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復習試題分類匯編:詩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復習試題分類匯編:詩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復習試題分類匯編:詩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復習試題分類匯編:詩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復習試題分類匯編: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新課標1,15-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

答友人論學

林希逸

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

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

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

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

[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的首聯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

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

C.頸聯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

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

答案A

2.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

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答案①賣花擔上的桃李花雖然美麗,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頭樹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機活

力;②讀書治學不能滿足于道聽途說,要認真閱讀原典,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

(每點3分,第①點闡明名言的含意,第②點結合魏了翁名言與林詩的相似之處進行分析,意思對即可)

(2023新課標n,15-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

湖上晚歸

林逋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

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

第1頁共44頁

依稀漸近誅茅地產1,雞犬林蘿隱隱聲。

[注]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

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

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生了變化。

D.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

答案C

2.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①詩人心境澄清:首句以“歸思清”.三字點出歸家途中詩人的內心狀態,此時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靜

謐;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響,詩人眼中的橋、寺、翠羽、紅蕖等,或寧靜安詳,或靈動明快,仿佛有了感情,

令人如入“蓬瀛”。(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

(2022新高考口,15-1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送別

李白

尋陽五溪水,沿澗直入巫山里。

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

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

云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根據本詩內容

可知,詩人的友人即將乘船出發,沿水路駛往三峽方向。

B.詩人表示友人將去的地方景色優美,而友人的風采正與這美景相稱。

C.本詩最后兩句的表達方式,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也曾使用。

D.詩中前后兩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將離別的友人,含義并無不同。

16.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答案

15.B

第2頁共44頁

16.①通過寫秋天蕭瑟的蘆花,渲染悲涼氣氛,強化離別的愁緒;②末尾寫孤帆遠去,

江水悠悠,正是詩人綿綿思緒的形象表現。

(2021新高考1,15-1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9分)

寄江州白司馬①

楊巨源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②?

瀚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禹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

莫謾拘牽雨花社?,青云依舊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馬: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雨花社:指

佛教講經的集會。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根據內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闕。

D.詩人最后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謫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

2.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

(6分)

答案

1.B

2.(示例1)①"勸誡"是這首詩的主旨,詩人在尾聯點明該主旨,勸說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

教消磨了志氣要對人生充滿信心;②詩歌的第二句在問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廟,為結尾正

式的勸誡做了鋪墊。

(示例2)①第二句用"惠遠""東林"來表現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態度,"惠遠東林住得無?”

以問句的形式,委婉地表達了對白居易出入佛寺的關切以及勸告,含蓄地勸誡友人不要輕

易產生逃避情緒而消磨了志氣,要對人生充滿信心。②詩歌的第二句在問候中提到僧人和

寺廟,為結尾正式的勸誡做了鋪墊。

(2021新高考11,15—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

示兒子

第3頁共44頁

陸游

祿食無功我自知,汝曹何以報明時?

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

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

最親切處今相付,熟讀周公七月詩⑶。

[注]七月詩:指《詩經?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

L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詩的首聯以問句領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詩人對兒子的諄諄教誨。

B.詩人指出,不論是侍奉父母還是服務國家,"不欺"都是至關重要的。

C.詩人認為,生逢"明時"不必讀書求仕,"躬耕”才是一種理想狀態。

D.詩人在最后強調,自己傳授給兒子的人生道理是最為真切、確實的。

2.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

分)

答案

1.C

2.①蘊含于"六經"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盡一生鉆研也無法窮盡;②道不遠

人,《詩經》中就有像《七月》這樣重視農事的詩篇,熟讀可以悟出立身根本,從而做到腳

踏實地。(每點3分,答案的概括性要強,若只是翻譯詩句,須酌情扣分)

(2022全國甲,14-15)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哦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畫眉禽

文同

盡日閑窗生好風,一聲初聽下高籠。

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巖萬壑中。

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第4頁共44頁

A.歐詩和文詩題目大體相同,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的詠物詩。

B.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文詩中的畫眉鳥則在籠中飼養。

C.歐詩認為鳥籠內外的畫眉鳥,其鳴叫聲有差別,而文詩對此并未涉及。

D.歐詩中的“林間”與文詩中的“千巖萬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①歐詩中的畫眉鳥寄托了詩人的感青,詩歌表面上是寫鳥,實際上是寫人,表達了詩人對

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詩中畫眉鳥的鳴叫聲烘托出輕松的氣氛,有助于表現詩人在

公務閑暇時悠然自得的狀態。

(2022全國乙,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9分)

白下驛餞唐少府

王勃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系餞行之作,送別的對象為唐少府,是詩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詩人與唐少府都曾有過潦倒不得志的經歷,這也是他們友誼的基礎。

C.頸聯中的"低""隔",使得餞別場景的描寫有了高低遠近的層次感。

D.頷聯和尾聯中的問句,使語氣起伏也增添了詩作的豪邁昂揚氣概。

2.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以彼此間的深情厚誼排遣離

愁;②本詩中的"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則是用對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來排遣離愁。

第5頁共44頁

(2022北京,11-13)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問題。(12分)

病柏①

杜甫

有柏生崇岡,童童狀車蓋。

偃蹇龍虎姿,主當風云會。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豈知千年根,中路顏色壞②。

出非不得地?,蟠據亦高大。

歲寒忽無憑,日夜柯葉改。

丹鳳領九雛,哀鳴翔其外。

鵡鵑志意滿④,養子穿穴內。

客從何鄉來,佇立久吁怪。

靜求元精理⑤,浩蕩難倚賴。

[注]①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時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長。④第

鵑:貓頭鷹。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碘的一項是(3分)()

A.前六句寫柏樹枝繁葉茂、高大軒昂之態,表現出詩人的贊美之情。

B."豈知”兩句寫柏的衰敗,"歲寒"兩句寫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從何鄉來"兩句,詩人由病柏而想到故鄉抒發了思鄉之情。

D.這首詩在結尾兩句抒發胸臆,表達了世事無常、難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善用比興手法,此詩中的病柏與劉禹錫"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詩運用轉筆形成了詩意的轉折,其色調也從明朗轉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懷,用柏樹的"蟠據亦高大"之姿隱喻了當時藩鎮的龍盤虎踞之勢。

D.此詩情感復雜而深沉,既有對現實的不滿,也有對未來的希望,可謂沉郁頓挫。

3.詠物詩注重通過意象表達主題,這首詩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別說明這些意象有何意

蘊。(6分)

答案

第6頁共44頁

l.C

2.B

3.①這首詩主要運用了病柏、丹鳳、騁鵑三種意象。②病柏由盛而衰的變化,象征了唐朝

從強盛到衰落的滄桑巨變;丹鳳哀鳴,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推斥在外;騁鵑意滿,象征了奸佞

小人盤踞于朝中。詩人借助這些意象表達了對國運時局的憂慮。

(2022浙江,19-20)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問題。(8分)

樓前

[中唐]王建

天寶年前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久

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

過勤政樓

[晚唐]杜牧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惟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②。

[注]①千秋節:唐開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請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此后,

玄宗每年在勤政樓慶生,賞百匹飛龍舞馬。飛龍,馬廄名。士庶間互贈承露絲囊。②金鋪:

釘在門上的獸面形的門環底座。

1.這兩首詩中都寫到的和,寄寓鑒戒之意。(2分)

2.分析兩首詩后兩句在情感、寫法上的不同。(6分)

答案

1.勤政樓千秋節(每空1分)

2.情感不同:①王詩追憶飛龍舞馬,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而感慨玄宗的驕侈佚樂,言外

自見;②杜詩借眼前金鋪上的紫苔,抒發昔盛今衰的悲嘆之情。(3分)

寫法不同:①王詩運用細節描寫,寫出老馬"總舉頭”這一習慣性動作,生動傳神;②杜詩運

用擬人手法寫紫苔"偏稱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營造荒涼氛圍。(3分)

(2021全國甲,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9分)

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

陳師道

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氣

第7頁共44頁

白云笑我還多事,流水隨人合有情。

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

[注]①南豐先生: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籃舁:竹轎。③骨毛

清:謂趣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明凈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

B.頷聯兩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白云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態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

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

2.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在曾鞏那里,"仕"與"隱"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鞏向往離世

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每

答出一點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

(2020新高考1,15-1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9分)

贈別鄭煉赴襄陽

杜甫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

把君詩過日?,念此別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現首春②。

為于耆舊內③,試覓姓龐人久

[注]①把:握,執。②蜿首山,在襄陽。③耆舊:年高望重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公,漢末襄

陽高士。

L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的首聯簡單交代了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年老多病的艱難境況。

B.雖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但面對離別,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

第8頁共44頁

C.詩人請鄭煉在襄陽尋訪龐德公那樣的高士,表達了對先賢的仰慕之意。

D.全詩情感表達含蓄蘊藉,格律謹嚴,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的風格。

2.詩的頸聯寫到峨眉、幌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峨眉山位于蜀地,蝶首山位于襄陽,二者相距遙遠;②以兩山相距之遠代指自己與朋友

的遠離,不舍之情見于言外。

(2020新高考口,15-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9分)

贈趙伯魚(節選)

韓駒①

荊州早識高與黃②,誦二子句聲瑯瑯。

后生好學果可畏,仆常倦談殊未詳。

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③。

一朝悟罷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韓駒(?-1135),字子蒼,兩宋之際著名詩人。②高與黃:指前輩詩人高荷與黃庭堅。

③參:領悟,琢磨。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這里借指事物的訣要或精義。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詩的內容可以得知,趙伯魚是一位勤奮好學、轉益多師的詩壇后輩。

B.詩中使用了古語“后生可畏”,表現出作者對趙伯魚的嘉許以及勸誡。

C.面對后輩的請教,作者謙遜地表示,自己所談不多,也較為簡單粗略。

D詩中以禪理喻詩的內容,既可為趙伯魚提供指點也具有普遍的意義。

2.作者主張什么樣的學詩途徑?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先要"遍參諸方",以前人為師,經過長期艱苦的學習;②然后“一朝悟罷",領悟到詩

歌藝術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2020課標全國1,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9分)

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①

第9頁共44頁

陸龜蒙

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②。

因吟郢岸百畝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

但醫沈約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滿枝。

[注]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裁詩:

作詩。③《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腕兮,又樹蕙之百畝。''比喻培養人才。④商崖:

這里泛指山崖。⑤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眼中有兩個瞳孔。這里以沈約代指皮日休。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寫作此詩之時,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閉門謝客,與外界不通音訊。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約會被暫時擱置,作者游春的詩篇也未能寫出。

C.作者雖然身在書齋從事教學,但心中盼望能走進自然,領略美好春光。

D.尾聯使用了關于沈約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測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DA(2)①表達了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飽覽春色的遺憾;②寬慰友人,

表達對友人能夠戰勝病患的信心和對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1)“與外界不通音訊”錯誤。標題“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中,“見寄”的意思是

“寄信給我”,由“奉和”“次韻”可知,此詩是作者為應和皮日休書信所作,可見皮日休并未與

外界不通音訊。

(2)本題考查分析詩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題,需結合標題、正文、注釋整體把握詩歌情

感。首先,由注釋①可知,詩人和皮日休是好友。其次,根據首聯可知,好友患病,原有的賞春

約會擱置,由此可推知詩人有無法和好友共同賞景的遺憾。尾聯表達了對好友病愈重賞美

景的期待。

(2020課標全國口,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9分)

讀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醯^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②,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注]①.融勤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

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從大處著眼,并不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作。

第10頁共44頁

B.歷代高人賢士一世奔忙,建立功業,但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

C.歷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

D.頸聯的上下兩句反復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

(2)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6分)

答案(1)B(2)第一問: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歷史記載與歷史真

實之間存在差異。

第二問: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

解析(1)“無法避免身后湮沒無聞的可能”曲解文意。“行藏終欲付何人”意為一生的行事

最終交給何人評說。頷聯表明歷史人物在其所處時代難免被誤解,在后世傳言中更會失真。

此詩說明許多歷史被歪曲,許多歷史人物得不到正確的歷史評價。

⑵解答本題,需整體把握詩歌內容,并分析詩歌主旨。首聯作者將賢人生前為功名付出的

“苦辛”與死后任“寫史人”擺布進行對比,揭示了無數賢人的悲哀。頷聯從史實失真的角度

敘寫賢人的悲哀。頸聯側重感嘆史書的不客觀,難現賢人的精神。尾聯以沉痛的筆觸狀寫

了賢人功業蒙塵納垢卻又無力辯說的凄涼結局。綜觀全詩,作者就讀史有感而發,表達了

史書難以做到客觀真實的觀點,表現了詩人的懷疑和批判精神。據此可知,詩人身上的懷

疑和批判精神是值得后人學習的。

(2020課標全國叫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9分)

苦筍

陸游

藜麓盤中忽眼明?,駢頭脫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征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

[注]①藜麓:藜和麓。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

卻覺得他很嫵媚。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X)

A.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去外皮的竹筍,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

B.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

C.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

D.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成既需要發展空間,也要經受風雨磨煉。

(2)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答案(1)C(2)①歷史上的魏征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

比苦筍的滋味并不適口;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象征耿介性格,與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

應該得到認可。

第11頁共44頁

解析(1)“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曲解詩意,詩人認為苦筍雖然味

苦,但就像魏征直言敢諫一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詩人由此想到魏征的美好品節,于

是管束兒童不要過多地采摘,應該給它一個發展的空間,讓它經受風雨磨煉,蓬勃生長。

(2)本題要求找出魏征和苦筍之間的相似點。歷史上的魏征直言敢諫,人多認為“言行無

禮”,難以接受,和苦筍的“苦”有相似之處。詩歌頷聯“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乃與生俱生”,

指出苦筍的“苦節”是與生俱來的,它象征著耿介的性格,這里表達了詩人對苦筍品質的認

可和贊美。頸聯中“我見魏征殊媚嫵”引唐太宗的話表達唐太宗對魏征方正人格的認可和

欣賞。由此可知,苦筍的“苦節”所象征的耿介性格與魏征的方正人格相似,應得到認可。

(2020天津,1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作答。(8分)

紀村事

[唐]韋莊

綠蔓映雙扉,循墻一徑微。

雨多庭果爛,稻熟渚禽肥。

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

數聲牛上笛,何處餉田閏歸。

[注]餉田:到田間送飯。

⑴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寫綠植光影映照門扉,墻邊小路在草木中若隱若現,顯得生機勃勃。

B.頷聯寫院中果子腐爛,水邊禽鳥肥美,營造出農閑時節慵懶閑散的寧靜氛圍。

C.全詩視聽結合,動靜相宜,虛實相生,用語平樸,意境優美,富有意趣。

D.本詩擷取若干鄉村景象,自然與人文融合,呈現出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

(2)“釀酒迎新社,遙砧送暮暉”描寫了什么樣的鄉村場景?(2分)

(3)“數聲牛上笛”,有人覺得“一聲”更佳,你同意嗎?請結合詩句說明理由。(3分)

答案(8分)(1)B

(2)為準備祭祀、祈求豐收,農人在忙于釀酒;暮色漸濃,遠處飄來搗衣的聲音。描寫了忙碌

而祥和的農村生活場景。

(3)(示例1)不同意,“數聲”好。“數聲,動靜結合,突顯了環境的優美、牧童的悠閑快樂,營造

出鄉村熱鬧、輕松、愉悅的氛圍。

(示例2)同意,“一聲”好。“一聲”以動襯靜,突顯了環境的寂靜清幽,營造出鄉村寧靜和諧的

氛圍。

解析(1)B項,“營造出農閑時節慵懶閑散的寧靜氛圍”錯,頷聯寫出了果實熟透、稻熟禽

肥的景象,為后面描寫農家豐收時節的忙碌景象做鋪墊。

(2)本題考查對詩歌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這類試題時,首先應將頸聯用現代漢語簡

單地翻譯出來,然后再結合詩句中的具體意象等進行賞析,寫出其所描繪的鄉村場景的特

點。人們釀酒迎接新一年的社日,祈求豐收,一直忙到夕陽落山才結束;暮色中傳來了搗衣

的聲音,極富生活氣息。描寫了祥和、忙碌的鄉村生活場景。

第12頁共44頁

⑶本題考查學生煉字的能力,這類試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考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言之

有理即可。“數聲”與“一聲”主要是在數量上有所不同,關于是“一”好還是“數”好,考生可以

結合表現的鄉村生活場景以及營造的氛圍談自己的觀點。

(2020浙江,19-20)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題目。(8分)

秋江送別

[唐]王勃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⑴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而《送柴侍御》突出,

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2分)

(2)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

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6分)

答案(1)感傷達觀

(2)①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隱于句內;王昌齡詩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

突出,富有象征意義(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開闊。

②空間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寫法(如謝眺詩有“何況

隔兩鄉”);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心理距離之近,是創新性的表達。

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王昌齡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余韻悠長。

解析(1)本題要求對兩首詩的情感進行概括,由題目可知,兩首詩都是“送別詩”。第一

首,“互相望,,即含分別意,雖然說僅僅一水之隔,但是內心卻覺得,,山川是兩鄉,,了,即心里

感覺距離非常遙遠,故不免生出“感傷”之意。第二首,雖然也是寫分別,但詩人明確指出“不

覺有離傷”,后兩句更是指明人雖分離,但青山同道,云雨同趣,一輪明月共照,何曾感到“兩

鄉”之別?暗含道相同、情相隨,即使有空間的距離,也沒有心理距離,顯示出“達觀”的情懷,

正如“海內”兩句詩。

(2)解答本題可從意象運用、空間處理、抒情方式等角度思考。如前詩用“一水”“山川”,

后詩用“青山”“云雨”,前者含有“流逝”意,后者則有“同載”味。“青山”有常青意,“明月”有永

存味。王勃把意象置于句內,王昌齡則將意象置于句首,如此意境顯得更為開闊。

(2019課標全國1,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⑴一⑵題。(9分)

題許道寧畫閉

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第13頁共44頁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

[;±]許道寧:北宋畫家。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

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別是江水,占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里之勢。

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云,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2)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6分)

答案(DC

(2)第一問:畫中蘊含著詩意,但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

第二問:這幅畫意境深遠,韻致悠長,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1)本題考查古代詩歌鑒賞評價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藝術風格、構思、詩句內容

及意蘊等方面的鑒賞能力,體現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的學科素養,陶冶審美情操。

C項,“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錯誤,詩句“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是把

畫作比喻成一扇窗,詩人通過這幅畫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遼闊。

(2)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分析詩句含意及詩人的情感態度的能力,體現

了審美鑒賞與創造的學科素養,提高藝術修養和鑒賞品位。

尾聯有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此中”指許道寧的這幅畫,“有佳句”

意為有妙語佳句,“斷”引申為“盡”。詩人認為,此畫作包含濃濃的詩意,蘊含著妙語佳句,在

吟哦之中,激發的詩情遠遠超出了畫作本身。尾聯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欣賞畫作的感受,并

對畫作的藝術效果作出了高度的評價。

(2019課標全國口,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9分)

投長沙裴侍郎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閏,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魂。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

[注]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表示,雖然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但對儒家思想的信奉堅定不移。

B.“朱門”“孔門”分別代指世俗的權勢與精神的歸依,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14頁共44頁

C.詩人希望自己能憑借真才實學通過正常渠道進身,而不愿去尋找捷徑。

D.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態度,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

(2)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

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1)D

(2)①情感表達:頸聯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

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結構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解析(1)本題考查古代詩歌鑒賞評價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詩句內容表現手法、情感表

達等方面的鑒賞能力,體現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的學科素養,弘揚正確的價值觀。

D項,詩人“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錯誤,詩句“平生不受等閑恩”沒有“受恩必

報”的意思,選項屬于無中生有。

⑵本題考查詩歌抒情方式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賞析間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體現了審美

鑒賞與創造的學科素養,提高藝術修養和鑒賞品位。

首先,題干“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提示頸聯是間接抒情。其次,頸聯“垂綸雨結

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魂”,描寫了“雨中垂釣”和“風中聞雁”兩個脫俗的具體場景,詩人的

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場景中。頸聯融情于景,其余各聯直抒胸臆,整首詩的結構就比較

巧妙,節奏在頸聯處舒緩,使詩歌委婉從容。

(2019課標全國111,14-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插田歌(節選)

劉禹錫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滕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絲裙,農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

1.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以花鳥發端,通過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麗畫面。

B.詩人舉目眺望,能看到遠處田填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

C.詩中寫到了農父農婦的衣著,白裙綠水映照綠苗白水,色調分外和諧。

D.詩的七、八兩句通過聽覺描寫,表現農民們的勞動場面以及愉悅心情。

2.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B

第15頁共44頁

2.①《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仗工穩,用典精當,語言雅麗平整;②這幾句詩則

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

(2019北京,13-15)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問題。(12分)

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①

陳與義

其一

巧畫無鹽②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

從教③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⑤。

[注]①五首絕句題詠同一幅墨梅圖。②無鹽:戰國時齊國丑女鐘離春。③從教:任憑。④

含章:含章殿,傳說南朝時宋武帝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⑤九

方皋:春秋時相馬名手。

L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乏碉的一項是(3分)()

A.第一首前兩句認為,不論怎樣描畫無鹽也無法變丑為美,墨梅圖卻能盡顯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兩句認為,墨梅圖中的梅花猶如佳人容顏般美妙,展現出堪比造化的畫技。

C.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

D.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沒有描繪含章殿和九方皋,詩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題畫詩往往包含"畫外音"。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詩人愛好清姝、不喜濃艷的審美追求。

B.第一首諷刺了現實生活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聯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表現梅花的富貴氣質。

D.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來源于生活。

3.現實中沒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現了墨梅畫。根據上面兩首詩,概括陳與義對墨梅畫特

點的認識,并比較兩首詩題詠的側重點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C

第16頁共44頁

2.A

3.認識: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視神韻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輕"顏色",強調

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側重于贊美墨梅的清姝氣質。②第二首側重于贊美畫家高妙的藝術造詣。

(2019天津,14)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濕,亭午氣始散。冬溫蚊蝸集,人遠鳧鴨亂。登頓生曾陰,欹傾出高岸。驛樓

衰柳側,縣郭輕煙畔。一川何綺麗,盡日窮壯觀。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傷時愧孔父②,

去國同王粲?。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

[注I①此詩作于公元762年。通泉縣在今四川境內。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凍漢

末年詩人,曾為躲避戰亂離開長安,往荊州依附劉表。

⑴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愴m的一項是(3分)()

A.“溪行衣自濕”一句側面描寫路上霧氣之濃重,“亭午氣始散”表明霧氣持續時間很長,直

到正午才散。

B.詩人冬季出行,蚊蝸仍在飛舞,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亂入河中。一路行來,層云

密布,山路崎嶇。

C.在觀覽通泉山水的途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詩人所見景色呈現不同面貌,情

感也產生了變化。

D.詩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運用“登頓”“綺麗”等詞使詩歌音韻鏗鏘,全詩

體現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2)“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分)

(3)請指出全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DB

(2)描繪了一幅山色蒼茫,空曠遠寂,夕照增輝,江水滿溢的寥廓壯美的畫面。

(3)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生不逢時的苦悶,飄零他鄉的哀痛,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解析(1)本題考查古代詩歌鑒賞評價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對詩句內容及語言風格等方

面的鑒賞能力,體現了審美鑒賞與創造的學科素養,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B項,“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亂入河中”錯,據詩句“人遠鳧鴨亂”可知是人已經走

遠,野鴨才亂入河中,寫出環境的幽僻。

(2)本題考查詩歌意境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賞析詩句意蘊的能力,體現了掌握表現美、創

造美的方法的學科素養,提高藝術修養和鑒賞品位。

詩句“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對仗工整,上句寫山,山色蒼茫,下句繪水,水光映夕照,描繪

了一幅寥廓壯美的畫面。

第17頁共44頁

⑶本題考查賞析詩人的情感態度的能力,體現了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品位的學科

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解答本題,要善于知人論世,留心注釋。杜甫作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一生憂國憂民,到了老年,

仍漂泊異鄉。結合詩句內容具體分析詩人表達的情感。“登頓生曾陰,欹傾出高岸”等詩句

洋溢著愉悅之情;“傷時愧孔父,去國同王粲”,抒發生不逢時的苦悶;“我生苦飄零”,流露出

飄零之痛。

(2019浙江,19-20)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一(2)題。(8分)

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

[唐]王建

高樹蟬聲秋巷里,朱門冷靜似閑居。

重裝墨畫數莖竹,長著香薰一架書。

語笑侍兒知禮數,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勛恐不如。

⑴詩題中“過”字的意思是。首聯中“”一詞點出了李將軍的地位。

(2分)

(2)全詩是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李將軍的獨特形象的?請結合詩句分析。(6分)

答案⑴造訪朱門

⑵①通過環境描寫,如“高樹蟬聲”“冷靜似閑居”和“重裝墨畫”“香薰一架書”,分別寫出了

將軍住處的清幽安靜和書齋的素凈雅致,表現了將軍的文人趣味。

②運用襯托,用“侍兒知禮數”襯托將軍的文化修養。

③通過“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李將軍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1)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著重考查理解重點詞語含義的能力,體現了把握

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的學科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解答此題,需注意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字詞的含義和作用。第一空:詩題“早秋過龍武李將軍

書齋”的意思是初秋拜訪龍武李將軍的書齋。第二空: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

骨”中的“朱門”,意思是豪門權貴,可以用這個知識幫助理解“朱門冷靜似閑居”一句中的

“朱門”。

(2)本題考查詩歌形象的相關知識,著重考查賞析古代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體現了掌

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的學科素養,提高藝術修養和鑒賞品位。

賞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古代詩歌鑒賞的考查重點之一。主要從側面(包括環境和他

人)烘托、細節刻畫和用典等方面分析。首先,首聯和頷聯用“高樹蟬聲”“似閑居”“重裝墨

畫”“香薰一架書”等內容表現將軍的文人氣質;其次,用“侍兒知禮數”襯托主人的素質與修

養;另外,“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正面表現將軍的豪放和志趣。

(2019江蘇,9—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一(2)題。(11分)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韓愈

第18頁共44頁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觸名。

(1)本詩前六句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形象的?請簡要分析。(6分)

(2)詩歌后六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度?(5分)

答案(1)“終年”與“寸誠”對比,表現了決心之堅;細石與大海對比,表現了抱負之大;任務

重與性命輕對比,表現了命運之悲。

(2)獨抒己見,不隨大流;但求盡力,不計結果;貴在實干,無意顯名。

解析(1)本題考查詩歌表達技巧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賞析對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體

現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的學科素養,弘揚了一種精誠奮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積極

意義。

立志報仇雪恨的精衛鳥經年累月懷著微小的赤誠之心,“終年”與“寸誠”是一對比;口銜細

石卻希望填平大海,“細石”與“大海”是一對比;填海之功難以實現,區區小命實在輕,“任務

重”與“性命輕”是一對比。在對比中表現了精衛的決心之堅、抱負之大與命運之悲。

(2)本題考查賞析詩歌的能力,著重考查賞析作者情感態度的能力,體現了形成正確的審美

意識的學科素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詩歌后六句中“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是全詩主旨。“專精”二字是作者賦予精衛鳥的人

格化的精神品質。“我獨”二字,表達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見的鮮明態度。“賞專精”是作者

立論的依據,后四句圍繞“賞專精”這一論點,充分展開議論。最后兩句作者將“精衛”與刺

客相比,再次表達了對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精神品質的褒揚。

(2018課標全國1,14-15憫讀下面這首唐詩浣成(1)一⑵題。(9分)

野歌

李賀

鴉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銜蘆鴻。

麻衣黑肥沖北風,帶酒日晚歌田中。

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

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濠:蒙。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彎弓射鴻、麻衣沖風、飲酒高歌都是詩人排解心頭苦悶與抑郁的方式。

B.詩人雖不得不接受生活貧窮的命運,但意志并未消沉,氣概仍然豪邁。

C.詩中形容春柳的方式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相同,較為常見。

第19頁共44頁

D.本詩前半描寫場景,后半感事抒懷,描寫與抒情緊密關聯,脈絡清晰。

(2)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1)B

(2)①意為凜冽的寒風終將過去,和煦的春風拂綠枯柳,綴滿嫩綠的柳條好像輕煙籠罩一般

搖曳多姿;②表達了詩人雖感嘆不遇于時,但不甘沉淪的樂觀、自勉之情。

解析(1)本題綜合考查對詩句內容、表達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詩人雖不得不接受生活貧窮的命運”錯,“男兒屈窮”中的“窮”并非指“貧窮”,而是指遭遇

困難和坎坷。

(2)解答本題,首先,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寒風又變為春柳”意為寒風已去,東風徐來,枯柳

變綠。其次,根據詩句意思描繪畫面。再次,聯系詩中的“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

公”所體現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蘊含的深層意義。

詩歌鑒賞《野歌》在李賀的詩作中別具一格。整首詩扣題敘事抒懷,前四句敘事,后四

句抒懷。因事抒懷,敘事和抒懷緊密關聯。敘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鴻、麻衣沖風的

形象描寫,有箭飛弦響、大雁哀鳴、北風呼嘯、詩人高歌等聲響的渲染。抒懷之時有感嘆

不遇、不甘沉淪的內心表白,有寒風變春柳、細柳籠輕煙的藝術遐思。敘事之中以形象的

描寫、聲響的渲染發泄身受壓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強烈憤激,抒懷之時以內心的獨白、藝

術的遐思表達出樂觀、自勉之情。憤激之中呈現出狂放、豪邁、灑脫的形象,自勉之時猶

見積極用世、奮發有為之志。這樣,詩人受壓抑但并不沉淪,雖憤激猶能自勉的情懷充溢

在詩的字里行間,讓人讀來為之欣慰和感動。

(2018課標全國口,14—1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一⑵題。(9分)

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節選)

陸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噪。

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

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

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寫詩人觀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書作品,并回顧它的創作過程。

B.詩人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志向無法實現,借書法創作來抒發心中郁悶。

C.詩人把書法創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戰場上的戰士,氣吞山河,勢不可擋。

D.詩人豪情勃發,他在硯臺中磨出的濃黑墨汁,也映射著燭光縱橫飛濺。

⑵詩中前后兩次出現“酒”,各有什么作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答案(1)D

(2)①第一個“酒”出現在作書之前,詩人把它比喻成戰場上的旗鼓,起到醞釀情緒、積蓄氣

勢的作用;②第二個“酒”則用來表現創作完成之后詩人的心理狀態,他“如見萬里煙塵清”,

似乎贏得了一場戰役的勝利,心滿意足、躊躇滿志。

第20頁共44頁

解析(1)本題考查對詩歌的賞析能力。該項對“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兩句

的理解錯誤,這兩句的意思是:在端硯中研好了濃濃的墨,在燭光映射下我縱情揮筆潑墨。

這是以奮筆疾書來比喻戰場拼殺,描繪出了勇士揮刀殺敵、縱橫馳騁、所向披靡的情景。

詩歌鑒賞《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寫于淳

熙三年(1176)春天,這時詩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撫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參議官。頭年十月

來到成都,滿以為可以通過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圖,實現復興祖國的理想,誰知范成大安于仕

宦生活,無意復興祖國,這使詩人非常失望。在這種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