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攻略11古代史中考100題猜押精煉
一、選擇題
1.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歷史觀點是對歷史史實的認識。以下關于北京人,屬于歷史觀
點的是
A.北京人遺址于1921年被發現
B.北京人已經懂得了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和使用火
C.在北京人遺址中發掘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和用火的遺跡
D.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許多骨骼化石,其中就有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答案】B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區,最早于1921年被發現,
北京人已經懂得了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和使用火,是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屬于歷史觀點,B項正確。
北京人遺址于1921年被發現,在北京人遺址中發掘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和用火的遺跡,發現了許多骨骼
化石,其中就有北京人頭蓋骨化石。都屬于史實排除,不符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
2.央視熱播《舌尖上的中國2·時節》展現了不少中國傳統美食的生產、加工工藝。假設該劇組想拍攝
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專題片,你認為最符合他們拍攝要求的外景地點
A.半坡遺址B.河姆渡遺址C.玉巉巖遺址D.城頭山遺址
【答案】C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玉蟾巖遺址,公元前8000年,位于湖南省道縣壽雁鎮白石寨村附近,出土了世界上發
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刷新了人類最早栽培水稻的歷史紀錄,玉蟾巖遺址在世界稻作農業文明起
源,及人類制陶工業起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譽為"天下谷源、人間陶本",C項正確;半坡人
種植粟,河姆渡遺址、城頭山遺址均晚于玉巉巖遺址,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
3.(2022·山東聊城·一模)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勤勞、智慧、團結、勇敢,
留下了豐厚的文明遺產。下列關于炎帝和黃帝的說法正確的是()
A.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在涿鹿之戰后形成聯盟
第1頁共94頁.
B.炎帝和黃帝的傳說是后人編造的,不足為信
C.炎帝和黃帝的傳說是當時社會發展水平的反映
D.炎帝和黃帝有很多發明創造,是偉大的發明家
【答案】C
【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根據遠古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等,而黃帝時期
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煉銅,發明了弓箭和指南車等,由此可見炎帝和黃
帝的傳說一定程度上是原始社會后期社會發展水平的反應,反映了原始農耕文明的出現,C項正確;
炎帝和黃帝部落在阪泉之戰后結成聯盟,排除A項;炎黃帝的傳說雖然帶有夸張、想象的成分,但在
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當時社會發展水平,不能說完全是后人編造的,也不能說炎帝和黃帝本身是偉大
的發明家,排除BD項。故選C項。
4.據《國語·魯語》記載:虞夏時期,黃帝已被人們當作始祖祭祀;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沿襲了之
前對黃帝的祭祀活動;《漢書·高帝紀》記載:早在秦末劉邦為沛公時,也曾“祠黃帝”。由此推測,祭
祀黃帝的主要目的是()
A.維護黃帝形象B.推動思想統一C.促進民族交融D.增強民族認同
【答案】D
【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虞夏時期,黃帝已被人們當作始祖祭祀;秦始皇和漢高祖劉邦均沿襲了之前對黃帝的
祭祀活動,這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可知,祭祀黃帝的主要目的是增強民族
認同,D項正確;維護黃帝形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材料與“推動思想統一”無關,排除B項;
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項。故選D項。
5.下圖是歷史老師講授西周分封制時出示的資料,由此可知()
西周重要封國
魯國:武王弟周公旦封地燕國:武王弟召公奭封地
衛國:武王弟康叔封地齊國:功臣姜尚封地
宋國:商紂王庶兄微子啟封地
A.受封的對象主要是同姓宗親B.血緣關系是分封的唯一標準
C.目的是逐漸削弱諸侯王勢力D.利于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第2頁共94頁.
【答案】A
【詳解】
材料表明,受封對象主要是同姓宗親,A項正確;功臣和先代貴族與周王未必有血緣關系,排除B項;
分封制的目的是要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排除C項;當時我國不是統
一多民族國家,排除D項。故選A項。
6.下表是西周中期一件青銅器的介紹回該青銅器最重要的歷史價值在于()
鳥尊銘文說明
鳥尊的蓋內和腹部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
尊彝”(翻譯:晉國君主制造的祭天寶器)。據
考證,鳥尊是第一代晉侯燮所擁有的高規格祭
祀禮器。
A.提供了研究晉國社會狀況的實物史料B.體現漢字的造字方法和造字特點
C.說明晉國是西周分封的第一個諸侯國D.凸顯晉國青銅鑄造水平世界領先
【答案】A
【詳解】
根據材料“據考證,鳥尊是第一代晉侯燮所擁有的高規格祭祀禮器”并結合所學可知,該青銅器是西周
時期的實物,反映了晉國的社會現狀,其歷史價值是提供了研究晉國社會狀況的實物史料,A項正確;
僅僅依據青銅器上的銘文無法體現漢字的造字方法和造字特點,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得出晉國是
西周分封的第一個諸侯國,排除C項;沒有具體的數據比較,無法得出晉國青銅鑄造水平世界領先,
排除D項。故選A項。
7.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發布命令,規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此外還由國家對分娩的婦女進行物質獎勵,“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其意
在()
A.人口缺乏的需要B.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C.移風易俗的需要D.緩
和階級關系的需要
【答案】A
【詳解】
第3頁共94頁.
根據材料“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
子,二壺酒,一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因此,人口的增加就是社會財富
的增加,鼓勵人口增長會提升國力,A項正確;“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移風易俗的需要”都與材料主
旨不符,排除BC項;越國是奴隸制國家,階級關系無法和諧,排除D項。故選A項。
8.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打破了當時小國林立、各國統治者到處設關置卡的狀態。材料說明這一時期的
戰爭
A.加強了思想文化交流B.推動了國家統一的進程
C.推動了社會生產發展D.促進了自然經濟的瓦解
【答案】B
【詳解】
根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打破了當時小國林立、各國統治者到處設關置卡的狀態”,分析可知,
材料闡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兼并戰爭加強了區域間的聯系,說明這一時期的戰爭打
破了分裂割據的狀態,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戰爭加強了思想文化交流,排除A項;戰爭破壞了社
會生產發展,排除C項;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的瓦解始于近代,排除D項。故選B項。
9.有古籍記載孔子曾拜老子為師,且兩人思想有相似之處。據此推斷,下列文獻內容強調的是儒道()
《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論語》“過猶不及”
A.均主張“以和為貴”B.均推崇“天人合一”C.都有樸素的辯證觀D.師
出同門并未分歧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老子》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指的是福、禍是相對
而言,可相互轉化;《論語》的“過猶不及”指的是“過”和“不及”均不好,只有“適中”才能調整矛盾關系,
避免走向極端。二者都具有事物發展的樸素的辯證思想,C項正確;“以和為貴”、“天人合一”在材料中
沒有體現,排除A、B兩項;“師出同門并未分歧”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
第4頁共94頁.
10.2022年初,央視播放的五集反腐紀錄片《零容忍》刷屏,引發熱議,早在秦朝,秦始皇為加強對
官員的監察,設置了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縣令
【答案】C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秦始皇為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設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C項正確;丞相負責行
政,排除A項;太尉負責軍事,排除B項;縣令是地方行政長官,排除D項。故選C項。
11.據《中國人口史》記載,西漢建立時人口約1650萬,而到漢武帝元光六年時(前129年)人口達
到3600萬,僅黃河中下游這一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長了2.5倍,出現了多年未
有的繁榮富庶的景象。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郡國并行導致勢力膨脹B.休養生息促進民戶繁息
C.鐵犁牛耕的發明與推廣D.打擊豪強查明隱匿人口
【答案】B
【詳解】
材料反映,從漢武帝時期,全國人口比西漢建立時期有了大幅增長,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初期實行休
養生息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B項正確;A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BD項
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故選B項。
12.桑弘羊是漢武帝的顧命大臣之一。下表信息說明,桑弘羊輔佐漢武帝的歷史功績是()
時間官職主要作為
前120年侍中參與鹽鐵官營規劃等
前115年大農丞,大農令副手參與鑄五銖錢、西北屯田等事務
前110年治粟都尉,代理大農令推行鹽鐵官營制度和均輸法等
A.構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B.創新政治體制消除地方分裂勢力
C.奠定文治武功的物質基礎D.開疆拓土充實邊疆軍事力量
【答案】C
【詳解】
第5頁共94頁.
依據表格信息可知,桑弘羊輔佐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統一鑄五銖錢,結合所學知識,這些舉措有利
于加強朝廷對經濟的控制,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從而奠定漢武帝文治武功的物質基礎,C項
正確;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構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排除A項;漢武
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并且實行刺史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地方分
裂勢力,排除B項;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人反擊匈奴,開疆拓土,充實邊疆軍事力量,排除D項。
故選C項。
13.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旨在借“絲綢之路”這一歷史符號,溝通歷史與未來,連接
中國與世界。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是為了()
A.宣揚國威,以加強對西域的管轄B.促進區域間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C.促進中國與中亞地區的貿易往來D.開辟東西方貿易往來的新渠道
【答案】B
【詳解】
漢武帝時期開辟了陸上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
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B項正確;絲綢之路的開通并不是宣揚國威,排除A項;絲綢之路促進了中
國與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排除C項;開辟東西方貿易往來的新渠道不是目的,是影響,排除D項。
故選B項。
14.2022年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他在演講中強調:“堅定信心、
同舟共濟,是戰勝疫情的唯一正確道路。”抗擊疫情各環節中,預防疾病必不可少。無獨有偶,在我國
東漢時期的醫書《傷寒雜病論》里也提出了“治未病”理論,該醫書的作者是()
A.賈思勰B.畢昇C.張仲景D.李時珍
【答案】C
【詳解】
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提出了“治未病”理論,全面闡述了
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C
項正確;賈思勰是農學家,排除A項;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排除B項;李時珍代表作是《本草綱目》,
排除D項。故選C。
15.李白有詩曰:“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該詩反
映的事件()
A.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B.為曹操統一北方地區奠定基礎
第6頁共94頁.
C.標志著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D.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
【答案】D
【詳解】
根據材料“赤壁”“周瑜”“曹公”可知,詩歌反映的事件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
基礎。D項正確;淝水之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排除A項;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
了基礎,排除B項;魏蜀吳三個政權的建立標志著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
16.從框中的課題中反映出的主題是()
三國鼎立
西亞的短暫統一和北方民族的內遷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C.民族關系的發展和社會變化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答案】A
【詳解】
根據材料“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北魏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融合”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主題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的時代特征,A項正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指的是秦漢時期的歷史,這與題意不符合,
排除B項;“民族關系的發展和社會變化”與“三國鼎立”不符合,排除C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
發展”指的是隋唐時期,這與題意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A項。
17.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強調“商賈之事,闕而不錄,花草之流,該不足存”;宋應星在《天工開物》
序言強調“貴五谷而賤金玉”;徐光啟在《農政全書》強調“凡農本三卷,皆百家有關民事之言,而終以
明代重農之典”。這些記錄主要反映了()
A.心存百姓思想B.農業為本思想C.農業科技思想D.農商并重思想
【答案】B
【詳解】
第7頁共94頁.
中國古代自戰國以來,重農抑商就是基本的經濟政策。材料“商賈之事,闕而不錄”說明《齊民要術》
不重視工商業,材料“貴五谷而賤金玉”反映《天工開物》對農業的重視,材料“凡農本三卷,皆百家有
關民事之言,而終以明代重農之典”反映《農政全書》是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可見,以上材料主
要反映了農業為本的思想,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心存百姓思想,排除A項;材料無關農業科技思
想,排除C項;重農抑商是戰國古代基本經濟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
18.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和歷史事實進行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判表述。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孫劉聯軍在赤壁以少勝多大敗曹軍B.隋煬帝創立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C.元朝設立宣政院掌管西藏軍民事務D.明朝徐光啟撰寫《農政全書》,總結農業成果
【答案】B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分析隋煬帝創立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是對科舉制度評價,屬于歷史評
價,B項正確;孫劉聯軍在赤壁以少勝多大敗曹軍,元朝設立宣政院掌管西藏軍民事務,明朝徐光啟
撰寫《農政全書》,總結農業成果,都屬于歷史陳述,排除ACD項。故選B項。
19.唐代音樂、舞蹈、雕塑吸收了波斯、天竺等外來藝術精華;人們的衣食住行、娛樂活動等也多受
西北少數民族習俗影響。這些反映了當時()
A.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成為主流B.繁榮的海外貿易和商品經濟
C.唐朝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D.開放的社會風氣和文化自信
【答案】D
【詳解】
概括“吸收了波斯、天竺等外來藝術精華……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影響”可知,唐朝時期社會風氣開
放,具有強大文化自信,對外來藝術和少數民族習俗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態度。D項正確;西北少
數民族習俗影響了唐朝社會生活,但并沒有成為文化主流。排除A項;材料不僅反映了外來藝術文化
的影響還有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B項概括不完整。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受到外來文化和少
數民族文化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
20.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記》記述了玄奘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的概況,包含疆域、
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等。這說明了《大唐西
域記》()
A.主要記載了佛學經典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見證
第8頁共94頁.
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D.是佛教中國化的史料依據
【答案】C
【詳解】
《大唐西域記》記述了玄奘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的概況,內容包括地理、歷史、風土人情及大量的
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等,這些都促進了文明交流的研究,C項正確;《大唐西域記》內容廣泛,材料
無法體現主要記載的是佛學經典,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中印友好交往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信
息無法體現佛教的中國化,排除D項。故選C項。
21.宋初大將曹翰在《退將詩》中寫道:“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當時有諺語曰:“做人
莫做軍,做鐵莫做針。”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
A.宋朝輕視文化教育B.宋朝經濟水平低
C.宋朝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D.宋朝沒有戰爭,社會安定
【答案】C
【詳解】
“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反映了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C
項正確;宋朝重文輕武,并非輕視文化教育,排除A項;宋朝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超過了前代,排除B
項;D項表述不符合宋朝史實,排除。故選C項。
22.“宋朝先后與多個北方民族建立的多個政權形成對峙。與這些政權的和、戰關系,也成為貫穿兩宋
的一條重要歷史線索。”下列對相關史實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遼和南宋簽訂“澶淵之盟”
B.宋夏議和后,雙方邊界貿易興旺
C.北宋名將岳飛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
D.宋金達成議和后,金向南宋未稱臣
【答案】B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宋朝與北方民族政權的議和,客觀上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經濟文化交流,B項正
確;“澶淵之盟”是遼和北宋之間的議和,排除A項;岳飛是南宋抗金名將,排除C項;宋金達成議和,
南宋向金稱臣,排除D項。故選B項。
23.關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說法正確的是
A.造紙術是在東漢時期發明的,并由蔡倫改進后才向外傳播的
第9頁共94頁.
B.南宋時期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C.指南針在宋朝時期廣泛應用于航海,為地理大發現提供了條件
D.火藥是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對中國的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
【答案】C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之后指南針在宋朝時期廣泛應用于航海,為地
理大發現提供了條件,A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西漢發明造紙術,排除A項;北宋的畢昇發明活字印
刷術,排除B項;火藥是古代煉丹家發明的,火藥雖然在中國戰場上使用,但是中國仍然是冷兵器時
代,對中國的作戰方式沒有產生巨大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
24.中國古代農民重視用糞肥田,漢唐時期北方的肥料技術已趨于完備;但自之后,南方的肥料技術
卻有后來居上之勢;至明清時期南方的肥料技術達到了傳統時代的頂峰,并開始輻射到北方地區。這
一變化客觀上反映()
A.南方農業生產技術持續領先北方B.北方農業生產技術完備不需要改善
C.南方土壤條件差所以更需要肥料D.經濟重心的南移帶動農業技術提升
【答案】D
【詳解】
隨著古代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北方的技術逐漸傳入南方。“明清時期南方的肥料技術達到了傳統時代
的頂峰”說明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農業技術得以提升,D項正確;南方技術并不是持續領先北方,排
除A項;材料不是說明北方農業生產技術完備不需要改善,排除B項;材料也不是說明南方土壤條件
差所以更需要肥料,排除C項。故選D項。
25.積水潭是元朝大運河的碼頭,南方的糧食、木材經此進入大都。“川陜豪商,吳楚大賈,飛帆一葦,
徑抵輦下。”米市、面市、緞子市、皮帽市、帽子市、鵝鴨市、珠子市、珍寶市、柴炭市、鐵器市皆在
這一帶。這一商業布局體現出()
A.北京仿照長安坊市分開B.元朝南北物資交流頻繁
C.大都重回全國經濟重心D.元朝政府推行重商抑農
【答案】B
【詳解】
第10頁共94頁.
據材料可知,南方的糧食、木材等經積水潭進入大都,且碼頭附近形成了繁榮的商業行市,說明元朝
時期南北物資交流頻繁,B項正確。A北京仿照長安坊市分開、C都重回全國經濟重心,這兩項不符合
史實,排除AC項;材料無法體現元朝政府的商業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
26.(2022·河南·一模)北宋東京居民五方雜處,面街而居,將工商經營擴大到全城各個角落。城內出
現一批富商大賈,官僚貴族也紛紛開店,過去官場以商為恥的思想,被沖蕩得干干凈凈。這種情況反
映出()
A.東京商品經濟繁榮B.北宋重商輕農
C.坊市制度阻礙發展D.宋代全民皆商
【答案】A
【詳解】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商品經濟發展,尤其是首都東京,商品經濟繁榮,東京居民五方雜處,
面街而居,將工商經營擴大到全城各個角落。城內出現一批富商大賈,官僚貴族也紛紛開店,過去官
場以商為恥的思想,被沖蕩得干干凈凈,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輕農,我國當時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
排除B項;宋代已打破了坊市制度,排除C項;宋代東京城居民、富商、官僚紛紛從事工商業經營,
但沒有農民,所以不能說全民皆商,排除D項。故選A項。
27.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對于科學史家說來,唐代不如后來的宋代那么有意義……
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考任何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就在宋代。”下面能印證
其觀點的是
A.火藥最早用于軍事B.指南針用于航海
C.《千金方》成為臨床百科全書D.紙成為廣泛的書寫材料
【答案】B
【詳解】
根據“對于科學史家說來,唐代不如后來的宋代那么有意義……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考任何種具
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就在宋代。”可得出宋代指南針用于航海,B項正確;火藥最早
用于軍事在唐朝末年,排除A項;唐朝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排除C項;D項是在
魏晉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
28.《明史》記載:“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李時珍)乃窮搜博采,芟(消
除)煩補闕,歷三十年,閱書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厘為
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可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第11頁共94頁.
A.其部卷分類一直是世界最先進的藥書編目B.是對古代藥物學成果的鑒別、整理和補充
C.吸收了中國歷代農學家的成果和思想方法D.收錄的藥物和藥方解決了世界醫學的難題
【答案】B
【詳解】
根據材料信息,“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李時珍)乃窮搜博采,芟(消除)
煩補闕,歷三十年,閱書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厘為一十
六部,合成五十二卷。”可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對古代藥物學成果的鑒別、整理和補充,B項
正確;“世界最先進的藥書編目”說法不符史實,排除A項;《本草綱目》吸收是中國鋰電藥物學書籍
成果,排除C項;《本草綱目》總結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收錄的藥物和藥方解決了世界醫學的難題”
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
29.康熙帝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臺灣鄭氏集團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議和,請求“照……高麗外國之
例,稱臣奉貢”。康熙帝表示“臺灣不可與……高麗外國比”,拒絕了鄭氏的請求。康熙帝此舉()
A.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B.挫敗了外來勢力對臺灣的入侵
C.促進了同臺灣的交往D.加強了與少數民族政權的聯系
【答案】A
【詳解】
依據題干中康熙帝表示“臺灣不可與……高麗外國比”,拒絕了鄭氏的請求,可知表明了康熙皇帝堅決
將臺灣納入清朝版圖的決心,此舉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A項
正確;題干反映的是康熙帝拒絕了臺灣鄭氏集團的請求,沒有體現挫敗了外來勢力的入侵,排除B項;
題干的重點在于說明康熙帝此舉維護了國家統一,而不僅僅是促進了與臺灣的交往,排除C項;臺灣
鄭氏集團屬于漢人政權,并非少數民族政權,排除D項。故選A項。
30.史載:雍正時期在文件的封袋上,分別規定右書“辦理軍機處封”,左書“某處某官開拆”,至于皇帝
親筆改定的諭旨,在封袋上,則居中大書“傳諭某處某官開拆”,其封口及書年月日處皆鈴印,可謂秘
密至極。雍正帝這樣做旨在()
A.他可以獨掌朝政B.他和軍機大臣共掌朝政
C.他和軍機大臣相互監督D.他放權給軍機大臣
【答案】A
【詳解】
第12頁共94頁.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是為了將權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手里,因此,在設立軍機處的同時,他又制定了一
些制度限制軍機處的權力。為防止文件在傳遞過程中的失密,由軍機處將文件密封后交兵部捷報處遞
往。在文件的封袋上,分別規定右書“辦理軍機處封”,左書“某處某官開拆”,至于皇帝親筆改定的諭旨,
在封袋上,則居中大書“傳諭某處某官開拆”,其封口及書年月日處皆鈴印,可謂秘密至極。由此可知,
雍正帝這樣做旨在獨掌朝政,A項正確;雍正帝和軍機大臣共掌朝政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軍機大
臣的基本職責是筆錄、傳達皇帝的旨意,排除CD項。故選A項。
31.從元朝開始,歷代中央政府為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都重視對西藏地區的管轄。元
朝和清朝管轄西藏地方事務的機構分別是
A.宣政院、伊犁將軍B.伊犁將軍、達賴喇嘛
C.宣政院、駐藏大臣D.澎湖巡檢司、駐藏大臣
【答案】C
【詳解】
從元朝開始歷代中央政府為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都重視對西藏地區的管轄。元朝和清
朝管轄西藏地方事務的機構或官員分別是宣政院、駐藏大臣。元朝時中央設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區的
行政事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為了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1727年(雍正帝時),
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C項正確;伊犁將軍是清朝時期
管理新疆地區的機構,排除AB項;元朝時期設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排除D項。故選C項。
32.呂思勉先生說:“唐朝自稱為西涼李器之后,近人亦有疑其為胡族的,信否可不必論,民族的特征,
乃文化而非血統。”材料中,呂思勉先生意在強調()
A.胡漢一家的事實B.血緣紐帶的失落
C.中華文化的博大D.民族認同的標準
【答案】D
【詳解】
根據材料“民族的特征,乃文化而非血統”可知呂思勉先生說明了民族特征的本質,同時也說明了民族
認同的標準是文化而非血緣,D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是唐代民族認同的標準,而非證實胡漢關系,
排除A項;材料主旨強調是唐代民族認同的標準,血緣紐帶的失落與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項;本
題反映的民族關系,而非中國文化,排除C項。故選D項。
33.下圖是某七年級學生在學習之后制作的讀書摘要。從中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是()
第13頁共94頁.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元朝時,中央政府首次在該地區建立行政機構;1684年清政府在該地區設府,1885年正式建省,成為
中國的一個行省。這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該地區的管轄。
A.中原人民與臺灣的交往開始于元朝
B.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中國的行省制度起源于近代的清朝
D.清朝設立統一的邊疆地區管理機構
【答案】B
【詳解】
根據材料中讀書摘要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表述的是中央對臺灣地區的管轄,元朝在澎湖島設
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和琉球;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表明臺灣是中國
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項正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國時期的衛溫就已
經到達臺灣,排除A項;中國的行省制度起源于近代的元朝,排除C項;清朝在不同邊疆地區設置不
同的管理機構,排除D項。故選B項。
34.幾百年來,鄭成功一直得到海峽兩岸中華兒女的敬仰,主要是因為鄭成功()
A.曾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斗爭B.打敗荷蘭殖民者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C.挫敗倭寇在東南沿海的騷擾D.鄭成功設置臺灣府有效管理和開發臺灣
【答案】B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成功是中國的民族英雄,他打敗荷蘭殖民者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維護了民
族利益。B項正確;鄭成功堅持抗清斗爭是他個人的政治抱負,不屬于民族利益。排除A項;挫敗倭
寇在東南沿海騷擾的民族英雄是戚繼光。排除C項;在臺灣設立臺灣府的是清政府而不是鄭成功。排
除D項。故選B項。
35.諺語的演變蘊含者一定的歷史信息。從南宋時期的“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到明清時期的“湖廣熟,
天下足”,這兩句諺語變化表明()
A.兩湖地區取代江浙成為產糧重要地區B.宋以后江南因戰亂多農業發展受影響
C.江浙地區經濟逐步落后D.明清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答案】A
第14頁共94頁.
【詳解】
根據題干信息“天上天堂,地下蘇杭”、“湖廣熟,天下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體現了糧食主
產區的轉移,兩湖地區取代江浙成為產糧重要地區。A項正確;宋朝以后北方因戰亂多農業發展受影
響,排除B項;江浙地區經濟并沒有因為糧食主產區的轉移而落后,排除C項;南宋時完成經濟重心
的南移,排除D項。故選A項。
36.研下表。由表中數據反映的現象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是()
時間人口總量糧食總量(斤)人均耕地(畝)人均糧食(斤)
康熙二年(1663年)0.95億1163億6.881183
乾隆六十年(1795年)3.01億2576億2.14867
清朝前期人口和糧食產量表A.人地矛盾逐漸突出,自然環境遭到破壞B.耕地面積不斷擴大,邊遠
地區得到開發
C.人均糧食嚴重不足,出現大面積的饑荒D.農業品種產量增加,城鎮商品經濟繁榮
【答案】A
【詳解】
根據題干可知,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均耕地面積的較少導致人地矛盾逐漸突出,越來越多的土地、山
林別開發出來種植糧食,導致自然環境遭到破壞,A項正確;耕地面積不斷擴大,邊遠地區得到開發
不屬于社會問題,排除B項;題干體現不出人均糧食嚴重不足,出現大面積的饑荒,排除C項;題干
沒有提及農業生產和商業發展的具體情況,且這也不屬于社會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
37.玉米、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逐漸得到推廣。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
們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和土地等去發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這些高
產作物傳入中國是在()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答案】C
【詳解】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從外國引進的作物如玉米、番薯、馬鈴薯,在清朝時得以普遍種植,
這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結合史實可知
題干中作物傳入中國是在明朝,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C。
第15頁共94頁.
38.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三晉大地璀璨的文
化瑰寶,黃河新聞網將有關山西的建筑雕塑、文物古跡、歷史典故、成語故事,進行收集、整理、精
編、發表,讓山西的文化傳播得更廣、更遠。下列建筑雕塑能夠見證山西晉商民俗文化的是()
A.洪洞大槐樹B.平遙“日昇昌”票號C.云岡石第20窟大佛D.平
型關大捷紀念館
【答案】B
【詳解】
“日升昌”票號是明清時期山西的商業機構,因此能夠見證山西晉商民俗文化,B項正確;大槐樹、大佛
和平型關大捷紀念館都與商業無關,排除ACD項。故選B項。
39.如下圖名為《耕織圖》(局部),最早為宋代畫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讓畫家重新繪制,乾隆
帝命人把此圖與其他多幅農耕與桑蠶生產圖,刻于石上,鑲嵌于玉河齋(今頤和園內)的游廊上,勉
勵人們勤耕細織,爭取好的收成。據此可以得出的認識是
A.清代農業題材的繪畫作品受重視
B.農業的進步推動了經濟重心南移
C.中國古代社會較為重視農業生產
第16頁共94頁.
D.由宋到清農業生產水平沒有發展
【答案】C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中國的封建社會是農業社會,以農為本,統治者重視《耕織圖》,體現出中國古代社
會較為重視農業生產,C項正確;清代農業題材的繪畫作品受重視是表象,排除A項;宋代經濟重心
南移完成,但材料說的是清代,排除B項;由宋到清農業生產水平有發展,有量的提升,排除D項。
故選C項。
40.清朝前期,江寧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
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0000人。材料說明了清朝()
A.手工業得到很大的發展B.商業貿易十分興盛
C.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D.鼓勵發展工商業
【答案】A
【詳解】
材料中棉紡織業屬于手工工場組織下的紡織業,不僅是工場數量多,織布的人也較多說明當時手工業
得到很大發展,A項正確;材料只是闡述手工業的規模等,沒涉及商業興盛的信息,排除B項;清朝
前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被限制發展,排除C項;清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排除D項。故選A項。
41.老師在網課中給同學們推送資料庫含有以下內容“廢丞相”、“八股取士”、“軍機處”、“文字獄”,并
要求結合所給資料撰寫小論文。下列最可能成為該論文題目的是()
A.思想控制的加強B.特務統治的強化C.地方管理的加強D.君主專制的強化
【答案】D
【詳解】
為了加強君權,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科舉考試實行“八股取士”。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君
主專制進一步強化。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清朝大興文字獄。因此,最可能成為該論文題目的是君主專
制的強化,D項正確;思想控制的加強與題干的“廢丞相、軍機處”不符,排除A項;特務統治的強化
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項;地方管理的加強與廢丞相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42.學者鄭石橋指出:“宰相輔政制度的沿革趨勢體現了皇帝專制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和駕馭百官能力
的不斷提升。”此觀點表明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是()
A.皇權掌管中央機構,相權主管地方行政,兩者互相監督
第17頁共94頁.
B.丞相為百官之首,是皇帝處理國家政務不可或缺的助手
C.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
D.宰相由充當皇帝顧問到主持朝政,最后完全架空了皇帝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宰相輔政制度的沿革趨勢體現了皇帝專制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和駕馭百官能力的不斷提升。”
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明朝廢除
宰相制度,C項正確;A項表述錯誤,皇權高于相權,不可能兩者互相監督,排除;B項表述正確,但
是不是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排除;“最后完全架空了皇帝”表述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
選C項。
43.自古以來,中外交往源遠流長。下列對古代中外交往史實的解讀,不準確的是()
A.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B.中國的指南針、火藥的發明和外傳,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C.鄭和下西洋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D.面對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清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禁止對外貿易
【答案】D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只準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而不是禁止對外
貿易,D項符合題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
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
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A項不符合題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指南針和火藥的傳播至西方,
促進了西方新航路的開辟,即我國指南針、火藥的發明和外傳,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B
項不符合題意;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
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
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C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項。
44.清代史學家趙翼在《檐曝雜記》卷一《軍機處》中說:“(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
贊畫于其間也。”由此可知()
A.軍機處的設立強化了皇權
第18頁共94頁.
B.軍機處權力高于皇權
C.軍機大臣與皇帝共掌朝政
D.軍機處的設立制約了皇權
【答案】A
【詳解】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檐曝雜記》卷一《軍機處》中說:“(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
于其間也。”由此可知軍機處的設立強化了皇權。雍正年間,朝廷臨時設立軍機房,處理西北軍務,不
久改名軍機處,成為常設機構,由皇帝選派親信大臣組成。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
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
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A項正確;軍機處是皇帝的秘書咨詢機構,不能對皇權產生任何制約作用,
更不可能高于皇權或與皇帝共掌朝政,排除BCD項。故選A項。
45.根據所學知識,分析下列兩幅圖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①秦朝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形成時期
②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漸趨衰落、專制主義走向頂峰
③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強盛時期,專制主義走向頂峰
④中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發展趨勢與封建社會發展進程成正比關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
【答案】D
【詳解】
依據所學可知,秦朝建立后,為了適應新的統一形勢,加強封建統治,秦朝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
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了鞏固統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從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
以強化皇權;雍正年間,設置軍機處,輔助皇帝處理政務。這一特殊機構便于皇帝獨斷朝政,從而使
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標志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漸趨衰落、專制主義走向頂峰;①②正確,D項正
第19頁共94頁.
確;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強盛時期,專制主義走向頂峰、中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發展趨勢與封建
社會發展進程成正比關系表述錯誤,③④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
46.有學者指出,安史之亂后涌現出更多的藩鎮,這是帝國為化解安史危機,甚至還包括帝國前期痼
疾而采取的一種相當理性的措施,在與藩鎮的博弈之中,唐帝國通過不斷學習與調整,重新樹立起它
對藩鎮的權威與控制力。該學者意在說明
A.藩鎮割據延續了唐朝統治B.藩鎮使中央權威受到挑戰
C.藩鎮解決了帝國前期危機D.安史之亂后國家走向分裂
【答案】A
【詳解】
根據“在與藩鎮的博弈之中,唐帝國通過不斷學習與調整,重新樹立起它對藩鎮的權威與控制力。”可
得出藩鎮割據的形成,一定程度是使康王朝不斷調整統治策略,延續其發展,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
不是威脅,排除B項;危機并沒有解決,而是帶來的一定的危機,排除C項;唐朝當時并沒有分裂,
排除D項。故選A項。
47.分析下表,以下與唐代人口變化有關的因素是()
武則天神龍元
時唐太宗貞觀十三唐玄宗天寶十三唐代宗廣德二
年
間年(639年)年(754年)年(764年)
(705年)
人
1235萬人約3714萬人5288萬人約1600萬人口
口
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②生產工具的改進
③安史之亂④五代十國的政權割據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
③④D.①②③
【答案】D
【詳解】
表格說明唐代天寶十三年以前人口大幅增加,導致這一變化的因素主要在于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安定,
生產工具改進帶來農業生產的進步;天寶十三年以后人口大幅下降主要是因為安史之亂,①②③符合
題意,D項正確;五代十國的政權割據是在唐王朝滅亡之后,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
第20頁共94頁.
48.文學可以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
閑愁”、“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里依次引用的
文學形式分別是()
A.楚辭、漢賦、唐詩B.楚辭、唐詩、宋詞
C.宋詞、唐詩、楚辭D.唐詩、宋詞、元曲
【答案】D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詩講究嚴格的格律,句式整齊,對仗工整,用韻規范;詞,句子長短參差,便
于抒發感情;曲則可雅可俗,更為生動活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很明顯是唐詩,出自初唐詩
人王勃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屬于宋詞,出自李
清照的代表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
下,斷腸人在天涯”則是馬致遠的散曲作品《秋思》中的名句。D項正確;《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第
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相傳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漢賦是在漢朝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為
漢朝儒客文人熱衷的文體,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排除ABC項。故選D項。
49.央視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掀起了一股全民鑒賞古典詩詞的熱潮,傳統文化成為流行。以下文學
作品的文學體裁是
①……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蹴罷秋千》
②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尸首。
A.漢賦和唐詩B.唐詩和宋詞
C.宋詞和元曲D.元曲和小說
【答案】C
【解析】
【詳解】
依據“①……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蹴罷秋千》”可知出自宋代女詞人
李清照的作品,“②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
尸首”可知出自元曲代表人物關漢卿的作品《竇娥冤》,由此可見相關文學體裁是宋詞和元曲。C項正
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
50.北京冬奧會在立春這一天開成。并用“二十四節氣”倒計時。諺語“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體現了
二十四節氣服務于
第21頁共94頁.
A.運動健身B.飲食調理C.農時安排D.商業貿易
【答案】C
【解析】
【詳解】
諺語“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說明立春以后,就應該準備春耕了。諺語體現了二十四節氣服務于農
時安排,C項正確;材料信息與運動健身、飲食調理、商業貿易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項。
51.《全球通史》載:“在15世紀早期這段異乎尋常的歷史中……航海業以其杰出的技術和驚人的范
圍,明確證明了中國在世界航海業中的領先地位。”下列能夠證明此觀點的是
A.鄭和下西洋B.鑒真東渡日本C.戚繼光抗倭D.15世紀中國發明了指南針
【答案】A
【詳解】
明成祖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用中國的貨物換取海外的奇珍。1405年到
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
紅海沿岸。鄭和下西洋歷時長、次數多、規模大、形式多、地域廣,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證明了中國在世界航海業中的領先地位,A項正確;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與航海事業無關,排除B
項;C項是反抗侵略,排除C項;指南針宋代就已經出現,排除D項。故選A項。
52.現在流行穿越電視劇,穿越小說,但許多劇情與歷史事實不符,而遭到不少學者批評。下列劇情
符合史實的是()
A.秦始皇派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B.唐朝時期,晉商行遍大個中國
C.明朝時期,李華參加戚家軍在臺州抗擊倭寇D.清朝時期,土爾扈特部回歸云南居住
【答案】C
【詳解】
據所學知識,明朝時期,戚繼光組建戚家軍抗擊倭寇,C項正確;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
排除A項;晉商出現于明代,排除B項;清朝時期,土爾扈特部回歸,被安置在新疆,排除D項。故
選C項。
53.據統計,僅在明朝永樂年間,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東南亞及非洲國家使節來華共三百余次,平均
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國王在率團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在遺囑中都表示要將自己葬于中國。
這段材料有利于研究明朝的()
A.農業發展B.皇權加強C.文學繁榮D.對外交往
第22頁共94頁.
【答案】D
【詳解】
根據材料“使節來華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國王在率團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都表示要將自己葬于
中國”可知,說明當時中華文明對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D項正確;ABC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BC
項。故選D項。
54.長城以北的草原文化騎馬、射箭、音樂、歌舞等通過長城沿線的經貿互市傳到了長城南面的許多
城市,傳到帝都北京以及全國許多城市,長城以南的文學作品、詩歌、戲劇、文化等也通過長城沿線
的開放市場傳到了長城以北。材料表明長城是
A.單純的軍事防御工程B.區域間經濟交往的障礙
C.連貫東西的重要商路D.文化交流的橋梁與見證
【答案】D
【解析】
【詳解】
依據題干“長城以北的草原文化騎馬、射箭、音樂、歌舞等通過長城沿線的經貿互市傳到了長城南面的
許多城市,傳到帝都北京以及全國許多城市,長城以南的文學作品、詩歌、戲劇、文化等也通過長城
沿線的開放市場傳到了長城以北”可知長城推動了少數民族和漢族間文化的交流,可以作為歷史上文化
交流的橋梁與見證,D項正確;題干表明長城并不是單純的軍事防御工程,也承載了文化交流的使命,
排除A項;題干不是反映長城阻礙區域間經濟交往,而是反映出長城推動了區域間經濟文化往來,排
除B項;連貫東西的重要商路是絲綢之路,題干反映的是長城推動了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排除C項。
故選D項。
55.下列三幅圖片共同反映了()
第23頁共94頁.
A.中原文明,源遠流長B.中醫藥學,博大精深
C.科技成就,燦爛輝煌D.河南文化,歷史悠久
【答案】B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都是我國古代著名醫學著作,這三者
共同反映了我國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B項正確;三幅圖片強調的主旨是古代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幼兒園食品安全教育教案(小班)
- 安全教育體系構建與實施路徑
- 2025子女贍養合同
- 2025年版金融借款合同范本
- 練聲曲發聲訓練教學課件
- 八年級環境教育課件
- 2025標準倉儲保管合同模板
- 2025年廢棄土地租賃合同范本
- 2025農業產品買賣合同模板
- 保潔安保合同范例
- 合伙人協議書模板
- 2025年中考第一次模擬考試卷:生物(成都卷)解析版
- 歲月不負母親時光留住溫情 課件高二下學期母親節(5月11日)主題班會
- Unit 5 Animals Lesson 3 教學設計-人教精通版三年級英語下冊
- 2025年河南空港數字城市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第一批社會招聘2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年四川公安廳招聘警務輔助人員筆試真題
- 網站聯盟廣告專題報告
- 廣東入團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上半年重慶合川區招考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平安人壽代理合同協議
- 貴州煙草專賣局招聘筆試題庫2025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