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事業傳播史1-4章_第1頁
中國新聞事業傳播史1-4章_第2頁
中國新聞事業傳播史1-4章_第3頁
中國新聞事業傳播史1-4章_第4頁
中國新聞事業傳播史1-4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新聞事業史課程說明

任何一門學科的史學都是其基礎學科?!吨袊侣勈聵I史》是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本課程對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歷史作了系統、具體、生動的描述與深入的分析、解說,包括:中國古代新聞事業,中國近代新聞事業,中國現代新聞事業。中國新聞事業的歷史分期1、古代報紙發展時期(唐代至19世紀20年代)2、在華外報發展與壟斷期(19世紀20年代至90年代初)3、國人自辦近代報刊的高潮期(19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世紀10年代)4、現代新聞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1915年至1927年)5、兩極格局的新聞事業的形成與演變期(1927年至1949年)6、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建立、發展與改革時期(1949年10月至今)第一章

中國古代的新聞傳播

中國遠古時代的口頭傳播口頭傳播:舜帝設“納言”這一官職輔助傳播:結繩、圖畫、雕刻、烽煙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特殊的媒介:木鐸(木舌金鈴)中國古代文字傳播商周時代出現甲骨文和金文秦朝“書同文”秦始皇刻石記行,歌功頌德此舉記載傳播了新聞信息孔子講學著書也是一種文字傳播中國古代報紙的出現唐朝是我國最早有報紙的朝代進奏院和進奏官唐朝孫樵《經緯集》P8孫樵《讀“開元雜報”》開元雜報:唐代開元年間一些朝廷消息的匯集,不是一家報紙的名稱,是手抄的相當發達的宋代報紙進奏院和樞密院宋代邸報:皇帝御旨、起居動態奏章、官員任免等P11P12宋代小報:一種未經官方審查、自行抄傳的報紙。這種報紙的新聞來自官方,傳播者捕風捉影。(泄密、失實)P15明代報紙明朝邸報材料提供者:通政司和六科提塘官:各省巡撫、總兵委派的在京師處理文書的官員,他們將在京城抄錄的邸報,按其所需,加工復制。邸報內容:宮廷消息、官員動態、軍事活動,農事、災害報道和社會新聞P22女性變男性、牲畜產怪胎清代報紙民間報房的發展和京報的刊行京報是中國古代報紙發展最成熟的形態P34京報有各自的名號(聚興、周文等)公開發行,滿足需求最初手抄,很快有了刻印京報有人專送(山東人)清朝的文字獄新聞傳播發展舉步維艱中國古代報紙的三種類型

1、朝廷官報2、非法民報3、合法民報朝廷官報產生與發展1、產生于唐:[1]中央朝廷公報性質的報紙[2]地方官員情報性質的報紙2、發展與宋:二者合二為一(進奏院的質變)

3、延伸于明清:性質和內容相同名稱和發報機關有了變化非法民報(一)歷史沿革產生與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隱現于明清(二)產生原因

1、社會矛盾激化2、文化發達3、科技發展(三)主要特征

1、有一支專業隊伍2、具有商品性格

3、在一定程度上反應民意合法民報(一)產生及其原因1、產生于明末,盛行于清

2、原因:[1]商品經濟的出現[2]西方文明的影響(二)特征與性質

1、特征:[1]有專門的出版機構[2]朝廷官報的翻版[3]形態完備2、性質:古代報紙中國古代報紙的特征邸報:狀、報、朝報、塘報、驛報等內容:刊登宮廷動態等公告性材料,沒有專文,沒有專門的采寫新聞形式:材料的堆砌,沒有分欄,沒有標題,更沒有消息、通訊、評論發行與傳遞:官方發布,水陸驛站

第二章

列強入侵與在華外報外報在華的出現背景: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英國)開拓市場、殖民擴張,一些傳教士和商人來到中國,帶來了鴉片、文化觀念和宗教意識。鴉片戰爭前(1840年前)在華外報:《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和《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等鴉片戰爭后在華外報網:《萬國公報》、《字林西報》、《上海新報》、《申報》等鴉片戰爭前在華外報傳教士的辦報活動:馬禮遜、米憐和郭士立等人創辦的報紙馬禮遜、米憐《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郭士立《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吉德《天下新聞》、麥都思《各國消息》等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重點)人物:創辦人(馬禮遜)、主編(米憐)、印刷出版工人(梁發)——“鐵三角”時間:1815年8月創刊到1822年??攸c:馬六甲(原因:清政府禁止傳教,馬六甲離中國近且華人多)出版:每月一冊,全年合訂一卷,印有目錄、序文和封面,出版500份到2000份發行:馬六甲、新加坡、廣州、澳門等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重點)辦報內容:宗教宣揚上帝的全能(七年總共發表文章224篇,206篇宣傳教義),登載一些天文地理知識,也介紹西方近代科技實用知識辦報宗旨:闡發基督教義為任務辦報性質:宗教宣傳性質的期刊辦報特點:將基督教義與孔孟思想結合(封面印有孔子語錄——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封面也有關于基督教義內容的署名——博愛者)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創辦人——馬禮遜第一位來華傳教士(在華25年)辦第一份中文報《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把《圣經》翻譯為中文的第一人編纂第一部《華英字典》(中英典范)開傳教士辦學院之先河(英華書院)開設眼科醫館首創醫藥傳教方式馬禮遜大事年表1782年:出生于英國,第八個孩子1799年:17歲患頭痛病,終身受折磨1805年:學習中文、拉丁文、希臘文等1815年:在馬六甲創辦《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823年:圣經中譯本出版《神天圣書》1834年:病逝,享年52歲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主編米憐第二位來華宣教士:1813年7月苦讀中文:一個人想學好中文,必須具有銅的軀體、鐵的肺腑、橡樹的頭、彈簧的手、麻鷹的眼、使徒的心、天使一樣的記憶和馬土撒拉的壽數!《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主編:1815年8月米憐生平大事年表1785年:生于蘇格蘭,六歲喪父1809年:我愿為上帝伐木、挑水(瘋狂傳教士)1815年:《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主編1816年:培養梁發為中國第一個傳教士1819年:喪偶,獨自撫養四個子女1822年:積勞成疾,終年37歲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印刷工人梁發1789年出生,原名恭,字濟南,小名阿發基督教第一位中國傳教士1815年梁發隨米憐到馬六甲,幫助他印刷出版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819年娶黎氏(中國第一個女教徒)1832年寫《勸世良言》(天平天國洪秀全深受影響)1855年病逝,終年66歲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時間:1833年8月1日創刊,1838年??攸c:廣州創辦人:郭士立辦報宗旨:力圖消除中國人妄自尊大、敵視外人的思想障礙辦報目的:為更快地打開中國的大門,為帝國主義侵華政策服務《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特點事實政治為主,宗教宣傳退居次位(1834年,該刊發表《新聞紙略論》一文論述了報紙起源、新聞自由等理論,是我國中文報刊上刊載的第一篇新聞學論文)設立了新聞專欄,發表國際和廣州、澳門的新聞。刊出中外貿易進出口貨物的價目表言論上設立專欄,重在回答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注重社會新聞,內容上更貼近生活,題材多樣化,稿件末尾的“編者按語”是中文近代報刊首次出現的內容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評價在性質上已完全脫離宗教刊物范疇,成為替外人打開中國大門搖旗吶喊的輿論工具在報刊業務方面,在先前傳教士所辦刊物的基礎上有重大改進在新聞報道、言論撰述以及編排技巧諸方面,已在相當程度上具有近代報刊的基本特征《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

創辦人——郭士立郭士立:亦譯郭實臘,德國人,牧師,漢學家扮作漢人的洋人:他刻苦地學習漢語,而且很快學會了廣東話和福建話。為了表示對中國人的友好態度和取得中國人的尊敬,他還特為自己取了一些筆名,如“愛漢者”,即愛中國人的人;“深德者”,即勤于道德的人。當訪問福建時,他不斷地自我介紹是福建老鄉;當他第一次沿海旅行時,他還穿著當地福建人的衣服甚至戴上頭巾?!八芟笠粋€中國人,因此中國人常認為他是一個扮作洋人的漢人”威廉·亨德:《廣州番鬼錄》郭士立大事年表1803年7月出生于德國1833年到1837年主編《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40年參與起草《南京條約》1851年死于香港(香港中環吉士笠街以他名字命名)郭士立在華活動侵華傳教:郭士立首先是一個傳教士,他來到中國沿海以后,不顧中國政府對基督教的禁令,利用一切機會向中國人傳教,使中國人皈依基督。為了使他的傳教更有效,他邊傳教,邊行醫,以行醫博取人們對上帝的好感。他每到一處,就散發一些簡單的特效藥和基督教的小冊子。他傳教的對象,有水手、商人以及普通的農民。他如饑似渴地學習漢語,就是為了更好地接近他們,了解他們。(郭士立決不是一個純正的基督教徒,他的傳教,完全是為西方侵華服務的)鴉片煙販:在以英國為首的西方侵略者瘋狂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年代,郭士立不甘寂漠,積極從事鴉片走私貿易,從中獲取暴利。他精通漢語,熟悉中國地理,風俗人情等,這些為他走私販賣鴉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以至于許多英國鴉片販子都愿意和他合作。在鴉片貿易中最為活躍的大鴉片販子威廉·查頓曾指示他的船長說:“你將很高興就與改變自己的有關所有問題與郭士立博士商量,他在語言及中國人的特點方面的廣博知識,對你制訂及實施計劃很有益處。為了我們的利益,我們要很好地意識到合作雙方的熱情”。英國間諜他在中國沿海進行海道測量、地形勘查、繪制航海地圖,調查各地物產及商業貿易情況,搜集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情報,提供給英國政府以備采納。郭士立還直接參加了鴉片戰爭前胡夏米(東印度公司職員)在中國沿海的偵察活動,參與制訂侵華的軍事方案。參與侵華1835年,他接受了英國對華商務監督的漢語秘書職務,從此更直接成為英國侵略者中的一員,成為鴉片戰爭前九龍之戰的主要肇事者。鴉片戰爭爆發后,郭士立作為英國遠征軍的翻譯隨軍作戰,由于英軍官和士兵都不懂漢語,翻譯的工作尤為重要,他承擔了大量重要的任務。后來,隨著戰爭的發展,他曾在英國占領的幾處地方做民政官。1842年8月,英軍打至南京,清政府向英國投降,鴉片戰爭結束。郭士立參加了《南京條約》的最后談判和多次談判會議,從清政府手里攫取了許多侵略特權。對郭士立其人評價一個集傳教、鴉片走私和間諜于一身的三位一體式的人物,披著宗教外衣的侵略者。阿瑟·維利(中國詩歌英譯名家)稱郭士立為“牧師和強盜、江湖郎中和天才、慈善家和騙子的綜合體”?!稏|西洋考》與《察世俗》對比性質上不同:《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是純粹的宗教宣傳刊物,它之所以宣傳大量天文知識,是因為這類知識是宣揚上帝全能的最佳材料。

《東西洋考》已沒有闡釋教義的撰文,宗教內容已退居次要地位,言論也不再用來闡述教義,而是用來宣傳中外人士之間的行為準則,如中國人不要稱外國人為蠻夷,中國人和外國人做生意要公平、誠實,中國應學習各國的長處等等。

內容上不同:

《察世俗》著重介紹西方近代科技的實用知識,如蒸汽機、農業技術、急救方法等等。這類知識既為中國社會所需要,又可反映西方科技水平,改變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看法,顯示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友好感情。

《東西洋考》卻大量介紹東南亞各國和印度的情況,目的是打破中國人閉關自守的觀念,美化英國殖民統治。另外《東西洋考》每期都有一定數量的新聞,絕大部分譯自外報,少數為廣州、澳門的地方新聞,后期也錄有一些“京報”的材料;此外《東西洋考》比較重視貿易活動,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進出口的物價表。

編輯業務上不同:《東西洋考》比《察世俗》有明顯的進步,文字通俗、文章簡短、又作連載,每期有目錄,便于閱讀,欄目也比較固定。鴉片戰爭后在華外報[一]捷足先登的教會報刊—《萬國公報》的出版與影響[二]變本加厲的外文報刊—《字林西報》的出版與影響[三]后來居上的外商報刊1、《上海新報》的出版(1861年11月)2、《申報》的出版(1872年4月)及其與《上海新報》的競爭《萬國公報》的出版與影響人物:林樂知(美國傳教士)時間:1868年9月曾用名:《中國教會新報》(從第201冊起改名《教會新報》,從301冊起改名《萬國公報》——1874年9月)地點:上海發行:在1896年維新前后,發行量曾高達38400份,1903年發行量達5.4萬多份。(當時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刊物。)《萬國公報》特點(重點)更名《萬國公報》后,雖然名為教會刊物,實際上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由側重傳教演變為側重刊登政治時事內容,在成為廣學會機關刊物后這種傾向更加明顯。其內容上關注教會內容不多,熱衷于“西學”,每期扉頁上附印一行字:“本刊是為了推廣泰西各國有關的地理、歷史、文明......及一般進步知識的期刊?!薄度f國公報》的政治立場《萬國公報》的政治立場:變中國為英國殖民地,敵視東方國家《萬國公報》大量的發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問題的新聞與評論,為中國官員和文人所重視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到1898年維新變法期間,林樂知寫了30多篇關于評論中國時局的文章,這些文章的基本思想是要求中國投降日本,親近英美,參加拒俄《萬國公報》的內容特色《萬國公報》對晚清的中國人有較大的吸引力一、在于其大量介紹和評論中國的時政二、及時傳播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識晚清的一些重大事件,如中日甲午戰爭、戍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孫中山反清革命等,在《萬國公報》上都有較詳細的報道和各種評論。甲午戰爭時期,該報及時報導了中日的戰況、世界各國的態度、清廷對外交涉和日本的外交,吸引了關心國家命運的晚清臣民。林樂知還以“美國進士”的名義寫了多種評論,如《中美關系略論》、《廣學興國說》等,雖帶有明顯的干涉中國內政的傾向和殖民主義的說教,但也有某種參考價值。他后來將在《萬國公報》發表的這些文章輯為《中東戰紀本末》,一時成為暢銷書。戍戌變法時期,《萬國公報》對改革頗有興趣,有關光緒帝和康梁維新派的報導很多,也對維新派支持甚力,還發表了大量傳教士對變法的建議和評論。義和團運動發生后,《萬國公報》站到了對立面,大加攻擊,還發表了《山東義和拳匪論》、《京津拳匪亂事紀要》,暴露了傳教士對義和團排外和反帝的仇視,但也保留下了一些難得的史料。對清末的新政和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萬國公報》也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議論頗多。《萬國公報》在介紹歐美的新知、新學方面用力更多。凡西方的物理、化學、數學、天文、地理、生物、醫學、制造、鐵路、輪舟、郵政、農業、漁業、開礦等新的理論、新的技術,林樂知都加以譯介,并配之以圖,給晚清的中國民眾以一種新鮮感。歐美的一些近代科學家,如牛頓、達爾文、哥白尼等,《萬國公報》亦刊出了他們的傳記。西方新的社會科學知識,該報也有選擇地進行傳播,如西方的經濟學、貨幣理論等都有這樣那樣的介紹和評價。歐洲剛剛興起的社會黨的活動和社會主義學說,《萬國公報》也作了報導。該報第121期到123期連續介紹了歐洲的“安民新學”(即社會主義),并敘述了其基本主張。(晚清中國人最早是通過《萬國公報》了解社會主義的)康有為當時的一些論著,就吸收了《萬國公報》上的不少知識和理論;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的某些文章,亦明顯有《萬國公報》的影響;譚嗣同的《仁學》,也受到了《萬國公報》的影響。(許多尋求新知、立志變革的中國青年,從《萬國公報》得到了啟迪)客觀地講,林樂知在《萬國公報》上作的大量宗教宣傳,影響力并不大,倒是其配合宣傳宗教而介紹的西方文化打開了晚清中國人的眼界?!度f國公報》??瘡涂L波該報出版至清光緒九年(1883年7月28日)第750期,因經費困難??@一階段的《萬國公報》,主要內容為國內外新聞,按國別分欄編排(周刊)1889年2月《萬國公報》復刊,報刊內容開始演變為非宗教性質,成為廣學會的機關報,同時改為月刊,仍由林樂知主編(這一階段的發行量發展到5萬余份,成為當時中國境內發行量最大的報刊)1907年5月30日林樂知在上海病逝后,《萬國公報》也在7月終刊(前期周刊出了9年450卷,后期月刊出了19年227冊)《萬國公報》影響與評價《萬國公報》最早把馬克思以及他的《資本論》介紹到中國來(1899年)西學新知之總匯——當時的知識分子如果想要了解西方的知識學問的話,一定要看萬國公報在當時的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影響最大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刊物(在1896年維新前后,發行量曾高達38400份,1903年發行量達5.4萬多份)《萬國公報》對知識分子的影響由于其廣泛介紹西方,受到維新人士和地方要員的重視。從李鴻章、張之洞這些重要的政府官員到日本天皇都長期訂閱這份雜志1、孫中山先生所寫“致李鴻章書”、“上李鴻章書”在《萬國公報》上發表2、林語堂稱透過《萬國公報》,林樂知成為他生命中影響最大、決定命運的人物3、光緒皇帝曾購回廣學會出版的89種書籍和全套《萬國公報》4、1876年清政府表彰林樂知的貢獻授予他五品頂戴官銜《萬國公報》

——創辦人林樂知林樂知(1836~1907),生于美國喬治亞州職業:清代進士,基督教美國監理會傳教士,《萬國公報》創辦人和主編1858年大學畢業(埃默里學院),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881年建中西書院(1911年遷往蘇州,并入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1905年5月林樂知短期回國,受到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接見1907年5月因病在上海逝世。外文報紙《字林西報》英國商人奚安門1850年8月3日在上海創辦《北華捷報》周刊字林西報(NorthChinaDailyNews),又稱《字林報》,前身為《北華捷報》(NorthChinaHerald),曾經是在中國出版的最有影響的一份英文報紙英國人在中國出版歷史最久的英文報紙后來居上的外商報紙

——《上海新報》時間:1861年11月地點:上海人物:第一任主編華美德,第二任博蘭雅,第三任林樂知(始終由傳教士主筆)地位:上海第一家商業中文報紙1872年12月31日,在與《申報》長期競爭后失敗而??渡虾P聢蟆穬热萏攸c發刊詞:大凡商賈貿易,貴乎信息流通,本館印此新報,所有一切國政軍情,世俗利弊,生意價值,船貨往來,無所不載。《新報》創刊時逢太平天國運動,其刊登了許多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新聞,此報紙就成了人們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重要來源1868年2月1日起采用英國式固定版面安排,擴展為四版,新聞和言論集中于第二版,一、三、四版全為廣告或船期消息、商業信息等1870年3月24日開始采用新聞標題《申報》的出版

及其與《上海新報》的競爭時間:1872年4月30日創刊,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時因歷史原因停刊(歷經了清朝同治、光緒和宣統三個朝代,又經歷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各個歷史階段,辦報77年,共出版25600號)地點:上海人物:美查(英國商人)等創辦,中國人主編地位:《申報》是舊中國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一份報紙,是上海歷史上第二個創刊的中文報紙《申報》

——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申報》前后歷時77年,記錄了從清末到民國近八十年間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創刊之初就公開征集“令人可驚可愕可喜”的來稿,刊登過很多談神說鬼、志怪述異的新聞確立了“新聞、評論、文藝(副刊)和廣告”的辦報模式。

《申報》的辦報特色1874年,《申報》刊出了國內報紙的第一條電報新聞(在國內報紙中最早使用了電報,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1875年7月,《申報》在北京、南京、蘇州和武昌、漢口等城市聘定特約記者年,以報道當地新聞《申報》大量報道社會新聞(自1874年4月至1877年4月該報連續報道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3年之久,最終洗清兩人的冤屈,使之成為家喻戶曉的社會新聞)《申報》的辦報特色《申報》很重視報紙言論工作(美查聲稱,辦報為了贏利,但不排斥在必要時仗義執言。該報所刊言論或為中國的富強獻計,或對官府的陋規指責,此外該報還注意發表讀者的來信和來論)《申報》重視發表副刊性文字(該報公開征集文藝類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藝類作品篇幅,1872年6月該報發表《戲園瑣談》一文對正在演出的京劇進行評論,為我國報紙上刊出的第一篇劇評)《申報》的辦報特色1876年后,《申報》開始使用新聞圖片(1879年,美前總統格蘭特訪問上海,該報印了格式畫像1萬張,隨報分送讀者,為國內報紙刊載新聞人物畫像之始)在廣告、發行等報業經營上,《申報》也有不少成功經驗(采用廉價銷售,雇傭報童街頭叫賣。發行時各地設立分銷處,此外該報積極宣傳廣告的作用,鼓勵人們刊登廣告)《申報》與《上海新報》競爭

——取勝之道該報滿足中國讀者的需求,力求適合中國人閱讀。(聘請中國人擔任編輯:蔣芷湘、錢昕伯、何桂笙等)該報是一張較為完備的日報,有新聞、評論也有文藝作品和廣告該報重視經營管理,注意刊發廣告,廉價銷售報紙《申報》的問世標志著這種每日刊行、面向社會大眾的、以時事新聞為主的綜合性報紙,開始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新聞傳播媒介小結:在華外報的歷史作用外人在華辦報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殖民主義文化侵略活動在華外報客觀上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在華外報的辦報經驗為中國民族報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小結

——外報對中國現代報刊的影響使中國人認識現代報刊的功能,產生自辦報刊的強烈愿望為中國人提供了辦報的方法和經驗,使一批中國人受到新聞工作的職業訓練在印刷技術和設備上,為中國人創辦報刊準備了物質條件第三章

國人辦報活動的興起與發展國人辦報活動的興起維新運動與國人第一次辦報高潮維新派報刊的業務特點與歷史作用國人對早期近代報刊的認識林則徐的譯報活動太平天國的辦報構想王韜與鄭觀應的新聞思想國人創辦的第一批近代報刊第一批國人自辦報刊的特點林則徐林則徐個人簡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上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下聯: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則增其過。)林則徐的譯報活動派人到早期外報的集中出版地澳門,搜集外國人出版的外文報刊將有關鴉片貿易的相關消息、言論翻譯成中文將譯好的材料整理裝訂,分送總督和軍方參考,這些材料匯集成冊,稱為《澳門新聞紙》太平天國的辦報構想

——洪仁玕辦報近代中國最早系統闡述辦報思想的人:太平天國玕王洪仁玕洪仁玕個人簡歷:1822年出生到1864年去世廣東人,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國后期領導人,總理朝政寫作《資政新篇》

《資政新篇》辦報觀點報紙是維系政權、加強統一領導的工具辦報是實現民主政治的手段報紙具有教育民眾、移風易俗的作用(改變社會風氣)報紙具有監督政府的作用王韜和鄭觀應的新聞思想背景:維新變法思潮在中國萌芽,創辦報紙成為知識分子的廣泛要求人物:王韜和鄭觀應代表作:王韜《循環日報》

鄭觀應《盛世危言》王韜及其他的新聞思想王韜個人簡歷(我國第一位報刊政論家)

——上書太平軍、游歷英法、主編《循環日報》王韜的新聞思想:

1、論述辦報的目的與意義(辦報立言:通過報紙宣傳政治主張)

2、論述報紙的功能和作用

3、論述新聞自由的思想

4、論述報紙的文風(直抒胸臆)

5、論述報紙編輯人員的條件

王韜的《循環日報》時間:1874年2月4日地點:香港人物:王韜辦報宗旨:強中以攘外,諏遠以師長,變法以自強目的:立言地位:首創一種以政論為靈魂的報紙開創了中國近代報刊政論文體鄭觀應及其辦報思想鄭觀應個人簡歷(1842——1922)鄭觀應的新聞觀點:

1、日報是“通民隱,達民情”的有力工具

2、創辦報紙是中國變法自強的手段

3、應該維護民族尊嚴,允許國人辦報

4、制定報律來規范報業第一批國人自辦報刊的特點在辦報主體方面,創辦者身份比較復雜在辦報性質方面,一般都是私營性質在報紙內容方面,這些報刊都是洋務運動的支持者和宣傳者在政治立場上,表現出反侵略愛國思想在業務工作上,參照外國人在當地出版的中文報紙模式在報業環境方面,這些報刊的處境很困難維新運動與國人第一次辦報高潮公車上書: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公車:漢代負責接待臣民上書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舉人進京應試。原指入京請愿或上書言事,也特指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維新運動:維新運動是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無奈支持新政的光緒推行速度過快,因此變法被相對保守勢力反對,最后演變成為政變,維新派人物被殺,慈禧太后因此獲得實權。維新運動失敗,使中國損失一批熱心于國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將中國推上革命的道路。康有為以及他的辦報活動康有為:(1858——1927),廣東南海人,光緒21年進士(1895)婚姻愛情:中外妻妾共6位,12個孩子社會貢獻:主張君主立憲,書法藝術成就斐然創辦報刊:《中外紀聞》、《強學報》維新派報刊——

《萬國公報》、《中外紀聞》時間:1895年8月地點:北京報紙名稱來源:仰慕《萬國公報》主編林樂知而沿用了此名編輯:梁啟超麥孟華內容:以講論洋務為主改名:1895年12月,強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中外紀聞》內容特點《中外紀聞》除論說外,增加了外電,外報和國內各報摘錄等康有為《開會主義說》是一篇重要的維新派政治宣言1896年1月由于封建頑固派的阻撓,《中外紀聞》被迫停刊,只存在1個月零5天維新派報刊——強學報時間:1896年1月地點:上海地位:上海強學會的機關報內容:旗幟鮮明的倡導變法,發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不變則不能久矣”的警告,提出“開設議院”等政治主張辦報宗旨:廣人才,保疆土,助變法,增學問,除舞弊,達民隱《強學報》只存在14天,張之洞停辦該刊梁啟超的辦報活動和報刊思想作為報人的梁啟超:1873——1929年,號任公(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政治活動家,學者,政論家1895年參加康有為主持的《萬國公報》、《中外紀聞》編輯工作(報刊生涯開始)1896年,參加創辦《時務報》,任主筆1897年,兼任《知新報》編輯1898年于日本主編《清議報》1912年發表演說,表示“愿終身不離報館”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創辦時間:1896年8月創辦地點:上海內容:政論文章《變法通議》、《論報館有益于國事》等梁啟超與汪康年《時務報》之爭:維新派的失敗而告終(報紙在任何時候都是進行政治斗爭的重要工具)梁啟超的報刊思想一、關于報刊功能與作用的論述1、報館有益于國事(政治上看報刊的功能與作用)

2、去塞求通他說“無耳目、無喉舌、是曰廢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廢疾者,則報館之謂也”(這是我國最早用“耳目喉舌”來形象化的表述報刊功能和作用的論述)二、關于報刊性質與任務的論述

1、報刊性質多樣(他說“有一人之報,有一黨之報,有一國之報,有世界之報”——這是我國最早關于“黨報”的見解)

2、報館的“兩大天職”(他說“某以為報館有兩大天職:一曰,對于政府而為其監督者;二曰,對于國民而為其向導者是也”)三、關于辦好報章的條件論述梁啟超認為,考察報章是否辦得好,有四個條件:“一曰宗旨定而高”“應以國民最多數之公益為目的”“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當”“四曰報事速而確”

四、關于輿論的論述梁啟超認為,輿論是“國民多數之意見”但它又是無形的,報刊成為它的代表,可以造“輿論”。他還提出,健全的輿論應有“五本”,即常識、真誠、直道、公心、節制梁啟超提倡的“新文體”19世紀70年代開始,王韜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寫時事評論,但它仍然屬于文言文19世紀90年代,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在報刊文章寫作上取得成就,創造一種“新文體”(報章體)“新文體”的基本特征:平易暢達、語言豐富(韻語、外國語法雜用)、筆調自由,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梁啟超文章不足:過于龐雜和過度夸張維新派的其他主要報刊1897年2月,康有為在澳門創辦《知新報》(華南地區的輿論陣地)1897年,唐才常、譚嗣同與長沙《湘學新報》、《湘報》(華中地區的陣地)1897年,嚴復在天津創辦《國聞報》(華北地區的陣地)國人第一次辦報高潮的特點報刊數量多(從1895年到1898年三年的時間里,全國各地創辦報刊達90余種)辦報地區廣(維新運動期間國人自辦報刊遍布各地,上海最多,其余依次為浙江、湖南、廣東等地)報刊種類多(綜合性報刊、專業性報刊、文藝娛樂性報刊等)維新派報刊在新聞業務上的特點開創新的報刊政論文體新聞報道中夾帶著評論編輯工作有所改進重視新聞采訪工作運用新聞圖片配合新聞報道維新派辦報活動——

進步作用和歷史貢獻向讀者進行了資產階級思想的啟蒙教育向讀者進行了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教育有力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展,促成變法的實現沖破了封建統治者對報刊出版的限禁開政治家辦報的先河,提高了報人、報業的社會地位推動了民族近代新聞事業的發展國人辦報熱潮的意義兩個突破:既突破了外報在華的壟斷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兩個開端:我國的政治家辦報和政黨報刊,都由此發端兩個創新:在新聞思想和報刊文風方面出現新面貌(新聞思想來源于西方,特別推崇《泰晤士報》,文風上從采用淺顯的文言文到倡導半文半白的“報章體”)第四章清末時期的新聞事業第一節資產階級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報刊活動19世紀下半葉的海外華人報刊(省略)資產階級維新派海外港澳報刊宣傳活動資產階級革命派海外港澳報刊宣傳活動留日學生的辦報活動革命派和?;逝傻拇笳搼穑ㄖ刂兄兀┵Y產階級維新派報刊宣傳活動歷史背景: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梁逃亡海外,仍堅持辦報宣傳保皇辦報情況:1898年到1911年,?;逝稍诤M鈩撧k和控制報刊有30多家,最有影響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議報》、《新民叢報》維新派創辦的《清議報》時間:1898年12月地點:日本橫濱人物:梁啟超等地位:康、梁等人在海外創辦的第一個宣傳他們政治主張的機關報內容:尊皇攘后,關于君主立憲的宣傳???901年12月,《清議報》出滿100期,因為失火而???/p>

維新派創辦的《新民叢報》時間:1902年2月地點:日本橫濱人物:梁啟超等命名:取意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內容:25個欄目,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無所不包,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大篇幅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學說,包括馬克思主義學說,影響深遠宗旨:鼓吹?;屎途髁棸l行量:14000份,國內外97個代銷處??涸谂c《民報》的筆戰中慘敗,1907年??Y產階級革命派報刊宣傳活動歷史背景:1894年興中會成立,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孫中山在反清革命中受挫后下決心辦報紙,宣傳革命主張,與?;逝煽购馊麓偈购图ぐl孫中山辦報決心:倫敦蒙難;同?;逝蓤罂归_斗爭;廣州起義失敗辦報情況:從興中會成立到1905年,革命派報紙以《中國日報》為首,不下40余種;從1905年起,革命派以《民報》為代表,共出版的報紙有160多種,海外60多種,國內100多種革命派創辦的《中國日報》時間:1900年1月5日地點:香港人物:孫中山指派他的戰友陳少白主持主要宣傳內容:揭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賣國罪行,鼓吹反清革命;宣傳天賦人權、自由、民主等資產階級思想,贊美共和;與保皇派報紙論戰地位:興中會創辦的第一份機關報,中國最早宣傳民主革命的報紙(宣傳輿論陣地+重要活動據點)???913年8月被袁世凱的代理人查封革命派創辦的《民報》時間:1905年11月地點:日本東京人物:孫中山,汪精衛,宋教仁等定位:一份大型時事性政論月刊辦報宗旨:宣傳“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宣傳內容:宣傳以排滿為中心的民族主義;宣傳以建立共和政體為中心的民權主義;宣傳以土地國有、平均地權為中心的民生主義;大量介紹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等新文化新思潮停刊:1910年2月終刊留日學生的辦報活動歷史背景:19世紀60到70年代日本進行民治維新,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很快富強。從1898年開始,中國向日本派遣留學生,這樣中國留學生想要改變社會,選擇了革命的道路,由此在日本出現了宣傳革命的報刊留日學生刊物:《開智錄》(1900年11月創刊于橫濱,半月刊,鄭貫公主編)、《譯書匯編》(1900年12月創刊于東京,月刊,楊廷棟等主編)、《國民報》(1901年創刊于東京,月刊,秦力山主編)革命派與保皇派的大論戰背景:在《民報》創刊之前,革命派報刊與?;逝蓤罂呀浻幸恍┬∫幠5墓P戰?!睹駡蟆穭摽螅瑸閺乃枷肷蠏叱系K,主動向以《新民叢報》為代表的?;逝蓤罂归_筆戰論戰的中心問題是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的清王朝,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民報》與《新民叢報》的論戰兩報的論戰圍繞以下四個問題展開:第一,要不要進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第二,實行民主共和制還是實行君主立憲制第三,要不要實行土地國有,平均地權第四,革命會不會引起帝國主義干涉,使中國招致瓜分結局:這場大論戰持續到1907年冬《新民叢報》??浴睹駡蟆返拇螳@全勝而告終革命黨《民報》論戰獲勝的原因第一,20世紀初期,革命反映著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民報》堅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叢報》堅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歷史要求和人民愿望第二,《民報》立論以事實為依據,列舉清朝政府腐敗、立憲虛偽等讀者看得見的事實,結論是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國,令人信服;《新民叢報》的論斷只是推測,難以說服讀者第三,《民報》一方有孫中山坐鎮指揮,參與論戰的是一群青年革命家;而《新民叢報》一方應戰者只有梁啟超一人,勢單力薄兩派論戰的性質以及意義政黨報刊論戰(兩革命派有自己的政黨,有各自的機關報,這樣政黨報刊性質就表現得十分鮮明)真正戰斗的民主主義宣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戰斗的民主主義,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是偉大的宣傳家、活動家)這次論戰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逝杉捌鋱罂l動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進攻,在革命、?;蔬@問題上,革命派報刊占了主導地位,預示革命即將勝利兩派論戰的性質以及意義這次論戰是革命陣營與反革命陣營的斗爭,是一場關系到中國前途命運的斗爭,時間長,地區廣,人員多,影響遠和維新派的宣傳相比,這是一場更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三民主義入人心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支持改良派的人紛紛投入同盟會論戰培養了革命骨干,促進了革命報刊發展政論文得到空前發展,論戰促進了報刊政論文體的發展第二節“新政”與國內新聞事業的發展“慈禧新政”與清末民營新聞事業的發展資產階級立憲派報刊在國內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派報刊在國內的發展清政府加強對報業的控制:迫害報刊和報人;制定報刊法規;出版官報

清末民營新聞事業的發展背景:1901年之后,隨著“報禁”的廢除,慈禧“新政”的成果開始在報刊界顯現,中國民族新聞事業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官紳士民自辦的報刊紛紛創辦,數量年年遞增。代表報刊:史量才時期的《申報》等資產階級立憲派報刊活動

在國內的復蘇與發展辦報背景:戊戌政變后的最初幾年內,清廷懸賞10萬元通緝康梁,因此他們不能在國內辦報。1903年后,孫中山的革命派活動日趨活躍,康黨與清王朝的矛盾降為次要矛盾。立憲派利用這一時機回國創辦了許多報紙代表報刊:《大公報》、《京話日報》、《東方雜志》等立憲派國內代表性報刊

——《大公報》大公報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02——1916)由英華主持,是一張宣傳改良思想、主張君主立憲的報紙(取“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之義,定報名為“大公”)第二階段(1916——1926)由王郅隆接辦,變成一張接近皖系軍閥并有親日傾向的報紙第三階段(1926——1949)由新記公司街辦,發展成為全國影響的大報第四階段(1949年至今)成為一張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報紙。目前《大公報》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成為我國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日報大公報革命派報刊在國內的發展辦報背景:同盟會成立后,大批革命志士回國辦報,形成了上海、港穗、武漢三大報刊中心代表報刊:《中國女報》(1907年1月創刊,主編是女革命家秋瑾);于右任創辦的《神州日報》、《民呼日報》等;《大江報》(1911年1月創刊,主編是詹大悲)革命家于右任的辦報活動于右任(1878——1964)年輕時因發表“愛自由如發妻,挽太平以頸血”遭通緝,1906年東渡日本,加入同盟會,根據孫中山的指示,很快他回上海從事革命辦報活動《神州日報》是于右任創辦的第一家報紙,1907年創刊,該報詳細報道了秋瑾烈士遇害的經過和各地武裝起義的消息,揭發貪官罪行,很受讀者歡迎??上е晦k了80天,報館被焚,于右任無力恢復而退出革命家于右任創辦的“豎三民”豎三民:《民呼日報》、《民吁日報》和《民立報》都是于右任創辦的,由于報名都用“民”字打頭,創辦時間相互銜接,故人們稱之為“豎三民”1909年5月,于右任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民呼”就是“為民請命”。當時甘肅一帶發生災荒,該報將官吏侵吞救災賑款的情況披露,引起貪官的怨恨和報復,同年8月報館被迫關閉1909年10月,于右任在上海創辦《民吁日報》,該報因為報道“伊藤博文事件”而被查封,只出版了48天1910年10月,于右任又辦起了《民立報》,宋教仁等任編輯,他以“漁夫”為筆名發表政論,受到讀者喜愛。1911年7月該報成為上海同盟會總部的機關報和聯絡機關于右任清政府加強對報業的控制清政府迫害報刊和報人制定報刊法規出版官報清政府迫害報刊和報人清末年間當中國人自辦報刊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時,清王朝采取各種手段加強對報刊的控制。清王朝對報刊、報人實行殘酷的迫害,據不完全統計,從1899年到1911年,至少有53家報刊被查封,有兩位報人被殺、17人被監禁、100多人被傳訊、拘捕、警告、押回原籍或流放邊疆幾個重大報案:“重慶日報案”、“蘇報案”和“大江報案”等清末時期三個重大報案重慶的“重慶日報案”上海的“蘇報案”(重點)武漢的“大江報案”重慶的“重慶日報案”1904年10月卞小吾在重慶創辦革命報紙《重慶日報》,由于該報報道清廷腐敗和鼓吹民主革命,受到當局的迫害。1905年6月1日,發行人卞小吾被誘捕到衙門軟禁,《重慶日報》停刊。1908年6月12日,卞小吾在獄中被亂刀捅死,成為清末報紙發行人被公開殺戮的第一人卞小吾(1872——1908),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他被追贈為“辛亥革命烈士”,其子是卞稚珊,黃埔軍校革命黨人上海的《蘇報》《蘇報》具體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胡璋階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