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一歷史寒假銜接講練(統編版)第1講 從中華民族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原卷版)_第1頁
2025年高一歷史寒假銜接講練(統編版)第1講 從中華民族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原卷版)_第2頁
2025年高一歷史寒假銜接講練(統編版)第1講 從中華民族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原卷版)_第3頁
2025年高一歷史寒假銜接講練(統編版)第1講 從中華民族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原卷版)_第4頁
2025年高一歷史寒假銜接講練(統編版)第1講 從中華民族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講從中華民族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1、早期中華文明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征。2、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社會及思想變動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3、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與鞏固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一、時空觀念下的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典型例題《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指出,新石器時代的花瓣紋彩陶的流行范圍,已經涵蓋了今天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同時,各地區的花瓣紋彩陶又呈現出較強的地域特色,整個文化區就像一朵由花心和多重花瓣組成的史前中國之花。這說明早期中國(

)A.文化多元發展并相互交流 B.中原文化一直保持領先優勢地位C.“花心”文化向“花瓣”擴展 D.文明時代始于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二、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原因:對廣大的疆域實行有效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2、內容:對象:同姓親族為主體,包括功臣、姻親、先代貴族內容:土地和人民權力:自主管理,層層分封義務:服從政令,朝覲述職,繳納貢賦,軍事義務3、影響:積極:周人勢力范圍擴大,成為疆域廣闊的國家;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局限:諸侯擁有很大自主權,隨著血緣關系的疏遠和諸侯實力的強大,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典型例題周代受封諸侯從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權力便是因地制宜,開疆拓土,如太公在齊國“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伯禽受封治魯,則“變其俗,革其禮”;秦襄公在“岐以西之地"吸納周邊部族立國開疆。周代分封A.創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 B.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C.推動了區域間的文化認同 D.明確了君臣間的政治隸屬關系(二)宗法制1、原因:為了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土地、財產繼承上的矛盾2、實質:將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3、內容:嫡長子繼承制;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關系是相對的,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級關系,又是政治隸屬關系。4、影響: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世卿世祿制,強化了貴族,尤其是大宗的利益。對后世:王位傳子制度宗法觀念:忠孝、愛國、重視親情、遠近尊卑、家譜、家廟典型例題有學者指出:"如果說宗法制度是維系同姓的紐帶的話,那么同姓不婚制則是其補充,大宗百世不遷,同姓百世不婚,這是維系周代舉國上下緊密團結的兩條紐帶,不可或缺。"這表明,同姓不婚制的實行A.促進了宗法制的形成 B.擴大了周朝統治基礎C.消弭了大宗小宗矛盾 D.削弱了周天子的權威三、夏、商、西周時期的經濟1、經濟(1)農業:土地制度:井田制主要生產工具:木石骨蚌,少量青銅農具耕作方式:石器鋤耕;大規模簡單協作、千耦其耘(2)井田制性質:土地名義上歸國家所有,實際上歸周王所有。國家將土地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內容: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孟子》中記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成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瓦解的原因鐵犁牛耕使用,生產力的發展;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各國的稅制改革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的過程春秋時期,魯國管仲改革,實行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按田畝多少收稅,實際上使土地私有合法化齊國,相地而衰征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手工業、商業:工商食官典型例題據《孟子》一書記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對以上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公田指的是國君直接經營的全國土地B.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勞役方式C.描述了戰國時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反映了西周時期的奴隸主土地私有制四、春秋戰國時期的整體特征1、時間界定: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至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前256年,周王室被滅】2、春秋戰國時期概況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先后建立霸權,春秋五霸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一些諸侯國卿大夫掌握實權。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逐漸形成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稱為戰國七雄。3、階段特征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的時期;社會轉型的時期【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1)經濟:鐵犁牛耕出現,生產力發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小農經濟開始形成;工商食官被打破,私商、私營手工業興起,出現家庭手工業。(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諸侯爭霸、兼并戰爭不斷;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向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過渡(3)思想:禮崩樂壞;私學興起,文化下移;士階層的崛起;百家爭鳴;典型例題1.孔子建立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范的思想體系,認為禮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規范。荀子提倡“隆禮”,同時強調禮的作用是“別”,是“明分使群”,使社會成為有組織的群體;為了達到此目的,他主張以法入禮,嚴格上下倫理等級秩序。儒家這一思想的發展(

)A.符合社會轉型的需要 B.助推新興地主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C.促成了百家爭鳴局面 D.為禮樂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論依據2.吳國貴族自稱是太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長子)之后,但很長時間內卻并未表現出親近華夏的一面。而在春秋時期他們開始強調自身的華夏血緣,吳國獲得了華夏的支持。這為吳國進入中原地區,參與其他華夏諸侯國盟會、爭霸提供了依據。這反映了A.夷狄普遍認同華夏文化 B.吳國貴族具有華夏血統C.周天子的統治日趨穩固 D.政治利益影響華夏認同3.如表是關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部分記載。材料可以用來說明,春秋戰國時期(

)史料出處棄其田耘,賣宅圃,而隨文學者邑之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陽且盡歲,亟發糶,以收田宅、牛馬《越絕書·計倪內經第五》今括一旦為……王所賜金帛,歸藏于置田產《史記·廉頗藺相如傳》A.私營經濟出現促進私權盛行 B.社會意識變遷推動經濟發展C.商品經濟發展推動社會轉型 D.政府重視工商業市場的發展五、全面認識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1、漢武帝時期的政治制度變革——中央官制內外朝制度(設立中朝)2、漢武帝時期的政治制度變革——地方制度(1)推恩令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分割王國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結果王國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的直接轄區日益擴大,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2)酎金奪爵:酎金,是漢朝祭祀宗廟祖先時,由地方諸侯所進獻的黃金。公元前112年,漢武帝以各地諸侯所進獻的黃金成色不好、斤兩不足為借口,廢列侯106人。3、漢武帝時期的政治制度變革——監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分設刺史,(監督郡國長官)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進行巡視監察。4、漢武帝時期的政治制度變革——選官制度察舉制——品德、才能影響: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官僚隊伍需要;5、漢武帝時期經濟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算緡;告緡】6、漢武帝時期思想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典型例題1.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中央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此外還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這些做法(

)A.實踐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B.杜絕了地方吏治的腐敗C.減輕了農民負擔 D.加強了中央集權2.西漢武帝以侍中、尚書等組成內朝執掌國家決策大權,后又任命外戚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不但掌管全國軍事,還進入內朝,參與政治決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駕崩后,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身份正式作為內朝的領抽執掌朝政。從此,外戚擔任大司馬大將軍,掌控內朝成為西漢慣例。下列對這種制度的理解正確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剝奪了相權B.大司馬大將軍掌握決策權,西漢政府從文人政府轉變為軍人政府C.大將軍衛青進入內朝后,皇權受到嚴重威脅D.西漢后期內朝逐漸成為外戚專政的工具3.如圖1、圖2是西漢不同時期的侯國分布圖。這兩幅圖反映出A.郡國并行制度徹底廢除 B.侯國最終擺脫王國控制C.國家地域控制政策調整 D.異姓侯國數量逐漸增加4.如表所示是漢代關于君主與國家治理關系的論述。據此可知,這些論述材料來源“蓋聞天生眾民,不能相治,為之立君,以統理之”《漢書·成帝紀》“蓋聞天生蒸民,不能相理,為之立君,使司牧之”《后漢書·孝桓帝紀》A.認為君主制源于宗教崇拜 B.蘊含一定的樸素民主意識C.倡導加強皇權以維護統治 D.旨在解決漢代的治理危機1.在對三星堆遺址考古研究中,既發現大量與中原地區類似的青銅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眾多獨特的青銅神像、金杖、神樹等,其獨特的祭祀行為,包括“燔燒”、器物分層等也十分罕見。這反映出(

)A.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 B.古蜀文明已超越中原文明C.華夏認同觀念已產生 D.早期國家深受神權政治影響2.商朝時商族人認為天命只降于商人,故而經常舉行祭祀活動以祈求上天能夠永遠保佑商族;后武王伐商,打破了商人天命降于一族的觀念,由周天子而不是周人來領受天命,不再斤斤計較于一族小群體的利益得失。這種變化(

)A.推動仁政治國理念形成 B.適應分封制對內外服制度的取代C.使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 D.保證了周朝貴族的世襲特權地位3.晉襄公去世時,太子年少,趙盾因為晉國多難,要立年長的國君,決定把公子雍從秦迎接回來,但因襄公夫人抱著太子啼哭于朝,卿大夫“畏國人以大義來逼己”,仍然立了太子為國君。這反映了當時的晉國(

)A.王權受到一定限制 B.宗法體系得到維護C.傳統秩序已經崩潰 D.國土面臨瓜分危機4.“周既不綱,權利四散,游士學者,各稱道其所自得以橫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國,則去而之他而已。故仲尼見七十二君,墨翟來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謂‘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這揭示出春秋戰國時期(

)A.社會環境寬松 B.士人崇尚游學C.人才爭奪激烈 D.社會秩序混亂5.下表為戰國時期部分國家改革變法的概況。據此表可知,該時期(

)國家(改革者)部分內容魏國(李悝)頒行《法經》,嚴厲懲罰侵犯私有權、反抗君主統治的行為。楚國(吳起)封君子孫傳三世者即收其爵祿,優待為國報效的“戰斗之士”。韓國(申不害)加強對臣下的控制,實行以“術”為核心內容的君主集權統治。秦國(商鞅)獎勵軍功,嚴禁私斗;廢井田,開阡陌;普遍推行縣制等。A.社會轉型成為時代潮流 B.專制集權制度正式建立C.土地制度成為變革核心 D.宗法分封制度徹底解體6.下圖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圈分布圖。該圖反映了(

)A.文化的多元封閉性 B.地域文化的統一性C.區域文化的交融性 D.中華文明的連續性7.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將戰國后期已實行的郡縣制推廣全國,把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郡。郡設郡守,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各郡每年必須定期向中央報告本地的稅收收入、治安情況等,中央對其下屬進行考核。這反映出秦朝(

)A.世襲制度完全退出政治舞臺 B.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C.中央財政收入實現迅速增長 D.監察制度保障社會長期穩定8.下圖為西漢初年中央和地方封國人口和轄郡對比示意圖。為改變這一狀況,西漢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頒布“推恩令” B.設立中朝C.實行察舉制 D.均輸平準9.下表是漢初不同皇帝在位時期施行的經濟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說明漢初記述時期兵皆罷……以功勞行田宅漢高祖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倍征收人頭稅)漢惠帝除(免除)田之租稅,丁男徭役“三年而一事”漢文帝A.賦稅沉重矛盾尖銳 B.政府重視經濟恢復C.漢承秦制有所損益 D.匈奴威脅戰爭頻繁10.董仲舒作為春秋公羊學大師,以發揚《春秋》微言大義為己任,他對“元年春王正月”做了進一步發揮:“《春秋》之序辭也,置王于春正之間,非曰上奉天施而下正人,然后可以為王也云爾”。董仲舒的這一做法有助于(

)A.崇教尚學之風的形成 B.民眾對于大一統的認同C.先秦民本思想的推廣 D.天人感應觀念深入人心11.閱讀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