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滬科版選修3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230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1933年12月,聯共(布)決定,蘇聯不反對在國際聯盟范圍內締結抵御德國侵略的區域性共同防御協定。除法國和波蘭必須參加外,其它歐洲國家可按意愿參加。l939年4月,蘇聯向英法建議:在英法蘇之間締結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反侵略互助條約。這反映了A.蘇聯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的期待B.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C.由于意識形態導致兩大陣營的對抗D.蘇聯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堅力量2、有學者認為: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之間的一場核賭博。蘇聯雖退卻了,但隨之大力擴充核力量,終于在20世紀70年代取得與美國的核均勢。美國取得了遏制戰略和威脅戰略的勝利,卻也基于這次勝利而誤認為自己能夠有效地解決世界上各種問題,進而卷入了越南戰爭。該學者強調古巴導彈危機A.加劇了美國與蘇聯間的大國對抗B.導致了美國全球戰略重心的轉移C.顯示了美國在美蘇爭霸中的優勢D.揭開了美國對蘇聯實施冷戰的序幕3、海灣戰爭由伊拉克軍隊突然入侵科威特引發。美國很快決定武力介入,通過海運與空運送往海灣的裝備超過300萬噸,補給品60萬噸,還有40多萬名軍人。美國介入的主要意圖是A.保障科威特的安全B.展現強大的軍事實力C.維護世界安定和平D.維護其在中東的利益4、二戰后,聯合國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聯合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宣告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的國際組織B.《聯合國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聯合國的構想C.聯合國大會是唯一有權采取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行動的機構D.除政治外,聯合國的活動范圍還涉及經濟、文化等領域5、“德意志民族曾經號稱‘思想家和詩人的民族’,也涌現出了一流的科學家和藝術家。但是,這個偉大的民族曾在一個狂人的操縱下進行過最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后者產生的主要原因是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雙重性B.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C.傳統的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的影響D.沒有形成一部真正的憲法6、19世紀末,以福州為中心的機坊數約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們接受布莊行的委托而織制。農民或自置織機,或從廠商處租機,并領取原料,織成后交給廠商,論件給資。這反映出A.農業商品化程度加深B.福州開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場C.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D.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滲透到農村7、1877年法國總統麥克馬洪迫使共和派總理辭職,并任命保王黨人組閣,此舉遭到眾議院的抵制。他又下令解散眾議院重新選舉,結果共和派仍占上風,他只好同意共和派人組閣。1878年初共和派又在參議院選舉中獲勝,他被迫辭職。這表明A.法國最終確立共和制B.保王黨人已經完全失敗C.共和派人實際占據了優勢D.法國政局始終動蕩不安8、2018年4月13日,美軍聯合英國、法國對敘利亞軍事設施進行“精準打擊”,以作為對之前敘東古塔地區發生“化學武器襲擊”的回應。對此,俄、敘表示譴責,稱打擊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對軍事行動表示支持。4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也未能通過相關決議草案。由此說明A.聯合國主要由發達國家操縱B.多極化格局面臨著嚴峻挑戰C.恐怖主義嚴重威脅世界和平D.霸權主義導致國際局勢動蕩9、從《十二銅表法》開始;古羅馬制定了嚴格的債務法規,并在以后的司法實踐中不斷完善,這表明羅馬統治者。
①注重保護私有財產②重視維護平民利益。
③被迫改善奴隸處境④力圖緩和貴族與平民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評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題(共6題,共12分)10、(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一戰結束后;英國海軍徹底結束了德國從海上對英國的威脅。《凡爾賽和約》規定,只允許德國海軍擁有6艘巡洋艦,6艘輕型戰列艦,禁止擁有潛水艇。1932年到1934年日內瓦世界裁軍會議上,英法等國原則上同意德國在海軍軍備方面享有平等權,以實現歐洲全面和解。然而德國在納粹黨上臺后,很快退出了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在軍備問題上漫天要價,導致此次裁軍會議失敗。1935年,希特勒表示德國保持英國海軍總噸位的35%是最終決定,不能再減少。英國擔心如果不答應,德國會再增加到50%,從而引起世界范圍內的造艦軍備競賽。1935年6月,在事先沒有和法國磋商的情況下,英國同意與德國簽訂海軍協定,規定:德國海軍規艇噸位不超過英聯邦國家海軍實際總噸位的35%。潛艇方面,在不違反35%規定的前提下,德國建造的潛艇噸位可以等于英聯邦國家所有潛艇噸位總和。德國政府保證,德國平日保有的潛艇噸位不超過英聯邦潛艇總噸位的45%,除非發生嚴重影響到德國國家安全的情況。
——摘編自《1935年英德兩國簽訂海軍協定的真實原因及影響》(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英德海軍協定簽訂的背景。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英德海軍協定簽訂的影響。11、歷史選修二一一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一:朝鮮戰爭是一場全面戰爭之后頗有代表性的有限戰爭。美國政府認為;朝鮮就其戰略價值而言尚不能與歐洲相提并論,歐洲仍然是東西方對抗的主戰場。美國領導人首先考慮到,如果美國將戰火燃燒到中國本土,中美之間正式爆發戰爭,蘇聯很可能會依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出面干涉。英國主張承認新中國,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談判解決朝鮮問題,反對對華強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都希望這場戰爭盡快結束。同時,世界典論的壓力和美國人民的反戰情緒也讓美國政府不得不在軍事行動上采取一定的限制。對于中國來說,抗美援朝實屬被迫參戰,早日結束戰爭,恢復朝鮮半島的和平本身就是中國進行戰爭的基本目的,加上敵強我弱的現狀和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中國在朝鮮戰場上打一場有限戰爭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當時,統一祖國的任務尚未最后完成,臺灣等一些沿海島嶼和大陸的西藏還沒有解放,國內戰爭還沒有最后結束。
材料二:中國出兵;一開始就確定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政治目標。在志愿軍出國前夕,首次提出了“朝鮮戰爭局部化”一詞。麥克阿瑟曾建議使用核武器對中國發動攻擊。美國的盟友英法等國反對使用核武器,美國最終放棄了使用核武器的想法,也沒有進行全面的戰爭動員而只是進行了部分的戰爭動員。中國一開始就將戰爭的區域限定在朝鮮境內。在1951年7月,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后,中國就確定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總方針,盡量爭取早日結束戰爭。當美國無法通過軍事手段的運用迅速達到其目的的時候,為了盡早結束戰爭,也開始謀求同中國的談判。
一根據趙宗九;王輝《論朝鮮戰爭中有限戰爭理論的實踐》整理。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朝鮮戰爭成為一場“有限戰爭”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朝鮮戰爭是一場“有限戰爭“的表現。12、(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繼續擴大侵略,1932年1月3日侵占錦州,進逼關內。1月7日,美國國務卿史汀生向中日兩國政府發出照會,美國政府不承認中日政府間所簽訂的有損于美國或其在華國民的條約權利——包括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或領土及行政完整,或關于通稱為門戶開放政策的對華國際政策在內的任何條約或協定;不承認用違反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義務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勢、條約或協定,但在次日、美國國務院又表示美無意干涉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合法條約權利。以上照會闡述了美國的新政策,被稱為“史汀生主義”。
——摘編自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美國通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史汀生主義”的主要內容。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對日本侵華不直接干涉的原因13、【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的獨立和主權問題雖然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但美國拒絕在《日內瓦協議》上簽字,并從其全球戰略出發,力圖取代法國在印度支那的地位,由此引發了三國的抗美救國戰爭。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的獨立和主權問題雖然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但美國拒絕在《日內瓦協議》上簽字,并從其全球戰略出發,力圖取代法國在印度支那的地位,由此引發了三國的抗美救國戰爭。“1955年10月,美國支持吳庭艷上臺,在越南南方成立”越南共和國“,大肆迫害前抗戰人員。1960年12月,南方各愛國政黨、群眾團體、教派和各民族代表舉行會議,成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越共成為該陣線的核心力量。1961年2月,又建立了統一的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1961年5月,美國向越南派出第一批特種部隊,發動所謂”特種戰爭“,即美國出錢、出槍、出顧問,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戰爭。越南軍民用游擊戰予以反擊,城鎮居民也開展大規模的反美政治運動,致使南越政權陷入危機,內訌加深。1964年初,”特種戰爭“宣告破產。美國約翰遜總統上臺后,企圖用”逐步升級“戰略取代”特種戰爭——摘編自張建華《世界現代史(1900~2000)》
(1)根據材料;概括美國對越南戰略的階段變化。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美國從越南撤軍的原因。戰略,以挽救敗局。從1965年起,美國派地面部隊直接投入越南南方戰場。在越南軍民的英勇抗擊下,美軍在戰場上逐步陷入被動防御狀態。1968年5月,美國代表和越南民主共和國代表開始在巴黎舉行會談。尼克松總統上臺后,進一步調整對越政策。1969年6月,美國開始從越南撤軍,由南越總統阮文紹維持殘局。1973年1月27日,美國在巴黎簽訂《關于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1976年7月,越南實現全國統一。14、(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1918年1月5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表示,英國作戰目的之一就是“我們必須通過建立某種國際組織來設法限制軍備的負擔和減少戰爭的危險”。美國總統威爾遜則在3天后闡明的美國作戰目的“十四點”原則中特別強調最后一點——“為了大小國家都能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必須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到戰爭結束時,不僅所有交戰國都把“十四點”作為媾和的基礎,而且英;法、美等國都已研究并制定了組織國際聯盟的方案,并由英美代表組成起草盟約委員會。1919年1月25日,巴黎和會全體會議通過了最高委員會提出的關于建立國際聯盟的建議。法國要求在國聯建立一支國際部隊,設立國際總參謀部指揮這支部隊,監督各國兵力并在必要時采取軍事行動。日本要求把種族平等列入盟約。但法、日等國的要求并未全部得到滿足。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上卷)》
(1)根據材料并結合歷學知識;指出巴黎和會通過建立國際聯盟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法、日等國的要求在國聯盟約中并未全部得到滿足的原因。15、【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1978年4月,蘇聯訓練的一小批阿富汗軍官發動對政府的攻擊,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圍,這是大批蘇聯代理政府中的一個。除首都喀布爾外,新生的政權沒有受到歡迎,當地的圣戰武士組織和伊斯蘭游擊隊一起對抗中央政府民政和平隊的代表.對于美國來講,圣戰武士是戰斗中的忠誡盟軍。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支持下,美國通過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秘密援助阿富汗游擊隊。西歐(英國、法國、意大利)中東(埃及、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亞洲(中國)都對圣戰武士進行支持。如果說美國一直對圣戰武士進行規模最大的金錢、先進武器的秘密支持,那么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就一直扮演指揮阿富汗軍事行動的角色。在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內部,他們更多的是要擴大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勢力,而不是為了戰勝蘇聯.蘇聯軍隊在阿富汗士氣低落,新入伍的軍人像躲瘟疫一樣逃回家,他們不僅影響了即將來阿富汗的軍人,也影響了親戚和朋友,這種影響遠遠超出軍隊范圍。蘇聯社會并沒有出現反越戰那種呼聲,但對阿富汗戰爭的反感卻是深刻而廣泛的。到1985年,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政府最終決定撤軍。蘇聯常規軍對抗阿游擊隊不僅沒有取得勝利而且還引起了蘇聯的一些社會問題。它不僅分散改革精力,還妨礙改草。1989年2月15日,蘇聯最后一支部隊撒出阿富汗,他們放棄了支持了一個多世紀的阿富汗政府,給阿富汗留下了一片狼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蘇聯在阿富汗失敗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在阿富汗的失敗帶來的影響。評卷人得分三、論述題(共2題,共4分)16、閱讀如下圖示。
史料展示了經濟全球化歷程的兩種發展狀況,結合所學,任選一種發展狀況進行論證。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歷史上重要的條約或會議。
。時間。
會議或條約。
簡介。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結束了歐洲三十年戰爭;確定了國際關系中應遵守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形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關系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1919年。
《凡爾賽和約》
共15部分;包括440個條款和一項議定書,第一部分為國際聯盟盟約。條約圍繞戰后處置德國問題,協調了列強在歐洲;近東和非洲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
1945年4月。
《聯合國憲章》
共分19章111條。憲章規定;聯合國及其成員國應遵循各國主權平等;各國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在國際關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以及聯合國不得干涉各國內政等原則。
1968年7月。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宗旨是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截至2002年4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共有187個。
2019年5月。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主題;共商文明發展;合作大計,達成廣泛共識并發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2019北京共識》
——據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等材料列舉了人類歷史上一些重要的會議和條約,其中蘊含著全球治理的諸多啟示。從材料中提煉一個啟示,并結合所學的世界近現代史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評卷人得分四、簡答題(共2題,共20分)18、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遠東國際法庭法官既為由日本投降書上簽字受降各國所派遣;法官們的席次當然應該以受降簽字國的先后為序,即以美;中、英、蘇、澳、加、法、荷為序。但庭長不喜歡這個安排。由于他想使與他親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兩側,便提議應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強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蘇、中、法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以中、法、蘇、英、美(按照國名英文字母先后)為序的。這樣,中國和法國法官將坐在他的兩旁。于是庭長又提議:可以用一般按國名英文字母先后為序的辦法。但馬上發展,居中的將是中、加等國的法官,英、美法官離庭長更遠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開庭的前一天;庭長宣布,經過盟軍最高統帥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長右側為美;中、法等國法官,左側為英、蘇等國法官。這樣,英、美兩國法官居中。中國法官表示:“這個安排是荒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簽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聯合國安理會五強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國際會議以國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屬費解。”說畢便憤然離開。
第二天;遠東國際法庭正式開庭。開庭前庭長宣布,最高統帥已經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順序以受降簽字國的順序為準。
——摘編自梅汝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說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長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說明中國法官抗爭的原因,并加以簡要評價。19、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我想;如果您真的關心世界人民的幸福的話,那么您就會正確地理解我的意思:人人都需要和平,無論是還沒有喪失理智的資本家,還是不僅能夠珍惜自己個人的生命而且更能珍惜人民生命的共產黨人,都是如此,我們共產黨人從問世之日起,一般來說是反對國家間的任何戰爭和捍衛和平事業的,我們始終把戰爭視為災難,而不是把它當成兒戲,當成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更不是把它當做目的本身。我們的目的是明確的,而達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勞動。戰爭是我們的敵人,對各國人民來說是災難。
如果您真的關心和平和本國人民的幸福;那么這也只能算是您作為總統應盡的義務,而我作為部長會議生席也應對自己的人民表示關懷。此外,維護全球和平應是我們其同美心的事業,如果在現代條件下爆發戰爭,那么這就不僅僅是美蘇之間的戰爭,因為美;蘇之間其實并不互相謀求什么,但戰爭將是全球性的,殘酷的、毀滅性的。
——1962年10月26日赫魯曉夫致肯尼迪的信(摘錄)(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赫魯曉夫致信肯尼迪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聯對現代條件下的戰爭所持的態度及其積極影響。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A【分析】【分析】
【詳解】
個人那句材料可知,蘇聯有締結抵御德國侵略的區域性共同防御協定的意愿,也愿意在英法蘇之間締結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反侵略互助條約,故A正確。材料主旨是蘇聯加強歐洲防御的期待,不能直接得出二戰即將爆發的結論,故排除B。兩大陣營的對抗是二戰以后出現的,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材料主旨是蘇聯加強歐洲防御的期待,也不能直接得出蘇聯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堅力量,D項與材料無關,故排除D。2、A【分析】該學者強調的是古巴導彈危機后美蘇各自的反應,蘇聯大力發展核力量與美國競爭,美國更多地干預他國或地區的事務,卷入越南戰爭泥潭中,美蘇對抗加劇,A項正確;冷戰期間,美國戰略的重心一直在歐洲,排除B項;C項符合史實,但與本題主旨不符,可排除;揭開美國對蘇聯實施冷戰的序幕的是“鐵幕演說”,排除D項。故答案為A項。3、D【分析】【分析】
【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介入海灣戰爭的主要意圖是維護其在中東的利益,故D正確;保障科威特的安全、展現強大的軍事實力、維護世界安定和平不符合史實,故ABC錯誤。4、D【分析】【詳解】
1920年成立的國際聯盟是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并非第一個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為宗旨的國際組織,故A錯誤;第一次提出建立聯合國的構想是《大西洋憲章》,B錯誤;安理會是唯一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故C錯誤;D項表述反映了聯合國的活動狀況,故選D。5、C【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這個偉大的民族曾在一個狂人的操縱下進行過最駭人聽聞的大屠殺”結合所學可知,這指的是希特勒發動法西斯戰爭,出現這種情況的歷史根源是德國傳統的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殘余的影響,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體現的是民族性格的影響,不是歷史根源的影響;B選項錯誤,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已經躍居歐洲前列;D選項錯誤,該表述違背史實,德國在希特勒之前已經頒布了《魏瑪共和國憲法》,它是德國歷史上第一部實現民主制度的憲法。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6、D【分析】【分析】
A表述過于絕對;錯誤;B材料無法體現,排除;由“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農民或自置織機,或從廠商處租機”表明以福州為中心的紡織業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生產,不屬于近代民族工業,C錯誤;“農民或自置織機,或從廠商處租機,并領取原料,織成后交給廠商,論件給資”體現出雇傭與被雇傭關系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故D正確。
【詳解】7、C【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及所學,法國共和制的確立1875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第三共和國憲法,標志著法國確立了共和制;1875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第三共和國憲法,政局才告穩定;共和黨占據了優勢在參議院獲勝,并不代表其他黨派的完全失敗。故C項正確;排除ABD。8、D【分析】美軍聯合英國、法國對敘利亞軍事設施進行“精準打擊”根本沒有得到安理會的表決通過,所以屬于霸權主義的做法,故選D;由于其行動聯合國并沒有授權,所以A沒法體現,故排除A;多極化格局還沒有建立,故B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所以排除B;題干所述不是恐怖主義的行動,故C也排除。9、C【分析】《十二銅表法》是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結果,故①②④正確.古羅馬屬于奴隸社會,其制定的法律是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不可能去改善奴隸處境.二、材料分析題(共6題,共12分)10、略
【分析】【詳解】
(1)背景:依據材料時間“1932年到1934年”結合所學可知背景是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根據材料“《凡爾賽和約》規定;只允許德國海軍擁有6艘巡洋艦,6艘輕型戰列艦,禁止擁有潛水艇。1932年到1934年日內瓦世界裁軍會議上,英法等國原則上同意德國在海軍軍備方面享有平等權”結合所學可知凡爾賽體制被打破;英國等西方大國推行綏靖政策;根據材料“然而德國在納粹黨上臺后,很快退出了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在軍備問題上漫天要價從而引起世界范圍內的造艦軍備競賽。”結合所學可知,德國納粹黨上臺,大力擴軍備戰,對英國構成嚴重威脅。
(2)影響:依據材料“1935年6月,在事先沒有和法囯磋商的情況下,英國同意與德囯簽訂海軍定,規定:德國海軍艦艇噸位不超過英聯邦國家海軍實際總哋位的35%.潛艇方面,在不違反35%規定的前提下,德囯建造的潛艇噸位可以等于英聯邦國家所有潛艇噸位總和。”結合第一問的背景和所學可以從德國的擴軍備戰、英法關系、英國海軍在歐洲的相對優勢、二戰的爆發等角度回答。【解析】(1)背景: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凡爾賽體系被打破;英國等西方大國奉行綏靖政策;德國納粹黨上臺;大力擴張軍備,對英國構成嚴重威脅。
(2)影響:加速了德國的擴軍備戰;不利于英法關系的發展;維護了英國海軍在歐洲的相對優勢;加速了二戰的爆發。11、略
【分析】(1)本小題主要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對材料進行分析后可知;材料是從中美兩國對戰爭的考慮和認識來描述朝鮮戰爭是一場“有限戰爭”的原因。美國:依據“美國政府認為,歐洲仍然是東西方對抗的主戰場”可概括出“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心在歐洲”;依據“美國領導人首先考慮到,如果美國將戰火燃燒到中國本土,中美之間正式爆發戰爭,蘇聯很可能會依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出面干涉。”可概括出“擔心蘇聯直接參戰”;依據“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都希望這場戰爭盡快結束”可概括出“盟國希望盡早結束戰爭”;依據“世界典論的壓力和美國人民的反戰情緒也讓美國政府不得不在軍事行動上采取一定的限制”可概括出“世界輿論和國內反戰情緒”。中國:依據“對于中國來說,抗美援朝實屬被迫參戰,早日結束戰爭”可概括出“被迫參戰”;依據“加上敵強我弱的現狀和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可概括出“敵強我弱”;依據“統一祖國的任務尚未最后完成,臺灣等一些沿海島嶼和大陸的西藏還沒有解放,國內戰爭還沒有最后結束”可概括出“國內困難重重”。
(2)本小題主要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對材料進行分析后可知,材料從戰爭目標;戰爭時間;戰爭手段;戰爭區域這幾個方面來說明這場是一場“有限戰爭”。依據“中國出兵,一開始就確定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政治目標”可知,中國在參戰之始時就明確了戰爭目標;依據“,中國就確定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總方針,盡量爭取早日結束戰爭”可知中國當時考慮要盡量爭取早日結束戰爭,在戰爭的時間上做了充分的考慮;依據“中國一開始就將戰爭的區域限定在朝鮮境內”可知中國當時對戰爭的區域進行了限定;依據“美國最終放棄了使用核武器的想法和當美國無法通過軍事手段的運用迅速達到其目的的時候,為了盡早結束戰爭,也開始謀求同中國的談判”可知,當時后來美國開始考慮用和平談判的手段來結束戰爭。【解析】(1)美國:全球戰略中心在歐洲;擔心蘇聯直接參戰;盟國希望盡早結束戰爭:世界輿論和國內反戰情緒。
中國:被迫參戰;敵強我弱:國內困難重重。
(2)戰爭目標;戰爭時間;戰爭手段;戰爭區域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依據材料“美國政府不承認中日政府間所簽訂的有損于美國或其在華國民的條約權利——包括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或領土及行政完整;或關于通稱為門戶開放政策的對華國際政策在內的任何條約或協定”可知“史汀生主義”的內容之一是不承認用武力改變現狀,不得損害美國的既得利益;依據材料“不承認用違反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義務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勢、條約或協定”可知“史汀生主義”的內容之一是不能破壞國際條約;依據材料“美國國務院又表示美無意干涉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合法條約權利。”可知“史汀生主義”的內容之一是不干涉日本在中國東北獲取的利益。
(2)結合1931年日本侵華的國際背景、美國國家政策、中日兩國力量對比等相關所學從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的盛行、美國在中國東北直接利益較小、西太平洋美國海軍力量弱于日本等角度分析作答美國對日本侵華不直接干涉的原因。【解析】(1)內容:不承認用武力改變現狀;不得損害美國的既得利益;不能破壞國際條約;不干涉日本在中國東北獲取的利益。
(2)原因:面臨嚴重經濟危機:國內孤立主義盛行美國在中國東北直接利益不大;西太平洋美國海軍力量弱于日本。13、略
【分析】【詳解】
(1)變化:概括材料“1955年10月;美國支持吳庭艷上臺,在越南南方成立“越南共和國”可知,50年代扶持傀儡政權以控制越南;概括材料“1961年5月,美國向越南派出第一批特種部隊,發動所謂“特種戰爭”可知,60年代初發動特種戰爭,用越南人打越南人;概括材料“1964年初,“特種戰爭”宣告破產。美國約翰遜總統上臺后,企圖用“逐步升級”戰略取代“特種戰爭”戰略可知,60年代中期戰略升級,派地面部隊直接投入越南戰場;概括材料“1969年6月,美國開始從越南撤軍,由南越總統阮文紹維持殘局。1973年1月27日,美國在巴黎簽訂《關于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可知,60年代末70年代初撤軍并簽署停戰協議。
(2)原因:根據材料時間,并結合當時國際國內背景分析可知;20世紀70年代,在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劣勢;美國經濟出現“滯漲”局面;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國國內“反戰”浪潮不斷;歐洲、日本和中國等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越南人民長期堅持抵抗;【解析】(1)階段變化:50年代;扶持傀儡政權以控制越南:60年代初,發動特種戰爭,用越南人打越南人;60年代中后期,實行逐步升級戰略,派造地面部隊直接投入越南南方戰場:60年代末開始撤軍;70年代簽訂停戰協定。
(2)原因;越共領導越南人民長期堅決的抵抗;歐洲的聯合,日本的逐步崛起,沖擊著美國的霸權地位,迫使美國實行戰略收縮;不結盟運動的不斷發展,反對美國的侵略行為:中國對越南人民抗美戰爭的支持;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美國國內的反戰浪潮:來自蘇聯的威脅不斷增長。14、略
【分析】本題考查巴黎和會通過建立國際聯盟的原因;以及法;日等國的要求在國聯盟約中并未全部得到滿足的原因,主要考查學生聯系所學有關內容解決問題的能力。
(1)巴黎和會通過建立國際聯盟的原因;可以聯系所學有關內容,并結合材料中的“到戰爭結束時,不僅所有交戰國都把‘十四點’作為媾和的基礎,而且英;法、美等國都已研究并制定了組織國際聯盟的方案,并由英美代表組成起草盟約委員會”等信息來回答。
(2)法;日等國的要求在國聯盟約中并未全部得到滿足的原因;應當聯系所學巴黎和會召開的背景,從各主要戰勝國間存在矛盾、起草盟約委員會主要由英美把控、法日等國力量較為薄弱等方面來回答。
點睛:本大題基本上屬于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型材料解析題。此類試題在解答時往往材料主題只是一根引線,需要回答的內容從材料中難以歸納得出,主要是根據教材相關內容回答。這一類試題必須明確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題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內容,再看題目所問,然后根據教材相關內容回答。【解析】(1)原因:飽受戰爭之苦的各國人民褐望和平;建立一個新的國際體系防止戰爭成為國際共識;英美建立國際聯盟的主張得到國際認同。
(2)原因:各主要戰勝國間存在矛盾:起草盟約委員會主要由英美把控;法,日等國力量較為薄弱。15、略
【分析】【詳解】
(1)原因:從材料中“當地的圣戰武士組織和伊斯蘭游擊隊一起對抗”;美國中央情報局;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西歐中東和亞洲都“對圣戰武士進行支持”,“蘇聯軍隊在阿富汗士氣低落”,“1985年,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政府分散改革精力,還妨礙改草”等信息,結合所學冷戰時期的知識點,多方面展開分析即可。
(2)影響:從材料中“給阿富汗留下了一片狼藉”,蘇聯因此“分散改革精力,還妨礙改革”,“對阿富汗戰爭的反感卻是深刻而廣泛的”等信息,結合世界史相關史實,由戰爭雙方到世界局勢,由近及遠的進行分析。【解析】(1)原因:阿富汗當地人民的反抗;其他國家和地區對阿富汗的支持;戰事久拖不決導致蘇聯軍隊士氣低落;新任蘇聯政府的政策轉變;蘇聯改革進程受阻。
(2)影響:阻礙了蘇聯國內的改革進程;加劇了阿富汗國內政局的動蕩和復雜;給蘇聯和阿富汗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影響了世界格局的變動。三、論述題(共2題,共4分)16、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材料中“經濟全球化歷程的三次浪潮和挫折”體現出經濟全球化的兩種發展狀況分別是經濟全球化的三次高潮和經濟全球化的三次挫折。首先,提出觀點是經濟全球化的三次高潮。然后論證,根據材料中“第一次浪潮發生在16世紀”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是推動第一次經濟全球化高潮的主要因素。根據材料中“第二波浪潮發生在1815—1913年期間”,而這一時間段剛好是兩次工業革命時期,因而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成為全球化發展的強大動力,經濟全球化出現第二次高潮。材料中提到“第三波浪潮出現在二戰后特別是冷戰初期”,而這一時間段則正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最后得出結論: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冷戰”對峙等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之出現波動。【解析】觀點:經濟全球化經歷了三次挫折。
論證:17—18世紀;殖民戰爭頻繁,從三次英荷戰爭到英法戰爭,國際貿易受挫,全球化一度陷入停頓。1914—1945年,爆發兩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各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經濟全球化陷入低潮。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美蘇爭霸,兩極格局對峙,全球化受阻。
結論:近代以來,世界戰爭、經濟危機和冷戰對峙使全球化不斷受挫。17、略
【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主旨可以得出論點構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南昌航空大學《土力學含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呂梁學院《軟筆書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牡丹江師范學院《算法設計與分析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陽理工學院《IntroductiontoMicroprocessors》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醫學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南充科技職業學院《生態學原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理工大學中環信息學院《中學化學教學方法與理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二零二五范文公園游樂場地租賃合同
- 護坡承包合同書范例
- 二零二五工程停工補償協議
- 2025年3月版安全環境職業健康法律法規標準文件清單
- 2025年共青團考試題庫及答案
- 電影《白日夢想家》課件
- 第7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第1框《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中職專用】《職業道德與法治》同步課堂課件
- 群文閱讀《杜甫詩三首》(公開課課件)
- 豐田C-HR汽車說明書
- 余華讀書分享名著導讀《文城》
- 脈沖電鍍技術參數介紹
- 輪胎式裝載機檢測報告.doc
- 最準確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快速計算表EXCEL[共4頁]
- 收貨單模板[共3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