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科經顱超聲多普勒技術操作規范_第1頁
超聲科經顱超聲多普勒技術操作規范_第2頁
超聲科經顱超聲多普勒技術操作規范_第3頁
超聲科經顱超聲多普勒技術操作規范_第4頁
超聲科經顱超聲多普勒技術操作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超聲科經顱超聲多普勒技術

一、概述

二、顱內動脈狹窄和閉塞

三、頸內動脈狹窄和閉塞

四、腦血管痙攣

五、腦動靜脈畸形

六、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

七、腦死亡

一、概述

經顱超聲多普勒(TCD)是用頻譜多普勒對顱底動脈血流動力學進行評價

的一種無創性檢查方法。

【適應證】

1.腦動脈狹窄和閉塞。

2.頸內動脈狹窄和閉塞。

3.腦血管痙攣。

4.腦血管畸形。

5.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

6.腦死亡。

【檢查方法】

1.探頭頻率

采用2.0MHz的脈沖多普勒探頭。

2.檢測部位

(1)頻窗分為前、中、后三個聲窗。通常后窗是檢測大腦半球動味的最佳

部位,檢測大腦中動脈(MCA)、前動脈、后動脈(PCA),頸內動脈、前、

后交通動脈。

(2)眼窗檢查探頭置于閉合的眼險上,超聲發射功率5%~10%。檢測眼動

脈(0A)和頸內動脈虹吸部以及對側。

(3)枕窗檢查探頭置于枕骨粗隆下方,發際上方1cm左右,枕骨大孔中央

或旁枕骨大孔。檢測雙側椎動脈(VA)、小腦后下動脈(PINC)和基底動脈(BA)。

3.檢查的動脈

(1)MCA經顆窗檢測,深度在30s60mm,主干位于40s60mm深度,正

向頻譜。壓迫同側頸總動脈(CCA),血流速度明顯減低,壓迫對側CCA,血流速

度無明顯變化。

(2)ICA1檢測,沿MCA主干隨檢測深度增加到60s70mm,可以檢測(A

末端分叉處,再適當增加深度,可獲得單純的正向ICA1血流頻譜,壓迫同側的

CCA時,血流信號消失并出現短暫尖小的負向血流信號。

(3)ACA1檢測,探測到ICA1后,適當增加檢測深度至60?75mm,可獲

得負向的ACA1流速.進一步增加取樣容積深度,在70s85mm,可以檢測到對

側ACA}1正向血流頻譜。當AcoA發育正常時,同側CCA壓迫試驗,ACA1血流

頻譜從負向逆轉為正向,對側ACA1血流速度明顯升高。當顆窗透聲不良時,可

經眼窗檢測,眼窗探測到的ACA1為正向血流頻譜。

(4)PCA檢測可經顏窗,檢測深度在55s70mm,出現的較低流速的正向

血流頻譜,即為PCA的交通前段(P1段)。探頭方向進一步向后外側調整,可檢

測到負向的血流頻譜,為PCA的交通后段(P2段)。當PCA血流來自BA,Pco

A發育正常時,壓迫同側CCA可使P1段血流速度增加。若PCA血供來自段血

流信號,僅獲得負向的P2段血流頻譜,壓迫同惻CCA時,P2段血流速度下降。

(5)0A檢測,經眼窗,檢測深度為40s50mm,血流頻譜為正向,血管搏

動指數(PI值)>1.10。壓迫同側CCA時,0A血流速度減低或消失。

(6)頸內動脈虹吸部(CS)檢測,經眼窗首先應獲得OA的血流信號,增

加取樣容積的深度在55-75rnm,分別獲得正向的海綿竇段(G段)、負向的

床突上段(C2段)、雙向的膝段(C3)血流頻譜。同側CCA壓迫時,CS血流

信號消失,對側CS流速代償性升高。

(7)VA、PINC和BA,通常以坐位檢測,選擇深度范圍55.80mm,獲得左

右側呈負向血流頻譜的VA血流信號及正向的PINC血流頻譜。以不間斷的VA血

流信號為基準,逐漸增加檢測深度,在70?120mm范圍可以獲得負向的BA血

流頻譜。

4.檢查的項目

(1)測量收縮期峰值血流流速(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張末流速(Vd).

(2)測量血流方向。血流朝向探頭為正向,頻譜位于基線上方。血流背離

探頭為負向,頻譜位于基線下方。在血管的分支處或血管走向彎曲時,可檢測到

雙向血流頻譜。

(3)血管搏動指數(PI)和血管阻力指數(RI):PI=(Vp—Vd)/Vm,Rl=(Vp

_Vd)/Vp。正常顱內動脈的PI值為0.65?1.10,

(4)檢測頸動脈壓迫試驗。在鎖骨上窩水平CCA的近段,不在甲狀軟骨水

平,避免扳迫頸動脈球部。

(5)檢測血流多普勒頻譜形態,正常腦動脈的血流頻譜呈三峰形態,收縮

期腦血流的最高峰為S1峰,隨后出現稍低的收縮期波峰為S2峰,心臟舒張

末期腦血流維持的最低水平流速為D峰。

【注意事項】

1.注意檢測動脈血流信號的連續性,是觀察血流動力學正常與否的重要因

素。

2.動脈血流頻譜方向的改變是判斷顱內側支循環開放的標志。

3.雙側半球或同名動脈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動指數的對稱性是判斷血管功能

的主要標志。

4.頸總動脈壓迫試驗,是分析鑒別TCD檢測結果是否準確的重要方法。

二、顱內動脈狹窄和閉塞

腦動脈的狹窄和閉塞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TCD作為篩選手段,通過檢測腦

動脈的血流速度變化W以協助判斷顱內動脈狹窄或閉塞。

【檢查方法】

1.檢測雙側大腦半球動脈、椎-基底動脈及顱外段頸動脈的流速,比較流速的

對稱性。

2.監聽血流的多普勒信號音。

3.觀察血流信號的連續性。

【檢查內容】

1.顱內動脈狹窄

(1)血流速度出現節段性異常,狹窄段流速升高,狹窄近端流速正常或相

對減低,狹窄遠端流速明顯減低。觀察是否隨檢測深度改變仍能連續檢測到血

流信號。

(2)血流的多普勒頻譜,隨狹窄程度的增加,S:峰和S峰融合,出現渦流

或湍流頻譜。頻譜內部可能出現索條狀對稱分布的強回聲。

(3)血流多普勒信號音隨狹窄程度相對增加,多普勒信號粗糙刺耳。

2.顱內動脈閉塞

病變動脈血流信號消失,相鄰動脈流速相對升高(代償)。若為MCA閉塞,

主干血流信號消失,降低檢測深度,淺層(25~30mm)可以檢測到低流速雙向

Jfil流頻譜(來源于ACA或PCA側支血流信號)

【注意事項】

1.節段血流改變是顱內動脈狹窄血流動力學的重要表現。

2.血流信號的連續性是判斷節段性血流異常的關鍵。

3.對于大腦半球動脈閉塞的診斷,必須除外聲窗透聲不良或不透聲的情況,

并經雙側潁窗檢測結果一致。

4.TCD只觀察到顱內動脈狹窄、閉塞的血流罰力學改變,血管解剖學的變化

及確珍必須用腦動脈X線造影。

三、頸內動脈狹窄和閉塞

TCD通過檢測顱外段及顱內側支循環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對頸動脈狹窄或閉

塞作出提示。但只限于頸內動脈狹窄程度>70%的病變。

【檢查方法】

1.顱夕卜段CCA、ICA、ECA血流檢測。

2.雙側半球動脈和椎-基底動脈血流檢測。

3.眼動脈和頸內動脈虹吸部血流檢測。

4.頸總動脈壓迫試驗,判斷顱內側支循環的建立。

【檢查內容】

1.頸內動脈狹窄

(1)檢測血流速度。病變側顱外段頸內動脈血流速度異常升高,高于健側

同名動脈流速L5倍以上。患側MCA、ACA、ICA1流速減低。健側ACA流速相對

升高(前交通支開放)。患側PCA流速升高(后交通支開放)。

(2)檢測血流多普勒頻譜顱外段頸內動脈可探測到渦流或湍流頻譜。雙側

半球同名動脈血流頻譜形態不同,病變側MCA、ACAsICA1收縮期波形較鈍,

峰融合。

(3)檢測血流多普勒信號音。顱外頸內動脈的血流多普勒信號音高調粗糙,

可聽到渦流或湍流形成的紊亂的多普勒信號音。

(4)檢測血管搏動指數。雙側頸內動脈系的同名動脈、同側半球頸內動脈

系與椎、基底動脈系(PCA)的PI指數不對稱,病變側明顯低于非病變側,即雙

側MCA、ACA、和ICA!不對稱,同時患側MCAJCAi、ACA的PI值明顯低于PCA。

(5)檢測jfn流方向與側支循環°前交通支開放,患側ACA.而流方向逆轉(負

向轉變為正向)。頸內外側支開放,患側眼動脈血流方向逆轉(正向轉變為負向)

伴血流速度相對升高(與健側比較)。

(6)檢測頸總動脈壓迫試驗與側支循環。檢測病變側MCA時,壓迫健側

CCA,病變側MCA流速明顯減低,證實前交通動脈開放。檢測病變側PCA,壓迫

健側CCA,PCA相對升高,進一步證實患側后交通動脈的開放。

2.頸動林閉塞

顱外段頸內動脈血流信號消失,顱內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與頸內動脈狹窄一

致。

【注意事項】

1.注意雙側半球同名動脈的流速、頻譜形態、PI值的比較。

2.正確采用頸總動脈壓迫試驗,幫助鑒別側支循環建立的血流動力學改變。

3.確診需依靠頸動脈X線造影。

四、腦血管痙攣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并發癥是腦血管痙攣。

【檢查方法】

1.動態觀察雙側半球腦動脈和顱外段頸內動脈血流速度變化,TCD檢測每

天1~2次,視患者病情采用連續或間斷血流速度檢測。

2.動態觀察腦血流多普勒頻譜波峰形態的變化。

3.動態觀察血管搏動指數的變化。

【檢查內容】

1.雙側半球血流速度升高,無節段性流速異常。顱內MCA與顱外段1CA流

速比值〉3,提示血管痙攣的發生。比值越高,痙攣的程度越重。

2.血管痙攣的程度,以MCA為例,輕度:140cm/s<Vp<170cm/s;中度:

;重度

170cm/s<Vp<200cm/stVp>200cm/so

3.血流多普勒頻譜峰形尖銳峰”前切跡加深。若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

隨血管痙攣的緩解,頻譜峰形由尖銳轉變為峰融合。

4.血管搏動指數隨顱內動脈血流速度的變化而改變,PI值可表現為升高?減低

-正常的變化過程c

5.血流速度、頻譜形態、血管搏動指數隨發病時間的延長出現動態改變。流

速升高通常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4~8天,高峰持續1~2周,3~4周后

血流速度恢復正常。

【注意事項】

1.必須密切結合臨床。臨床有本病的指征時,所檢測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才有

意義。

2.動態觀察血流速度的變化,有助于判斷血管痙攣。

3.血流速度每天升高50cm/s,MCA與顱外ICA流速比值〉4:1,提示

血管痙攣嚴重。

4.血管搏動指數升高,血流速度下降,可能提示顱內壓增加,腦灌注壓減低。

5.腦動脈血流速度變化對判斷痙攣程度只是相對的半定量指標。

五、腦動靜脈畸形

【檢查方法】

1.通過雙側半球和椎-基底動脈血流檢測,確定供血動脈。

2.檢測供血動脈的特征性血流多普勒頻譜。

3.頸總動脈壓迫試驗,觀察供血動脈的自動調節功能。

4.過度換氣和屏氣試驗,觀察供血動脈的血管舒縮反應力。

【檢查內容1

1.供血動脈的血流速度呈收縮期與舒張期流速非對稱性增加。患側收縮與舒

張比值(S/DX2*1,正常腦血流的S/D為2.2.4:1。

2.血流多普勒頻譜形態表現舒張期流速增加,頻譜增寬,舒張期血流下降無

平滑線形特征。頻譜內部聲強分布不均,出現渦流或湍流頻譜。

3.血流多普勒信號音呈高低強度聲頻混雜。

4.供血動脈血管搏動指數明顯減低,呈低搏動性改變。

5.頸總動脈壓迫試驗前后腦血流無明顯變化,提示供血動脈的自動調節功能

減低或喪失。

6.過度換氣和屏氣試驗,供血動脈血流變化不明顯,提示腦血管舒縮功能下

降或喪失.

7.內盜血征,非供血動脈血流減低或血流方向逆轉。

【注意事項】

1.TCD只提供本病的血流動力學變化,確診需用腦動脈X線造影。

2.應注意與重凌動脈狹窄鑒別。

3.全面檢查所有參與供血的動脈血流特征,與非供血動脈血流動力學進行比

較。

4.通過頸動脈壓迫試驗和過度換氣及屏氣試驗前后腦血流的變化,協助判斷

血流動力學的特征。

六、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

【檢查方法】

1.選擇脈沖多普勒探頭檢查椎-基底動脈血流,

2.選擇連續多普勒探頭檢測雙側上肢動脈血流,特別是槎動脈血流檢測。

3.觀察病變側椎動脈血流方向的變化。

4.選擇連續多普勒探頭檢測雙側鎖骨下動脈血流。

【檢查內容】

1.雙側椎動脈流速不對稱,病變側椎動脈流速低于健側。

2.病變側椎動脈血流方向部分逆轉或完全逆轉,血流頻譜呈現雙向“振蕩型”

或單向“脈沖型”特征。

3.健側椎動脈血流速度相對升高(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