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883-2024 消防救援站建設實施技術要求_第1頁
DB23-T 3883-2024 消防救援站建設實施技術要求_第2頁
DB23-T 3883-2024 消防救援站建設實施技術要求_第3頁
DB23-T 3883-2024 消防救援站建設實施技術要求_第4頁
DB23-T 3883-2024 消防救援站建設實施技術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12-03發布2025-01-02實施I 1 1 14總則 1 15.1選址 25.2總平面 2 26.1規劃布局 26.2建設指標 2 37.1建筑 37.2結構 37.3給排水 4 4 47.6防雷接地 47.7智能化系統 5 5 5 68.1業務用房 68.1.1消防車庫 68.1.2通信室 7 78.1.4執勤器材庫和訓練器材庫 8.1.5被裝營具庫 8 8 8 88.2業務附屬用房 88.2.1會議室 8 88.2.3干部備勤室 9 98.3輔助用房 9 98.3.2浴室 9 98.3.4晾衣室(場) 11.1室外訓練場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黑龍江省消防救援總隊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黑龍江省消防救援總隊、齊齊哈爾消防救援支隊、黑龍江省龍和泰建筑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曉明、徐志勇、劉長國、郝英舒、侯昌印、李弘玉、李巖、楊永權、邰忠奇、趙松波、米長虹、陳港、王曾璞、王凱、孫逸、王燁、李重毅、彭兆洋、賀萬玉、李沫璇、劉鵬躍、李振興、王飛、楊凌、康俊男、張雋、牛晨曦、張振林、王宏卓、王楊、解濟語、楊雪。1消防救援站建設實施技術要求本文件規定了城市消防救援站(以下簡稱“消防站”)建設實施的總則、選址和總平面、規劃布局與建設指標、用房基本要求、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用房、戰勤保障站用房、體技能訓練館、消防站場地、適寒建筑技術措施的技術要求。本文件適用于黑龍江省城市一級普通消防站、二級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的新建、改建和擴建。小型普通消防站和戰勤保障消防站各類用房的建設可參照執行;既有消防站改造應根據場地和建筑的現狀情況,參照本文件功能和性能要求執行。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GB5001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5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5001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T50034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41鍋爐房設計標準GB50313消防通信指揮系統設計規范GB51054城市消防站設計規范GB51080城市消防規劃規范GB51309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技術標準GB55001工程結構通用規范GB55015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建標152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DB23/T2706黑龍江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3術語和定義本文件沒有需要界定的術語和定義。4總則消防站的建設應結合本省的氣候、環境等特點,統籌考慮,遵循安全適用、利于執勤戰備、便于訓練備戰、方便生活等原則。5選址與總平面2DB23/T3883—20245.1.1消防站選址應選擇地質條件良好,土質穩定,不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塊。5.1.2消防站應位于易燃易爆危險品場所或設施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下風側,其用地邊界距離加油站、加氣站、加油加氣合建站不應小于50m,距離甲、乙類廠房和易燃易爆危險品儲存場所不應小于200m。5.1.3轄區內有生產、貯存其他危險化學品單位的,消防站應設置在常年主導風向的上風或側風處,其邊界距上述危險部位一般不宜小于300m。5.2.1消防站總平面應符合GB51054的要求。5.2.2消防支(大)隊與消防中隊宜分棟建設。無法分棟建設時,兩部分不連通,分別設置出入口,且不得影響中隊的執勤訓練。5.2.3消防站場地或建筑主入口根據需要配置防沖撞、防沖擊的防暴設施設備。5.2.4消防站宜設值班崗亭,位于基地或執勤樓出入口處,滿足安全、防曬、保溫要求,設供暖、空調設施,通信及應急警報開關等裝置。5.2.5消防站出入口大門,應有利于消防車輛快速出警,宜與出警信號聯動。出警通道不應為上坡,地面有明顯標志。出入口大門及通道附近無樹木、標牌等障礙物遮擋。5.2.6消防站附近應設置消防車上水設施,宜采用消防水鶴。6規劃布局與建設指標6.1規劃布局6.1.1消防站布局應符合建標152-2017第14條、GB51080-2015中4.1的要求。6.1.2消防站的設置應符合建標152-2017第8條的要求。6.1.3與消防站同址建設的體技能訓練館宜為單體建筑,其面積指標不應計入消防站的建設指標內。6.1.4配建體技能訓練館的消防站,可取消體能訓練室。6.2建設指標6.2.1消防站容積率宜為0.5;綠地率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行政部門的相關規定,并不宜小于20%。6.2.2消防站的用地面積和建筑面積指標見表1。表1消防站的用地面積和建筑面積指標用地面積(m2)建筑面積(m2)戰勤保障消防站小型普通消防站6.2.3因選址區域外部市政條件不滿足建設需要所增加的消防水泵房、柴油發電機房、鍋爐房等設備用房的建筑面積不含在表1內,設備用房的建筑面積可依據實際情況增加。6.2.4體技能訓練館建筑面積指標見表2。3表2體技能訓練館建筑面積指標四類建筑面積(m2)6.2.5消防站車庫的車位數應符合建標152-2017第9條的要求,戰勤保障站車位數依據其應急保障車輛配備數量確定。6.2.5.1消防站的場地主要是指室外訓練場、道路、綠地等。戰勤保障站的場地需包括自裝卸模塊堆放場或戰備物資臨時罩棚。6.2.5.2消防站的房屋建筑包括業務用房、業務附屬用房和輔助用房,各類用房的分類與建設應符合建標152-2017中表2的要求。6.2.6體技能訓練館分類與建設指標見表3。表3體技能訓練館分類與建設指標消防站類型戰勤保障站小型普通消防站▲▲△▲▲四類四類或五類6.2.7消防站使用面積系數按0.65計算。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各種用房的使用面積指標可參照建標152-2017表3確定。7用房基本要求7.1.1建筑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7.1.2業務用房和業務輔助用房的門和通道應有利于快速出動。7.1.3功能相近的用房宜集中布置,并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整合設置。7.1.4有噪音、異味、輻射和易燃易爆危險等的用房,設置時宜遠離備勤室、探親用房等居住人員的7.1.5各類庫室的設置應便于物資的輸轉、取用、存儲。7.1.6依托站內建筑或訓練塔等設置專門的水帶、戰斗服晾曬架,同時應在室內設置冬季水帶、戰斗服晾曬架。7.2.1消防站的設計工作年限不應少于50年,其安全等級不應低于二級。7.2.2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及以上的地區的消防站建筑必須進行抗震設計,其抗震設防類別應為重點設防類。單獨建設的體技能訓練館、訓練塔為標準設防類。7.2.3樓地面使用活荷載不應低于GB55001的要求,消防站內部分庫房荷載需考慮實際使用需求。7.2.4停放消防車輛的消防站基礎設計需考慮滿水狀態消防車荷載,驗算并控制地基不均勻沉降。47.3.1給排水技術要求應符合GB50015。7.3.2敷設在有可能結凍的房間或區域處的給排水及消防管道應采取防凍措施。7.4暖通、空調和燃氣7.4.1備勤室、餐廳、通信室、體能訓練室、會議室、俱樂部等房間宜預留安裝空調設施的條件。7.4.2器材庫、被裝營具庫、貯藏室等以及戰勤保障站用房中的各類儲備庫、油料庫等庫房應具有良好的通風,并保持干燥。7.4.3建筑用房應優先采用自然通風消除室內余熱、余濕。當自然通風不能滿足新風量或室內衛生要求時,包括但不限于圖書閱覽室、財務室、浴室、晾衣室、衛生間等建筑用房應采用機械通風或復合通風方式。7.4.4消防站應優先采用熱水集中供暖;不具備集中供暖條件的應優先考慮余熱或廢熱的利用,其次采用滿足安全、節能、環保要求的節能鍋爐或根據當地條件采用地源熱泵、低環溫空氣源熱泵等方式供熱。不具備上述條件的消防站,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其他供暖方式。鍋爐房的位置選擇及技術要求應符7.4.5通風或空調系統與室外相連接的風管上應設置可自動連鎖關閉且氣密性良好的電動密閉保溫7.4.6消防站應采用市政燃氣管網供氣;不具備市政供燃氣條件的,可采用燃氣罐等設備,宜放置在室外并應具有防爆、自動切斷功能。7.5.1保障消防站正常運轉所需重要設備的供電負荷等級不宜低于二級。優先采用市政雙路電源供電。當采用柴油發電機組、UPS等做備用電源時,其容量、供電時間應滿足消防站運轉的要求。7.5.2消防站主要用房及場地的照度應符合GB/T50034的要求;應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標志的設置應符合GB50016、GB51309的要求。7.5.3燈具應根據室內空間高度選擇高效能燈具。備勤室等層高較低的場所宜采用LED燈、細管直管形三基色熒光燈。消防車庫等層高較高的場所宜采用LED燈、高頻大功率細管直管形熒光燈、高壓鈉燈或金屬鹵化物燈。7.5.4公共走道照明宜采用光電開關、定時鐘開關或在通道兩端設置的雙控開關;公共走道、樓梯間、車庫等處宜按需設置夜間照明,控制方式宜采用光電開關、定時鐘開關,滿足夜間崗哨出警、夜查等需求,照度不低于10lx。7.5.5備勤室、消防車庫、通信室、體能訓練室、會議室、圖書閱覽室、餐廳及公共走道等應設置應急照明。7.5.6公共走道、樓梯間應設置疏散指示標志燈和出口標志燈。7.5.7消防救援報警信號應能聯動通向車庫通道的所有照明燈具、車庫門及園區出入口大門的開啟。7.5.8烘干室、器材修理間、呼吸器充氣室、廚房應設置220/380V電源箱,并設有必要的剩余電流動作裝置及可靠的接地、防觸電措施。7.6防雷接地7.6.1交流功能接地、保護接地、直流功能接地、防雷接地等各種接地宜共用接地網,接地電阻應按其中最小值確定且按不大于19。7.6.2建筑物內應做總等電位聯結,進出建筑物的金屬管道、電纜的金屬外皮和電纜的金屬保護導管、5DB23/T3883—2024配電設備的外殼等均應與總等電位端子箱連接。7.7智能化系統7.7.1消防站宜采用光纖和銅纜同時接入的通信方式。7.7.2消防站應設有政務專網和互聯網兩套獨立的網絡系統。7.7.3消防站內無線網絡應覆蓋全樓,設置有線通信、電視、網絡系統、視頻監控、廣播系統。普通站和特勤站各用房智能化系統終端插口設置位置見表4。表4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各用房智能化系統終端插口房屋類別政務網插口互聯網插口電話插口有線電視插口1111 111111111 1 1公共消防宣傳教育用房 1 11111 1111 輔助用房餐廳、廚房 1家屬探親用房 1 1心理輔導室11一17.7.4宜在消防車主出入口、操場、通信室、崗亭、建筑出入口、各層走廊、財務室、屋面等處設視頻監控終端。7.7.5火警廣播宜設置在各室內、走道內及室外訓練場周邊。7.7.6消防站內設有警鈴,并應在車庫大門一側安裝車輛出動的警燈和警鈴。7.8數字化營區7.8.1營區內宜實現照明、采光、通風、溫度、濕度的自動調節。7.8.2各專業設備宜首選具有自控能力的智能設備,實現保障需求實時可知、消耗實時可控、過程實時可視的功能。7.9走道和樓梯7.9.1消防站內供迅速出動用的通道的凈寬,不應小于2.0m,樓梯凈寬不應小于1.4m。通道和樓梯兩側的墻面應平整、無突出物,地面應采用防滑材料。樓梯踏步高度宜為0.15m~0.16m,寬度宜為0.28m~0.30m,踏步應采取防滑措施。樓梯傾角不應大于30°。7.9.2樓梯的數量、位置、寬度和樓梯間形式應滿足使用方便和安全疏散的要求。7.9.3梯段改變方向時,扶手轉向端處的平臺最小寬度不應小于梯段寬度,當有搬運大型物件需要時應適量加寬。7.9.4每個梯段的踏步不應超過18級,且不應少于2級。7.9.5樓梯平臺上部及下部過道處的凈高不應小于2.2m,梯段凈高不宜小于2.4m。68普通消防站與特勤消防站用房8.1業務用房8.1.1消防車庫8.1.1.1消防車庫應布置在建筑物正面一層便于車輛迅速出動的部位。車庫內每個車位的面積可按90a)車庫內消防車外緣之間的凈距不應小于2.0m;b)消防車外緣至側墻及突出物的凈距離不應小于2.0m;c)消防車外緣至后墻表面的距離不應小于2.5m;d)消防車外緣至前門垛的距離不應小于1.0m;e)消防車外緣至柱子表面及突出物的凈距離不應小于1.0m;f)車庫的凈高不應小于4.5m,且不應小于所配最大車高加0.3m,凈高為地面至頂板突出部分的8.1.1.2消防車庫應設置1個修理間和1個檢修地溝。修理間應用防火隔墻、防火門與其他部位隔開,且不宜靠近通信室。檢修地溝上必須設置可移動的防護蓋板,蓋板應能承受500kg/m2載重,地溝內應設置排水和照明設施,地溝尺寸應能滿足日常檢修車輛的要求,且長度不宜小于7.0m,寬度不宜小于0.9m,深度不宜小于1.2m。室內未設檢修地溝時,應在室外適宜位置設置檢修槽,檢修槽位置不應干擾8.1.1.3消防車庫門的凈寬度不應小于3.5m,凈高度不應小于4.5m,保溫卷簾門寬度不宜大于5.0m。8.1.1.4消防車庫門宜設自動開啟裝置,設自動開啟裝置的應有應急手動功能,宜與火警受理終端臺8.1.1.5消防員進入消防車庫的門宜雙向開啟,凈寬度不宜小于1.4m,門上應設有觀察窗,通道不應8.1.1.6滑桿a)滑桿直徑應為0.08m~0.10m;b)滑桿入孔直徑宜為0.9m~1.0m,其周圍應設置防護欄等安全防護設施,底部應設置直徑不小于0.8m的彈性墊;c)滑桿宜從二層滑至車庫,應位于使滑降消防員到達車輛時間最短的地方,應安裝在消防車庫d)在滑桿整個長度范圍內,滑桿中心與最近的障礙物(墻壁、管道、停車隔間門通道)的距離不應小于0.75m。8.1.1.7消防車庫的停車位均應設倒車定位裝置,宜設停車位標識線。8.1.1.8位于抗震設防烈度8度地區消防站建筑的消防車庫的框架、門框、大門等影響消防車出動的重點部位應按GB50011的有關規定進行抗震變形驗算。8.1.1.9消防車庫內外地面及溝、管蓋板的承載能力應按最大噸位消防車的滿載輪壓進行設計,單車位最小荷載不宜小于50t。對于60m以上的高舉高消防車和18t以上的重型水罐消防車,地面的承載能8.1.1.10消防車庫內應設置供消防車上水的專用設施和排水設施,供水流量不應小于15L/s。8.1.1.11消防車庫的供暖室內設計溫度宜為12℃~15℃,且不應低于12℃。78.1.1.12消防車庫應設置車輛充氣、充電的設施。8.1.1.13消防車庫設置機械排風系統,換氣次數6次/h,上部排風,車庫大門自然補風,同時設置一氧化碳濃度監測裝置,當一氧化碳濃度超標時聯動消防車庫排風機進行排風。8.1.1.14消防車庫應設置設備充電設施。墻面及柱子處需設置防水面板插座,插座安裝高度宜為8.1.1.15車庫內照明燈具布置需考慮車庫門形式以及車輛擋光的影響。車庫內設置的滑桿上方及降落處應設置照明設施。8.1.1.16車庫地面和墻面應便于清洗,地面應采用防滑耐磨材質,墻面陽角應設防護措施。8.1.1.17戰斗服的著裝和擺放區域與停車區域在地面有明顯劃分警示標識。8.1.2通信室8.1.2.1宜與備勤室或隊站辦公室臨近并在同一樓層。8.1.2.2宜設置休息區并與設備區之間采取分隔措施。8.1.2.3不應設置在用水房間下方,如與用水房間相鄰,應設有可靠的防水措施。8.1.2.4通信室及其設備間不應設置在電磁場干擾或其他可能影響通信設備工作的用房附近。8.1.2.5宜設置設備間或設備區。設備間墻體宜采用降噪措施。8.1.2.6火警受理終端臺位置應便于通信員通過屏幕觀察車輛出動情況。8.1.2.7宜設置視頻監控終端。8.1.2.8地面應鋪設防靜電地板,位于潮濕環境應設置防潮層。8.1.2.9墻面上應設置不少于5個電源插座,且不宜設置在同一面墻上;火警受理終端臺下地面,應設置不少于2個電源插座;設備間或設備區的墻面上應設置不少于3個電源插座。8.1.2.10通信室及其設備間的供電、防雷與接地、綜合布線、防靜電、照度、室內溫、濕度等應符合GB50313的要求。8.1.2.11布線應包括有線通信、無線通信、計算機網絡、聯動控制裝置(警燈、警鈴、火警廣播、車庫門)、視頻監控、應急警報控制等有關線路。8.1.2.12控制線路及通信線路的敷設方式滿足設計文件要求,當采用明敷時,采用金屬管或金屬線槽保護,并在金屬管或金屬線槽上采取防火保護措施。8.1.3體能訓練室8.1.3.1凈高不宜低于3.0m。8.1.3.2門應向外開啟并設置觀察窗,其高度、寬度應滿足人員和設備進出的要求。8.1.3.3設置適合爬梯機、多功能訓練機、跑步機、拉力機、杠鈴、啞鈴、體重機等健身器材、設施的訓練區域。8.1.3.4訓練設施的配置應保障兩組人員同時開展訓練。8.1.3.5多功能訓練機應固定安裝于地面,防止傾覆。8.1.3.6墻面宜采用耐用的飾面。地面宜選用易于清潔的木地板或橡膠底座的塑料地板。8.1.3.7墻面、頂棚和地面宜采取降低噪聲的措施。8.1.4執勤器材庫和訓練器材庫8.1.4.1宜設置在一樓。執勤器材庫宜靠近車庫,訓練器材庫宜布置在訓練塔或訓練場地附近。8.1.4.2門直接面向室外時,室內完成面標高應高出室外地坪標高,且不宜小于0.3m。門前應做10%~20%的坡道。88.1.4.3根據器材的種類分區存儲。各存儲分區間的通道和間隔應合理設置。橡膠、塑料、化纖類裝備和使用燃油類器材,可分庫室存放。8.1.4.4地面應采用耐磨、不起灰砂、強度較高的易清潔面層材料并采取防潮措施。8.1.4.5內墻及頂棚應具有防霉、防潮性能,不易積灰,方便清潔。8.1.4.6根據需要設置必要的儲物架并合理布置,方便器材搬運。8.1.5被裝營具庫8.1.5.1宜與消防員備勤室設置在同一樓層。8.1.5.2設固定的個人使用衣柜。8.1.6清洗室和烘干室8.1.6.1不宜與備勤室用房相鄰。相鄰時采取隔音、降噪措施。8.1.6.2配備滿足使用需求數量的專業干洗機、水洗機、烘干機、消毒等設備接口,滅火救援服裝、生活服裝應分開洗滌。門凈寬應滿足設備進出要求。8.1.6.3消防站內宜設置水帶清洗池。8.1.6.4清洗室應有良好的通風并應設置地漏。8.1.6.5地面、墻裙的面層采用不吸水、不吸污、耐腐蝕、易清洗的材料,地面材質具有防滑性能。8.1.7器材修理間、呼吸器充氣室8.1.7.1呼吸器充氣室應通風良好,保持空氣清潔、干燥。8.1.7.2呼吸器充氣室宜采用靜音型空氣充填泵,并宜為空氣充填泵設置通風機、通風管道、室外取氣口、通風口和過濾設備,使空氣充填泵形成獨立的通風循環。空氣流通面積應滿足空氣充填泵吸氣和設備冷卻要求,空氣流速宜為6m/s~10m/s。8.1.7.3空氣充填泵宜單獨設泵房、并使用安全玻璃做觀察窗。8.1.7.4器材修理間、呼吸器充氣室按需要設置給排水設施。8.1.8滅火救援研討室8.1.8.1布局便于緊急出動。8.1.8.2電源功率滿足所有用電設備同時使用的要求。8.1.8.3宜設置作戰沙盤、電子白板、黑板、音響、投影系統等設備。8.2業務附屬用房8.2.1會議室8.2.1.1座位數滿足全體人員同時使用的要求,可設置專用黨團活動室。8.2.1.2宜設置兩個及以上出入口。門宜向外開啟且不應阻擋走廊人員通行,房間主出入口凈寬不應小于1.4m。8.2.1.3采取適當的方式預留充足的電源插座。8.2.1.4布線應設置視頻會議的有關線路,并應設置音響、視頻會議終端、投影系統等設備。8.2.2公眾消防宣傳教育用房8.2.2.1應結合實際情況設置,可設置安全宣傳教育區、模擬演習區、火場體驗區、多媒體教育區、大火警示區等不同功能分區。9DB23/T3883—208.2.2.2宜兼有隊史館宣傳教育功能,可設置帶有消防文化特色的公共交流空間。8.2.3干部備勤室8.2.3.1與消防員備勤室處于同一樓層,宜設在主樓梯附近。8.2.3.2辦公和值勤用房可分開設置。8.2.4消防員備勤室8.2.4.1應朝向良好,有通往車庫的直接通道,通道凈寬不宜小于2.2m。8.2.4.2應設在2層及以下,設置在二層時,兩側應有樓梯進入車庫,滑桿不應設置在備勤室內。8.2.4.3單個房間床位數不宜超過8個。8.2.4.4應合理布置供暖設施的位置。8.2.4.5應按人數設置固定的個人使用衣柜,衣柜容積應充分考慮冬季衣物的儲存需要。8.3輔助用房8.3.1餐廳、廚房8.3.1.1餐廳應滿足站內執勤人員同時進餐的需求。8.3.1.2餐廳的門凈寬不應小于1.4m,應向外開啟,并應滿足緊急情況下快速出動的要求。8.3.1.3廚房應有排除油煙、給排水、隔油等設施,地面應防滑。8.3.1.4有條件時應設空調。8.3.1.5廚房的通風系統應按全面排風、局部排風及補風系統設計,并應設置油煙凈化裝置。系統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a)設置全面通風的機械排風;b)廚房爐灶上部應設置油煙罩和對應的機械排風系統;c)全面通風宜采用自然補風;d)宜設置與罩具排風系統連鎖的補風系統。冬季補風若采用熱水加熱,應采取預熱或設置防凍機組等防凍措施。8.3.1.6廚房宜有飯菜保溫設施、自動洗碗機、消毒柜、留樣柜等。8.3.2.1與備勤室處于同一樓層,淋浴器數量滿足30%備勤人員同時洗浴且不少于1個戰斗班人員的8.3.2.2滿足24小時不間斷熱水供水需求,水量、水壓滿足所有淋浴器同時使用的要求。8.3.2.3熱水供應系統應有控溫防燙傷措施,可采用恒溫閥或恒溫水龍頭。8.3.2.4地面、地面溝槽、管道穿樓板及樓板接墻面處應防水、防滲漏,墻面應做防水處理。8.3.2.5地面、墻面或墻裙的面層應采用不吸水、不吸污、耐腐蝕、易清洗的材料。8.3.2.6設置取暖、通風、給排水設施。8.3.2.7采取輔助等電位聯結措施,所有金屬管道和金屬構件應與輔助等電位端子箱可靠連接。8.3.2.8采用電加熱設備需設有漏電保護裝置和采取防觸電措施。8.3.3心理輔導室8.3.3.1應安靜和使用方便,采光及通風良好。8.3.3.2應合理劃分功能分區,可包括心理檢測區、個體咨詢區、情緒疏導區等。8.3.3.3顏色選擇和設備配置應符合心理輔導者的心理特點。8.3.4.1宜靠近盥洗室,采光及通風良好。8.3.4.2地面應防滑并采取防水和排水措施。8.3.4.3應設置衣物晾曬架。8.3.4.4應設置防雨設施。8.3.4.5應設室內晾曬空間。8.3.5盥洗室、衛生間8.3.5.1盥洗室應與消防員備勤室處于同一樓層,提供熱水供應。8.3.5.2男女衛生間宜分設前室或采取遮擋措施。8.3.5.3衛生間宜設置獨立的清潔間。8.3.5.4衛生設備配置的數量應符合使用需求。8.3.5.5宜有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無直接自然通風條件的應設自然通風道;當自然通風不能滿足通風換氣要求時,應采用機械通風。9戰勤保障站用房9.1按功能劃分為業務用房、業務附屬用房、輔助用房,宜參照消防站功能房間要求設計。9.2根據功能需要,宜設置物資器材運輸貨梯,出入口應方便物資搬運。9.3戰勤保障站專有用房包括:器材儲備庫、機修物資儲備庫、被裝物資儲備庫、滅火藥劑儲備庫、醫療藥械儲備庫、車輛檢修車間、器材檢修車間、呼吸器檢修充氣間、衛勤保障室。9.4器材儲備庫、機修物資儲備庫、被裝物資儲備庫應符合下列要求:a)根據物資器材種類設置存儲分區;b)根據需要設置儲物架;c)庫內通風良好,并保持干燥;d)地面采用耐磨面層材料且不易積灰,方便清潔;e)庫門直接面向室外時,室內完成面標高高出室外地坪標高,且不宜小于0.3m。9.5滅火藥劑儲備庫、醫療藥械儲備庫應符合下列要求:a)醫療藥械儲備庫不得設置在用水房間下方;b)根據藥品、器材、藥劑種類設置存儲分區;c)根據需要設置存放設施;d)庫內通風良好、保持干燥,采取防潮、防蟲、防鼠等措施。9.6車輛檢修車間、器材檢修車間、呼吸器檢修充氣間應符合下列要求:a)器材修理間、呼吸器充氣室設置空氣充填泵、氣瓶防爆箱、裝具架、工作臺、超聲波清洗機、氣瓶及其他設備夾具、設備清洗水槽等,宜設置能搬運重物的電動葫蘆;b)地面和墻壁表面便于沖洗,地面上不應設置臺階;c)呼吸器檢修充氣間應有保證充氣質量的措施,空氣填充泵、工作臺等設備之間應設置安全間10體技能訓練館10.1體技能訓練館應根據功能合理分區,可劃分為高空訓練區、技能訓練區、器械訓練區、短程跑道訓練區、球類訓練區、拉伸恢復區、力量訓練區。10.2高空訓練區應符合下列要求:a)高空訓練區宜設置訓練塔、繩索救助技術訓練區;b)訓練塔宜具備消防梯架設、水槍陣地設置、水帶蜿蜒(垂直)鋪設、樓層內攻滅火救人、防盜門破拆、消防設施利用等技能訓練功能;c)繩索救助技術訓練區宜具備攀爬橫渡、錨點制作、倍力系統拉升、空中懸停作業、下放與拉升等繩索救助訓練功能。10.3技能訓練區宜具備偵檢、破拆、排煙、照明、救生等器材操作訓練功能及原地結繩等訓練功能。10.4器械訓練區宜設置有氧訓練區、無氧訓練區;有氧訓練區宜具備慢跑、騎車等訓練功能;無氧訓練區宜具備單杠、雙杠、深蹲、臥推等訓練功能。10.5短程跑道訓練區宜具備開展搬運重物折返、救人疏散物資、負重跑等冬訓體能科目的全套或分解訓練功能。10.6球類訓練區可與技能訓練區合并設置,宜具備開展籃球、羽毛球等項目訓練功能。10.7拉伸恢復區宜與器械訓練區合并設置。10.8體技能訓練館宜設置更衣、淋浴以及衛生間等功能。10.9高空訓練區和球類訓練區凈高不低于9.0m。10.10裝飾材料宜選用經濟,環保材料,墻面宜采用吸聲材料。11消防站場地11.1室外訓練場11.1.1室外訓練場內設施宜包括業務訓練設施、體能訓練設施和心理訓練設施。應能容納訓練塔、訓練跑道、模擬訓練場、球類訓練場等;模擬訓練場宜設有百米障礙訓練、破拆訓練、器械訓練、堵漏訓練、洗消訓練以及深井救助訓練等裝置和設施。設室內籃球場可不設置室外籃球場。11.1.2訓練場地地面材料應滿足訓練的要求。訓練跑道、單雙杠等有落地緩沖需求的訓練區地面宜采用塑膠或軟質合成材料面層、沙質等非剛性材料,并應滿足訓練設施的安裝、固定、更換和搬運需求。11.1.3封閉管理的訓練場地的對外出入口不應少于兩處,出口滿足人員出入方便、疏散安全和器材運輸的要求。11.1.4消防站的訓練場和訓練塔外應設置排水設施。當采用排水溝時,排水溝的位置應避免消防車碾11.1.5訓練跑道和籃球場應滿足消防業務訓練的特殊需要,同時還應設置訓練時列隊觀摩、規范操作、器材擺放和準備活動場地以及終點線后的緩沖場地。11.1.6應設置不低于65m×8m的訓練用直跑道,宜設置110m×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