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572-2014 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監測站建設技術規范_第1頁
DB50T 572-2014 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監測站建設技術規范_第2頁
DB50T 572-2014 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監測站建設技術規范_第3頁
DB50T 572-2014 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監測站建設技術規范_第4頁
DB50T 572-2014 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監測站建設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案號:43420-2014重慶市氣象局編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2014-11-01發布2015-01-01實施電子種技大學西版社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監測站建設技術規范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2014-11-01發布2015-01-01實施電子種彼大學出版社I.①高…Ⅱ.①重…Ⅲ.①高速公路-氣象站-設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監測站建設技術規范(DB50/T572-2014)重慶市氣象局編廈郵編:610051)成品尺寸:140mm×208mm印張0.625字數16千字版次:2015年5月第一版印次:2015年5月第一次印刷■版權所有侵權必究■本標準依據GB/T1.1—2009的規則進行編寫。本標準由重慶市氣象局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重慶市氣象局、重慶市交通委員會、重慶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酉陽縣氣象局、重慶市氣象信息與技術保障中心。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李家啟、郝祎、李良福 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1交通氣象監測站 3.2基本交通氣象站 23.3重點交通氣象站 23.4基本氣象要素 2 2 2 23.8冰點溫度 2 2 2 25選址要求 36功能技術需求 36.1硬件功能要求 36.2軟件功能要求 46.3其它功能要求 47場地與安裝要求 47.1基礎平臺 4 5 5 57.5其他要求 6 6附錄A(規范性附錄)惡劣天氣路段標準 8附錄B(規范性附錄)傳感器類型 9附錄C(規范性附錄)氣象要素觀測量及其指標 附錄D(規范性附錄)采集頻次及算法 附錄E(規范性附錄)核查或校準標準 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監測站建設的術語和定義、布設要求、選址要求、功能技術需求、場地與安裝要求、運行維護等內容。參照本標準執行。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JTGF80/2—2004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機電工程)QX30—2004自動氣象站場室防雷技術規范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交通氣象監測站autoweatherstationforhighway在一定范圍或一定路段長度布設的,反映高速公路氣象環境條件的監測站。監測內容主要包括基本氣象要素、路面氣象條件以及天氣現象等。交通氣象監測站分為基本交通氣象站和重點交通氣象站。3.2基本交通氣象站fiducialweatherstationforhighway布設在高速公路沿線對基本氣象要素進行觀測的氣象站。3.3重點交通氣象站specialweatherstationforhighway布設在高速公路特殊地形地物、橋梁結構物、氣象災害易發點等處,除對基本氣象要素觀測外,還能對路面氣象條件以及天氣現象進行觀測的氣象站。3.4基本氣象要素basicalmeteorologicalelements3.5路面氣象條件meteorologicalelementsforroadsurface3.6路溫roadsurfacetemperatue公路表面溫度(即路面溫度)和公路表面以下10cm處溫度(即路基溫度)。3.7路面狀況roadsurfacecondition3.8冰點溫度freezingtemperature在公路表面的液態水開始結冰的溫度。3.9降水precipitation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態或固態的水汽凝結物,包括雨、3.10天氣現象weatherphenomenon4布設要求4.1基本交通氣象站宜按照微丘地區20~40km、山嶺或重丘等地形較為復雜地區15~30km的站間距進行布設。4.2重點交通氣象站應優先建設在易發生大霧、道路結冰、大風、暴雨等惡劣天氣的路段,且滿足以下要求:——路面狀況觀測站間距≤15km;——大風觀測站間距≤15km;——季節性濃霧多發地區能見度觀測站間距10~15km;——濃霧多發的山區和水網地區能見度觀測站間距≤10km。其中,惡劣天氣路段標準見附錄A。5選址要求5.1站址選擇應能反映當地公路路段的氣象狀況。異以及不同路面、路面排水、沿線地形、水系等外部環境特點來設置站址。5.3站點布設位置應盡可能減小非天氣因素的影響,宜避開高大建5.4站點布設位置應防止外界因素對其本身造成損壞,盡量避開易出現塌方、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條件和地勢低洼路5.5站址應優先選擇能提供市電供電的地方。無法采用市電供電5.6站址應優先選擇能提供有線通信的地方。無法采用有線通信方式的,可采用無線通信方式。6.1硬件功能要求6.1.1硬件應由傳感器、采集器及外圍設備組成,具備高穩定性、低功耗等性能。6.1.2傳感器技術參數應符合附錄B和附錄C的要求。6.1.3采集器應滿足功耗、速度、內置程序容量需求,具有多種功能接口和能擴展接入不少于2種其他新的傳感器的能力。6.1.4采集器應具備運行狀態監控功能,便于運行維護。6.1.5外圍設備主要包括支架、機箱和防雷裝置。機箱應具有密封性和防盜、防輻射等能力。防雷裝置應符合國家相關防雷技術規范要求。6.2軟件功能要求6.2.1采集軟件應能實現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存儲、數據傳6.2.2數據采集流程應經過數據質量檢查進行標記,并按照指定算法形成氣象要素瞬時數據,存儲到外存儲器并上傳形成數據文件。其數據格式應符合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技術要求,數據采集頻次和算法應符合附錄D的要求。6.3其他功能要求6.3.1路面氣象條件的自動觀測可利用綜合路面狀況傳感器或多個獨立傳感器來實現。6.3.2除滿足上述要求外,還應符合交通部門相關標準規范的技術要求。7.1基礎平臺7.1.1基礎平臺應為鋼筋混凝土構筑物,其尺寸、填埋深度應根據立柱和安裝設備的數量、大小、重量、迎風面積,以及當地的地質和土壤條件等進行設計。7.1.2基礎平臺主桿安裝中心應預裝線纜導管,外留長度大于2m。7.1.5降水傳感器,路溫、路面傳感器(埋入式)等應安裝在基礎7.2傳感器7.2.1能見度傳感器安裝高度應為3.0±0.2m,以前向散射式能7.2.4雨量傳感器應安裝在基礎平臺上,與主桿相距不小于2m,并避免行駛車輛在雨天不會將路面上的積水濺到雨量傳感器承高度應為0.7m。7.2.5路面傳感器(非接觸式)、多要素組合傳感器、天氣現象傳7.3供電要求7.3.3市電在電源初級電路和機殼間絕緣電阻應不小于2MΩ;采用12V直流電源供電的電源初級電路和機殼間絕緣電阻應不小7.4防雷要求7.4.1站場應按照QX30-2004采取有效防護措施,防雷接地電7.5其他要求——氣溫:-40℃~+60℃;——地面溫度:-40℃~+80℃;——非穩態振動(沖擊):峰值加速度40m/s2;站內設備應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的軸線上依次經受上述7.5.3站點應與高速公路處于同一水平高度,且設置于距離公路外側行車道(包括應急車道)邊緣3~50m區域內。7.5.5站內所用儀器設備除滿足本規范要求外,還應符合國家或8.1站內應使用經國家授權、具有檢測資質機構檢測合格的儀器設備,對于國家有規定的計量設備應檢定合格或校準誤差符合要求。8.2每年至少一次對交通氣象監測站的傳感器、采集器和整機進行現場核查、校準和檢定,核查或校準標準詳見附錄E。8.3每年雷雨季節前應對防雷設施進行安全檢測。天氣前后需及時巡視維護,故障響應時間小于24h。(規范性附錄)惡劣天氣路段標準——低能見度導致高速公路被封閉年平均次數達到6次——小于200m的霧日數達到年平均8天(含)以上的路段;——年平均有20天(含)以上出現8級以上的大風的路段;——年平均有7天(含)以上出現嚴重路面結冰的路段;——年內因惡劣氣象條件發生2起(含)以上重特大公路交——3年內因惡劣氣象條件發生2起(含)以上公路基礎設——3年內因強降水引發山洪、泥石流等水害發生2起(含)(規范性附錄)傳感器類型1能見度2345風向6降水78輸出9融雪劑濃度(規范性附錄)氣象要素觀測量及其指標序號的名稱單位的說明1℃2百分率%RH"。示例1:相對濕度為50%;示例3風向度o由北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以0°~360°45降水量每分(mm/min)6能見度7℃8℃9℃雪層厚度范圍分辨力0.1℃風向降水量能見度0.1℃0.1℃(規范性附錄)采集頻次及算法以0.25s為步長求3s滑動平均值,即瞬時風1次/s降水量能見度≥4次/min瞬時氣象(分鐘)值為采樣值等權相加求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