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工程建設標準2022-12-29發布2023-03-01施行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32022年第55號關于發布浙江省工程建設標準《民用建筑項目節能評估技術規程》的公告現批準《民用建筑項目節能評估技術規程》為浙江省工程建設標準,編號為DBJ33/T1288-2022,自2023年3月1日起本規程由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并在浙江省住房2022年12月29日5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印發〈2013年浙江省建筑節能及相關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建設發〔2014〕103號)的要求,規程編制組經廣泛的調查研究,認真吸取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制了本本規程共分為7章和6個附錄。主要內容包括:總則,術語杭州市西湖區天目山路148號;郵編:310028,6董雯燕陳泓蓓王小紅仇保強顏伏軍張蔚琳王志強楊芯蕊胡秋炎陳忠杉7 22.1術語 22.2符號 5 4.1項目建設地環境資料 4.3項目設計及預期運營管理資料 5.1項目特性與總平面設計技術評估 5.2建筑物理環境設計技術評估 5.3建筑與建筑熱工設計技術評估 5.4暖通空調用能設備系統設計技術評估 5.5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系統設計技術評估 225.6給排水節水和用能系統設計技術評估 5.7結構設計技術評估 5.8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新利用技術評估 6設計能耗和碳排放評估 6.1一般規定 6.3建筑運行碳排放評估 6.4綠色建筑節能率評估 6.5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 4287設計綠色建筑評估 45附錄A節能評估報告書編制提綱 47附錄B民用建筑項目節能評估報告表 附錄C民用建筑項目節能評估登記表 附錄D設計綠色建筑評估表 76附錄E各種能源折標準煤系數及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附錄F民用建筑項目節能評估結論匯總 9 1 2 2 5 9 4.1Environmentalinformationofconstruc 4.2Energyresourcesofconstructionsite 4.3Anticipatedoperationalmanagementinfor 5.1Assessmentofprojetcharacteristicand 5.2Assessmentofbuildingphysicsenvironment 5.3Assessmentofbuildingandthermal 5.4AssessmentofHVACsystemdesign 205.5Assessmentofelectricalandintelligentsystemde 225.6Assessmentofwatersupplyand 255.7Assessmentofstructuraldesig 295.8Assessmentofrenewableenergyandenergynewusage 316Designenergyconsumptioncarb 35 356.2Methodofbuidingoperationalcar 6.3Assessmentofbuildingoperationalcarbon 39 42 45AppendixAOutlineofenergy-savingassessmentreport 47 AppendixCEnergy-sav AppendixDTableforgreenbuildingassessment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I1.0.1為貫徹國家有關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法規和政策,落實浙江省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規范民用建筑項目節能評估方法,制定本規程。1.0.2本規程適用于浙江省新建、改建和擴建的民用建筑項目的節能評估。1.0.3民用建筑項目節能評估除應符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2.1.1民用建筑項目節能評估energy-savingassessmentofcivil根據民用建筑節能相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建筑節能減碳設計、綠色建筑設計等相關工程建設標準,對民用建筑項目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分析和評估,提出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資源消耗的對策和措施,并編制節能評估報告書、節能評估報告表或填寫節能登記表的行為。f建設主管部門依法對民用建筑項目設計方案和節能評估報告書、節能評估報告表或節能登記表進行審查,形成審查意見并監督實施的行為。2.1.3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totalconstructionareaofenergy-saving對于國有建設用地上的民用建筑項目,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是指一次出讓或劃撥國有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總建筑面積;對于集體建設用地上的民用建筑項目,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是指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核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總建筑面積。2.1.4基準能耗建筑規模buildingscalebenchmarkforenergy節能評估管理用的建筑規模,公共建筑是指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一萬平方米;居住建筑是指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五萬平方米。32.1.5設計技術評估technologyassessmentofdesign2.1.6設計能耗和碳排放評估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e-2.1.7設計綠色建筑評估greenbuildingassessmentofdesign2.1.8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從自然界獲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太陽能、風2.1.9建筑運行碳排放carbonemissionfrombuildingoperati2.1.10碳排放因子carbonemissionfactor2.1.11設計建筑designbuilding2.1.12基準建筑baselinebuilding算符合2016年執行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相關要求的建筑運行能2.1.13參照建筑referencebuilding4綠色建筑節能率評估時用于計算全年供暖空調能耗和照明能耗的假想建筑。參照建筑的建筑本體及圍護結構、室內設計參數和運行時間參數與設計建筑一致。2.1.14建筑運行碳排放強度designintensityofbuildingopera-根據設計文件與建筑設計運行方式計算的單位建筑面積的運行碳排放量。2.1.15建筑運行碳排放強度降幅reductionofbuildingcarbon建筑運行碳排放評估時,設計建筑的運行碳排放強度相比基準建筑的運行碳排放強度下降幅度。2.1.16綠色建筑節能率greenbuildingenergysavingrate綠色建筑評估時,設計建筑中供暖空調系統和照明系統年能源消耗量相比參照建筑相應能源消耗量的下降幅度。2.1.17建筑能耗綜合值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在設定計算條件下,單位面積年供暖、通風、空調、照明、生活熱水、電梯的終端能耗量和可再生能源系統發電量,利用能源換算系數,統一換算到標準煤當量后,兩者的差值。2.1.18建筑本體能耗值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excludingrenewableenergysyst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在設定計算條件下,利用能源換算系數,統一換算到標準煤當量后的單位面積年供暖、通風、空調、照明、生活熱水、電梯的終端能耗量。2.1.19建筑本體節能率buildingenergyeffici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在設定計算條件下,設計建筑不包括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建筑能耗綜合值與基準建筑的建筑能耗綜合值的差值,與基準建筑的建筑能耗綜合值的比值。2.1.20建筑綜合節能率buildingenergysavingrate52.1.21可再生能源應用核算替代率substitutionrateofrenew-2.1.22可再生能源利用率renewableenergyuseratioQp——設計建筑空調冷(熱)負荷;QR——基準建筑空調冷(熱)負荷;2.2.2功率與容量Np——設計建筑空調冷凍(熱)水泵功率;NR——基準建筑空調冷凍(熱)水泵功率;2.2.3能源消耗與供應量E,——不含可再生能源系統提供能源量的j類系統的第i類ER,;——j類系統消耗由可再生能源系統提供的第i類年能Q.——年供冷耗冷量;6Q——年生活熱水耗熱量;E——年供暖系統能源消耗;E.——年供冷系統能源消耗;E?——年照明系統能源消耗;E——年生活熱水系統能源消耗;E.——年電梯系統能源消耗;ET——變壓器年有功損耗;Po——變壓器空載有功損耗;P——變壓器滿載有功損耗;Ep,——建筑運行碳排放評估時,設計建筑能源年消耗量;ER,——建筑運行碳排放評估時,基準建筑能源年消耗量;Ep,——綠色建筑節能率評估時,設計建筑中供暖空調系統和照明系統年能耗之和;ER,I——綠色建筑節能率評估時,參照建筑中供暖空調系統和照明系統年能耗之和;E——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建筑能耗綜合值;Ep——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設計建筑的建筑能ER——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基準建筑的建筑能EE——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不含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建筑能耗綜合值;EED——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設計建筑不含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建筑能耗綜合值;E,;——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建筑產生的第i類型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EP——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供暖系統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EP.——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供冷系統中可再生7能源利用量;EP——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生活熱水系統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E,;——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年周邊產生的i類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8。——建筑運行碳排放評估時,建設計能耗水平降低率;RER——建筑運行碳排放評估時,可再生能源應用核算替E——綠色建筑節能率評估時,綠色建筑節能率;ηp——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建筑綜合節能率;ηe——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建筑本體節能率;REP,——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2.5碳排放C——建筑運行碳排放量;CA——建筑運行碳排放強度;△CA——建筑運行碳排放強度降幅;Cp——設計建筑運行碳排放量;CR——基準建筑運行碳排放量。EF——第i類能源的碳排放因子;CE,——第i類能源的折標準煤系數;CE,——電折標準煤系數;f;——能源換算系數;A——與水泵流量有關的計算系數;B——與機房及用戶的水阻力有關的計算系數;α——與空調水系統總輸送長度有關的計算系數。S——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8S——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時,建筑能耗綜合值的計算面積。住宅類建筑為套內使用面積,非住宅類為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t——變壓器全年投入運行小時數;T——變壓器最大負荷年損耗小時數;∑L——空調水系統總輸送長度;△T——空調水系統規定工況的計算供回水溫差。93.0.1節能評估應在綜合考慮建設項目所消耗能源的基礎上,對建設項目節能減碳的相關文件和資料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必須客觀、公正。3.0.2節能評估結果應滿足與節能相關的國家和浙江省政策文件、現行的相關規范與標準、國家和浙江省相關規劃文件的技術指標要求。3.0.3民用建筑項目應根據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編制節能評估報告書、節能評估報告表或節能登記表,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在三倍基準能耗建筑規模及以上的項目,應編制《節能評估報告書》。《節能評估報告書》可按附錄A編制;2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在一倍基準能耗建筑規模及以上、三倍以下的項目,應編制《節能評估報告表》。《節能評估報告表》應按附錄B編制;3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在一倍基準能耗建筑規模以下的項目,應填寫《節能登記表》。《節能登記表》應按附錄C填寫;4《節能評估報告書》、《節能評估報告表》和《節能登記表》均應包含《設計綠色建筑評估表》。《設計綠色建筑評估表》應按附錄D編制;5對于規劃條件允許分期實施的項目,建設單位可以分期編制節能評估報告書、節能評估報告表或節能登記表并申請節能審查,但應按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分類管理。3.0.4節能評估應包括設計技術評估、設計能耗和碳排放評估、設計綠色建筑評估,其中設計技術評估應包括符合性評估和性能性評估。3.0.5設計技術評估中的符合性評估應包括下列內容:1設計文件與國家和浙江省法律、法規、政策性文件的符合性;2設計文件與現行國家和浙江省建筑節能設計、綠色建筑設計等相關工程強制性標準中技術要求的符合性;3設計文件與綠色建筑等相關專項規劃中控制性指標的符合性。3.0.6設計技術評估中的性能性評估應包括下列內容:1建設項目所采取的綠色建筑的節能減碳措施的合理性;2建設項目所采取的建筑節能減碳措施技術的經濟可行性;3建設項目存在能源利用風險及制約因素時,所采取的能源利用風險防范措施和能源利用事故處理應急方案的可靠性。3.0.7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進行設計能耗和碳排放評估,根據設計文件及預期運營管理,對建設項目預期運營的能耗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化評估。3.0.8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進行設計綠色建筑評估,并應填寫《設計綠色建筑評估表》。3.0.9節能評估可采用現場調查、資料收集、對比分析、模擬驗算等方法。3.0.10建設單位宜在委托建筑設計單位進行工程設計的同時,開展節能評估工作。節能評估應與設計協同,并應在施工圖設計結束前完成。4.1.1節能評估應對項目建設地周邊土地利用現狀、規劃指標4.1.2節能評估應根據項目建材使用情況,收集項目所在地周邊建筑材料種類、生產、供給和運輸現狀;目所在地周邊可再循環利用材料和建筑廢棄物再利用材料的4.1.3節能評估應對項目建設地氣象資料統計結果進行收集,4.1.4節能評估應對項目建設地水資源現狀及規劃資料進行收4.1.5節能評估應對項目建設地的地質資料進行收集。4.2.1節能評估應對項目建設地能源發展戰略及能源管理策略、4.2.2節能評估應對項目建設地周邊能源設施現狀和規劃情況、資料進行收集。4.2.3節能評估應對項目建設地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源新利用的現狀和規劃進行收集。4.3項目設計及預期運營管理資料4.3.1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設計文件進行收集,設計文件應完整、準確、有效。4.3.2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功能定位及預期運營管理方式資料進行收集。5.1.1項目特性與總平面設計技術評估應包括下列內容:5.1.2節能評估應根據項目特性和依據性文件,對建筑設計概5.1.3節能評估應對總平面布局與土地開發利用進行評價,并1場地內建筑物的布局、建筑高度、體量、朝向等應滿足場地自然條件和建筑功能需求,并應符合規2建設項目功能與分區布置應清晰合理,居住街坊人均住3建設項目場地內停車設施的配建和設置應符合國家和浙4場地內的垃圾分類收集場所和設施應合理規劃布置,并5場地內的室外吸煙區應合理規劃設置,并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6場地內透水鋪裝、下凹綠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應布置合理,5.1.4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應綜合考慮周邊地塊開發利用情況統籌利用,并符合規劃條件的規定;2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指標,應符合規劃條件以及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3地下空間采光通風措施應合理設置,宜有效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5.1.5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住宅建筑項目場地內和周邊區域公共服務設施的設置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公共建筑項目場地內和周邊區域公共服務設施的設置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3項目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輔助設施設備應合理設置,并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5.1.6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空間布局進行評價,并應滿足1建設項目空間布局應合理,建筑空間與輔助設施宜開放共享;2建設項目空間布局應充分利用連廊、架空層、上人屋面、室外廣場等設置公共步行通道、公共活動空間和公共開放空間,并宜滿足全天候的使用要求。5.1.7節能評估應對總平面中安全防護措施的設置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場地內不應有排放超標的污染源;2場地內應設計安全防護的警示和引導標識系統;3室外活動場所、坡道、路面的防滑措施應合理設置,并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5.2建筑物理環境設計技術評估5.2.1建筑物理環境設計技術評估應包括下列內容:1室外場地風環境和熱環境模擬與評價;2室外場地聲環境模擬與評價;3室內自然采光環境評價;4室內風環境評價;5室內聲環境評價。5.2.2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室外場地風環境和熱環境進行數值模擬與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數值模擬的模型應與設計文件一致,數值模擬采用的氣象資料應選取項目所在地氣象參數,當所在地無氣象參數時,應選取臨近城市的氣象參數;2風環境、熱環境數值模擬的相關參數設置應符合現行浙江省標準《居住建筑風環境和熱環境設計標準》DB33/1111的規定;3風環境、熱環境數值模擬的計算結果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并應對外窗氣密性等級、垃圾分類收集點布置和園林綠化等與風環境、熱環境相關的設計提出合理建議。5.2.3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室外場地聲環境進行數值模擬與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室外聲環境數值模擬的模型應與設計文件一致,數值模擬采用的聲源資料應優先選用項目環評報告的監測數據,無項目環評報告的監測數據時,應按場地周邊規劃實施后的環境變化和2室外聲環境數值模擬的相關參數設置應符合現行行業標3室外聲環境數值模擬的計算結果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5.2.4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室內自然采光環境進行計算與評價,采光計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準》1數值模擬的模型應與設計文件一致,數值模擬采用的氣3數值模擬的相關參數設置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民用建5.2.5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室內風環境進行計算與評價,1公共建筑應對可開啟窗扇與房間外墻面積比例進行計算2居住建筑應對通風開口面積與房間地面面積比例及通風3公共建筑宜對過渡季典型工況下主要功能房間自然通風4對于體型復雜的建筑,宜利用計算機數值模擬的方法進1)數值模擬應采用區域網絡模擬法或基于CFD分布參數計算方法,區域網絡模擬法的相關參數設置應符合現的規定,CFD分布參數計算方法的相關參數設置應符合現行浙江省標準《居住建筑風環境和熱環境設計標2)數值模擬的模型應與設計文件一致,數值模擬采用的氣象資料應選取項目所在地氣象參數,當所在地無氣3)數值模擬的計算區域可選擇典型房間或戶型;4)計算結果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5.2.6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室內聲環境進行計算與評價,評價內容應包括室內噪聲級計算和圍護結構構件隔聲性能分析,1室內噪聲級計算應同時考慮室外噪音源和室內噪音源對3圍護結構構件隔聲性能分析應包含圍護結構的空氣隔聲4室內聲環境計算與分析的結果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5.3.1建筑與建筑熱工設計技術評估1應對建設項目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形式、保溫隔熱材料2應對建設項目的體形系數、窗墻面積比、圍護結構的熱4應根據項目特性及建筑熱工設計存在的問題提出改善意5.3.2節能評估應對設計文件中各單體的體形系數、朝向進行5.3.3節能評估應對圍護結構熱工設計的熱工性能限值進行評5.3.4節能評估應對屋面的保溫隔熱設計進行評價,并應滿足1屋面保溫隔熱系統和材料的選擇、防水材料的選擇、保2屋面保溫隔熱材料的熱工參數來源應可靠,熱工計算公3屋面、內表面不得結露,熱橋內表面溫度應高于房間空4屋面內部不應產生冷凝,屋面隔熱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5屋面保溫隔熱材料的燃燒性能等級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6屋面隔熱宜根據日照模擬及太陽輻射模擬分析結果提供7當屋頂設置綠化種植時,屋頂綠化的面積比例、設置位8當屋面設置可再生能源利用設施時,設施設置的位置應5.3.5節能評估應對外墻(包括非透光幕墻)的保溫隔熱設計1保溫隔熱系統和材料的選擇、構造做法、熱橋節點處理2保溫隔熱材料的熱工參數來源應可靠,熱工計算公式應3非透光圍護結構內表面不得結露,熱橋內表面溫度應高4外墻內部不應產生冷凝,外墻隔熱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5保溫隔熱材料的燃燒性能等級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5.3.6節能評估應對樓板(包括架空或外挑樓板)的保溫隔熱1保溫隔熱系統和材料的選擇、構造做法、熱橋節點處理2保溫隔熱材料的熱工參數來源應可靠,熱工計算公式應3架空或外挑樓板內表面不得結露,熱橋內表面溫度應高4保溫隔熱材料的燃燒性能等級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5.3.7節能評估應對外窗(包括透光幕墻)的保溫隔熱設計和1外窗(包括透光幕墻)的熱工參數應完整,來源應可靠,構造應安全可靠,并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2太陽得熱系數的計算公式應正確,計算結果應準確,并3建筑的窗墻面積比、外窗(包括透光幕墻)的通風開口面積或有效通風換氣面積、屋頂透光部分的面積比值計算應準4外窗(包括透光幕墻)的氣密性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5遮陽措施的設置和形式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5.3.8節能評估應對其他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設計進行評價,2居住建筑戶門、分戶墻保溫材料的熱工參數來源應可靠,熱工計算公式應正確,計算結果應準確,并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3當建筑設置防火隔離帶時,防火隔離帶的材料選擇應合5.3.9節能評估應對圍護結構節能計算進行符合性評估,并應1節能計算選用的軟件和計算方法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2節能計算模型應與設計圖紙一致;3節能計算選用的圍護結構熱工參數應與設計圖紙一致,4節能計算應對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計算條件的符合性5.4.1暖通空調用能設備系統設計技術評估應包括下列內容:5對暖通空調監測與控制系統進行評價。5.4.2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暖通空調、設計參數與設計指標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建筑主要空間的設計新風量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及衛生防疫的規定;2室內外設計參數選取應合理;房間的設計溫度應根據建筑空間功能分區設置,室內過渡區空間的溫度設計標準應合理3空調負荷折算建筑面積冷熱負荷指標同比該地區同類型節能建筑應在合理范圍內;4通風計算折算房間通風換氣次數應合理。5.4.3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暖通空調冷熱源系統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空調冷熱源系統所用制冷劑應在安全的基礎上選用環境友好的制冷劑;2空調冷熱源設備的總裝機容量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3空調冷熱源設備的效率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4空調冷熱源形式應符合項目特點及預期運營管理方式;5空調冷熱源配置數量與預期運行策略應能滿足不同負荷率的調節需求;6多聯機空調系統室內外機配比率應滿足產品要求且符合7空調冷熱源設備位置應合理,室外散熱條件應良好,并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5.4.4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暖通空調輸配系統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空調輸配系統形式應符合項目特點;3空調輸配系統的流速應合理;系統的比摩阻應在合理范5暖通空調系統用水水質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6水泵和風機效率、水輸配系統耗電輸冷(熱)比、多聯式空調系統冷媒管等效長度下滿負荷運行性能系數、大于10000m3/h風量的風輸配系統單位風量耗功率應符合國家和浙江5.4.5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暖通空調末端進行評價,并應4餐飲業油煙排放、鍋爐污染物排放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5.4.6節能評估應對建設項目的暖通空調監測與控制系統進行1暖通空調系統應進行監測與控制,并符合國家和浙江省2暖通空調控制系統應符合項目特點,并對系統進行分區控制。5.5.1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系統設計技術評估應包括下列內容:1對設計依據、各系統設計方案的準確性、完整性等基本5.5.2節能評估應對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系統設計的基本情況進2應采用需要系數法或準確度相當的其他方法進行負荷計4供配電、照明、動力、計量、智能化等主要系統的設計5.5.3節能評估應對供配電系統設計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1各變、配、發電站的位置與供電范圍應合理;供電半徑2變壓器數量、容量、負載率應合理;自備電源數量、容3變壓器選型及其能效等級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5三相平衡、無功功率補償的設置、諧波防治措施應符合6供電線路型號、導體材質應考慮環保、耐久的要求,并應符合現行浙江省標準《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33/1092的7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供配電設計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5.5.4節能評估應對照明系統設計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室內場所的照度標準、照明質量等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室外照明的光污染控制、照度標準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3室內、外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4照明光源、鎮流器及燈具等照明產品的能效等級、效率或效能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5照明產品的光生物安全性、波動深度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6照明方式應合理;7照明控制方式應合理適用、利于節能。5.5.5節能評估應對動力設備的節能措施進行評價,并應滿足1動力、空調設備的啟、停、調速等控制方式應滿足相關專業的工藝要求;2電梯、自動扶梯、自動人行道的節能措施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3集中制備飲用熱水的電開水爐應具備根據溫度、時間控制的功能。4家用電器應選用中國能效標識二級及以上的產品。5.5.6節能評估應對用電計量系統設計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1需要考核用電量的用戶或功能區域應設置計量或電能監2居住建筑的公共設施應設置計量;3公共建筑的用電計量系統構架,計量點設置數量、位置,計量裝置的精度應合理,并應按現行浙江省標準《公共建筑用電分項計量系統設計標準》DB33/1090的要求設置用電分項計量系統。5.5.7節能評估應對智能化系統設計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分類能耗監測系統的設置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且滿足相關專業的計量要求;2用電分項計量系統應具備遠程傳輸,并將數據上傳至主管部門監控平臺的功能;3建筑設備管理系統的設置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各用能設備的控制策略應合理,且滿足相關專業的4信息網絡系統、智能化服務系統設置應合理;5智能化系統應根據需求,具有遠程監控、連接智慧城市、大數據分析等功能。5.5.8節能評估應對電氣系統的環境保護措施進行評價。5.6給排水節水和用能系統設計技術評估5.6.1給排水節水和用能系統設計技術評估應包括下列內容:1對水資源綜合利用方案和給水系統進行評價;2當建設項目有熱水需求時,對熱水系統進行評價;3對排水系統進行評價;4對用水器具與給排水設備、管道進行評價;5當建設項目存在非傳統水源利用時,對非傳統水源利用6對低影響開發設計進行評價。5.6.2節能評估應對水資源綜合利用方案和給水系統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水資源綜合利用方案應符合當地節水、非傳統水源利用等相關政策,并采用計量、限壓、節水器具和節水節能設備等2項目用水定額的選取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排水設計標準》GB50015規定,年用水量計算應按現行國家標3給水系統設置應合理、完善、安全,在符合國家和浙江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關規定,用水點處水壓大于0.2MPa的配水支管應設置減壓設施4水源選擇、水泵房位置及服務半徑、水池容積、給水系5非親水性的室外景觀水體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來水6游泳池、游樂池、水上樂園、洗車場、集中空調用冷卻系統、冷卻塔選型應合理;泳池循環處理系統的游泳池補水系8空調冷卻水系統應采用水處理措施,并應采用加大集水9生活飲用水、直飲水、集中生活熱水、游泳池水、采暖現行有關標準要求的成品水箱,且應設置有保證儲水不變質的10給水系統應按使用用途、付費或管理單元,分項、分級11應制定水池、水箱等儲水設施定期清洗消毒計劃,生活飲用水儲水設施每半年清洗消毒不應小于1次。5.6.3當建設項目有熱水需求時,節能評估應對熱水系統進行1項目熱水用水定額的選取、熱水使用水溫、項目的最高熱水日用水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50015規定,年熱水用水量計算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4熱水系統選擇的戶式燃氣熱水器和供暖熱水爐的熱效率、家標準《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GB55015的1排水系統設計及參數取值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3應使用構造內自帶水封的便器,且其水封深度不應小于50mm;構造內無存水彎的衛生器具或無水封的地漏及其他設備排水管道連接時,必須在排水口以下設存水彎;4地面以上的生活污廢水排水宜采用重力流系統直接排至5污水處理系統規模及處理流程應合理,排放水質應符合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5.6.5節能評估應對用水器具、給排水管道設備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用水器具應采用節水型器具;2管材、管道附件及設備等供水設施的選取和運行不應對生活飲用水供水造成二次污染;3應使用耐腐蝕、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線、管件,應選用密閉性能好的閥門、設備,所有給水排水管道、設備、設施應設置明確、清晰的永久性標識;4活動配件應選用長壽命產品,并應考慮部品組合的同壽命性;不同使用壽命的部品組合時,應采用便于分別拆換、更新和升級的構造。5.6.6當建設項目存在非傳統水源利用時,節能評估應對非傳統水源的利用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非傳統水源的選擇、使用應合理,非傳統水源用水應安全,設有城鎮或小區中水供水管網的建筑,應充分利用安全可靠2非傳統水源宜優先采用雨水、市政再生水等;3非傳統水源水處理系統設計應合理,水量平衡計算應符4非傳統水源管道和設備應設置明確、清晰的永久性標識,防止誤接誤飲誤用;5非傳統水源利用設施應與建筑物同步規劃設計、同步施工。5.6.7節能評估應對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的設計進行1新建的建筑與小區的降雨年徑流總量和外排徑流峰值的控制應達到建設開發前的水平,建設用地的2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應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當地的水3建設用地面積20000m2以上的新建民用建筑,應按照國4采用雨水回用系統應結合低影響開發設計合理規劃地表1)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應設置雨水初期棄流裝置和雨水調節池,收集、處理及利用系統可與景觀水體設計相2)處理后的雨水宜用于空調冷卻水補水、綠化、景觀、5.7.1結構設計技術評估應包括結構設計評價和結構節材評價。1結構應滿足承載力、變形和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結構2結構設計選取的依據和參數應完整,并符合國家和浙江3結構設計應根據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要求合理選取設計荷載,并應滿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4結構抗震計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簡化計算與處理,應符合結構的實際工作狀況,計算軟件的技術條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的規定,設計時應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判斷,確認合理有效后方可在設計中應用;5地基基礎設計應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資料,綜合考慮結構類型、材料情況與施工條件,合理確定地基和基礎型式,地基基礎應滿足承載力、變形和穩定性要求,做到安全適用、經濟合理;6地下室結構設計應根據地下室建筑功能和布置,綜合考慮上部結構、側壓力、嵌固條件以及地下水的不利作用影響,合理確定地下室結構布置,地下室應滿足抗浮穩定性要求,采取的抗浮措施應安全、合理和經濟;7裝配式建筑應符合項目所在地綠色建筑專項規劃等文件的規定,裝配式建筑應滿足適用、經濟、安全、綠色、美觀的要求;8保溫結構設計一體化技術的保溫性能及結構性能應合理、適用。5.7.3節能評估應對結構節材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嚴禁采用國家和浙江省明令禁止使用或淘汰的材料和產品;2500km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總重量的比例應大于60%;3現澆混凝土應采用預拌混凝土,建筑砂漿應采用預拌砂漿;4混凝土結構中梁、柱、剪力墻等構件的受力普通鋼筋應采用不低于400MPa級的熱軋帶肋鋼筋;5混凝土、鋼筋、鋼材、砌體材料(建筑填充墻體材料和砌筑砂漿)等主要結構材料的性能應滿足國家和浙江省現行有關6主要結構材料應符合現行浙江省標準《綠色建筑設計標7結構節材措施應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滿足8宜采用綠色建材,綠色建材的應用應符合現行浙江省標5.8.1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新利用技術評估應包括下列內容:5.8.2節能評估應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進行評價,并1應根據項目特點及項目所在地的環境資料對可再生能源統綜合利用量核算值、可再生能源應用核算替代率和減碳量2新建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規模應符合現行浙江省標準《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核算標準》DBJ33/T1105的規定5.8.3節能評估應根據建設項目特點和場地太陽能資源狀況對1太陽能資源狀況應根據數值模擬計算結果確定,數值模1)數值模擬的模型應與設計文件一致,數值模擬采用的氣象資料應選取項目所在地氣象參數,當所在地無氣2)太陽輻射環境數值模擬的計算區域應對目標建筑周邊可能對目標區域產生遮擋的范圍內的所有建筑以最大2太陽能光熱系統的系統選型、系統設計應合理,并應和4太陽能集熱器面積計算數據應準確,貯熱水箱熱損系數、5集熱器的安裝傾角應根據熱水的使用季節和地理緯度6集熱器排間距以及集熱器與前側遮光物的距離應符合國8太陽能熱水系統集熱和加熱系統、輔助加熱系統和熱水供回水系統應采用全自動控制操作方式。控制功能應簡單可靠,5.8.4節能評估應根據建設項目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對空氣源熱4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的熱泵主機應根據平均日用水量調5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的輸入功率應根據熱泵的能效比值7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集熱和加熱系統、輔助加熱系統和5.8.5節能評估應根據項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太陽能資源狀況、電網條件、負荷性質和系統運行方式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應用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太陽能資源狀況應根據數值模擬計算結果確定,數值模擬應符合本規程5.8.3條第1款的規定;2太陽能光伏系統設計的設備選型、系統設置應合理,并應和建筑同步設計,同步施工;3太陽能光伏系統的裝機容量應滿足綠色建筑專項規劃4太陽能光伏系統宜根據光伏發電系統的設置情況和電網情況,合理采用光儲直柔系統;5太陽能光伏系統應對光伏組件的二次輻射光污染對本建筑或周圍建筑造成的影響進行評價,降低光污染采取的措施應有效合理。5.8.6節能評估應對導光管采光系統的應用進行評價,并應滿1導光管采光系統設計的設備選型、系統設置應合理、2導光管采光系統設計應對照明系統進行分析評價,電氣設計時應考慮調光器的用電需求與單獨供電回路的預留,并應將人工照明控制與導光管采光系統結合;3導光管的規格和數量應依據采光計算合理確定。5.8.7節能評估應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地勘報告、周圍地表水情況對地源熱泵系統的應用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地源熱泵系統的選型、系統設計應合理;2地源熱泵系統應進行全年冷熱負荷計算,地源熱泵系統應根據總釋熱量與總吸熱量的差異,確定是否需要采取熱量平衡措施;3當項目存在集中生活熱水需求時,應評價地源熱泵系統4地源熱泵系統應設置機房群控設施,并應符合國家和浙5.8.8節能評估應根據建設項目的實際情況對能源新利用系統2當項目周邊存在市政余熱廢熱時,應優先采用市政熱電余熱廢熱能源。當市政熱媒為蒸汽時,蒸汽凝水應考慮熱回收;3熱回收效率計算應準確,熱回收兩側溫度等參數計算與6設計能耗和碳排放評估6.1一般規定6.1.1節能評估應對建筑設計能耗和碳排放進行評估,評估結果應滿足下列要求:1建筑設計能耗和建筑運行碳排放強度不應超過項目所在地綠色建筑專項規劃的控制性指標要求;2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可再生能源應用核算替代率不應低于項目所在地綠色建筑專項規劃的控制性指標要求。6.1.2節能評估宜對綠色建筑節能率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對設計建筑綠色性能評價的相應內容進行評分。6.1.3當建筑的設計目標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或零能耗建筑時,節能評估應對建筑能效指標的能耗進行評價,評價結果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T51350的規定。6.2建筑運行碳排放計算方法6.2.1建筑運行碳排放量和運行碳排放強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C——建筑運行碳排放量(kgCO?/a);E,——第i類能源年消耗量(單位/a);EF,——第i類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附錄E取值;E;——不含可再生能源系統提供能源量的j類系統的第i類能源年消耗量(單位/a);ER;——j類系統消耗由可再生能源系統提供的第i類年能源量(單位/a);S——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m2);6.2.2可再生能源應用核算替代率應按下列公式計算:CEp——電折標準煤系數,按附錄E取值;6.2.3建筑運行碳排放計算范圍應包含建筑運行期間供暖和空3計算結果應包括負荷計算結果,并應按能源類型計算系4室內逐時溫度、照明使用時間、房間人均占有的建筑面6.2.5建筑供暖和空調系統逐時負荷計算方1全年負荷計算的氣象參數應選取項目所在地典型氣象年數據,當所在地無氣象參數時,應選取臨近城市的典型氣象年數據;2應根據負荷計算結果和室內環境參數計算供暖和供冷起止時間;3應反映建筑外圍護結構熱惰性對負荷的影響;4負荷計算時應能夠計算不少于10個建筑分區;5應計算暖通空調系統間歇運行對負荷計算結果的影響;6空調系統設計免費冷源利用時,空調逐時冷負荷應扣除相應免費冷源的利用量;7設置排風熱回收系統時,處理新風的熱(冷)需求應扣除從排風中回收的熱量(冷量)。6.2.6建筑空調冷熱源能源消耗量應根據逐時空調冷熱負荷與空調冷熱源效率、運行時間計算,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空調冷熱源應按主機逐時負載率下的效率計算能耗;2當設計文件未明確不同負荷率下多臺主機運行策略時,按所有運行的主機負載率相同計算。6.2.7建筑供暖和空調輸配系統能源消耗量計算范圍應包含冷凍水泵、冷卻水泵和供熱水泵,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空調冷凍水泵、冷卻水泵和供熱水泵應按逐時負載率下對應的運行功率計算能耗;2采用定頻水泵時,水泵負載率按100%取值;采用變頻水泵時,水泵負載率按實際負載率取值,當水泵負載率低于30%時,按30%取值;3水泵設計工作點的效率,應根據設計文件取值,設計文件未明確時按表6.2.7取值;水泵電機效率按0.90取值;水泵傳動效率按0.98取值。1冷卻塔風機能源消耗量應根據全年不同的逐時冷負荷、2冷卻塔風機電機傳動效率,按0.855取值,風機效率應按設計文件取值,設計文件未明確時按0.6取值;3當設計文件中冷卻塔風機功率未明確時,單位制冷量下冷卻塔風機運行功率按5.88W/kW計算。6.2.9建筑供暖和空調末端風機能源消耗量計算應滿足下列1供暖和空調末端風機能源消耗量應根據末端負載率與末2采用定頻末端風機時,風機負載率按100%取值;采用低于30%時,按30%取值;3末端風機220V電壓配電時,運行功率按電機功率計算;380V電壓配電時,運行功率根據風機單位風量耗功率及風量1通風風機能源消耗量應根據風機運行功率、開啟數量、2風機220V電壓配電時,運行功率按電機功率計算;380V電壓配電時,運行功率根據風機單位風量耗功率及風量6.2.11建筑生活熱水系統能源消耗量應根據建筑年生活熱水耗6.2.12建筑給水系統能源消耗量應根據給水泵年平均供水量、水泵揚程及水泵效率計算,水泵效率按本標準6.2.7條取值。6.2.13建筑照明、插座系統能源消耗量應根據建筑各房間照明6.2.14建筑電梯能源消耗量應根據電梯速度、額定載重量、待機的能量需求、單位速度與載重量運行能量消耗、運行時間計算,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碳排放計算標準》GB/T51366的規定。6.2.15建筑變壓器損耗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ET——變壓器年有功損耗(kWh/a);P?——變壓器空載有功損耗(kW);P——變壓器滿載有功損耗(kW);t——變壓器全年投入運行小時數(h);S。——變壓器計算負荷(kVA);S,——變壓器額定容量(kVA);T——變壓器最大負荷年損耗小時數(h)。6.2.16建筑炊事燃料計算應滿足下列要求:1住宅用燃料能耗包括廚房燃氣灶、燃氣熱水器和燃氣熱水供暖系統等。以天然氣為燃料的住宅,廚房燃氣灶、燃氣熱水2公共建筑的職工食堂用氣量指標按2303MJ/人·年計算,6.2.17可再生能源系統的綜合利用量應根據現行浙江省標準《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核算標準》DBJ33/T1105計算。6.3建筑運行碳排放評估6.3.1建筑運行碳排放評估中用能系統計算范圍應符合本規程第6.2.3條的規定。6.3.2建筑運行碳排放強度降幅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CA——建筑運行碳排放強度降幅[kgCO?/(m2·a)];Cp——設計建筑運行碳排放量[kgCO?/(m2·a)];CR——基準建筑運行碳排放量[kgCO?/(m2·a)];S——節能評估總建筑面積(m2)。6.3.3設計建筑運行碳排放量計算參數應按設計文件取值,基準建筑運行碳排放量計算參數應滿足下列要求:1建筑的形狀、大小、內部的空間劃分和使用功能,計算使用的軟件、氣象參數,供冷、供暖、新風、照明、電梯等系統的運行時間,室內溫度,人員密度、在室率,應與設計建筑一致;2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參數、人均新風量應按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和行業標準《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134-2010限值取值,且不應考慮活動遮陽裝置影響;3照明功率密度值應按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13現行值取值;4當設計建筑采用地源熱泵空調系統時,基準建筑空調系統應采用電制冷機組供冷和燃氣熱水鍋爐供熱。其他情況冷熱源系統形式應與設計建筑一致。冷熱源性能系數應按行業標準《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134-2010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限值取值,且不應計算全新風工況對冷熱源能源消耗的影響;5冷凍水(熱水)系統形式應與設計建筑一致。當采用一級泵系統時,水泵應定頻;當采用二級泵系統時,一級泵應定頻,二級泵應變頻。基準建筑冷凍水(熱水)循環泵功率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NpR——基準建筑空調冷凍(熱)水泵功率(kW);A——與水泵流量有關的計算系數,應按國家標準《公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L——從冷熱機房出口至該水系統最遠用戶供回水管道△T——規定的計算供回水溫差(℃),應按國家標準QR——基準建筑空調冷(熱)負荷(kW)。6冷卻水系統形式應與設計建筑一致。冷卻水泵流量應依據基準建筑空調負荷、冷機冷凝熱量、冷卻水供回水溫差計算,且應增加10%的富裕量;冷卻水泵揚程取30mH?O;冷卻水泵定頻運行;水泵工作點效率應根據水泵流量選取;當水泵流量小于200m3/h時,水泵效率取0.69,當水泵流量大于或等于200m3/h時,水泵效率取0.71;7冷卻塔風機運行功率應按單位制冷量下5.88W/kW9不應計算冷熱源熱回收及新風熱回收系統對能源消耗10基準建筑運行碳排放量計算不應包含可再生能源減11其他計算參數設置應與設計建筑一致。6.4綠色建筑節能率評估6.4.1綠色建筑節能率評估中用能系統計算邊界應包含供暖空調系統和照明系統。6.4.2綠色建筑節能率應按下列公式計算:ER,——參照建筑中供暖空調系統和照明系統年能源消耗量之和(tce/a);Ep,——設計建筑中供暖空調系統和照明系統年能源消耗量之和(tce/a)。6.4.3綠色建筑節能率評估中,設計建筑能源消耗計算參數應按設計文件取值,參照建筑計算參數應滿足下列要求:1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及構造做法應與設計參數一致;2供暖和空調系統形式應符合行業標準《民用建筑綠色性能計算標準》JGJ/T449-2018第5.3.4條的規定;3其他計算參數應符合本規程6.3.3條的規定。6.5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6.5.1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標評估應滿足下列要求:1評估范圍應包括建筑能耗綜合值、建筑綜合節能率、建筑本體節能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用能系統計算邊界應包含供暖、空調、照明、電梯、生活熱水系統的能耗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6.5.2建筑能耗綜合值應按下列公式計算:E——年供暖系統能源消耗(kWh/a);ηe——建筑本體節能率(%);式中:REP,——可再生能源利用率(%);EP——供冷系統中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kWh/a);Q——年生活熱水耗熱量(kWh/a)。2窗墻面積比應按國家標準《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應與設計建筑一致,每臺電梯待機時的能量需求(輸出)為5照明功率密度值應按國家標準《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7.0.1節能評估應進行設計綠色建筑評估,并應填寫《設計綠7.0.2設計綠色建筑評估應客觀,必須與設計文件及節能評估7.0.3設計綠色建筑評估結果應符合項目所在地綠色建筑專項7.0.4節能評估應對設計綠色建筑評估表的匯總表進行評價,1民用建筑應根據地方的相關規定進行全裝修設計,全裝2建設項目的節能計算書作為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提高的評3住宅建筑隔聲性能包括室外與臥室之間、分戶墻(樓板)兩側臥室之間的空氣聲隔聲性能和臥室樓板撞擊聲隔聲性能,依據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評價室外與臥室之間、分戶墻(樓板)兩側臥室之間的空氣聲隔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或高要求標準限值;4污染物濃度預評估分析報告作為室內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降低達標評價依據。7.0.5節能評估應對設計綠色建筑評估表的分項表進行評價,并應滿足下列要求:1分項評估條款涉及施工管理、物業管理等相關內容,均按不得分評價;2分項評估條款涉及建筑設計預留的內容,按設計文件已明確的預留條件與要求進行評價。1.1項目名稱、用地性質、地理位置、項目規模、綠1.2總平面圖、鳥瞰圖、效果圖、其他說明等1.4可再生利用形式、規模與可再生能源應用核算替代率比例1.5基準能耗建筑規模與項目能耗及碳排放概況1)場地地理位置1)場地周邊規劃情況2)項目所在地的綠色建筑專項規劃1)場地周邊建筑材料種類、生產、供給、運輸現狀2)場地周邊可再循環利用材料、建筑廢棄1)氣象概況1)地下水資源2)地表水資源1)建筑設計2)結構設計3)暖通設計4)給排水設計6)建筑節能(綠建)設計專篇1)模型頂視圖2)模型軸測圖1)夏季14時室外1.5m高處平面溫度分布圖1)模型頂視圖2)模型軸測圖2)計算域設置1)晝、夜水平噪聲面(高度1.2m)模擬計算分析圖2)晝、夜垂直噪聲面(建筑門窗外1m)模擬計算分析圖1)模型頂視圖2)模型軸測圖2)采光系數要求1)模型頂視圖2)模型軸測圖1)屋面2)外墻(包括非透光幕墻)3)樓板(包括架空或外挑樓板)4)外窗(包括透光幕墻)5)其他圍護結構10.1.9其他結構設計措施分析12.1建設項目用能種類、圍護結構、用能系統、主要用能設備概況;14.1符合性評估匯總表(見表F.0.1)建設單位:(蓋章)評估單位:(蓋章)建設地點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郵政編碼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郵政編碼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郵政編碼項目投資(萬元)□政府投資政府投資或者以政府投資為主;□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其他。筑設計星級目標□二星級;□三星級。項目性質□公共建筑:□甲類,□乙類;□居住建筑。氣候分區□南區。建筑面積(m2)計容建筑面積(m2)建筑高度(m)年結構安全等級結構類型□是;□否結構體系:□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裝配式實施內容結構□現場采用高精度模板;使用部位:□梁;□樓(屋)面板;□樓梯;□陽臺;□空調板。圍護結構口非承重圍護墻非砌筑;□圍護墻與保溫隔熱、裝飾一體化;□采用保溫隔熱與裝飾一體化板;□采用圍護墻與保溫隔熱一體化;□內隔墻非砌筑;□采用內隔墻與管線、裝修一體化;口采用內隔墻與管線一體化。□豎向布置管線與墻體分離;□水平向布置管線與樓板和濕作業樓面墊層分離。項目室外場地風、熱環境分析(說明并附圖)項目室外場地聲環境分析(說明并附圖)項目室內自然采光分析(說明并附圖)項目室內風環境分析(說明并附圖)項目室內聲環境分析(說明并附圖)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系統材料及構造的選擇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系統相對規定性指標的判斷及權衡計算(附1:浙江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表或浙江省居住建筑節能設計表;附2:工程設計的節能計算書)暖通空調用能建筑電氣與智電氣系統環境保護措施分析續表B.0.1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應用形式□提供生活□空氣能熱泵熱水系統□太陽能光熱系統太陽能集熱板面積(m2)□發電系統□太陽能太陽能光伏組件面積(m2)裝機容量_(kW)□風能裝機容量_(kW)□生物質能□其他□地熱能提供空調用冷量和熱量可再生能源年提供的空調用可再生能源年提供的空調用□導光管采光系統導光管的有效采光面積(m2)裝機容量(kW)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熱水比例%可再生能源產生發電比例%能源新利用熱回收利用系統類型□排風熱回收□冷水機組熱回收□泳池熱回收口其他設計建筑分項能耗用電能耗照明電梯燃氣其他能源耗能量及碳排放量□電力口燃氣□燃油□熱力□其他%光伏系統設置情況;太陽能熱水系統設置情況;符合性評估匯總表(見表F.0.1)設計綠色建筑評估意見表(見表F.0.2)民用建筑項目節能登記表建設單位:(蓋章)建設地點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郵政編碼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郵政編碼項目投資(萬元)□政府投資政府投資或者以政府投資為主;□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其他。口二星級;項目性質□公共建筑:□甲類,□乙類;□居住建筑。氣候分區口南區。建筑面積(m2)計容建筑面積(m2)建筑高度(m)年結構安全等級結構類型□是;□否結構體系:□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裝配式實施內容結構□現場采用高精度模板;使用部位:□梁;□樓(屋)面板;□樓梯;□陽臺;□空調板。圍護結構與內隔墻□非承重圍護墻非砌筑;□圍護墻與保溫隔熱、裝飾一體化;□采用保溫隔熱與裝飾一體化板;□采用圍護墻與保溫隔熱一體化;□內隔墻非砌筑;□采用內隔墻與管線、裝修一體化;□采用內隔墻與管線一體化。口豎向布置管線與墻體分離;□水平向布置管線與樓板和濕作業樓面墊層分離。評價指標:裝配率:_;其他:_。其他:建設項目各單體的體形系數、朝向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系統材料參數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系統相對規定性指標的判斷及權衡計算(附1:浙江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表或浙江省居住建筑節能設計表;附2:工程設計的節能計算書)建筑電氣與智照明產品能效等級電動機、交流接觸器的能效等級電梯、扶梯、自動人行道、集中制備飲用熱水的電開水爐給排水節水和用結構設計信息鋼筋(鋼材)綠色建材應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應用形式口提供生活□空氣能熱泵熱水系統□太陽能光熱系統□發電系統□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其他□地熱能提供空調用冷量和熱量可再生能源年提供的空調可再生能源年提供的空調口導光管采光系統裝機容量(kW)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熱水比例%可再生能源產生發電比例%能源新利用利用□排風熱回收□冷水機組熱回收□泳池熱回收□其他設計建筑分項能耗用電能耗照明電梯其他能源耗能量及碳排放量□電力口燃氣□燃油□熱力口其他可再生能源應用%光伏系統設置情況;太陽能熱水系統設置情況;申報星級要求□□3、技術要求(注:以下各項對應星級均滿足,則判定達標)□技術要求內容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提高比例,或建筑供暖空比例圍護結構提高5%,或負荷降低5%□□圍護結構提高20%,或負荷降□□二星級、□隔聲性能室外與臥室之間、分戶墻(樓板)兩側臥室之間的空氣聲隔聲性能以平均值□申報星級要求技術要求內容隔聲性能兩側臥室之間的空氣聲隔聲性能以及臥室樓板的撞擊聲隔聲性能達到□技術要求內容□二星級、□窗洞口與外窗本體的結合部位應嚴密□各分項得分Q?Q?Q?資源節約Q?Q?(注:總得分分別達到60分,70分,85分且滿對應星級要求時,分別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口不符合□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D.0.2設計綠色建筑評估的分項內容應按照表D.0.2進行評價。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目前索引(優化)項(優化)安全耐久危險源的威脅,應無電磁輻射、含氡土壤的危害。□滿足口滿足口滿足口滿足修與維護條件。口滿足口滿足建筑內部的非結構構件、設備及附屬設施等應連接牢固□滿足口滿足口滿足□滿足潮層。□滿足口滿足□滿足口滿足續表D.0.2類別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目前索引(優化)項(優化)安全耐久應具有安全防護的警示和引導標識系統。口滿足口滿足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并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員安全的防5陽、遮風或擋雨措施結合。55全防護功能的產品或配采用具有安全防護功能的玻璃。5采用具備防夾功能的門窗。5續表D.0.2類別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目前索引(優化)項(優化)安全耐久或路面設置不低于現行行業標準《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術規程》JGJ/T331規定的Bd、B級。3滑技術規程》JGJ/T331規定的Ad、A級。4高一級,并采用防滑條等防滑構造技術措施。3采取人車分流措施,且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有充足照明。88類別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目前索引(優化)項(優化)安全耐久筑適變性的7745的同壽命性;不同使用壽命的部品組合時,5類別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目前索引(優化)項(優化)安全耐久構材料的耐條件之一:□對于混凝土構件,提高鋼筋保護層厚度或采用高耐久混凝土;□對于鋼構件,采用耐候結構鋼及耐候型防腐涂料;□對于木構件,采用防腐木材、耐久木材或性好、易維護的裝飾裝修建筑材料。采用耐久性好的外飾面材料。39采用耐久性好的防水和密封材料。33健康舒適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醒目位置設置禁煙標志。口滿足□滿足間的排氣倒灌。口滿足口滿足類別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目前索引(優化)項(優化)健康舒適的設置應滿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的要求;□滿足□滿足清洗消毒應不少于1次;□滿足□滿足度不應小于50mm;口滿足口滿足非傳統水源管道和設備應設置明確、清晰的永久性標識。口滿足□滿足間的室內噪聲級和隔聲性能應滿足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口滿足□滿足50118中的低限要求。口滿足□滿足類別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目前索引(優化)項(優化)健康舒適滿足下列要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的規定;口滿足口滿足標準《燈和燈系統的光生物安全性》GB/T20145規定的無危險類照明產品;口滿足口滿足度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LED室內照明應用技術要求》GB/T31831的規定。□滿足口滿足口滿足口滿足類別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目前索引(優化)項(優化)健康舒適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應滿圍護結構內表面不得結露;□滿足□滿足供暖建筑的屋面、外墻內部不應產生冷凝;□滿足口滿足口滿足□滿足主要功能房間應具有現場獨立控制的熱環境調節裝置。□滿足口滿足地下車庫應設置與排風設備聯動的一氧化碳濃度監測裝置。口滿足□滿足要空氣污染于20%,得6分。室內PM?,5年均濃度不高于25ug/m3,且室內PM?0年均濃度不高于50ug/m3。88類別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目前索引(優化)項(優化)國標要求88除生活飲用水供水系統,未設置其他8495未設置生活飲用水儲水設施直接得分。988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中的低限標準限值和高要求標分辨率限值的平均值,得4分;達到高要求標準限值8分。88類別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目前索引(優化)項(優化)健康舒適低限標準限值和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5值和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高5主要功能空間至少60%面積比例區域采光照度值不低于300lx的小時數平均不少于8h/d。9內區采光系數滿足采光要求的面3的面積與首層地下室面積的比例3主要功能空間至少60%面積比例區域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時數平均不少于4h/d。3388類別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目前索引(優化)項(優化)健康舒適具有良好的環境參數在適應性熱舒適區域的時間比例:30%,得2分;40%,得3分;50%,得4分;60%,得5分;70%,得6分;80%,得7分;90%及以上,得8分。88的室內人工冷熱源熱濕環境整體評價Ⅱ級面積比例:60%,得5分;70%,得6分;80%,得7分;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EC 60684-3-282:2025 EN-FR Flexible insulating sleeving - Part 3: Specifications for individual types of sleeving - Sheet 282: Heat-shrinkable,polyolefin sleeving - Stress
- 2025年項目管理專業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25年投資學基礎知識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25年兒童心理學與行為發展考試試題及答案
- 一級建造師題庫及答案
- 全款房屋轉讓合同協議書
- 淄博樓市度白皮書71p
- 護理職稱答辯要點解析
- 環保技術研發與轉化有限合伙投資協議
- 高層住宅項目施工安全監管及責任劃分協議
- 2025年糧油倉儲管理員職業技能競賽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廣東二模)2025年廣東省高三高考模擬測試(二)語文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白酒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競爭形勢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成人腸造口護理-中華護理學會團體標準
- 2025年湖北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地理模擬卷(三)(學生版)
- 園林綠化安全培訓課件
-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下學期“揚帆起航”數學試題
- DB14T 3231-2025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通則
- 腔隙性腦梗塞護理常規
- 2025年入團積極分子培訓考試題庫及答案
- 人工智能在價格預測中的應用-深度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