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華師大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1頁
2024年華師大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2頁
2024年華師大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3頁
2024年華師大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4頁
2024年華師大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華師大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432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1902年,清朝海關規定,國內各通商口岸或鐵路沿線城市“無論東西南北,凡兵船、商船、海關、鐵路”,皆以上海所在時區的時間為準。其它地區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時。這表明當時A.市民時間觀念普遍加強B.近代化進程存在時空差異C.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D.清政府日益重視海關主權2、我國衛生部牽頭制定的文件規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類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蘇丹紅。國家食藥監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飲中添加罌粟殼。黑龍江省則提出全省由大糧倉變身為“綠色大廚房”。由此可見,我國()A.為糧食增產提供政策支持B.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重視C.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D.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3、下圖為1949—2018年中國與世界人均預期壽命數據圖。這直接反映了()

A.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完善B.人民健康狀況明顯改觀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D.中醫藥事業煥發了新機4、共和國時期的古羅馬以庭院式住宅為主要形式,帝國時期則修建了很多獨棟公寓樓。這種獨棟公寓樓往往有五六層,每層被分割成數個獨立套間,便于出租,帝國各地紛紛效仿修建。這種變化()A.適應了羅馬擴張的需要B.影響了后世的城市住房設計C.是階層分化出現的原因D.使羅馬形成統一的建筑規制5、1600年,英國女王簽署特許證書,授權東印度公司獨占“好望角至麥哲倫海峽之間”的貿易。1858年,英國國會通過《印度統治法》,剝奪早已喪失商業壟斷權的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各地的統治權,東印度公司終止。推動東印度公司興衰的主要因素是()A.國家權力中心的轉移B.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C.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D.反壟斷思想成為主流6、《山海經》稱黃河為“河水”,西漢時有人則稱之為“濁河”或“黃河”,至唐宋,“黃河”這一名稱被廣泛使用。這反映了()A.漢唐人口分布格局的南遷趨勢B.唐宋時期政治中心東移的態勢C.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漸變過程D.中華文明搖籃民眾認知的趨同7、先秦時期,官方頒布的月令體著作中,將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動植物的生長情況,然后要求人們按照時令合理安排采集漁獵活動和農業生產。這反映出當時A.自然科學有了長足進步B.官方重視發展農業經濟C.爭霸戰爭推動農業發展D.耕作技術取得重大突破8、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史實結論A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大津巴布韋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非洲文明與其他地區文明同步發展B古希臘全體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太會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村社大會有權決定國家法律和政策C20世紀末,拉丁美洲使用最多的語言是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其次是法語,僅少數人講印第安語二戰后拉美國家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D1875年世界城市化比率不到10%,1950年接近30%,到2015年則超過50%世界城市化進程呈現加速發展的總趨勢

A.AB.BC.CD.D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9、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___________者。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0、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3題,共21分)11、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治歷來頗受重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國是一個多疫災的國家。古代政府在與疫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較為得力的疫病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過普及醫學知識、設立太醫署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時公共衛生也受到重視,如飲食衛生,設置城市排污系統。宋代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社會民眾為輔的疾病防治體系,加強對藥物的統一管理,設立了藥局等官方機構。清代以鄉賢為主導的地方紳士集團和民間社會慈善機構為主的社會力量,在促進官府實行救療的同時,自身也開展一些救療活動。古代中國是一個多疫災的國家。古代政府在與疫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較為得力的疫病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過普及醫學知識、設立太醫署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時公共衛生也受到重視,如飲食衛生,設置城市排污系統。宋代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社會民眾為輔的疾病防治體系,加強對藥物的統一管理,設立了藥局等官方機構。清代以鄉賢為主導的地方紳士集團和民間社會慈善機構為主的社會力量,在促進官府實行救療的同時,自身也開展一些救療活動。——據石濤《我國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歐美傳教士深感中國城市公共衛生問題嚴重。他們將傳教事業與公共衛生工作聯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預防天花的種牛痘技術的推廣、對眼病的防治、對鼠疫等流行病的預防宣傳和治療。租界等外國人居住集中的地區,則成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先行地區。上海租界自從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設,建立公共衛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帶來了先進的衛生知識與疾病預防的新思想。從總體上說,民國年間多數城市都設立了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衛生局,公共衛生事業有所發展。現代醫學的提倡者們主張大力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但他們攻擊傳統中醫知識是不科學的和迷信的,使中西醫關系緊張。材料二歐美傳教士深感中國城市公共衛生問題嚴重。他們將傳教事業與公共衛生工作聯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預防天花的種牛痘技術的推廣、對眼病的防治、對鼠疫等流行病的預防宣傳和治療。租界等外國人居住集中的地區,則成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先行地區。上海租界自從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設,建立公共衛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帶來了先進的衛生知識與疾病預防的新思想。從總體上說,民國年間多數城市都設立了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衛生局,公共衛生事業有所發展。現代醫學的提倡者們主張大力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但他們攻擊傳統中醫知識是不科學的和迷信的,使中西醫關系緊張。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共衛生體系十分薄弱。從1953——摘編自何小蓮《論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之濫殤》21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共衛生體系十分薄弱。從6021年起,在國家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通過行政、立法等手段,到世紀初,形成了中央、省、市和縣四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中國衛生工作走的是以預防為主的低投入、高產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衛生保障。這種“中國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過60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傳染病大規模暴發、流行減少。進入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應對疾病的主要措施。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興起和發展的原因及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新中國公共衛生建設的特點,并說明其意義。世紀,我國新醫療體系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經基本形成了醫療保障體系的全覆蓋。12、【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詹天佑(1861-1919年),廣東南海縣人。12歲的他考取留美官費生,專攻土木工程,22歲時以優異成績從耶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學成回國。1904年,清政府為抵制英、俄兩國掠奪京張路的修建權,決定自辦京張鐵路。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會辦,主持全線工程。詹天佑和廣大工人戰勝無數艱難險阻,于1906年9月將豐臺到南口的第一段工程全部竣工通車。第二段南口到岔道城的工程,是京張鐵路中最艱巨的一段,“層巒疊嶂,石峭灣多,遍考各行省已修之路,以此為最難"。詹天佑堅持從實際出發,大膽創新,在開鑿隧道時摒棄歐美用機器“開山鑿洞”的方法,采用了從兩端向中點鑿進的方法。工程進展艱難時,他帶頭挑水、排水、組織民工用大木方支撐,用小鋼軌穿錯其間,節節前進。1909年9月,京張鐵路全線提前兩年通車。李四光曾指出:詹天佑"為深受侮辱的中國人民爭了一口大氣,表現了我國人民偉大的精神和智慧,昭示著我國人民偉大的將來。"——摘編自呂世微《詹天佑和京張鐵路》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詹天佑能成功修建京張鐵路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京張鐵路成功修建的歷史意義。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的應用、推廣及大量出現,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有著必然的聯系。據統計和考證,《山海經》里著名的鐵山之中,“秦地即占10處之多”,河南、山西都有銅礦。戰國早期,出現用退火熱處理方法獲得的展性鑄鐵(可鍛鑄鐵),并出現“一范兩器”的范具。隨著鐵制農具種類的豐富和形制、功能的創造,農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從事和發展農業生產。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相繼變法,鐵農具的制造生產在各國“富國強兵”的變法改革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摘編自楊玄《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的金屬農具的分析研究》材料二武帝以(趙)過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腳耬車)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樓,皆取備焉,日種一頃(100畝)。至今,三輔(陜西中部地區)猶賴其利。今遼東耕犁,轅長四尺,回轉相妨,既用兩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一人下種,二人挽耬,凡用兩牛六人,一日才種二十五畝,其懸絕如此。——摘編自(東漢)崔定《政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大量出現的歷史條件。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漢犁耕技術發展的特征。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2題,共10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漢代以來引進中國的重要作物時空表。

。作物。

引進的時間。

首先引種的地區。

原產地。

苜蓿;葡萄、安石榴、胡桃、胡豆、胡瓜、胡麻、胡蔥、胡蘿卜。

公元前2世紀(漢代)

西北地區。

中亞;西亞。

胡椒。

漢晉南北朝。

西北;華南。

印度;緬甸。

亞洲棉。

3—5世紀。

地區不詳。

北方和南方邊界地區。

早熟稻。

11世紀(宋代)

福建。

印度。

高粱。

12—13世紀。

臺灣;四川。

中亞。

辣椒。

16世紀(明代)

臺灣;廣東、貴州。

美洲。

甜薯。

16世紀。

福建;云南。

美洲。

煙草。

16世紀。

福建。

美洲。

玉米。

16世紀。

福建;浙江。

美洲。

花生。

16世紀。

廣東;福建。

美洲。

番茄。

明代。

地區不詳。

南美洲。

番瓜。

明代。

地區不詳。

美洲。

馬鈴薯。

17世紀。

福建。

美洲。

美洲棉。

19世紀后期。

黃河流域。

美洲。

——摘編自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根據材料信息,從任一個角度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相關史實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圖圖12是畫家維米爾描繪妻子秤錢幣的情景;圖3中一位地理學家正埋首繪制地圖;圖

材料中的油畫創作取材于當時荷蘭市民的日常生活。根據油畫折射出的歷史信息,自擬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釋。(要求:結合至少兩幅油畫提煉主題,簡要說明歷史信息,史論結合,邏輯嚴密)中一位戴帽子的軍官與婦人在玩牌,黑人男孩手持青花瓷壺在旁斟茶。男人帽子由產自北美五大湖區的海貍皮制成,青花茶壺可能來自中國。類似題材,在同一時期其他荷蘭畫家筆下均有呈現。評卷人得分六、簡答題(共2題,共16分)16、算一算,1911、1924年的鐵路總長(1924年全國鐵路總長1。2萬千米,其中大部分為外國人修建)分別占今天全國鐵路總長的百分之幾分析導致這種數據變化的原因。17、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

(1)20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點是什么?

(2)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現象,各國紛紛采取怎樣的經濟對策?

(3)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清代“國內各通商口岸或鐵路沿線城市皆以上海所在時區的時間為準。其它地區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時”;中國各地時區有差異,B項正確;材料與時間觀念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民族資產階級無關,排除C項;通過材料看不出清政府重視海關主權,排除D項。故選B項。

【點睛】2、B【分析】【詳解】

材料展現了對食品中禁止的添加劑的規定,對餐飲調味品的使用規定,以及綠色食品的發展,共同展現了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B項正確;本題涉及的內容主要為食品安全問題,而非糧食增產問題,排除A項;材料中食品安全問題與科技無關,排除C項;“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表述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3、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1949—2018年中國與世界人均預期壽命數據圖”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在不斷的提升,目前已高于世界人均壽命,說明隨著新中國經濟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人民健康狀況明顯改善,B項正確;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中醫藥事業煥發了新機,在材料中無法看出,排除D項。故選B項。4、A【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羅馬帝國時期修建了很多多層公寓樓,便于出租,結合所學,這些公寓樓有利于緩解人口劇增造成的住房緊缺,適應了羅馬擴張的需要,A項正確;羅馬帝國時代的公寓樓對后世影響深遠,但題目要求指出從庭院式住宅到公寓樓這種變化的影響,而非單獨說公寓樓的影響,排除B項;公寓樓專供百姓或外來人員租住,可見公寓樓的出現是階級分化的結果而非原因,排除C項;雖然帝國各地紛紛效仿修建公寓樓,但僅憑此不能得出羅馬形成了統一的建筑規制,排除D項。故選A項。5、B【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政府從17世紀授權東印度公司,鼓勵其在海外從事壟斷貿易,到工業革命后剝奪其商業壟斷權,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適應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東印度公司興衰的主要因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國家權力中心的轉移與東印度公司的興衰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商業經營方式變化只是東印度公司興衰的具體原因,排除C項;反壟斷思想成為主流與東印度公司的興起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6、C【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對黃河的稱呼由原來的“河水”,“濁河”,再到“黃河”這一名稱被廣泛使用,可以看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漸變過程,C項正確;經濟重心難移是從唐朝安史之亂開始,排除A項;材料不能得出政治中心的東移趨勢,排除B項;材料不能看出民眾認知的趨同,排除D項。故選C項。7、B【分析】【詳解】

根據“將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要求人們按照時令合理安排采集漁獵活動和農業生產”可知反映了當時官方對農業經濟的重視,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官方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不是自然科學有了長足進步,故排除A項;爭霸戰爭對農業的推動和耕作技術的突破在材料中都無從體現,故排除C;D項。

【點睛】

本題的關鍵內容在于官府“要求人們按照時令合理安排采集漁獵和農業生產”,由此體現了官府對農業生產的重視。8、D【分析】【詳解】

“1875年世界城市化比率不到10%,1950年接近30%,到2015年則超過50%”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進程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D項正確;A項只能說明當時非洲文明有較大成就,不能看出其與其它地區同步發展,排除A項;B項只能看出村社大會的地位,不能得出其職權范圍,排除B項;C項的史實中沒有設計拉美國家中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結合,排除C項。故選D項。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9、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生產者。故填空生產。【解析】生產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0、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取得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題說法錯誤,一戰改為二戰。四、材料分析題(共3題,共21分)11、略

【分析】【詳解】

(1)措施:依據材料“古代政府在與疫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較為得力的疫病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過普及醫學知識;設立太醫署等手段,防控疾病”,得出政府設立醫療機構、普及醫學知識;依據材料“公共衛生也受到重視,如飲食衛生,設置城市排污系統”,得出重視公共衛生;依據材料“宋代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社會民眾為輔的疾病防治體系”,得出建立疫病防治體系;依據材料“清代以鄉賢為主導的地方紳士集團和民間社會慈善機構為主的社會力量”,得出社會力量積極參與。

(2)原因:依據材料“歐美傳教士深感中國城市公共衛生問題嚴重。他們將傳教事業與公共衛生工作聯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預防天花的種牛痘技術的推廣;對眼病的防治、對鼠疫等流行病的預防宣傳和治療”,得出傳教士傳醫以促傳教;依據材料“租界等外國人居住集中的地區,則成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的先行地區”,得出租界示范和刺激作用;依據材料“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帶來了先進的衛生知識與疾病預防的新思想”,得出留學生帶回的先進思想;依據材料“從總體上說,民國年間多數城市都設立了專門管理公共衛生的衛生局,公共衛生事業有所發展”,得出民國政府的重視。

影響:對城市衛生的發展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城市衛生狀況的好轉;對民眾的衛生意識的影響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民眾衛生意識的增強;對城市的近代化角度分析,得出促進了城市的近代化;從其局限性角度分析,得出否定傳統中醫,具有一定局限性。

(3)特點:依據材料“國家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通過行政;立法等手段”,得出政府主導;立法保障;依據材料“中國衛生工作走的是以預防為主的低投入、高產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衛生保障”,得出服務人民;覆蓋面廣。

意義:對舊中國的衛生事業影響角度分析,得出改變了舊中國衛生事業落后的局面;從提高國民素質角度分析,得出保障了廣大人民的身體健康,提高了國民的身體素質;從社會發展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解析】(1)措施:政府設立醫療機構;普及醫學知識;重視公共衛生;建立疫病防治體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

(2)原因:傳教士傳醫以促傳教;租界示范和刺激作用;留學生帶回的先進思想;民國政府的重視。

影響:有利于城市衛生狀況的好轉;有利于民眾衛生意識的增強;促進了城市的近代化;否定傳統中醫;具有一定局限性。

(3)特點:政府主導;立法保障;服務人民;覆蓋面廣。

意義:改變了舊中國衛生事業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廣大人民的身體健康,提高了國民的身體素質;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任答2點即可)12、略

【分析】【詳解】

(1)原因:根據材料“12歲的他考取留美官費生;專攻土木工程,22歲時以優異成績從耶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學成回國”可知曾留學國外,具有先進和豐富的專業知識;根據材料“清政府為抵制英;俄兩國掠奪京張路的修建權,決定自辦京張鐵路”可知清政府的支持;根據材料“詹天佑堅持從實際出發,大膽創新”可知結合實際、大膽創新施工方法;根據材料“工程進展艱難時,他帶頭挑水、排水、組織民工用大木方支撐,用小鋼軌穿錯其間,節節前進”可知愛國奉獻、不畏艱難、身先士卒的精神品質。

(2)意義:根據材料“清政府為抵制英、俄兩國掠奪京張路的修建權,決定自辦京張鐵路”可知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根據材料“1909年9月,京張鐵路全線提前兩年通車”可知有利于推動中國交通運輸的近代化;根據材料“1909年9月,京張鐵路全線提前兩年通車”可知振奮了民族自尊心、提升了民族自信力。【解析】(1)原因:曾留學國外;具有先進和豐富的專業知識;清政府的支持;結合實際;大膽創新施工方法;愛國奉獻、不畏艱難、身先士卒的精神品質。

(2)意義: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有利于推動中國交通運輸的近代化;振奮了民族自尊心、提升了民族自信力。13、略

【分析】【詳解】

(1)條件:根據材料“據統計和考證;《山海經》里著名的鐵山之中河南;山西都有銅礦”可知,黃河流域具有豐富的金屬自然資源;根據材料“戰國早期,出現用退火熱處理方法獲得的展性鑄鐵(可鍛鑄鐵),并出現‘一范兩器’的范具”可知,冶鐵工藝的創新和進步;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大量土地的開發;根據材料“隨著鐵制農具種類的豐富和形制、功能的創造,農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從事和發展農業生產”可知,勞動人民對落后農具的變革要求;根據材料“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相繼變法,鐵農具的制造生產在各國‘富國強兵’的變法改革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可知,列國變法的推動。

(2)特征:根據材料“武帝以(趙)過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可知,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根據材料“至今,三輔(陜西中部地區)猶賴其利。今遼東耕犁,轅長四尺,回轉相妨”可知,由中原地區向邊遠地區推廣;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犁耕技術,呈現多樣性和地域性。【解析】(1)條件:黃河流域具有豐富的金屬自然資源;冶鐵工藝的創新和進步;大量土地的開發;勞動人民對落后農具的變革要求;列國變法的推動。

(2)特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由中原地區向邊遠地區推廣;呈現多樣性和地域性。五、論述題(共2題,共10分)14、略

【分析】【詳解】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從試題提供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發現歷史問題,進而結合所學知識對所發現問題進行闡釋,論證的能力,要求考生能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并能對其作出正確解釋。本題所提供的表格涵蓋了漢代以來引進中國的重要作物的種類,原產地和傳入的時間等信息。根據首先引種的地區,可擬定論題:中國古代引進作物的首種地區主要集中在南方。結合相關史實加以闡述,可知中國古代引進作物的首種區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是因為在宋代之后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南方的經濟發展較快,人口較多,人地矛盾突出,對高產新物種的需求動力較大;其次是中國古代之對外貿易和交流的港口大多集中在南方區,外來作物大都首先登陸南方;還有就是南方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比較優越,適合新物種的種植與推廣。總之,正是因為南方地區的不斷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優越才使引進作物首種主要在南方。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據表格中的其他信息擬定論題,如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動外來作物傳入中國;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物種的交流。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密切(經濟、地理知識、交通、技術等原因)等等,結合相關史實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解析】論題:中國古代引進作物的首種地區主要集中在南方。

中國古代引進作物的首種區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是因為:首先在宋代之后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南方的經濟發展較快,人口較多,人地矛盾突出,對高產新物種的需求動力較大;其次是中國古代之對外貿易和交流的港口大多集中在南方區,外來作物大都首先登陸南方;還有就是南方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比較優越,適合新物種的種植與推廣。

總之;正是因為南方地區的不斷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優越才使引進作物首種主要在南方。

論題: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動外來作物傳入中國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期都是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從漢代開通絲綢之路開始;中外之間就進行著廣泛的交流,范圍囊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從漢代開始西域和西方各國的作物就不斷的傳入中國,如苜蓿、葡萄、安石榴等;唐宋時期,中國不僅有陸上絲綢之路還有比較發達的海上絲綢之路,對外交往和交流的范圍更加廣泛,更是推動了早熟稻等作物傳入中國。

總之;頻繁的中外交流,推動外來作物傳入中國。

其他論題: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物種的交流。

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

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密切(經濟、地理知識、交通、技術等原因)15、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主題:圖一女子秤量錢幣,反映了貨幣在17世紀荷蘭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折射出人們對于財富向往的思想觀念;圖二埋首繪制地圖的地理學家,折射出那個時代地理知識對全球聯系的重要意義,而全球貿易的開展又促進了人們地理知識的豐富。圖三玩牌人的日常生活場景以及相關歷史細節(海貍帽;黑人小男孩、青花茶壺等)折射出全球化的曙光已露端倪,真正意義上世界歷史的序幕正在悄然拉開,同時也反映了彼時西歐市民階層的社會風尚,因此可以擬定論點為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給荷蘭人的生活帶來深刻影響。論述可以從在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中,荷蘭殖民擴張對市民階級財富的積累,影響了人們的金錢觀念;全球航路的開辟與地理知識的關系;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對荷蘭市民生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