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人教2024年新編)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教案)_第1頁
七年級歷史上冊(人教2024年新編)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教案)_第2頁
七年級歷史上冊(人教2024年新編)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教案)_第3頁
七年級歷史上冊(人教2024年新編)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教案)_第4頁
七年級歷史上冊(人教2024年新編)第15課 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新版統編七年級歷史(上冊)同步素養提升教案第15課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一、課標內容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道教產生的背景。二、素養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對佛教和道教在我國傳播歷史的分析,培養學生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文化現象的能力。2.時空觀念:知道道教興起和佛教傳入及其發展狀況,理解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3.史料實證:識讀《懸泉置遺址出土的西漢簡牘》《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漢朝造紙工藝流程想象圖》,了解這些史料反映的歷史現象,嘗試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4.歷史解釋:了解張仲景、華佗和司馬遷的生平及著作,分析他們各自的成就及其著作的影響。5.家國情懷:學習張仲景、司馬遷等人為了理想,直面挫折、堅韌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三、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史記》。【教學難點】道教和佛教。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上邊這幅畫描繪的是西漢文學家東方朔向漢武帝上奏本的情景。圖上兩個人抬著的一捆捆竹簡,就是東方朔的奏本。這個奏本用了三千片竹簡,需兩個人才能抬動。為了輕便,后來人們又用帛寫字,但帛價錢很貴,不能大量使用。隨著文化的發展,讀書、寫字對書寫材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經過反復試驗,人們終于造出紙張。紙張出現最早在什么朝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5課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二)新課探究探究一: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教師提問:根據上圖,思考:在紙發明以前,人們用什么做書寫材料?這些書寫材料有哪些缺點?學生回答:紙發明前,人們把文字寫在甲骨、竹簡、絲帛和青銅器等上。缺點是這些材料分量重、成本高、不易攜帶和推廣。教師提問:隨著文化的發展,讀書、寫字對書寫材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怎么辦呢?學生回答:我們的祖先最終發明了紙。教師提問:有人說是蔡倫發明了紙,你認為對嗎?學生回答:不對。在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蔡倫的主要貢獻是改進了造紙工藝。教師點撥:在蔡倫之前,我國勞動人民雖已發明了造紙的方法,但紙的質量比較差,產量也不高。東漢時,宦官蔡倫負責管理為朝廷造紙的作坊,他總結了勞動人民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作“蔡侯紙”。教師提問:東漢時,宦官蔡倫改進造紙工藝,他是以什么為原料造紙的?學生回答: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教師總結:蔡倫造出的紙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蔡倫改進造紙工藝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紙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教師提問:中國發明的造紙術傳播到世界各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學生回答: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有利于人類文化的傳播;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教師過渡: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除了造紙術,中醫學、數學和農學的相關成就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和感受吧!探究二:醫學、數學與農學的成就教師講解: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兩漢時期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診斷和治療的手段更加先進,并建立起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兩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位中醫藥學家就是張仲景和華佗。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第85-86頁,了解張仲景的事跡。張仲景寫成的《傷寒雜病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學生回答: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主要內容:這部著作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他還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教師點撥: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被后世稱為“醫圣”。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第86頁,說說華佗的醫學貢獻。學生回答:華佗不僅擅長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而且能實施外科手術。他發明了“麻沸散”,用于手術;他創編出了“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教師提問:中國古代數學一直注重實踐應用,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系緊密。《九章算術》是一部怎樣的著作?學生回答:《九章算術》總結了東漢以前的數學知識,內容包括解決實際問題的算術、代數、幾何等,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數學著作。教師講述:秦漢時期,農學有較大發展,代表性著作是《氾勝之書》,這部書總結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提出改良土地、適度施肥、合理密植等農業生產方法。探究三:司馬遷與《史記》教師講解: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10歲開始讀古書,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反復思考,直至明白。20歲那年從長安出發,到各地游歷,實地考察風土人情,收集歷史資料。38歲那年,司馬遷做了太史令,大量閱讀朝廷史官記載。48歲那年,因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而受“腐刑”,忍辱發憤著書,全力完成了《史記》。教師提問:通過簡介,體現司馬遷什么精神?學生回答:探究精神、仗義、不畏強權、堅忍不拔司馬遷忍辱負重,歷盡艱辛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和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進取精神。。教師提問:《史記》的寫作體裁是什么?《史記》一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學生回答:體裁:紀傳體通史。主要內容:《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評價: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教師講解:紀傳體的“紀”指帝王的傳記,按年編寫;“傳”指將相或名人的傳記;還有“表”或“書”。按這種體裁寫的歷史書叫紀傳體史書。這部史書體例嚴整,內容豐富,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文筆簡潔,語言生動,刻畫人物栩栩如生,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文學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史記》被稱為“實錄”“信史”,它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司馬遷公正記事,愛憎分明,秉筆直書,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部巨著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探究四:道教和佛教教師講解: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尊奉黃帝和老子,也吸收了一些神仙方術。我們生活中看到的太極圖、八卦、算卦、太極劍、太極拳、氣功等,都與道教有關。教師提問:(1)道教興起背景(2)起源(3)教義(4)創始人學生回答(1)道教興起背景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極度苦難的人民需要尋找精神的寄托,為道教的興起提供了土壤。(2)起源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3)教義尊奉黃帝和老子,神仙方術。(4)創始人張角--太平道,張陵--五斗米道。教師提問:道教為什么要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學生回答: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教師提問:統治者為什么支持道教?學生回答:道教的相關主張迎合了統治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得以廣泛傳播。教師提問:(1)佛教的地位(2)起源地(3)創始人(4)教義(5)傳播原因學生回答(1)地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地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3)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4)教義佛教認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滅各種欲望和煩惱,才能得到解脫,主張眾生平等。(5)傳播原因迎合了貧苦民眾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教師提問:佛教傳播過程和影響?學生回答:傳播過程,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西域的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影響: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教師提問:佛教為什么能在中國興起?(從統治階層和人民生活方面思考)學生回答: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扶持,佛教滿足了統治階級的精神需求,統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迫使人民甘心受奴役,服從統治。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佛教所宣揚的靈魂不滅,來世投胎等觀點又成了他們的精神寄托。教師提問:探究問題:我國兩漢時期的科技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教師點撥:(1)國家統一;(2)經濟繁榮;(3)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往的加強。(三)課堂總結時代成就地位造紙術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醫學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東漢末年華佗發明“麻沸散”“五禽戲”—數學東漢時期《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數學著作農學秦漢時期《氾勝之書》—史學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宗教東漢末年,道教在民間興起兩漢之際,產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四)板書設計第15課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當堂演練(C)1.(史料實證)近數十年考古工作的收獲表明,西安灞橋、新疆羅布淖爾、甘肅敦煌馬圈灣遺址等都曾經有西漢麻紙殘片發現。這些發現證明了A.造紙術起源于西漢B.西漢時造紙術傳到國外C.西漢時紙已經出現D.西漢時紙已取代簡帛(B)2.東漢末年,張仲景廣泛收集民間藥方,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中醫發展的特點是A.矛盾與統一B.繼承與創新C.差異與多樣D.開放與包容(B)3.成書于東漢時期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提到了很多多面體體積的算法,主要是有關筑堤、造臺、開河、掘窖的體積問題,以及谷倉、米囤、糧窖的容量問題。由此可知,中國古代A.數學家多出生于農民家庭B.數學知識與農業生產相關C.數學普及促進農業的發展D.科舉制促進了數學的進步(C)4.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內容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涉及社會的各方面,不虛美,不隱惡,真實、生動地再現兩千五百年的歷史,被譽為“實錄”。這反映出司馬遷A.守衛國家的愛國情懷B.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C.秉筆直書的史家素養D.個性浪漫的創作風格(C)5.章學誠指出,簡牘時代書寫載體空間狹小,書寫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煉;紙本時代書寫載體容量擴大,書寫便利,文辭多顯冗長枝蔓。由此可知,章學誠認為A.使用簡牘成本較高B.專制統治禁錮思想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