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語文2022-2024年三年中考真題匯編-教師版-專題12 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1頁
人教版初中語文2022-2024年三年中考真題匯編-教師版-專題12 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2頁
人教版初中語文2022-2024年三年中考真題匯編-教師版-專題12 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3頁
人教版初中語文2022-2024年三年中考真題匯編-教師版-專題12 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4頁
人教版初中語文2022-2024年三年中考真題匯編-教師版-專題12 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初中語文2022-2024年三年中考真題匯編-教師版——專題12文言文對比閱讀(解析版)【2024·安徽·中考真題】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炯住砍急静家?,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節(jié)選自諸葛亮《出師表》)【乙】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進攻威遠、靖遠諸臺。守者羸兵數百,公②遣將慟哭請師,無應者。初,公之以海運入都也,時從故人飲酒肆中……已而嘆曰:“丈夫受國恩有急死耳!終不為妻子計?!惫夏改臧耸啵L子奎龍,吳淞參將,前卒。幼子先遣歸。及是,乃緘一匣寄家人,堅不可開。公死后啟視,則墮齒數枚,舊衣數襲而已。公既自度眾寡不敵而援絕,乃決自為計,住靖遠臺,晝夜督戰(zhàn)。已而夷大?③奄至,公率游擊麥廷章奮勇登臺大呼,督厲士卒,士卒呼聲撼山。海水沸揚,杳冥晝晦,自卯至未,所殺傷過當,而身亦受數十創(chuàng),血淋漓,衣甲盡濕。(節(jié)選自魯一同《關忠節(jié)公家傳》)[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②公:關天培,清末將領。③?:艦隊。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臣本布衣

布衣:(2)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顧:(3)終不為妻子計

計:(4)公既自度眾寡不敵而援絕

度: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需要斷句,請在相應位置用“/”標出。丈夫受國恩有急死耳!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爾來二十有一年矣。(2)公遣將慟哭請師,無應者。4.諸葛亮和關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質?請結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簡要分析。【答案】1.平民拜訪考慮估計2.丈夫受國恩/有急/死耳!3.(1)自那時以來(已有)二十一年了。(2)關天培派遣將領痛哭著求救兵,沒有人答應。4.勇于擔當,忠誠報國。諸葛亮、關天培都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勇?lián)厝?。諸葛亮鞠躬盡瘁,興復漢室;關天培舍生取義,保家衛(wèi)國。【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答時要聯(lián)系課內詞語含義,根據語境做出判斷。(1)臣本布衣:我本來是平民。布衣:平民。

(2)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顧:拜訪。

(3)終不為妻子計:終不應為妻子兒女考慮而貪生怕死。計:考慮。(4)公既自度眾寡不敵而援絕:關天培已經自己估計敵眾我寡,難以抵擋,并且又沒有援軍。度:估計。2.本題考查斷句。這句話意思是:大丈夫蒙受國恩,國事有急,為國而死罷了?!罢煞蚴車鳌笔峭暾闹髦^賓語句,“有急”省略了主語“國事”,“死耳”表現關天培為國犧牲的精神。據此斷句為:丈夫受國恩/有急/死耳!3.本題考查翻譯語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字詞:(1)二十有一年:從劉備訪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師北伐已經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數詞后面表示約數。(2)遣:派遣。請師:求救兵。無應:沒有人答應。4.本題考查分析人物。結合甲文“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和乙文“丈夫受國恩有急死耳!終不為妻子計”分析,諸葛亮在劉備遇到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關天培在國家危難之際視死如歸,可見他們都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勇?lián)厝巍<孜摹跋鹊鄄灰猿急氨伞墒歉屑ぃ煸S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因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謙恭之舉,使諸葛亮感奮激發(fā),于是答應為劉備奔走效勞,“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窮盡一生為劉備奔走效勞,興復漢室。乙文“自卯至未,所殺傷過當,而身亦受數十創(chuàng),血淋漓,衣甲盡濕?!标P天培在京城時就經常說國事有急,大丈夫蒙受國恩,應當為國而死絕不能貪生怕死。當英軍進攻威遠、靖遠時,面臨炮臺守備力量薄弱、寡不敵眾的危局,他親臨靖遠炮臺,晝夜督戰(zhàn)、浴血殺敵,身體受數十處創(chuàng)傷最終壯烈殉國。他的言行一致展現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舍生取義的獻身精神。由此可知,他們都勇于擔當,忠誠報國?!緟⒖甲g文】:【甲】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駕來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疽摇康拦舛荒甏赫?,英軍進攻威遠、靖遠等炮臺,防守這里的只有幾百個瘦弱的士兵,關天培派遣將領痛哭著請求援軍,卻沒有得到答復。當初,關天培因為海運的事務到京城,有時和老友去酒店喝酒……不久感嘆說:“大丈夫蒙受國恩,國事有急,為國而死罷了,終不應為妻子兒女考慮而貪生怕死。”關天培的母親已經八十多了,長子奎龍是吳淞參將,戰(zhàn)死。他幼小的孩子先被送回去,等到這時就封了一口木匣寄給家人,木匣非常的堅固不可打開,關天培死后家人打開看,里面僅有數枚掉落的牙齒,幾身舊衣罷了。關天培已經自己估計敵眾我寡,難以抵擋,并且又沒有援軍,于是決定自己定下計策,住在靖遠炮臺,日夜督戰(zhàn)。不久,英軍的大船突然到來,關天培率領游擊麥廷章勇猛地登上炮臺,大聲呼喊,督促激勵士兵,士兵們呼聲震天,海水洶涌澎湃,白晝昏昏暗暗如同黑夜。從卯時一直到未時,被殺死擊傷的敵人超過自己一方,關天培自己也身受數十處創(chuàng)傷,鮮血淋漓,染濕了全身的衣服和戰(zhàn)盔、鎧甲?!?024·重慶·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保ü?jié)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①自得。家貧親老,起為州祭酒②。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③而去之。執(zhí)事者聞之,以(淵明)為彭澤令。歲終,會郡遣督郵④至,縣吏請曰:“應束帶⑤見之?!睖Y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綬⑥去職,賦《歸去來》。元嘉四年將復征命,會卒⑦。時年六十三。(節(jié)選自蕭統(tǒng)《陶淵明傳》,有改動)[注]①任真:任性率真。②祭酒:官職名。③麾:同“揮”,揮手。④督郵:官職名。有說此督郵品行低劣,陶淵明鄙視其人。⑤束帶:此處指裝束整齊,穿著官服。⑥綬:絲帶,常用于拴玉和印。⑦會卒:恰巧去世。5.下列句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A.便舍船

同舍生皆被綺繡(宋濂《送東陽馬生序》)B.不足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韓愈《馬說》)C.善屬文

屬予作文以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D.麾而去之

乃記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記》)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2)躬耕自資,遂抱羸疾。7.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思路明晰,先寫桃花源景物,接著交代桃源人來此的原因,最后寫桃源人對漁人的熱情款待。B.甲文“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設酒殺雞作食”等句,描繪出桃源人豐衣足食、自在安適的生活場景。C.根據乙文“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可見:陶淵明委婉拒絕檀道濟,是因為其有強烈的自卑心理。D.乙文檀道濟對陶淵明從“往候之”到“麾而去之”,其對陶淵明的態(tài)度由最初的尊重變?yōu)榱吮梢暋?.陶淵明的一生,做官時間短暫,更多的是田園歸隱。結合甲、乙兩文,具體分析其歸隱的原因。【答案】5.D6.(1)率領妻子、兒女、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2)親自耕種,自食其力,也因此患病。7.B8.(1)陶淵明不滿黑暗現實,但他也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2)他不堪其擾官場的繁文縟節(jié)與黑暗污濁;(3)他不滿官場束縛和對官場的厭惡,以及本性上向往自由;(4)他對做官沒太大興趣,淡泊名利?!窘馕觥?.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動詞,舍去/名詞,房舍,學舍;B.動詞,說,講/名詞,正確的方法;C.動詞,寫/動詞,通“囑”,囑托、囑咐;D.動詞,離開/動詞,離開;故選D。6.本題考查句子翻譯。翻譯時,要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還要抓住關鍵字詞。本題關鍵字詞:(1)率:率領。妻子:指妻子、兒女。邑人:同縣的人。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2)躬耕:親自耕種田地。遂:于是,就。羸疾:衰弱生病。7.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A.甲文先寫桃花源景物,接著桃源人對漁人的熱情款待,然后寫交代桃源人來此的原因;本項先后順序有誤;C.“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意為:我怎敢充當賢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們。這句話是陶淵明的自謙,不能表現“是因為其有強烈的自卑心理”;D.“麾而去之”意為:陶淵明揮手叫檀道濟離開。主語是“陶淵明”,不能表現檀道濟“其對陶淵明的態(tài)度由最初的尊重變?yōu)榱吮梢暋?;故選B。8.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由甲文可知,文章開端,先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單純,那么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zhàn)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斗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誠懇。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由乙文“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可知,陶淵明忍受不了官場瑣事,不久,自己棄官回家了,他認為自己不敢充當賢人,他的志向比不了賢人。體現出陶淵明對做官的興趣不大,淡泊名利;根據乙文“執(zhí)事者聞之,以(淵明)為彭澤令。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瘻Y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可知,州郡派遣督郵來視察,陶淵明聽縣吏說音“應束帶見之”,不為五斗米折腰,解下官印辭去官職;可見陶淵明不堪其擾官場的繁文縟節(jié)與黑暗污濁;他也不愿為了微薄的俸祿而向權貴低頭,體現了他對官場的厭惡,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再結合“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可知,他追求自由和獨立人格。【參考譯文】:【甲】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到頭了,漁人就發(fā)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剛開始非常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裝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高興而滿足。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就非常驚訝,問他是從什么地方而來。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漁人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zhàn)亂,率領妻子、兒女、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再沒有人出去過,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里的人問漁人現在是什么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薄疽摇刻諟Y明少年時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學多識,擅長寫文章,聰穎灑脫,卓爾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負。家里很窮,孝敬老人,被起用任命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場瑣事,不久,自己棄官回家了。親自耕種自給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濟前去探望他,檀道濟說:“賢人處世,朝廷無道就隱居,政治開明就出來做官。如今你生在開明盛世,為什么如此糟踐自己呢?”陶淵明回答說:“我怎敢充當賢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們。”檀道濟送給他糧食和肉,他卻揮手叫檀道濟離開。當政者聽說后,任命他做彭澤縣令。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郵來視察,縣吏請示陶淵明說:“您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去拜見他。”陶淵明長嘆說:“我怎么能為了五斗米的俸祿而去向鄉(xiāng)里小兒低頭彎腰!”當天就解下官印辭去官職,寫下了《歸去來兮辭》。元嘉四年,將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時年六十三歲。【2024·甘肅·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炯住扛毁F不能淫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泵献釉唬骸笆茄傻脼榇笳煞蚝酰孔游磳W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薄疽摇渴迥暾?,(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眾寡不敵,御備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顏)杲卿、(袁)履謙為賊所執(zhí),送于東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諸郡,鄴、廣平、鉅鹿、趙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復為賊守。祿山見杲卿,面貴之曰:“汝昨自范陽戶曹,我奏為判官,遂得光祿、太常二丞,便用汝攝常山太守,負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報曰:“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縱受汝奏署,復合從汝反乎!且汝本營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竊恩寵,致身及此,天子負汝何事而汝反耶?”祿山怒甚,令縛于中橋南頭從西第二柱,節(jié)解之,比至氣絕,大罵不息。(節(jié)選自《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忠義》)9.解釋下列加點詞。(1)豈不誠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3)御備皆竭

(4)比至氣絕10.下列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B.以順為正者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C.杲卿、履謙為賊所執(zhí)

為宮室、器皿、人物(《核舟記》)D.面責之曰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11.翻譯下列句子。(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天子負汝何事而汝反耶?12.閱讀文章,回答下面問題。(1)【甲】文中,孟子為什么認為公孫衍、張儀不是大丈夫?(2)【乙】文中的顏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為什么?【答案】9.真正,確實。同“汝”,你。完,盡。(窮盡)等到。10.D11.(1)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天子有什么事虧待了你而你卻反叛呢?12.(1)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的做法是“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沒有獨立的人格,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2)算。顏杲卿和袁履謙帶領常山郡士兵抵抗史思明,堅守到底;被捕后,保持忠義,并不因為安祿山推薦了自己就跟著反叛;指出安祿山騙取天子的恩寵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卻背叛了天子;被肢解,直到斷氣,仍大罵安祿山。顏杲卿堅守道義,“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答出任意3點即可)【解析】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①譯為: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誠,真正,確實;②譯為:到了你丈夫家。女,同“汝”,你;③譯為:防御的裝備都用完了。竭,完,盡;④譯為:等到(他)斷氣。比,等到。10.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代詞,代指女子/動詞,到、去;B.介詞,把/連詞,因為;C.介詞,表被動/動詞,做、雕刻;D.都是名詞作狀語,“當面”的意思;故選D。11.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①淫,使……迷惑;移,使……改變;屈,使……屈服。②負,對不起,辜負;何,什么;反,反叛。12.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1)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強調的是他們憑借權勢讓諸侯畏懼、能左右局勢,這看似很了不起。但孟子回應“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表明孟子不認同這種觀點。接著孟子說“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里將女子出嫁時要順從丈夫與公孫衍、張儀順從君王進行類比,指出他們只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和意志,如同“妾婦之道”,沒有自己獨立的原則和人格。而真正的大丈夫應該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有堅定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不會因外在的富貴、貧賤、權勢而改變,公孫衍、張儀顯然不符合這些標準,所以孟子認為他們不是大丈夫。(2)在乙文中,“城中兵少,眾寡不敵,御備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顏)杲卿、(袁)履謙為賊所執(zhí)”,即使面對敵眾我寡、形勢危急的情況,顏杲卿和袁履謙依然堅守常山郡,抵抗到底,體現了他們的堅定和勇敢,這與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威武不能屈”相契合。當被捕后,“祿山見杲卿,面貴之曰:‘汝昨自范陽戶曹,我奏為判官,遂得光祿、太常二丞,便用汝攝常山太守,負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報曰:‘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縱受汝奏署,復合從汝反乎!’”顏杲卿明確表示自己世代為唐臣,堅守忠義,不會因為安祿山曾推薦自己就跟隨其反叛,這種對道義和忠誠的堅守,符合大丈夫的品質。而且他敢于當面指責安祿山“且汝本營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竊恩寵,致身及此,天子負汝何事而汝反耶”,展現出了毫不畏懼的勇氣。最后“祿山怒甚,令縛于中橋南頭從西第二柱,節(jié)解之,比至氣絕,大罵不息”,即使面臨被肢解的殘酷刑罰,顏杲卿依然大罵不止,進一步彰顯了他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氣概。綜上所述,顏杲卿完全符合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標準?!緟⒖甲g文】:【甲】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孟子說:“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樣才叫做大丈夫?!薄疽摇渴迥暾?,史思明攻打常山郡,城中兵力少,寡不敵眾,防御的裝備都用完了。這月八日,城池陷落,顏杲卿、袁履謙被賊人捉住,押送到東都。史思明攻陷常山后,就攻打各郡,鄴、廣平、鉅鹿、趙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又被賊人占據。安祿山見到顏杲卿,當面責備他說:“你以前在范陽戶曹任上,我上奏讓你任判官,接著得到光祿、太常二丞,就讓你代理常山太守,我有什么對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背叛我呢?”顏杲卿瞪大眼睛回答說:“我家世代都是唐臣,一直堅守忠義,縱然接受你的奏請任用,難道就應該跟從你反叛嗎!況且你原本是營州一個牧羊的羯奴罷了,承蒙皇上的恩寵,才有今天這樣的地位,天子有什么對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反叛呢?”安祿山非常憤怒,下令把他綁在中橋南頭從西數第二根柱子上,肢解他,等到斷氣時,還大罵不停?!?024·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閱讀文言文,回答各題?!炯住可趹n患,死于安樂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疽摇渴酚洝ぴ酵豕篡`世家(節(jié)選)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kuài)稽①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與百姓同其勞……使范蠡與大夫拓稽(zhèjī)行成②,為質于吳。二歲而吳歸蠡。至明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勾踐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其后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③弊,輕銳④盡死于齊、晉。而越大破吳。[注釋]①會稽:古地名。②成:講和,和解。③罷:同“疲”,疲憊。④銳:精銳部隊。13.選出加點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

)A.百里奚舉于市

愿為市鞍馬(《木蘭詩》)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C.勾踐伐吳,吳師敗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ā丁凑撜Z〉十二章》)D.女忘會稽之恥邪

兩狼之并驅如故(《狼》)14.下列各項對文章內容的探究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開頭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論證磨煉的好處,最后總結出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B.成語“臥薪嘗膽”出自[乙]文,這個故事恰好印證了[甲]文“生于憂患”的道理。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主要體現了[甲]文的“勞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主要體現了[甲]文的“苦其心志”。D.兩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經得起艱苦的磨煉,終能成就不平凡的事業(yè)。15.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請斷兩處。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16.翻譯[甲]文中畫橫線句子。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17.請你根據[乙]文簡要概括越王勾踐的人物形象?!敬鸢浮?3.B14.C15.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16.示例一:在國內(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外部)如果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部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示例二:在國內(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外部)如果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和外部的憂患,國家往往會滅亡。17.示例:勾踐是一個能夠忍辱負重、發(fā)憤圖強的人。關鍵詞:①發(fā)憤圖強(發(fā)奮圖強也對)②忍辱負重③與百姓同甘共苦④禮賢下士⑤善于把握作戰(zhàn)時機⑥吃苦耐勞⑦生活簡樸……【解析】13.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辨析。A.名詞,集市/動詞,買;B.都是副詞,譯為“所以”;C.名詞,軍隊/名詞,老師;D.結構助詞,的/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故選B。14.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C.乙文中“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譯為:深思熟慮,苦心經營,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臥即能仰頭嘗嘗苦膽,飲食也嘗嘗苦膽。這句話描述的是勾踐在心理上的努力和堅持,更多地體現了“苦其心志”,乙文中“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意為:他親身耕作、與百姓共同勞作,講述的是勾踐身體力行,和百姓一起勞作,表現的是甲文中的“勞其筋骨”;故選C。15.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句意為: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從不穿有兩種顏色以上的衣服?!胺蛉恕笔侵髡Z,“自織”是謂語,表示夫人親自織布,應和后文斷開;“食不加肉”和“衣不重采”是兩個并列的分句,分別描述了夫人的食物和衣物的簡樸,二者之間應斷開,故斷句為: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16.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重點字詞:入: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敵國: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恒:常常;亡:滅亡。17.本題考查人物形象。根據乙文“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可知,勾踐在吳國被赦免回國后,深深銘記會稽之恥,為了國家的復興,不惜自身勞苦,親自耕作,夫人自織,生活簡樸至極,絕不奢侈浪費。每日通過嘗膽來警醒自己不忘國仇家恨,由此可見他是一個能夠忍辱負重、發(fā)憤圖強、能與百姓共甘苦、禮賢下士的人。根據乙文“使范蠡與大夫拓稽行成,為質于吳。二歲而吳歸蠡”“勾踐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其后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于齊、晉。而越大破吳”可知,他采取正確的戰(zhàn)略,派出范蠡等人與吳國求和,采用麻痹敵人的策略。當吳國兵力空虛時,他果斷發(fā)起攻擊,并成功擊敗吳軍,甚至殺死吳國的太子。由此可見勾踐是一個善于把握作戰(zhàn)時機,具有非凡軍事才能得人?!緟⒖甲g文】:【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奮發(fā);別人的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體現在言語中,然后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被消滅。這樣,就知道憂愁禍患更有利于人生存,安逸享樂更容易使人滅亡的道理了?!疽摇繀菄呀浬饷饬嗽絿?。越王勾踐回國后,深思熟慮,苦心經營,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臥即能仰頭嘗嘗苦膽,飲食也嘗嘗苦膽。還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身耕作,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從不穿有兩種顏色以上的衣服,對賢人彬彬有禮,對待賓客熱情誠懇,與百姓共同勞作?!酵踝尫扼缓痛蠓蜩匣蠛?,到吳國作人質。兩年后吳國才讓范蠡回國。到第二年春天,吳王到北部的黃池去會合諸侯,吳國的精銳部隊全部跟隨吳王赴會了,唯獨老弱殘兵和太子留守吳都,勾踐攻打吳國,吳軍大敗,越軍還殺死吳國的太子。這以后四年,越國又攻打吳國。吳國軍民疲憊不堪,精銳士兵都在與齊、晉之戰(zhàn)中死亡,所以越國大敗了吳軍?!?024·湖北·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甲]嗟(A)!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時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乙]范文正公微①時,嘗詣靈祠求禱,曰:“他時得位相②乎?”不許,復禱之曰:“不然,愿為良醫(yī)?!币嗖辉S。既而嘆曰:“夫不能利③澤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彼?,有人謂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則當然,良醫(yī)之技,君何愿焉?無乃④失于卑耶?”公曰:“嗟乎,豈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能及⑤小大生民者,固惟相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⑥之心者莫如良醫(yī)。果能為良醫(yī)(C),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醫(yī),則未之有也?!保ㄟx自吳曾《能改齋漫錄》。根據命題需要,原文有刪節(jié))注釋:①〔微〕貧賤。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謀求利益。④〔無乃〕莫非,恐怕,表揣測。⑤〔及〕(恩惠)到。⑥〔物〕人,眾人。18.請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文言語句方法提示解釋(1)夫不能利澤生民查閱詞典(①沼澤,湖澤。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2)嘗詣靈祠求禱課內遷移(予嘗求古仁人之心)(3)無乃失于卑耶課內遷移(先帝不以臣卑鄙)(4)下以救貧民之厄語境推斷(聯(lián)系上下句)19.請將“也”“夫”“哉”分別還原到文中括號處。A.()

B.()

C.()20.請為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yī)21.請翻譯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則當然。22.甲文中說“進亦憂,退亦憂”,這里的“進”與“退”分別指什么?乙文中也談到了范仲淹的“進”“退”選擇,又分別指什么?【答案】18.(1)加恩惠于人(2)曾經(3)地位低微(4)困厄19.A.夫B.哉C.也20.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yī)21.大丈夫立志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22.甲文中的“進”指“居廟堂之高”,“退”指“處江湖之遠”。乙文中的“進”指當宰相,“退”指當良醫(yī)。【解析】18.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1)根據查閱詞典法確定選③?!胺虿荒芾麧缮瘛弊g為: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澤:加恩惠于人。(2)用課內遷移法解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譯為: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嘗:曾經。據此推測“嘗詣靈祠求禱”的“嘗”理解為“曾經”,“嘗詣靈祠求禱”譯為:曾經去神祠求簽祈禱。(3)用課內遷移法解釋:“先帝不以臣卑鄙”譯為: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社會地位低微。據此推測“無乃失于卑耶”中“卑”理解為地位低微,“無乃失于卑耶”譯為:這是不是有一點太卑微了。(4)根據語境推斷法解釋:聯(lián)系上下句“上以療君親之疾”“中以保身長年”的意思“上可以治療君親的疾病”“中能夠保身長年”推測,“下以救貧民之厄”中的“厄”的意思是“困厄”?!跋乱跃蓉毭裰颉弊g為:下可以救助貧民的困厄。19.本題考查文言虛詞。A.聯(lián)系上文可知,這里是范仲淹描述了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兩種表現后發(fā)出慨嘆,“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的,是什么呢?而“嗟夫”常放在句首,表示慨嘆。所以“夫”應放在A處。B.聯(lián)系上文可知,有人認為不當宰相當良醫(yī)“無乃失于卑耶”,范仲淹回答“唉,怎么會如此呢”這里表示反詰語氣。而“哉”是語氣助詞,常用來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嗎”或“呢”?!柏M為是哉”意思是:怎么會呢?所以“哉”應放在B處。C.聯(lián)系下文“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年”,可知,范仲淹認為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yī)生,上可以治療君親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貧民的困厄,中能夠保身長年。這是肯定的。而“也”放在句末常用于加強語氣或表達確定的語氣?!肮転榱坚t(yī)也”意思是: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yī)生。所以“也”應放在C處。20.本題考查文言句子斷句?!凹炔豢傻靡臃蚰苄芯热死镏恼吣缌坚t(yī)”意思是:現在簽詞說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利澤萬民的心愿,莫過于當良醫(yī)?!耙印笔俏难灾~,用于句末;“夫”文言發(fā)語詞,用于句首,“……者”表判斷;據此斷句為: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yī)。21.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語有:大丈夫:有志向、有抱負的男子;志:志向;相:當宰相;理則當然:道理當然是這樣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懷疑。22.本題考查對比閱讀。甲文中說“進亦憂,退亦憂”,聯(lián)系上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知,這里的“進”指“居廟堂之高”,“退”指“處江湖之遠”。表達了范仲淹憂國憂民之心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由乙文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yī)。果能為良醫(yī),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年”可知,這里范仲淹的“進”指當宰相以利澤萬民,“退”指當良醫(yī),以療君親之疾,貧民之厄,保自身長年。表現了范仲淹一生只想輔佐明君治理國家,為百姓謀利造福的利澤蒼生之心?!緟⒖甲g文】:【甲】: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為什么呢?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為老百姓憂慮,被貶謫到邊遠地區(qū)做地方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他們在朝為官也擔憂,到邊遠地區(qū)做地方官也擔憂。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乙】:范仲淹還未顯達時,曾經去神祠求簽祈禱,說:“將來我能當丞相嗎?”(然后抽簽)結果表明不可以。然后又(再次求簽)祈禱,說:“不行的話,那我就當個良醫(yī)?!苯Y果表明還是不可以。過了一會兒,他長嘆說:“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的志向。”某一天,有人問他:“大丈夫立志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您為什么又祈愿當良醫(yī)呢?恐怕有一點太卑微了吧?”范仲淹回答說:“唉,怎么會如此呢?古人說:‘常常善于挽救他人,因而才沒有被遺棄的人;常常善于拯救萬物,因而也沒有被廢棄的物’,能夠普濟萬民的,當然只有宰相能做到。既然(求簽結果表明)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救人利澤萬物的心愿,莫過于當良醫(yī)。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yī)生,上可以治療君親的疾病,下可以救助貧民的困厄,中能夠保身長年。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yī),再也沒有別的了?!薄?024·吉林·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材料二: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凰上擊九千里,絕①云霓,負蒼天,足亂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②,夫藩籬之鷃③,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fā)昆侖之墟④,暴鬐⑤于碣石,暮宿于孟諸⑥,夫尺澤之鯢⑦,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⑧,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節(jié)選自《古文觀止卷四·楚辭》)【注釋】①絕:超越。②足亂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腳踏浮云,翱翔在極高遠的天空。③藩籬:籬笆。鷃:一種小鳥。④墟:山腳。⑤暴(pú):暴露在陽光之下。鬐(qí):魚脊鰭。⑥孟諸:澤名。⑦鯇(ní):一種小魚。⑧瑰意琦行:卓越不凡的思想行為。材料三: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3.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家學派的代表人物。24.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怒而飛

陰風怒號 B.志怪者也

處處志之C.鯤魚朝發(fā)昆侖之墟

野芳發(fā)而幽香 D.暮宿于孟諸

暮投石壕村25.把下面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26.朗讀有助于了解文意,體悟感情。材料二結尾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應該用下列哪種語氣來讀?請說明理由。A.平淡

B.祈使

C.反問

D.遲疑27.大鵬形象的塑造,是莊子對中國古代文學一個了不起的貢獻。請結合材料,分析這一形象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原因。28.上述三則材料都運用了想象這一寫作手法,請從中任選一例分析其妙處。【答案】23.道24.D25.因此不只是鳥中有鳳,魚中有鯤,士人之中也有英才。26.選C。理由:“安”解釋為“怎么”或“哪里”,作者用反問語氣表達自己不與世俗之人為伍的傲岸清高,流露出無奈和憤慨之情。故選C。27.從“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可見其碩大無比;從“鵬之徙于南冥也”,可見其志向高遠;從“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可見其力大無窮;從“去以六月息者也”,可見其善借長風。后世人們常借這樣的形象抒發(fā)自己的理想抱負。28.示例一:材料一中,莊子想象大鯤變?yōu)榇簌i,其碩大無比、扶搖直上,并能從北海飛往南海,想象雄奇,富有浪漫色彩。示例二:材料二中,作者想象鳳凰翱翔九天的雄姿,鯤魚遨游萬里的形象,表達了對高遠壯闊生活境界的贊美。示例三:材料三中,李清照想象搏擊長空的大鵬正乘著風振翅高飛,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鵬一樣高飛遠走,表現了詞人對美好境界的追求?!窘馕觥?3.本題考查文學常識掌握。莊子,姓莊,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戰(zhàn)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chuàng)立者,與老子并稱“老莊”。24.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理解。A.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怒吼;B.記載/做記號;C.出發(fā)/開放;D.都是“夜晚”的意思;故選D。25.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故,因此;獨,只;非獨,不只是;亦,也。26.本題考查朗讀語氣的辨析。材料二結尾處句子“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意思是: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為呢?安:怎么,哪里,表示反問。哉:呢。說明凡夫俗子哪能了解我(圣人)的所作所為?宋玉有力地反駁,不僅抒發(fā)了作者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同時也流露了宋玉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憤懣之情。故而要用反問語氣來讀,讀出他內心的無奈和憤慨。故選C。2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分析。根據材料一中的“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大鵬體型碩大。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根據材料一中的“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可知,大鵬志向遠大,要遷徙到南海去。根據材料一中的“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運用豐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可見其力大無窮的特點;根據材料一中“去以六月息者也”,寫鵬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可見其善借長風的特點。材料一中的大鵬是一個碩大偉岸、變化神奇莫測、胸懷大志、向往光明的形象。后世常用“鵬”這一意象展現闊大的人生境界或遠大的理想追求。28.本題考查對想象寫作手法的分析理解。材料一:“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作者充分馳騁想象,將大鯤想象為大鵬,表現了大鵬的體積有幾千里,變成鳥后,鳥的背部不知有幾千里,力量無比,志向遠大,翱翔太空的磅礴氣勢等。都說明莊子想像力豐富。材料二:“鳳凰上擊九千里,絕云霓,負蒼天,足亂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作者想象鳳凰拍擊空氣,直上九千里的高空,寫出鳳凰翱翔于九天之上的形象;“鯤魚朝發(fā)昆侖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諸”,鯤魚早上從昆侖山腳下出發(fā),中午在渤海邊的碣石山上曬脊背,夜晚在孟諸過夜,寫出鯤魚遨游萬里的形象。鳳凰翱翔于九天之上和鯤魚遨游萬里,表達作者的遠大志向,對高遠壯闊生活境界的贊美。材料三:“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萬里長空大鵬鳥正展翅高飛,風?。∏f別停息,快快將這一葉輕舟直接送往蓬萊三島。詞人化用《莊子·逍遙游》中的句子,說“九萬里風鵬正舉”,要像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這讓人傷痛的現實社會,因此,詞人叫到“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風,你不要停止,把“我”輕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讓“我”在那里過自由自在的生活,表達自己對美好夢想的追求,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關心和社會的溫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據此作答即可?!緟⒖甲g文】:材料一: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體積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為鳥,它的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道長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這只鵬鳥啊,海水運動時將要飛到南海去。這南海是個天然形成的水池?!洱R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物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時,翅膀擊水而行,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它離開北海是憑借著六月的大風。”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在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樣罷了。材料二:所以鳥類中有鳳凰,魚類中有鯤魚。鳳凰展翅上飛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負著蒼天,兩只腳攪亂浮云,翱翔在那極高遠的天上;那跳躍在籬笆下面的小鷃雀,豈能和它一樣了解天地的高大!鯤魚早上從昆侖山腳下出發(fā),中午在渤海邊的碣石山上曬脊背,夜晚在孟諸過夜;那一尺來深水塘里的小鯢魚,豈能和它一樣測知江海的廣闊!因此不只是鳥中有鳳,魚中有鯤,士人之中也有英才。圣人的偉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獨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為呢?【2024·上?!ぶ锌颊骖}】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乙】慶歷末,妖賊王則盜據甘陵,賈魏公鎮(zhèn)北門,倉卒遣將引兵還城,未有破賊之計。公日夜憂思,有指使馬遂者白公曰:“堅城深池,不可力取,愿得公一言?!惫珘哑溲裕残?。見賊偶坐,為陳朝廷恩信:“爾能束身出城,公為爾請于朝,亦不失富貴。若守迷自固,天子遣一將,提兵數千,不日城陷。”辭甚激切,賊不答。遂度終不能聽,遂急擊賊仆地,扼其喉幾死。29.甲文選自《____________》一書。30.下列對詞語含義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1)故不為茍得也()A.暫且

B.假如

C.隨便

D.已忘(2)遂度終不能聽()A.度過

B.揣測

C.測量

D.準則3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32.下列對第一段劃線句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交代了戰(zhàn)爭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 B.表現出了戰(zhàn)爭膠著C.引出下文馬遂前去與敵軍談判 D.突出賈魏公的無能33.甲文用論證方法來論證觀點,乙文馬遂的行為符合甲文中的論點。34.你認為乙文中馬遂用“富貴”來與敵軍談判,是否有損他的形象?說說你的理由?!敬鸢浮?9.孟子30.CB31.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它)罷了。32.D33.比喻(正反對比)舍生取義34.示例:我認為乙文中馬遂用“富貴”來與敵軍談判,并沒有損害他的形象。因為他是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才采取這種以富貴勸降敵軍的手段。他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拯救甘陵,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富貴。這種行為體現了他舍生取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解析】29.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甲文選自《孟子》一書?!睹献印肥侨寮业慕浀渲?,戰(zhàn)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睹献印繁荒纤沃祆淞袨椤八臅敝唬硗馊緸椤洞髮W》《中庸》《論語》)。30.本題考查文言詞義。(1)句意: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茍,隨便。故選C。(2)句意:馬遂估計最終他們不會聽從。度,揣測。故選B。31.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非獨,不只,不僅;賢者,有才德,有賢能的人;是,此,這樣;心,思想;勿喪,不喪失。32.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D.有誤,句意:慶歷末年,妖賊王則盜占了甘陵,賈魏公負責鎮(zhèn)守北門,急忙派遣將領帶領軍隊回城,還沒有制定出破敵的計策?!皯c歷末”交代了時間,“甘陵”交代了地點,“倉卒遣將引兵還城,未有破賊之計”寫出了戰(zhàn)爭的膠著,在此情況下,引出下文馬遂前去與敵軍談判的情節(jié);但是因為事起倉促,所以沒有破敵之策是正常的,所以本句并未突出賈魏公的無能。故選D。33.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第一問。甲文開頭“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把生和死的選擇比喻為魚和熊掌的選擇,是比喻論證的手法。通過“舍魚而取熊掌”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人們在面對生死與義的選擇時會如何取舍,從而引出文章并證明了中心論點“舍生取義”?!吧辔宜猩跤谏撸什粸槠埖靡?;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命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命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因此又運用了正反論比的論證方法來論證觀點“舍生取義”因此第一空填“比喻”或“正反對比”皆可。第二問。乙文中的馬遂在面對妖賊時,勇敢地提出勸降妖賊,并且在妖賊不聽從的情況下,果斷地發(fā)動攻擊,差點勒死敵人。馬遂的行為體現了甲文中所論述的“舍生取義”的觀點。34.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乙文中馬遂用“富貴”來與敵軍談判,并不有損他的形象。首先,根據“爾能束身出城,公為爾請于朝,亦不失富貴”,馬遂提出的條件是敵人束手就擒,主動投降,而不是對敵人的屈服。他是在利用敵人的貪婪和對富貴的渴望,以最小的代價換取城池的和平解放。用“富貴”來與敵軍談判,有利于表現朝廷的恩寵和信任,更能表現出馬遂知己知彼,富有談判智慧的特征。這種策略是出于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考慮,是正當的。其次,馬遂的行為符合甲文中的舍生取義的觀點。他在面對妖賊威脅時,沒有選擇犧牲無辜的百姓和城池的安危,而是勇敢地站出來,試圖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當談判失敗時,他也沒有猶豫退縮,而是果斷地采取了武力行動。這表明他既有智謀又有勇氣,是一個有擔當的人物。最后,馬遂的行為體現了他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忠誠和責任心。他在國家危機時刻,不顧個人安危,積極參與平叛行動,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的。因此,馬遂用“富貴”來與敵軍談判,并不有損他的形象,反而彰顯了他的智慧、勇氣和忠誠。【參考譯文】:【甲】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具有,那么我就只好舍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災禍我也不躲避。假如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但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能的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乙】

慶歷末年,妖賊王則為盜,占了甘陵,賈魏公負責鎮(zhèn)守北門,急忙派遣將領帶領軍隊回城,還沒有制定出破敵的計策。賈魏公日夜憂心忡忡,有個名叫馬遂的指使官對他說:“堅固的城墻和深池,不能用武力強行攻取,我希望能聽到您的一句話?!辟Z衛(wèi)公覺得他的話壯烈,就派遣他去。馬遂見到敵人偶爾坐著,就向他陳述朝廷的恩德和信用:“你如果能捆綁自己出城,我會向朝廷為你求情,你也不失為富貴之人。如果你堅守錯誤,不肯悔改,天子派遣一名將領,帶領數千士兵,不久城池就會陷落。”他的話非常激烈誠懇,但敵人沒有回應。馬遂估計最終他不會聽從,于是急忙攻擊敵人,將他擊倒在地,幾乎勒死了他。【2024·青?!ぶ锌颊骖}】中國古典詩文中不乏體現憂國憂民的作品。為了錘煉思想,獲得情感的激勵,班級開展了“見賢思齊·修身心”古詩文閱讀活動,請你閱讀以下三段文本,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文本二】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節(jié)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文本三】張養(yǎng)浩,字希孟,濟南人。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養(yǎng)浩為陜西行臺中丞。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xiāng)里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終日無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節(jié)選自《元史》,有刪改)35.讀文本·明節(jié)奏:下面的句子該如何劃分朗讀節(jié)奏呢?請用“/”標記出來。(劃兩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36.理文意·析字義:為了更好地讀懂文本,同學們就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展開了討論,請你結合以上詩文,將下表補充完整。文言語句方法及示例釋義未嘗家居課內遷移法: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止宿公署語境推測法:“未嘗家居,止宿公署”聯(lián)系上下文推斷止:或異二者之為成語借鑒法:大有作為為:卒年六十查閱詞典法:①兵②完畢③最終④死亡⑤同“猝”卒:(此空填序號)37.品手法·明內涵:《岳陽樓記》中“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是的文言句式,意思是,含蓄的表達了作者愿與“古仁人”一樣,具有曠達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文本三中“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一句意思是,表現了張養(yǎng)浩的濟世情懷。38.悟精神·促成長:請你從以上三段文本的相關人物中任選一個,結合文本闡述他的“憂國憂民”思想。【答案】35.茅屋/為秋風所破/歌36.曾,曾經只,只有行為④37.倒裝/賓語前置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遇到饑餓的災民就賑濟他們,(遇到)餓死的災民就埋葬他們。38.示例: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盡管他住破舊的茅屋,布衾冷似鐵,但他依然關心民生疾苦,體察百姓冷暖,體現了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窘馕觥?5.本題考查劃分文言文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本句句意:茅屋被秋風吹破而作的詩歌?!懊┪荨北硎颈伙L吹破的對象,“為秋風所破”表示導致茅屋破損的原因,“歌”是一種文體,故斷句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36.本題考查文言字詞解釋。①根據課內遷移法,“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句意: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嘗:曾,曾經。故可推知“未嘗家居”的“嘗”也是“曾,曾經”的意思?!拔磭L家居”句意:不曾回家住過。②根據“未嘗家居,止宿公署”這一語境,前面說從未在家居住,后面接著說“止宿公署”,可以推斷出“止宿公署”的意思是,只在公署住宿,所以“止”在這里理解為“只,只有”。③根據成語借鑒法,大有作為:能充分發(fā)揮作用;能作出重大貢獻。為:行為。故可推知“或異二者之為”的“為”也是“行為”的意思。“或異二者之為”句意: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行為表現。④根據查閱詞典法,確定選④,“卒年六十”句意:去世時六十歲。卒:死亡。37.第一小空,本題考查文言句式?!拔⑺谷?,吾誰與歸?”是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應為“微斯人,吾與誰歸?”其中,“誰”是賓語,前置到了介詞“與”的前面。第二三小空,本題考查文言翻譯。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字詞:②微:沒有;斯:這;吾:我;與:和,跟;歸:歸依,一道。③遇:遇到;餓者:饑餓的人;賑:賑濟;死者:死去的人;葬:埋葬;之:代詞,他們(指代餓者和死者)。38.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與內容理解。在文本一中,杜甫自己的茅屋被秋風吹破,遭受風雨侵襲,生活困苦。然而,他沒有僅僅關注自身的不幸,而是由己及人,想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希望能有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屋,來庇護天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都能展露歡顏。哪怕自己的茅屋破敗,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這種推己及人、心懷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懷,充分體現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他不只是為自己的困境哀嘆,更是為眾多貧苦之人的命運擔憂,渴望能改變他們的處境,讓他們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在文本二中,范仲淹提出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觀點,無論是在朝廷為官還是被貶謫到偏遠地區(qū),都始終心懷百姓和君主。他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將國家和人民的憂患置于個人享樂之前,這種以天下為己任,不計個人得失,時刻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著想的精神,鮮明地展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境界。在文本三中,由“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xiāng)里貧乏者,登車就道”“未嘗家居,止宿公署,終日無少怠”可知,張養(yǎng)浩在關中大旱、百姓饑餓的情況下,受命前往賑災。他不僅散盡家財救助貧困之人,而且在任期間從未回家居住,終日忙碌于救濟工作,“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為百姓解決疾苦的工作中,不顧自身疲憊和安危,充分體現了他對百姓的深切關懷和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示例:杜甫——“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盡管他身居破爛的茅屋里,但他依舊關心民生疾苦。即使他因此而凍死也滿足了,這種感慨既有對理想難以實現的悲壯,又有百折不撓的決心。詩人舍己為人的濟世情懷令人欽佩。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盡管他仕途起伏,身處不同境遇,但他始終心懷天下,將百姓和君主的憂患放在心頭,體現了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張養(yǎng)浩——“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他面對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的慘狀,但他毫不猶豫地散盡家財,全力救濟災民,體現了憂國憂民的深厚情懷?!緟⒖甲g文】:【文本二】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行為表現,這是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處在僻遠的地方做官則為君主擔憂。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文本三】張養(yǎng)浩,字希孟,是濟南人。天歷二年,關中大旱,百姓出現人吃人的現象,朝廷特地任命張養(yǎng)浩為陜西行臺中丞。張養(yǎng)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所有財產都分給鄉(xiāng)里的貧困人家,然后登上車子赴任,一路上碰到饑餓的災民就賑濟他們,看到餓死的災民就埋葬他們。張養(yǎng)浩到任四個月,不曾回家住過,只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沒有絲毫懈怠。最終他因此得病不起,去世時六十歲。關中的百姓,悲哀得如同失去了父母?!?023·江蘇南京·中考真題】拜年[明]文徵明不求見面唯通謁①,名紙②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選自《古詩詞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華語教學出版社2020年8月版)送刺③[南宋]周密歲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簽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為常。余表舅吳四丈,性滑稽。適節(jié)日無仆可出徘徊門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視之,類皆親故。于是酌之以酒,陰④以己刺盡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吳刺也。異日合并⑤,因出沈刺大束,相與一笑,鄉(xiāng)曲⑥相傳以為笑談。(選自《中國古典散文精選注釋·筆記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版,有刪減)【注】①謁:名帖,類似于后來的名片。②名紙:指裝飾名貴的名帖,③刺:名帖。最早無紙,名帖都是用竹木削成,所以稱“刺”。④陰:暗地。⑤合并:集會。⑥鄉(xiāng)曲:鄉(xiāng)里。39.對詩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詩文中的“謁”和“刺”,名稱不同,但用途相似。B.因為嫌棄文徽明家中簡陋,所以友人“不求見面”。C.收到滿屋的名帖之后,文徽明扔掉了其中的大部分。D.為了感激吳四丈的盛情款待,沈仆主動答應送名帖。40.給文中畫直線句子加標點,正確的一項是(

)A.適節(jié)日無仆,可出徘徊門,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B.適節(jié)日無仆可出徘,徊門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C.適節(jié)日無仆可出,徘徊門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D.適節(jié)日無仆可出,徘徊門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41.翻譯文中畫線句子。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吳刺也。42.為表達節(jié)日祝福,古人遍投名帖,今人群發(fā)信息。這種現象你怎么看?【答案】39.A40.C41.沈家的仆人沒有察覺到其中的奧秘,于是帶著這些名帖到處去投送,而這些名帖都是吳四丈的名帖。42.我認為這種現象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古時候由于交通不便,人們用遍投名帖的方式表達節(jié)日祝福,而如今由于科技的發(fā)展,人們更愿意通過群發(fā)信息的方式來表達祝福。雖然方式不同,但都是為了表達節(jié)日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我們應該尊重這種變化,并樂在其中?!窘馕觥?9.本題考查對詩文理解。B.根據詩句“不求見面唯通謁”可知,春節(jié)期間,人們不再親自拜訪,而是通過交換名帖來表達問候,這并不是因為嫌棄文徵明家中簡陋;C.根據詩句“名紙朝來滿敝廬”可知,這里只是描述了收到的名帖很多,但并沒有提及文徵明扔掉了大部分名帖;D.根據“適節(jié)日無仆可出徘徊門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視之,類皆親故。于是酌之以酒,陰以己刺盡易之。沈仆不悟,因往遍投之,悉吳刺也”可知,沈仆在節(jié)日中送名帖(刺)是出于常規(guī)的禮節(jié),并非為了感激吳四丈的款待;故選A。40.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意:適逢節(jié)日他沒有仆人可以派出,自己在門口徘徊,恰好遇到朋友沈子公的仆人送來名帖。重點字詞:適:恰好,適逢。可出:可用。門首:門口,門前。恰:剛好,恰好。送刺至:送名帖來。句子結構:“適節(jié)日無仆可出”說明在這個節(jié)日之際,表舅吳四丈沒有仆人可以用?!芭腔查T首”描繪了吳四丈在自己家門口來回走動的情景。“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在這個時候,恰好他的朋友沈子公的仆人帶著名帖(刺)來拜訪。三個分句表意相對完整,均可獨立成句。根據以上分析,可推知:適節(jié)日無仆可出,徘徊門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故選C。41.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重點字詞:不悟:未察覺。往:去,前往。遍:全面地,沒有遺漏地。悉:全部,都。吳刺:吳四丈的名帖,42.本題考查文化傳統(tǒng)變化的理解。解答時,首先,分析歷史背景:古代由于交通通訊不便,名帖是人們傳遞信息、表達祝福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體現了當時的文化禮儀和社會交往方式。然后,比較現代變化: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尤其是通信技術的進步,群發(fā)信息成為快捷、高效的祝福方式。這種方式節(jié)省了時間和精力,也能迅速地傳達祝福給眾多親友。接著,表明兩者的共同目的:無論是古代的名帖還是現代的信息,其核心都是為了在節(jié)日時傳遞祝福與關愛,增進人際關系。最后,總結并得出結論:尊重和欣賞不同文化表達方式的同時,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同時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和關懷。根據以上分析作答即可?!緟⒖甲g文】《拜年》:不要求見面只是希望通過拜貼來問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滿了各種名貴的拜貼。我也隨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貼,人們只會嫌棄簡慢,而不會嫌棄這其實只是空虛的禮節(jié)?!端痛獭罚喊凑漳旯?jié)交際的禮節(jié),那些不能親自登門拜訪的人,通常會在名帖上簽名,然后派仆人將其分送到各處,這種習俗被大家視為常規(guī)。我的表舅吳四丈,性格幽默風趣。適逢節(jié)日,他沒有仆人可以派出,自己在門口徘徊,恰好遇到朋友沈子公的仆人送來名帖。吳四丈隨意看了看那些名帖,發(fā)現大部分都是親戚朋友。于是,他斟酒招待沈子公的仆人,并暗中用自己的名帖換掉了所有的名帖。沈仆并未察覺,按照常規(guī)把這些名帖全都投送出去了,結果投出的都是吳四丈的名帖。后來在一次集會中,吳四丈拿出一大捆沈子公的名帖,大家相視一笑,這件事在鄉(xiāng)里被傳為笑談?!?023·湖南岳陽·中考真題】閱讀宋濂兩篇贈序的節(jié)選部分,完成下面小題?!炯住拷裰T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豈知予者哉?(節(jié)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有刪改》)【乙】天臺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①,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戰(zhàn)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fā)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于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②,會余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時,嘗有志于出游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圣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余齒益加耄矣,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③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④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余,余將不一愧而已也。(節(jié)選自宋濂《送天臺陳庭學序》,有刪改)【注釋】①照磨:掌管宗卷,錢榖的屬吏。②以例自免歸:依慣例自請免職。③沒(mò):高過。④試歸而求:試著歸家之后去尋找。4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2)及年壯方可出()44.文中畫波浪線處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B.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C.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D.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45.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流輩甚稱其賢。(2)得無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46.【甲】【乙】兩文都是贈序,這類文體,在贈人以言的同時,也往往抒發(fā)作者的某些情志或心懷?!炯住课闹荚诿銊铖R君則①?!疽摇课闹荚诿銊铌愅W②。結合《送東陽馬生序》全文及【乙】文,你讀出了宋濂先生的志趣:③。【答案】43.拜見待,等到44.A45.(1)同輩的人十分稱贊他的賢能。(2)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東西嗎?46.再接再厲,不斷進取要像古之賢士“坐守陋室”那樣,甘居一室,深入思考,心納天下,進一步提升自我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專心治學【解析】43.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馬生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來拜見我。謁:拜見。(2)句意:等到我壯年時,才可以四處游歷。及:等到,待。44.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意:(他們)都坐在簡陋的屋子里,被叢生的雜草掩沒了門戶,但他們的志向意趣卻經常是很充實飽滿的。重點字詞:皆:都,全部。坐守:坐著守護,堅守。陋室:簡陋的屋子。蓬蒿:形容環(huán)境荒涼,雜草叢生。沒:掩沒,覆蓋。戶:門,門戶。志意:志向和意趣。常:經常,常常。充然:充實飽滿的樣子。句子結構:“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是一個并列結構,描述了一類人所居住環(huán)境的共同特征;“而志意常充然”則是一個主謂結構,描述了這類人的精神面貌。這里的并列結構和主謂結構之間進行劃分,以保持句子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根據以上分析,可推知: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故選A。45.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1)重點字詞:流:同一流,同一類。輩:同輩的人。稱:稱贊。其:指馬生。賢:賢能,有德行有才能。(2)重點字詞:得無:莫非,豈不是。出于:來源于,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