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壓縮)礦產資源儲量技術標準解讀300問-1-90_第1頁
(已壓縮)礦產資源儲量技術標準解讀300問-1-90_第2頁
(已壓縮)礦產資源儲量技術標準解讀300問-1-90_第3頁
(已壓縮)礦產資源儲量技術標準解讀300問-1-90_第4頁
(已壓縮)礦產資源儲量技術標準解讀300問-1-9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版)ISBN978-7-116-12592-6I.①礦…Ⅱ.①自…Ⅲ.①礦產資源一儲量一技術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1)第062480號KUANGCHANZIYUANCHULIANGJISH電話:(010)66554650(郵幽部):(010)66554612(編輯部)《礦產資源儲量技術標準解讀300問(第一版)》王貴玲王婉瓊尤關進鄧小林申小龍田升平付安生樂興文馮安生馮志剛喬春磊任繼紅任殿舉劉小樓劉建芬劉勇強閆曉蘭孫平李玉喜李慶華李忠水李博昀李敬功李登科張北廷張立新張明燕張樹泉張海波張晨朔張道勇張裕書陳紅周立明周旭林鄭厚義鐘長林修艷敏袁長江黨延霞郭海曉唐衛國唐長鐘黃任羽續世朝傅群和焦森曾曉建劉勇強周立明I參考。1959年,研究制定了《礦產儲量分類暫行規范(總則)》,作為我國第一個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方案。1999年,參考《聯合國國際儲量/資源分類框架》和美國礦業局,美國地質調查局編制的《1980年礦產資源和儲量分類原則》,1999)、《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GB/T13908-2002)、《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分類》(GB/T19492—2004)及其配套的分礦種(組)勘查規范,基為貫徹落實《自然資源部關于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自然資規〔2019J7號),自然資源部建立了新的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制T19492-2020)3項國家標準T.0344-2020)等45項行業標準和9項行業標準修改單發布實施。Ⅱ為便于地質勘查單位、礦山企業、各級礦產資源管理部門和相關單位人員準確理解和把握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及其配套標準的內容和要求,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保護監督司、自然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自然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向全國有代表性的相關企事業單位收集匯總了標準實施中普遍關注的問題,并組織相關標準起草單位就相關問題作出解讀,由李劍、楊強、高利民、韓征、張道勇等同志統稿,經多次研討和專家論證,形成《礦產資源儲量技術標準解讀300何(第一版)》。《礦產資源儲量技術標準解讀300間(第一版)》分固體礦產和油氣礦產兩篇,共計300個問題及其解讀,供大家在工作中參考。歡迎各位讀者建議和留言,郵由于時間倉促和水平有限,本書難免存在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2020年12月 3 5 73十七,《地熱資源評價方法及估算規程》 82二十.《礦產地質勘查規范鋁土礦》 一、《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1.分類標準改革和修訂的重要意義是什么?《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766—2020,以下簡稱“新分類標準”)基于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市場投融資,企業生產經營,國際合作等需要,為最大化降低社會認知成本和信息交易成本,對《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766—1999,以下簡稱"1999年分類標準")作出重要改革和修訂,對客觀認識礦產資源國情,服務礦業資本市場和企業資產管理等具有重要意義。C1)“新分類標準”標題中資源儲量是資源量和儲量的統稱。“新分類標準”聚焦到資源量和儲量的類型劃分。調整了資源量的經濟“門檻”,明確為“預期可經濟開采”,不再包括“次邊際經濟資源量”,即若看不到經濟前景的不應歸人資源量中。原因如下:“1999年分類標準”中資源量包括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技術進步才能經濟開采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007年,原國土資源部發(國土資發[2007768號),要求參照中國礦業權評估師協會發布的指導意見,“次邊際經濟資源量”是針對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整體而言,而非針對項目的部分礦體塊段或介于最低工業品位與邊界品位之間的低品位礦。但實踐中將部分“次邊際經濟資源量”,如難選治,開采技術條件復雜,埋深大等條件下的資源作為內蘊經濟資源量進行了統計,給摸清我國礦產資源家底造成了困難(2)調整了資源量的地質可靠程度最低“門檻”。將其提高到“推斷”,不再包括預測的資源量。理由為預測的“資源量”易與查明礦產資源的“資源量”混為一談,容易造成誤解和誤判。(3)明確儲量是“探明資源量和(或!控制資源量中可經濟采出的部分”,不再保留基礎儲量。理由為“1999年分類標準”中基礎儲量包括損失量和儲量,易與儲量混淆“1999年分類標準”將可行性評價階段作為基于資源量估算儲量的依據;“新分類標準”在修訂征求意見過程中,多數意見認為這種做法不合理且與國際通行市場,法律,環境,社區和政策等轉換因素的可靠程度作為基于資源量估算儲量的依據因此,“新分類標準”除了將地質可靠程度作為基于資源量估算儲量的資源量和儲量按包含關系管理,資源量是儲量的來源,儲量是資源量迫求的日標。資源懂的經濟性具有合理預期但當前未被證實、是否能作為開發對象尚不確定,儲量的經濟性已經被證實,論證當時可作為礦產資源開發的對象。資源量通過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與之相當的技術經濟評價,扣除采礦和設計損失后得到儲量。儲量具有較強的時效性,當采礦,如工選冶、基礎設施,經濟市場,法律,環境,社區和政策等因素發生改變面影響開采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時,應重新估算資源量和儲量對資源量、儲量名詞術語的使用作出規范要求增加此章節的門的是規范和統一在發布固體礦產資源量,儲量數據時采用的術語,避免對發布的資源量,儲量數據信息產生誤解和誤判。“新分類標準”明確,發布固體礦產資源量、儲量數據時,資源量和儲量類型術語僅可使用標準中所定義的“推斷資源量。控制資源量、探明資源量。可信儲量和證實儲量";因資源量和儲量的經濟風險程度有因地質可靠程度差異較大,在發布資源量數據時。要求“探明資源量、控制資源量和推斷資源量應單列”;考慮到兩個類型的儲量在地質可靠程度、經濟風險程度方面差異不大,在發布儲量數據時,“證實儲量和可信儲量應單列,證實儲量和可信儲量可相加”。6.“新分類標準”的經濟意義和研究程度如何體現?為簡化和避免交叉重復;“新分類標準”未按地質可靠程度,經濟意義、可行性評價“三軸”進行分類、主要通過“資源量”和“儲量”的定義體現經濟意義和可行性評價因素資源量的定義將經濟門檻定為“預期可經濟開采”,并提出以概略研究為手段。當然,此要求是最低要求,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也可以作為評價資源量的手段。與“新分類標準”配套的《固體礦產勘查概略研究規范》(DZ/T0336-2020),規定了普查,詳查和勘探階段如何開展概略研究;《礦床工業指標論證技術要求》(DzT0339-2020),提出了礦床工業指標論證技術要求。這些配套標準都為資源量的評價和類型劃分提供了技術支撐。7.如何理解“預期可經濟開采”中的“預期”?怎么判斷預期可經濟開采的固體礦產資源?從時間序列上講,“預期”是指礦產資源開采的整個周期,不是指報告資源量當時。“預期”表達的是對未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的預測,不是證實。至少應通過概略研究判斷是否屬于預期可經濟開采的固體礦產資源8.新老分類標準對概略研究要求有何變化?"1999年分類標準”規定,概略研究“是指對礦床開發經濟意義的概略評價。所采用的礦石品位、礦體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標通常是我國礦山幾十年來的經驗經濟意義"。而“1999年分類標準”將內蘊經濟意義定義為:"僅通過慨略研究無法區分其是經濟的,邊際經濟酌,還是次邊際經濟的""新分類標準"將概略“新分類標準”配套的《固體礦產勘查概略研究規范》(DZ/T0336-202查規范總則》(GB/T13908—2020.以下簡稱“2020年總則”)要求"原則上譯"新分類標準"在2.3普查、2.4詳查,2.5勘探的定義中明確:普在階段可估算推斷資源量;詳查階段可估算推斷資源量,控制資源懂;,勘探階段可估算推斷資源量、控制資源量,探明資源量 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等起什么作用?相佩明組以相佩明組以冶技術性能的助查研究程度、開采技術條件的復雜程度、礦石加工選治技術性能的難易程度有關開采技術條件和礦石加工選冶技米性能是影響礦產資源開發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助查階段。可行性評價的重要研究內容。也是依據資源量估算儲量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開采技術條件和礦石加工選冶技禾性能研究程度是判斷礦產資源開發項目處于何種勘查階段的重要評價依據,勘查階段與資源量類型劃分存在明顯對應關系,“新分類標準”明確普香階段估算推斷資源星,詳查階段估算控制資源量,推斷資源量。例如,開采技術條件或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研究程度無法滿足勘探階段要求時,即使勘查控制程度達到了勘探階段要求,此類礦產資源開發項日的勘查階段最高只能定為詳查.資源量類型應劃分為控制資源鹽、推斷資源量-如果開采技術條件復雜或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屬難選,以致工業利用存在技術經濟難題,此類礦產資源尚不能滿足預期可經濟正采的需求時,不應歸為資11.地質可靠程度對應的是塊段,而資源儲量類型針對的是塊段為避免再次出現“地質可靠程度對應的是坳查階段述是塊段”的爭論,“新分類標準”將地質可靠程度、不同類型的資源量對應到礦體的局部地段(即塊段),未與助查階段直接掛鉤稀疏取樣工程包括工程間距大,以散點狀分布未形成網狀的取樣工程,如單工程,單剖面控制的礦體;也包括在基本工程間距基礎上放稀后形成的“稀疏”網狀取樣工程,該工程間距達不到探求控制資源量的要求,如金礦普查時,以基本工程間距放稀一倍布置勘查工程,即使以“網狀”的取樣工程圈定了礦體,但由于勘查工程間距過大,相鄰勘查工程之間礦體的連續性無法基本查明,仍然作為推斷資源量。總之,稱之為推斷資源量,不在于有沒有形成工程網.也不在下工程間距的大小,而在于工程之間“礦體的空間分布,形態產狀和連續性是合理推測的”在“新分類標準”及其配套的規范中沒有相應規定如果外推,應根據成礦規律和物探.化探等信息外推為潛在礦產資源,但潛在礦產資源不能計入"資源量",申請評審備案的礦產資源儲量報告也不估算潛在礦產資源的量14,如何理解“新分類標準"提出的詳查“也可開展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儲量";勘探“也可開展預可行性研“新分類標準”對是否開展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并估算儲量;未作強制要求。用戶可根據需要,決定是否開展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新分類標準"修訂遵循"統一標準,滿足國家資源管理。資術市場和企業生產的需要”的原則,提出了詳查、勘探階段也可開展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主要考慮企業和資本市場在詳查,勘探工作結束時對“儲量”的需求。15.詳查"也可開展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按國際通行考慮到我國中小型礦產資源儲量規模的礦床居多,且相當一部分在詳查階段轉采的現實,以及預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功能的差異。“新分類標準”提出的詳查“也可開展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旨在解決此類礦床可通過開展可行性研究論證提出采礦方案,為礦山初步設計提供依據的需求。關于依據詳查開展可行性研究的精度,體現在依據詳查工作成果,最高貝能轉為“可信儲量"建議礦業企業、資本市場根據需要,在新分類國家標準基礎上.制定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進行細化16.如何理解“與之相當的技術經濟評價”,時效性如何把握?在申請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時,如果勘查階段擬提交儲量,應以勘查結果為基礎,開展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論證礦產資源開發項目的可行性井基于探明,控制資源量估算儲量:礦山建設階段,以礦產資源桿發利用方案或礦山初步設計為依據;礦山正常生產階段,以最近·次礦產資源開愛利用方案或礦山初步沒計為基礎,充分考慮最新的礦山排產計劃。已停產礦山(超過3年),需重新開展相應的技術經濟評價作為提交儲量的依據17.轉換因素在基于資源量估算儲量中如何發揮作用?“新分類標準”將轉換因素定義為“指資源量轉換為儲量時應夸慮的國素,包括采礦、加工選冶,基礎設施。經濟。市場,法律。環境、計區和政泵等”。這些因素是影響礦產資源開發的主要和關鍵因素,應作為顱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與之相當的技術經濟評價的主要研究內容。如露大、地下開采方式影響儲量估算的因素不同;礦石加工選冶技術作能試驗研究程度的不同也影響儲量的類型;基礎設施條件完備程度影響投資,經濟性;市場需求決定了礦產品的銷售途徑;法律規定,環境保護要求。社區(礦地和諧、宗教等)和政策(產業政策的影響也至關重要。研究和評價這些因素是否能滿足估算儲量的要求,如評價提交可行性研究報告當時的基礎設施條件能否滿足礦山運營和產品銷售需要,如果不能滿足,應將投人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的成本納人總投資參與盈虧平衡分析同理,其他因素一股通過礦山開發投入成本的變化加以體現;也有些因素。如政策。法律等,可能一票否決,異致不能估算儲量18.在開展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時,如果難以預測取得用環境批復等的可能性,能否基于探明、控制資源量估算儲量?與“1999年分類標準”不同,“新分類標準”以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與之相當的技術經濟評價結果,作為礦產資源儲量類型劃分的依據。開展了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不等于得出了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結論。因條件不成熟或證據不足,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無法對轉換因素得出合理的判斷和明確結論時,如土地征用、安全和環境批復,貸款渠道,供水供電無法保障,探轉采沒有合理預期,資源量不應轉為儲量。目前,采取的主要原則和方式如下:依據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或與之相當的技術經濟評價等,以設計利用的探明資源量和(或)控制資源量為基礎,結合推薦的或實際的開采方式、開拓方案,采礦方法,扣除設計損失。采礦損失后得到的可經濟采出的部分。對于礦產資源儲量規模為小型的礦山,估算儲量確有困難的,可以采用礦山生產實際回采率指標或類比同類礦山實際回采率指標,經分析論述后估算儲量。20.儲量是否包括貧化物質(混入的廢石)?在提交申請評審備案的礦產資源儲量報告中,估算儲量時不可將貧化物質納“新分類標準”已明確只有基于探明資源量和控制資源量可按要求估算儲量,在提交申請評審備案的礦產資源儲量報告中,推斷資源量不應作為估算儲量的基礎。考慮到供礦山建設設計依據的礦產資源儲量報告中有相當一部分推斷資源量可經礦山地質工作加密升級為控制。探明資源量,今后將作為礦山開發利用的對象并作為估算儲量的基礎,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礦山初步設計等為合理23.提交的資源量能否合計?礦產資源儲量報告應分述各類型資源量。用于判斷礦產資源儲量規模,評價資源量比例和累計查明資源量時,資源量可以合計。申請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時,勘查階段不提交儲量,只評審備案資源量;礦山建設生產階段應提交儲量且評審備案儲量。仍然沿用“礦產資源儲量規模”的名稱,但以合計后的資源量作為規模劃分26.同時提交資源量和儲量時,資源量與儲量的關系是包含還是同時提交資源量和儲量時,以資源量包含儲量的關系進行表達,即估算儲量的那部分資源量仍然包含在資源量中,且應說明估算為儲量的那部分資源量的數量、質量和分布范圍。詳查和勘探階段原則上應按照《礦床工業指標論證技術要求》(DZ/T0339—2020)論證制訂礦床工業指標。煤炭和其他礦種規范有特殊規定的,按其規定執行。無論是勘查階段,還是采礦階段編制核實報告時,與最近一次經評審備案的報告比較,采用的工業指標發生變化或與生產實際不符時,應論證工業指標;無須重新論證工業指標的,應簡述工業指標的合理性采用工程指標體系圈定礦體、估算資源量時,礦體的部分塊段或個別礦體的平均品位介于邊界品位和最低工業品位之間,稱之為低品位礦。在單工程圈礦時,低品位礦樣品的處理應遵循《固體礦產資源量估算規程》中的“在保證加權平均品位大于最低工業品位的前提下,當礦體邊部低于最低工業品位高于邊界品位的樣品較多時,應結合礦體地質特征截取適量樣品”規定。在處理零星分布的低品位礦(塊段)時,應執行《固體礦產勘查工作規范》中的“對夾在工業礦體中厚度不大、分布零星又不影響若低品位礦可一并采出利用的、應按資源量估算,歸為資源量管理;若低品位礦不能采出利用的,只作描述,不做估算和歸類。如果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生產實際存在大規模利用低品位礦的,應重新論證工業指標市場、法律,環境,社區或政策等條件尚不能滿足開發需求的查明礦產資源。尚難利用礦產資源不以資源量表述。不能預期經濟開采的品位低(包括低品位礦),埋深大、開采技術條件復雜、難選冶的資源,原煤硫分超過3%的煤炭資源,均屬于尚難利用礦產資源,應通過工業指標論證、慨略研究合理界定。根據有關部門出具的文件,界定尚難利用礦產資源按照“新分類標準”,閉坑礦山殘留的礦產資源屬尚難利用礦產資源,不存在資源量。儲量,但為了保留原有礦產資源信息,按閉坑前原有資源量類型單獨統計。建設項日壓覆重要礦產資源的,在編制壓覆評估報告時,按原資源量類型歸類:建設項日壓覆礦產資源經審批后,應作為尚難利用礦產資源單獨統計。若以及硫分超過3%的煤炭資源等,在申請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時,報告相關章資源儲量估算范圍不應包括此類資源的賦存范圍33.各類保護礦(煤)柱、地損等是否屬于尚難利用礦產資源? 誰來界定?設計損失而非尚難利用礦產資源的情形包括:公路,鐵路,高壓輸電線路。油氣輸送管道,城鎮、文化古跡。村莊等地面建(構)筑物,以及河道,水庫水源地等保護礦(煤)柱量;煤炭礦井斷層,防水,井田境界。工業場地,井筒,井下主要巷道等保護煤柱量,露天煤礦各邊幫下煤柱,河道煤柱量;金屬,非金屬礦露天采場邊幫壓礦,地下開采設計的工業場地、井簡等需留設的保護礦柱的礦量。上述礦(煤1柱量最終應通過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礦山初步設計等界定。在提交礦產資源儲量報告時,若僅開展了礦產勘查概略研究,也應根據實測的“公路,鐵路、高壓輸電線路,袖氣輸送管道,城鎮。文化古跡,村莊等地面建(構)筑物,以及河道、水庫。水源地”等事實壓覆的范圍,規范估算壓覆資源量,并計人資源量總量,但需單獨統計說明。繪制資源儲量估算范圍與礦業權范圍疊合圖時,事實壓覆的范圍應標注在圖中34.經基本分析、組合分析估算的伴生礦產,其資源量類型如何劃分?組合分析估算的伴生礦產,是否歸為推斷資源量?(礦產資源綜合勘查評價規范》GB/T25283-20101對此有相應規定。伴生礦產資源儲量類型與主要礦產相同的情形為;伴生礦產進行了基本分析且應滿足以下條件,即伴生礦產的質量、賦存狀態。分布規律等達到與主要礦產具有相同的查明程度;伴生礦產的物質組成與回收利用的加工選冶試驗研究等達到與主要礦產相應的查明程度;可行性評價對伴生礦廣綜合回收的經濟意義作出了相應當伴生礦產只進行了組合分析而未做基本分析時,歸為推斷資源量。35.部分難選礦,如未開展可選性試驗,在普查階段經概略研究尚不能推斷其是否為預期可經濟開采,可否確定為推斷資源量?或開展了可選性試驗,也不能確定其是否為預期可經濟《礦產勘查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程度要求》DZ/T0340—2020Y規定了各勘查階段應達到的試驗研究程度,明確了普查階段難選礦應開展可選性試驗,大型礦產資源儲量規模的新類型礦石必要時開展實驗室疏程試驗。礦產勘查中應參照執行按照“新分類標準”,框略研究也應了解分析項日的地質。采礦、加工選冶基礎設施,經濟,市場,法律,環境,社區和政策等因素,對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簡略研究,普查階段通常可采用類比法開展概略研究。難選礦不開展可選性試驗,不符合技術標準要求。概略研究無法說明其是否為預期可經濟開采,因此,不能確定為推斷資源量,開展了可選性試驗,但也不能說明其是否為預期可經濟開采時,亦不能確定為推斷資源量。在提交生產礦山礦產資源儲量年報時,應按照“新分類標準”同時提交資源量和儲量,資源量和儲量應分別進行核減上年度年末保有資源量-當年開采量(又稱采出量)一當年損失量+勘查增減量+重算增減量-審批壓覆量=本年度年末保有資源量。上年度年末保有儲量-當年開來量+勘查增減量+重算增減量-審批壓覆量=本年度年末保有儲量、其中采出量不包括采礦過程中可能混入的頂底板圍巖,礦體內大于夾右剔除厚度的貧化物質等。提交生產礦山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時參照執行37.編制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時如何估算保有資源量、保有儲量和相應損失量?原則上,在估算損失量之前、應充分利用礦山地質工作(含基建助探,生產勘探以及經常性,專門性礦山地質工作等)資料,光對最近一次礦產資源儲量報在此基礎上,根據項日可行性研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或礦山設計等最新技術經濟評價資料,結合礦山排產計劃估算開采量和損失量礦山保有資源量由采用礦山地質工作資料重新估算的資源量扣除開采量和損失量得到。估算保有儲量時,應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除考慮采空風空間范圍內開采量和損失量外,還應考慮設計開采境界內采空區空間范圍外的各類損失量,38.如何正確理解《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做好礦產資源儲量新老分類標準數據轉換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辦函〔2020〕1370號)提出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新老分類標準轉換基本對應關系"?按照實事求是、簡單可行,易于操作的原則。1370號文件提出本次數據轉換分4步實施:第一步,由部按照“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新老分類標準轉換基本對應關系",對2019年度全國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統一轉換后下發至各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第二步、由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對礦業權信息。生產狀態以及評審備案未登記的信息進行核實補錄。第三步,由采礦權人根據生產實際和礦山設計等對下發的礦產資源儲量數據轉換結果進行調整和確認,調整后發生重大變化的(累計查明變化量超過30%或達到中型規模以上)按照《自然資源部關于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自然資規〔2019】7號〕要求,應編制礦產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申請評審備案。第四步,由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將采礦權人確認的結果更新到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庫報部,由部匯總形成2020年度“新分類標準”下的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數據。本次數據轉換中,正確理解和對待“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新老分類標準轉換基本對應關系”是關鍵。1370號文件中考慮到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庫中歷史遺留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11、2S21、2S22),以及2007年以后按管理規定將本應屬于次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文件規定先由部按照“固體礦產資源儲量新老分類標準轉換基本對應關系”將次邊際經濟資源量、內蘊經濟資源量等統一轉換為資源量,再由礦業權人根據礦山實際進行調整和確認。所謂調整就是對部下發的轉換結果中生產實踐證實不能經濟開發,且預期也沒有經濟開發前景的“資源量”,如難選冶、開采技術條件復雜等屬尚難利用礦產資源的,從“資源量”中調出。反之亦然,對于生產勘探新增的資源量,應計入相應查明程度資源量中。《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LGB/T13908—2020)上承《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966-2020),下接礦種規范,與《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CB/T17966-2020)一起共同構成規范體系的龍頭,是“規范的規范”T17966-2020,又要體現共性與個性,一股與特殊的關系,指導礦種規范相對《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CB/T17966-2020)而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GB/T13908-2020,以下簡稱“2020年總則”)可以認為是《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17966-2020)的實施細則。“新分類標準"定義了普查,詳查以及勘探等術語,使用初步查明、基本查明、詳細在系統取樣工程基礎上的加密工程,合理推測,基本確定、確定等概念定義了由“2020年總則”基于勘查階段的日的任務進行細化;何謂推斷資源量、控制資源量和探明資源量,由“2020年總則”根據礦山建設設計對礦體控制程度的礦種規范應在總則的基礎上,結合礦種特點進行細化。總則要求由礦種規范具體規定的,或者用“一般”"原則上:"等要求的,礦種規范可做出具體規定或者不同于總則一般或原則性要求的規定;按照行業標準的技術要求不低于國家標準的原則,礦種規范可以做出較總則嚴格的規定,實際工作中應按礦種規范執行。40.“2020年總則”的適用范圍做了哪些調整?為什么調整?"2020年總則”適用于"固體礦產勘查各階段的總體工作部署,亦適用于指導固體礦產礦種勘查規范,技術要求和相關規范,規程的編制",刪除了原《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剛》(GB/T13908-20W2)中“可作為評審。驗收固體礦產地質助查成果的總要求"“還可作為礦業權轉讓,礦產勘查開發籌資、融資、股票上市等活動中評價,估算礦產資源I儲量的依據”的規定。重新厘定“2020年總則”的(1)總則主要是技術標準,既要體現管理的需要,又不宜直接代替管理做出規定。更不宜為礦業權人自身的行為做主(2)總則是原則性、一般性的規定,其核心功能是“規范的規范”.即“指導固體礦產礦種勘查規范,技術要求和相關規范、規程的編制”、一般不直接適用于具體礦種的地質勘查工作、具體礦種勘查工作,應按相應礦種規范執行(3)總則是地質勘查規范總則,“地質勘查”相對“礦山地質”而言。總則未涵蓋礦山地質工作要求,因此,主要適用于地質勘查階段工作。"2020年總則"與“2002年總則”相比,增加了基本原則一章,體現了貫穿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的基本精神,是制(修)訂和實施礦產地質勘查規范應當遵循(1)制(修)訂總則和礦種地質勘查規范應當遵循的總的基本準則。如按綠色勘查原則,“2020年總則”和礦種規范都增加了綠色勘查要求;按照綜合勘查,合理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原則,進一步明確了共生礦產的勘查程度要求:按照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環境允許的原則。規定了“原則上詳查及以上階段應采用論證制訂的礦床工業指標”,等等如“2020年總則”規定“探明、推斷資源量的助查工程間距,一般分別在基本勘查工程間距的基礎王加密和放稀1倍,但不限于1倍……詳查和勘探階段應通過類比,地質統計學分析,工程驗證等方法,論證勘查工程間距的合理性,井視情況進行調整"各礦種規范都提出了不同勘查類型的礦床,圈定控制資源量參考基本勘查工程間距,并且作為資料性附錄。這些都是從礦產資源賦存實際出發原則的體現。在理解“2020年總則”和礦種地質勘查規范,具體運用礦種地質勘查規范開展礦產勘查工作過程中,要切實貫徹總則的基本原則。42.如何理解“2020年總則”關于合并或者跨階段提交勘查成果“2020年總則”規定,勘查工作“一般應按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合并或者跨階段提交勘查成果時,也宜參照勘查階段要求分步實施”這是“遵循地質找礦規律。循序漸進”原則的重要體現,是針對礦產勘查探索性強,風險大,為避應從以下3個方面把握:()應該分階段部署勘查工作,但是否每個階段都必須提交相應的勘查報告,從技術角度來說。不做要求,具體根據管理要求和礦業權人的需要確定。(2)合井或跨階段提交勘查報告,不等于不考慮助查工作部署的階段性,從技(3)如果礦業權人認為,合并或跨階段助查施工風險不大,擬一次性勘查施工完畢,規范并不禁止,但應飾合管理規定,并直擔風險。正因為如此,規范規定為“也宜”而不是“也應”參照勒查階段要求分步實施。"2020年總則”對勘查控制研究程度的用詞用語,總的基調是,普查用“大細查明”:2002年各礦種規范除普查階段,有用“初步控制基本上與“2020年總則”一致,對于地質可靠程度,"1999年分類標準"分別對“推斷的”“控制的”“探明的"作出定義,“2002年總則“也不同場合單獨使2020年總則”對有關用詞用語進行了規范化、將普查階段對助查控制研究分類標準”。不再單獨使用“推斷的”“控制的”“探明的“術語,相應改用“推斷資源量”“控制資源量"“探明資源量”的術語。2020年各礦種規范按“202044.如何理解“2020年總則”和“新分類標準”在勘查階段內涵"2020年總則”與“新分類標準",在助查階段的內涵表述上不完全相同。但本質是一致的。“2020年總則”從更具操作性的角度,進階段,“新分類標準”要求“做出是否具有經濟開發遠景的評價”,“20礦山建設設計提供依據”,“2020年總則”則表述為“為礦山建普查階段:尋找、檢查。驗證、追索礦化線索,發現礦(化)體,作出是否有必要轉人詳查的評價,并提出可供詳查的范圍。詳查階段:為礦區(井田)規劃、勘探區確定等提供地質依據,作出是否有必要轉人勘探的評價,并提出可供勘探的范周。勘探階段:為礦山建設設計確定礦山(井田)生產規模、產品方案,開采方式,開拓方案。礦石加工選冶工藝,以及礦山總體布置等提供必需的地質資料。上迷“是否有必要轉人詳查的評價”“是否有必要轉人勘探的評價”,應通過概略研究,工業指標論證或預可行性研究判定。根據礦產勘查開采的特點,不贊成用詳查程度的勘查報告作為礦山建設設計依據。一是按照普查,詳查、助探分別解決“有沒有”“有多少”“可采多少”的分類改革思路,普查,詳查均不解決可采多少問題,因此,不置作為礦山建設設計的依據二是詳查的目的是為礦區(井田)規劃,勘探區確定等提供地質依據,并作出是否有必要轉人勘探的評價,提出可供勘探的范圍。沒有針對礦山建設設計必需的地質資料提出詳細的要求。地質可靠程度未通過首采區(第一水平,先期開來地段)加密驗證,特別是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礦床開采技術條件的研究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不足以防控礦山建設風險,普查程度風險更高。三是雖然實踐中,詳查程度的勘查報告作為礦山建設設計依據的情形較多,但據調研反映,有的需根據礦山建設設計要求補充一定的工作。四是對一些特殊情形,"2020年總則”對確定勘查類型目的表述為“以正確選擇勘查方法和手段。合理確定勘查工程問距和部署勘查工程,對礦床進行有效控制,對礦體的連續性進行有效查定",對此應從以下方面理解:(1)劃分勘查類型是正確選擇勘查方法和手段的依據之一、如對于簡單或中等類型礦床,主要考慮探礦工程勘查方法,條件具備時,還可以考慮物探方法,勘查手段以鉆探為主;對干復雜類型礦床,應以坑探為主配以鉆探或采用坑探工勘查類型簡單時,勘查工程間距可以稀一些,反之要密一些。應采用不同的勘查工程間距進行控制,以實現勘查目的。一體構成,首先要從總體上對礦床進行有效控制,考慮主要礦體的特征及其勘查難易程度,亦即根據礦床勘查類型確定勘查工程間距和勘查工程部47.為什么提出礦床勘查類型和礦體勘查類型的概念?“2020年總則”強調“礦床勘查類型確定應以一個或幾個主礦體為主”,言外之意,次要礦體不是確定礦床勘香類型的主要因累。而事實上,次要礦體也有勘查類型間題其中蘊含有礦床勘查類型和礦體勘查類型之分,只是二者的功能不同。礦體勘查類型根據各個礦體的特征確定,日的是研究各個礦體的勘查控制研究程度。礦床勘查類型根據主要礦體的特征確定,日的是研究整究程度,決定對整個礦床控制的基本框架,如布置幾條勘查線,部署在何處按礦強調這兩個概念的意義在F:一是避免實踐中出現的,按照同一個礦床勘查類型。同一勘查工程問距確定所有礦體的地質可靠程度的現象;二是便干根據礦體的具體而其中杲一礦體的勘查類型為I勘查類型,則對這一礦體可用較稀的勘查工程間距48.如何理解不同勘查階段對勘查類型確定的要求?但有類比條件的,可與同類礦床類比。初步確定勘查類型;詳查階段應根據影響勘查類型的主要地質因素確定勐查類型;助探階段應根據影響勘查類型的主要地質因索的變化情況驗證勘查類型,經驗證不合理的,應調整勘查類型”。關于這(1)勘查類型的定型應在詳查階段,一般是在飾查階段后期主要考慮,一是詳查階段礦體特征已基本查明,不致發生重大變化,否則應認為未達到基本查未發生變化,說明詳查階段已具備確定勘查類型的條件。(2)普香階段.礦體的基本特征尚末查清,一般不具備確定勘查類型的條件,不能確定勘查類型,實踐中要求普查階段確定勘查類型是不合理的。但已知礦床外圍,礦體的延仲或地質條件相似,可以通過類比,初步確定勘查類型。(3)勘探階段應對詳查階段確定的勘查類型進行驗證,經驗證不合理的,應調整勘查類型49.如何理解過渡勘查類型?“2002年總則”強調了過渡勘查類型的存在,事實上也有不少礦體應確定為過渡助查類型,但實踐中并未引起重視。“2020年總則”仍然進行了強調,同時明確了其符號表示,簡單-中等類型表示為T-Ⅱ類型、中等-復雜類型表示為Ⅱ一Ⅲ類型(注意不能表示為1Ⅱ和ⅡⅢ上,實際工作中應切實引起重視,非規范符號表示。如不得將勘查區內同時存在Ⅱ類型礦體和Ⅲ類型礦體時,表示為勘查類型為Ⅱ-Ⅲ類型(應為目,Ⅲ類型)過渡勘查類型的助查工程間距如何確定,原則與非過渡勒查類型是一致的,以滿足相應勘查研究程度要求為準則。可先考慮靠近前后兩勘查類型勘查工程間距的下限和上限取值,再通過類比、地質統計學分析、工程驗證等方法,論證勘查工程間距的合理性,并視情況進行調整。“2002年總則”和“2020年總則”均強調,確定勘查類型時,應從礦體的整體規模入手,這意味著雖然勘查工作要局限于勘查不應局限于勘查許可范圍,當勘查區內礦體是勘查從包括區外部分的整個礦體考慮。但應注意,在控當礦體是區外礦體自然延伸的邊部時,按相應勒查51.如何理解確定勘查類型的“三條線”原則?"2020年總則”規定了確定勘查類型的“三條線”原則,即“原則上某一礦體確定為某種勘查類型(Ⅲ類型除外),應能以相應勘查類型的基本勘查工程間距連續布置3條及以上勘查線且每條線上有連續2個以上T程見礦”這實際上強調了當礦體確定為1。Ⅱ.Ⅲ、I-Ⅱ、Ⅱ-Ⅲ類型時,不僅要保證礦體—定的延展規模,同時要保證有一定的連片面積。如某一礦體確定為Ⅱ類型.Ⅱ類型的基本助查工程間距即圈定控制資源量的勘查工間距為120m×80m,那么至少應能以120m線距連續布置3條勘查線,每條線上至少有2個鉆孔連續見礦,否剛,不能確定為Ⅱ類型現勘查區范圍通常較大,勘查區內不同礦體特征可能差別很大,按礦體的可采范圍,延展規模往往不能很好地確定勘查類型,規范中明確“三條線”原則、作為必要條件,為解決一些其體問題提供了原則性依據基本勘查工程間距的基礎上加密和放稀1倍,但不限于1關于這一規定,"2002年總則”表述為“不同地質可靠程度、不同勘查類型的助查工程間距,視實際情況而定,不限于加密或放稀一倍”,“2020年總則”和“2002年總則“的規定并無本質區別。"2020年總則”將“不同地質可靠程度”明確為"探明、控制,推斷資源量",在表述上更為具體,并增加了“一般分別在基本勘查工程間距的基礎上加密和放稀1倍”,主要考慮,是實踐中基本上都是這樣做的。二是便于前后助查助查階段斷查工程布置的銜接。三是"2020年總則"同時強調,加密和放稀“不限于1倍,以滿足相應勘查研究程度要求為準則”,也就是說,如果加密和放稀!倍,不能滿足相應勘查研究程度要求,則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勘查工程間距"2020年總則”規定“一般情況下,普查階段采用有限的取樣工程進行控制。詳查階段采用系統的(按一定的勘查工程間距片有規律)取樣工程控制、勘探階段在詳查系統控制的基礎土合理地加密控制"理解這一規定應把握以下4點:(1)這一規定是和各勘查階段的目的任務相呼應的。普查階段總體還是找礦,礦還未找出來,要求用系統工程控制,是不符合實際的:詳查階段要基本查明礦體和礦石質量特征,需要對礦體進行系統廣程控制:勘探階段,為礦山建設設計提供必需的地質資料,為降低開發風險,需要進一步對詳查成果進行驗證,至少(2)普查階段采用有限的取樣工程進行控制,即不要求工程成網,也不要求業權人愿意超前做一些工作,也可用稀疏系(3)詳查階段采用系統的取樣工程控制.不等于僅對控制資源量進行系統工作控制,對推斷資源量同樣需要進行系統工作控制,只是勘查工程間距可放稀,即用稀疏系統工程控制即可。否則難以達到詳查目的(4)防探階段在詳查系統控制的基礎上合理地加密控制,所謂“合理地加密控制”,是要求加密地段應有針對性,具體參見勘探階段要求。提出勘查深度要求,是落實“新分類標準”要求的需要“新分類標準”規定固體礦產資源量是“預期可經濟開采的固體礦產資源”,預購不能經濟開采的超深資源,不屬于資源量。作為資源量,其開采至少應滿足預期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條件如果不能滿足上述條件,不能稱為資源量,即使找出來也只能是“呆礦”。為避免因超深勒查出現大量“呆礦”,浪費勘查資金,俁導宏觀決策,提出通行的期查深度要求是非常必要的,55.為什么規定“當礦體形態復雜、礦體呈管條狀、礦石物質組分變化大,用鉆探難以達到勘查目的時,應以坑探為主配以問題本身已作出了回答,即“用鉆探難以達到勘查目的”。礦體形態復雜,僅憑鉆孔、難以查清其連續性,甚至連產狀都難以確定,實踐中已有多個因未按規范要求進行坑探控制,礦體產狀末查清而造成勘查失誤和重大損失的實例;礦體呈管條狀,應進行水平勘查,鉆探難以解決問題;礦石物質組分變化大,鉆探難以查清其變化情況。因此,“2020年總則”規定,對上述情形,應以坑探為主也可以不采用坑探,視勘查效果決定。"2020年總則"與“2002年總則”,對共伴生礦產綜合勘查評價的要求總體上是一致的,但更具體,更明確。(1)對共生礦產綜合勘查綜合評價,按該共生礦產的礦種勘查規范進行,相關礦種規范無領再做出具體規定。這樣規定的理由:一是不同礦產具有不同的特點,相應的礦種規范是通過研究其自身特點提出的,要求更具有針對性,更全面;二是實踐中也基本上是這樣要求的。(2)對共生礦產的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的重點是資源量規模達到中型及以上的共生礦產。對這類共生礦產的綜合勘查綜合評價,詳查階段一般應達到相應礦種一是資源量規模達到中型及以上的共生礦產,應該具有單獨經濟開采價值,無論從經濟的角度,還是從資源利用的角度,都應給子特別重視。二是按照“新分類標準”和“2020年總則”規定,普查階段解決有沒有礦的問題,研究程度很低,對主要礦產是否具有工業價值尚不能確定,對共生礦產綜合評價的依據更顯不充分,顯然不能解決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問題。詳查階段是進一步落實有沒有礦,重點落實有多少礦的階段,達到詳查程度,基本查明了礦體地質情況,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和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對礦床的工業價值做出了確定的評價,為勘探階段進一步落實有多少,重點解決可來多少,怎么開采等奠定了基礎。只有對于資源量規模達到中型及以上的共生礦產的勘查程度要求達到詳查程度,才能真正落實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綜合斷查綜合評價的要求。三是理論上主要礦產和共生礦產應根據其資源儲量規模,經濟價值大小確定,而實際工作中這一點較難把握因此,主要礦產與共生礦產的區分在助查初期可能是簡單的,經驗性的判斷,隨固體礦產篇|著勘查工作的深入,市場的變化,甚至有主要礦產與共生礦產調整的可能,但無論變與否,達到詳查程度后,都不致造成勘查工作程度的嚴重不足。四是勘探階段共生礦產的勘查程度要求視具體情況確定,主要是考慮共生礦嚴,特別是異體共生礦產不一定隨主要礦產同時開采等情形,以及在主要礦產達到勘探程度的基礎上,礦山建設投資風險已經得到防控,共生礦產勘查已達到詳查程度,隨主要礦產同時設計利用基本可行等實際需要。(3)對資源量規模為小型的共生礦產,視控制主要礦產的工程對其控制情況和需要進行加密控制。所謂對“視控制主要礦產的工程對其控制情況和需要進行加密控制",應理解為,當控制主要礦產的工程對其控制能夠滿足礦山建設設計需要時,可以不再對其進行加密控制,否則應予加密控制,如位于主要礦產礦體的上下盤,必須與主要礦產礦體同時采出,不同時采出會造成浪費等。(4)對伴生礦產一般利用控制主要礦產的工程進行控制,以研究提出綜合回收利用方案或綜合回收利用途徑。57.對各勘查階段的勘查工作程度要求做了哪些調整?各勘查階段的勒查工作程度要求均由成礦地質條件、礦體特征、礦石特征,其內容在繼承“2002年總則”對助查各階段要求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充實,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將普查階段的勘查工作程度評價用詞,由大致查勘查程度的評價是針對全區的,高一階段的勘查程度是在低一階段的勘查控制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加密驗證深化的過程,理解這些用詞的內涵,應從各勘查階段二是在邏輯上,以道過什么樣的控利(勘查方法、勘查技術手段,勘查工程間距),實現什么樣的研究程度(勘查研究程度)糗式,對各階段的助查程度(即各階段的勘查工作程度)提出要求。三是吸納有關課題研究成果,對不同階段的礦石的加工選冶試驗研究程度要求做了原則性艦定。四是增加了資源量比例要求。58.為什么突出成礦地質條件研究,而不再針對地質研究作出一般規定?而對成礦地質條件來說是合適的需要說明的是,不再強調勘查區地質,礦床地銷了資源儲量比例要求,但并不是說可隨意指定一個比理的高類別資源儲是比例過低,難以說明助查程度達到了勘查目的設有比例例的-股要求,并強調各礦種規范訂根據礦種自身特點確終要看是否達到了相應勘查階段的勘查研究程度要求一般礦體厚度、品位等變60.如何理解普查階段"可按初步確定的勘查類型或Ⅱ勘查類型(無類比條件的)和推斷資源量的勘查工程間距,估算推斷但有類比條件的,可與同類礦床類比,初步確定勘查類型"據此,對于不能初步確定勘查類型的,可按“Ⅱ勘查類型(無類比條件的)和推斷資源量的勘查工程問距,估算推斷資源量”的要求,似乎前后矛盾。實則不然,做出這樣的規定,主要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普查階段發現礦體,需要估算推斷資源量,如何估算?當然可南專業人員決定,但可能五花八門。為統一估算口徑,主要從以(1/推斷的資源量地質可靠程度低,誤差較大。(2)實踐中凡有一定規模的礦體,以Ⅱ勘查類型為主(3)按Ⅱ勘查類型的勘查工程間距估算資源量,便于后續銜接,若后續為1助查類型,勘查工程間距一般放稀一倍,若為Ⅲ勘查類型一股加密一倍(4)實際工作中,普查結束后,進行詳查設計時,常考慮先按Ⅱ勘查類型進行工程設計。61.如何理解供礦山建設設計的復雜礦床和小型礦床的勘查工作小型礦床和復雜礦床有其特殊性,我國礦產勘查開采實踐中,一般小型礦床未達到勘探程度就作為礦山建設設計依據;復雜礦床難以達到助探程度,在合理雖然地質可靠程度降低了要求,但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詳查,甚至普查程度,在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和開采技術條件研究方面,仍應達到勘探程度,在資源量比關于這部分內容,在2002年以前勘探規范總則和礦種勘探規范,有類似的要求,是以往勘探規范總則和礦種助探規范的內容之一,應該理解為對特殊情形的勘探要求。2002年部分礦種規范甲,也有相應要求,但已將普終和詳終要求移到普查,詳查階段規定,實踐工作中按普查和詳查報告提交,由此帶來一些不必要的管理問題管理上。一般只針對詳查和勘探做出規定,基本土沒有考慮普終和詳終問題,將普終和詳終報告按一般的普查和詳查報告對待,顯然從技術上是不可取的。鑒于此,在“2020年總則”修訂研究之初。曾設想將這部分內容作為勘探的特例,采用2002年以前助探規范總則的做法,在勘探階段要求。但有專家認為.放入勘探中規定,降低了助探要求,不妥。因此,綜合各方面專家意見后,"2020年總則"專列一節進行要求在具體工作中,建議作為勘探階段的特例對待,將提交的報告劃歸勘探報告,可注明普終或詳終性質,如勘探(詳終)報告。“2020年總則”將綠色勘查單獨作為一章提出:突出了其重要性理解和執行綠色助查要求,應從以下3個方面把握:1)牢固樹立綠色勘查理念,切實將綠色勘查貫穿到勘查的全過程(2)注重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綠色勘查的效率和效果。(3)“2020年總則”主要是提出了原則性的一股規定,具體工作中應按門的綠色勘查標準執行,把有關規定切實落到實處(1)空氣反循環鉆是一種高效的鉆探工藝,但它有明顯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不能保留巖(礦)心的完整結構,構造,難以直觀地觀察巖(礦)石的宏觀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和經驗。(21需要有條件地使用,即能夠達到助查日的或者更有效。例如,礦石的結構構造尚不清楚,需要研究礦石的結構構造時,則不能使用空氣反循環鉆:礦層呈互層狀、需要分層研究清楚時,不宜使用;操作人員技術不熟練,不能很好地控制分層時,不宜使用等。對于鉬礦。沉積釩礦等,采用一般的鈷探工藝、會造成品位流失時。可考慮使用空氣反循環鉆。(3)由于首次將空氣反循環鉆作為取樣手段寫人規范,有待進一步驗證其效果"2020年總則"規定,空氣反循環鉆的使用僅限于加密鉆孔,也就是在不影(4)使用空氣反循環鉆探工藝,應深人研究礦與非礦的變化,以指導對礦體的控制,掌握好取樣間隔,取得有代表性的樣品。隨著分析技術的發展進步,光譜分析已成為很多微量元索的主要分析手段,已不是原快速、節省、定性半定量分析的概念"2020年總則"將原“光譜全分析”改為“定性半定量全分析”,開明確了其原有的“了解礦(巖)石的元素(組分)組成及其大致含量”內涵,分析單位應按照這一要求選擇適當的分析方法,達到原“光譜全分析”的效果。65.為什么要求基本分析樣樣長根據“礦體最小可采厚度和夾石剔除厚度等合理確定,并盡可能等長"?因為樣長過長.大于最小可采厚度或央石剔除厚度,均存在將圍巖或夾石圈入礦體,或者因貧化.將礦體判定為圍巖或夾石的可能,使最小可采厚度或夾石剔除厚度指標失效。理論上,樣長既不應大于最小可采厚度,也不應大于夾石剔除厚度,但實際情況較為復雜,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合理確定樣長。之所以要求樣長盡可能等長,除便于使用外,主要考慮更好地適應地質統計學,距離冪次反比法估算資源量對等長樣品組合的需要。66.為什么要求組合分析“依樣長代表的真厚度比例進行組合(鉆 探工程取樣,按工程組合時,也可依樣長比例組合)"?作出此要求,主要是考慮組合樣的代表性問題,對于按工程組合情形,由于同一工程穿過礦體的工程傾角一般變化不大,依樣長代表的真厚度比例組合和依樣長比例組合,理論上是-致的:而按塊段或按礦體組合則可能有很大差別,當境污染。因此,不僅對礦石,還要對巖石增加有害組分分析.落實保護生態環境要求68.為什么要求“內檢樣品從基本分析或組合分析樣品的粗副樣 中抽取”?69.為什么規定各批(期)次樣品的內檢合格率不應低于90%, 而不是95%?格率95%、外檢合格率90%"。因此,有專家提出“2020年總則”的規定與《地規范》(GB/T33444—2016)中的有關規定,明確“內檢主要是為了檢查樣品制備和分析的偶然誤差”.井規定"內檢樣品從基本分析或組合分析樣品的粗副樣中抽取",亦即內檢包括了部分制樣過程的檢查。相對而言,“2020年總則”規因此,參照1999年以前的規范,將內檢合格率定為90%“2020年總則”對“新分類標準”定義的3種類型資源量的類型條件進行了細化,實質上是對各類型資源量的地質可靠程度進行了界定理解其規定、應注意以下兒點:(1)類型條件相對塊段而言,例如,條件中規定的控制礦體的形態、產狀、(2)資源量類型與勘香階段有密切關系,原則上探明資源量應在勘探階段圈定.控制資源量應在詳查或勘探階段圈定,推斷資源量可以在各勘查階段圈定,但不能將資源量類型等同于勘查階段,如不能按詳查程度理解控制資源量。(3)控制資源量按是否影響開拓把握,探明資源量按是否影響采準把握。(4)同名不同質問題是客觀存在,如普查階段圈定的推斷資源量與詳查階段圈定的推斷資源量在地質可靠程度上有一定差別。71.如何理解“原則上詳查及以上階段應采用論證制訂的礦床工根據“新分類標準”,資源量是“預期可經濟開采的固體礦產資源”,詳查階段要"做出是否具有經濟價值的評價".勘探階段要“做出礦產資源開發是否可行的評價”。由于工業指標是周定礦體。估算資源量的依據,論證制訂的工業指標應能使圈出的礦床在礦山開發時,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因此,工業指標論證是判斷是否達到預期可經濟開采.是否具有經濟價值.礦產資源開發是否可行的重要環節。除非管理上或礦種規范有特殊規定,否則,詳查及以上階段應對工業指標進行論證72.為什么規定“應視情況將同體共生礦產中介于邊界品位和最這一規定是為了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而做出的。對于主要礦產和共生礦產,一般會給出各自的工亞指標,既然給定了工業指標就應嚴格按各自的工業指標圈礦。對于同體共生礦產,這就會在“同體”中出現共生礦產的“低品位礦”問題,按以往要求,低品位礦是不上表的,按“新分類標準”對資源量的定義,低品位礦不屬于資源量。而按伴生礦產的綜合評價指標,“同體”中這些“低品位礦”肯定可以作為伴生礦產進行評價,也就中的低品位礦排除在資源量之外是不合理的。解決的方案,一是對于同體共生的共生礦產,按單指標(邊界品位)圈礦,全部歸為工業礦;二是將圈出的低品位情況將同體共生礦產中介于邊界品位和最低工業品之間資源量歸為伴生礦產或工業品位共生礦”,具體由礦種規范規定。DZ三,《礦產勘查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程度要求》礦產勘查中,工業指標論證、概略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需要依據必要的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成果作為支撐,以科學評價礦產資源工工作實踐及需要,《礦產勘查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程度要求》(DZ/T0340—2020)中規定,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的基本內睿包括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金屬礦的礦石選冶試驗研究,非金屬礦的礦石加工試驗研究和部分根據礦石加工選冶難易程度和不同礦產助查階段,將工研究、詳細研究兩個階段;將礦石加工選冶試驗研究分為可選性試驗,實驗室流程試驗,實驗室擴大連續試驗,半工業試驗和工業試驗5個階段;將非金屬礦物化性能測試研究分為初步研究、基本研究、詳細研究3個階段。其中,工藝礦物學研究,非金屬礦物化性能測試研究屬首次在標準中系統提《礦產勘查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程度要求》(DZ/T0340—2020)中將礦石加工選冶難易度分為易選礦石,較易選礦石和難選礦石。易選礦石通常是指礦物組成簡單,影響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指標的礦物可選性好,工藝粒度較粗、嵌布關系簡單,礦石加工選冶工藝流程簡單,主要礦產回收率高的礦石較易選礦石通常是指礦物組成較復雜,影響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指標的礦物可主要礦產回收率較高的礦石。難選礦石通常是指礦物組成復雜,影響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指標的礦物工藝粒度細或較細,嵌布關系復雜,礦石加工選治工藝流程復雜,主要礦產回收率一般較低,或工業利用存在技術經濟難題的礦石。對部分作金屬礦產,可分別稱為易加工礦石,較易加工礦石和難加工礦石實際工作中,應在收集礦產勒查資料和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礦石性質和預期輟源量觀模的基礎上,結合類似礦床礦石工業利用情況,通過類比初步研判礦石加工選冶難易程度,并部署開展試驗研究工作工作過程中,應適時分析評價初產勘查礦有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程度要求》(DZ/T0340—2020)的規定,相應調整有關工作內簾75.怎樣判斷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程度是否符合要求?通常應結合礦產勘查所處階段。礦石加工選治難易程度、資源屋規模等綜合判斷《礦產勘查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程度要求》(DZ/T0340-2020祥細規定了礦產勘查各階段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應達到的程度。礦產勤查T作中可對標把握需要注意的是,標準中規定的是一般情形,在能夠實現勘查目的的前提下,應結合實際,按照礦種勵查規范要求合理確定試驗研室程度,既要避免機械套搬使用一般情形下的規定,也要防止無依據的"自由裁量"76.如何把握共生伴生礦產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程度?擴產助查申,應遵照法律制度和技術標準要求,加強共生伴生礦產綜合評價工作要做好這項重要工作,需有相應的試驗研究成果作依據。因此,在進行主要礦產礦石加土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的同時,必須做好共生伴生礦產綜合回收綜合利用試驗研究對于擬分采分選的共生礦產,其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程度按照對上要礦產的相關要求執行,對于隨主要礦產采出并入選的共生礦產,按不同勘查階段要求,在開展主要礦產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時,對分支流程,工藝參數、技術指標等,參照對主要礦產的要求進行試驗研究評價伴生礦產時,應考慮有關組分可單獨出精礦產品。在精礦中富集開價或雖能富集但未達計價標準.嚴重影響產品性能,甚或可能影響人身健康、導致環境污染等情形,科學界定其屬性(有用、有益,有害組分),按不同拗查階段要求,不同程度查明其綜合回收利用的可能性,回收途徑及技術指標,對精礦中的分散礦石加工選治試驗研究樣品的采集應考慮礦石自然類型。十亞類型、品位變化等,并采集圍巖、夾石樣品,保證樣品的代表性。作為礦山建設設計依據的,礦石加工選冶試驗研究樣品采集的質量應考慮試驗研究程度,試驗研究規模加工選冶的主要目標組分含量、加工選冶方法與工藝、伴生組分可回收狀況等,其最小質量應滿足公式Q=Kd的要求。試驗備樣的質量應為試驗使用樣品質量的1倍以上。需配制混合試樣時,各樣品配制比例應與所代表礦體(層)中各類型、品級78.如何評價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成果能否作為礦山為礦山建設設計提供依據的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其工作程度應參照礦產勘查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試驗研究程度要求》(DZ/T0340—2020)的規定準確把握,并合理判斷、科學評價其能否滿足礦產勘查工作要求。除通常具備的試驗研究成果外,還應包括原礦密度。松散堆積密度、硬度。可磨度.安意角。摩擦角.含泥量。含水率測定結果,精礦、尾礦沉降性能試驗結果、尾礦毒性浸出鑒別試驗結果等。此外。還應視礦山建設設計需要,提交礦石破碎磨礦性能試驗成果。如功指數測定、可唇度測定,磨蝕指數試驗、自磨介質性能試驗結果、以及磨礦方法。磨礦流程試驗研究成果等。四.《礦坑涌水量預測計算規程》主要依據是對應各種方法的適用前提條件。應與水文地質條件、可開采資源儲量分布和開采設計緊密結合確定預測計算范圍;一般應從上到下、由淺到深進以最佳技術經濟為原則,避免使用過于復雜的計算公式:宜結合礦區探采對比總結規律,選擇最接近礦區實際的預測計算方法。普查階段,了解水文地質條件,一般不需要預測計算礦坑涌水量。詳查階段,應根據掌握的水文地質信息,預測計算礦坑涌水量。勘探階段,應通過試驗獲取水文地質參數,預測計算礦坑涌水量,礦區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及以上的,應采取兩種及以上方法進行計算和對比分析評價。生產階段應根據開采前后的水文地質條件變化,預測計算礦坑涌水量:注意:礦區水文地質條件中等及以上的,一般在勘探階段才用兩種以上方法計算,對比推薦一個涌水量。基于穩定流的預測計算方法是一種近似化,理想化的方法,即使符合規范的使用條件,預測計算結果也可能仍然存在較大誤差,故在礦坑涌水量預測中,應慎用穩定流法,而倡導使用數值法。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礦坑涌水量預測計算的發展,在未來的工作中,采用對各個水文地質要素模擬仿真能力較強的地下水數值模擬軟件,將會是大趨勢。DZ五、《固體礦產資源量估算規程第1部分:通則》《固體礦產資源量估算規程》(DZ/T0338—2020,以下簡稱《估算規程》1包括了通則,兒何法、地質統計學法,SD法4個部分,其中幾何法、地質統計學法又各有若干種估算方法,另將距離冪次反比法放在地質統計學法部分、各種估《估算規程》是在總結我國幾十年來礦產勘查及資源儲量估算經驗基礎上,針對以往存在的不規范,主觀性。隨意性大等突出問題,旨在提高勘查工作質量目前礦產資源量估算方法很多,而從事礦產勘查和資源量估算的專業人員有的經驗不足,面對錯綜復雜的地質條件難以選擇適合的方法估算資源量。估算規程可以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幫助。此外,《估算規程》不是孤立的。主要是落實"2020年總則"中資源儲量估算一節的具體要求。與諸多礦種的礦產地質勘查規范以及其他的規程配套使用。術語和定義中的“經驗工程間距”是此次歸納出的一個術語,是指針對不同礦種、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特征的礦體,在數十年的勘查中運用并歸納出的可供參考使用的工程間距即規范中提供的參考工程問距。可為具體礦床詳查勘探階段論證最佳工程間距提供參考。《估算規程》對資源量估算基本要求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是對參與礦產資源量估算的主要專業人員或團隊的要求西方主要礦業國如澳大利亞JORCCode規范"(2012).加拿大NI43-101法規中,都強調合資格人員或勝任人員是資源儲量估算的責任人,地們必須是一個具有可執行紀律處分的礦產領域專業組織的成員,且至少具備五年相關專業的工作經驗而當前。我國資源量估算的責任主體為法人單位鑒于資源儲量估鎵對礦山建設以至國民經濟和二是對提供參與資源量估算的所有礦產地質資料信息的要求。這些資料必疏符合相關規范,規程的質量要求:通過了自檢,互檢,項日負責人(或指定的質檢員)的質量抽檢。井且通過了野外驗收。在此基礎上,進入室內綜合整理階段。通過對所有信息的綜合分析,總結歸納編寫井提交助查報告。對勘查成果的具體要求見估算規程工業指標是區別礦與非礦的標準。工業指標體系又可分為工程指標體系和礦塊指標體系。兩若的指標項目不同,但作用和效果大體—致工程指標體系大家比較熟悉,由礦石質量指標和開采技術條件指標組成。多用于幾何法,采用該指標區分礦體與圍巖或夾石的界限,繼而在礦體范圍內估算資源量。而礦塊指標體系一般根據地質礦化規律采用某一個品位(一般介于地質上的礦化品位與常用指標體系中的邊界品位之間)圈出的一個比較完整的礦化域、在礦化域內按照一定的大小劃分估計品位的單元塊,繼而采用地質統計學法或距離冪次反比法等對單工業指標體系的具體用法見各相關部分對用幾何法估算資源量的礦體,工業指標主要包括礦石質量和開采技術條件兩部分。礦石質量指標通常包含最低工業品位與邊界品位兩個指標,個別礦種還有礦床平均品位的要求。在滿足最低工業品位要求的前提下,圈連的工業品位礦范圍內,允許一個塊段內有兩個低品位礦的工程參與估首資源量,多于兩個低品位工程的塊段作低品位礦塊段處理。通常情況下,大范圍的工業品位礦塊中的低品位礦除了用作礦柱外,不會繞開不采。在估算前可征詢礦山設計部門的意見,若沒有對口設計部門,只要上述情形的低品位礦參與資源量估算能夠滿足礦床平均品位要求或礦山建設設計需要時,也應作為資源量對待。當礦石加工選冶試驗的尾礦指標高于工業指標的邊界(際)品位時,表明上對于厚大連片的低品位礦地段應該單獨圈出;對于零星分散的低品位礦只要不影響塊段平均品位,達到最低工業品位要求,無需單獨圈脂。當一個礦休或礦床的平均品位沒有達到工業指標要求時,應該剔除礦體邊角上的低品位礦樣品或剔除其中的低品位小礦體,使礦體或礦床的平均品位達到工亞指標的要求出于降低風險的目的,資源量估算時礦體的圈連有別于礦體的自然圈連。資源量估算中礦體的圈連要求較為嚴謹,兩工程間礦體圈連時,其間的厚度不得大于兩工程的最大厚度。當相鄰工程礦石類型或礦石品級不對應時,可采用兩工程間以對角線方式相連,相連結果應與相鄰工程一致,這樣提高了工程控制程度。不得采用兩工程1/2間距圈連,這種圈連對于控制資源量、探明資源量不允許。存在“三帶”(氧化帶,混合帶。原生帶)的礦區,“三帶”的圈連要有足夠的資料(物相分析結果)依據。實踐中,有將全相當作硫化物相投入勘查的項目,給投資方造成重大損失。具有一定規模的礦體但物相分析依據不充分的,礦頭控制程度不足,無法滿足圈礦需要的成果也難以進行相應的估算。礦體外推是圈連礦體中的常規方法。除了邊界工程的品位為米:克/噸值或米-百分值時,不得外推(薄脈型礦體除外)外,都允許依規外推。夾石的圈連與礦休圈連適用同-原則_對于礦體不得連續外推,即不能沿走向,傾向外推之后再向兩側外推勘查區合理勘查深度以淺的主礦體沒有工程圈閉留有較大缺口的,不能提交詳查、勘探報告,分段開展詳查,勘探的例外。沿周邊圈閉礦體的工程間距(走向方向)視礦體周邊的變化程度布置,無須每條勘查線上都要控制,原則上能控制邊界的拐點即可。礦山資源儲量核實中礦體圈連應注意采場與供礦山設計礦產資源儲量報告的以及礦石質量的變化,重要的地質特征變化《固體礦產資源量估算規程第1部分;通則》(DZ/T0338.1—2020)附錄C對特高品位和大厚度如何處理進行了詳細表述。實踐一再證明特高品位。大厚度對資源量估算的影響程度很大。因此,任何礦種,特別是有色金屬礦產和貴金以往的特高品位處理比較單一,就是以礦體為單位,對樣品中高出礦體平均品位6~8倍的特高品位要依據規程進行處理。隨著綜合研究的深人開展,發現在同一礦體的局部地段樣品品位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個別樣品品位很高,同樣影響資源量的估算精度,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遇到這種情況已經處理了。近年遇到一個礦區工程中見礦的厚度有大有小,品位普遍較低,但絕大多數工程中會有一個或幾個樣品的品位高出工程平均品位許多倍,這些樣品不處理就參與工程平均品位的計算明顯提高了工程平均品位,又因工程間距較大致使估算的資源量大出許多,也影響了估算資源量的可靠性。因此,出現類似情況的工程樣品分析結果也應該作為特高品位進行處理。處理特高品位的方法之一是當單工程礦體厚大時可用特高品位樣品所在工程的平均品位替代。但以往除鋁土礦勘查規范外沒有對單工程礦體厚大的判定原則可避免采用此方法處理特高品位的隨意性。DZ六、《固體礦產資源量估算規程第2部分:幾何法》強調根據礦體地質特征和控礦工程排列方式,正確選擇估算方法。遵循客觀地質規律和統計學原理,規范礦床工業指標運用和各方法操作要領,保障礦體圈定和資源量估算的一致性。為克服主觀隨意性,倡導以多邊形法替代地質塊段法小塊段89.不同估算方法的選擇依據如何理解?對于不同估算方法因為幾何法不同估算方法的根本區別在于估算單元的幾何圖形不同。正確劃分估算單元幾何圖形的原則,在于盡量客觀地反映礦體形態產狀和盡量減少原始數據的定位歪曲,其決定性因素就是礦體地質特征和控礦工程排列方式。鑒于礦產地質勘查的基本原理為抽樣調查。單個樣品品位具有偶然性,平均品位數據的客觀性取決于數據歸納的正確判斷(如礦體對比連接正確)和抽樣調查的數量足夠多,所以估算中間過程的小塊段的平均品位也具有偶然性,常常是不準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