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湖南省部分學校高三上學期10月階段檢測聯合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湖南省部分學校高三上學期10月階段檢測聯合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湖南省部分學校高三上學期10月階段檢測聯合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湖南省部分學校高三上學期10月階段檢測聯合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湖南省部分學校高三上學期10月階段檢測聯合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階段檢測聯合考試地理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航空貨運是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配置全球和大區域尺度的優質資源,從而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2008—2019年,成都、昆明、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地的機場建設成為我國的樞紐機場。下圖示意2000—2019年中國航空貨運吞吐量分布橢圓中心(重心)及其變化軌跡。完成下面小題。1.2000—2004年,我國航空貨運吞吐量重心大致向()A.東南方向移動 B.西南方向移動 C.東北方向移動 D.西北方向移動2.影響2008—2019年我國航空貨運吞吐量重心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市場需求 B.國家政策 C.人口遷移 D.生態環境【答案】1.A2.B【解析】【1題詳析】讀圖可知,2000—2004年,我國航空貨運吞吐量重心由西北向東南方向移動,A正確,BCD錯誤。故選A。【2題詳析】2008—2019年,我國航空貨運吞吐量重心呈現向西南方向移動的趨勢,在該時期,我國西部地區著力建設樞紐機場,成都、昆明、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地機場的航空貨運樞紐地位不斷提高,航空網絡逐步完善,這是受國家政策影響的結果,B正確;東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市場需求較大,人口遷入較多,AC錯誤;與生態環境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B。黃河流域城市分布整體上較為分散,區域中心結構呈現明顯的多極化特征。從流域上、中、下游來看,區域發展水平不均衡,網絡中心性自上游至下游逐漸增強,七大沿黃城市群形成了“3+4”的空間組織格局(如圖)。完成下面小題。3.圖示e表示的城市群是()A.蘭西城市群 B.寧夏沿黃城市群 C.中原城市群 D.晉中城市群4.越靠近黃河下游的城市群()A.人口集中程度越高 B.生態環境越好 C.資源開發程度越低 D.對外聯系越少5.制約黃河上游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是()A.能源條件 B.水源條件 C.勞動力數量 D.海拔【答案】3.D4.A5.B【解析】【3題詳析】據圖可知,e城市群中的次中心城市太原地處山西省中部地區,因此e表示的城市群是山西中部城市群,簡稱晉中城市群,D正確;蘭西城市群以蘭州為中心,對應a;寧夏沿黃城市群以銀川為中心,對應b;中原城市群以鄭州為中心,對應f,ABC錯誤。故選D。【4題詳析】黃河上、中、下游城市群在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較大差異。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推出,黃河流域越靠近下游地區,人口的集中程度就越高,資源開發程度越高,經濟與交通的對外聯系就越緊密,A正確,CD錯誤;黃河流域整體生態環境都比較脆弱,B錯誤。故選A。【5題詳析】黃河上游地區主要為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短缺,因此水源條件成為影響該地區發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B正確;黃河上游水能資源比較豐富;勞動力數量、海拔不是主要制約因素,ACD錯誤。故選B。黑碳氣溶膠的排放來源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自然源排放,如火山噴發和森林火災釋放的黑碳等;第二類是人為源排放,即社會經濟活動導致的生物質和化石燃料燃燒釋放的黑碳。下圖示意有貿易與無貿易情景下北半球黑碳近地表濃度差值的緯向平均,若差值為正值表明國際貿易使得該地區黑碳近地表濃度增加。完成下面小題。6.從產品消費端來看,減少傳輸到北極地區黑碳量的國際貿易主要發生在()A.10°N—15°N B.30°N—40°N C.55°N—65°N D.80°N—90°N7.相對于無貿易情景,有關黑碳的國際貿易可能會()A.減緩北極海冰消融 B.解決全球氣候變暖C.增加北極極夜天數 D.降低西歐環境質量【答案】6.C7.A【解析】【6題詳析】通過國際貿易,發達國家(消費端)獲得了產品,可以減少黑碳排放,向發展中國家轉嫁污染,而發展中國家(生產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而生產廉價產品,增加了黑碳排放,造成環境污染。據圖可知,55°N—65°N存在明顯的負值,該緯度范圍位于西歐地區。西歐等發達地區通過國際貿易向西歐以南的發展中國家轉移了大量的黑碳排放,從而減少傳輸到北極地區的黑碳量,降低了北極的黑碳量,C正確,ABD錯誤。故選C。【7題詳析】據圖可知,總體上國際貿易和產業鏈的南移使得北極地區(>66.7°N)黑碳近地表濃度下降,這樣會減少地表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有利于減緩北極海冰消融,A正確;有關黑炭的國際貿易只是在發達國家(消費端)與發展中國家(生產端)交換碳排放,并不能降低全球的碳排放量,所以不能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B錯誤;極夜天數與地球公轉有關,C錯誤;西歐地區通過國際貿易轉移了黑碳排放,有利于地區環境質量的提升,D錯誤。故選A。石柱向斜位于重慶市方斗山背斜以東,北起豐都縣五龍場,向南延伸至木根鋪。下圖為該向斜中段剖面示意圖(方位以正北為0°,順時針方向繞轉)。完成下面小題。8.圖示巖層大多形成于()①高溫高壓環境②沉積環境③固結成巖作用④巖漿活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圖示石柱向斜中段地表巖層形成時間最晚的地點是()A.銀廣槽 B.木根鄉 C.仙女山 D.炭廠坡10.圖示石柱向斜中段地區()A.向斜構造必形成河谷 B.地下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C.地殼運動活躍度較低 D.槽谷呈東北—西南走向【答案】8.C9.B10.D【解析】【8題詳析】由材料可知,圖中石灰巖、泥質石灰巖、白云巖等巖石都具有典型的層理構造,為沉積巖,其形成于沉積環境,經固結成巖作用,形成沉積巖,②③正確,C正確;高溫高壓環境形成變質巖,巖漿活動形成巖漿巖,ABD錯誤。故選C。【9題詳析】根據材料可知,在地表巖層中,處于最上層的巖層(白云巖)形成最晚,它位于木根鄉附近,B正確,ACD錯誤。故選B。【10題詳析】根據材料可知,向斜主要形成了山地,A錯誤;圖中沒有看到地下溶洞、暗河等喀斯特地貌,B錯誤;圖中有巖層彎曲和斷層,說明該地區地殼運動比較活躍,C錯誤;結合圖中方向可以判斷,其槽谷走向為東北—西南走向,D正確。故選D。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冬季的氣溫上升速率超過了夏季。下圖示意冬季降雪通過改變春季平均吸收太陽輻射(向下箭頭)、融雪熱通量(向上箭頭)和累積積溫(虛線)對春季物候期的影響機制。完成下面小題。11.響應氣候變暖最為顯著的植被類型是()A.熱帶雨林 B.熱帶草原 C.溫帶森林 D.溫帶草原12.在半干旱的亞寒冷氣候區過早的融雪可能會()A.導致早春旱情加重 B.降低植物低溫損害C.降低早春土壤濕度 D.導致春季物候推遲13.在濕潤的冬季之后,我國北方地區植被春季物候期會出現延遲的現象,其根本原因是()A.冬季降雨較多 B.太陽輻射吸收量減少C.春季積雪較厚 D.植物葉片熱量條件差【答案】11.C12.D13.C【解析】【11題詳析】低緯度(熱帶)地區氣候的季節變化較小,全年高溫或全年低溫,植被適應氣候變化的敏感度較低;溫帶地區氣候的季節變化相對較大,而相較于溫帶草本,溫帶森林對氣候變暖反饋效應更為敏感,進而導致溫帶樹木生長周期起始或結束時間的提前或延遲,因此溫帶植被較熱帶植被對氣候變暖的響應顯著,溫帶森林對氣候變暖的響應尤為顯著,C正確,ABD錯誤。故選C。【12題詳析】積雪是干旱、半干旱區植被生長的重要水源。冬季的積雪有助于維持適宜的溫度,保護植物免受低溫的損害,但在半干旱的亞寒冷氣候區,如果積雪過早融化,而霜凍風險仍然存在,植物可能在早春遭受霜凍(低溫)損害,這可能導致春季物候推遲,D正確。過早的融雪會增加土壤水分(濕度),緩解早春旱情,增加植被受春季低溫損害的影響,ABC錯誤。故選D。【13題詳析】當我國北方地區冬季降水量(圖中以降雪為主)較大時,會形成大量且持續時間較長的積雪。積雪的存在會降低春季溫度,因為積雪減少了太陽輻射的吸收量,并且融化需要消耗更多的熱量。這種影響會減少春季累積的熱量,導致植物葉片萌發所需的熱量不足,從而延遲植物葉片萌發時間。故濕潤的冬季之后,我國北方地區植被春季物候期會出現延遲,根本原因是春季積雪較厚,C正確,ABD錯誤。故選C。地下水作為自然界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地表河流湖泊等水體相比,通常具有水儲量大、水質優良、難以被污染等多重特點。某地理研究小組在2022年極端干旱背景下,以我國某湖泊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地下水水文情勢。據了解,明清時期,該湖泊東側地區瓷器貿易發達。下圖示意該湖泊極端干旱年和基準年的降水量與蒸發量變化。完成下面小題。14.該湖泊最有可能是()A.青海湖 B.滇池 C.呼倫湖 D.鄱陽湖15.推測極端干旱會導致該湖區()①地下水流速加快②地下水流速減慢③地下水排泄強度增加④地下水排泄強度減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6.2022年,該湖區地下水情勢發生顯著變化,會導致()A.苔草植被群落上移 B.蘆葦植被向低處延伸C.越冬鳥類生存難度降低 D.沉水型植被面積增大【答案】14.D15.A16.B【解析】【14題詳析】由材料可知,明清時期,該湖東側地區(景德鎮)瓷器貿易發達,且7—8月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降水不多,故判斷該湖所處省份為江西省,該湖應為鄱陽湖,D正確。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地區,全年氣候干旱少雨;滇池流域位于我國西南地區,夏季降水豐富;呼倫湖流域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氣候干旱少雨,冬冷夏熱,ABC錯誤。故選D。【15題詳析】極端干旱會導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勢必導致該湖區地下水迅速向外排泄,地下水流速加快,①③正確,②④錯誤。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16題詳析】受2022年極端干旱的影響,該湖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埋深逐步增加,植被生境大幅度改變,蘆葦等中生性植被群落向低處延伸,同時生長在靠近主湖區低洼灘地的苔草等植被群落也向下移,占據了大量沉水植被的生長區域,沉水植被生境面積明顯減少,進而導致越冬鳥類取食困難,生存難度增加,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蛇口工業區位于深圳市南山區,是中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成立于1979年,由招商局負責集資并組織建設,占地面積約10.85km2。蛇口工業區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隨著發展,逐步增加了配套居住區和公共服務設施。2000年后,蛇口工業區開始進行產業升級,形成了產城融合的綜合開發模式。下圖示意蛇口工業區發展演變的兩種模式。(1)簡述模式一選擇拆除地塊內多層廠房的原因。(2)模式二采用整體或局部改造的方式將多層廠房改造成多層辦公區,試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3)推測改造后的蛇口工業區主要發展的產業類型。【答案】(1)周邊地產的發展和生活區居住品質的不斷提高,工業區的地塊價值也隨之不斷升高,在生產成本增加的情況下工業區只能往城市邊緣搬遷;蛇口工業區距離城市中心近;(工業區的土地和建筑的權屬主體明晰且較為單一,)更容易協商搬遷;地塊用地面積較大,廠區拆除后重新規劃更便捷。(2)地塊面積較小,區域開發強度較低,且拆除重建的成本高,經濟效益不高;整體或局部改造可以更經濟地提升地塊的利用效率;整合片區資源,重新規劃功能布局和路網結構,提升地塊的整體功能性和商業價值;降低大規模拆除和重建的成本,同時保留部分原有建筑結構,減少建筑廢棄物的產生。(3)高新技術產業;創意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綜合型產業(復合型產業)等。【解析】【小問1詳析】模式一選擇拆除地塊內多層廠房的原因是:隨著蛇口工業區周邊地區的房地產發展和居民居住品質的提升,該區域的地價隨之升高,進而導致生產成本增加。這種經濟壓力迫使工業設施考慮向城市邊緣遷移,以尋求成本較低的地塊。此外,由于蛇口工業區靠近城市中心,其土地具有較高的商業潛力。因此,拆除舊廠房并進行重新規劃和開發更能提升該區吸引力和經濟效益,加之土地和建筑權屬相對單一,更易于進行協商和搬遷,使得整個拆除和重新規劃過程更為順暢。【小問2詳析】在模式二中,選擇整體或局部改造廠房而非完全拆除,主要是因為這種方式可以降低開發強度和總體拆建重建成本。該地塊面積小,區域開發強度小,經濟效益不高。保留并改造現有建筑,不僅可以提高地塊的利用效率,還可以優化整個區域的功能布局和路網結構,從而提升地塊的商業價值和整體功能性。此外,這種模式還減少了大規模拆除造成的建筑廢棄物,有利于保護環境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小問3詳析】隨著產業升級,蛇口工業區會吸引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創意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內的多種業態。高新技術產業包括信息技術、生物科技等領域,適合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創意文化產業則涵蓋設計、媒體和藝術等創意領域;現代服務業如金融、咨詢、教育和醫療服務也將因區域環境的優化而蓬勃發展。此外,綜合產業園區綜合型產業(復合型產業)的形成將支持這些產業的進行互補和融合,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山犁溝是高緯度大陸架上冰山撞擊沉積海底,發生冰山龍骨“犁耕”作用的標志,表現為從線性到曲線的凹陷。當冰架或冰川斷裂形成冰山后,在冰山漂移過程中,如果冰山水下部分厚度超過當地水深時,冰山接觸到海底,或者冰山融化后重心發生變化,翻轉后撞擊海底,與海床發生相互作用,就會形成冰山犁溝地貌。某極地研究團隊對南極阿蒙森海區域展開探究。圖1示意阿蒙森海區域與環流分布示意圖,圖2為冰山犁溝形成示意圖,冰山在海面以下的部分為冰山龍骨。(1)說出三個影響冰山犁溝大小及形狀的主要因素。(2)阿蒙森海海扇區一直被認為是西南極冰蓋中最脆弱的部分,試分析其原因。(3)冰山在淺海區易發生擱淺并形成冰山犁溝,試簡述其形成過程。【答案】(1)冰山的大小;海水深度;洋流;大氣環境;海底基底;過去冰川變遷的歷史。(2)阿蒙森海海扇區海域面積較廣,(接地線處)水深很大;該沿海冰架規模較小且少,缺乏堅實的冰架支撐;溫暖的繞極深層水通過海底冰蝕槽進入大陸架,潛入冰架下方,導致該區域冰架快速融化和崩塌。(3)南極大陸冰山崩解,落入邊緣淺海區,與海底碰撞,易發生擱淺;冰山擱淺后,在洋流與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冰山底部與海底基巖之間發生相對滑動,在擱淺區內做緩慢運動;這期間伴隨著冰山的崩解與底部消融,同時在海底形成冰山犁溝。【解析】【小問1詳析】冰山犁溝的形成與多個因素相關,主要包括冰山的大小、海水深度以及洋流。冰山的體積和重量決定其對海床的撞擊力度,較大的冰山能夠在海床上形成更深、更寬的犁溝;海水深度對冰山是否能接觸海床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水深較淺的區域,冰山的底部更易與海床接觸,從而形成犁溝;此外,洋流的方向和強度直接影響冰山的移動路徑和速度,進而影響犁溝的長度和形態,洋流可以使冰山沿特定方向移動,形成直線或曲線的犁溝。【小問2詳析】阿蒙森海海扇區被認為是西南極冰蓋中最脆弱的部分,主要原因包括海域寬闊且(接地線處)水深較大,缺乏堅實的冰架支撐,以及溫暖的繞極深層水對冰架的侵蝕;大水深使得冰架缺乏足夠的地面支撐,增加了冰架崩塌的風險;此外,冰架本身支撐條件不足,無法抵抗外來的物理和溫度壓力,溫暖的海水通過海底冰蝕槽進入冰架下方,對冰架進行物理和熱量侵蝕,加速了冰架的融化和斷裂,從而增加了這一區域的不穩定性。【小問3詳析】當冰山底部接觸到較淺的海床時,會因為物理阻礙而發生擱淺;擱淺后,冰山在洋流和地轉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底部與海床基巖之間發生相對滑動,在洋流的持續作用下沿擱淺區內海床緩慢移動;同時伴隨冰山底部的融化和崩解,這些活動在海床上形成了獨特的冰山犁溝地貌。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東北冷渦是受高緯度冷氣團和地球自轉影響而形成的一種切斷低壓,為對流層高層由西風帶深槽發展而來的閉合環流系統,一般維持2—3天,但有時持續時間可長達三周。東北冷渦是影響我國東北地區天氣與氣候的主要環流系統,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但夏季出現的概率要明顯大于冬季。研究表明,東北冷渦在我國東北地區更易發生在暖季,并與當地的暖濕氣流交匯,其影響期間的暴雨日降水量占比最大可超過70%。下圖示意2000—2019年東北冷渦中心(a)全部活動時刻、(b)區域初現時刻、(c)峰值強度時刻以及(d)最后出現時刻的頻數的空間分布,其數值越大,出現概率越大,勢力越強。(1)指出圖示2000—2019年東北冷渦的空間演變特征。(2)研究表明,東北冷渦在圖示地區冷季平均規模大于暖季,持續時間也長于暖季,試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3)簡述在該地區暖季東北冷渦形成的天氣狀況,并為該地區暖季農業防災減災提供合理化建議。【答案】(1)高頻區整體上沿45°N—55°N緯度帶呈東—西走向帶狀分布;東北冷渦中心初現時刻主要位于區域西部(尤其是45°N—55°N西邊界附近);東北冷渦峰值強度時刻,冷渦中心所處位置空間分布與全部活動時刻相似;冷渦中心最后出現時刻主要位于區域東部(尤其是東邊界附近)。(2)該地區緯度位置較高,且靠近亞歐大陸內部,冷季主要受亞洲高壓控制,冷空氣南下活動頻繁;該地區冷季氣候寒冷漫長,地表覆蓋冰雪厚且持續時間長,地表氣溫低;該地區冷季垂直方向大氣層結較穩定,不易形成對流天氣,同時形成的東北冷渦勢力較強,控制范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等。(3)天氣狀況:易產生強對流天氣,伴隨陣性降雨、冰雹和雷雨大風等惡劣天氣;產生低溫冷害天氣;若遇特殊情況,東北冷渦長時間滯留,會形成連陰雨天氣等。合理化建議:加強氣象監測,及時發布農業預警信息;提前準備好防寒物資,做好農作物防災應急策略等。【解析】【小問1詳析】東北冷渦的空間演變特征,主要結合四幅圖的信息,從其所處的緯度范圍和方位兩個角度展開分析。讀圖a可知,東北冷渦高頻區整體上沿45°N—55°N緯度帶呈東—西走向帶狀分布;圖b顯示,東北冷渦中心初現時刻主要位于45°N—55°N西邊界附近;圖c顯示,東北冷渦峰值強度時刻,冷渦中心所處位置空間分布與圖a全部活動時刻相似;圖d顯示,冷渦中心最后出現時刻主要位于東邊界附近。【小問2詳析】東北冷渦在圖示地區冷季平均規模大于暖季,持續時間也長于暖季,其原因可以從冷季圖示大氣環流分布情況、當地氣候及下墊面狀況和當地的大氣結構及東北冷渦的特征等角度進行分析。東北地區大部分位于40°N以北,緯度位置較高,冷季氣溫較低;靠近亞歐大陸內部,冷季受亞洲高壓影響較大,受冷空氣頻繁南下活動影響;該地區氣候寒冷時間長;地表覆蓋冰雪厚且持續時間長,對太陽輻射反射多,地表氣溫低;該地區冷季垂直方向大氣層結較穩定,大氣對流運動較弱,不易形成對流天氣;同時冷季形成的東北冷渦勢力較強,控制范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等。【小問3詳析】暖季東北冷渦在該地區形成的天氣狀況,主要結合東北冷渦的對流天氣及伴隨降水、大風等天氣狀況,易出現低溫冷害天氣和連陰雨天氣等方面回答。應對東北冷渦為該地區暖季農業防災減災提供合理化建議可以從天氣監測預警、提前做好防災救災準備措施等方面進行作答。暖季出現東北冷渦時,大氣垂直方向層結不穩定,對流運動增強,易產生強對流天氣,伴隨陣性降雨、冰雹和雷雨大風等惡劣天氣;冷渦氣溫較低,易帶來低溫冷害天氣;若遇特殊情況,東北冷渦滯留時間偏長,還會形成連陰雨天氣,可能造成洪澇災害等。針對東北冷渦在暖季帶來的災害性天氣,氣象部門應加強監測預報,及時發布農業預警信息;農業相關部門應提前準備好應對災害的相應物資,提前做好農作物防災應急策略等。湖南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階段檢測聯合考試地理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航空貨運是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配置全球和大區域尺度的優質資源,從而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2008—2019年,成都、昆明、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地的機場建設成為我國的樞紐機場。下圖示意2000—2019年中國航空貨運吞吐量分布橢圓中心(重心)及其變化軌跡。完成下面小題。1.2000—2004年,我國航空貨運吞吐量重心大致向()A.東南方向移動 B.西南方向移動 C.東北方向移動 D.西北方向移動2.影響2008—2019年我國航空貨運吞吐量重心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市場需求 B.國家政策 C.人口遷移 D.生態環境【答案】1.A2.B【解析】【1題詳析】讀圖可知,2000—2004年,我國航空貨運吞吐量重心由西北向東南方向移動,A正確,BCD錯誤。故選A。【2題詳析】2008—2019年,我國航空貨運吞吐量重心呈現向西南方向移動的趨勢,在該時期,我國西部地區著力建設樞紐機場,成都、昆明、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地機場的航空貨運樞紐地位不斷提高,航空網絡逐步完善,這是受國家政策影響的結果,B正確;東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市場需求較大,人口遷入較多,AC錯誤;與生態環境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B。黃河流域城市分布整體上較為分散,區域中心結構呈現明顯的多極化特征。從流域上、中、下游來看,區域發展水平不均衡,網絡中心性自上游至下游逐漸增強,七大沿黃城市群形成了“3+4”的空間組織格局(如圖)。完成下面小題。3.圖示e表示的城市群是()A.蘭西城市群 B.寧夏沿黃城市群 C.中原城市群 D.晉中城市群4.越靠近黃河下游的城市群()A.人口集中程度越高 B.生態環境越好 C.資源開發程度越低 D.對外聯系越少5.制約黃河上游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是()A.能源條件 B.水源條件 C.勞動力數量 D.海拔【答案】3.D4.A5.B【解析】【3題詳析】據圖可知,e城市群中的次中心城市太原地處山西省中部地區,因此e表示的城市群是山西中部城市群,簡稱晉中城市群,D正確;蘭西城市群以蘭州為中心,對應a;寧夏沿黃城市群以銀川為中心,對應b;中原城市群以鄭州為中心,對應f,ABC錯誤。故選D。【4題詳析】黃河上、中、下游城市群在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較大差異。由材料及所學知識可推出,黃河流域越靠近下游地區,人口的集中程度就越高,資源開發程度越高,經濟與交通的對外聯系就越緊密,A正確,CD錯誤;黃河流域整體生態環境都比較脆弱,B錯誤。故選A。【5題詳析】黃河上游地區主要為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短缺,因此水源條件成為影響該地區發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B正確;黃河上游水能資源比較豐富;勞動力數量、海拔不是主要制約因素,ACD錯誤。故選B。黑碳氣溶膠的排放來源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自然源排放,如火山噴發和森林火災釋放的黑碳等;第二類是人為源排放,即社會經濟活動導致的生物質和化石燃料燃燒釋放的黑碳。下圖示意有貿易與無貿易情景下北半球黑碳近地表濃度差值的緯向平均,若差值為正值表明國際貿易使得該地區黑碳近地表濃度增加。完成下面小題。6.從產品消費端來看,減少傳輸到北極地區黑碳量的國際貿易主要發生在()A.10°N—15°N B.30°N—40°N C.55°N—65°N D.80°N—90°N7.相對于無貿易情景,有關黑碳的國際貿易可能會()A.減緩北極海冰消融 B.解決全球氣候變暖C.增加北極極夜天數 D.降低西歐環境質量【答案】6.C7.A【解析】【6題詳析】通過國際貿易,發達國家(消費端)獲得了產品,可以減少黑碳排放,向發展中國家轉嫁污染,而發展中國家(生產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而生產廉價產品,增加了黑碳排放,造成環境污染。據圖可知,55°N—65°N存在明顯的負值,該緯度范圍位于西歐地區。西歐等發達地區通過國際貿易向西歐以南的發展中國家轉移了大量的黑碳排放,從而減少傳輸到北極地區的黑碳量,降低了北極的黑碳量,C正確,ABD錯誤。故選C。【7題詳析】據圖可知,總體上國際貿易和產業鏈的南移使得北極地區(>66.7°N)黑碳近地表濃度下降,這樣會減少地表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有利于減緩北極海冰消融,A正確;有關黑炭的國際貿易只是在發達國家(消費端)與發展中國家(生產端)交換碳排放,并不能降低全球的碳排放量,所以不能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B錯誤;極夜天數與地球公轉有關,C錯誤;西歐地區通過國際貿易轉移了黑碳排放,有利于地區環境質量的提升,D錯誤。故選A。石柱向斜位于重慶市方斗山背斜以東,北起豐都縣五龍場,向南延伸至木根鋪。下圖為該向斜中段剖面示意圖(方位以正北為0°,順時針方向繞轉)。完成下面小題。8.圖示巖層大多形成于()①高溫高壓環境②沉積環境③固結成巖作用④巖漿活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圖示石柱向斜中段地表巖層形成時間最晚的地點是()A.銀廣槽 B.木根鄉 C.仙女山 D.炭廠坡10.圖示石柱向斜中段地區()A.向斜構造必形成河谷 B.地下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C.地殼運動活躍度較低 D.槽谷呈東北—西南走向【答案】8.C9.B10.D【解析】【8題詳析】由材料可知,圖中石灰巖、泥質石灰巖、白云巖等巖石都具有典型的層理構造,為沉積巖,其形成于沉積環境,經固結成巖作用,形成沉積巖,②③正確,C正確;高溫高壓環境形成變質巖,巖漿活動形成巖漿巖,ABD錯誤。故選C。【9題詳析】根據材料可知,在地表巖層中,處于最上層的巖層(白云巖)形成最晚,它位于木根鄉附近,B正確,ACD錯誤。故選B。【10題詳析】根據材料可知,向斜主要形成了山地,A錯誤;圖中沒有看到地下溶洞、暗河等喀斯特地貌,B錯誤;圖中有巖層彎曲和斷層,說明該地區地殼運動比較活躍,C錯誤;結合圖中方向可以判斷,其槽谷走向為東北—西南走向,D正確。故選D。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冬季的氣溫上升速率超過了夏季。下圖示意冬季降雪通過改變春季平均吸收太陽輻射(向下箭頭)、融雪熱通量(向上箭頭)和累積積溫(虛線)對春季物候期的影響機制。完成下面小題。11.響應氣候變暖最為顯著的植被類型是()A.熱帶雨林 B.熱帶草原 C.溫帶森林 D.溫帶草原12.在半干旱的亞寒冷氣候區過早的融雪可能會()A.導致早春旱情加重 B.降低植物低溫損害C.降低早春土壤濕度 D.導致春季物候推遲13.在濕潤的冬季之后,我國北方地區植被春季物候期會出現延遲的現象,其根本原因是()A.冬季降雨較多 B.太陽輻射吸收量減少C.春季積雪較厚 D.植物葉片熱量條件差【答案】11.C12.D13.C【解析】【11題詳析】低緯度(熱帶)地區氣候的季節變化較小,全年高溫或全年低溫,植被適應氣候變化的敏感度較低;溫帶地區氣候的季節變化相對較大,而相較于溫帶草本,溫帶森林對氣候變暖反饋效應更為敏感,進而導致溫帶樹木生長周期起始或結束時間的提前或延遲,因此溫帶植被較熱帶植被對氣候變暖的響應顯著,溫帶森林對氣候變暖的響應尤為顯著,C正確,ABD錯誤。故選C。【12題詳析】積雪是干旱、半干旱區植被生長的重要水源。冬季的積雪有助于維持適宜的溫度,保護植物免受低溫的損害,但在半干旱的亞寒冷氣候區,如果積雪過早融化,而霜凍風險仍然存在,植物可能在早春遭受霜凍(低溫)損害,這可能導致春季物候推遲,D正確。過早的融雪會增加土壤水分(濕度),緩解早春旱情,增加植被受春季低溫損害的影響,ABC錯誤。故選D。【13題詳析】當我國北方地區冬季降水量(圖中以降雪為主)較大時,會形成大量且持續時間較長的積雪。積雪的存在會降低春季溫度,因為積雪減少了太陽輻射的吸收量,并且融化需要消耗更多的熱量。這種影響會減少春季累積的熱量,導致植物葉片萌發所需的熱量不足,從而延遲植物葉片萌發時間。故濕潤的冬季之后,我國北方地區植被春季物候期會出現延遲,根本原因是春季積雪較厚,C正確,ABD錯誤。故選C。地下水作為自然界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地表河流湖泊等水體相比,通常具有水儲量大、水質優良、難以被污染等多重特點。某地理研究小組在2022年極端干旱背景下,以我國某湖泊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地下水水文情勢。據了解,明清時期,該湖泊東側地區瓷器貿易發達。下圖示意該湖泊極端干旱年和基準年的降水量與蒸發量變化。完成下面小題。14.該湖泊最有可能是()A.青海湖 B.滇池 C.呼倫湖 D.鄱陽湖15.推測極端干旱會導致該湖區()①地下水流速加快②地下水流速減慢③地下水排泄強度增加④地下水排泄強度減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6.2022年,該湖區地下水情勢發生顯著變化,會導致()A.苔草植被群落上移 B.蘆葦植被向低處延伸C.越冬鳥類生存難度降低 D.沉水型植被面積增大【答案】14.D15.A16.B【解析】【14題詳析】由材料可知,明清時期,該湖東側地區(景德鎮)瓷器貿易發達,且7—8月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降水不多,故判斷該湖所處省份為江西省,該湖應為鄱陽湖,D正確。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地區,全年氣候干旱少雨;滇池流域位于我國西南地區,夏季降水豐富;呼倫湖流域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氣候干旱少雨,冬冷夏熱,ABC錯誤。故選D。【15題詳析】極端干旱會導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勢必導致該湖區地下水迅速向外排泄,地下水流速加快,①③正確,②④錯誤。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16題詳析】受2022年極端干旱的影響,該湖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埋深逐步增加,植被生境大幅度改變,蘆葦等中生性植被群落向低處延伸,同時生長在靠近主湖區低洼灘地的苔草等植被群落也向下移,占據了大量沉水植被的生長區域,沉水植被生境面積明顯減少,進而導致越冬鳥類取食困難,生存難度增加,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蛇口工業區位于深圳市南山區,是中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成立于1979年,由招商局負責集資并組織建設,占地面積約10.85km2。蛇口工業區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隨著發展,逐步增加了配套居住區和公共服務設施。2000年后,蛇口工業區開始進行產業升級,形成了產城融合的綜合開發模式。下圖示意蛇口工業區發展演變的兩種模式。(1)簡述模式一選擇拆除地塊內多層廠房的原因。(2)模式二采用整體或局部改造的方式將多層廠房改造成多層辦公區,試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3)推測改造后的蛇口工業區主要發展的產業類型。【答案】(1)周邊地產的發展和生活區居住品質的不斷提高,工業區的地塊價值也隨之不斷升高,在生產成本增加的情況下工業區只能往城市邊緣搬遷;蛇口工業區距離城市中心近;(工業區的土地和建筑的權屬主體明晰且較為單一,)更容易協商搬遷;地塊用地面積較大,廠區拆除后重新規劃更便捷。(2)地塊面積較小,區域開發強度較低,且拆除重建的成本高,經濟效益不高;整體或局部改造可以更經濟地提升地塊的利用效率;整合片區資源,重新規劃功能布局和路網結構,提升地塊的整體功能性和商業價值;降低大規模拆除和重建的成本,同時保留部分原有建筑結構,減少建筑廢棄物的產生。(3)高新技術產業;創意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綜合型產業(復合型產業)等。【解析】【小問1詳析】模式一選擇拆除地塊內多層廠房的原因是:隨著蛇口工業區周邊地區的房地產發展和居民居住品質的提升,該區域的地價隨之升高,進而導致生產成本增加。這種經濟壓力迫使工業設施考慮向城市邊緣遷移,以尋求成本較低的地塊。此外,由于蛇口工業區靠近城市中心,其土地具有較高的商業潛力。因此,拆除舊廠房并進行重新規劃和開發更能提升該區吸引力和經濟效益,加之土地和建筑權屬相對單一,更易于進行協商和搬遷,使得整個拆除和重新規劃過程更為順暢。【小問2詳析】在模式二中,選擇整體或局部改造廠房而非完全拆除,主要是因為這種方式可以降低開發強度和總體拆建重建成本。該地塊面積小,區域開發強度小,經濟效益不高。保留并改造現有建筑,不僅可以提高地塊的利用效率,還可以優化整個區域的功能布局和路網結構,從而提升地塊的商業價值和整體功能性。此外,這種模式還減少了大規模拆除造成的建筑廢棄物,有利于保護環境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小問3詳析】隨著產業升級,蛇口工業區會吸引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創意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內的多種業態。高新技術產業包括信息技術、生物科技等領域,適合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創意文化產業則涵蓋設計、媒體和藝術等創意領域;現代服務業如金融、咨詢、教育和醫療服務也將因區域環境的優化而蓬勃發展。此外,綜合產業園區綜合型產業(復合型產業)的形成將支持這些產業的進行互補和融合,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山犁溝是高緯度大陸架上冰山撞擊沉積海底,發生冰山龍骨“犁耕”作用的標志,表現為從線性到曲線的凹陷。當冰架或冰川斷裂形成冰山后,在冰山漂移過程中,如果冰山水下部分厚度超過當地水深時,冰山接觸到海底,或者冰山融化后重心發生變化,翻轉后撞擊海底,與海床發生相互作用,就會形成冰山犁溝地貌。某極地研究團隊對南極阿蒙森海區域展開探究。圖1示意阿蒙森海區域與環流分布示意圖,圖2為冰山犁溝形成示意圖,冰山在海面以下的部分為冰山龍骨。(1)說出三個影響冰山犁溝大小及形狀的主要因素。(2)阿蒙森海海扇區一直被認為是西南極冰蓋中最脆弱的部分,試分析其原因。(3)冰山在淺海區易發生擱淺并形成冰山犁溝,試簡述其形成過程。【答案】(1)冰山的大小;海水深度;洋流;大氣環境;海底基底;過去冰川變遷的歷史。(2)阿蒙森海海扇區海域面積較廣,(接地線處)水深很大;該沿海冰架規模較小且少,缺乏堅實的冰架支撐;溫暖的繞極深層水通過海底冰蝕槽進入大陸架,潛入冰架下方,導致該區域冰架快速融化和崩塌。(3)南極大陸冰山崩解,落入邊緣淺海區,與海底碰撞,易發生擱淺;冰山擱淺后,在洋流與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冰山底部與海底基巖之間發生相對滑動,在擱淺區內做緩慢運動;這期間伴隨著冰山的崩解與底部消融,同時在海底形成冰山犁溝。【解析】【小問1詳析】冰山犁溝的形成與多個因素相關,主要包括冰山的大小、海水深度以及洋流。冰山的體積和重量決定其對海床的撞擊力度,較大的冰山能夠在海床上形成更深、更寬的犁溝;海水深度對冰山是否能接觸海床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水深較淺的區域,冰山的底部更易與海床接觸,從而形成犁溝;此外,洋流的方向和強度直接影響冰山的移動路徑和速度,進而影響犁溝的長度和形態,洋流可以使冰山沿特定方向移動,形成直線或曲線的犁溝。【小問2詳析】阿蒙森海海扇區被認為是西南極冰蓋中最脆弱的部分,主要原因包括海域寬闊且(接地線處)水深較大,缺乏堅實的冰架支撐,以及溫暖的繞極深層水對冰架的侵蝕;大水深使得冰架缺乏足夠的地面支撐,增加了冰架崩塌的風險;此外,冰架本身支撐條件不足,無法抵抗外來的物理和溫度壓力,溫暖的海水通過海底冰蝕槽進入冰架下方,對冰架進行物理和熱量侵蝕,加速了冰架的融化和斷裂,從而增加了這一區域的不穩定性。【小問3詳析】當冰山底部接觸到較淺的海床時,會因為物理阻礙而發生擱淺;擱淺后,冰山在洋流和地轉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底部與海床基巖之間發生相對滑動,在洋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