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建筑基礎(風景園林)_第1頁
園林建筑基礎(風景園林)_第2頁
園林建筑基礎(風景園林)_第3頁
園林建筑基礎(風景園林)_第4頁
園林建筑基礎(風景園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園林建筑(yuánlínjiànzhù)設計園林(yuánlín)(風景園林(yuánlín))專業共一百二十一頁園林建筑設計(shèjì)課程任務掌握有關風景園林建筑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研究風景園林建筑學的方法。掌握一定(yīdìng)的風景園林建筑的創作內容及方法。掌握必要的建筑法規及建筑制圖要求。具有一定的園林建筑創作能力。共一百二十一頁課程(kèchéng)結構風景園林建筑概論(gàilùn)風景園林建筑概述;

風景園林建筑特性;風景園林建筑的發展;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的特點;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的學習方法

風景園林建筑設計風景園林建筑設計初步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主要程序風景園林建筑空間設計基礎風景園林建筑造型設計基礎風景園林建筑技術設計風景園林建筑場地設計風景園林建筑設計實踐共一百二十一頁園林建筑(yuánlínjiànzhù)設計課程參考書目1.《園林建筑設計》成玉寧等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2.《園林建筑設計》杜汝儉等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年3.《建筑空間組合(zǔhé)論》彭一剛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3年4.《建筑設計資料集》本書編委會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年等5.《公共建筑設計原理》張文忠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年6.《住宅建筑設計原理》朱昌廉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年7.《外國建筑史》陳志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年8.《中國建筑史》潘谷西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年9.《建筑初步》田學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共一百二十一頁緒論風景園林建筑既是建筑類型中的一種,又是風景園林環境的重要組成要素之一,具有建筑和風景(fēngjǐng)園林的雙重性質。對于風景(fēngjǐng)園林的學生來說,就需要全面掌握建筑和風景(fēngjǐng)園林的基本特點、研究手段和設計方法。園林:在一定的地段內,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為地開辟山水地貌,同時結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構成一個供人們觀賞、游憩、居住的環境。景觀:今天在漢語語境下,就景觀的概念,我們可以理解為,小到室內、庭院一角,大到城市、區域的環境,都可以形成我們今天所說的“景觀”。風景:一般指大自然的風光美景。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以及人類對風景的認識的不斷深入,風景的概念被延伸和擴大。根據尚闊先生的分類方法,以風景中自然與人工成分的多少來區分可劃分為:自然風景、園林風景和城市風景。風景園林: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09年年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北京宣言》中提出,風景園林工作者的核心價值觀是: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科學與藝術的高度和諧,即現代語境中的“天人合一”。風景園林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與文化遺產,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室外人居環境。隨著風景園林學科的不斷發展,作為人居環境科學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地位日益重要,所涵蓋的學科范圍也日趨明確,即,風景園林資源保護與利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風景園林建設與管理三個方面。共一百二十一頁建筑:從古到今建筑的目地總不外是取得一種人為的環境,供人們從事各種活動。它不但提供人們一個有遮掩的內部空間,同時也帶來了一個不同于原來的外部空間。1999年《北京憲章》明確提出了廣義建筑學的概念,既“廣義建筑學就其學科內涵來說是通過城市設計的核心作用,從觀念上和理論基礎上把建筑、地景和城市規劃學科的精髓整合為一體,將我們關注的焦點從建筑單體、結構最終轉換到建筑環境上來?!憋L景園林建筑:

基于目前風景園林學科的發展,本課程中所指的風景園林建筑是在自然風景、城市環境以及其他室外人居環境中的一切人工建筑物。風景園林建筑是在環境中,以豐富景觀并為人們游覽、休憩提供場所為主要目的一類建筑。風景園林建筑作為風景園林這一整體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進行設計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周圍所處的大環境。同時,在評價一個風景園林建筑時,也應該以其是否與周圍環境構成了有機融合關系,并達到了和諧統一的效果為評價標準。這也是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在我們進行風景園林建筑設計時,應考慮包括建筑物在內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風景園林建筑不同于其他環境要素的最大特點就是其人工成分多,因此,風景園林建筑在營造景觀所運用的手段中是最靈活、最積極的,它的體形、色彩、比例、尺度都可以極大的滿足景觀營造的需要。同時,其外觀、形象和平面功能布局除了(chúle)要滿足特定的功能外,還要受到景觀的制約。兩者是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共一百二十一頁風景園林建筑的作用:1、點景:即點綴風景。建筑與山、水、植物或與其他建筑,甚至建筑本身構成風景圖畫(有宜近看,也有宜遠看)。一般情況下,這些建筑物往往是這些畫面的重點或主題,沒有建筑也就沒有了“景”。重要的建筑物常常成為景觀中的構圖中心。此外,風景園林或城市景觀的風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建筑的風格。(如:頤和園、哈爾濱的中央大街)2、觀景:即觀賞風景。以建筑物作為(zuòwéi)觀賞景觀的場所,它的位置、朝向、封閉或開敞等處理,往往取決于觀景的需要。3、限定空間:利用建筑圍合成一系列的庭院,或以建筑物為主,加之山石花木和水體,將景觀劃分為若干空間層次。4、組織游覽路線:利用道路結合建筑物的穿插、“對景”和隔障,創造一種一步一景、步移景異,具有導向性的動態觀賞效果。共一百二十一頁

拙政園中的扇面亭成功(chénggōng)的起到了點景的作用點景共一百二十一頁框景

觀景共一百二十一頁巴黎拉維萊特公園(gōngyuán)鋼結構長廊——瘋狂的“機器”將離散的景觀組織在一起組景共一百二十一頁襯景:有時觀賞(guānshǎng)對象是石、木、花等自然小品,則起到襯托景物的作用。留園(liúyuán)——冠云峰后部的冠云樓共一百二十一頁風景園林建筑的分類:1、風景游覽建筑:風景園林建筑多為此類,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2、庭院(tíngyuàn)建筑:凡是能圍合成庭院(tíngyuàn)空間而形成獨立或相對獨立的庭院(tíngyuàn)的建筑。3、建筑小品:包括,露天陳設、家具、小品點綴物(座椅、路標、指示牌等)4、交通建筑:凡是在游覽路線上的道路、階梯、橋梁、碼頭等。5、城市景觀建筑:城市雕塑、城市小品、公交站點等其他具有風景園林功能或風景園林范圍內的建筑及建筑小品共一百二十一頁

江蘇常熟尚湖風景區拂水堤南北貫穿湖面,是聯系尚湖與虞山的重要紐帶,湖區入口位于(wèiyú)山水結合部,周圍空間開闊,入口標志設計除了作為尚湖竟區的入口外,還需起到聯系山水的作用,設計中以江南常見的牌坊為原型,將兩組牌坊加以變形呈背向的雙曲面體組合,一方面可以滿足雙向觀賞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使用單一的牌坊顯得過于單薄.常熟尚湖拂水堤入口(rùkǒu)標志共一百二十一頁南京老山森林公園入口環境優美,繁茂的山林為入口背景,近旁修竹婆娑,該入口設計因景制宜用不規則式布局,以仿木構架象征“森林(sēnlín)”,結合曲尺形仿木景墻、旱橋,入口標志與景觀環境渾然一體。南京(nánjīnɡ)老山森林公園入口處共一百二十一頁景觀環境與園林建筑(yuánlínjiànzhù)設計

園林建筑與伴生(bànshēnɡ)因子的關系共一百二十一頁

園林建筑設計追求的是建筑與環境的和諧、互動,由于景觀環境具有可變性,因此景觀與建筑始終處于動態的平衡之中。園林建筑設計充分考慮了建筑本體與周邊環境、大自然的融合、參與、互補(hùbǔ),例如設計山地園林建筑如何對周邊的巖石、森林、使用木材、石材等自然材料,可求得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同樣也可以使用鋼筋混凝土、金屬和玻璃等完全人工材料與自然景觀環境的“對話”。環境使用物質景觀環境(硬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軟環境)兩方面組成的。建筑一方面以實體的物質屬性很自然環境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空間;另一方面,它又繼承著社會文化,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共一百二十一頁

德國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是為舉辦第二十屆奧運會所建設的大型綜合體育中心?;卦瓰閺U棄的機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成為被炸建筑物的垃圾堆積場,凹凸不平.設計者依據環境特點,進一步在側面(cèmiàn)挖掘人工湖,其土方用來有意識的強化地勢的起伏,形成自然的環境氛圍。建筑形象創作結合環境,通過使用張拉網結構和玻璃、鋼、膜等材料,把巨大的建筑體量處理得如同湖邊山坡上宿營的帳篷,連綿起伏、自由飄逸。共一百二十一頁德國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共一百二十一頁園林建筑(yuánlínjiànzhù)的功能、形式與環境的統一從功能上說,建筑設計要滿足各種實用需要,具有技術的特征;從形式上說,建筑還要與所處景觀環境協調統一,并滿足人們審美欣賞的需要,具有藝術的特征。通常景觀環境中的建筑設計應著重處理好兩者以下(yǐxià)的基本關系:

(1)園林建筑布局要因地、因景制宜,建筑選址要考慮功能要求以外,更重要的在于利用地形、地貌,結合景觀環境的基本原則。(2)園林建筑的空間建構,因地形之高下,靈活劃分與組合空間。加強建筑與環境空間的滲透,淡化建筑空間的邊界,形成“灰空間”,創造內外交融、富于變化的多義性空間。建筑形體及體諒與景觀環境的協調統一是設計準則。(3)對于有一定功能要求的園林建筑而言,建筑形式與功能的契合是設計基本的要求之一。在建筑形式與功能,“觀景”與“景觀”之間達到巧妙的平衡,恰當的建筑造型設計有助于強化與表現地域性景觀特征。共一百二十一頁幾點說明(shuōmíng)

關于爭議(zhēngyì)(園林、景觀、風景園林)關于LA(LandscapeArchitecture)2011年“風景園林”已成為一級學科共一百二十一頁第一章

風景園林建筑(jiànzhù)概述

1.1建筑的含義:

狹義的建筑含義指:房屋或建筑物——抵御風雨嚴寒的遮蔽物。建筑的物質性特征——墻、柱、樓板、屋面等。建筑的偶然性特征——形式、材料、類型(lèixíng)、規模、環境、文化等。

建筑的物質性特征建筑的偶然性特征共一百二十一頁建筑從廣義(guǎngyì)上講,是指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總稱。建筑物是人們為從事生產,生活和進行各種社會活動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條件,運用科學規律和美學法則而創造的社會生活環境。構筑物是僅僅為滿足生產生活的某一方面需要,建造的某些工程設施則。

建筑與環境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所具有的層次關系:區域-城市-街區-建筑-室內-家具。我們應以廣義建筑學及人居環境科學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和設計風景園林建筑,充分發揮其在人居環境中的積極作用。共一百二十一頁1.2建筑(jiànzhù)的分類建筑的分類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按使用性質民用建筑:①居住建筑,如:住宅,集體宿舍等。②公共建筑,如:辦公建筑,文教建筑,托幼建筑,醫療建筑,商業建筑,觀演建筑,

體育建筑,展覽建筑,旅館建筑,交通建筑,通訊建筑,風景園林建筑,紀念建筑等

。工業建筑:工業建筑即從事生產用的建筑。

按生產性質可以(kěyǐ)分為,黑色冶金建筑、紡織工業建筑、機械工業建筑、化工工業建筑、

建材工業建筑、動力工業建筑、輕工業建筑、其它建筑等;

按廠房用可以分為,主要生產廠房、輔助生產廠房、動力用廠房、附屬儲藏建筑等;

按廠房層數可以分為,單層廠房、多層廠房、混合廠房等;

按生產車間內部生產狀況可以分為:熱車間、冷車間、恒濕恒溫車間等。農業建筑:農業建筑即指農副業生產建筑,如溫室、飼養場、農副產品加工廠、糧倉等。按建筑層數低層:1-3層;多層:4-6層;中高層:7-9層;高層:10層及10層以上;超高層:100米以上風景園林建筑在一般情況下以底層和多層為主共一百二十一頁按結構材料(1)砌體:指以磚、石材或砌塊等材料作為承重墻柱和樓板(磚拱或石拱)的建筑。這種結構在就地取材的情況下能節約鋼材水泥和降低造價。但它的抗災害性能差,自重大,不宜用于抗震設防地區和地基軟弱的地方。(2)鋼筋混凝土:充分利用鋼筋和混凝土的各自的力學特點,將其結合在一起共同工作,所形成的結構。(3)鋼:指以型鋼作房屋承重骨架的建筑。鋼結構力學性能好,便于制作和安裝,結構自重輕。(4)木:指以木材(mùcái)作房屋承重骨架的建筑。木結構具有自重輕、構造簡單、施工方便等優點,我國古代建筑大多來用木結構。但木材(mùcái)易腐、不防火,再加之我國森林資源較少,所以木結構建筑已很少采用。共一百二十一頁風景園林建筑除以上幾種分類方式中提到的類型以外,還有可以:按時代劃分為傳統園林建筑,現代(xiàndài)園林建筑;從社會學的角度分為象征性風景園林建筑,標志性風景園林建筑,親和性風景園林建筑;根據性質不同分為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并重的風景園林建筑,精神功用超越物質功能的建筑,只具有精神功能的風景園林建筑;根據使用功能不同分為游憩類建筑,服務性建筑,文化娛樂類建筑,管理類建筑等共一百二十一頁1.3建筑(jiànzhù)的等級

建筑物的質量等級是我們進行建筑設計最優先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按建筑的使用性質和耐久年限可分為5個等級。按建筑的使用性質和耐久年限:一級建筑:耐久年限為100年以上,適用于歷史性、紀念性建筑和高層建筑。二級建筑:耐久年限為50~100年,適用于重要的建筑。三級建筑:耐久年限為40~50年,適用于一般性公共建筑(ɡōnɡɡònɡjiànzhù)和居住建筑。四級建筑:耐久年限為15~50年,適用于次要的建筑。(耐久年限為15年以下,適用于臨時性建筑)風景園林建筑由于其功能性質、規模大小等因素多屬于三級、四級建筑和臨時建筑。但部分具有歷史性和紀念性的建筑也應屬于風景園林建筑共一百二十一頁1.4建筑(jiànzhù)的組成建筑(jiànzhù)的基本組成包括:基礎,墻和柱,樓地層,樓梯,屋頂,門窗共一百二十一頁基礎:是建筑物最下部分,埋在地面以下,地基之上的承重構件?;A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載。一般的風景園林建筑規模不大,其基礎埋置深度相應較淺,但應需要注意其對周邊以及地下生態環境等的影響。墻和柱:墻是建筑物的承重及圍護構件。按其所在位置分為內墻和外墻;按其所起的結構作用,分為承重墻和非承重墻。為擴大空間,可用柱來承重。外墻具有抵抗風雪、嚴寒、太陽輻射的作用。外墻包括(bāokuò)勒腳、墻身和檐口。勒腳是外墻與室外地面接近的部分;墻身上有門窗洞口、梁等構件;檐口為外墻與屋頂交接的部分。內墻用于分隔空間,非承重墻又稱隔墻。墻和柱在風景園林建筑中不但要起承重和圍護的作用,還要有分隔空間的作用,是劃分風景園林建筑內部和外部空間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樓地面:樓層和地層是建筑物水平方向的圍護構件和承重構件。樓層分隔建筑物上下空間,并承受作用其上的家具、設備、人體、隔墻等荷載及樓板自重,并將這些荷載傳給墻或柱。樓層還起著墻或柱的水平支撐作用,以增加墻或柱的穩定性。樓層必須具有足夠強度和剛度。根據上下空間的特點,樓層尚應具有隔聲、防潮、防水、保溫、隔熱等功能。地層是底層房間與土壤的隔離構件,除承受作用其上的荷載外,應具有防潮、防水、保溫等功能。共一百二十一頁樓梯:建筑中的垂直交通構件。樓梯應有足夠(zúgòu)的通行寬度和疏散能力。屋頂:屋頂是房屋最上部的圍護結構,應滿足相應的使用功能要求,為建筑提供適宜的內部空間環境、屋頂也是房屋頂部的承重結構,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屋頂又是建筑體量的一部分,其形式對建筑物的造型有很大影響,因而設計中還應注意屋頂的美觀問題。在滿足其他設計要求的同時。力求創造出適合各種類型建筑的屋頂。風景園林建筑因點景是其主要作用之一,因此,其屋頂形式的豐富與否直接影響著其建筑藝術形象,在設計過程中顯得尤其重要。門窗:門和窗是房屋的重要組成部分。門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聯系,窗主要供采光和通風之用,它們均屬建筑的圍護構件。在設計門窗時,必須根據有關規范和建筑的使用要求來決定其形式及尺寸大小。造型要美觀大方,構造應堅固、耐久,開啟靈活,關閉緊嚴,使于維修和清潔,規格類型應盡量統一,并符合現行《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的要求,以降低成本和適應建筑工業化生產的需要。風景園林建筑的門窗不但具有一般建筑門窗的基本功能,還要具有框景、借景、分隔空間和銜接空間等功能,是風景園林建筑空間設計的重要手段之一共一百二十一頁第二章

風景園林建筑(jiànzhù)特性風景園林建筑的功能性建筑功能是指建筑的使用要求和使用目的。風景園林建筑以點景、觀景等為使用目的,以滿足人的休憩和文化娛樂生活為使用要求。單一的房間或空間是其組成(zǔchénɡ)的最基本的單位,其形式包括:空間的大小,形狀,比例,以及門窗設置等。對一棟完整的建筑來說,功能的合理性還表現在房間與房間之間的空間組合的合理性,也就是說:功能對空間即有規定性又有靈活性。

共一百二十一頁要滿足風景園林建筑的功能,就需要滿足以下基本要求:1、人體活動尺度的要求;2、人的生理要求;3、使用(shǐyòng)過程和特點的要求共一百二十一頁風景園林建筑的空間性“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如何理解?)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風景園林建筑不但(bùdàn)要求靈活的室內空間,更需要豐富的室外空間從而使得風景園林建筑在空間功能和空間藝術兩方面較之傳統園林建筑取得了新的進展和突破。

別墅(biéshù)室內空間

別墅室外空間共一百二十一頁“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如何理解?)理解: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踩打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間必須留出空處,器皿才能發揮盛放食物的作用器皿的作用;建造房屋,墻上必須留出空洞裝門窗,人才能出入,空氣才能流通,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使萬物產生效果,“無”使“有”發揮作用。

建筑的功能、形體(xíngtǐ)和空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建筑的功能是通過空間來實現的,營造空間是設計的本源。

共一百二十一頁風景園林建筑的技術性建筑的物質技術條件主要是指房屋用什么建造和怎樣去建造的問題。它一般(yībān)包括建筑的材料、結構、施工技術和建筑中的各種設備等?!耙粋€技術上完善的作品,有可能在藝術上效果甚差,但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卻沒有一個從美學觀點上公認的杰作而在技術上不是一個優秀的作品?!薄獯罄ㄖ熌螤柧S共一百二十一頁建筑結構:結構是建筑的骨架,它為建筑提供合乎使用的空間并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載,抵抗由于風雪、地震、土壤沉陷、溫度變化等可能對建筑引起的損壞。結構的堅固程度直接影響著建筑物的安全(ānquán)和壽命。共一百二十一頁建筑材料:基本可分為(fēnwéi)天然的和非天然的兩大類共一百二十一頁建筑施工:建筑物通過(tōngguò)施工,把設計變為現實。

建筑施工一般包括兩個方面:1、施工技術:人的操作熟練程度,施工工具和機械、施工方法等。2、施工組織:材料的運輸、進度的安排、人力的調配等。共一百二十一頁風景園林建筑的藝術性建筑藝術性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建筑的觀感或美觀問題。獲得建筑形象的基本原則:比例、尺度、均衡、韻律、對比、穩定等。比例:指建筑的各種大小、高矮、長短、寬窄、厚薄、深淺等的比較(bǐjiào)關系。建筑的整體,建筑各部分之間以及各部分自身都存在有這種比較關系,猶如人的身體有高矮胖瘦等總的體形比例,又有頭部與四肢,上肢與下肢的比較關系,而頭部本身又有五官位置的比例關系。尺度:主要是指建筑與人體之間的大小(dàxiǎo)關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間的大小(dàxiǎo)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大小(dàxiǎo)感。共一百二十一頁共一百二十一頁對比:事物總是通過比較而存在的,藝術上的對比手法可以達到強調和夸張的作用。如建筑形象中的方與圓——形狀對比;光滑與粗糙——材料質地的對比;水平(shuǐpíng)與垂直——方向的對比,以及光與影,虛與實的對比等等。韻律:建筑中的許多部分,或因結構的安排,也常常是按一定的規律(guīlǜ)重復出現的,如窗子、陽臺和墻面的重復,柱與空廊的重復等等,都會產生一定的韻律感。共一百二十一頁共一百二十一頁均衡:建筑的均衡問題主要是指建筑的前后左右各部分(bùfen)之間的關系,要給人安定、平衡和完整的感覺。穩定:主要(zhǔyào)是指建筑物的上下關系在造型上所產生的一定藝術效果。

共一百二十一頁第三章

風景園林建筑(jiànzhù)發展中國傳統風景園林發展中國傳統建筑發展世界風景園林及建筑發展中外風景園林發展的基本特點:第一階段:人類社會原始時期,人與自然是經常處于感性的適應的狀態,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呈現出親和的關系。這種情況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產生風景園林。但到了進入原始農業時期,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開始了風景園林的萌芽狀態。第二階段:這個階段大體上相當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特點:1、為少數統治階級服務,為少數人私有;2、是封閉的、內向的;3、以追求視覺的景觀美和精神寄托為目的;4、造園的工作者是工匠、文人(wénrén)和藝術家。第三階段: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一階段的園林比之上一個階段,在內容和性質上均有所發展、變化:1、除私有園林外,開始出現政府向公眾開放的公共風景園林;2、規劃設計從公眾的內向型轉變為開放的外向型;3、造園除為視覺景觀和精神的陶冶,也著重在發揮其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生態作用——環境效益,以及為市民提供游憩和交往活動的場地——社會效益;4、由現代型的職業造園師主持設計。第四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園林的內容性質變化如下:1、私有園林以不占主導地位,“城市在園林中”以成為現實。發達國家和地區還出現了“園林城市”;2、園林設計廣泛利用生態學、環境科學及各種先進技術,由城市延展到郊外,甚至向更廣闊的國土范圍延展,形成大地景觀規劃;3、城市的飛速發展,建筑、城市規劃、風景園林三者的關系已經密不可分,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一百二十一頁名族風格(fēnggé)園林建筑的發展與創新

日本建筑對于新建筑的探索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著名的建筑師如:丹下健三、黒川紀章、磯琦新等人。

1964年丹下健三設計的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代代木綜合(zōnghé)室內體育館是他建筑頂峰時期的作品之一。該建筑采用的懸索結構的大頂屋,因此,但從技術運用上來說,是日本進入成熟時間的代表。該建筑氣勢是一個巨大的建筑群,有第一體育館、第二體育館和附屬建筑組成。第一體育館為相對錯位的新月形,第二體育館為螺旋形,兩館南北面對稱,中間形成一個廣場,巨大的懸索結構屋頂采用兩個錯位新月形和螺旋形組成,具有強烈的形式感和明顯的日本傳統建筑的基本構思。共一百二十一頁共一百二十一頁由我國馮紀中先生主持設計的上海松江方塔園,運用接近傳統的營造方法、材料等,結合新的結構和構造技術,糅合了現代與傳統的美。設計者采取靈活的方式重組方塔園景觀空間秩序,其中北大門(dàmén)、東大門(dàmén)和垂花門,采用了與遺存建筑相協調的青磚小瓦,屋架采用具有時代特征的輕鋼結構。共一百二十一頁

彭一剛設計的福建漳浦西湖公園,從閩南民居(mínjū)中汲取設計元素,結合惠安女所戴斗笠形狀特征作為建筑屋面設計線索,拓展思路,探討新地方園林建筑設計途徑。共一百二十一頁彭一剛設計的杏林公園,屋頂采用架空(jiàkōng)構架與緩坡屋面結合,下部為立柱與塊石圍合的門衛,簡潔明快,同時又很好的表達了傳統建筑的形與神。共一百二十一頁第四章

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的特點(tèdiǎn)建筑設計的職責范圍:一般(yībān)所謂的建筑設計應包括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三大部分,即從業主或建設單位提出建筑設計任務書一直到交付建筑施工單位進行施工的全過程。建筑設計的特點:創作性、綜合性、雙重性、過程性和社會性。建筑設計的方法:“先功能后形式”和“先形式后功能”共一百二十一頁建筑方案設計的過程:

一、明確設計任務

1、設計要求的分析:功能空間的要求(單一(dānyī)空間和整體空間)、形式特點要求(建筑類型和服務對象)2、環境條件的調查分析:地段環境(氣候條件、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景觀朝向、周邊建筑、道路交通、城市區位、市政設施、不利條件)、人文環境(城市性質規模、地方風貌特色)、城市規劃設計條件(后退紅線限定、建筑高度限定、容積率限定、綠化率要求、停車量要求)

3、經濟技術因素分析:4、相關資料的調研與搜集:實例調研、資料搜集

二、方案設計構思

1、設計立意流水(liúshuǐ)別墅朗香教堂岐江公園共一百二十一頁

2、設計構思:

①從環境特點入手進行(jìnxíng)方案構思

②從具體功能特點入手進行方案構思

貝聿銘的華盛頓美術館東館方案構思(ɡòusī)草圖

貝聿銘的華盛頓美術館東館方案構思草圖貝聿銘的華盛頓美術館東館方案模型密斯設計的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平面密斯設計的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共一百二十一頁

園林建筑造型和形象的創造設計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1)建筑所在地區景觀環境及生態環境(2)建筑所在地段的規劃要求(3)建筑所在地區的時代文化環境及傳統文脈(4)建筑的具體使用功能、使用對象、使用性質(xìngzhì)及其相應的內外部空間環境要求(5)建筑物構成的結構技術、材料技術、設備技術和施工技術(6)建筑造型形象所要表達的象征性、隱喻性和藝術主題,以及建筑使用功能。共一百二十一頁

廈門集美大學校園紀念碑亭著重表現(biǎoxiàn)地域建筑特征,彎曲的屋脊具有鮮明的潮汕建筑特色共一百二十一頁三、多方案比較

1、多方案的必要性2、多方案構思的原則3、多方案的比較與優化選擇四、方案設計的完善階段

1、建筑設計方案的調整2、建筑設計方案的深入五、方案設計的表達

1、推敲性表現(草圖表現、草模表現、計算機模型表現、綜合表現)

2、展示性表現

3、文字性表達(設計依據、項目背景<工程概況(gàikuàng)>、設計指導思想、設計原則、構思分析、具體設計內容、經濟技術指標)安藤忠雄的光的教堂(jiàotáng)草圖

建筑模型計算機模型表現共一百二十一頁第五章

如何(rúhé)學習風景園林建筑設計注重建筑修養的培養注重正確工作作風和構思習慣的培養學會通過觀摩、交流,改進設計方法,提高(tígāo)設計水平注意進度安排的計劃性和科學性共一百二十一頁第六章

風景園林建筑設計初步(chūbù)風景園林建筑(jiànzhù)線條圖表達共一百二十一頁宿遷市河濱公園快餐廳設計(shèjì)共一百二十一頁風景園林建筑水墨(shuǐmò)圖表達共一百二十一頁風景園林建筑(jiànzhù)水彩圖表達共一百二十一頁風景園林建筑鋼筆(gāngbǐ)徒手畫表達共一百二十一頁風景園林建筑(jiànzhù)彩色鉛筆表現共一百二十一頁風景園林建筑(jiànzhù)馬克筆表現共一百二十一頁風景園林建筑模型(móxíng)制作共一百二十一頁第七章

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主要(zhǔyào)程序(一)設計程序

一幢建筑物的建成,要經過許多環節(常稱之為階段),一般要經過以下各階段:提出擬建項目建議書,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項目評估,編制設計文件,施工前準備工作,組織施工,竣工驗收,交付使用。設計工作階段包括建筑設計、結構設計和設備設計等幾部分。一、

設計前的準備工作熟悉設計任務書;2收集設計基礎資料;3設計前的調查研究二、初步設計階段初步設計階段是建筑設計的第一階段,主要任務是根據已有的資料、數據,綜合分析功能、技術、經濟、美觀等多方面因素,提出最優設計方案。初步設計內容及設計文件包括:1設計說明;2設計圖紙(a、建筑總平面圖。在城市建設部門所劃定的建筑紅線內布置建筑物、場地、道路、綠化及各種室外設施,并標明其位置與尺寸,以及周圍建筑物、道路、綠化的位置和它們與擬建建筑物之間的尺寸等,標注指北針或風玫瑰圖。總平面圖常用比例為1:500~1:2000;b、各層平面圖、主要方向(fāngxiàng)立面圖、主要部位的剖面圖。這部分是初步

設計的主要內容,它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和空間的組合方式、部分室內家具和設備的布置、結構方案與立面造型等。通常應標出建筑物各部分的主要尺寸、門窗位置、房間面積及名稱等。常用比例為1:100~1:200。c、根據設計任務的需要,可能輔以建筑透視圖或建筑模型。);3工程概算書三、

技術設計階段四、建筑施工圖設計階段1設計說明;2建筑總平面圖;3各層平面圖;4各個方向的立面圖;5剖面圖;6構造節點詳圖;7工程預算書;8計算書共一百二十一頁(二)設計依據、人體尺寸及其活動(huódòng)所需的空間尺度共一百二十一頁2、家具(jiājù)、設備所需要的空間共一百二十一頁3、

自然與環境建筑物的平面形狀、體型及墻體、門窗、屋頂、地面等圍護結構都要受到自然條件包括溫濕度、日照、雨雪、風速、風向等氣候條件及地形、地質條件以及地震烈度等的限制和制約,同時建筑物的平面布置、體型、立面造型、場地布置等還要受到其周圍建筑、道路、綠化等環境的限制,脫離自然與環境來做設計是難以想象的。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氣候差別懸殊(xuánshū),各地區的建筑設計應根據其氣候特點來進行。共一百二十一頁4、

材料與施工技術設計師應根據當地的施工技術水平、建筑材料等來確定建筑方案,盡量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減少建造(jiànzào)費用。除有特殊要求和特殊意義的建筑外,超越現有技術水平的設計方案再完美也是脫離實際的。、有關法規、標準(1)建筑設計規范和標準:《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一2005)、《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GBJ2—86)、《房屋建筑制圖統一標準》(GB/T50001—2001)、《建筑制圖標準》(GB/T50104-2001)

(2)建筑模數:為了使建筑制品、建筑構配件和組合件實現工業化大規模生產,使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筑構配件、組合件符合模數并具有較大的通用性和互換性,以加快設計速度,提高施工質量和效率,降低建筑造價,我國制定了《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該標準規定基本模數的數值為100mm,其符號為M,即1M=100mm。整個建筑物和建筑物的一部分以及建筑組合件的模數化尺寸,應是基本模數的倍數。a、水平擴大模數基數為3M、6M、12M、15M、30M、60M,其相應的尺寸分別為300、600、1200、1500、3000、6000(mm);豎向擴大模數的基數為3M與6M,其相應的尺寸為300mm和600mm。b、分模數基數為1/10M、1/5M、1/2M,其相應的尺寸為10、20、50(mm)。水平基本模數1M~2OM的數列,主要用于門窗洞口和構配件截面等處。豎向基本模數1M~36M的數列,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層高、門窗洞口和構配件截面等處。共一百二十一頁第八章

風景園林建筑(jiànzhù)空間設計基礎風景園林已經超越了中西方傳統園林的范圍,并向風景景觀、區域景觀和城市景觀等方向擴展。風景園林建筑的創造原則必將是以傳統園林建筑的基本原則為基礎,融入現代建筑理論?,F代建筑理論的核心要素(yàosù)是空間。(一)

建筑空間空間作為建筑的構成要素之一,是建筑創造中最核心的元素,是建筑創造的出發點和歸結點。無論是風景園林建筑還是其它類型的建筑,都必須把空間創造作為創造建筑美的重要內容。1、建筑空間的物質需求:獲得建筑的使用功能是建筑的直接目的,根據“內容決定形式”的原理,在建筑中首先表現為要有與功能相適應的空間形式。2、建筑空間的精神需求方面:空間效果對人類的情緒產生的影響是十分強烈的。共一百二十一頁共一百二十一頁(二)

建筑空間的構成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表象、思維等心理活動,順應這一認識過程,一般事物都由表面形態、內部結構和內在涵義等構成。建筑空間也不例外,同樣包括:形態、結構和涵義。1、形態:建筑空間形態是指空間的外部形式和表面特征。2、結構:建筑空間結構是指各功能系統間的一種組合關系,是隱含于空間形態中的組

織網絡,是支撐空間體系的幾何構架。3、涵義:建筑空間涵義是指空間的內在意義層面,屬文化范疇,主要反映建筑空間的

精神向度,是建筑空間的社會屬性。

建筑的空間是由上述的形態、結構、涵義所構成的。顯現于外的為形;蘊涵于內的為意。建筑空間的形式與建筑空間的內涵,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建筑本身的形式與內容就一直是一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形是依附于建筑實體之上的,表達(biǎodá)一定的內容、傳遞一定的涵義的情感符號。共一百二十一頁韓國(hánɡuó)“馬桶樓”香山(xiānɡshān)飯店共一百二十一頁(三)建筑空間的分類1、按使用性質分: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私密空間、專有空間。公共空間:凡是可以由社會成員共同使用的空間。如:展覽館,餐廳等半公共空間:指介于城市公共空間與私密或專有空間之間。如:居住建筑的公共樓梯、走廊等私密空間:由個人或家庭占有的空間。如:住宅、宿舍等。專有空間:指供某一特定的行為或為某一特殊的集團服務的建筑空間。既不同于完全開放的公共空間,又不是私人

使用的私密空間。如:小區垃圾周轉站、配電室等。

2、按邊界形態分:封閉空間、開敞空間、中介空間封閉空間:這種空間的界面相對較為封閉,限定性強,空間流動性小。具有內向性、收斂性、向心性、領域感和

安全感。如:臥室、辦公室開敞空間:指界面非常開敞,對于空間的限定性非常弱的一類空間。具有通透性、流動性、發散性。相對封閉的空

間顯得大一些,駐留性不強,私密性不夠。如:風景區接待建筑的入口大廳、建筑共享交流空間中介空間:指介于封閉與開敞空間之間的過渡形態。具有界面限定性不強的特點。如:建筑入口雨蓬、外廊、連廊3、按組合方式分:加法構成(gòuchéng)空間、減法構成(gòuchéng)空間加法構成空間:在原有空間上增加、附帶另外的空間,并且不破壞原有空間的形態。減法構成空間:在原有的空間基礎上減掉部分空間。共一百二十一頁4、按空間態勢分:動態空間、靜態空間、流動(liúdòng)空間動態空間:指空間沒有明確的中心,具有很強的流動性,產生強烈的動勢靜態空間:指空間相對較為穩定,有一定的控制中心,可產生較強的駐留感流動空間: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都采用象征性的分隔,保持最大限度的交融與連續,視線通透,交通無阻隔或極小

阻隔,追求連續的運動的特征動態(dòngtài)空間靜態空間流動空間共一百二十一頁5、按結構特征分:單一空間和復合空間單一空間:只有一個形象單元的空間,一般建筑、房間多為簡單的抽象幾何形體。復合空間:按一定的組合(zǔhé)方式結合在一起的,具有復雜形象的空間。大部分建筑都不只有一個房間,建筑空間多為

復合空間,有主有次,以某種結構方式組合在一起。6、按分隔手段分:固定空間和可變空間固定空間: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使用不變、功能明確、位置固定的空間??勺兛臻g:為適應不同使用功能的需要,用靈活可變的分隔方式(如:折疊門、帷幔、屏風等)來圍隔的空間,具

有可大可小,或開敞或封閉,形態可產生變化。7、按空間的確定性分:肯定空間、模糊空間、虛擬空間。肯定空間:界面清晰、范圍明確,具有領域感。模糊空間:其性狀并不十分明確,常介于室內和室外、開敞和封閉等兩種空間類型之間,其位置也常處于兩部分空

間之間,很難判斷其歸屬,也稱灰空間。虛擬空間:邊界限定非常弱,要依靠聯想和人的完形心理從視覺上完成其空間的形態限定。它處于原來的空間中,

但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領域感。共一百二十一頁(四)建筑(jiànzhù)空間的相關要素

建筑的發展過程一直表現為一種復雜的矛盾運動形式,貫穿于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因素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只有抓住其中的本質聯系,才能揭示建筑發展的基本規律。與建筑空間的相關因素主要包括:空間與功能、空間與審美、空間與結構、空間與行為和心理??臻g與功能

建筑功能是人們建造建筑的目的和使用要求。功能與空間一直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建筑對人來說,真正具有使用價值的不是其實體本身,而是所圍合的空間。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關系能很好地說明功能與空間的關系:一方面功能決定空間形式,另一方面,空間形式對功能具有反作用。在建筑中,功能表現為內容,空間表現為形式。空間與審美

眾所周知,只有人類才具有理性思維和精神活動的能力。這是其它生物所不能比擬的。人類有思維能力,就要產生精神上的需要。所以建筑這種人為的產物,它不僅要滿足人類的使用要求,還要滿足人類精神要求。建筑空間可以看成是受功能要求制約的合用空間和受審美要求制約的視覺空間的綜合體。建筑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產物,因此建筑的審美觀念就不能孤立存在,必然受到文化、宗教、民族、地域等方面社會性要素的影響。共一百二十一頁空間與結構無論建筑空間可以滿足物質使功能要求也好,還是滿足精神審美要求,要實現這些要求,必須有必要的物質技術手段來保證,這個手段便是建筑空間的結構形式,建筑物要在自然界中得以“生存”,首先要依賴于結構。我們把符合功能要求的空間稱為適用空間,符合審美要求的空間稱視覺空間,把符合力學規律和材料性能(xìngnéng)的空間稱為結構空間。在建筑中,這三者是一體的,建筑(創造)的過程就是這三者的有機統一為一體的過程??臻g與行為,心理雖然建筑是一種為人服務的媒體和手段,可以誘發某種行為和充當某種功能的載體,但真正的行為主體是人,唯有人自己才是需要和活動行為的動因。1、基礎心理需求:停留在感知和認知心理活動階段的心理現象、需求都為基礎心理需求。如:建筑空間給人的開放感、封閉感、舒適感……2、高級心理需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領域性與人際距離;安全感與依托感;私密性與盡端趨向;交往與聯系的需求;求新與求異心理;從眾與趨光心理;紀念性與陶冶心靈的需求。共一百二十一頁(五)建筑空間的影響因素影響建筑空間創造的因素主要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1、自然因素:人體尺度和行為模式、空間的設施情況和物理環境、建筑材料和技術、氣候和地形2、人文因素:人的心理需求、建筑的民族和地域性、建筑的歷史和時代性、建筑的文化和藝術性(六)建筑空間創造的思想和原則1、建筑空間創造的基本思想:“以人為本”的根本出發點;功能與形式(xíngshì)的有機結合;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時代感與歷史文脈的并重;整體的環境觀。2、建筑空間創造的基本原則:滿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滿足人的心理需求;滿足形式美的原則(比例、尺度、均衡、對比、主從、反復、漸變、韻律);盡量實現藝術美;滿足文化認同;滿足結構的合理性;與環境有機結合。共一百二十一頁(七)形式美的基本原則比例;尺度;均衡;主從;反復;漸變;對比;韻律(八)建筑空間創造的手段

內部空間處理手法(shǒufǎ):1、單一空間的處理手法:空間的現狀與面積、空間的比例與尺度、空間界面的處理2、復合空間處理手法:空間組合方式(并列、集中、線形、輻射、組團、網格、軸線對稱、庭院);空間分隔與劃分;空間銜接與過渡;空間對比與變化(體量、形狀、通透、方向);空間重復與再現;空間引導與暗示(樓梯、踏步、曲墻、分隔、界面);空間滲透與流通;空間秩序與序列

共一百二十一頁外部空間處理手法:外部空間具有兩種典型的形式:一是以空間包圍建筑物——開放式外部空間;一是以建筑實體圍合而形成的空間,這種空間具有較明確的形狀和范圍(fànwéi)——封閉式外部空間。外部空間的構成要素1、界面:外部空間是沒有頂界面的,那么它的限定就由側界面和底界面來完成,有時它們也能獨自起到限定的作用。如:庭院由建筑物的外墻與圍墻,欄桿等限定,銜道基本由兩旁建筑物相對完成,廣場是周邊的建筑物圍成。2、設施:只有空間界面,形成的空間是單調的,還要加上設施空間才能豐富多彩,這些設施包括:室外家具,小品,水體,植物,照明等。3、尺度:尺度雖不是建筑外部空間的實際構成要素,但對人們的空間感受具有很強的作用。人們是基于視覺感知來評價空間環境的。如:人眼的視野有一定的范圍和距離。水平60°范圍內視野最佳。垂直18°—45°能看清建筑全貌。最佳水平視角:54°最佳垂直視角:27°利用這個視覺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推敲外部空間的尺度,選擇建筑的高度,廣場大小和主要視點的位置等。共一百二十一頁外部空間的創造1、空間布局:確定空間大?。淮_定不同領域;加強空間的目標性2、空間圍合:隔斷的方式、高度、寬度3、空間序列組織:順序、層次室內——半室內——半室外——室外封閉性——半封閉性——半開放性——開放性私密性——半私密性——半公共性——公共性安靜性——較安靜性——較嘈雜(cáozá)——嘈雜靜態——較靜態——較動態——動態4、手段和技巧:高差、質感、水和植物、照明、色彩共一百二十一頁第九章

風景園林建筑造型設計(shèjì)基礎風景園林建筑的美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不同類型的建筑對藝術方面的要求不同,有些建筑物特別是風景園林建筑其形象和藝術效果常常(chángcháng)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成為主要因素。正是建筑的這種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功能屬性,使建筑的體型及立面設計才顯得十分重要。風景園林建筑造型的設計包括體型設計和立面設計兩個部分,其主要內容是研究建筑物群體關系、體量大小、組合方式、立面及細部比例關系等。建筑物的外部形象是設計者運用建筑構圖法則,使堅固、適用、經濟和美觀等要求不斷統一的結果。共一百二十一頁(一)風景園林建筑體型和立面設計的影響因素1、建筑功能與建筑造型的關系不同(bùtónɡ)的功能要求形成了不同(bùtónɡ)的建筑空間,而不同(bùtónɡ)的建筑空間所構成的建筑實體又形成建筑外型的變化,因而產生了不同類型的建筑造型。與此同時,建筑的造型形象又反映出建筑的性質、類型。形式服從功能是建筑設計遵循的原則。一般一個優秀的建筑外部形象必然要充分反映出室內空間的要求和建筑物的不同性格特征,達到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風景園林建筑尤其強調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并重的設計原則。2、材料、結構和施工對建筑造型的制約建筑是運用大量的建筑材料,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建造起來的,可以說,沒有將建筑設想變成物質現實的物質基礎和工程技術,就沒有建筑藝術。因此它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質和技術條件的制約。3、建筑規劃與環境對建筑造型的影響4、建筑標準與經濟因素5、精神與審美共一百二十一頁(二)建筑體型和立面設計的一般規律與設計1、建筑體型和立面統一(tǒngyī)與變化主從與重點共一百二十一頁均衡(jūnhéng)與穩定共一百二十一頁對比(duìbǐ)與微差共一百二十一頁韻律(yùnlǜ)與節奏共一百二十一頁比例(bǐlì)與尺度共一百二十一頁2、建筑體型組合(zǔhé)方法單一體型組合體型共一百二十一頁3、建筑立面設計立面的比例與尺度(chǐdù)立面的虛實與凹凸共一百二十一頁立面的線條處理(chǔlǐ)立面的色彩與質感共一百二十一頁第十章

風景園林建筑技術(jìshù)設計(一)概述1、建筑技術設計研究的對象及其任務建筑技術設計是建筑設計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建筑平、立、剖面設計的繼續和深入。具有實踐性強和綜合性強的特點,它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建筑構造、建筑物理、建筑設備、建筑施工等有關知識。只有全面地、綜合地運用好這些知識,才能在設計中提出合理的技術方案和措施。研究的主要任務在于根據建筑物的功能(gōngnéng)要求,提供符合適用、安全、經濟、美觀的技術方案,以作為建筑設計中綜合解決技術問題及進行施工圖設計的依據。2、

建筑物的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作用與要求一幢建筑物一般是由基礎、墻、樓板層、地坪層、樓梯、屋頂和門窗等幾大部分所組成。它們在不同的部位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一棟建筑物除上述基本構件外,根據使用要求還有一些其他構件,如陽臺、雨篷、臺階、煙道與通風道以及垃圾道等。共一百二十一頁3、

影響建筑技術設計的因素及其設計原則(1)影響建筑技術設計的因素:有關法規(fǎguī)、標準及方針政策;自然條件;建筑使用性質;外力的影響;物質技術條件;經濟條件分區名稱嚴寒地區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夏熱冬暖地區溫和地區分區指標主要指標最冷月平均溫度≤一最冷月平均溫度0~一最冷月平均溫度0~10℃最熱月平均溫度25~30℃最冷月平均溫度>,最熱月平均溫度25~29℃最冷月平均溫度0~最熱月平均溫度18~25℃輔助指標日平均溫度≤的天數≥145d日平均溫度≤的天數90~145d日平均溫度≤(0~90d)日平均溫度≥(40~110d)日平均溫度≥的天數l00~200d日平均溫度≤的天數0~90d設計要求必須充分滿足冬季保溫要求,一般可不考慮夏季防熱應滿足冬季保溫要求,部分地區兼顧夏季防熱必須滿足夏季防熱要求,適當兼顧冬季保溫必須充分滿足夏季防熱要求,一般可不考慮冬季保溫部分地區應注意冬季保溫,一般可不考慮夏季防熱城市名稱降雨量/mm最大積雪深度/cm最大凍土深度/cm年總量一日最大量一小時最大量哈爾濱齊齊哈爾滿洲里長春沈陽鞍山大連唐山天津北京580.3469.7376.2649.9835.5737.2641.0552.0561.3781.9104.883.275.7117.9178.8168.4171.1100.9123.3244.269.770.040.566.180.0126.741172418202616516241991862501621391086285建筑熱工設計分區(fēnqū)及設計要求我國主要城市的降雨量、積雪與凍土深度共一百二十一頁(2)

建筑技術設計原則:滿足建筑物的各項使用功能要求;有利于結構安全;適應當地的施工技術水平;適應建筑

工業化的需要;做到經濟合理;注意(zhùyì)美觀

在技術設計中,應全面貫徹“適用、安全、經濟、美觀’’的建筑方針,并考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所處的自然環境、材料供應情況以及施工條件等因素,進行分析、比較,確定最佳方案。共一百二十一頁(二)建筑結構結構是建筑物的承重骨架,是建筑物賴以存在的主要條件。建筑結構設計是建筑技術設計的重要組成。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發展(fāzhǎn)決定著結構型式的發展(fāzhǎn);而建筑結構型式的選用對建筑物的使用以及建筑形式又有著極大的影響。(三)建筑材料1、

建筑材料的分類(1)按材料組成物質的種類和化學成分分類:無機材料,金屬材料(鋼、鋁、銅、各類合金等),非金屬材料(各種無機膠凝材料、天然石材、混凝土、玻璃、陶瓷等),植物材料(木材、竹材等),建筑材料,有機材料,瀝青材料(石油瀝青、煤瀝青等),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橡膠、各種有機膠粘劑等),顆粒集結型材料(聚合物混凝土等),復合材料(纖維增強型玻璃鋼、鋼纖維混凝土等),層合型材料(各種復合板材)(2)按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功能分類:建筑結構材料;圍護和隔絕材料;裝飾材料2、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質(1)力學性質:(a)強度:材料在經受外力作用時抵抗破壞的能力,稱為材料的強度。根據外力施加方向的不同,材料強度又可分為抗拉強度、抗壓強度、抗彎強度和抗剪強度等。(c)材料的彈性、塑性、脆性與韌性:材料在承受外力作用的過程中,必然產生變形,如撤除外力的作用后,若材料幾何形狀恢復原狀,則材料的這種性能稱為彈性。若材料的幾何形狀只能部分恢復,而殘留一部分不能恢復的變形,該殘留部分的變形稱為塑性變形。材料受力時,在無明顯變形的情況下突然破壞,這種現象稱為脆性破壞。具有這種破壞特性的材料,稱為脆性材料,如玻璃、陶瓷等。在沖擊、振動荷載的作用下,材料在破壞過程中吸收能量的性質稱為韌性,吸收的能量越多韌性越好。共一百二十一頁(2)建筑材料的基本物理參數(a)密度:材料在絕對密實狀態下單位體積內所具有的質量稱為密度(g/cm3)。

(b)表觀密度:材料在自然狀態下(包含內部孔隙)單位體積所具有的質量,稱為表觀密度(g/m3或kg/m3)。

(c)堆積密度:散粒狀材料在自然堆積狀態下單位體積的質量,稱為堆積密度(g/cm3或kg/m3)。

(d)孔隙率:材料中孔隙體積占材料總體積的百分率。材料中孔隙的大小,以及大小孔隙的級配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孔隙結構形態也各不相同,有的與外界相連通,稱開口孔隙,有的與外界隔絕,稱封閉孔隙。孔隙率是反映材料細觀結構的重要參數,是影響材料強度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孔隙率與孔隙結構形態還對材料表觀密度。吸水。抗滲。抗凍、干濕變形以及吸聲、絕熱等性能密切相關。因此,孔隙率雖然不是工程設計和施工中直接應用的參數,但卻是了解和預估材料性能的重要依據。

(e)空隙率:散粒狀材料在自然堆積狀態下,顆粒之間空隙體積占總體積的百分率,稱為空隙率。

(f)吸水率:材料由干燥狀態變為飽水狀態所增加的(所吸入水的)質量與材料干質量之比的百分率,稱為材料的吸水率。

(g)含水率:材料內部所包含水分的質量占材料干質量的百分率,稱為材料的含水率。3、建筑材料的耐久性

建筑材料在使用過程中經受各種常規破壞因素的作用而能保持其使用性能的能力,稱為建筑材料的耐久性。建筑材料在使用中逐漸變質和衰退直至失效,有其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其內部因素有材料本身各種組分和結構的不穩定、各組分熱膨脹的不一致,所造成的熱應力、內部孔隙、各組分界面上化學生成物的膨脹等;其外部因素有使用中所處的環境和條件(tiáojiàn),諸如日光曝曬,大氣、水、化學介質的侵蝕,溫度濕度變化,凍融循環,機械摩擦,荷載的反復作用,蟲菌的寄生等。這些內外因素,可歸結為機械的。物理的?;瘜W的、物理化學的及生物的作用。在實際工程中,這些因素往往同時綜合作用于材料,使材料逐漸失效。共一百二十一頁(四)建筑保溫、防熱與節能1、建筑保溫

保溫是建筑設計十分重要的內容之一,寒冷地區各類建筑和非寒冷地區有空調要求的建筑,如賓館、實驗室、醫療用房等都要考慮保溫措施。建筑技術設計是保證建筑物保溫質量重要環節。合理的設計不僅能保證建筑的使用質量和耐久性,而且能節約能源,降低采暖、空調設備的投資和使用時的維護費用。為提高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通常采取下列措施:

1、提高圍護結構的熱阻;2、合理選材及確定構造型式;3、防潮防水;4、避免熱橋;5、防止冷風滲透2、建筑防熱我國南方地區,夏季(xiàjì)氣候炎熱,高溫持續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大,相對濕度高,建筑物在強烈的太陽輻射和高溫、高濕氣候的共同作用下,通過圍護構件將大量的熱傳入室內,室內生活和生產也產生大量的余熱。這些從室外傳入和室內自生的熱量,使室內氣候條件變化,引起過熱,影響生活和生產。為減輕和消除室內過熱現象,可采取設備降溫,如設置空調和制冷等,但費用大。對一般建筑,主要依靠建筑措施來改善室內的溫濕狀況。建筑防熱的途徑可簡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降低室外綜合溫度;2、提高外圍護構件的防熱和散熱性能。共一百二十一頁3、建筑節能

(1)建筑節能的意義和節能政策(2)建筑節能措施

建筑設計在建筑節能中起著重要作用,合理的設計會帶來十分可觀的節能效益,其節能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a)選擇有利于節能的建筑朝向,充分利用太陽能。南北朝向比東西朝向建筑耗能少,在相同(xiānɡtónɡ)面積下,主朝向面越大,這種情況就越明顯。

(b)設計有利于節能的建筑平面和體型。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建筑物的外表面積越大,采暖制冷負荷也越大,因此盡可能取最小的外表面積。

(c)改善外圍護構件的保溫性能,并盡量避免熱橋,這是建筑設計中的一項主要節能昔施,節能效果明顯。

(d)改進門窗設計,盡可能將窗面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改革窗玻璃,防止門窗縫隙向能量損失等。

(e)重視日照調節與自然通風。理想的日照調節是夏季在確保采光和通風的條件下,盡量防止太陽熱進入室內,冬季盡量使太陽熱進入室內。共一百二十一頁(五)建筑隔聲聲音從室外傳入室內,或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主要有兩種途徑。1、空氣傳聲

在空氣中發生并傳播的稱為空氣傳聲??諝鈧髀曋饕ㄟ^以下途徑:

(1)通過圍護構件的縫隙直接傳聲。噪聲沿敞開的門窗、各種管道與結構所形成的縫隙和不飽滿砂漿灰縫所形成的孔洞在空氣中直接傳播。

(2)通過圍護構件的振動傳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圍護構件時,在聲波交變壓力作用下,引起構件的強迫振動,將聲波傳到另一空間。2、撞擊傳聲

通過圍護構件本身來傳播物體撞擊或機械振動所引起的聲音,稱為撞擊傳聲或固體傳聲。這種聲音主要沿結構傳遞,如關門時產生的撞擊聲、樓層上行人的腳步聲和機械振動聲等均屬此類。

雖然聲音最終都是通過空氣傳入人耳,但是這兩種噪聲的傳播特性和傳播方式不同,所以采取的隔聲措施也就不同。2、

圍護構件隔聲途徑

(1)對空氣傳聲的隔絕

根據空氣傳聲的傳播特點,圍護構件的隔聲可以采取下列措施:(a)增加構件重量

從聲波激發構件振動的原理可以知道(zhīdào),構件越輕,越易引起振動;越重則越不易引起振動。因此,構件的重量越大,隔聲能力就越高,設計時??梢赃x擇面密度(kg/m2)大的材料。雙面抹灰的60mm厚磚墻,其空氣傳聲隔聲量為32dB~雙面抹灰的240mm厚磚墻的隔聲量為45dB。共一百二十一頁(b)采用帶空氣層的雙層構件

雙層構件的傳聲是由聲源激發起一層材料的振動,振動傳到空氣層,然后再激起另一層材料的振動。由于空氣的彈性變形具有減振作用,所以提高了構件的隔聲能力,但是應注意盡量避免和減少構件中出現“聲橋”。所謂聲橋是指空氣間層內出現的實體連接。(c)采用多層組合構件

多層組合構件是利用聲波在不同介質分界面上產生反射、吸收的原理來達到隔聲的目的。它可以大大減輕構件的重量,從而減輕整個建筑的結構自重。(2)對撞擊聲的隔絕

由于一般建筑材料對撞擊聲的衰減很小,撞擊聲常被傳到很遠的地方,它的隔絕方法與空氣聲的隔絕有很大區別。厚重堅實的材料可以有效地隔絕空氣傳聲,但隔絕撞擊聲的效果卻很差。相反,多孔材料如氈、毯、軟木、巖棉等隔絕空氣聲的效果不大,但隔絕撞擊聲的傳透卻較為有效。因此,改善構件隔絕撞擊聲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a)設置彈性面層

在構件面層上鋪設富有彈性的材料,如地氈、地毯、軟木板等,構件表面接收撞擊時,由于面層的彈性變形,減弱了撞擊能量。(b)設置彈性夾層

在面層和結構層或兩結構層之間設置一層彈性材料如刨花板、巖棉、泡沫塑料等,將面層和結構層或兩結構層完全隔開,切斷(qiēduàn)了撞擊聲的傳遞路線,在構造處理上應盡量避免聲橋的產生。(c)采用帶空氣層的雙層結構

這里利用隔絕空氣聲的辦法來降低撞擊聲,是利用空氣彈性變形具有減振作用的原理來提高隔絕撞擊聲的能力。共一百二十一頁(六)建筑防震建筑防震設計要點

建筑物防震設計的基本要求是減輕(jiǎnqīng)建筑物在地震時的破壞,避免人員傷亡,減少經濟損失。其一般目標是當建筑物遭到本地區規定的烈度的地震時,允許建筑物部分出現一定的損壞,經一般修復和稍加修復后能繼續使用,而當遭到極少發生的高于本地區烈度的罕遇地震時,不至倒塌和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即貫徹“小震不壞、大震不倒”的原則。在建筑設計時一般遵循下列要點:1、宜選擇對建筑物防震有利的建設場地。2、建筑體型和立面處理力求勻稱。建筑體型宜規則、對稱;建筑立面宜避免高低錯落、突然變化。3、建筑平面布置力求規整。如因使用和美觀要求必須將平面布置成不規則時,應用防震縫將建筑物分割成若干結構單元,使每個單元體型規則、平面規整、結構體系單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