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2025屆新高考歷史選考預測模擬測試卷1(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團隊提出了判斷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依此標準,下列已經進入“文明社會”的是()①陜西姜寨聚落遺址②大汶口文化遺址③河南二里頭遺址④浙江良渚遺址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和岳麓秦簡《為吏治官及黔首》都強調官吏“為人父則茲(慈),為人子則孝”。與此相應,秦政府也在制度上對官吏盡孝提出要求并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A.加強思想控制 B.整頓社會風俗C.提高官吏地位 D.提升儒家地位3.下面為兩晉時期參預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統計表。下表的變化反映了()朝代高門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晉48%19.1%32.9%東晉78.4%7.4%14.2%A.江南士族擅權日甚 B.豪強勢力的膨脹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專制皇權的弱化4.《明史·職官志》記載:“□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朝政失得,百官賢佞,□或單疏專達,或公疏聯署奏聞”?!胺踩粘?□輪一人立殿左右,珥筆記旨”?!胺泊笫峦⒆h,大臣廷推,大獄廷鞫,□皆預焉”?!跆幍墓俾毷?)A.內閣首輔 B.按察使司C.監察御史 D.六科給事中5.鴉片戰爭后,魏源將西方的強大歸于兵工,主張師夷兵工以籌海;徐繼畬則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賴以產生的制度基礎,提出師法泰西文明以自強。由此可知()A.二者代表新興階級利益B.民族危機引發士人思想嬗變C.華夷觀念得到根本轉變D.中體西用思想理念付諸實踐6.1912年2月,孫中山在辭職引退致參議院咨文中提出:“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并派出由蔡元培等人組成的專使團奔赴北京,歡迎袁世凱南下就職。孫中山此舉旨在()A.維護革命成果防止袁氏專權B.彰顯革命黨人的神圣使命感C.強調南京設為國都的重要性D.強調政治格局出現重大變化7.下圖是毛澤東《興國調查》的目錄及內容簡介。這篇報告可以用于研究()序言:介紹了調查背景、內容和方法。因為敵人進攻羅坊,被迫結束了調查。一八個家庭的觀察:細述了8個家庭的人員組成、經濟狀況、文化程度等。二本區舊有土地關系:地主富農人數不過百分之六,卻占百分之八十的土地。三斗爭中的各階級:如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手工工人、商人、游民等。四現在土地分配狀況:詳述了分田地、分山林等6個方面。五土地稅(又叫公益費)。六蘇維埃:介紹了區政府、鄉政府等人員組成情況并指出存在的弊病。七農村軍事化:介紹赤衛隊、少年先鋒隊、紅軍預備隊等情況。A.土地革命時期的根據地建設B.大生產運動和“三三制”原則C.《中國土地法大綱》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8.1949年春,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南方和北方的情況是不同的,黨的工作任務也就必須有所區別。”這體現了()A.黨的工作重心尚未轉移B.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勝利C.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D.土地革命促進南北方發展9.下圖是1949—2018年《人民日報》中文體人員報道數量和直接相關報道數量的變化趨勢。這一變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社會價值觀念的嬗變 B.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C.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 D.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化10.在2022中國電子商務大會上,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1)》顯示,2021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42.3萬億元,同比增速19.6%……電子商務從業人員達到6727.8萬人。由此可知,電子商務()A.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B.推動了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C.有利于穩增長、帶就業D.打通了電商“走出去”的瓶頸11.在古希臘“公民都應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規則,讓各人的行為有所約束,法律不應該被看作‘和自由相對的’奴役,法律毋寧是拯救”。由此可知,古希臘公民崇尚()①民主意識②法律意識③城邦意識④自由意識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12.下圖是“馬尼拉大帆船”,它航行的貿易線路也被稱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航線。下列關于其論述正確的是()A.裝載的貨物以中國生絲與瓷器等為主B.該航線是罪惡的黑奴貿易的組成部分C.葡萄牙殖民者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D.馬尼拉成為大西洋沿岸國際貿易樞紐13.評論家布爾斯廷認為:“美國革命以一種很獨特的方式孕育而成,既是對英國傳統的確證,也是對美國未來的認可。”可以印證這一觀點的是()①《獨立宣言》借鑒了《權利法案》②訴諸抽象的理論教條③制定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④主張徹底推翻舊的社會秩序A.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①③14.1900年,被譽為“光之城”的巴黎,舉辦了第五屆世界博覽會。它展示了當時世界領先的藝術、技術和工業,展示了一些令人驚嘆和意想不到的驚喜。關于巴黎世博會的推斷,合理的是()A.購物中心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服務B.世界上第一條地鐵線在巴黎問世C.展廳首次使用了鋼筋混凝土技術D.電燈的出現使巴黎成為“光之城”15.某國在某次會議中提到“黨中央委員會在幾次全體會議上已經揭露了農業領導上的嚴重缺點和錯誤,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產品產量的大規模的計劃。……為了認真改進對農業的領導,必須使我們的干部注意經濟問題,注意減少生產中所花費的勞動。”關于此階段措施表述正確的是()A.通過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B.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C.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D.實行余糧收集制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3分,共1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6.1072年,“詔司農寺出常平粟十萬石,賜南京、宿、亳、泗州,募饑人浚溝河”。沈括受命提舉其事,并令其“相視開封府界以東,沿汴(河)官、私田,可以置斗門,引汴水淤溉處,以聞”。從中可知()A.社會救濟與募役法相結合B.沈括反對推行王安石變法C.城市化推動基礎設施建設D.北宋運河工程發展較迅速17.據乾隆年間《博山縣志》記載:“博山地寡民貧,多鑿井穿洞(采煤),以資其利……其主事者必曰井頭,率徒下攻者曰洞頭,收發錢財者曰帳房,此三人者,權莫大焉。輸錢出份者謂之攻主?!睋丝芍敃r()A.手工業技術提高 B.采煤業出現專業化C.勞動力市場完善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18.下表為在晚清煤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部分近代城市。這可用以說明()年份煤礦性質城市1875年磁州煤礦官辦河北邯鄲1876年基隆煤礦官辦臺灣基隆1878年開平煤礦官督商辦河北唐山1898年安源煤礦官辦江西萍鄉1902年福公司煤礦英商河南焦作A.洋務運動實現了“求富”的愿望B.近代工業化與城市化相伴隨C.近代城市的興起依賴于煤礦開采D.近代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19.農業在西亞地區的最早起源大概不晚于8000年,在公元前6000年成為該地區人民的主要生存方式。公元前5000年前后,東亞和中美洲地區的農業也得以傳播開來。下列有關世界農業起源的說法正確的是()A.農業文明由西亞地區傳播到世界各地B.農業起源是三個地區不斷交流的結果C.從世界范圍看農業主要有三大起源地D.人類從食物生產者轉變為食物采集者20.維也納會議期間,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不惜糜費巨資,讓兩百多個參會代表終日沉溺于舞會、觀劇、狩獵和游覽中。時人諷刺“會議不是在進行而是在跳舞”,但少數幾個強國的代表卻經常缺席這些活動。這可以用來說明()A.奧地利尊崇近代外交禮儀B.全體一致的集體安全體制建立C.梅特涅重視西方文化傳統D.大國主宰的國際協調機制形成21.1972年3月,歐共體部長理事會決定在共同體內部實行“可調整的中心匯率制”。下面為20世紀70年代歐共體成員國貨幣聯合浮動的示意圖。該圖可折射出()A.歐共體自主性增強 B.美元中心地位喪失C.歐元影響力的上升 D.世界政治格局劇變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22題13分,第23題7分,第24題20分,第25題12分,共52分)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3分)材料一目錄第一章昔日的天下觀第二章分與合·歷史上的中國國與“中國”/“中國”的擴大和變化/“中國”之爭/中國和中央帝國/歷史上的中國·分合大勢之一從萬國到七國/六國滅四海一/由楚河漢界建起的西漢帝國/盛世難再/·分合大勢之二大唐帝國的形成/分裂和分裂的繼續/疆域空前的元帝國/退縮中的明朝//內亂外患國土淪喪材料二當春秋出現“中國”這個詞時,只是指處于黃河中下游即中原地區的幾個諸侯國。隨著秦漢的統一,“中國”的概念逐步擴大,常等同于中原王朝的主要統治區或較發達的地區。但由于這只是一個地域、文化的概念,所以始終沒有明確的標準。清朝后期,中國開始成為國家的代名詞,但傳統的“中國”的含義繼續通行。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后,“中國”才成為它的簡稱,代表整個國家。——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按歷史時序把該目錄方框內缺失的內容補充完整(要求:朝代和主題明確),并列舉“疆域空前的元帝國”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5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國”概念的演變歷程。(8分)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會審公廨,又稱“會審公堂”,即混合法院。是清政府與各國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的特殊審判機構。會審公廨的前身為洋涇浜北首理事衙門,于1864年設立于上海,1869年,上海縣和英美兩國領事議定并頒布了《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會審公廨正式成立。按會審章程的規定:純屬外國人案件,只能由外國領事審理;原告為中國人,被告為外國人的案件,由外國領事“主審”,中國會審官只能觀審;適用的法律,由外國領事從帝國主義國家法律中選擇。——摘編自王鐵崖主編《中華法學大辭典·國際法學卷》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近代中國出現的“會審公廨”加以闡釋。(7分)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埃及文明和兩河文明的聯系開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來自三角洲地區布托的考古文物告訴我們,埃及文明與兩河文明的聯系主要表現在三角洲地區。在布托的史前文化考古層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兩件最具價值的考古文物,一個是泥釘,另一個則是拋光的圓錐體,它很像兩河流域烏魯克文化時期裝飾神廟門臉的手工制品。泥釘和拋光的圓錐體都與埃及史前文化考古層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風格迥異,這表明他們肯定是異域之物,而他們卻有典型的兩河文明的特征。如果這個推斷正確的話,那么埃及文明和兩河文明之間的聯系就完全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000年?!幾怨ね对囌搩珊游拿骱桶<拔拿鞯墓残院完P系》材料二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從中亞細亞……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猍美]菲利浦·希提著,馬堅譯《阿拉伯通史》材料三中國與拉丁美洲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16世紀下半葉,該商路主要參與者是中國商人和西班牙人,貿易形式以絲—銀交易為主,它的勃興促進了以墨西哥為中心的跨區域性貿易網絡的形成,亞洲與拉丁美洲在經濟、文化和人員方面都較早地建立了聯系。西班牙漢學誕生于中拉海上絲綢之路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西班牙傳教士門多薩所寫的《大中華帝國史》一書構建了一個文明、道德秩序清晰的中國形象,為在歐洲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中國熱”提供了全面、權威的認知參照體系,對當時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幾岳钆d華等《16—17世紀初期中拉海上絲綢之路與跨區域性貿易網絡的形成》(1)根據材料一,指出三角洲地區布托出土的考古文物的史料類型及其史料價值。(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阿拉伯帝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作用。(5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拉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及對當今世界文明交流的啟示。(9分)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身份構成(1954—1959年)(單位:%)工人農民干部知識分子民主黨與無黨派歸僑軍隊文教科技人員其他10.204.6521.046.0236.952.455.796.2015.17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職業構成(1998—2003年)(單位:%)工人農民企業家領導干部基層干部教授科研人員中小學教師作家藝術家法律界人士醫生金融業人士軍人警察運動員1.011.8820.5441.551.2411.661.711.612.312.590.672.620.44——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文獻資料匯編》整理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現代史,以“人大代表選舉的時代性”為題,展開論述。(要求: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述清晰)(12分)參考答案1.D姜寨聚落遺址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反映了尚未產生貧富分化,不符合進入“文明社會”的條件,①錯誤。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發現表明,這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他們通過戰爭不斷爭奪財富和權力,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②④正確。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遺址發現了宮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業作坊,還有平民生活區和墓葬群,反映了階級分化和等級界限,③正確。故選D項。2.B孝道屬于社會風俗方面的內容,材料中秦政府強調官員要盡孝,其直接目的是整頓社會風俗,故選B項;加強思想控制并非題干所述舉措的直接目的,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官吏地位提高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秦朝提倡法家思想,不會提升儒家地位,排除D項。3.D根據表格信息可知,西晉至東晉政權變革中,參預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構成中高門士族占比明顯增加,而宗室、外戚、寒人占比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晉建立后,由高門士族先后執掌朝政,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故士族勢力膨脹,專制皇權弱化,D項正確;東晉時期的高門士族主要指北方南下的士族而非江南士族,排除A項;豪強勢力主要是指地方依靠田莊興起的豪強地主,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高門士族參預中央決策的官員占比上升主要得益于九品中正制的實施,排除C項。4.D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地位低但權力大,與材料信息吻合,故選D項;內閣首輔輔佐皇帝處理政務,按察使司是明代“三司”之一,主管一省司法,都察院監察御史糾察內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排除A、B、C三項。5.B根據材料“魏源將西方的強大歸于兵工,主張師夷兵工以籌海;徐繼畬則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賴以產生的制度基礎,提出師法泰西文明以自強”可知,魏源僅提出學習西方軍事科技,徐繼畬進一步提出要建立相應的制度基礎,這反映了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知識分子的思想不斷深化,故選B項;二者都代表地主階級利益,排除A項;“根本轉變”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中體西用思想理念付諸實踐是在洋務運動時期,排除D項。6.A1912年,孫中山在辭職時強調要把首都設在南京,其最終目的是防止袁世凱在北京進行專制獨裁,A項正確;材料強調孫中山歡迎袁世凱南下就職,是為了限制袁世凱專權,目的不是彰顯革命黨人的神圣使命感,排除B項;孫中山此舉的最終目的是防止袁世凱專制獨裁,并非強調“南京設為國都的重要性”,排除C項;孫中山的目的不是“強調政治格局出現重大變化”,排除D項。7.A根據材料可以看出,報告涉及根據地的土地關系、階級關系、土地分配、稅賦、政權建設和軍事等方面,所以可以用于研究土地革命時期的根據地建設,故選A項;大生產運動和“三三制”原則出現于抗日戰爭時期,排除B項;《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于人民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于新中國成立以后,排除D項。8.C根據材料“南方和北方的情況是不同的,黨的工作任務也就必須有所區別”可知,中國共產黨根據南北方不同的情況而實行不同的政策,體現了黨堅持和踐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故選C項;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將工作的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排除A項;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排除B項;材料涉及時間屬于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不屬于土地革命時期,排除D項。9.C1978年改革開放后,《人民日報》中文體人員報道數量和直接相關報道數量呈現上升趨勢,這明顯受到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的影響,故選C項;社會價值觀念的嬗變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是表象,排除B項;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10.C根據材料“2021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42.3萬億元,同比增速19.6%……電子商務從業人員達到6727.8萬人”可知,電子商務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人數,故選C項;電子商務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排除A項;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跨境電商的信息,排除D項。11.B根據材料“公民都應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規則,讓各人的行為有所約束”可知,古希臘公民崇尚城邦意識;根據材料“法律不應該被看作‘和自由相對的’奴役,法律毋寧是拯救”可知,材料認為法律是維護自由的,并不是和自由相對立,②③④符合題意,故選B項;材料內容未涉及民主意識,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C、D三項。12.A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是指1565—1815年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與菲律賓之間的壟斷貿易。馬尼拉大帆船每兩年往返于阿卡普爾科與馬尼拉一次,中國的生絲、絲綢、瓷器等特產,遍銷西班牙本土及其殖民地,深受歡迎,故選A項;黑奴貿易的路線是從歐洲到非洲,再從非洲到美洲,最后從美洲到達歐洲的過程,是一個三角航程,該航線并不是黑奴貿易的組成部分,排除B項;西班牙殖民者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排除C項;馬尼拉成為太平洋沿岸國際貿易樞紐,排除D項。13.D根據材料“既是對英國傳統的確證,也是對美國未來的認可”可知,美國保留英國一定的傳統,也具有美國自身的特色?!丢毩⑿浴穼Α稒嗬ò浮返慕梃b,體現了美國對英國傳統的保留,①正確;“訴諸抽象的理論教條”既不是對英國的借鑒,也無關美國未來,②錯誤;1787年憲法事關美國的未來,是美國最主要的法律文件,③正確;美國推翻了殖民統治,但并不是徹底推翻舊的社會秩序,④錯誤。綜上所述,①③符合題意,故選D項;②④錯誤,排除A、B、C三項。14.D19世紀后期,電燈被發明出來,電燈的出現使巴黎成為“光之城”,故選D項;購物中心的出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排除A項;19世紀中后期,第一條地鐵線在倫敦問世,排除B項;19世紀70年代,比利時的一個住宅項目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技術,排除C項。15.B根據材料“已經揭露了農業領導上的嚴重缺點和錯誤”“為了認真改進對農業的領導,必須使我們的干部注意經濟問題,注意減少生產中所花費的勞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某國”對應的是社會主義國家,“認真改進對農業的領導”說明在此之前該國存在農業上的政策失誤,綜合以上信息判斷,題干涉及的是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的報告。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B項正確;新經濟政策通過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排除A項;新經濟體制是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實行余糧收集制,排除D項。16.A根據材料“詔司農寺出常平粟十萬石,賜南京、宿、亳、泗州,募饑人浚溝河”“相視開封府界以東,沿汴(河)官、私田,可以置斗門,引汴水淤溉處,以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071年,王安石推行募役法,又稱“免役法”,由司農寺擬定,開封府界試行出錢雇人應役,政府完善國家基礎設施的同時實現救災目的,故選A項;根據材料“沈括受命提舉其事”可知,沈括參與和支持,排除B項;根據材料“募饑人浚溝河”可知,并非城市化的因素,排除C項;材料沒有不同時期的對比,無法得出“北宋運河工程發展較迅速”的結論,排除D項。17.B根據材料“多鑿井穿洞(采煤),以資其利……其主事者必曰井頭,率徒下攻者曰洞頭,收發錢財者曰帳房”可知,乾隆年間,博山地區百姓多參與采煤業,且分工明確,這說明當時采煤業出現專業化,故選B項;材料沒有說明采煤業技術如何,無法得知手工業技術提高,排除A項;“勞動力市場完善”說法絕對,排除C項;材料說明當時博山地區地寡民貧,百姓多參與采煤業,采煤業分工明確,人地矛盾突出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項。18.B從19世紀70年代以來到1902年,在一些煤礦基礎上形成了一批近代城市,這體現了工業化的過程中,城市化取得較大的進步,故選B項;“實現了”說法錯誤,排除A項;“依賴于”說法錯誤,近代還有不少商業性城市,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近代工業化與城市化,不涉及城市基礎設施,排除D項。19.C農耕主要起源于西亞、東亞和中美洲,所以說從世界范圍看農業主要有三大起源地,故選C項;古代不同地區的居民都培育或引進了適合本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所以農業文明并非是由西亞地區傳播到世界各地,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業的起源是在長期的采集和漁獵過程中,人類掌握了某些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學會了選擇、馴化野生動植物,因而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并非是三個地區交流的結果,排除B項;農業產生后,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排除D項。20.D據材料可知,在維也納會議期間,梅特涅通過安排娛樂活動來分散多數參會代表的注意力,而少數強國的代表卻經常缺席。這表明少數強國能夠掌握會議主導權,決定重要事務,而其他國家的代表則難以真正參與到核心決策中,大國主宰的國際協調機制形成,故選D項。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排除B項。梅特涅的目的是通過這些活動實現他的政治目的,而不是表面的尊崇近代外交禮儀和對西方文化傳統的重視,排除A、C兩項。21.A根據材料“1972年3月,歐共體部長理事會決定在共同體內部實行‘可調整的中心匯率制’”可知,20世紀70年代,歐共體成員國貨幣聯合浮動發生在一定范圍內,體現了浮動匯率對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固定匯率的沖擊,說明歐洲的自主性在增強,故選A項;“美元中心地位喪失”的說法與題干及史實不符,排除B項;歐元是歐洲貨幣聯盟國家單一貨幣的名稱。1999年1月1日起在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德國、芬蘭、荷蘭、盧森堡、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個國家開始正式使用歐元,排除C項;此時處于美蘇冷戰時期,1991年蘇聯解體,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劇變,排除D項。22.解析:第(1)問內容,根據材料一中“由楚河漢界建起的西漢帝國/盛世難再”可知,第一個方框對應的時期是漢朝之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內容為“大分裂的十六國和南北朝”;由“退縮中的明朝”可知,第二個方框對應的時期為清朝,內容為“清朝統一疆域的最終形成”。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角度分析。第(2)問,根據材料二“當春秋出現‘中國’這個詞時,只是指處于黃河中下游即中原地區的幾個諸侯國”可知,春秋時期,“中國”指中原地區的幾個諸侯國;由“隨著秦漢的統一,‘中國’的概念逐步擴大,常等同于中原王朝的主要統治區或較發達的地區”可知,秦漢時期,“中國”的概念開始等同于中原王朝的主要統治區;由“清朝后期,中國開始成為國家的代名詞,但傳統的‘中國’的含義繼續通行”可知,清朝后期,“中國”開始成為國家的代名詞;由“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后,‘中國’才成為它的簡稱,代表整個國家”可知,中華民國成立后,“中國”正式代表整個國家。答案:(1)內容:大分裂的十六國和南北朝;清朝統一疆域的最終形成。(2分)措施:中央實行中書省一省制,地方建立行省制度,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設立宣政院,使西藏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重視農業生產和商業貿易的發展,加強與亞洲各國的經濟聯系;尊重并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3分)(2)春秋時期,“中國”指中原地區的幾個諸侯國;秦漢時期,“中國”的概念開始等同于中原王朝的主要統治區;清朝后期,“中國”開始成為國家的代名詞;中華民國成立后,“中國”正式代表整個國家。(8分)23.解析:根據材料“會審公廨……是清政府與各國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的特殊審判機構”可知,會審公廨是近代中國出現的由外國領事主導的專門審理涉洋案件的特殊司法機構。根據材料“純屬外國人案件,只能由外國領事審理;原告為中國人,被告為外國人的案件,由外國領事‘主審’,中國會審官只能觀審”可知,會審公廨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它的出現受租界制度和領事裁判權的直接影響;滿足了西方列強對外國人權益保護和法律體系差異的需求。結合材料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會審公廨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損害了租界內國人的正當利益);但客觀上對中國法制的近代化產生一定影響。答案:會審公廨是近代中國出現的由外國領事主導的專門審理涉洋案件的特殊司法機構。會審公廨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它的出現受租界制度和領事裁判權的直接影響;滿足了西方列強對外國人權益保護和法律體系差異的需求。會審公廨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損害了租界內國人的正當利益);但客觀上對中國法制的近代化產生一定影響。(7分)24.解析:第(1)問史料類型,根據材料一“泥釘和拋光的圓錐體都與埃及史前文化考古層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風格迥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角洲地區布托出土的考古文物屬于第一手史料,實物史料。史料價值,根據材料一“泥釘和拋光的圓錐體都與埃及史前文化考古層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風格迥異,這表明他們肯定是異域之物,而他們卻有典型的兩河文明的特征”“如果這個推斷正確的話,那么埃及文明和兩河文明之間的聯系就完全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000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研究古埃及文明與兩河文明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提供了實物證據;對于研究古代文明的發展歷程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第(2)問,根據材料二“巴格達城……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根據材料二“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吸收融合東西方文化;根據材料二“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成為東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橋梁,對東西方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第(3)問影響,根據材料“它的勃興促進了以墨西哥為中心的跨區域性貿易網絡的形成”得出,跨區域性貿易網絡逐漸形成;根據材料“西班牙漢學誕生于中拉海上絲綢之路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為在歐洲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中國熱’提供了全面、權威的認知參照體系,對當時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租船回租協議書
- 谷歌租賃協議書
- 員工非正常死亡協議書
- 花圃認養協議書
- 聯養購買協議書
- 老公拒賭協議書
- 恒大悅瓏灣認籌協議書
- 考證服務協議書
- 電氣維護費合同協議書
- 比亞迪維修試車協議書
- mq135空氣質量檢測傳感器說明書空氣污染控制用
- 國家開放大學《監督學》形考任務( 1-4)試題和答案解析
- 試卷交接簽字單
- 高考化學答題技巧與規范課件
- 2022屆高考英語復習:最后一節英語課(13張PPT)
- 加強評標專家管理實施方案
- 股票實戰技巧(一)薛斯通道_CCI_DMI經典指標組合
- 小學生德育教育ppt課件
- 配電箱系統圖
- 精選靜電感應現象的應用練習題(有答案)
- 初中音樂--人聲的分類--(1)ppt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