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課時作業37論述類文本閱讀三含解析_第1頁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課時作業37論述類文本閱讀三含解析_第2頁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課時作業37論述類文本閱讀三含解析_第3頁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課時作業37論述類文本閱讀三含解析_第4頁
2025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課時作業37論述類文本閱讀三含解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課時作業37論述類文本閱讀(三)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錢穆先生曾從地理生態學角度對人類文明進行了考察。通過對比他得出一個結論,農耕文明所孕育的和平、包涵、中庸、多樣性等文化特征將是處于文明沖突中的人類將來的選擇方向。農耕文明即以中華文明為標記。所以,重新闡述中華文明的生態思想便具有重要意義。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是從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大地而畫八卦肇始,天水的伏羲廟里立著他的塑像,這是中國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一個人聳立于高山之巔,頭頂是浩瀚無窮、神奇莫測的星空,眼前是廣袤無垠、連綿不絕的大地、山川,人是其中一個既渺小又宏大的存在。它說明中國文化一起先就是道法自然,是人在廣袤的生態環境中確立自身的存在,而不是像亞伯拉罕那樣在曠野里仰視星空只傾聽神的支配。因此可以說,中國文化是人類最早的生態文化。八卦是天地改變的八種景象,理解了這一點,人類便可以順應自然稼穡、收獲、生養。后來周文王將其演化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一年中各種氣象的循環,是自然規律。這便是《周易》的思想。依據這樣一種思想,商朝時中國人確立了四季,周朝時發展為八節,秦漢時演化為二十四節。現在來看,《易經》不單是中國最早的生態哲學著作,也是人類最完備的生態文化的元典。孔子在編纂《易經》的各種文獻后加入“道”“仁”“君子”“禮”等關鍵詞,如同在大河里扔下一塊塊巨石,使一部自然主義道術擁有了人道主義思想,也使天道與人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老子的《道德經》通篇講了一個道理,即道法自然的治世理念,應當是《易經》之后的其次部生態文化的元典。儒家試圖樹立人的倫理形象,將人從自然界中區分開來,道家則從天地萬物的改變中將人重新放置于自然界中視察,一正一反正好說明白人的存在的多維性。這種看上去有分歧的思想在董仲舒時得到了統一,他集百家之長,將舊儒家發展為新儒家,形成了“天人感應”之觀念,并依循陰陽五行學說確立了三綱五常的倫理思想,這是道法自然的社會應用。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漸漸形成。后世中國文化與西洋文化相區分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其整體觀,即在天地之中確立人的關系,一方面依據自然生態的倫理構建人類社會的倫理,將人倫確立;另一方面,又經常將人重新放置于浩茫的宇宙之中,使人在理解天地、效法天地的過程中與天地渾然一體,忘卻自己的主體性。中國人關于生態哲學的觀念,不僅僅停留在人類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諧關系以及應用在社會治理和日常生活方面,而且還深刻地體現在個體生命的本體世界。《黃帝內經》是黃帝與岐伯關于養生的對話著作。表面上看,它是一部醫學著作,究其實質,仍舊講的是人如何道法自然、延年益壽,因此,也是中國人關于個體生命的生態哲學。陰陽調和、道法自然是其基本原理。雅斯貝爾斯在考察人類軸心時期的大哲學家時發覺,其他的哲學家基本都是與神交往進行思想,只有中國的老子和孔子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礎上創立了自己的思想。而這正是今日人類生態文明時期苦苦找尋的生態思想。(摘編自徐兆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才智》,2024年6月16日《光明日報》)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錢穆認為,處于文明沖突中的人類將來選擇方向是農耕文明所孕育的某些文化特征。B.天水伏羲廟里的伏羲塑像是中國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也是中國生態文化的生動體現。C.《易經》和《道德經》是兩部生態文化的元典;前者重“人道”,而后者重“天道”。D.董仲舒將舊儒家發展為新儒家,其思想對于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的形成有促進作用。解析:“前者重‘人道’,而后者重‘天道’”不正確。依據原文,《易經》中“天道與人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道德經》通篇講了一個道理,即道法自然的治世理念”。2.下列對原文的論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文章從錢穆先生的探討結論說起,自然引出“重新闡述中華文明的生態思想便具有重要意義”的觀點。B.文章不僅分析了中華文明的生態思想的形成過程,也闡述了它在社會治理、本體世界等方面的體現。C.文章多次運用對比的論證手法,既有中國生態文化內部的對比,也有中國文化與西洋文化之間的對比。D.文章以解決當今人類社會的文明沖突為立足點,來探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才智的現實意義。解析:“以解決當今人類社會的文明沖突為立足點”分析不正確。從結尾看,本文的立足點是揭示“今日人類生態文明時期苦苦找尋的生態思想”。3.依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C)A.四季、八節、二十四節都是從《易經》中發展而來,體現了天道與人道有機地結合。B.儒家將人從自然界中區分開來,而道家則將人重新放置于自然界中,兩者存在根本分歧。C.《黃帝內經》既是醫學著作,也是哲學著作,蘊含了陰陽調和、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D.雅斯貝爾斯認為老子和孔子在道法自然基礎上創立的思想正是今日人類苦尋的生態思想。解析:A項,“四季、八節、二十四節都是從《易經》中發展而來”不正確。原文為“依據這樣一種思想”而不是《易經》;“體現了天道與人道有機地結合”的是《易經》。B項,“兩者存在根本分歧”不正確。兩者只是“看上去有分歧”,其實相反相成。D項,“老子和孔子在道法自然基礎上創立的思想正是今日人類苦尋的生態思想”是作者的觀點,而非雅斯貝爾斯的觀點。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9分)中國工尺譜是世界上最早的樂譜之一。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獨創了樂譜——意大利人獨創了五線譜,法國人獨創了簡譜,中國人獨創了工尺譜、減字譜、律呂譜等。把轉瞬即逝的聲音用一系列抽象符號記錄下來,是一項看起來簡潔但構建過程卻非常困難的工程。為記錄聲音,古代的中國人嘗試了多種方式,找尋到多種途徑,創建了多種樂譜。這些樂譜應當與方塊字、造紙術、印刷術一樣,是讓中國人感到驕傲的宏大創建。千百年來音樂家始終在不斷追求和完善樂譜這一用平面圖形表達聲音凹凸長短的符號體系。古今中外,貫穿樂譜中的基本元素是數字。五線譜依據五條橫線的凹凸,表示聲音凹凸。簡譜以數字排序,表示聲音凹凸。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lasi)來自一首贊美詩每個詩句的第一個音節,這是外國樂譜的狀況。中國人用漢字表達音高,歷史上把樂譜符號,稱為“譜字”。工尺譜字,是否也是數字呢?常見的“譜字”共計十個: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一眼便知的數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號,也同質同構,源于數字。在20世紀西方樂譜大面積傳播之前,工尺譜運用甚廣,中國戲曲的主要記載方式就是工尺譜。清乾隆六年,由清莊王允祿編纂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共收錄4466首曲譜,是記錄戲曲音樂最豐富的資料集。清代“貯香主子”于1821年輯錄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見到的用工尺譜來記錄民歌的文獻,其中收錄了聞名的《茉莉花》。民間器樂的主要記錄形式也是工尺譜,大家熟識的西安鼓樂、福建南音、山西笙管樂、冀中音樂會、江南絲竹等,都是采納工尺譜記錄。民間樂師依照師傅嫡傳的墨本和父輩祖傳的曲本,輾轉續抄,代代相傳。工尺譜的流傳,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文化現象,不但宮廷、寺院傳抄,市井、鄉村也傳抄,而且民間抄本比宮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傳得更廣。20世紀,傳統文化所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五線譜與簡譜成為音樂傳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譜被驅除出文化傳承的主渠道,甚至連其名稱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記憶。21世紀以來,愛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念深化人心。從20世紀初現代學堂明令禁用工尺譜,到今日專業音樂院校學生跟著民間樂師咿咿呀呀地韻唱工尺譜,歷史已經大翻轉了!“西安鼓樂”“福建南音”等古老樂種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則說明人們對工尺譜的看法已發生了逆轉。沒有譜本,無以為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存在的聲音也就不易傳播。樂譜是話語權之所在,代表了書寫,代表了傳統,代表了師承。于曲目,它是保存樂曲的傳媒;于樂器,則是按譜用字的依據;于樂師,則是代代相傳的脈絡;于樂社,則是凝合維系組織的象征。正如文化部副部長董偉所言,出版《中國工尺譜集成》,不僅對營造全社會注意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具有主動作用,還將對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愛護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護與傳承產生深遠的影響。(摘編自張振濤《工尺譜:讓傳統音樂有“譜”可依》)4.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B)A.工尺譜作為世界上最早獨創的樂譜,是與方塊字、造紙術、印刷術一樣讓中國人感到驕傲的宏大創建。B.工尺譜同簡譜一樣,也貫穿了數字這一基本元素,常見的十個譜字由數字和源于數字的符號構成。C.收錄了聞名的《茉莉花》的清代文獻《小慧集》,是迄今唯一能見到的用工尺譜記錄古代歌曲的文獻。D.《中國工尺譜集成》一書對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愛護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護起到了主動作用。解析:A項,與原文不符。原文是“中國工尺譜是世界上最早的樂譜之一”,并非指出“最早獨創”。C項,概念混淆。原文是“是目前唯一能見到的用工尺譜來記錄民歌的文獻”,不是記錄“古代歌曲”。D項,原文是“還將對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愛護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護與傳承產生深遠的影響”。5.下列關于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A.文章介紹了工尺譜的“前世今生”,并以此呼吁愛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B.文章其次段通過中西方樂譜的比較,具體論證了中西方樂譜符號構成和來源的異同。C.文章指出了工尺譜在中國古代社會流傳甚廣,并為這一觀點供應了大量例證。D.文章最終從幾個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工尺譜對于傳統音樂和文化的重要意義。解析:B項,其次段并未具體論證中西方樂譜符號的來源,只提及了“西方唱名法(doremifasollasi)來自一首贊美詩每個詩句的第一個音節”。6.依據原文內容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民間樂師用以記錄民歌民樂、輾轉續抄、代代相傳的工尺譜,能為音樂學家了解民間器樂供應重要的歷史信息。B.20世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