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粵教滬科版選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784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意大利在一戰開始保持中立。協約國這時慷慨地提出將奧地利所占的部分領土以及戰勝土耳其后的另外一些領土分給意大利。這一誘餌證明很有效,意大利同意在一個月內加入協約國參加戰爭。這說明A.三國同盟內部矛盾尖銳B.戰爭的進程因此而改變C.國家利益影響對外政策D.協約國勝利具有必然性2、1933年12月,聯共(布)決定,蘇聯不反對在國際聯盟范圍內締結抵御德國侵略的區域性共同防御協定。除法國和波蘭必須參加外,其它歐洲國家可按意愿參加。l939年4月,蘇聯向英法建議:在英法蘇之間締結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反侵略互助條約。這反映了A.蘇聯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的期待B.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C.由于意識形態導致兩大陣營的對抗D.蘇聯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堅力量3、劉伯承在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指出,前年我們躍進式的進軍是品字形的中央突破,這次是一字長蛇陣齊頭并進。170萬人南下作戰,沒有后勤,沒有財政是不行的。這里的“南下作戰”是指A.挺進大別山B.淮海戰役C.平津戰役D.渡江戰役4、1971年,美國宣布了“新的經濟政策”,其中包括增加10%的進口附加稅。對此,西歐共同市場六國達成了一致協議,要求美國取消10%的進口附加稅等措施,否則將“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直接反擊行動”。英國財政大臣立即通知美國,英國完全同意共同市場六國的建議。材料所反映的經濟問題及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的趨勢是A.經濟競爭和發展的多極化趨勢B.貿易保護主義興起C.西方國家經濟競爭激烈D.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5、“在你們面前受審的是個有錢人,他指望以財富來開脫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無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為就足以給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應有的懲處,那不是因為缺乏罪證,也不是因為缺乏檢察官,而是因為司法官失職。”上述材料反映了A.本身生活和行為是定罪主要依據B.自然法精神在實踐中面臨挑戰C.羅馬法的理念在現實中無法實現D.羅馬法不重視證據和法律程序評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合法性比較表。理念價值基礎國際規制基礎協調贊同基礎合法性層級海灣戰爭。
(1991
年)
強強強合法性充足尊重和堅持了國家主權原則遵守聯合國憲章和安理會決議,得到了聯合國正式授權經過廣泛協商溝通取得共識,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經過廣泛協商溝通取得共識,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阿富汗戰爭。
(2001
年)
較強較強強合法性去掉不足以“反恐”、“自衛”為目的,揉進了人權“因子”。師出有名。但戰爭的目的具有很大的工具性繞開了聯合國“單干”,但得到了聯合國追授權;挑戰依據國際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說服國際社會和聯合國與已同仇敵愾,取得了較大效果說服國際社會和聯合國與已同仇敵愾,取得了較大效果伊拉克戰爭。
(2003
年)
弱較弱較弱合法性缺乏公然蔑視和踐踏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尊重的國家主權原則行動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批準或授權;“先發制人”的“自衛權”難以立足;發生虐囚事件致使戰爭過程嚴重“犯規”協商贊同基礎極為虛弱協商贊同基礎極為虛弱——摘編自朱同銀《“冷戰”后美國發動的主要戰爭的合法性分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次戰爭時代背景。
(2)根據材料,分別概括三次戰爭在合法性方面的突出特點。7、(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1973年1月23日;美國和越南代表正式簽署了結束越南戰爭的巴黎協議,歷時12年的侵越戰爭宣告結束。尼克松總統在其對越南戰爭的總結中說:“很少有國家曾享有1959年美國對北越的那種軍事優勢。戰爭的一方是一個核超級大國,國民生產總值5000億美元,武裝力量超過100萬,人口(1)8億;而另一方是一個軍事小國,國民生產總值不到20億美元,武裝力量25萬人,人口不足1600萬,從紙面上看,這場戰爭對另一方來說是毫無希望的力量懸殊之戰。”
——摘自《正義戰爭論視域下的越南戰爭》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越南戰爭發生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越南戰爭對美國的影響。8、材料.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等12個阿拉伯國家向以色列發動“齋月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將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屬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國埃克森和莫比爾兩家聯合擁有的股份收歸國有。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伊朗決定,將海灣地區的原油市場價格提高17%。10月17日,阿爾及利亞等10國參加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部長級會議宣布,立即減少石油產量,決定以9月份各成員國的產量為基礎,每月遞減5%;對于美國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國家的石油供應,逐月減少5%。之后,一些阿拉伯主要石油生產國都先后宣布中斷向美國出口石油。1973年12月,歐佩克組織中的阿拉伯成員國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并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從1973年10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國際油價從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增長都明顯放慢。而發動石油戰爭的阿拉伯國家卻因此增強了經濟實力,據統計,僅提價一項,就使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億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億美元。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摘編自浩君《石油效應:全球石油危機的背后》(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次石油危機爆發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次石油危機產生的影響。9、在歐洲各國;戰爭爆發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熱的態度歡迎它的到來,這是人所共知的。對他們來說,戰爭脫離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滿了興奮和刺激,為國家而戰被認為是崇高的理想無論對英國人;法國人還是對德國人來說,戰爭就是保衛和強化國家,在當時沒有比這更好的思想觀念了在為一階段,戰爭的經濟成本尚未得到重視,強調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價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戰爭當作短期現象考慮,沒有想到它將可能從根本上變革各國的社會和國際的秩序。
與當初的期待相違;戰爭經過數個月不但沒有終結,反而又持續了一年;兩年,由此開始了超越以往的對戰爭的意義和目標的認真的探討。
1915—1916年的歐洲戰爭在軍事上沒有明顯的進展;陷入了所謂的“塹壕戰”。兩個陣營的士兵挖塹壕,時常發動進攻,僅能前進數米,或繼續后退人們甚至懷疑這與國家的生存有什么關聯。戰爭已不像當初人們相信的那樣,是為了正義的高尚的戰爭,為國家流血是壯美的行為;其看法變為,戰爭是丑陋的;無意義的行為,無論是對死去的人還是對國家都帶不來絲毫的價值和利益
(摘自《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兩年后歐洲各國一般市民對戰爭看法的變化及其原因。
(2)你認為還應該從哪一角度分析戰爭的性質?10、【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20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人類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人們對于建立新的國際機制和國際秩序的呼聲日趨高漲,1920年,旨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聯盟正式成立。20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人類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人們對于建立新的國際機制和國際秩序的呼聲日趨高漲,1920年,旨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聯盟正式成立。——摘編自劉洋《國際聯盟的當代價值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聯成立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國聯進行評價。1937年埃及最后一個加入國聯時,加入國聯的國家達63個,這只是占當時世界國家總數的30%。由于缺乏作為世界性組織應有的作用,在解決國際爭端時,國聯沒有權威性,在處理國際社會的各種矛盾時就顯得軟弱無力、只有在“極少見的情況下,也就是會員國中的大國利益不受妨害、或各會員國至關重要的共同利益似乎用得著國聯時”,國聯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在它成立的短短20年間,1946年4月18日,出席國聯會議的43個會員國一致表決,宣布從次日起國際聯盟不復存在。國聯盡管失敗了,但它為建立一個全球性國際安全機制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正是由于它的第一次實踐,給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們指明了國際組織發展的方向。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威爾遜1988年提出十四點原則;并許諾要實現公正和持久的和平,公正;寬厚地對待戰敗國。時任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認為,如果德國人不來埋單,就得由英國的納銳人來付款。戰后初期,不少歐洲國家把獲得戰爭賠款視為償還戰爭債務的手段。美國卻固執地堅持將索要債務視為其國家利益,在巴黎和會召開前后,美國政府堅決反對取消戰爭債務。最終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沒有規定德國的賠款總額,而留待新設立的賠款委員會解決。
——摘編自吳于魔齊世榮主編《世界現代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與美國在對德賠款問題上的不同態度。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述不同態度對德國的影響。12、【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1978年4月,蘇聯訓練的一小批阿富汗軍官發動對政府的攻擊,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圍,這是大批蘇聯代理政府中的一個。除首都喀布爾外,新生的政權沒有受到歡迎,當地的圣戰武士組織和伊斯蘭游擊隊一起對抗中央政府民政和平隊的代表.對于美國來講,圣戰武士是戰斗中的忠誡盟軍。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支持下,美國通過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秘密援助阿富汗游擊隊。西歐(英國、法國、意大利)中東(埃及、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亞洲(中國)都對圣戰武士進行支持。如果說美國一直對圣戰武士進行規模最大的金錢、先進武器的秘密支持,那么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就一直扮演指揮阿富汗軍事行動的角色。在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內部,他們更多的是要擴大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勢力,而不是為了戰勝蘇聯.蘇聯軍隊在阿富汗士氣低落,新入伍的軍人像躲瘟疫一樣逃回家,他們不僅影響了即將來阿富汗的軍人,也影響了親戚和朋友,這種影響遠遠超出軍隊范圍。蘇聯社會并沒有出現反越戰那種呼聲,但對阿富汗戰爭的反感卻是深刻而廣泛的。到1985年,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政府最終決定撤軍。蘇聯常規軍對抗阿游擊隊不僅沒有取得勝利而且還引起了蘇聯的一些社會問題。它不僅分散改革精力,還妨礙改草。1989年2月15日,蘇聯最后一支部隊撒出阿富汗,他們放棄了支持了一個多世紀的阿富汗政府,給阿富汗留下了一片狼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蘇聯在阿富汗失敗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在阿富汗的失敗帶來的影響。評卷人得分三、論述題(共2題,共4分)13、閱讀如下圖示。
史料展示了經濟全球化歷程的兩種發展狀況,結合所學,任選一種發展狀況進行論證。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歷史上重要的條約或會議。
。時間。
會議或條約。
簡介。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結束了歐洲三十年戰爭;確定了國際關系中應遵守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形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關系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1919年。
《凡爾賽和約》
共15部分;包括440個條款和一項議定書,第一部分為國際聯盟盟約。條約圍繞戰后處置德國問題,協調了列強在歐洲;近東和非洲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
1945年4月。
《聯合國憲章》
共分19章111條。憲章規定;聯合國及其成員國應遵循各國主權平等;各國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在國際關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以及聯合國不得干涉各國內政等原則。
1968年7月。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宗旨是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截至2002年4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共有187個。
2019年5月。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主題;共商文明發展;合作大計,達成廣泛共識并發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2019北京共識》
——據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等材料列舉了人類歷史上一些重要的會議和條約,其中蘊含著全球治理的諸多啟示。從材料中提煉一個啟示,并結合所學的世界近現代史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評卷人得分四、簡答題(共2題,共16分)15、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遠東國際法庭法官既為由日本投降書上簽字受降各國所派遣;法官們的席次當然應該以受降簽字國的先后為序,即以美;中、英、蘇、澳、加、法、荷為序。但庭長不喜歡這個安排。由于他想使與他親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兩側,便提議應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強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蘇、中、法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以中、法、蘇、英、美(按照國名英文字母先后)為序的。這樣,中國和法國法官將坐在他的兩旁。于是庭長又提議:可以用一般按國名英文字母先后為序的辦法。但馬上發展,居中的將是中、加等國的法官,英、美法官離庭長更遠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開庭的前一天;庭長宣布,經過盟軍最高統帥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長右側為美;中、法等國法官,左側為英、蘇等國法官。這樣,英、美兩國法官居中。中國法官表示:“這個安排是荒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簽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聯合國安理會五強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國際會議以國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屬費解。”說畢便憤然離開。
第二天;遠東國際法庭正式開庭。開庭前庭長宣布,最高統帥已經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順序以受降簽字國的順序為準。
——摘編自梅汝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說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長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說明中國法官抗爭的原因,并加以簡要評價。16、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我想;如果您真的關心世界人民的幸福的話,那么您就會正確地理解我的意思:人人都需要和平,無論是還沒有喪失理智的資本家,還是不僅能夠珍惜自己個人的生命而且更能珍惜人民生命的共產黨人,都是如此,我們共產黨人從問世之日起,一般來說是反對國家間的任何戰爭和捍衛和平事業的,我們始終把戰爭視為災難,而不是把它當成兒戲,當成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更不是把它當做目的本身。我們的目的是明確的,而達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勞動。戰爭是我們的敵人,對各國人民來說是災難。
如果您真的關心和平和本國人民的幸福;那么這也只能算是您作為總統應盡的義務,而我作為部長會議生席也應對自己的人民表示關懷。此外,維護全球和平應是我們其同美心的事業,如果在現代條件下爆發戰爭,那么這就不僅僅是美蘇之間的戰爭,因為美;蘇之間其實并不互相謀求什么,但戰爭將是全球性的,殘酷的、毀滅性的。
——1962年10月26日赫魯曉夫致肯尼迪的信(摘錄)(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赫魯曉夫致信肯尼迪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聯對現代條件下的戰爭所持的態度及其積極影響。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C【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意大利在協約國許諾割讓給被侵略國家部分土地后才加入協約國同同盟國作戰,這說明國家利益影響對外政策,C選項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同盟國內部矛盾尖銳問題,A選項排除。意大利在一戰中表現并不突出,改變戰爭進程和使協約國勝利具有必然性的說法有誤,BD選項排除。2、A【分析】【分析】
【詳解】
個人那句材料可知,蘇聯有締結抵御德國侵略的區域性共同防御協定的意愿,也愿意在英法蘇之間締結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反侵略互助條約,故A正確。材料主旨是蘇聯加強歐洲防御的期待,不能直接得出二戰即將爆發的結論,故排除B。兩大陣營的對抗是二戰以后出現的,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材料主旨是蘇聯加強歐洲防御的期待,也不能直接得出蘇聯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堅力量,D項與材料無關,故排除D。3、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這次是一字長蛇陣齊頭并進。170萬人南下作戰;沒有后勤,沒有財政是不行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渡江戰役的地點是西起湖口,東至江陰,解放軍全線向國民黨發動進攻,D選項符合題意。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A選項排除。淮海戰役是圍點打援,B選項排除。平津戰役是先兩頭,后中間,D選項排除。
【點睛】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對國民黨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4、A【分析】美國宣布增加10%的進口附加稅之后,西歐共同市場的六國就要求其取消,而且帶有一定的威脅性質,英國這時也站在了西歐共同市場一邊,這說明美國與西歐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激烈競爭,而這也在沖擊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故選A;貿易保護主義此前一直存在,所以B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故排除B;C沒有包含題目要求的“世界經濟發展格局趨勢”的內容,故排除;D與題目主旨不符,故排除。5、B【分析】【詳解】
由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無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為就足以給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應有的懲處,那不是因為缺乏罪證,也不是因為缺乏檢察官,而是因為司法官失職”可知,在人們心中按照自然法原則對這一案件已作定性,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卻因為司法官失職導致結果變化,故選B。材料強調的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則是定罪的依據,而不是他本身的生活和行為,排除A;材料說的是遭遇到現實挑戰,而不是無法實現,C項以偏概全,排除;結合所學可知,羅馬法非常重視證據和法律程序,排除D。二、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6、略
【分析】【詳解】
(1)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三次戰爭爆發都是在蘇聯解體以后。所以時代背景聯系所學可從兩極格局瓦解;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意圖建立全球霸權的角度進行概括。
(2)根據“得到了聯合國正式授權”可知海灣戰爭海灣戰爭遵守聯合國憲章、安理會決議等國際規制,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其戰爭合法性充足;根據“繞開了聯合國‘單干’,但得到了聯合國追授權”可知,阿富汗戰爭開聯合國,戰爭合法性弱化;根據“行動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批準或授權;‘先發制人’的‘自衛權’難以立足;發生虐囚事件致使戰爭過程嚴重‘犯規’”可知,伊拉克戰爭違背國家主權原則、單方面動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支持,其合法性缺失。【解析】(1)背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瓦解;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以經濟;軍事實力為后盾,試圖領導世界。
(2)特點:海灣戰爭遵守聯合國憲章、安理會決議等國際規制,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其戰爭合法性充足;阿富汗戰爭繞開聯合國,戰爭合法性弱化;伊拉克戰爭違背國家主權原則、單方面動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支持,其合法性缺失。7、略
【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從越南的社會性質和與中國的關系及美國對中國的敵視;美國的全球戰略的角度加以回答即可。
(2)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從對美國造成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損失和對美國外交策略的變化以及中美關系方面加以回答即可。【解析】(1)背景:
①在越南爭取獨立的斗爭中;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給予了支持和聲援,美國把新中國視為它在亞洲擴張的主要障礙。②美國要稱霸世界,配合在歐洲地區的冷戰,遏制共產主義。
(2)越南戰爭消耗了美國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美國社會造成深遠影響;越戰后期美國內外交困,不得不實行戰略收縮,改善與中國的關系(推動中美關系的緩和)和蘇攻美守態勢的出現。8、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內容可知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在1973—1974年;相關背景結合所學可知主要是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根據“每月遞減5%;對于美國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國家的石油供應,逐月減少5%”得出阿拉伯國家不滿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根據“歐佩克組織中的阿拉伯成員國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并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得出西方石油公司與產油國之間矛盾日益尖銳。
(2)根據“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增長都明顯放慢。而發動石油戰爭的阿拉伯國家卻因此增強了經濟實力”可知第一次石油危機帶來的影響主要是加深世界經濟危機,促使世界石油工業格局轉變;促進了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推動了中東產油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同時還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解析】(1)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不滿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西方石油公司與產油國之間矛盾日益尖銳。
(2)加深世界經濟危機:促使世界石油工業格局轉變;促進了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推動中東產油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9、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可以看出;歐洲各國一般市民對戰爭的看法由“為國家而戰”到“開始了超越以往的對戰爭的意義和目標的認真的探討”再到“戰爭是丑陋的;無意義的行為”。原因就是持久的戰爭對于經濟和社會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壞。
(2)首先認識到的就是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但具體到每一個國家的時候,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對于塞爾維亞人民而言,戰爭就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但它改變不了整個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解析】(1)變化:由認為戰爭是正義的;是保衛和強化國家到認識戰爭是丑陋的、對國家毫無意義。原因:戰爭持續的時間比預期的長;代價巨大;相持階段(塹壕戰)軍事上難有明顯進展,結局難料;對戰爭意義和目的的反思。
(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但就某一國家而言,還應從侵略與被侵略的角度來分析。10、略
【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國聯成立的背景和對國聯的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國聯成立的歷史背景;可以根據材料中的“20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人類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人們對于建立新的國際機制和國際秩序的呼聲日趨高漲”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對國聯的評價可以根據材料中的“在解決國際爭端時,國聯沒有權威性,在處理國際社會的各種矛盾時就顯得軟弱無力”“正是由于它的第一次實踐,給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們指明了目際組織發展的方向”等信息,并結合所學有關內容來回答。【解析】(1)背景: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和平主義的興起;人們對于建立新的國際機制和國際秩序的呼聲高漲。
(2)評價:實質是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沒有起到遏制戰爭的作用;對二戰后國際合作和國際組織的發展有參考價值及借鑒意義。11、略
【分析】【詳解】
(1)不同態度;根據材料“并許諾要實現公正和持久的和平,公正;寬厚地對待戰敗國”可知美國的態度是公正寬厚的對待德國,不要過分削弱德國。根據材料“如果德國人不來埋單,就得由英國的納銳人來付款”可知英國的態度是要求德國償還巨額賠款。
(2)影響,據材料“美國政府堅決反對取消戰爭債務。最終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沒有規定德國的賠款總額,而留待新設立的賠款委員會解決”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拖欠賠款、德國困境、德國復仇情緒、納粹興起、二戰導火線等方面分析即可。【解析】(1)美國:公正寬厚的對待德國;不要過分削弱德國。英國:要求德國償還巨額賠款。
(2)影響:使德國得以利用英美之間的矛盾,拖欠賠款;加劇了德國的困境;激化了德國的困境;激化了德國的民族主義和復仇情緒;德國納粹趁機興起,為二戰埋下了導火線。12、略
【分析】【詳解】
(1)原因:從材料中“當地的圣戰武士組織和伊斯蘭游擊隊一起對抗”;美國中央情報局;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西歐中東和亞洲都“對圣戰武士進行支持”,“蘇聯軍隊在阿富汗士氣低落”,“1985年,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政府分散改革精力,還妨礙改草”等信息,結合所學冷戰時期的知識點,多方面展開分析即可。
(2)影響:從材料中“給阿富汗留下了一片狼藉”,蘇聯因此“分散改革精力,還妨礙改革”,“對阿富汗戰爭的反感卻是深刻而廣泛的”等信息,結合世界史相關史實,由戰爭雙方到世界局勢,由近及遠的進行分析。【解析】(1)原因:阿富汗當地人民的反抗;其他國家和地區對阿富汗的支持;戰事久拖不決導致蘇聯軍隊士氣低落;新任蘇聯政府的政策轉變;蘇聯改革進程受阻。
(2)影響:阻礙了蘇聯國內的改革進程;加劇了阿富汗國內政局的動蕩和復雜;給蘇聯和阿富汗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影響了世界格局的變動。三、論述題(共2題,共4分)13、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材料中“經濟全球化歷程的三次浪潮和挫折”體現出經濟全球化的兩種發展狀況分別是經濟全球化的三次高潮和經濟全球化的三次挫折。首先,提出觀點是經濟全球化的三次高潮。然后論證,根據材料中“第一次浪潮發生在16世紀”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是推動第一次經濟全球化高潮的主要因素。根據材料中“第二波浪潮發生在1815—1913年期間”,而這一時間段剛好是兩次工業革命時期,因而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成為全球化發展的強大動力,經濟全球化出現第二次高潮。材料中提到“第三波浪潮出現在二戰后特別是冷戰初期”,而這一時間段則正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最后得出結論: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冷戰”對峙等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之出現波動。【解析】觀點:經濟全球化經歷了三次挫折。
論證:17—18世紀;殖民戰爭頻繁,從三次英荷戰爭到英法戰爭,國際貿易受挫,全球化一度陷入停頓。1914—1945年,爆發兩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各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經濟全球化陷入低潮。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美蘇爭霸,兩極格局對峙,全球化受阻。
結論:近代以來,世界戰爭、經濟危機和冷戰對峙使全球化不斷受挫。14、略
【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主旨可以得出論點構建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政治秩序是有效治理地區性、全球性問題的關鍵。論證過程可以結合材料信息從正反兩面進行。論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定了國際關系中應遵守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構建了相對平等、合理的國際政治體系,結束了歐洲三十年戰爭;1919年《凡爾賽和約》實質上帝國主義重新瓜分德國的殖民地,更改了國際關系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驀然回首的中考語文作文
- 印刷設備環境適應性測試與評估考核試卷
- 海洋工程節能減排策略考核試卷
- 生活中的樂趣初三語文作文
- 煉焦廠的環境監測與預警系統考核試卷
- 影視錄放設備的智能圖像識別技術改進考核試卷
- 清潔服務團隊建設與溝通考核試卷
- 電氣設備智能電網協同控制技術考核試卷
- 生態系統健康評估與維護考核試卷
- 種子種苗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分析考核試卷
- 靜電噴涂培訓
- 各專業文件準備目錄-急診內科藥物臨床試驗機構GCP SOP
- 心肺復蘇術課件2024新版
- 湖北開放大學2024年《漢語基礎#》形考作業1-4試題
- 中國銀聯招聘筆試題庫2024
- 2024安徽制造業發展報告
- 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素材)第8課《這些東西哪里來》(第二課時)
- 高職旅游專業《旅行社經營管理》說課稿
- DB65-T 4785-2024 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技術規范
- 財務機器人開發與應用實戰 課件 任務5 E-mail人機交互自動化-2
- 2024年個人廉潔自律述職報告(三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