社稷之憂'"'社稷之患社稷之危”“謹奉社

稷而以從”都指的是“國冢’的憂慮、隱患、安危。

杜,山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東方青土,南方紅土,西方日土,北方黑土,

中央黃土。五種顏色的士覆于壇面,稱五色土,實際象征國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

日子和禮都叫社。

稷,指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長五谷的土地神祇,這是農業(yè)之神。明孫

承宗《答袁節(jié)寰(袁可立)開府》:“而世人省事者少從,有延挨日月,令當事者受其極

重不返之勢,奈何惟翁力圖,所以為社稷遠計。“

(一)古代食物名詞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種谷物。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

菽;另i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qū)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古

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向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

初可能無稻。

【五牲】

用作祭品的五種動物,有三說:一種指牛、羊、豬、犬、雞;一種指麋、鹿、磬、

狼、兔;一種指磨、鹿、熊、狼、野豬。第一種說法流傳較廣。

【五味】

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種味道。亦泛指各種味道。烹調上講究“五味

調和

【六畜】

指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八珍】

指占代八種珍貴的食品。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卷九云:”所謂八珍,則醍醐、鹿沆、野鴕蹄、鹿唇、駝乳糜、天鵝炙、紫玉漿、玄玉

漿也。“后世以龍肝、鳳髓、豹胎、鯉尾、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為八珍。

試卷第4頁,共23頁

【羹】

即肉汁。有兩種:一?種是純肉汁,供食飲;另一種是肉燙,制成五味調和的濃肉湯,

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貧苦

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為羹,這就是所謂的菜羹。

【糟糠】

舊指窮人用來充饑的酒糟、米糠等粗劣的食物。借指曾經共患難的妻子。

【膾炙】

膾,切細的魚、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

則用火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古代膾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膾炙,是人們

所共同喜好的,后來把詩文或事物為人所稱頌叫作“膾炙人口

(二)古代食器

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

【篋(gul)]形似大碗,人們從融(y如)中盛出食物放在篋中再食用。

【熊(fu)l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篇相同,故有“鍍篋對舉''的

說法。

【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漸漸用來盛肉耨與肉羹了。

【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

【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盆盂,均為盛物之器。

【案】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

講究“舉案齊眉”,以示敬意。

【匕】是長柄湯匙。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著吃。

【俎】

①古代祭祀、設宴時用以載牲的禮器。青銅制,亦有木制漆飾的。

②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多木制,也有青銅鑄的,長方形,兩端有足。古人常以刀

匕、刀俎并舉,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壓迫、任人宰割的境遇。

如《鴻門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

竹制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質料均可選用竹、木、陶、青銅等。一般百姓的食器大多用竹、木、陶

制成,貴族的食器則以青銅居多。古代統(tǒng)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銀或象牙制成。

【簞】竹制或葦制的常用以盛飯的盛器。如《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

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后以“簞食瓢飲''為安貧守儉之辭。

《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后用“簞食布漿''謂百姓對所愛戴的軍隊的犒勞慰問。

(三)古代炊具

我國古代炊具有鼎、.(hub)、甑(zBng)、甑(yAn)、鬲(li)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股周以后開始用青銅制作。鼎欣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

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抬舉。可在鼎腹下面燒烤。鼎的大小

因用途不同而差別較大。古代常將整個動物放在鼎中烹戒,可見其容積較大。夏禹時的

九鼎,經殷代傳至周朝,象征國家最高權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為天子,可見它是傳

國之寶。

【鎮(zhèn)】無足的鼎,與現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戒魚肉之類的食物;后來它又發(fā)

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J2具,即將人投入鏈中活活點死。

【甑】是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銅制作,其

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裝上要蒸的食物,水或開后,蒸氣

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

【鬲】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這是為了更大范圍地接受傳熱,使食物盡

快爛熟。鬲與甑合成一套使用稱為“雕鬲只用作炊具,故體積比鼎小。

炊具可分為陶制、青銅制兩大類。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銅炊具為貴族所用。

(四)古代酒器

【尊】古代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是一種盛酒器,敞口,高頸,圈足。尊上常飾有

動物形象。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后代用''簞食

壺漿”指犒勞軍旅。

【爵】古代酒器的總稱,青銅制,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

盛行丁?商代和西周初期。

【角】口呈兩尖角形的飲酒器。

【觥】古代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青銅制,腹橢圓形,底有圈足,有蓋,多

作獸形,盛行了?商代和西周初期。

如《醉翁亭記》:“射者中,弈者勝,觥號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試卷第6頁,共23頁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義錯雜,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場面。

【杯】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料有玉、銅、銀、瓷器,小

杯為盞、盅。

【卮】也是i種盛酒器,《鴻門宴》中有“卮酒安足辭”之句。

【彝、鹵(you),爨(1畝)、缶(防11)】都是形狀不一的盛酒器。

【飲食文化】

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嘗百草,開創(chuàng)古醫(yī)藥學,發(fā)明耒耙(固

si古代的一種翻土農具),教民稼稽(ii£s6農作勞動)。使用陶具作為炊具和容器,陶

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制作發(fā)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酶(hai,

用肉、魚等制成的醬)、醯(xT醋)、酪(Do,用動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酢(zu6,

調味用的酸味液體)、醴(H,甜酒)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

還有鬻(gui),其爪是空心的,鬻用來煮酒的。

伏羲氏,在飲食上,救民結網,捕魚打獵和畜牧,養(yǎng)犧牲(牲口)以充庖廚。還根

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八卦。

燧人氏,鉆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鉆火使果

肉而燔(伍n焚燒)之;②煲:用泥裹后燒;③燙:用石臼施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

熟食物;④焙(b?i)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五)古代家具

我國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臺、桌、椅、柜等。

【席】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后來大都由蘆葦、竹竣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

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

【床】古代供人坐臥的器具,在席子之后出現。一開始,末極矮,古人讀書、寫字、

飲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幾。如《孔雀東南飛并序》:“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

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幾、案、屏風、矮福等。因矮榻常與床并用,

故有“床榻”之稱。唐代出現桌椅后,人們的生活飲食等活動不再在床上,床由一種多功

能的家具退而成為專供睡臥的用品。

【榻】狹長而低矮的坐臥用具。如《滕王閣序》:“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幾】低矮的桌子。

唐宋以來,高型家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髡、高幾、長案、柜、衣架、巾架、

屏風、盆架、鏡臺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家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

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氣派,成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獨特風格與樣式,對世界不少國家產生過深遠影響。

(六)車馬名詞及行走說法

【輦】秦漢以后特指帝王或皇后所乘的車子。

【輿】本謂車廂,因即指車,乂轉義為轎子。如《荀子?勸學》:“假輿馬者,非利

足也,而致千里。”

【軾】設在車廂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形如半框,有三面。如《曹劌論戰(zhàn)》:“下視

其轍,登軾而望之。”

【駢】古代一車駕二馬叫駢,有“并列”的意思。如韓愈《馬說》:“祇(Zhi)辱于奴

隸人之手,駢(pi如)死于槽(cao)楊(11)之間。”

【修】古代一車駕三馬叫繆,乂特指駕車時位于兩邊的馬。

【乘】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兵車多少是國家強弱的標志,天子是萬乘之國,諸侯

是T?乘之國。

【蹉步】半步。古代稱人行走,舉足一次為“建”,舉足兩次為“步”,故半步稱“國

如《荀子?勸學》:“故不積蹬步,無以至T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走】跑。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如《寡人之于國也》:“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趨】疾走,快步而行。如王勃《滕王閣序》:“他U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

喜托龍門。”

E三.官賞貴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堂、室、房】

古代宮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筑物的內部空間分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

行吉兇大禮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東西兩側是東房和西房。整幢

房子是建筑在一個高出地面的臺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階。要進入堂屋必須升階,所以占

人常說“升堂《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青廬】

用青布搭成的篷帳,舉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此風俗c《孔雀東南飛并序》:“其

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掖庭】

占代營建皇室宮城時,都以一條南北向的中心線為主,再向東西兩側去延伸其余宮

區(qū)。在中央的了?午線上,除了建有君王上朝議政的朝堂,還有帝后的寢宮。而在帝后寢

宮的東西兩側,所營建的宮區(qū)和帝后寢宮相輔相成,就像兩腋般護衛(wèi)者帝后的寢宮,因

試卷第8頁,共23頁

此這兩片宮區(qū)被統(tǒng)稱為掖庭,且通常為宮嬪所居住。

【明堂】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yǎng)老、教學等大典,均在

這里舉行。

【陛】

宮殿的臺階。古代臣子不敢直呼天子,就請在陛下的人代為傳達,所以“陛下”成為

天子的尊稱。

【東宮】

指封建時代太子所居住的宮殿。亦借指太子。

【左祖右社】

所謂“左祖”,是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所謂“右社”,是在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這

種布局叫“左祖右社”。

北京四九城平面圖。圖中的紅黃兩地,即符合''左祖右社”的布局

【寢廟】

古代宗廟的正殿曰廟,后殿曰寢,合稱寢廟。

【宗廟】

I.古代帝王、諸侯、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廟宇。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

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

后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準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

2.朝廷和國家政權的代稱。依等級身份不同,宗廟規(guī)格也不同:天子七廟,諸侯五

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

【蕭墻】

古代宮室內作為屏障的矮墻,是面對院門的門屏,可在門外,也可在門內,與后世

的照壁相似,有防人窺視之作用。相關典故有“禍起蕭墻工

【廬冢】

廬,屋舍:冢,墳墓。為盡孝道,古人在服喪期間,于父母或師長墳墓旁搭建的屋

舍,叫作“廬冢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四、七久發(fā)4街

(一)度

【“寸”“尺”“尋”】

早期的度量衡單位像“寸叩尺”“尋”等,是以人體的身體部位為依據的。像“尺”字,

寫法像極了一個人張開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測量長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用手“掛

zhTL那么這個長度究竟是多少呢?《孔子家語》有這樣的記載:“布指知寸,布手知

尺,舒時知尋。''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伸出一只手指,就知道了一寸:伸開一雙

手,就知道了一尺;伸展開雙臂,就知道了一尋。意思是說,一只手指的寬度是一寸,

十指并攏的長度是一尺,人張開兩臂的長度,是一尋,在古代是八尺。“一寸”根據不同

時代,大體在1.58到2.31厘米之間;一尺,大體相當于現在的15.8到23.1厘米。鄒忌

生在齊國,“修八尺有余”,大約是184cM左右。

【咫】

是婦女手伸展后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即八寸,因為一尺十寸,所以“咫''梢短于尺。

后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所以“近在咫尺”,在現代漢語里面解釋為距離近,仿

佛就在眼前。

【黍】

古代也有以‘漆''作為度導衡的標準物的。‘漆“是一-種產自今天山西的糧食作物,占

代用積“黍”之法來度量物體,?仃粒黍排列起來的長度為一尺。因此,-個黍粒的長度

為一“分”,十分為一寸。例如明代魏學洲的《核舟記》:“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

黍許是指核舟首尾大約有八粒黍排列起來那么長,高大線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

【仞】

“仞”作為長度單位,只是一個大概的高度,“一仞”相當于:尺或八尺,一般和“萬千”

試卷第10頁,共23頁

連用,表示高或深。例如《列子?湯問?愚公移山》中“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萬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極其高大。

秦漢以前諸侯割據,度量衡其實是比較混亂的。像商代:1尺=10寸=100分=15.8

厘米;而戰(zhàn)國則是1丈=10尺=100寸=1000分=231厘米。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也統(tǒng)

一了度量衡,即1尺=23厘米,1升=200亳升,1斤=250克。

《漢書?藝文志?七發(fā)》中“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中的“尺”,通過換算,我

們知道這龍門桐樹高達2300厘米,極言樹之高。

秦漢以后,度量衡的單位量值有所增加,從秦朝I尺等于23.1厘米到魏晉南北朝

時期24.2厘米及29.6厘米,唐代達到最高值1尺=36厘米,此后開始下降,在32厘米

和35.5厘米之間找動。

【里、步】

我們現在用的“里”“步’也是古代長度單位。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之后,六尺一步,

300步為一里。由此推算,周秦漢時期,“一里”大致相當于415.8米,清光緒年間,一

里=576米;1929年以后,一里=500米。

王安石《游寶禪山游記》:“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二)量

中國古代容積單位,先秦時期有鐘、釜、斛、斗、升、豆。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標準,

將容積單位規(guī)定為斛、斗、開三種,1角4=10斗;1斗=10升v秦代的1升約相當于今天

的200亳升。

漢代的容積單位又多了合、焦兩種,其換嵬關系為: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

命。這時的1升也相當于今天200亳升左右。

隋唐時期,升有大小之分,小升仍相當于今天的200毫升左右,大升相當于今天的

600亳升左右。

《禮記?雜記》:“朝服十五升。“十五升就是3000亳升。

【斗】

李白《行路難(其一)》中“金樽清酒斗十千","斗’'是古代容積單位,1斗=10升,

相當了2000亳升,值十千錢,這句話形容酒美價貴。“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

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川斗”是說才飲一斗即2000亳升酒就能寫出百

篇詩,寫李白不但酒興豪,而且文思敏捷。

【斛】

斛,中國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后來改為五斗。

如沈括《夢溪筆談》:‘悔粗米二斛,釀成酒六斛六斗。”意為兩斛米可以釀酒六斛

六斗。

【豆、鐘】

“豆”“鐘”都是古代的容積單位。

“豆”,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四升為一豆。如《孟子?魚我所欲也》中“一

簞食,一豆羹

“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鐘。如:“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

我何加焉!”

(三)衡

【鎰】

“鎰”,是秦漢時期的重量單位,1鎰=24兩,1斤=16兩,1鎰相當于現在的375克。

如《漢書?藝文志?七發(fā)》“于是使射T?鎰之重,爭下里之遂'中的“T?錨”是說賽馬賭注

非常大。當然,這是夸張的說法。

【鈞】

“鈞”,秦漢時候的重量單位,1鈞=30斤,約相當于今天的7500克。

如《漢書?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T鈞之重”中,用一根頭發(fā),來系7500克

X1000的重量,比喻情況萬分危急或異常要緊。我們現在所說的“千鈞一發(fā)”就是這個意

思。

【石】

《馬說》一文中說千里馬”一食或盡栗一石“,"一石”這里指4鈞,即4x30x250克,

是說毛里馬的食量極大。

【錨、銖】

“鎰,,”鈞小石,,包括我們現在還在沿用的“斤”“兩,,都是古代的重量單位,此外還有

“銖”“錨”等。錨、銖,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錨為一兩的四分之一,銖為一兩的二

十四分之一。我們知道的成語“錨銖必較”形容非常小氣。《荀子?富國》“割國之錨銖以

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中的“銖”“錨”也是這個意思。

【古代重量單位換算簡說】

與長度和容積單位相比,中國古代重量單位要復雜得多。長度單位和容量單位之間,

大多是十進制的換算關系,而古代重量單位間的換兜關系則存在四進制、六進制、十進

制,十六進制、二十四進制等多種換和關系。

試卷第12頁,共23頁

1石=4鈞;1鈞=30斤:I斤=16兩;1兩=24銖,1鎰=24兩。這些重量單位一直

沿用至唐代初年。唐代初年,公元621年,由于“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出現了"錢''這一

新的重量單位,1兩等于10錢。今天,我們早已習慣了1斤等于10兩的換算關系,但

在中國古代2000多年間,一直實行的都是1斤等于16兩的換算制度,因此就有了“半

斤八兩”之說。直到1959年修訂度量衡體系時,才將1斤16兩制改為1斤10兩制。

1.下列關于“烏紗帽''的表達,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東晉成帝讓在宮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用黑紗制成的帽子,這就是“烏紗帽”名稱的最

初由來。

B.隋朝從文帝到小吏,入明都戴烏紗帽,都在烏紗帽上以玉飾來顯示官職的大小。

C.宋太祖為防止朝臣們交頭接耳,給烏紗帽加了雙翅,朝臣們只要腦袋一動皇上都看

得清清楚楚的。

D.到了明朝,"烏紗帽''作為官服裝束的一個組成部分,正式成為了官員的代名詞。

2.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飯。多形容清貧者對長羋的供養(yǎng),如成語“菽水承歡

B.鼎,形制多為圓腹三足兩耳,在我國古代被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

C.倉膜,指貯藏米谷的倉庫,如《史記》記載:“倉康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

D.席,古人專用的坐具,不用作臥具,用草或葦子編成。古人習慣在地上鋪席,坐在

席上。

E.芻糧,糧草v多指供軍隊用的飼料和糧食,與漕糧在用途上有相同之處u

F.“簞食壺漿、一尊還醉江月”“觥籌交錯”中提到的壺、尊、觥都是盛酒的器具。

G.鼎、鏤、鬲、甑、釜都是古代蒸或我東西的器具。豆、揚、簞都是盛東西的器具。

3.下列選項中,有關文化常識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釁鐘是周朝的一種禮儀,在古代,鐘被視為一種神器,新鐘鑄成,要用牛羊的鮮血

予以行祭。

B.布,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后代用“簞食豆?jié){”

指犒勞軍旅。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

C.乘,古時一車一馬為一乘。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錨銖,古代重量名,一錨等于六銖,一銖約等于后來的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錨、

銖連用,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4.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畜,指馬、牛、羊、豬、狗、貓六種家畜,也泛指各種家畜、家禽。八珍,指古

代八種珍貴的食品,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

B.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后來大都由蘆葦、竹蔑編

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

C.“膾炙”中的,膾”指切細的魚、肉,“炙”指烤肉。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后來把

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D.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如《孔雀東南

飛》:“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

5.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谷”的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泰、

稷、麥、菽。

B.“五味”指酸、成、甜(甘)、苦、辣(辛〉五種味道。烹調上講究“五味調和

C.羹,即菜汁。古代貧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為燙,這就是所謂的菜羹。

D.膾,切細的魚、肉;炙:烤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古代對飲食還是比較

講究的。

6.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后

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

B.鏤,是無足的鼎,與現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點魚肉之類的食物:后來它又發(fā)

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

C.觥,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善

形,觥常被用作罰酒。

D.鼎,古代專用于表示祭祀的器具。最早是陶制的,股周以后開始用青銅制作。鼎腹

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

7.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善才”是唐代對琵琶師的統(tǒng)稱,“雞人”指宮中掌管時間的衛(wèi)士,“優(yōu)”的本義指表演

樂舞、雜戲的藝人。

B.“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廬冢”,也叫廬墓,指古人在服喪期間,為守

護父母或師長墳墓所蓋的房舍。

C.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代指有學問的人。‘'簪笏",束發(fā)戴冠用來固定帽子的

東西。

D.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也常用于

試卷第14頁,共23頁

書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8.下列有關文言文常出現的文常,不正確的一項是()

A.折桂,折:摘取;桂:桂樹的枝條。因桂樹葉碧綠油潤,我國古代把奪冠登科比喻

成折桂,古時科舉考試正處在秋季,恰逢桂花開的時候,故借喻高中狀元。

B.公主是古代帝王之女的稱謂,始于戰(zhàn)國。漢朝時規(guī)定,皇帝之女稱公主,皇帝的姐

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稱大長公主,后代沿此制。

C.潛邸,指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也特指非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贅基之前的住所。

和“東宮''的含義是等同的。

D.古代貴族與平民的頭衣(元服)區(qū)別很嚴格。貴族戴冠、弁、冕,平民戴慎。

9.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輿,指秦漢以后君后乘坐的車子。“肩輿''指轎子,起初只是作為山行的工具,后來

走平路也以它為代步工具。

B.古代稱人行走,舉足一次為“肆”,舉足兩次為“步”,徐行為步,疾行為趨,疾趨為

走。

C.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或套著四匹馬的車稱為“駟”,且常以“駟”為單位計數車

輛。

D.馳傳是古代驛站的一種馬車,也指駕馭驛站車馬疾行。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乘,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三百乘”:即三百輛戰(zhàn)車。干乘之國,擁有一千輛兵車

的國家。賈誼提及“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表明在春秋后期,“T?乘之國”已是大

國。

B.修,本意是古代駕在車前兩側的馬。左修,基本意思指囚馬中左邊的馬。參乘,亦

作“醪乘”,古時乘車,坐在車右擔任警衛(wèi)的人。

C.釁鼓,上古時的一種祭孔。上古凡重要器物(如鼓等)制成后,一定要殺牛、羊、

豬等,把它們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稱作釁。“釁鼓”也是古代殺牲以血涂鐘行祭。

D.衰綏,喪服,古人喪服胸前當心處綴有長六寸、廣四寸的麻布,名衰,因名此衣為

衰;圍在頭上的散麻繩為首續(xù),纏在腰間的為腰統(tǒng)。衰、絳兩者是喪服的主要部分。

II.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軾車,一種禮節(jié),在車上扶軾表示禮敬。“軾”是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

B.掖庭,古代既指宮中旁舍,也是宮中官署,負責掌管宮廷事務,“掖庭令將則婢詣御

史府以視吉''中指前者。

C.“束帶”在古代有多種解釋,作名詞時,是指各種級別的官服的腰帶的泛稱,因而又

代指官服,可引申為公務。

D.結福:耦,通“鏟,是古代婦女出嫁時所系的佩巾。結福代指成婚。

12.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茵,指睡覺或坐車時鋪在下面的墊子,現在把足球場叫作“綠茵場”就是指綠草如茵

的意思。

B.篋朗盜豆,古代盛食物或酒的器具,也可供祭祀用。由竹、木、陶、青銅等材質制

成。

C.壺漿,即簞食壺漿,意指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與“簞食瓢飲''同義,常用

為福師擁軍的典故。

D.糟棣,指窮人用來充饑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后多用來指曾經共患難的妻子,

如《東坡志林?梁賈說》中附,居富貴者不易糟糠

13.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青廬,青布搭成的帳篷,是舉行婚禮的地方。冢宰,又稱太宰,為百官之苜。

B.室:本義是供人居住寢臥的房間,后來具體指堂屋前面正中的那個房間。古人房屋

內部,前叫室,室后以墻隔開,后部中央叫堂,堂的東西兩側叫房。

C.巾幗,巾和幗是古代婦女戴的頭巾和發(fā)飾,后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現在稱女子中

的英雄為巾幗英雄。

D.章服,唐、宋官員公服:三品以上紫色,五品以上緋色(大紅),有時官品不及而

皇帝特許服紫或服緋,凡服緋、紫者須佩魚袋,稱章服。

14.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玄端,或稱元端,是古,弋中國的玄色禮服,是先秦朝服的上衣“

B.五谷,指五種谷物,古書中有不同說法,通常指稻、黍、稷、麥、豆,也常用“五谷''

泛指所有糧食作物。

C.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

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北面”,稱臣叫做“南

面”。

D.“筱豆”是古代的食器,竹制為透,木制為豆,也作為盛祭品的禮器。這里指路上裝

食物的器具。

15.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禁中,又稱禁內,指皇室宗族所居之處,因所居宮室嚴禁隨便進出得名。

B.羹,漢族傳統(tǒng)食物,指以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狀、凍狀食物,如肉羹等。炙,燒烤,

把去毛的苦肉串起來在火上蒸烤,后可指烤熟的肉食。

試卷第16頁,共23頁

C.羽扇綸巾:漢末至魏晉時名士的裝束,后來形容儒雅從容,舉止瀟灑。舊小說中多

用來形容諸葛亮的形象。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D.甦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蹄”,跨出兩腳為“步”,引申為舉步、邁步,也被用于形

容極近的距離、數量極少等。

16.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

制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

頗為趙將。“其中趙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B.踐昨,“昨”,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昨階,為主位;踐昨,走上昨階主位,

指皇帝登基。

C.《過秦論》中“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稱謂還有“布衣”“黎民皿生民"蒼生“唧生皿氓”

等。

D.冠是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

祭祀時都戴冕;"冠冕''既可用作仕宦的代稱,乂被用來比喻“居于苜位

17.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國序》中:“左修殖兮右刃傷。”左駿,左邊的修馬。古代戰(zhàn)車由四馬駕馭,

中間兩匹馬駕轅叫“服”,轅外兩匹馬助力叫緡

B."簞瓢”原文出自《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

其樂。賢哉,回也!“簞"和"瓢''是裝飯和裝水的容器。

C.樽俎:酒杯和禮器,泛指盛酒食的器具,后來常作為宴席的代稱。古代酒器有很多

種,如卮、角、爵、觥、籌、利等V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由于古時的君主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谷豐登,每年都

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后天人們就用“社稷”來代表國

家。

18.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解巾,“巾”,象布巾下垂的形狀,此處是頭巾的意思;解巾,除去頭巾,意指戴上

官帽,出任官職。

B.花翎,是清代官員插在帽上的一種裝飾品,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各級官員可

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其中一種佩戴。

C.“蕭墻”指國君宮門內迎門的小墻,古時臣子朝見國君,到此處便會肅然起敬。

D.太廟,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股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

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

19.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死圈的木條,古時的車輪一般由三十根輻條構成。轂,車輪

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如“三十輻,共一轂

輻犢,是指人或物像乍輻集中于車轂一樣聚集,也作“輻湊二

B.唐代官員分為九品,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緋?:朱紅),六品、七品服綠,

八品、九品服青。白居易當時穿的青衫是黑色單衣,表明官職低。

C.古代漢語中有些與走路有關的詞語,有其特殊的含義。如“鯉趨而過庭“的、‘趨",是

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腳跟;“不積踏步,無以至千里”的“蹉”

是跨出兩腳的距離。

D.“槌床便大怒叩床”是坐具。秦漢時,床榻開始成為坐具。漢時的床榻比較低。床一

股較笨重,多是室內固定家具;榻一般較輕便,多是待客的噴時用具,過后收藏。

20.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版筑,也做夯筑,指把土夾在兩塊木板中間,用杵搗堅實,筑成土墻。早在4000

年前的龍山文化人們就已掌握,后泛指土墻之類的工事或圍墻。

B.古代駕車的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駿、服之分。中間駕轅的馬叫服,兩旁的馬叫

駿。一說服左邊的馬叫駿,服右邊的馬叫麻,合稱“醪嘯騾服和駿酷,又泛指拉車的

馬或車馬。

c.菽水:形容生活的清苦,“斤斤延此二年之命,鑼學之養(yǎng)無一U焉”中指對父母的供

養(yǎng),菽是蔬菜的總稱。

D.牖,指室與堂之間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專指開在屋頂上的天窗,開在墻壁上的

窗叫“牖”,秦時多用牖,而窗少見v

21.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帷幄”,指室內懸掛的張幕,常代指天子的近側或將帥的幕府、軍帳。侍御史杜林

薦之曰:''竊見河南鄭興,執(zhí)義堅固,宣侍帷幄,典職機密”,這里的“帷幄”就代指軍營,

說明鄭興在軍事指揮上能運籌帷幄之中。

B.明堂:宣明政教、舉行大典的地方,明堂的主要意義是借神權布政,宣揚君權神授。

C.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春秋戰(zhàn)國

時,中等諸侯國稱“干乘”,大的稱“萬乘

D.飲食是一種文化,中華美食有八大菜系,即魯、川、粵、閩、蘇、浙、湘、皖流派。

蘇菜是由蘇州、揚州、南京、鎮(zhèn)江四大菜為代表而構成的。其特點是濃中帶淡、鮮香酥

爛、原汁原湯、濃而不膩等。

22.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試卷第18頁,共23頁

A.宗廟是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我國的宗廟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產物,

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

B.“與子同裳”和噗芙蓉以為裳”中的“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