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造林技術規程_第1頁
DB34T-造林技術規程_第2頁
DB34T-造林技術規程_第3頁
DB34T-造林技術規程_第4頁
DB34T-造林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FORMTEXT65.020.01FORMTEXT?????FORMTEXTB65DBFORMTEXT34DBFORMTEXT34/1267—2025代替DB34/1267—2010FORMTEXT造林技術規程FORMTEXTTechnicalRegulationforForestationFORMTEXT?????FORMDROPDOWNFORMTEXT?????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發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實施FORMTEXT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PAGEPAGEPAGE25目錄前言Ⅰ1范圍12規范性引用文件13術語和定義14總體要求35造林分區36作業設計47樹種選擇48種苗管理59造林密度610造林技術611未成林撫育管護812更新造林和零星造林913封山育林1014退化林修復1115造林質量和成效評價1216落地上圖和造林檔案12附錄A(資料性附錄)安徽省造林分區范圍及適宜造林樹種表14附錄B(資料性附錄)安徽省主要造林樹種適宜立地條件表17附錄C(規范性附錄)安徽省主要造林樹種適宜初植密度表19PAGE25PAGE25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34/1267-2010《造林技術規程》。本文件與DB34/1267-2010相比,除結構調整和編輯性改動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增加了術語和定義、總體要求、造林分區、造林密度、更新造林和零星造林、退化林修復、造林質量和成效評價、落地上圖和技術檔案、附錄A等內容。——修訂了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作業設計、樹種選擇、種苗管理、造林技術、未成林撫育管護、封山育林、附錄C(原附錄A)等內容。——刪除了總則、造林整地、林農間作、林冠下造林、附錄C、附錄D、附錄E等內容。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為資料性附錄,附錄C為規范性附錄。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安徽省林業局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安徽省造林經營總站、安徽省林業局生態保護修復處。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1987年首次發布為皖D/LY07-1987,2010年第一次修訂;——本次為第二次修訂。PAGE25PAGE25造林技術規程1范圍本文件規定了造林分區、作業設計、樹種選擇、種苗管理、造林密度、造林技術、未成林撫育管護和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以及造林質量和成效評價、落地上圖、技術檔案等方面的技術要求。本文件適用于全省范圍的人工造林(含更新造林、零星造林)、封山育林和退化林修復,不包括飛播造林。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5776造林技術規程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術規程GB/T44351退化林修復技術規程GB/T15781森林撫育規程GB/T26424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規程GB6000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GB/T6001育苗技術規程GB7908林木種子質量分級GB/T14175林木引種GB/T15783主要造林樹種林地化學除草技術規程GB/T18337.3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GB/T26424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規程LY/T1646森林采伐作業規程LY/T1557名特優經濟林基地建設技術規程LY/T1000容器育苗技術LY/T1880木本植物種子催芽技術DB34/T2931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辦生字〔2023〕117號造林作業設計規程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造林在疏林地、灌木林地、跡地、其他規劃用于造林綠化的土地上,營建或恢復森林的過程。3.2人工造林包括人工新造林、更新造林、零星造林等。3.2.1人工新造林在疏林地、灌木林地、其他規劃用于造林綠化的土地上,營建或恢復森林的過程。3.2.2更新造林在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等跡地上,或在林木采伐前的林地下,通過人工措施重新營建或恢復森林的過程。3.2.3零星造林在道路、河流兩邊等土地上,通過單行植樹方式開展綠化,以及在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的土地上,栽植連續面積不超過400m2樹木的過程。3.3封山育林對具有天然下種或萌蘗能力的疏林地、跡地、造林失敗地、灌木林地,以及喬木林,竹林,通過封禁或輔以人工輔助育林措施,保護并促進幼苗幼樹、林木的自然生長發育,從而恢復形成森林或灌木林,或提高森林質量的一項技術措施。3.4退化林修復通過采取科學的人為措施,改善退化森林結構,提高森林質量,恢復森林功能,促進森林正向演替的活動或過程。4總體要求造林的總體要求包括以下內容。a)堅持生態優先,科學造林。充分利用天然更新,堅持科學整地,注重水土保持,注重引進和推廣成熟的新技術、新成果、新材料,注意保護造林地上已有的自然植被、珍稀保護植物、古樹名木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等。b)堅持適地適樹,節儉造林。造林樹種選擇既要尊重造林主體需求,也要充分考慮林木主導功能和造林目標林分,整地規格、種苗選擇應與造林目標相適應,做到目標明確、生長良好、綜合效益高,提高造林投資率。c)堅持采用良種壯苗,尊重自然規律。優先采用優質種質資源苗木,并根據造林目標和樹種特性,科學合理選擇造林方式、造林方法,設計造林模式。d)堅持科學規范實施,營造健康森林。科學編制造林綠化相關規劃和作業設計,嚴格按照規劃設計開展造林綠化。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實行多樹種、喬灌搭配混交造林,避免大面積集中連片營造純林。5造林分區根據我省林業區劃成果,全省區劃為淮北平原區、江淮丘陵區、沿江丘陵平原區、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五大區域。參照全國氣候區劃,結合不同樹種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劃分不同造林區域的分區范圍,篩選出適合不同造林分區的適宜造林樹種。各造林區域分區范圍及適宜造林樹種見附錄A。6作業設計作業設計應當滿足以下要求。a)國家投資或以國家投資為主的造林項目,應編制作業設計。其中中央投資或以中央投資為主的國土綠化項目作業設計適用國家有關規定。b)作業設計應與國土空間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相銜接,合理確定造林地。c)作業設計應根據立地條件和培育目標,因地制宜選擇造林樹種,設計造林模式。d)開展作業設計前,應當深入造林地塊開展外業設計調查,內業設計深度應當能夠指導造林施工。e)作業設計應以縣級單位(國有林業經營單位)為主體,按照相關技術要求進行編制。f)作業設計由縣(市、區)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報送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作業設計一經批準,應遵照實施。沒有作業設計或雖有作業設計但未經批準的,不得施工。g)施工單位如因特殊情況要對作業設計作局部變更時,須提出變更理由和方案,再報原設計批準部門批準。7樹種選擇7.1一般要求a)根據樹種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選擇與造林地立地條件相適應的樹種。b)根據森林分類經營理念,按照森林主導功能和林種的不同選擇造林樹種。c)根據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國民經濟及市場需求,尊重造林主體意愿,選擇造林樹種。d)堅持合理的樹種比例,選擇多樹種混交造林。e)選擇生產潛力大、經濟價值高的鄉土樹種,并積極引進推廣適合本地生長的優良樹種。7.2分林種的樹種選擇7.2.1用材林a)樹種應具有生長快、產量高、抗病蟲害以及符合用材目的、適用特定工藝要求等特性。b)以木材利用為主的樹種還應具有樹干通直、材質好的特性。c)珍貴用材樹種造林要根據自然條件劃分不同種植區域,堅持以發展鄉土樹種為主的方針,挖掘珍貴優良樹種資源,根據不同培育目標明確主栽樹種。7.2.2防護林a)應根據防護對象選擇適宜樹種,一般應具有生長快、防護性能好、抗逆性強、生長穩定等優良性狀。b)營造農田、經濟林園、苗圃等防護林的主要樹種應具有樹體高大、樹冠適宜、深根性等特點,且與農作物(林園樹種)沒有共同病蟲害或中間寄主。c)風沙地和水濕地區的樹種應分別具有相應的抗性。d)在季節性干旱地區可優先選用耐干旱的灌木樹種、亞喬木樹種。7.2.3經濟林a)樹種應具有優質、豐產等性狀。b)根據市場要求,重點選擇當地生產潛力大和市場前景好的名、特、優、新樹(品)種。7.2.4能源林a)樹種應具有生長快、生物量高、萌芽力強、熱值高、燃燒性能好的特性。b)適應性強,在較差的立地條件下能正常生長。7.2.5特種用途林樹種應具備特種用途所要求的性狀。包括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種子園、風景林等,按照各種用途的要求,分別選用目的樹種。7.3樹種配置a)營造混交林應根據樹種特性、立地條件、培育目的和種間關系等因素選擇造林樹種,確定合理的混交類型、混交方式和造林密度。更新造林應注意利用造林地上原有適合生長的樹種,實行“栽針保闊”或“栽喬保灌”增加混交樹種的比重。b)培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速生豐產林、經濟林,以及生物學特性適于單一樹種栽培的,以景觀營建、科學研究、種質資源保存等為目的需要單一樹種栽培的,可營造純林。c)以防護為目的,以培育大徑材為目的、需要長周期培育的,生物學特性宜混交、伴生的,單一樹種栽培易引發病蟲害、火災等災害的,造林地上有培育前途的天然幼苗、幼樹較多的,可營造混交林。防護林優先營造混交林,嚴格控制營造純林。d)混交方式可用帶狀、規則塊狀或不規則的鑲嵌狀塊狀混交,也可采用行間混交、株間混交、植生組混交。e)亞熱帶區造林小班,組成樹種宜三種以上。8種苗管理a)確定當地主要造林樹種的最適種源區,劃定采種林分,培育母樹林,建立種子園和良種采穗圃。優先選用優良種源、良種基地生產的種子、苗木和穗條。優先使用本地繁育的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b)嚴格執行森林植物檢疫制度、種苗質量檢驗制度,并接受有關部門監督。采用具有林木(草)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植物檢疫證書、質量檢驗證書和種子(苗木)標簽的種子、苗木以及其他繁殖材料。c)積極使用容器苗。經濟林優先使用無性系,適宜嫁接的樹種優先使用嫁接苗。d)播種造林種子的質量應按照GB7908或相應地方標準的規定執行。在病蟲害比較嚴重的地區造林,播種前須對種子進行藥物拌種。種皮厚或休眠期長的種子,應進行浸種處理。e)裸根苗應達到GB6000規定的Ⅰ、Ⅱ級苗木的標準,容器苗執行LY/T1000的規定。上述標準沒有規定的樹種,可按照DB34/T2931執行。f)插條造林宜選用管理規范、質量可信的采穗圃、苗圃培育的插條,或選用1~2年生根部粗壯萌條。插條的直徑以1~2cm,長約20~50cm為宜。g)插干造林選用2~4年生、直徑2~5cm,并截成1~5m的枝干。h)選擇適度規格的苗木,成片造林不宜使用大規格苗木,除必須截干栽植的樹種外,應使用全冠苗。苗木應有比較完整的根系,針葉樹苗主根長應達15~20cm,闊葉樹苗主根長應達20~30cm。苗根過長的,要適當修剪或截根。感染病害、遭受蟲害或劈裂,主梢折斷、根系過短等嚴重機械損傷,以及失水、干枯和霉爛的苗木,不得用于造林。i)苗木應隨起苗、隨分級、隨造林,嚴防風吹日曬。不能立即栽植的,應選背風陰向、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安全無害的地方進行假植或冷藏,但其時間不宜過長。外地調運苗木從起苗、包裝、運輸、假植至栽植,整個過程都必須采取保濕措施。容器小苗出圃時要使用器具盛裝,嚴禁手提苗莖搬運,栽植時應對生長出容器外的根系進行修剪,并進行脫袋處理。9.造林密度造林初植密度應以林木能適時郁閉、幼樹生長良好為標準。其合理的初植密度須根據水資源承載力、立地條件、樹種特性、培育目的、經營水平的不同來綜合考慮。安徽省主要造林樹種的初植密度按《安徽省主要造林樹種適宜初植密度表》執行(附錄C),應根據不同情況,在規定范圍內,分類型選定適宜的造林密度。未列入的樹種可按照GB/T15776及其他特定樹種相關技術規程、標準執行,或結合實際確定造林密度。b)慢生、耐蔭、樹冠狹窄、根系緊湊、耐干旱瘠薄、耐鹽堿的樹種可適當密植,速生、喜光、樹冠開闊、耗水量大的樹種可適當稀植。c)防護林可適當釋植,護路林可以林木完全舒展的最大樹冠為間距;喬木型經濟林可適當釋植,灌木和矮化型經濟林可適當密植;木質能源林可適當密植,油料能源林可適當釋植。d)培育大徑材密度宜小,中小徑材密度宜大;培育不間伐小徑材密度宜小,間伐小徑材密度宜大。e)立地條件較好的,可適當釋植;立地條件較差的,可適當密植;易生長雜草雜灌的造林地,可適當密植;未成林郁閉前需進行農林間作的,可適當釋植。f)播種造林密度,以穴為計算單位,在規定的范圍內,可選擇較大的密度。10造林技術10.1整地a)除因雜草雜灌叢生、采伐剩余物堆積、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嚴重等情形,致使整地難以開展的造林地需要進行造林地清理外,不應進行林地全面清理。清理時應保留林地上的目的樹種苗木和幼樹。林地清理有帶狀、團狀和全面清理三種方式。b)整地方式要因地制宜,采用集水、節水、保土、保墑、保肥等整地方式,通常采用穴狀、帶狀、魚鱗坑等方式。整地一般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冬季進行,或造林一個月前進行整地。c)山區造林采用帶狀、穴狀整地。坡度在10度以下可實行全面整地,采用全面整地,必須做好攔土帶。全墾或帶墾的深度20~25cm,墾挖后定點挖穴;坡度10度至25度的坡地采用斜坡帶狀整地,草帶寬度30~50cm,墾帶寬度3~5m;25度以上的山地陡坡造林,可采用魚鱗坑整地,深度一般應大于30cm。山地不應采用全面整地、煉山等破壞已有植被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整地方式。d)平原、丘陵造林,可采用穴狀整地,按造林株行距定點挖穴,穴徑40~60cm,深度30~40cm。大苗造林、竹林、培育大徑材的用材林、速生豐產用材林和經濟林樹種采用大穴整地,穴徑和深度不少于80cm。丘陵區還可采用環山帶狀撩壕整地,壕距依造林行距而定,壕寬和深度為60~100cm。土壤黏重、板結、積水低丘地,采用順坡撩壕,并分段開挖橫向排水溝。10.2造林方法應以植苗造林為主。在條件適宜的地方,可采用播種造林和分殖造林。10.2.1植苗造林采用穴植法。穴的大小和深淺,應大于苗木根幅和根長。實生苗栽植深度一般比苗木地徑原土印深2~10cm,嫁接苗培土應低于嫁接口。栽植時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分層覆土,層層踏實,穴面覆一層虛土。10.2.2播種造林主要有穴播和條播兩種方法。a)穴播。適用各種立地條件。穴播時,先填表土,整平踏實,將種子播入穴中。核桃、櫟類、油茶、油桐等每穴2~3粒;馬尾松、黃山松等每穴8~10粒。播種深度或覆土厚度一般為種子橫徑的2~4倍,播后覆土輕踏,穴面覆一層虛土。b)條播。適用于地勢平坦地區播種造林。10.2.3分殖造林適用于無性繁殖力強的樹種,分插條、插干、分根和地下莖造林等方法。a)插條造林。主要用于營造杉木及杞柳、紫穗槐等條類。插穗下端削成馬耳形,隨采隨插,入土深度為穗長的二分之一以上。b)插干造林。主要用于柳樹、楊樹。插穗下端用利刀削成光滑的馬耳形或楔形。干旱沙地宜深插,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可淺插,一般插植深度在30cm以上。c)分根造林。主要用于泡桐、漆樹、楸樹、香椿等根部萌芽力強的樹種。根穗長度15~20cm,下端呈馬耳形,埋入土中,上端微露地面,并堆上土堆。d)地下莖造林。主要適用于竹類。毛竹應選擇1~2年生胸徑3~5cm、分枝較低、竹節正常、枝葉繁茂、無病蟲害的母竹,根盤的來鞭長30~40cm,去鞭長40~50cm,鞭芽2個以上,竹桿留枝4~5盤,鞭蔸要多帶宿土。挖掘的母竹要快運快栽,遠距離運輸要包扎鞭根。栽竹要選擇在陰天進行,鞭要保持自然舒展。覆土時近根部要緊,竹鞭兩頭要松,來鞭要緊,去鞭要松。栽植深度比老土印稍深3~5cm。做到:深控穴、淺栽竹、下緊壅(土)、上松蓋(土)。水竹、淡竹、桂竹、剛竹、紫竹等竹種,應選擇1-2年生長健壯的母竹,3~5株一從,挖掘母竹和栽植的技術與毛竹相同。10.3造林季節a)春季是主要造林季節,尤以2月中旬至3月中旬最為適宜。b)冬季少低溫寒害,或春旱較嚴重的地區,可采用冬季造林。c)楊樹、泡桐可在秋季栽植;直播、分根、插干造林也可秋季進行,但要在土壤封凍前結束。常綠闊葉樹及楓楊、苦楝等過早栽植容易枯梢的樹種,應在接近萌芽時栽植。d)容器苗除高溫干旱時期外,四季都可栽植,但以雨季造林為佳。10.4種植點配置a)種植點配置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三種。山地造林應采用三角形或長方形(上下長、左右短)配置。以生產果實、種子為目的的經濟林、母樹林、種子園,采用三角形配置。巖石裸露地造林,不受配置方式及株行距限制,可見縫栽植。e)平原地區造林以及機械化造林適宜長方形配置。e)更新造林應根據林地上的林木、幼苗和幼樹的分布情況進行種植點配置。11未成林撫育管護11.1未成林撫育11.1.1撫育方式未成林撫育的方式分為全面、帶狀和塊狀。撫育內容主要有澆水、除草、松土、扶苗、施肥、除萌、培土、間苗、補植、修枝等。11.1.2撫育時間未成林撫育從造林當年起到幼林郁閉止,一般連續進行3~5年,第1~2年每年2~3次;第3~5年每年1~2次。商品林撫育次數可適當增加,生態公益林撫育次數可適當減少。速生豐產用材林撫育年限要適當延長,經濟林應長期撫育。11.1.3撫育措施a)造林時土壤墑情差的,應澆透定根水;造林后可根據天氣、土壤墑情、苗木生長發育狀況等進行澆水;積極采用節水澆灌技術,限制采用漫灌方式。b)雜灌雜草影響苗木生長發育的,宜進行割灌除草、除蔓松土。一般樹種除草時間第一次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二次在7~8月份(杉木、竹類等幼齡耐庇蔭的樹種造林當年的7~8月份干旱季節切勿撫育),第三次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采用化學藥劑除草時,執行GB/T15783的規定。c)因土壤板結等嚴重影響苗木生長發育甚至成活時,宜及時松土。松土應在苗木周圍50cm范圍內進行,深度一般為7~10cm。表土板結、質地黏重的幼林地,或根系再生能力較強的樹種,深度應達10~15cm。d)全面和帶狀松土除草的林地,可實行林肥(綠肥)、林糧、林油、林藥、林菜等間作,作物應距幼樹40cm以上。e)速生豐產用材林樹種,應進行合理施肥,以長效復合肥料為好,并以氮肥為主,適當配以磷、鉀肥。追肥前要松土除草除萌,施肥后及時培土。f)經濟林樹種,品種繁多,特性各異,技術要求高,其樹體整形和栽培管理參照LY/T1557的規定。g)幼林3~5年內,應本著留優去劣并適當照顧距離的原則進行適量間苗定株。間苗可分兩次進行,但立地條件好、生長快的也可只間一次。h)造林成活率沒有達到合格標準的造林地,應在當年冬季或第二年春季采用壯苗補植。i)萌蘗性強的樹種,造林后3~5年,應適時除萌、培土。頂芽早衰、側枝擴張和有假二叉分枝特性的樹種,要及時抹芽。11.2未成林管護新造幼林地要防范火災、防止人畜破壞、防治病蟲害,采取封山育林等綜合管護措施,以及必要的排水、灌溉措施。11.2.1自然災害防控a)因地制宜采用地膜覆蓋、栽后樹盤蓋石板或蓋草保墑、噴灑可降解塑料,鋪撒地表后形成薄膜層等多種措施,實現保水保墑。b)在洪澇災害易發地段可設置排水溝,提高造林地的抗澇能力,防止苗木受淹。c)在風大、干燥、嚴寒地區或凍拔害嚴重地區,冬季采取覆土、蓋草(秸稈)、包裹等防風防寒措施。d)加強對森林防火通道保護,按照森林防火通道規劃、建設要求,維護、建設生物防火林帶。及時清理林地內灌草、撫育采伐剩余物等,減少林地可燃物。e)大面積造林,應在林地周圍結合修路,并采取割草、翻生土帶等辦法,留出10~20m寬的防火線,線外兩側可種植2~3行防火闊葉樹。11.2.2人畜危害防控a)人畜干擾風險較高的地段宜在新造幼林地周邊設置網圍欄、籬墻、防護溝等設施設置明示管護范圍、面積、目標、責任人等信息的管護牌等。b)播種造林要防止鳥獸為害,直到發芽出土脫殼為止。c)撫育時要防止損傷根蔸和幼樹。竹林松土不要損傷竹鞭和筍芽。d)撫育作業不應在施工現場用火,防止引發火災。12.2.3有害生物防控a)病蟲害發生后宜采用物理、生物防治或綜合防治方法,避免采用單一的化學防治方法;大規模造林地宜配備誘蟲燈、噴霧器、病防車等防治設備。b)及時隔離、處理病蟲危害木,減少病源;一旦發現檢疫性病蟲害,應及時伐除并銷毀受害木。c)受人畜損傷、病蟲危害、凍害以及干旱等造成枯梢的幼樹,有萌芽能力的,可在早春萌動前齊地平茬,重新萌條,選留生長健壯的枝條,培育主干。12更新造林和零星造林12.1更新造林更新造林有伐前更新造林和跡地更新造林兩種形式。12.1.1伐前更新造林a)伐前更新造林適用于天然更新等級不良或更新樹種不符合培育目的,且郁閉度在0.7(含)以下的近(伐前3~5年)、成、過熟林。天然更新等級劃分標準按照GB/T26424的規定執行。b)伐前更新造林宜采用穴狀整地和植苗造林,植苗造林方法采用穴植。在穴狀整地前可在穴的周邊適當地進行林地清理。c)伐前更新造林除應按照7.1、7.2的規定選擇樹種外,還應選擇幼齡耐庇蔭、有價值的樹種,能夠在林冠下正常生長發育,并與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樹共生形成穩定森林生態系統。d)伐前更新造林可將林地上已有的苗木、幼樹參加栽植密度的計算。栽植密度根據造林樹種、立地條件和《安徽省主要造林樹種適宜初植密度表》確定。e)伐前更新造林人工栽植的株數或種植點數應占栽植密度的40%(不含)以上。12.1.2跡地更新造林a)跡地更新造林適用于火燒跡地、皆伐作業形成的采伐跡地。b)跡地更新造林前應將跡地上的采伐剩余物、火燒木清理后運出,或平鋪在種植行中間。已感染病蟲害的采伐剩余物、火燒木應按照病蟲害防治的規定處理。12.2零星造林零星造林有單行造林和零星植樹(四旁植物)兩種形式。12.2.1單行造林a)單行造林適用于地類限制、空間局促等區域,多見于道路、河流兩側。b)單行造林宜采用多年生規格適度的苗木和大規格的穴狀整地方式。c)單行造林可利用喬木、灌木和草本的生活型差異,形成栽植地上部喬木、下部灌木和地表草本植物的立體配置,或利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單一型在同一地段上進行栽植配置。單一觀賞樹種型、用材樹種型或經濟林樹種型可進行單一喬木樹種型、灌木樹種型的單一型配置方式。12.2.2零星植樹a)零星植樹應根據栽植目的、四旁空間狀況、當地鄉風民俗等選擇適宜樹種,宜選擇具有抗性強、適應性好、壽命長等特性的鄉土樹種,景觀或綠化樹種宜選擇樹型優美、觀賞價值高的樹種。b)立地條件優越的地段,優先選用珍貴樹種。c)零星植樹宜見縫插針、自然或不規則配置。種植點之間的距離應充分考慮樹木成熟后的樹冠舒展空間,13封山育林13.1封育對象封山育林分為疏林地、跡地、造林失敗地封育和郁閉度0.4以下喬木林地、竹林地、一般灌木林地封育,符合封育的具體條件執行GB/T15163的規定。13.2封育類型封山育林類型分喬木型、喬灌型、灌木型、灌草型和竹林型。符合GB/T15163相關規定封育條件的,應優先封育為喬木林。13.3封育方式封山育林方式分全封、半封和輪封。13.3.1全封適用于偏遠山區、江河上游、水庫集水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以及人畜活動頻繁地段、其他生態脆弱而植被恢復困難地段的封育區。封育期嚴禁樵采、放牧、割草和其他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長繁育的人為活動。生態公益林宜全封。13.3.2半封適用于有一定目的樹種、生長良好、林木覆蓋度較大、人畜活動對封育成效影響較小的封育區。在林木生長旺季和種子成熟期封禁,其余時間可定期砍柴、割草。用材林和能源林宜。13.3.3輪封適用于需要在封育區內從事經營活動,且對封育成效影響較小的封育區。封育山場劃片分段,輪流封禁,間隔期一般為5年。13.4封育年限封育區域按照GB/T15776中第7章的規定執行。封育年限可根據封育區所在封育區域、封育類型確定,一般為3~7年,具體封育年限按GB/T15163的規定執行,其中生態公益林的封育年限按GB/T18337.1的規定執行。13.5封育措施封育措施分為封禁設施、保護措施和育林措施。13.5.1封禁設施封育區要豎立標志牌,標明工程名稱、在封區四至范圍、面積、年限、方式、措施、責任人等內容。封禁設施還包括設置圍欄、哨卡和界樁,可根據封育方式結合實際選擇。13.5.2保護措施封育區要配備專、兼職護林員,定期開展封育區巡護,預防森林火災,防治林業有害生物,防止人畜隨意進入封育區危害幼苗幼樹。13.5.3育林措施按照充分利用自然力、適當人為干預的基本原則確定育林措施,育林措施主要有補植補播、疏伐、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平茬或斷根復壯,以及澆水、除草、松土、除蘗、間苗、抗旱等培育措施,可根據封育類型選擇適宜育林措施或采取綜合育林措施。14退化林修復退化林包括退化喬木林和退化竹林,退化林修復適用于退化用材林和防護林修復,其他林種參照執行。14.1退化林判別14.1.1退化喬木林判別處于中齡林、近熟林和成熟林階段(防護林可包括過熟林階段),或處于競爭生長和質量選擇階段,并符合以下判別指標之一的喬木林:a)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導致死亡木、瀕死木株數比例大于20%,或發生松材線蟲等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災害,短期內難以恢復健康。b)郁閉度小于或等于0.4,且依靠自然力難以恢復。其中退化天然喬木林、退化人工喬木林符合GB/T44351中6.1.2和6.1.3的規定,也可認定為退化喬木林。14.1.2退化竹林判別死亡竹株數比例大于20%,或毛竹竹齡8年(其他竹竹齡6年)及以上株數比例大于50%的竹林,可判別為退化竹林。14.2退化等級劃分退化等級分為一般退化和重度退化,具體劃分要求按GB/T44351附錄A執行。14.3修復措施選擇退化林修復措施包括補植補播、采伐修復、更替修復、漸進修復和輔助措施等。退化林修復措施的選擇應滿足以下要求。a)根據退化林特征、退化等級和修復目標等,合理確定修復措施,單一修復措施難以實現修復目標時,應綜合采取多種修復措施。b)結合森林主導功能和立地條件,科學選擇補植或更新樹種,優先選用鄉土樹種或珍貴樹種,培育混交林。c)不應將天然林通過修復改造為人工林。d)補植補播小班要合理確定補植密度,補植目的樹種株數不低于30株/畝,且林內無直徑大于主林層平均高的林窗。e)采伐修復小班不得皆伐,采伐技術按LY/T1646執行,采伐后郁閉度低于0.4或出現林窗時,應及時補植補造。f)皆伐更新、林冠下更新、漸進更新等更替修復小班,更新技術按GB/T15776執行,采伐技術按LY/T1646執行。g)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封育管護、修枝、鉤梢、立地管理等輔助措施不得作為單獨修復措施進行作業,應與其他修復措施配套實施。15造林質量和成效評價在造林施工期間,造林項目管理單位應對各項作業隨時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造林結束后,要根據造林作業設計及時對造林施工質量進行全面檢查。15.1造林質量評價15.1.1人工造林質量評價造林當年秋季或次年對實際造林面積、造林成活率、良種使用和按作業設計施工情況等進行檢查。a)實際造林面積檢查。按作業設計圖逐塊核實,或用儀器實測,以水平面積計算。凡造林面積連續成片在0.067公頃以上的,按片林統計,其它按零星造林統計。林帶行數在兩行及兩行以上且喬木林帶行距不超過4m(不含)、灌木林帶行距不超過2m(不含),連續面積在0.067公頃以上的,按片林統計。缺口長度不超過寬度3倍的林帶按一條林帶計算,否則應視為兩條林帶。單行林帶按零星造林統計。b)造林成活率檢查。以小班為單位,按造林成活株數占設計栽植株數比例計算造林成活率。造林地(不含伐前更新造林)上已有苗木、幼樹,可根據造林目的和苗木、幼樹的數量和分布格局以及苗木和幼樹樹種的混交特性,納入初植造林密度。納入初植造林密度的,應參加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計算。造林成活率在85%(含)以上符合造林合格要求;達不到合格要求,但成活率在41%(含)以上的造林小班需進行補植補播;造林成活率在41%(不含)以下應認定為造林失敗小班。c)按作業設計施工率檢查。檢查造林小班的造林面積、樹種、密度、苗木規格、整地方式和規格等主要指標,按作業設計施工面積與作業設計面積的百分比。未按作業設計施工的小班不應認定為造林合格小班。d)造林合格率檢查。檢查造林小班是否按造林作業設計施工,造林成活率是否在85%(含)以上,以及造林地原生植被、野生動物棲息地等生境是否造成不可逆的破壞,未成林造林地(新造幼林地)是否按規定實施了封育保護措施。e)零星造林成活率。按造林小班成活株數與造林總株數的百分比計算,零星造林成活率應達到90%(含)以上。年度造林成活率在90%(含)以上,成活株數即為合格株數,否則造林總株數與成活株數差值即為需補植株數。15.1.2封山育林質量評價在封育活動完成的當年或次年開展作業質量評價,分別對封山育林作業設計和封育活動進行評價。封山育林作業設計檢查。檢查封山育林作業設計的有關內容,以及具體封育對象、類型、方式、年限和封育設施、育林措施是否符合GB/T15163的相關規定要求,投資概算是否計算無誤。封育活動檢查。檢查封山育林小班是否按照作業設計組織施工,特別是封育設施建設是否符合作業設計。管護機構和人員、封育制度和措施是否得到了落實。15.1.3退化林修復質量評價檢查退化林修復小班是否按照作業設計施工,以及修復措施的選擇和修復作業施工是否符合GB/T44351的相關規定要求。15.2造林成效評價15.2.1人工造林成效評價造林3~5年后,對造林保存率和成林情況等進行造林成效評價。a)造林株數保存率。檢查造林小班成活的苗木株(穴)數占作業設計的總數株(穴)數的百分比。造林株數保存率應在80%(含)以上。b)造林面積保存率。計算造林保存面積與當年年度造林面積的百分比,即為造林面積保存率。c)造林成效合格小班。造林株數保存率應在80%(含)以上,或喬木樹種造林小班郁閉度達到0.2(含)以上,評價為造林成效合格小班。15.2.2封山育林成效評價在封育年限到期的次年進行封育成效評價。a)疏林地、跡地、造林失敗地封育。郁閉度達到0.2(含)以上,或雜竹覆蓋度達到30%(含)以上,且分布均勻為有效封育小班。b)喬木林地封育。郁閉度達到0.5,或郁閉度比封育前增加0.2為有效封育小班。c)竹林地封育。除以上兩類有效封育標準外,雜竹覆蓋度達到70%,或增加20個百分點以上也可認定為竹林有效封育小班。16落地上圖和造林檔案16.1落地上圖當年完成的造林任務應按照相關技術要求,全面落地上圖。16.2造林檔案16.2.1建檔要求造林檔案是分析造林生產活動、評價造林成效,擬定森林經營措施的依據,國有林場造林、重點工程(項目)造林和獲得政府扶持的各類造林,都應分門別類建立造林技術和管理檔案。鼓勵其他形式的造林納入造林檔案管理。16.2.2主要內容有關部門批復的造林綠化相關規劃,經批復的造林項目實施方案、可行性研究報告等,造林年度計劃、造林作業設計文件、圖表,造林種苗相關資料(包括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植物檢疫證書、質量檢驗證書和標簽等),造林招投標、造林施工合同、監理合同等材料,造林檢查驗收材料,造林資金支付憑證等財務資料等。附錄A(資料性附錄)安徽省造林分區范圍及適宜造林樹種表

表A.1區域范圍自然條件特點適宜造林樹種淮北平原區亳州、阜陽、宿州、淮北、蚌埠等五個市的全部,淮南市除壽縣的全部,天長市的全部以及壽縣、霍邱縣、鳳陽縣、明光市的沿淮部分鄉鎮。本區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部分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17℃,年降水量750~900mm,50~60%集中在夏季,易旱易澇。

本區屬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主要是潮土和砂姜黑土,局部石灰巖丘陵分布的是石灰(巖)土,少數酸性結晶巖與頁巖殘丘上多系石質土與粗骨土。黃褐土多分布在一些殘留階地上和河岸自然堤上,呈中性反應,與江淮崗丘黃褐土特征基本一致。潮土分布在淮北北部黃泛沖積平原、沿淮及其支流兩岸。砂姜黑土則分布在河間平原上,地處淮北各河流間的洼地地區,沒有或較少受黃泛或淮泛影響。排水條件較好,地形部位較高的河岸上,草甸、潛育化現象不明顯,則發育成黃褐土。本區位于我省北部,區域東北部的烈山、相山、蕭縣、埇橋、靈璧、懷遠等縣(區)存在部分島狀石質殘丘。本區為我省少林地區之一,林木樹種單一,特別是石質殘丘土層瘠薄、巖石裸露,水土流失嚴重,造林難度大。楊樹、柳樹、泡桐、刺槐、國槐、楸樹、臭椿、香椿、梓樹、楓楊、苦楝、白榆、麻櫟、栓皮櫟、梧桐、樸樹、櫸樹、青檀、黃檀、黃連木、銀杏、側柏、池杉、白蠟、紫穗槐、杞柳、葡萄、蘋果、梨、棗、櫻桃、桃、石榴、桑、柿、薄殼山核桃、淡竹等江淮丘陵區合肥市的全部,滁州市南譙區、瑯琊區、全椒縣、來安縣、明光市和鳳陽縣的大部分鄉鎮,淮南壽縣的大部分鄉鎮,六安的金安區、裕安區、霍邱縣、舒城縣的大部分鄉鎮、馬鞍山含山縣等。本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4.7~16.0℃,年降水量900~1100mm。因處于過渡氣候帶,冷暖氣流交織頻繁,氣溫和降雨量年際和年內變化很大,常有干旱、低溫、風雹、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發生。

本區為大別山體向東延伸部分,地貌上為崗巒起伏的丘陵,中部高兩側低,呈鯉魚脊狀,一般海拔在200m以下,個別山崗500m左右。崗地土壤主要是黃棕壤和下蜀黃土母質上發育的黃褐土,東部丘陵上中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巖石裸露較多,形成了土層淺薄,石礫含量多的粗骨土、石質土以及黃棕壤性土。同時也零星分布著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紫色土。丘陵下部土層一般較厚,土壤剖面發育較完好,有棕色石灰土、紫色土、硅鋁質黃棕壤、硅鐵質黃棕壤、鐵質黃棕壤。丘陵間的波狀起伏地,多為粘盤黃褐土、黃白土。中部丘陵多為黃褐土及水稻土。土壤質地黏重,透水保肥差,林地生產力低。本區位于我省中部,一直是我省林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區內林農交錯,人為活動頻繁,森林植被少,生態脆弱。該區主要問題是森林覆蓋率低,人口密度大,丘陵崗地開墾過度,森林植被面積銳減,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地力衰退,林業生態建設任務繁重。楊樹、楓楊、麻櫟、栓皮櫟、小葉櫟、臭椿、香椿、刺槐、國槐、梧桐、合歡、楓香、泡桐、苦楝、楸樹、白榆、榔榆、櫸樹、樸樹、樟樹、欒樹、烏桕、黃連木、楮樹、女貞、皂莢、黃檀、青檀、無患子、柳樹、木荷、板栗、銀杏、水杉、池杉、杉木、馬尾松、火炬松、濕地松、側柏、油茶、茶葉、杜仲、紫穗槐、杞柳、棠梨、桃、李、杏、棗、柿、薄殼山核桃、淡竹等。沿江丘陵平原區馬鞍山、銅陵、蕪湖、安慶和池州市的沿江縣(市、區)的部分鄉鎮。本區屬華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7~16.6℃,年平均降水量1067~1323mm,水熱豐沛。

地貌以湖積平原為主,水網、圩區、崗地交織,湖泊星羅棋布。長江干流和支流以及巢湖沿岸,廣泛分布著一級階地和沖積平原,在河道兩側的砂灘地為灰潮土。在沿江二、三級階地上,多出現下蜀黃土發育的黃褐土和第四紀紅土發育的棕紅土。長江以北以黃褐土居多,長江以南則以棕紅土出現較普遍。本區位于長江兩岸,城鎮密集,經濟發達,交通便捷,人為活動頻繁,土地利用率高,是我省重要農業產區,又是我省沿江工業城市集中分布地區。本區森林覆蓋率不高,崗地低土層淺薄,林地生產力低,沿江灘地易受洪水災害。馬尾松、楓香、麻櫟、栓皮櫟、楊樹、楓楊、柳樹、合歡、泡桐、香椿、臭椿、烏桕、青檀、黃連木、無患子、榿木、火炬松、濕地松、杉木、池杉、水杉、木荷、銀杏、板栗、油茶、油桐、宣木瓜、桃、李、毛竹、雷竹等。皖西大別山區金寨、霍山、岳西縣的全部,潛山、太湖縣的大部,舒城、金安、裕安、桐城、宿松縣(市、區)的一部分鄉鎮。本區屬亞熱帶濕潤區和暖溫帶半濕潤區的過渡地帶,氣候溫涼,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4~15℃,年降水量1250~1400mm。

本區地處皖河、潛水、長河、大沙河等長江、淮河一、二級支流源頭,峰巒疊嶂,河谷縱橫,山勢雄偉,坡度陡峻,一般山地平均坡度在25度以上,海拔高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20多座。大別山呈等腰三角形坐落在本省西部邊界。山南和山北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南坡雖屬北亞熱帶,但局部地段已有中亞熱帶濕潤的生物氣候環境。在同一基帶上由于是過渡帶,也具有明顯的過渡特征,導致土壤垂直帶譜也不盡相同。同是南坡東面和東北面山麓,在桐城市范崗到潛山豬頭尖至岳西黃梅尖一線以北,基帶土壤是黃棕壤,400~800m為暗黃棕壤,800m以上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在南坡山麓的南面,在桐城市范崗到岳西黃梅尖一線以南,由東北向南,海拔50~200(250m)基帶土壤是黃紅壤,向上依次為黃棕壤(黃棕壤性土)、暗黃棕壤(黃棕壤性土、粗骨土、石質土)、酸性棕壤(粗骨土、石質土)與山地草甸土。北坡基帶土壤是黃棕壤,向上依次是暗黃棕壤、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本區位于我省西部,分布有佛子嶺、梅山、響洪甸、磨子潭、白蓮巖、龍河口、花涼亭大型水庫和天馬、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本區以林為主,林業用地面積大,森林覆蓋率高。其主要問題是由于該區地少人多,毀林開荒,濫砍濫伐,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森林資源的過度利用,林地生產力不高,木材加工等林產工業發展滯后。同時該區也是我省相對貧困人口集中的區域。馬尾松、金錢松、黃山松、濕地松、杉木、三尖杉、紅豆杉、楓香、麻櫟、栓皮櫟、石櫟、黃山櫟、青岡櫟、黃連木、青檀、黃檀、鵝掌楸、山茱萸、欒樹、漆樹、椴樹、槭樹、楸樹、水青岡、木荷、無患子、厚樸、苦櫧、甜櫧、樟樹、檫樹、香槐、銀杏、花櫚木、杜仲、茅栗、板栗、山核桃、薄殼山核桃、茶葉、油茶、油桐、棗、毛竹等。皖南山區黃山市、宣城市的全部和池州市的部分山區縣(市、區)。本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年平均溫度15.4~16.3℃,年降水量1200~1700mm。

地形地貌為黃山山脈和天目山山脈,屬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地區,基帶土壤為紅壤(黃紅壤),隨著海拔上升依次為黃壤—暗黃棕壤—山地草甸土一酸性棕壤。山頂平臺濕度大的地方,有山地草甸土和暗黃棕壤土分布。酸性棕壤土多出現在1600m以上的中山上部。黃壤多分布在南部水濕條件較好處,即在云霧多、日照少、濕度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干濕季不明顯、有茂密植被的條件下發育而成;在北部出現較少。較陡峻的山體上,多山現粗骨土和石質土。本區位于我省南部,是青弋江、水陽江、秋浦河、新安江等水系的發源地,山高坡陡,河川深切,還分布有陳村、港口灣等大型水庫和牯牛降、清涼峰、揚子鱷等自然保護區。本區是我省重點集體林區和木材供應基地,森林資源豐富,林木生長量高,自然植被保護相對較好,是林業產業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杉木、馬尾松、黃山松、濕地松、火炬松、金錢松、楓香、檫樹、欒樹、南酸棗、光皮樺、紅豆杉、華東黃杉、青檀、刺槐、香槐、樸樹、梧桐、臭椿、苦楝、白榆、榔榆、麻櫟、栓皮櫟、青岡櫟、銀鵲樹、青栲、苦櫧、甜櫧、樟樹、楠木、香果樹、榿木、泡桐、黃連木、鵝掌楸、銀杏、側柏、柏木、燈臺樹、黃山木蘭、杜英、板栗、山茱萸、木荷、山核桃、薄殼山核桃、香榧、茶葉、油茶、油桐、楊梅、枇杷、毛竹、紫竹、雷竹等。PAGE25PAGE25附錄B(資料性附錄)安徽省主要造林樹種適宜立地條件表表B.1樹種適宜立地條件杉木海拔300-800m中低山陰坡、半陰坡的中下部和山腳山塢,土層厚度50cm以上,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柳杉海拔400-1000m中低山半陽坡和半陰坡的中下部,丘陵陰坡、半陰坡土層深厚、濕潤的酸性土壤馬尾松海拔800m以下濕潤、肥沃的酸性土壤生長良好;丘陵和低山土層較薄的地方也能生長黃山松海拔700m以上中低山酸性土壤金錢松海拔1300m以下的避風向陽的山谷山坳和山腳地帶,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酸性沙壤土火炬松海拔6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土層深厚、較肥沃的酸性土壤青岡櫟小葉櫟海拔800m以下的中低山、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中性、微酸性壤質土的坡簏、谷地最宜,土層較薄、坡度較陡的地方也能生長泡桐平原、緩坡、溝谷中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溫潤、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堿性沙土、淤土、兩合土栓皮櫟麻櫟向陽坡簏、山谷、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酸性土及鈣質土。土壤較薄的半裸山地也能生長鵝掌楸海拔800-1300m的比較背陰的山谷和山坡中下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沙壤土。丘陵陰坡、洼地的深厚、肥沃、濕潤的酸性砂壤土也能生長良好側柏柏木鉛筆柏土層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為好,但在土層淺薄的石質山地、石灰性土壤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