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論語〉十二章》過關訓練_第1頁
七年級上冊《〈論語〉十二章》過關訓練_第2頁
七年級上冊《〈論語〉十二章》過關訓練_第3頁
七年級上冊《〈論語〉十二章》過關訓練_第4頁
七年級上冊《〈論語〉十二章》過關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中考語文課內文言文要點梳理與練習《〈論語〉十二章》(過關訓練)知識卡片文言文閱讀之文言文翻譯★知識梳理強化兩個意識:一是語境意識,即根據語境靈活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整體翻譯。二是分點意識,切忌籠統應付,應當注意逐一落實。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譯完全文后,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技巧點撥文言文翻譯的10點方法:1、留(原詞保留):像古漢語中基本詞匯、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單位等詞語,譯時均可保留原詞,不必翻譯。2、換(古今詞代替)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如:①吾本布衣,汝亦黎民。這里“吾”“汝”直接換為“我”“你”;“布衣”“黎民”換為“百姓”即可。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這里“而”“翁”“汝”應分別換成“你”“爹”“你”。3、對(對應翻譯):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釋為對應的通假本詞的意義:一般詞語最好翻譯為一個包含此語素的現代漢語常用詞語等。例如:①商君佐之。這里的“佐”翻譯為“輔佐”較好,幫助,輔助也可。②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這里的“游”翻譯為“游玩”較好。4、轉(轉詞意譯):文言文中有一些習慣用語(如“下車”),運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辭用語,形象描繪的詞語(“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據語境轉換詞語,意譯。①上書乞骸骨:上書請求退休,回家養老。②一旦山陵崩:萬一有意外(有個三長兩短,有個好歹)③刎頸之交:成為能以生死相托的朋友。④世無孔子:當世沒有像孔子那樣的智慧賢人。5、調(調整語序):文言文常見特殊句式(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語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譯時要調整過來。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譯:公子能為別人的困難而焦急,(這種品德)表現在哪里呢?②人或問之:“何為泣乎?”譯:為什么哭泣呢?③惟將軍之言是聽。 解析:惟聽將軍之言6、合(繁筆簡合):有些句子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筆,翻譯時只要譯出意思即可。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襄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解析:有統一天下的心意(志向)。7、分(語意分承):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譯時需要擴充,才能使語意豐厚。如:①朝服衣冠 【解析】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②懷敵附遠,何招不致?【解析】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8、補(成分補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詞語(如介詞“于”等)或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兼語)的現象很常見,翻譯時根據語境要補出。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解析:補出省略為:人不知(我)而(我)不慍,(我)不亦君子乎?②審視之,短小,黑褐色,頓非前物。解析:補出省略為:(成)審視之,(蟲)短小,黑褐色,(成)(覺得)(蟲)頓非前物。9、去(刪除省略):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如:句首的發語詞(夫)、感嘆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或停頓,只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均可略去不譯。夫戰勇氣也。解析:這里的“夫”可以刪省。10套(固定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見,遇情況可以套用翻譯。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平。解析:這里的“無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為:這恐怕(太晚了)吧?同步練習一、選擇題1.下列說法中,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發展教育事業,需要人們了解、關心和重視它。”其中加點詞語的詞性分別是名詞、動詞。B.“藐視——鄙視”“寶貴——珍重”“擇善而從——見賢思齊”這是三組近義詞。C.“白皙——黝黑”“慌張——鎮靜”“自私自利——大公無私”這是三組反義詞。D.《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人不知而不慍/博學而篤志 B.為人謀而不忠乎/可以為師矣C.擇其善者而從之/人不堪其憂 D.學而時習之/好之者不如樂之者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基本相同的一項是(

)A.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B.溫故而知新C.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D.飯疏食,飲水二、句子默寫4.《〈論語〉十二章》(1),不亦說乎?(《學而》)(2),不亦君子乎?(《學而》)(3)吾日三省吾身:?(《學而》)(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為政》)(5)子曰:“,可以為師矣。”(《為政》)(6)子曰:“,思而不學則殆。”(《為政》)(7),回也不改其樂。(《雍也》)(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雍也》)(9)不義而富且貴,。(《述而》)(10),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子罕》)(12)子夏曰:“,,仁在其中矣。”(《子張》)5.按要求默寫課文中的有關語句。(1)闡述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的句子是:(2)闡述“吾日三省吾身”具體內容的句子:(3)闡述“學”與“思”辯證關系的語句:(4)闡述人要有志氣,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改變自己的心志的句子:(5)強調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的句子:(6)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6.根據提示填空。(1)論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2)世博會期間,喜迎各國賓朋,這種喜悅之情可以用《論語》中的“,”來表達。(3)文中表達要善于向周圍有長處的人學習的名言是,。(4)本文中表達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的一句話是,。(5)《論語》中認為能保持君子風格的是:“,?”(6)子夏曰:“,,仁在其中矣。”7.用課文原句填空。(1)2022年冬奧會將在北京舉行,“,?”(《(論語)十二章》)屆時,我們將以最大的熱情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賓朋好友和運動員。《論語》中強調學習要注重回顧,要從舊知識中“知新”的句子是“,”。(3)習近平主席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談到了學習和思考的關系,并引用了我們學過《〈論語〉十二章》中的一段話,他說:“學習和思考、學習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正所謂‘,’。”(4)孔子說:“,。”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填寫的句子出自《(論語〉十二章》)(5)《論語》中孔子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態度的句子是“,”。(6)求學應該謙虛,正如《論語》中所說:“,。”(7)《〈論語〉十二章》中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的句子是“,”。8.《(論語〉十二章》(1)文中闡述了孔子關于學習方法的看法,即要按時溫習的句子是:“,?”(2)與人交往,我們應該有君子風范。即使不被別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論語〉十二章》中所言:,?(3)懂得某種學問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把研究這種學問作為快樂的人,正如孔子所說的“,。”(《論語·雍也》),可見興趣的培養多么重要!(4)強調復習的重要性的句子是“,”。(5)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待富貴的正確態度的句子是“,”。(6)《〈論語〉十二章》中闡明只要善于學習,人生處處有老師的句子是:,。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古文中有許多充滿辯證思維的名句,例如《論語·為政》中就用“,”來闡述“學”與“思”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9.根據課文內容填空。(1)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度是:“?”(2)課文中告訴我們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對照別人的短處改正自身缺點的句子是:“”。(3)為了辦好這期黑板報,宣傳組的同學設計刊頭,撰寫稿件,編輯資料,忙得“”。(4)學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正所謂“”。三、填空題10.給下列加點字注音。(1)論語()(2)不亦說乎()(3)人不知而不慍()(4)吾日三省吾身()(5)學而不思則罔()(6)思而不學則殆()(7)一簞食()(8)曲肱而枕之()(9)博學而篤志()1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論語()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簞食()曲肱而枕之()博學而篤志()12.《論語》是經典之一,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體裁)著作。它與《》《》《》合稱為《四書》,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家、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1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不亦說乎()(2)吾日三省吾身()(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4)溫故而知新()(5)思而不學則殆()(6)逝者如斯夫()(7)曲肱而枕之()(8)博學而篤志()14.《論語》一書是記錄言行的一部書,共篇,是家經典著作之一。宋代把它與《》《》《》合稱為“四書”。15.文學常識填空。(1)孔子,名,春秋末期家、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2)《論語》是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16.古人既取名,也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應”的原則,別有趣味。如“孔門十哲”之一的宰予,字子我,“予”與“我”同義;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字孔明,“”與“”同義。“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端木賜,字子貢,“賜”與“貢”反義;南宋理學家朱熹,字元晦,“”與“”反義。17.通假字(1)不亦說乎“”同“”釋義:(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同“”釋義:18.詞類活用(1)學而時習之活用情況:

釋義:(2)吾日三省吾身活用情況:

釋義:(3)傳不習乎活用情況:

釋義:(4)溫故而知新①活用情況:

釋義:②活用情況:

釋義:(5)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活用情況:

釋義:(6)飯疏食,飲水活用情況:

釋義:19.古今異義(1)有朋自遠方來古義:今義:(2)不亦君子乎古義:今義:(3)可以為師矣古義:今義:20.重點字詞(1)學而時習之(2)有朋自遠方來(3)人不知而不慍

(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與朋友交而不信乎(7)傳不習乎(8)四十而不惑(9)不逾矩(10)學而不思則罔(11)思而不學則殆(12)人不堪其憂(13)曲肱而枕之(14)子在川上曰(15)三軍可奪帥也(16)博學而篤志(17)切問而近思2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君子:(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3)學而不思則罔

罔:(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焉:22.一詞多義(1)為

①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可以為師矣

(2)而

①人不知而不慍

②溫故而知新

(3)知

①人不知而不慍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樂

①不亦樂乎

②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3.解釋下面句子中的加點詞語。(1)有朋自遠方來()

(2)吾日三省吾身()(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5)吾十有五而志于學()(6)不逾矩()(7)人不堪其憂()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9)飯疏食飲水()

(10)博學而篤志()24.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吾日三省吾身(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4)溫故而知新(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6)逝者如斯(7)曲肱而枕(8)博學而篤25.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1)學而時習之(2)人不知而不慍(3)吾日三省吾身(4)與朋友交而信乎(5)不逾矩(6)學而不思則罔(7)溫故而知新(8)人不堪其憂(9)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0)于我如浮云(11)逝者如斯夫(12)匹夫不可奪志也(13)博學而篤志(14)仁在其中矣中考真題一、對比閱讀(一)(2023·內蒙古通遼·統考中考真題)領略了古詩文的“山川之美”后,彤彤再來請你一起學習中國古代文化經典——《論語》。【甲】(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節選自《論語》)【乙】(4)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①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②。君子篤③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④。”(5)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節選自《論語》)【注釋】①葸(xǐ):過分拘謹,膽怯懦弱。②絞:說話尖酸刻薄,出口傷人;太急切而無容忍。③篤:誠實,厚待。④偷:刻薄。1.請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1)為人謀而不忠乎(2)四十而不惑(3)故舊不遺(4)天下有道則見2.請你用“/”給【乙】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限斷兩處)。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2)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4.請你從以上五則《論語》中任選一則,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和認識。(二)(2022·北京·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則《論語》,完成下面小題。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5.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與“不義而富且貴”中“貴”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達官顯貴 B.洛陽紙貴 C.物以稀為貴 D.春雨貴如油6.對“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選項中正確的一項是(

)A.蔬菜米飯冷水,彎臂枕書苦讀,讀書的快樂是人生至樂。B.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這樣的生活也有樂趣。C.健康的飲食習慣、勞逸結合的生活狀態,是快樂的源泉。D.艱苦的物質生活,使人獲得心理的滿足,從而得到樂趣。7.根據兩則《論語》及下面兩則材料,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的內容。材料一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取材于周敦頤《通書·顏子第二十三》)材料二初,公未顯時,已欲任天下之重。嘗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夫憂人之憂,而欲免其憂,使人皆樂,然后與之同其樂。(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廟記》)顏回簞食瓢飲,孔子稱贊他“賢哉”,師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頤認為顏回“不改其樂”的原因是“①”。范仲淹汲取孔顏之樂的思想,主張“②”。他們倡導的人生追求已成為中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三)(2022·山西·統考中考真題)在班級舉辦的“善學精思”交流會上,啟慧小組以下面的閱讀材料為例,帶領大家學習古詩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選自《論語》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選自《禮記·學記》8.辨其音·走進文本: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讀音和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A.好語似珠 B.好學不倦9.明其義·理解內容:請完成下面語句的翻譯。(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翻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翻譯:,。10.悟其理·豐富思想:《禮記》中說:“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請摘抄下面詩中告訴了我們“至道”的詩句,并將這句詩蘊含的哲理批注在相應位置。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11.取其精·學以致用:《論語》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選擇其中一句作座右銘,你會選擇哪句?為什么?溫馨提示:①座右銘泛指激勵、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選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論語》中的其他語句。(四)(2021·四川成都·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乙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節選自《〈論語〉十二章》)1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假:借B.久而乃和

和:暖C.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同“披”,穿著D.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快樂1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策之不以其道B.不敢出一言以復/全石以為底C.學而不思則罔/濯清漣而不妖D.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14.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A.(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會多次吃飯,(他)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B.(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給兩頓飯,(我)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C.(我)處在逆境中,店主人每天供給兩頓飯,(他)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D.(我)處在逆境中,店主人每天會多次吃飯,(我)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15.用甲文的內容來印證乙文的觀點,搭配最為恰當的一項是(

)A.余幼時即嗜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C.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思而不學則殆D.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中考模擬一、課內閱讀(2023·河南信陽·校考三模)閱讀《〈論語>十二章》節選內容,完成下面小題。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②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術而》)⑥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⑦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1.下列對選文中加點詞語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而時習之”中的時習”是“按時溫習”的意思,意在強調自覺學習,不幽實踐。B.“不亦樂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的“樂”用法相同,都是“快樂”的意思。C.“思而不學則”中的“殆”在文中是“疑惑”的意思。D.“博學而篤志”中的“篤”是堅定的意思,“篤志”就是“堅定志向”的意思。2.下列對選文中畫線句的解釋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甲】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翻譯: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理解:修身和別人的知不知沒關系,有修養的人不會因為別人不了解而影響心境。【乙】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譯: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理解:向他人學習時,要抱定端正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提高。【丙】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翻譯:一國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平民百姓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理解:平民百姓的志向的堅定程度比一國軍隊的主帥都高,這突出了孔子對百姓志向的肯定。3.孔子切聞而近思,請根據選文內容對此加以分析。4.儒家倡導修己以修身,請結合選文和下面的鏈接材料,歸納如何才能做到修已。【鏈接材料一】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①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②。(節選自荀子《勸學》)【鏈接材料二】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然圣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經。有志之士,固當熟深思而問辯之。(節選自朱熹《白鹿洞書院學規》)【注釋】①蝡同“蠕”,泛指微動的樣子。②禽犢:指饋贈的禮物。二、對比閱讀(一)(2023·黑龍江佳木斯·統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后面小題。【甲】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選自《〈論語>十二章》)【乙】董遇,字季直,性質訥①而好學。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②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注釋】①質訥:樸實敦厚。②苦渴:苦于。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2)性質訥而好學

好: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讀書百遍,其義自見。7.甲、乙兩文都談到了學習的問題。其中,甲文第二章講學習方法,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第三章講對于學習的重要性。乙文則講述要充分利用學習。(二)(2023·廣東汕頭·校聯考二模)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后面小題。【甲】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⑥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⑧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⑨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節選自《論語》十二章)8.解釋下列加點詞在【甲】文中的意思。(1)人不知而不慍()(2)我日三省我身()(3)思而不學則殆()9.把【甲】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乙】孔子談水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焯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渢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荀子·宥坐》)10.解釋下列加點詞在【乙】中的意思。(1)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

(2)似善化()11.請用“/”給【乙】文中畫線句子斷句。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12.【甲】文中有“匹夫不可奪志也”,【乙】文中有“其萬折也必東,似志”,兩文都談到“志”的內涵一樣嗎?請談談你的看法。(三)(2023·陜西西安·校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乙】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特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節選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1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語。(1)三軍可奪帥也()

(2)博學而篤志()(3)切問而近思()

(4)君子固窮()1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而”,與“學而時習之”中“而”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溫故而知新 B.博學而篤志C.而樂亦無窮也 D.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15.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16.【乙】文中孔子在弟子們餓得站不起來時,還不停地講學、誦讀、彈琴、歌唱,這體現了孔子①的觀點(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回想你學過的初中課文,孟子的哪句話也體現了這一觀點:。(用課文原句回答)(四)(2023·內蒙古·模擬預測)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按要求完成問題。【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節選自《論語》)【乙】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節選自諸葛亮《誡子書》)17.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吾日三省吾身(xǐng)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學(yǒu)C.夫君子之行(fū) D.遂成枯落(shuì)18.給下列加點詞語選擇正確的義項。(1)①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②樂亦在其中矣()A.快樂

B.以……為樂

C.樂趣

D.使……快樂(2)①靜以修身()

②非志無以成學()A.因為

B.用來

C.學習

D.學業19.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2)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20.【甲】【乙】兩文都提到了“志”與“學”,請聯系相關語句,說說你對“志”與“學”的關系是如何理解的。(五)(2022·黑龍江大慶·統考一模)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后面小題。【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乙】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誡子書》2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飯疏食:

(2)非學無以廣才:(3)傳不習乎:

(4)險躁則不能治性:22.翻譯下列句子。(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23.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24.兩文內容上都強調了古代治學的人都非常重視什么?甲文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乙文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25.用自己的話說說你對【乙】文中“志”與“學”的關系是如何理解的。(六)(2022·安徽滁州·統考二模)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后面小題。【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節選自《論語》)【乙】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雖有嘉肴》)【丙】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恨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26.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2)人不堪其憂

堪:(3)不知其旨也

旨:(4)教然后知困

困:27.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28.【甲】文談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句子是;【乙】文揭示教與學關系的句子是;【丙】詩從正反兩方面強調學習的重要性的句子是。(用原文句子回答)29.習總書記提出要打造“學習型”社會,結合以上文和詩,談談你對學習的認識。(七)(2022·青海西寧·統考一模)閱讀【甲】【乙】兩文,回答問題。【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節選自《<論語>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選自諸葛亮《誡子書》)3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1)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2)淫慢則不能勵精

勵:3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曲肱而枕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B.夫君子之行

食之不能盡其材C.靜以修身

先帝不以臣卑鄙D.于我如浮云

萬鐘于我何加焉32.用現代漢語翻譯【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33.【甲】【乙】兩文內容上都強調了古代治學的人都非常重視,因為這是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礎。34.【乙】文中作者告誡兒子成才需要具備哪幾個條件?(八)(2022·遼寧營口·統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乙】孟子曰:“盡信書①”,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②也。”(《孟子·盡心下》)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④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孟子曰:“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注釋】①書:指《尚書》。②杵:搗物的棒槌,這里這里指古代戰車上所用的一種長桿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詣。④資:積累。⑤原:同“源”。35.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1)好之者不如樂之者(2)溫故而知新(3)一日暴之(4)取二三策而已矣36.將選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37.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38.【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強調了什么道理?39.【甲】文和【乙】文所選的言論論述的內容有什么異同?

2024年中考語文課內文言文要點梳理與練習《〈論語〉十二章》(過關訓練)同步練習一、選擇題1.下列說法中,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發展教育事業,需要人們了解、關心和重視它。”其中加點詞語的詞性分別是名詞、動詞。B.“藐視——鄙視”“寶貴——珍重”“擇善而從——見賢思齊”這是三組近義詞。C.“白皙——黝黑”“慌張——鎮靜”“自私自利——大公無私”這是三組反義詞。D.《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答案】B【詳解】B.“寶貴——珍重”不是近義詞;“寶貴”指難得的,極富價值的,為形容詞;“珍重”指保重,為動詞;“寶貴”的近義詞是“珍貴”;故選B。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人不知而不慍/博學而篤志 B.為人謀而不忠乎/可以為師矣C.擇其善者而從之/人不堪其憂 D.學而時習之/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連詞,表轉折,可譯作“卻”/連詞,表并列;B.介詞,替/動詞,做,擔任;C.代詞,他的/代詞,那種;D.都是代詞,它;故選D。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基本相同的一項是(

)A.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B.溫故而知新C.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D.飯疏食,飲水【答案】A【詳解】A.古義:誠信\今義:誠信;B.古義:舊的\今義:緣故、事故等;C.古義:幾個人\今義:三個人;D.古義:涼水\今義:泛指一切水;故選A。二、句子默寫4.《〈論語〉十二章》(1),不亦說乎?(《學而》)(2),不亦君子乎?(《學而》)(3)吾日三省吾身:?(《學而》)(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為政》)(5)子曰:“,可以為師矣。”(《為政》)(6)子曰:“,思而不學則殆。”(《為政》)(7),回也不改其樂。(《雍也》)(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雍也》)(9)不義而富且貴,。(《述而》)(10),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子罕》)(12)子夏曰:“,,仁在其中矣。”(《子張》)【答案】學而時習之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不忠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人不堪其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于我如浮云擇其善者而從之匹夫不可奪志也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詳解】本題考查古詩文默寫。應注意易錯及重難字詞,如“慍”“惑”“罔”“篤志”;要注意“溫故而知新”不要寫成“溫故知新”,“好之者”不要寫成“好知者”。5.按要求默寫課文中的有關語句。(1)闡述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的句子是:(2)闡述“吾日三省吾身”具體內容的句子:(3)闡述“學”與“思”辯證關系的語句:(4)闡述人要有志氣,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改變自己的心志的句子:(5)強調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的句子:(6)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答案】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詳解】本題考查了學生古詩文名句默寫能力。此題都是理解性默寫。默寫題不論分幾種類型,都是以記憶、積累為根本的。解題時一定要在透徹理解詩歌的內容的基礎上,結合題目的要求作答。答題時不能寫錯別字。本詩默寫要重點注意“罔、殆、逝、斯”這些字詞不要寫錯。【點睛】古詩文的背誦、默寫。能熟練的背誦并準確的默寫,不出現錯別字。對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誦默寫的詩句要理解原句,還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義、延伸意義,知道用于哪種意境之中。6.根據提示填空。(1)論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2)世博會期間,喜迎各國賓朋,這種喜悅之情可以用《論語》中的“,”來表達。(3)文中表達要善于向周圍有長處的人學習的名言是,。(4)本文中表達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的一句話是,。(5)《論語》中認為能保持君子風格的是:“,?”(6)子夏曰:“,,仁在其中矣。”【答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朋自過方來不亦樂乎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詳解】考查對古詩文的識記理解。默寫題作答時,一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容,二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本題中應注意“罔、殆、善、慍、篤”這幾個字的寫法。7.用課文原句填空。(1)2022年冬奧會將在北京舉行,“,?”(《(論語)十二章》)屆時,我們將以最大的熱情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賓朋好友和運動員。(2)《論語》中強調學習要注重回顧,要從舊知識中“知新”的句子是“,”。(3習近平主席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談到了學習和思考的關系,并引用了我們學過《〈論語〉十二章》中的一段話,他說:“學習和思考、學習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正所謂‘,’。”(4)孔子說:“,。”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填寫的句子出自《(論語〉十二章》)(5)《論語》中孔子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態度的句子是“,”。(6)求學應該謙虛,正如《論語》中所說:“,。”(7)《〈論語〉十二章》中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的句子是“,”。【答案】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詳解】默寫題解題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是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別字。本題的“溫故、罔、殆、知之、好之、浮云、焉、逝者、舍”等字詞容易寫錯。8.《(論語〉十二章》(1)文中闡述了孔子關于學習方法的看法,即要按時溫習的句子是:“,?”(2)與人交往,我們應該有君子風范。即使不被別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論語〉十二章》中所言:,?(3)懂得某種學問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把研究這種學問作為快樂的人,正如孔子所說的“,。”(《論語·雍也》),可見興趣的培養多么重要!(4)強調復習的重要性的句子是“,”。(5)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待富貴的正確態度的句子是“,”。(6)《〈論語〉十二章》中闡明只要善于學習,人生處處有老師的句子是:,。(7)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8)古文中有許多充滿辯證思維的名句,例如《論語·為政》中就用“,”來闡述“學”與“思”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答案】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詳解】本題考查古詩文默寫。應注意易錯及重難字詞,如“慍”“浮云”“焉”“罔”“殆”;要注意“好之者”不要寫成“好知者”,“溫故而知新”不要寫成“溫故知新”。9.根據課文內容填空。(1)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度是:“?”(2)課文中告訴我們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對照別人的短處改正自身缺點的句子是:“”。(3)為了辦好這期黑板報,宣傳組的同學設計刊頭,撰寫稿件,編輯資料,忙得“”。(4)學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正所謂“”。【答案】(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不亦樂乎(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詳解】默寫古詩文首先要熟練背誦古詩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實,默寫中不能出現錯別字;第三是要正確理解古詩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內容。默寫時,要注意慍、善、罔、殆幾個易錯的字形。三、填空題10.給下列加點字注音。(1)論語()(2)不亦說乎()(3)人不知而不慍()(4)吾日三省吾身()(5)學而不思則罔()(6)思而不學則殆()(7)一簞食()(8)曲肱而枕之()(9)博學而篤志()【答案】lúnyuèyùnxǐngwǎngdàidāngōngdǔ【詳解】(1)《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論”讀作“lún”。(2)句意:不是很快樂嗎?說:同“悅”,愉快;讀作“yuè”。(3)句意:別人不理解自己,卻不生氣。慍:生氣,發怒;讀作“yùn”。(4)句意: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省:自我檢查、反省;讀作“xǐng”。(5)句意: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讀作“wǎng”。(6)句意: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適從。殆:疑惑;讀作“dài”。(7)句意:一碗飯。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讀作“dān”。(8)句意:彎著胳膊枕著它睡。肱: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里指胳膊;讀作“gōng”。(9)句意:博覽群書并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篤:堅守;讀作“dǔ”。1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論語()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簞食()曲肱而枕之()博學而篤志()【答案】lúnyuèyùnxǐngwǎngdàidānɡōnɡdǔ【詳解】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根據漢字寫拼音。本題注音題要結合平時課文中所學詞語來辨析字音,要結合漢字的拼寫規則來掌握字的讀音,對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聲字要能準確辨析。如“說”通“悅”,所以讀“yuè”。“省”:反省。所以讀“xǐng”。注意據義定音。12.《論語》是經典之一,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體裁)著作。它與《》《》《》合稱為《四書》,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家、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答案】儒家語錄體大學中庸孟子春秋時期思想教育【詳解】考查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識記和理解。《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體裁)著作。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1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不亦說乎()(2)吾日三省吾身()(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4)溫故而知新()(5)思而不學則殆()(6)逝者如斯夫()(7)曲肱而枕之()(8)博學而篤志()【答案】通“悅”,愉快多次進行自我檢查真誠,誠實這里指新的理解與體會有害這,指河水胳膊忠實,堅守【詳解】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為: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說:通“悅”,愉快;(2)句意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3)句意為: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信:真誠,誠實;(4)句意為: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新:新的理解與體會;(5)句意為: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殆:有害;(6)句意為: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斯:這,指河水;(7)句意為:彎著胳膊枕著它睡。肱:胳膊;(8)句意為: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篤:忠實,堅守。14.《論語》一書是記錄言行的一部書,共篇,是家經典著作之一。宋代把它與《》《》《》合稱為“四書”。【答案】孔子及其弟子20儒大學中庸孟子【詳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文學常識要隨學隨記,做到積少成多,常讀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題時才能信手拈來,得心應手。《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四書”成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年來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據此回答即可。15.文學常識填空。(1)孔子,名,春秋末期家、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2)《論語》是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答案】丘思想教育儒語錄【詳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1)孔子,字仲尼,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后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開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孔子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傳》《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2)《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16.古人既取名,也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應”的原則,別有趣味。如“孔門十哲”之一的宰予,字子我,“予”與“我”同義;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字孔明,“”與“”同義。“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端木賜,字子貢,“賜”與“貢”反義;南宋理學家朱熹,字元晦,“”與“”反義。【答案】亮明熹晦【詳解】審清本題的題意,根據示例中“同義”和“反義”的說明。(1)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2)朱熹,字元晦。“熹”:亮,光明之意,常用于人名;“晦”:昏暗不明之意,“熹”與“晦”反義。17.通假字(1)不亦說乎“”同“”釋義:(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同“”釋義:【答案】說悅愉快有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詳解】(1)句意:不是很快樂嗎。說,通假字,同“悅”,愉快。(2)句意: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18.詞類活用(1)學而時習之活用情況:

釋義:(2)吾日三省吾身活用情況:

釋義:(3)傳不習乎活用情況:

釋義:(4)溫故而知新①活用情況:

釋義:②活用情況:

釋義:(5)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活用情況:

釋義:(6)飯疏食,飲水活用情況:

釋義:【答案】名詞作狀語按時名詞作狀語每天動詞作名詞課文中指老師傳授的知識形容詞作名詞學過的知識形容詞作名詞新的理解和體會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快樂名詞作動詞吃【詳解】本題考查詞類活用。(1)句意:學了知識之后按時去溫習。時:名詞作狀語,按時。(2)句意: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日:名詞作狀語,每天。(3)句意: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傳:動詞作名詞,課文中指老師傳授的知識。(4)句意: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故:形容詞作名詞,學過的知識。新:形容詞作名詞,新的理解和體會。(5)句意: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快樂。(6)句意:吃粗糧,喝冷水。飯:名詞作動詞,吃。19.古今異義(1)有朋自遠方來古義:今義:(2)不亦君子乎古義:今義:(3)可以為師矣古義:今義:【答案】志同道合的人朋友有才德的人人格高尚的人可以憑借表示可能或能夠【詳解】本題考查古今異義詞。(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