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查漏補缺】2023年高考語文三輪沖刺過關專題九全真模擬沖刺(一)本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以知行合一來概括知行關系,構成了王陽明知行學說的獨特之點。知與行的合一并不表現為靜態的同一,而是展開為一個動態的轉化過程:它以預設的先天良知為出發點,通過后天的行——實際踐履,最后指向明覺形態的良知。作為出發點的良知雖然具有先天的普遍必然性,但卻尚未取得現實的理性的形式,作為終點的明覺之知固然仍以良知為內容,但這種良知已揚棄了自在性而獲得了自覺的品格。良知是先天的本體,行則是一種經驗性的活動。通過后天的實際踐履以達到對先天本體的自覺意識,無疑涉及先驗之知與經驗活動的關系。當然,與一般的經驗活動不同,行是一種“在身心上做”的過程,它更多地指向自身實有。王陽明以后天的經驗活動為達到先天本體的前提,則在知行關系上表現了打通先驗與經驗的意向。從理論的本來形態看,先驗與經驗似乎很難相容:先驗的預設是一種思辨的虛構,其旨趣在于為理性本體的普遍必然性提供某種形而上的根據;作為經驗活動的踐履則指向現實的主客體關系及主體間關系,而在知行合一說中,二者緊密融合。知行的統一作為一個過程,從致知(達到對良知的自覺意識)這一角度看,重要的是知—行—知總過程中的后兩個環節。王陽明強調“不行不可以為學”,其內在的意蘊即在于將行納入致知的過程,并且行并非超然于日常世界。在論證“知”的獲得離不開行時,王陽明常常借助日常的經驗事實,諸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后知,豈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惡者邪?”王陽明在此似乎又超出了致良知之城,而旁及一般意義上的認識活動,并注意到了在日用常行中認識對行的依賴性。行作為致知過程的一個環節,還在于它構成了判斷真知的準則。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惟有付諸行的知,才是真知,知應當落實于行。按王陽明的理解,真正的知總是包含著運用于行的向度,并且只有在付諸實行時才具有現實性。在此意義上,行不僅是達到知的中介,而且構成了知的具體存在方式。王陽明把知與竹的關系理解為從知(本然的良知)到行,又由行到知(明覺之知)的雙重轉化過程,而這一過程同時又表現為德性與德行的統一。德性的形成關聯著德性的展現。匆忙的統一不僅意味著在實踐中成就德性,而且以化德性為德行為指歸。以孝而言,孝無疑是一種善的品格,但僅僅停留在觀念的層面上,并不表明真正具有了孝的德性。惟有在行孝的過程中,才能展現出孝的品格。知行之不可分,在此具體表現為德性與德行的統一。從總過程看、先天的良知構成了知行互動的出發點,但就其中的后兩個環節而言,行又是達到明覺之知的前提。知行過程的邏輯起點(先天良知)與現實根據(明覺之知)的分野,使王陽明多少超越了離行言知的思辨視野。(摘編自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材料二:習近平知行合一觀鼓勵青年重視學習,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自己。習近平知行合一觀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習,只有通過學習來提高“知”的水平、促進個人思想的轉變,從而能為實際的“行”出謀劃策。知行合一觀對個人學習的指導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實踐觀的層次上看,認識來源于實踐,我們能夠獲得的一切“知”都源自實踐,因此任何時候都應該高度重視實踐,積極參與實踐,向實踐學習。另一方面,從知識獲得的途徑這一層次來看,知識結構包括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一切知識都源自直接經驗,個人所學習的東西大部分都是間接經驗,那么對個人而言,就要盡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經驗,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為投身于社會實踐活動提供直接的知識儲備,有助于青年未來的成長發展。新時代,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習,學習才能增長才干,好學才能積極上進。新時代的知行合一觀強調要努力做到四個“學”:自覺主動學、及時跟進學、聯系實際學、篤信篤行學,反復申明學習知識不是最主要的,更關鍵的是要理解并應用所學到的東西,學習最基本的出發點是順利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看到了讀書學習是一門大學問,這是一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客觀過程,將所學知識系統而全面地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真正做到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真正實現“知”和“行”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摘編自王振芳《習近平知行合一觀研究》)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認為,知行合一可以概括為從“知”到“行”再到“知”的動態轉化過程,但前后兩個“知”的內涵并不相同。B.王陽明在賦予良知以先天性質的同時,又強調良知只有在后天的實際踐履中才能獲得自覺和現實性的品格。C.材料二認為一切“知”都源自實踐,這和材料一中“知”是先天具備的這一觀點不同。D.材料二認為,一切知識都源于直接經驗,因而,只有學習直接經驗才能夠為實際的“行”出謀劃策。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與一般經驗活動不同,王陽明認為后天踐履更多指向先天本體,是先天本體存在的前提。B.盡管先驗與經驗很難相容,但二者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得以打通,實現了靜態同一。C.王陽明認為,孝的德性不能僅停留在觀念層面上,真正具備孝的德性需孝的德行來確證。D.材料二認為,只有將所學知識落實到行動中去,才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實現知行合一。3.下列選項中不能作為王陽明“知行合一”論據的一項是()A.就一事之中以論之,則知之為先,行之為后,無可疑者。B.隨時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實去致良知,便是誠意。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D.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4.結合材料一,談談你對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行”的理解。5.請根據材料二的內容,概括在新時代我們怎樣做到“知行合一”。【答案】1.D2.C3.A4.行是達到明覺之知的前提,是在日常世界中的實際踐履,使知具有現實性,作為經驗性活動,它指向人自身,是致知過程中的中介和判斷真知的準則。5.①重視學習,既要重視理論學習,更要重視實踐,參與實踐,向實踐學習;②在堅持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盡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經驗;③理解應用所學的東西,用于順利解決實際問題;④重視讀書學習,做到學而信,學而思,學而信。【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一切知識都源于直接經驗,因而,只有學習直接經驗才能夠為實際的‘行’出謀劃策”強加因果。間接經驗也能夠為實際的“行”出謀劃策。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是先天本體存在的前提”錯。由材料一原文“王陽明以后天的經驗活動為達到先天本體的前提”可知,應為“是‘達到’先天本體的前提”。B.“二者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得以打通,實現了靜態同一”絕對化,材料一原文只是說“王陽明以后天的經驗活動為達到先天本體的前提,則在知行關系上表現了打通先驗與經驗的意向”“在知行合一說中,二者緊密融合”,并不能表明二者實現了靜態同一。D.“只有將所學知識落實到行動中去,才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實現知行合一”邏輯順序錯。材料二結尾指出,先通過學習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再將所學知識系統全面地落實到行動中去。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和論據的能力。A.強調的是知行分離,不能作為王陽明“知行合一”論據。故選A。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通過后天的行——實際踐履,最后指向明覺形態的良知”“行又是達到明覺之知的前提”可知,行是達到明覺之知的前提,是在日常世界中的實際踐履;由原文“行則是一種經驗性的活動。通過后天的實際踐履以達到對先天本體的自覺意識”“與一般的經驗活動不同,行是一種“在身心上做”的過程,它更多地指向自身實有”“行作為致知過程的一個環節,還在于它構成了判斷真知的準則”“真正的知總是包含著運用于行的向度,并且只有在付諸實行時才具有現實性。在此意義上,行不僅是達到知的中介,而且構成了知的具體存在方式”可知,行使知具有現實性,作為經驗性活動,它指向人自身,是致知過程中的中介和判斷真知的準則。5.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1)由原文“從實踐觀的層次上看,認識來源于實踐,我們能夠獲得的一切“知”都源自實踐,因此任何時候都應該高度重視實踐,積極參與實踐,向實踐學習”可知,要重視學習,既要重視理論學習,更要重視實踐,參與實踐,向實踐學習;(2)由原文“知識結構包括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一切知識都源自直接經驗,個人所學習的東西大部分都是間接經驗,那么對個人而言,就要盡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經驗,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為投身于社會實踐活動提供直接的知識儲備,有助于青年未來的成長發展”可知,要在堅持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盡可能多地掌握直接經驗;(3)由原文“反復申明學習知識不是最主要的,更關鍵的是要理解并應用所學到的東西,學習最基本的出發點是順利解決實際問題”可知,要理解應用所學的東西,用于順利解決實際問題;(4)由原文“將所學知識系統而全面地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真正做到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真正實現‘知’和‘行’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可知,要重視讀書學習,做到學而信,學而思,學而信。(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杏園(節選)董夏青青晚上熄燈前,供應保障分隊的人回來了。狗媽被倆人扶著,攙進了醫務室。狗媽嘴唇受傷豁了個小口,右臂的手肘摔破了。三排長說,出發熱食前送的路上,他們走了近九公里的路程后,缺水、干燥讓人的喉嚨像被鋼絲球刷過一樣刺疼。三排長原本讓另外兩個戰士去替狗媽他們,但那兩個戰士剛抬著高壓鍋走了沒幾分鐘就邁不開腳了。狗媽立刻上去換下一名戰士,就在接過高壓鍋把手的一刻,狗媽身體向左一傾,腳一滑踩進了溝里,被高壓鍋的重力瞬間壓倒在地。可還沒等身邊人上前扶起,狗媽就像根被壓倒的彈簧一彈豎了起來,迅速爬起時又抬起了鍋,并對另一側的人說,抓緊啊,前面的兄弟還等著。等他們將給養送上5410高地,下少人都看見了狗媽的手。他的手凍得發紫,手掌上的皮都粘在了高壓鍋上。返回途中,三排長一行人遇上了駕駛平地機在執行道路平整任務的工兵團的弟兄。因為要平整的道路已經跑不動車,必須到別處取土進行平整,他們剛才四處查看,發現離道路最近的一處山坡就可以取土,但山坡上有一道手腕粗的光纜經過,得有倆人舉著才行。三排長問了一句,誰跟我去?沒人應聲,但狗媽已經向前站了一步。三排長還沒爬上取土的山坡,自己就已經上前雙手舉起光纜,示意可以取土作業了。狗媽和排長在漫天大雪中堅持了半個多鐘頭才放下光纜。在往連隊走的路上,有人要去扶狗媽,都被他甩開了,于是眼瞅還差幾步到連隊,狗媽就地趴倒。夜里,軍醫給狗媽輸上了營養液。我去醫務室看他時,軍醫下班排送藥,屋里只有狗媽和炊事班班長。狗媽蜷在椅子上,佝僂著背,抬起碩大的雙眼望著我。“狗媽,最近遇上啥事情了?”我拉過凳子坐下,“你講話不方便可以寫下來,覺得安排給你的工作太多,任務太重太辛苦,也可以告訴我。”狗媽看看我猛地搖搖頭,又留心看了眼他班長。“他知道啥叫‘辛苦’?”炊事班班長俯下身子扭頭看著狗媽說,“比我還扛造,多稀奇。”狗媽抿著嘴縫起眼睛,低頭時像笑了笑。“是最近他家里的事搞得他腦袋發脹心也慌。”炊事班班長指了指狗媽。狗媽受了傷合不上的嘴唇有些抖動。不置可否。“家里怎么了?”“他爹,就是他繼父,幫鄰居家架太陽能的時候從屋頂摔下去了,只躺了幾天就走了。”炊事班班長說道,“他媽想告訴他這個事,打了幾十個電話也接不通。上星期排隊輪到他打上了衛星電話,聯系上他媽想問問家里情況。這孩子就問,說咋了媽,你咋哭了?他媽就說,你應該問你爹咋了,他說,我爹咋了?他媽就說,兩個多月快三個月了,你一點感覺都沒有的嗎……”狗媽被炊事班班長的話激起了回憶和痛楚,伸出沒輸液的那只手比比畫畫,“我后爸……從我九歲……就養起我和我媽,真正的好人……”隨后,狗媽將手搭回座椅扶手,耷著腦袋看自己被雪水浸濕的作戰靴。狗媽已經是今年連隊里第二個父親故去時未在其身邊的孩子了。“別太難受。”炊事班班長不帶猶豫地說道,“不是和你說過嗎?我親爹就在我旁邊五米不到的一條河道里淹死的,我一丁點感覺都沒有。”這時我詫異地抬頭,但對面的炊事班班長的表情沒有一絲波瀾。自從我們于北疆兵團農場的初中學校畢業,再到在連隊里見面,仿佛中間這十來年的時間,他都用來消化從前那股子一提到他父親就燒起來的刺撓勁兒。“你是該好好干,把家頂起來,但指導員兒和我坐在這里陪著你,就是因為你最近這樣不叫好好干,你這是糟蹋身體。”“我想……”狗媽說,“我想孝順,他說他不缺錢花,就是缺個說話的人,他說現今找個聽你說話的人不容易,去喝茶聊天還要買茶位費。我當了兵,他說的話我就聽得懂了。”狗媽說罷,一時間無人接話。這時,軍醫回來了。軍醫一手提著藥箱,一手拽著自己的袖口,袖子上兜著他要給我們看的東西。“快看呢哎,今天的雪花有股香氣。”軍醫亢奮地說,“快,你們誰有綠茶?”“你喝過他的普洱茶沒有?”炊事班班長對我說,“那個味道我一直說覺得熟悉,但怎么也想不起來。剛才在屋里和你們一起說話的時候我總算想起來了,是苦杏仁,咱兵團農場那個杏園里的苦杏仁。”“你還記得那個味道嗎?”他問道。“當然記得。我不假思索地問答。他說的杏園,包括杏子、杏仁的味道,我當然都還記得。我十歲之前的童年就是在杏園里,和酸杏子、甜杏子、紅杏子、黃杏子、毛杏子、光杏子做伴長大的。在這記憶里,那時候的炊事班班長還是北疆和靜縣兵團農場三連的外地農民的子弟。我和他重逢于這片被軍醫稱作“地球腦袋頂上突爪的隆起、最孤獨的犄角”之地。我、連長和軍醫一直警惕地觀察連隊里的每一名戰士,唯恐他們會因為吃不了苦而做出自我戕害的舉動。但在炊事班班長看來,什么都有吃完的一天,只有苦頭吃不完。我們之所以出現在此地,正是血液里帶來的世代對苦味的眷念。可當我也有了孩子,或成為某個孩子的繼父,難道能夠向其繪聲繪色和頭頭是道地描述的,就只有這份苦味么?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寫狗媽手受傷仍然堅持抬壓力鍋,身體虛弱卻拒絕戰友攙扶等情節,主要是為了塑造其堅強勇毅的性格。B.文中“我”關心狗媽是否任務太重時說的“辛苦”,與炊事班班長嘲諷狗媽時說的“辛苦”,意思是不一樣。C.炊事班班長對當年父親的意外去世一直耿耿于懷,但為了安慰因失去繼父而難過的狗媽,班長裝作毫不在意。D.本文的邊防戰士們恪盡職守、默默奉獻,同時也要承受來自家庭的壓力,人物形象豐富立體、真實感人。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敘寫了連隊送給養上高地的情節,將狗媽與另外兩個戰士的行為作對比,突出了人物形象。B.文章刻畫了戰士“凍得發紫”的手,“被雪水浸濕”的作戰靴等細節,側面展現出戍邊環境的艱苦。C.文章以反問結尾,與上文狗媽和炊事班班長的故事內容相呼應,啟發讀者思考如何看待和面對“苦味”。D.“杏園”是小說的重要意象,杏仁的味道引發了“我”對童年的回憶,給冰雪凝嚴的現實增添了溫情。8.文中狗媽、炊事班班長以及“我”對生活中的“苦味”,態度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9.小說在敘述結構上呈現出怎樣的特點?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6.D7.A8.①狗媽深陷痛苦難以自拔,甚至自我戕害轉移內心的痛苦。②炊事班班長認為人生的苦是吃不完的,只有靠時間和強大的內心去消解痛苦。③“我”肯定吃苦耐勞的精神,但也在思考如何幫助戰士們化解痛苦。9.①先用倒敘交代狗媽受傷了,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②中間插敘了“我”與炊事班班長之間的舊事,使情節更合理,豐富了內容。③這樣的敘述結構使時空交錯,敘述更加靈活,情節起伏變化,引人入勝。【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A.“為了塑造其堅強勇毅的性格”錯,“身體虛弱卻拒絕戰友攙扶”是為了表現他因內心痛苦而逞強。B.兩個“辛苦”都是身心疲憊,意思是一樣的。C.“裝作毫不在意”錯,不是裝作不在意,是已經逐漸淡然悲傷。故選D。7.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A.“對比”錯,“那兩個戰士剛抬著高壓鍋走了沒幾分鐘就邁不開腳了。狗媽立刻上去換下一名戰士”兩個戰士也是在送給養時累到的,狗媽與另外兩個戰士的行為沒有形成對比。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人物態度的能力。①結合“狗媽立刻上去換下一名戰士,就在接過高壓鍋把手的一刻,狗媽身體向左一傾,腳一滑踩進了溝里,被高壓鍋的重力瞬間壓倒在地”“狗媽已經向前站了一步。三排長還沒爬上取土的山坡,自己就已經上前雙手舉起光纜”“你最近這樣不叫好好干,你這是糟蹋身體”“我后爸……從我九歲……就養起我和我媽,真正的好人……”可知,狗媽是因為后爸去世自己不知道,也不能盡孝,深陷痛苦難以自拔,甚至用強烈的工作來麻痹自己,自我戕害轉移內心的痛苦。②結合“他都用來消化從前那股子一提到他父親就燒起來的刺撓勁兒”“在炊事班班長看來,什么都有吃完的一天,只有苦頭吃不完”可知,炊事班班長認為人生的苦是吃不完的,只有靠時間和強大的內心去消解痛苦。③結合“我、連長和軍醫一直警惕地觀察連隊里的每一名戰士,唯恐他們會因為吃不了苦而做出自我戕害的舉動”可知,“我”肯定連隊戰士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但也在思考如何幫助戰士們化解痛苦。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小說敘述結構特點的能力。①小說開頭“狗媽被倆人扶著,攙進了醫務室。狗媽嘴唇受傷豁了個小口,右臂的手肘摔破了”先用倒敘交代狗媽受傷了,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②中間“自從我們于北疆兵團農場的初中學校畢業,再到在連隊里見面,仿佛中間這十來年的時間,他都用來消化從前那股子一提到他父親就燒起來的刺撓勁兒”插敘了“我”與炊事班班長之間的舊事,使情節更合理,豐富了內容。③文章開篇用倒敘手法,敘寫了連隊送給養上高地的情節;再寫前往和返回途中狗媽的行為表現;夜里“我”去醫務室看望受傷的狗媽,與狗媽和炊事班長之間對話交流,插敘了“我”與炊事班班長之間的舊事。這樣的敘述結構使時空交錯,敘述更加靈活,情節起伏變化,引人入勝。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楚莊王見天不見妖,而地不出孽,則禱于山川曰:“天其忘予歟?”此能求過于天,必不逆諫矣。安不忘危,故能終而成霸功焉。或謂趙簡子曰:“君何不更乎?”簡子曰:“諾。”左右曰:“君未有過,何更?”君曰:“吾謂是諾,未必有過也,吾將求以來諫者也;今我卻之,是卻諫者,諫者必止,我過無日矣。”韓武子田,獸已聚矣,田車合矣,傳來告曰:“晉公薨。”武子謂欒懷子①曰:“子亦知吾好田獵也,獸已聚矣,田車合矣,吾可以卒獵而后吊乎?”懷子對曰:“范氏之亡也,多輔而少拂,今臣于君,輔也;畾②于君,拂也,君胡不問于畾也?”武子曰:“盈,而欲拂我乎?而拂我矣,何必思哉?”遂輟田。齊人弒其君,魯襄公援戈而起曰:“孰臣而敢殺其君乎?”師懼③曰:“夫齊君治之不能,任之不肖,縱一人之欲,以虐萬夫之性,非所以立君也。其身死,自取之也。今君不愛萬夫之命而傷一人之死,奚其過也。其臣已無道矣,其君亦不足惜也。”司城子罕相宋,謂宋君曰:“國家之危定百姓之治亂在君之行賞罰也賞當則賢人勸罰得則奸人止賞罰不當則賢人不勸,奸人不止,奸邪比周,欺上蔽主,以爭爵祿,不可不慎也。夫賞賜讓與者,人之所好也,君自行之;刑罰殺戮者,人之所惡也,臣請當之。”君曰:“善,子主其惡,寡人行其善,吾知不為諸侯笑矣。”于是宋君行賞賜,而與子罕刑罰。國人知刑戮之威,專在子罕也,大臣親之,百姓附之,居期年,子罕逐其君而專其政。故曰:“無弱君無強大夫。”老子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借人。”此之謂也。(節選自《說苑·君道》)【注】①欒懷子:即欒盈,晉平公時為下卿。②畾:人名,未詳姓字。③師懼:人名,魯國樂官。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加句讀,請在相應位置的劃斜線進行標注。在君之行賞罰也賞當則賢人勸罰得則奸人止賞罰不當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君何不更乎”與“良庖歲更刀”(《庖丁解牛》)兩句中的“更”字含義相同。B.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等。C.寡人,寡德之人,即“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D.“專在子罕”與“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兩句中的“專”字含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楚國風調雨順,楚莊王卻極為忐忑,覺得上天忘記了他;趙簡子沒有過錯卻接受勸諫,他認為這是為了尋求進諫的人。B.韓武子去打獵,晉公去世的消息傳來,但他不想停止,欒懷子以范氏的滅亡為例,勸諫他要停止打獵,否則會因為沉溺娛樂而亡國。C.魯襄公聽到齊君被殺,援戈而起,師懼進諫,他認為齊國的國君沒有能力治國,也沒有任用有才華的人,傷害了很多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D.子罕建議宋國國君去賞賜好人,自己去懲罰那些壞人,最終大臣親近他、百姓依附他,子罕驅逐了宋國國君而掌握了政事。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子亦知吾好田獵也,獸已聚矣,田車合矣,吾可以卒獵而后吊乎?(2)老子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借人。”此之謂也。14.君道,即為君之道。請簡要概括材料中有哪些“為君之道”。【答案】10.在君之行賞罰也/賞當則賢人勸/罰得則奸人止/賞罰不當11.A12.B13.(1)您也知道我喜歡打獵,野獸已經聚集在一起了,打獵的車已經合圍了,我可以打完獵之后再去吊唁嗎?(2)老子說:“魚不可以從深潭中脫離,國家的權柄不可以借給他人。”說的就是這件事啊。14.①要居安思危;②要接受進諫;③不能一意孤行;④要愛護萬民的生命;⑤不能把刑罰殺戮的權力交給大臣。【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在于國君實行的賞罰制度,賞賜合適那么賢能的人就勤勉,懲罰得當就能制止奸邪的人作亂;賞罰不得當。“也”為句尾語氣助詞,其后斷開;“賞當則賢人勸”與“罰得則奸人止”結構一致,在它們前后分別斷開。故在“也”“勸”“止”后句讀。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以及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A.“含義相同”錯,“更”,改正/更換。句意:您為什么不改正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B.正確。C.正確。D.正確。都是獨霸、專有。句意:獨霸在子罕手中/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欒懷子以范氏的滅亡為例,勸諫他要停止打獵”錯,由“范氏之亡也,多輔而少拂,今臣于君,輔也;畾于君,拂也,君胡不問于畾也”可知,欒懷子認為自己是輔佐的人而非勸諫的人,敢于直諫的人是畾。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子”,您;“卒”,完成;“吊”,吊唁。(2)“脫”,從……脫離;“利器”,權柄;“此之謂也”,賓語前置,說的就是這件事啊。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由“安不忘危,故能終而成霸功焉”可得出:要居安思危。由“吾謂是諾,未必有過也,吾將求以來諫者也;今我卻之,是卻諫者,諫者必止,我過無日矣”可得出:要接受進諫。由“范氏之亡也,多輔而少拂”可得出:不能一意孤行。由“今君不愛萬夫之命而傷一人之死,奚其過也”可得出:要愛護萬民的生命。由“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借人”可得出:不能把刑罰殺戮的權力交給大臣。參考譯文:楚莊王見上天未降示怪異,地上也沒有發生災禍,就向山川禱告說:“上天難道忘記我了嗎?”這說明他能向上天請求譴責,這種人一定不會拒絕忠言諫勸。居安能夠思危,所以最終能夠建立霸王的功業。有人對趙簡子說:“您為什么不改正呢?”趙簡子說:“好。”左右的人說:“您沒有過失,改正什么呢?”趙簡子說:“我回答‘好’,不一定有過失,我將用它來尋求進諫的人;如果今天我拒絕了,這是讓進諫者退卻,進諫的人一定會停止進諫,我的過失不久就會產生了。”韓武子打獵,野獸已經聚集在一起了,打獵的車已經集合了,驛使傳來消息說:“晉公去世了。”韓武子對欒懷子說:“您也知道我喜歡打獵,野獸已經聚集在一起了,打獵的車已經合圍了,我可以打完獵之后再去吊唁嗎?”欒懷子回答說:“范氏的滅亡,是由于輔佐的人多而直言敢諫的人很少,現在我對于您來說,是輔助的人;畾對于您來說,是直言敢諫的人,您為什么不問問畾呢?”韓武子說:“欒懷子,你想要勸諫我嗎?你已經勸諫我了,何必再問畾呢?”于是停止打獵。齊人殺死了他們的國君,魯襄公聽到消息拿起戈站起來說:“哪有臣子敢殺害他的國君呢?”師懼說:“齊國的國君沒有能力治國,任用沒有才華的人,放縱自己一個人的欲望,來虐待萬民的天性,不是應該成為國君的人。他被人殺死,是咎由自取。現在您不愛護萬民的性命卻為一個人的死而傷心,多么錯誤啊。齊國的臣子已經不守臣道,那齊君也不值得惋惜。”司城子罕做宋國的相,對宋國的國君說:“國家的危險和安定,百姓的安定和動蕩,在于國君實行的賞罰制度。賞賜合適那么賢能的人就勤勉,懲罰得當就能制止奸邪的人作亂;賞罰不得當,那么賢能的人不會勤勉,奸邪的人就不會停止作亂,周圍都是奸邪的人,欺騙蒙蔽君主,來爭奪爵位俸祿,不可以不謹慎啊。那獎賞、恩賜、推舉之類的事,是人們喜歡的,國君自己可以推行;懲處殺伐之類的事,是人們厭惡的,我請求承擔它。”宋國國君說:“好,您判決那些惡人,我表彰那些好人,我的機敏不會被諸侯恥笑。”于是宋國的國君推行賞賜,而交給子罕施以刑罰。國人知道了刑罰殺戮的權力獨霸在子罕手中,大臣親近他,百姓依附他,過了一年,子罕驅逐了宋國國君而掌握了政事。所以說:“沒有懦弱的君主就沒有強權的大夫。”老子說:“魚不可以從深潭中脫離,國家的權柄不可以借給他人。”說的就是這件事啊。(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登賞心亭①陸游蜀棧秦關歲月道,今年乘興卻東游。全家穩下黃牛峽,半醉來尋白鷺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蕭蕭木葉石城秋②。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③涕已流。【注釋】①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被任命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官職清閑。淳熙五年(1178年),陸游奉召從四川回臨安,是年秋天路過建康。②瓜步,指瓜步山,與建康隔長江相對。石城,即建康。③遷都:南宋初年,主戰派主張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張建都臨安,建都問題成為兩派斗爭的一個焦點。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暗含今昔對比,詩人昔日從“蜀棧秦關”入蜀,如今又由此“東游”。B.頷聯的“穩”字寫出詩人一家平穩渡過黃牛峽,也從側面襯托此處的兇險。C.頸聯運用互文描繪詩人所見之景,瓜步山和石頭城秋日葉落,雨云黯黯。D.本詩將敘事、寫景、議論融為一體,格律謹嚴,氣勢奔放,境界壯闊。16.同樣是在秋日登賞心亭,陸游在本詩中流露的情感與辛棄疾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5.D16.相同點:表達了對時局的憂慮,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不同點:①陸游受召回朝,有機會向朝廷表達“請遷都”主戰的建議,詩中流露出施展抱負的希望。②《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主要表達了詞人有才難展、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苦悶之情。【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本詩沒有“議論”,“氣勢奔放,境界壯闊”描述也不準確,“黯黯江云瓜步雨,蕭蕭木葉石城秋”景物蕭瑟凄涼,沒有奔放和壯闊的境界。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詩,從“興”到“憂”。①興(高興、希望):詩人結束了四川的外放生活,一路平安歸來,乘醉游白鷺洲。詩人是受召回朝,有機會向朝廷表達“請遷都”主戰的建議,詩中流露出施展抱負的希望。②憂(憂慮):詩人登亭遙望,看到一派肅殺凄涼的秋景:觀眼前景,想當年事,不禁擔憂再陳遷都之策被拒,恢復中原無望。《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該詞是辛棄疾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于是寫下這首詞。全詞通過寫景和聯想抒寫了作者恢復中原國土,統一祖國的抱負和愿望無法實現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郁悲憤的苦悶心情,極大地表現了詞人誠摯無私的愛國情懷。生活在同一時期的陸游和辛棄疾,有共同的政治主張,相似的命運,類似的作品。這首律詩和辛詞中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可謂異曲同工。從主題上看,陸、辛二人的一詩一詞,都表現出作者渴思報國,而又志不得酬的悲憤。從寫景上看,都描繪出一幅氣勢宏偉的景象,很有境界。從寫法上看,兩人都借用典故來發議論,表現出在“憂愁風雨”中無可奈何的心境。從結尾上看,都用慷慨嗚咽的筆調收束全篇,有長歌當哭的意味。不同的是,辛棄疾以“愁”“恨”貫穿始終,而陸游則以“興”起,以“憂”作結,感情如起伏的波瀾,更富曲折變化。(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勸學》中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對比,道出了“站得高,見得遠”的道理。(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設問句式表現出詩人凄苦的生活環境,由此流露出遷謫之意。(3)漢武帝欲派使者出訪南越,終軍表示“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后人也常以“長纓”入詩詞,表達殺敵報國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平生又欲慕賈誼,長纓直請系單于/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跂、博、暮、縛、戎、慕、蒼。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傳統文化創新節目具有的與眾多新興媒體及其文化產物不同的厚重歷史感和獨特“包漿”韻味使它在文化節目存在形式同質化、制作淺表化等問題的當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而如何從的歷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點”并提煉出新奇創意,是制作文化創新類節目的。河南衛視在這方面可謂,表現不俗。端午節目開場舞《祈》以洛神、飛天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現曹子建筆下“靂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歸”;《麗人行》借老杜詩名,給每位演員畫上花鈿、斜紅、面靨齊全的唐朝妝容,以重現“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顯然,在深入挖掘傳統題材的基礎上,能否采取最能觸發受眾民族自豪感、最能喚起受眾文化認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這類文化創新節目頻頻“出圈”的關鍵所在。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長句,變為幾個較短的語句,不得改變原意。20.“包漿”本來指文物表面由于長時間氧化形成的氧化層,年代越久,“包漿”越厚。“出圈”指明星超出粉絲小范圍,進入公眾視野。請賞析這兩個詞語在文中的妙用。【答案】18.卷帙浩繁/浩如煙海;當務之急/不二之選/靈丹妙藥;別出心裁19.與眾多新興媒體及其文化產物不同,傳統文化創新節目具有厚重歷史感和獨特“包漿”韻味,在文化節目存在形式同質化、制作淺表化等問題的當下,它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20.①“包漿”符合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具有獨特韻味的特點,“出圈”寫出傳統文化創新節日被大眾熟知接受的現狀。②兩個口語詞匯,一舊一新,生動活潑,極富感染力。【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此處是說歷史典籍很多,可填“卷帙浩繁”或“浩如煙海”。卷帙浩繁:形容書籍很多或一部書的篇幅很長。浩如煙海:形容典籍、圖書等極為豐富。②語境是說如何從眾多歷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點”并提煉出新奇創意,是文化創新類節目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或者說是最能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可填“當務之急”或“不二之選”“靈丹妙藥”。當務之急:指當前任務中最急切的要做的事。不二之選:沒有比這個選擇更好的了。靈丹妙藥:意思是非常靈驗、能起死回生的奇藥。比喻幻想中的某種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有效方法。③語境是說河南衛視在這方面有獨特的辦法,可填“別出心裁”。別出心裁:表示與眾不同的新觀念或辦法。用來形容詩文、美術、建筑等的構思設想獨具一格,與眾不同。19.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式變換的能力。分析第一分句。“傳統文化創新節目具有的與眾多新興媒體及其文化產物不同的厚重歷史感和獨特‘包漿’韻味”,可將“與眾多新興媒體及其文化產物不同”提到前面作狀語,改成“與眾多新興媒體及其文化產物不同,傳統文化創新節日具有厚重歷史感和獨特‘包漿’韻味”;分析第二分句。“使它在文化節目存在形式同質化、制作淺表化等問題的當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將“在文化節目存在形式同質化、制作淺表化等問題的當下”提到前面作狀語,刪掉“使”,將“它”放到“依然”前面作主語,改成“在文化節目存在形式同質化、制作淺表化等問題的當下,它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最后整理答案:與眾多新興媒體及其文化產物不同,傳統文化創新節目具有厚重歷史感和獨特“包漿”韻味,在文化節目存在形式同質化、制作淺表化等問題的當下,它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2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語效果的能力。①“包漿”指文物表面由于長時間氧化形成的氧化層。“包漿”其實就是“光澤”,專指古物器物經過長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這樣一層自然的光澤。包漿既然承托歲月,年代越久的東西,包漿越厚。句子“厚重歷史感和獨特‘包漿’韻味”用來修飾傳統文化,符合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具有獨特韻味的特點。“出圈”一般指某位偶像或明星知名度變高,不止被粉絲小圈子所關注,開始進入大眾視野,變成真正的“公眾人物”。后來引申到不限于人,事件和物品也可以“出圈”。句子“顯然,在深入挖掘傳統題材的基礎上,能否采取最能觸發受眾民族自豪感、最能喚起受眾文化認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這類文化創新節目頻頻‘出圈’的關鍵所在”,這里的“出圈”指的是傳統文化創新節日被大眾熟知接受的現狀。②“包漿”是傳統詞匯,“出圈”是新生詞語,兩個口語詞匯,一舊一新,生動活潑,極富感染力。(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水稻從何而來?如果你在野外遇到一叢長相酷似水稻的“瘦弱”植物,可千萬不要小瞧它,它很可能是水稻的祖先——野生稻。野生稻在我國分布廣泛,普通野生稻的植株就如同一叢雜草,稻穗上的籽粒較小,稻芒較長。為了避免被小動物采食,①。這種落粒習性雖然保證了野生稻的繁衍,卻限制了它走上人類的餐桌。但有一些野生稻出現了基因突變,最終被人類“馴化”成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讓成熟的果實“老老實實”留在枝頭,是植物被“馴化”的重要一步。如何讓野生稻的籽粒在成熟之后不會立即脫落呢?這與一個特殊的結構有關,②。我們常說“瓜熟蒂落”,而離層這層特殊的細胞就是掌管果實與植物體連接和分離的關鍵部位。果實發育時,離層細胞與莖干的其他細胞并沒有很大區別;③,離層細胞的細胞壁就開始降解,細胞變成游離狀態,果實就斷開與母體的連接,開始新的“征程”。發生基因突變的野生稻,不能形成離層結構,籽粒成熟后,需要很大的拉力才能將其與母體分離。21.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點處“呢”表達的語氣相同的一項是()A.晚場電影八點才開呢。B.現在呢,跟過去大不同了。C.這件事誰不知道呢?D.這件事該怎么辦呢?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答案】21.D22.①籽粒在成熟之后便會立即落下
②那就是離層細胞
③一旦果實成熟【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運用語氣助詞的能力。文中“呢”表疑問。A.表陳述。B.表停頓。C.表反問。D.表疑問。故選D。22.本題考查學生補寫語句的能力。第一空根據后文“這種落粒習性”可知,野生稻籽粒在成熟后會自然脫落,故填“籽粒在成熟之后便會立即落下”。第二空根據后文“離層這層特殊的細胞……的關鍵部位”可知,正是離層這個特殊的結構讓野生稻成熟后籽粒不會立即脫落,故填“那就是離層細胞”。第三空根據前文“果實發育時”和后文對離層細胞、果實發生的變化可知,這時果實成熟,故填“一旦果實成熟”。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材料一:2022年度尼康小世界攝影大賽結果揭曉,中國江蘇的程序員章葉飛憑借—張蛾卵照片獲得比賽第11名,這是近年來首次有中國選手在該賽事中取得如此好的成績,這也刷新了人們對程序員的刻板印象:埋頭敲代碼、“996”加班、發型“地中海”、格子襯衫牛仔褲沉默寡言、無聊無趣……材料二:廣東東莞,35歲的炒粉攤主唐女士和丈夫每天工作七八個小時,在街巷小攤點嫻熟地翻鍋抖粉,日銷二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森林公園生態旅游市場營銷考核試卷
- 游樂場設備智能監測技術考核試卷
- 橡膠制品在船舶制造行業中的應用研究考核試卷
- 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考核試卷
- 社區反貧困與可持續發展考核試卷
- 消費級機器人傳感器技術與應用考核試卷
- 游戲行業法律法規及合規管理考核試卷
- 油氣倉儲自動化控制考核試卷
- 旅館業供應鏈與物流管理考核試卷
- 昆明衛生職業學院《三維地質建模與可視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省武漢市2025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數學試卷含解析
- 2025屆新高考語文古詩文理解性默寫匯編(新高考60篇含答案)
-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解讀報告
- 《石油化工金屬管道布置設計規范》SHT3012-2011
- 2024年大學物理磁場教案設計示范
- 國開汽車學院《項目管理》形考作業1-4答案
- 醫學影像科提高診斷報告與手術后符合率持續性改進PDCA
- 2024年江蘇省蘇州市中考生物試卷含答案
- 多功能會議室建設方案
- 鋼樓梯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