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長沙市2024年新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考古發現,新石器時期的玉器經歷了從早期的個體裝飾品向晚期祭祀用品與首領飾物的轉變,其大小、形制在晚期發生了明顯變化,出現了大型玉器以及大量隨葬的玉器組合。這說明當時()A.宗教祭祀主宰生活 B.公共權力逐漸集中C.玉器使用逐漸普遍 D.手工技術日益提升【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新石器時期的玉器經歷了從早期的個體裝飾品向晚期祭祀用品與首領飾物的轉變,體現了公共權力的逐漸集中,B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宗教是否主宰生活,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玉器的使用逐漸集中到祭祀以及首領,而非普遍,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玉器使用的變化,而非技術的提升,排除D項。故選B項。2.史書記載,秦末陳勝在當傭工時曾對同伴說“茍富貴,勿相忘”;項羽看到秦始皇東游時,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在咸陽服徭役時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此”。這反映當時()A社會矛盾極其尖銳 B.封建等級關系森嚴C.政府鼓勵積極進取 D.社會階層流動性大【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彼可取而代也”與“大丈夫當如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劉邦,項羽與陳勝在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他們在起義前就具有了一定的提升其社會地位的渴望,并且憑借其能力,在秦末起義中完成了階級躍升,說明當時的社會階層流動性大,D項正確;“社會矛盾極其尖銳”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本題主旨“社會流動性”,而“封建等級關系森嚴”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政府的政策以及態度,排除C項。故選D項。3.“之”字是天師道徒的標志,東晉世家大族瑯琊王氏“世奉五斗米道”,故祖孫父子三代名字中都有“之”字。除此之外,帶有宗教性質的“道”“僧”“菩薩”等,也逐漸成為起名的熱字。這一現象()A.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響 B.證明道教的社會基礎廣泛C.反映出正統觀念受到沖擊 D.體現佛教后來居上趨勢【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據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世奉五斗米道”與“帶有宗教性質的‘道’‘僧’‘菩薩’等,也逐漸成為起名的熱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佛教與道教等宗教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影響到社會的許多方面,側面反映出儒家正統思想的社會影響力受到沖擊,C項正確;“世家大族示范”對于宗教影響力的擴大影響有限,不是本質原因,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魏晉時期的宗教影響力擴大,沒有涉及道教的社會基礎,排除B項;材料沒有對比道教與佛教地位的對比,得不出“體現佛教后來居上的趨勢”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4.北宋四川是鐵錢區,鐵錢是較銅錢價值更小的賤金屬貨幣,每五貫小鐵錢價值等于一貫銅錢。這一情形下,小規模貿易直接用小鐵錢支付本就很困難了,更遑論大宗的茶葉或食鹽貿易。這一現象()A.導致貨幣形態出現重大變革 B.反映當地商品經濟高度繁榮C.源于當地冶鐵行業技術進步 D.說明四川地區長途貿易興盛【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北宋四川地區使用鐵錢,價值小且使用攜帶不方便,于是,為適應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紙幣“交子”出現,即導致貨幣形態出現重大變革,A項正確;材料描述是紙幣“交子”產生的原因,而非說明當地商品經濟發展繁榮,排除B項;交子的出現,與冶鐵技術進步與否無關,排除C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四川地區長途貿易興盛與否,排除D項。故選A項。5.清朝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門”,最初只管理漠南蒙古諸部事務并負責處理對俄外交。康熙年間管理擴及漠西蒙古和西藏地區,乾隆年間又增加了對新疆回部及大小金川土司諸事的管理。這一變化()A.體現了統一國家的發展 B.蘊含著因俗而治的思想C.說明新疆開始歸屬中央 D.目的是應對外來的侵略【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關鍵詞,可知這是影響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清朝時期,理藩院的權力以及管理職能逐漸擴大,體現了國家統一以及疆域治理的要求,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理藩院職能的不斷擴大,而非因俗而治,排除B項;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新疆開始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加強地方管理,而非應對外來侵略,排除D項。故選A項。6.據表可知()清代前后期財政收入結構情況表單位:萬兩、%
田賦鹽稅關稅厘金雜稅項收入總計數額比重數額比重數額比重數額比重數額比重1766年398671.8357410.355409.734498.0955491001903年354633.80125011.91534050.903563.3910492100A.農民的稅負日益沉重 B.食鹽消費出現激增C.工商業獲得較大發展 D.清廷財政危機嚴重【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前后(中國)。據材料可知,從1766年到1903年,清政府財政收入中,田賦比重下降明顯,而關稅厘金的數額以及占比增長迅速,據材可判斷,在清朝中后期,工商業的發展較為迅速,取得較大發展,C項正確;田賦數額在略有減少,說明農民的賦稅負擔稍有減少,而非日益沉重,排除A項;鹽稅的數額增加,并不一定說明消費激增,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清政府的財政結構,無法體現財政是否危機,排除D項。故選C項。7.1934年1月,毛澤東在一篇報告中說,“現在我們的國民經濟,是由國營事業、合作事業和私人事業這三方面組成的”“合作社經濟和國營經濟配合起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將成為經濟方面的巨大力量,將對私人經濟逐漸占優勢并取得領導的地位。”這體現出當時根據地()A.努力為戰略轉移做準備 B.團結各階層共同抗日C.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作 D.具有新民主主義特征【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4年(中國)。據材料可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經濟形式,由國營事業、合作事業和私人事業這三方面組成,隨著發展,國營經濟逐漸取得領導地位,說明在根據地具有新民主主義特征,新民主主義特征在經濟方面的特征是國營經濟及其領導下的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D項正確;1934年10月,開始長征,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A項;1935年底,瓦窯堡會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對比信息,無法判定是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且這時期根據地的主要任務是革命,而不是經濟建設,排除C項。故選D項。8.1940年,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對于共產黨以外的人員,不問他們是否有黨派關系和屬于何種黨派,只要是抗日的并且是愿意和共產黨合作的,我們便應以合作的態度對待他們。”該指示()A.有利于人民民主政權的發展 B.推動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C.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D.代表了邊區全體民眾意志【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0年(中國)。根據材料“只要是抗日的并且是愿意和共產黨合作的,我們便應以合作的態度對待他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積極團結一切支持抗日的社會力量,其目的是鞏固與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邊區政府的“三三制”原則體現了黨的這個政策,推動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B項正確;此時的邊區政府的性質為抗日民主政權,而不是人民民主政權,排除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在1937年,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代表了邊區全體民眾意志”的說法絕對化,排除D項。故選B項。9.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國家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商品糧及其他工業原料,同時也能提高農民的購買力,使國家的工業品得到廣大的市場,就必須提倡‘組織起來’。”這種認識在實踐中體現為A.提出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B.實行農業生產關系改造C.加快重工業的發展速度 D.建立城鄉市場交換關系【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我國開始三大改造,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目的是為國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糧及工業原料,故選B;材料強調的是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AC兩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點睛】10.下圖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A.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B.按勞分配方式的落實C.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D.所有制由公有變私有【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3年(中國)。據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93年的一張股票認購申請表,體現了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A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按勞分配的情況,排除B項;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是在2001年,排除C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所有制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A項。11.史詩《吉爾伽美什》中提到人類觸犯了天神,天神決定要降災于人。由于吉尤蘇得拉敬奉天神十分虔誠,天神把消息告訴了他,并教他修造方舟,躲避災難。當洪水降臨之時,唯有吉尤蘇得拉和他的船只幸存。這一傳說()A.證明了古代世界洪災頻發 B.體現蘇美爾人生死無常的生命觀C.影響了古代歐洲文化發展 D.推動古巴比倫重視興修水利工程【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據材料可知,史詩《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最古老的史詩,其內容探討了人類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對古代歐洲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天神決定要降災于人,而非古代世界洪災頻發,排除A項;《吉爾伽美什》探討了人類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非生死無常的生命觀,排除B項;史詩《吉爾伽美什》描述的信息,是通過修造方舟躲避水災,不是興修水利工程,排除D項。故選C項。12.中世紀前期,貸款主要是教會對窮人的一種接濟,無需利息。中世紀后期,盡管教會極力反對,有息貸款仍得以在社會上盛行并被人們接受。這一變化()A.源于商品經濟發展 B.反映教會日益腐敗C.利于救濟民眾生活 D.體現人文主義復興【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關鍵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據材料可知,中世紀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人們對資金的需求量增加,有息貸款在社會上逐漸盛行并被人們接受,A項正確;教會反對有息貸款,無法判定教會是否腐敗,排除B項;有息貸款,增加了貸款人的負擔,不利于民眾生活的提高,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商品經濟的繁榮,沒有體現人文主義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13.1568年,葡萄牙人繪制的世界地圖集當中出現了與中國接壤的高麗和日本,卻將中國僅分為廣東和寧波兩個省。1584年,葡萄牙人制作完成的《坤輿大觀》地圖集當中,中國地圖上顯示了中國兩京十三省、內陸城鎮的位置和完整內陸邊疆。這反映了()A.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興盛 B.西歐地圖繪制技術提高C.環印度洋商業貿易的繁榮 D.人們對世界認識的加深【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1584年,葡萄牙人制作完成的《坤輿大觀》地圖集當中,中國地圖上顯示了中國兩京十三省、內陸城鎮的位置和完整內陸邊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對于中國的地理認識在加深,人們對于世界各地的認識進一步加深,D項正確;本題主旨“地理觀念的擴張”,而“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興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西歐地圖繪制技術提高”是表面現象,不是反映的本質,排除B項;“環印度洋商業貿易的繁榮”在材料中沒有體現,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4.下表來克星頓槍聲這一歷史事件的記述,據此推知()記述出處“在正規軍向我們射擊之前,我們隊伍中沒有任何人發射一槍一彈,正規軍繼續射擊,直到我們全部逃逸。”現場民兵們的證詞,1775年“一旦我們接近他們,他們開了一或兩槍,我們的人在沒有命令之下匆忙射擊,造成他們逃跑。”英軍中尉約翰·巴克日記,1775年“(統率英軍的少校說)他騎馬上前,命令他們解散,他們沒有立刻照做……當他轉身時,他聽到了兩或三聲槍響……民兵們逃命去了。”
耶魯學院校長斯泰爾斯日記,1775年A.英國士兵首先向北美民兵開槍 B.英國士兵遵照命令開火C.北美民兵首先向英國士兵開槍 D.北美民兵并未堅守抗敵【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75年(美洲)。據材料可知,從證詞中,可以獲得一個相同的信息,即北美的民兵在略加抵抗后,撤退逃命去了,也就是北美民兵并未堅守抗敵,D項正確;民兵認為英軍先開的槍,而英軍認為民兵先開的槍,所以,無判定誰先開的槍,排除AC項;英軍中尉認為,英軍是在沒有命令之下的匆忙射擊,而非遵照命令,排除B項。故選D項。15.1917年11月8日,蘇俄新政權頒布法令,宣布“決心根據上述對一切民族都公正的條件,立即簽定和約,終止這場戰爭”。法令的頒布()A.說明蘇俄新政權退出了一戰 B.加速了沙皇專制體制的瓦解C.體現蘇俄民眾對和平的渴望 D.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力量【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蘇聯)。根據材料“心根據上述對一切民族都公正的條件,立即簽定和約,終止這場戰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了《和平法令》的部分內容,反映了當時蘇俄民眾要求退出“一戰”,實現和平的渴望,C項正確;蘇俄新政權退出一戰是在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之后,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沙皇專制體制的瓦解于1917年的二月革命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力量”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16.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聯邦德國史學家在敘述納粹史時強調希特勒個人意志決定性影響。到了六、七十年代,史學家們強調“德國歷史的延續性”,認為德國內部社會變遷的失衡是滋生納粹主義的根本原因。這一變化()A.反映史學研究擺脫精英史觀 B.受到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影響C.說明德國社會結構根本改變 D.導致德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關鍵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德國)。據材料可知,社會環境影響人們對同一事件產生不同的看法,關于德國法西斯滋生原因的看法發生變化,與當時歐洲出現一體化的趨勢有關,B項正確;擺脫精英史觀,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德國社會結構在二戰后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排除C項;德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是在二戰前,與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17題18分,18題16分,19題18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史記·匈奴列傳》“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史記·蒙恬列傳》材料二古羅馬也曾修筑過“千里長城”。從1世紀到3世紀,羅馬人為防備日耳曼人的襲擾,陸續在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修建了一條“防御之墻”,從今天德國的波恩附近直到雷根堡附近,全長584千米。另外,公元117年,羅馬皇帝哈德良來到不列顛視察后,下令修建長城以抵御凱爾特人,該長城由三個羅馬軍團歷時約六年分段筑成,史稱哈德良長城,全長約118千米。——摘編自馬兆鋒編著《偉大的古羅馬文明》材料三清朝入關后,一直沒有修繕過長城,康熙三十年(1691),古北口一帶的城墻有不少地方損壞倒塌,邊防總兵蔡元上疏朝廷請求修繕,工部等建議康熙帝予以批準。康熙帝很不以為然,他認為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歷代經常修繕,但從來都沒有因此而免除邊患。他說:“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摘編自徐永清《長城簡史》(1)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歐亞帝國大規模修筑長城的共同原因。(2)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評析康熙帝對修筑長城的看法。【答案】17.原因:修筑長城的歷史傳統;帝國的統一;(帝國)面臨游牧民族的威脅,為保護邊境地區的穩定。18.康熙帝反對修筑長城,主張以民為本,各民族團結一心就能實現國家安定。宋元以來,草原、中原聯系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長城漸漸失去防御作用;火藥武器化后,傳統戰爭方式改變,也削弱了長城的作用。康熙帝受以民為本思想的影響,認為國家統治只要得到民眾的擁護就能長治久安。這一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團結與統一國家的發展。【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歐亞時期。原因:根據材料“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古羅馬也曾修筑過‘千里長城’。”可知,修筑長城的歷史傳統,以及帝國的統一;根據材料“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從1世紀到3世紀,羅馬人為防備日耳曼人的襲擾,......公元117年,羅馬皇帝哈德良來到不列顛視察后,下令修建長城以抵御凱爾特人”可知,(帝國)面臨游牧民族的威脅,為保護邊境地區的穩定。【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可知,康熙帝反對修筑長城,主張以民為本,各民族團結一心就能實現國家安定;根據材料“他認為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歷代經常修繕,但從來都沒有因此而免除邊患。”可知,宋元以來,草原、中原聯系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長城漸漸失去防御作用,同時火藥武器化后,傳統戰爭方式改變,也削弱了長城的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熙帝受以民為本思想的影響,認為國家統治只要得到民眾的擁護就能長治久安,這一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團結與統一國家的發展。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1912年)材料二12年街頭剪辮圖材料三在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人們聽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紛紛把辮子剪掉,以表示自己是中華民國的公民,而不是清朝遺民,更不是“日本國民”。很快,臺灣無論城鄉,人民普遍剪掉了辮子。——摘編自王文德《辛亥革命前后臺灣的一麟半爪》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析辛亥革命時期人們對于剪辮的不同反應。(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材料一)政府頒布法令要求剪辮,在于表明與清政府徹底決裂,順應世界潮流,推動中國社會習俗變革。(材料二)圖1反映當時部分民眾主動剪辮,他們認為剪辮不僅表達了堅決反對清王朝君主專制的意愿,也是文明衛生的體現,一定程度上引領了思想解放潮流。(材料二)圖2反映當時部分民眾抵觸剪辮,他們既受留辮舊習俗的約束,也受傳統儒家觀念的限制,體現近代社會轉型的艱難。(材料三)臺灣民眾紛紛剪辮,他們想以此表達民族意識、愛國情懷和對祖國革命事業的支持。剪辮是社會習俗變革的縮影,折射出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化。辛亥革命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移風易俗決非一紙法令即可實現,不僅需要政治革新,還需要思想解放。【解析】【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首先,說明事件發生背景,根據材料“1912年”“辛亥革命前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時期人們剪辮的背景,可以從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等角度進行說明。其次,對每個材料中的信息進行分析說明,如:根據材料“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可知,政府頒布法令要求剪辮,在于表明與清政府徹底決裂,順應世界潮流,推動中國社會習俗變革。根據材料“12年街頭剪辮圖”可知,圖1反映當時部分民眾主動剪辮,他們認為剪辮不僅表達了堅決反對清王朝君主專制的意愿,也是文明衛生的體現,一定程度上引領了思想解放潮流。圖2反映當時部分民眾抵觸剪辮,他們既受留辮舊習俗的約束,也受傳統儒家觀念的限制,體現近代社會轉型的艱難。根據材料“在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人們聽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紛紛把辮子剪掉,以表示自己是中華民國的公民,而不是清朝遺民”可知,臺灣民眾紛紛剪辮,他們想以此表達民族意識、愛國情懷和對祖國革命事業的支持。最后,說明事件發生帶來的影響和意義,如:剪辮是社會習俗變革的縮影,折射出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化。辛亥革命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移風易俗決非一紙法令即可實現,不僅需要政治革新,還需要思想解放。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簡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時間源頭國家或地區危機及影響
自由資本主義時期1825年英國打擊了英國工業的所有部門,造成了工人階級的極端貧困,激起了他們反對資本主義剝削的斗爭。1847年英國從英國向法、德、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傳遞,使這次危機具有國際性質。1857年美國美國的貨幣危機演變為英、美、法、德、俄等國的工業危機,英法擴大第二次鴉片戰爭,法國挑起奧地利和意大利的戰爭。1873年奧地利維也納債權危機首先波及美國,然后引發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危機,持續5年之久。
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882年美國波及資本主義各國,并蔓延至其它國家和地區。美國社會矛盾尖銳,被迫制定了第一部反壟斷法,西方國家進入帝國主義時代。1890年德國從德國交易所危機開始,迅速波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亞非拉等殖民地半殖民地也受到這次危機的影響。1900年俄國進入新世紀后的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競爭,壟斷組織迅速發展。1907年美國危機波及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在殖民掠奪過程中的矛盾。1929年美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美國等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德、日法西斯上臺走上對外侵略擴張道路。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20世紀70年代美國美國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交織,經濟陷入“滯脹”,加劇了國際經濟、金融的動蕩。中東嚴重打擊了依賴中東石油發展的資本主義各國經濟。原有的OPEC組織影響力擴大。20世紀80年代拉美拉美主要債務國先后爆發債務危機,對西方國家出口產生影響。第三世界國家要求改變原有的國際貨幣體系和信貸體系。
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997年東南亞由泰銖貶值引發整個亞洲的金融危機。危機后,亞洲國家紛紛進行改革,要求加強合作。2007年美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在危機中,國際社會向美國提供了不少援助。——改編自朱炳元、徐璐《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歷次經濟(金融)危機》(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從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到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經濟危機的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以“經濟危機與”為主題展開論述。(要求:補充主題,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9.趨勢:呈現出周期性規律,且周期逐漸縮短;從單一國家危機向世界性危機轉變;影響越來越大;美國取代英國在經濟危機周期中起主導作用。原因: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巨大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顯露;世界市場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漸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經濟實力上升。20.示例主題:經濟危機與國際格局論述:近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使經濟危機的影響逐漸呈現出世界性特點,對國際格局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并從中孕育新的國際格局。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1907年的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和世界霸權的爭奪,最終導致一次世界大戰并在戰后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1929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各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了國際關系的緊張;德日法西斯勢力崛起,對外侵略轉嫁危機,最終導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瓦解,第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下的合同風險研究
- 2025年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含答案)
- 電商學員培訓合同協議
- 電池縣區代理合同協議
- 環境地質調查合同協議
- 電動車分期付款合同協議
- 電視機應用協議合同書
- 電力線采購合同協議
- 理發店招聘合同協議
- 環境衛生保潔合同協議
- 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2024-2025學年度語文園地五(課件)
- 2025年江蘇省張家港市文化中心管委辦招聘3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中鐵開投、中鐵云投招聘筆試沖刺題2025
- 科室病歷書寫與管理制度
- 地震監測系統服務方案及故障維修處理措施
- 新工會制度財務知識大賽題庫(預算、決算部分)
- 《交通事故車輛及財物損失價格鑒證評估技術規范》
- 以茶為媒的小學跨學科教育研究
- 2024年度高速公路機電設備維護合同:某機電公司負責某段高速公路的機電設備維護2篇
- 中考道德與法治復習題型專項漫畫式課件
- 面點師招聘面試題與參考回答(某大型國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