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GCSC 007-2024 5G共頻帶定位授時技術要求_第1頁
T-ZGCSC 007-2024 5G共頻帶定位授時技術要求_第2頁
T-ZGCSC 007-2024 5G共頻帶定位授時技術要求_第3頁
T-ZGCSC 007-2024 5G共頻帶定位授時技術要求_第4頁
T-ZGCSC 007-2024 5G共頻帶定位授時技術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echnicalrequirementsfor5Gco-bandpositioningI 1 1 1 2 2 2 2 2 3 3 6 6 6 7 7 7 8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尹露、鄧中亮、宋天助、王衛娟共頻帶定位與授時技術,將通信信號和專用的位與授時,有效解決現有定位授時方案存在的動確立高精度的時空基準,促進我國智慧城市發展,并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環15G共頻帶定位授時技術要求本文件確立了5G共頻帶定位授時的總體要求,規定了5G共頻帶定位授時設備技術要求。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EEEStandardforaPrecisionClockSynchronizationPdMeasurementandControlSysteRFC5905NetworkTimeProtocolVersion4:ProtocolandAlgorithmsSpecificati3GPPTS38.305TechnicalSpecificationGroupRadioAccess3.13.23.33.43.52共頻帶定位授時技術co-bandpositioningandtimingtecA/D:模數轉換(AngalogtoDigitaCRC:循環冗余校驗(CyclicRedundancyD/A:數模轉換(DigitaltoAngaloIFFT:快速傅立葉反變換(InverseFLSB:最低有效位(LeastSignificantNTP:網絡時間協議(NetworkTimPRN:偽隨機噪聲(PseudoRandomNoisPTP:精確時間協議(PrecisionTimeProtocoUTC:協調世界時(UniversalTimeCoordinated)5.1坐標系統5.2時間系統5.3定位授時流程3站位置等信息)。終端在接收到至少4個基站的信號后,計算自身的位置和鐘差,將自身內部的時鐘與5.4信號生成方法信號生成流程如圖2所示。使用PRN對電文進行擴頻調制后映射至時頻資源柵格,經I循環前綴后,以低功率的形式與通信信號進行疊加。信號帶寬應限定在移動通信信號帶5.5電文結構個子幀編碼前長度均為312比特。兩個子幀應分別由幀同步頭、電文數據及校驗碼三部分組成。發射數各電文幀子幀除去同步頭之外的部分應先經過LDPC編碼,然后采用塊4122324556789示氣壓計溫度,表示范圍為0℃~102.0℃;基站氣壓基本單位0.01kpa;溫度1式為g(x)=x24+x23+x18+x17+x6序號位1223臨近實體信息4565.6信號傳輸方法定位授時信號在通信信號的背景噪聲中以低功率嵌入,依賴信號擴頻增益,在響下保證正常的捕獲跟蹤。定位授時信號使用現有移動通信網定位系統中已有的地面信標系統5.7信號接收方法終端通過使用接收到的基帶信號與本地生成的經過IFFT和加循環前綴的偽隨機序列進行相關運算通過5G信息輔助或者依照順序依次生成不同序列獲得基站發射信號對應5.8信號測量方法7終端在實現了5G共頻帶定位授時信號的接收后,通過鎖相環、延遲鎖定環對定位授時信號的載波通過5G信息輔助或者解調共頻帶信號,獲得導航電文中的5.9解算方法終端通過結合來自多個傳播時間測量的結果(至少4個)通過最小二乘法解算位置和鐘差,并根據6.15G共頻帶定位授時基站技術要求正常工作:-5℃~55℃。信號生成模塊負責產生電文、擴頻碼,輸出定位授時基合路模塊將經數模轉換與射頻發射變為射頻信號的定位授時信號與與通信基站播發的通信射頻信信令流程與接口應符合3GPPTS38.305v16.5.0中8應具備失去外時間基準后,保持時間基準偏差不超過規定值時間b)應與5G通信基站保持空口信號制式兼容和電磁兼容。6.25G共頻帶定位授時終端技術要求正常工作:-40℃~70℃。9其中,射頻模塊和模數轉換模塊負責接收信輸入:配置信息數字信號、位置解算結果數終端信令流程與接口應符合3GPPTS38.305v16.5.20MHz帶寬下,定位誤差應小于1m(20MHz帶寬下,授時誤差應小于20ns222241689423375883214275924397188529713064722236204475941616476026662467952267234649221457402448784391474877429027673565937466145697925669423406995338029622392043749332639135428701286333629073177937344468783277332H48,96,element=[161139611611161191621611611719616161515111以上矩陣自上而下按欄讀取,一欄讀完后自左向右具體的交織方式可以由一個24行和24列的矩陣來實現。塊交織過程應符合圖A1描述。編碼后的電文采圖A1塊交織過程示意圖[5]GB/T34995—2017[6]T/ZKJXX00002—202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