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22頁,共=sectionpages1717頁(考試時間:9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推論,這是我們了解遠古時期人類生活的主要方法。考古學家在北京人遺址地發現有堆積的灰燼、燒石和燒骨,由此可以推論出(
)A.北京人能直立行走 B.北京人會栽培農作物C.北京人會制作陶器 D.北京人會使用火【答案】D【解析】根據“發現有堆積的灰燼、燒石和燒骨”并結合所學可知,灰燼、燒石和燒骨都是使用火的表現,說明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D項正確;“發現有堆積的灰燼、燒石和燒骨”與直立行走無關,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均會栽培農作物和制作陶器,排除BC項。故選D項。2.下面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屋想象圖。導致這兩種房屋樣式不同的決定性因素是(
)A.自然條件 B.生活習慣 C.生產工具 D.建造技術【答案】A【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可以判斷,河姆渡人建造干欄式房屋,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氣候濕潤,干欄式建筑可通風、防潮;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冬季干燥、寒冷,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可保暖御寒,因此房屋樣式不同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然條件,A項正確;生活習慣、生產工具和建造技術雖然對房屋的建造有一定影響,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排除BCD項。故選A項。3.直觀的流程圖能幫助我們有效地記憶和理解歷史知識。最適合作如圖流程圖標題的是(
)A.部落聯盟的統一 B.華夏族的形成C.禪讓制的實行 D.早期國家的產生【答案】C【解析】根據圖片信息“聯盟首領、堯推舉舜、舜讓位禹、賢德之人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結成聯盟后,堯、舜、禹時期,采用推舉聯盟首領的辦法,選擇賢德之人擔任聯盟首領,實行“禪讓制”,所以說流程圖顯示了禪讓制的形成,C項正確;炎帝和黃帝結成聯盟打敗東方的蚩尤部落,黃帝部落的勢力和聲望大增,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部落聯盟實現了統一,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項;距今大約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有炎帝和黃帝,他們結成聯盟打敗東方的蚩尤部落,黃帝部落的勢力和聲望大增,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這一部落聯盟逐漸形成為華夏族,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項;早期國家的產生體現在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等,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4.周王朝在打擊殷商殘余勢力后,著手建立各區域統治據點,“立七十一國”,其中姬姓王室子弟占絕大多數。周統治者實施以上政治措施的目的是(
)A.開創王位世襲制度 B.加強對地方的控制C.確立地方郡縣制度 D.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答案】B【解析】王位世襲制度在夏朝時期已經確立,并非周王朝此時的主要目的。此外,題目中并未提及王位繼承方式,A選項不符合題意。周王朝通過分封大量姬姓王室子弟到各地建立統治據點,顯然是為了加強對這些地區的控制,防止殷商殘余勢力的復興,同時鞏固周王朝的統治。B正確。郡縣制度是在秦朝時期確立的,與周王朝的分封制不同,C選項不符合題意。雖然周王朝確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題目中并未提及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作為分封的主要目的。此外,分封制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D選項也不符合題意。故選B。5.江蘇六合程橋發現的吳國墓、湖南常德德山發現的楚國墓、長沙發現的楚墓、山西侯馬發現的北西莊等遺址均出土多種春秋晚期的鐵器,其中不乏鐵耒、鐵耜、鐵鏵等農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人工冶鐵制品開始出現 B.周朝的鐵器比商朝豐富C.鐵器已完全取代青銅器 D.農業生產領域出現鐵器【答案】D【解析】據題干“出土多種春秋晚期的鐵器”“鐵耒、鐵耜、鐵鏵等農具”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多種鐵器中出現了鐵制農具,這說明鐵農具已經開始用于農業生產,D項正確;通過材料的敘述,無法得出人工冶鐵制品“開始”出現的結論,排除A項;周朝的鐵器比商朝豐富材料不能印證,排除B項;“完全”從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6.“引水岷江放眼中,修堤作堰奪天工。離堆鎖峽樞機握,魚嘴分流陌路通。”這首詩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鄭國渠 B.都江堰 C.靈渠 D.大運河【答案】B【解析】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組成,其中“魚嘴”正是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分別引入內江和外江,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這與詩句中的描述高度吻合,故選B。7.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學者在齊國稷下學宮自由講學,著書立說。作為稷下學者論文集的《管子》,屬于道家黃老學派的著作,但其中的《任法》篇也說“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這一現象說明(
)A.道家奉行以法治國思想 B.齊國私人講學風氣興盛C.戰國思想流派彼此融合 D.法家學派受到民眾推崇【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思想相互影響和融合,形成了一些跨學派的思想。屬于道家黃老學派的著作《管子》受到了法家的影響,體現了思想流派的融合,C項正確;道家學派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無為,強調順應自然,而不是以法治國,排除A項;齊國私人講學風氣興盛描述的是稷下學宮的學術氛圍,但并不是道家黃老學派的著作《管子》中有法治思想現象的原因,排除B項;法家學派在戰國時期受到了一些統治者的重視,但并不是普遍受到民眾的推崇,排除D項。故選C項。8.甲骨文在研究漢字的形成和演變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從如圖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A.完整記錄中華古老文明的起源B.記錄從山頂洞人到周朝的歷史C.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D.是年代最為久遠、成熟的文字【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從給出的這些甲骨文的字形可以看出,它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結構和形式,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比如“車”“舟”“足”等,C項正確;圖中信息反映甲骨文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無法體現甲骨文記錄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排除A項;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無法記錄山頂洞人時期的歷史,排除B項;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成熟文字,“年代最為久遠”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9.在陜西西安章臺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書時用的封泥(在捆綁簡牘的繩端處封上粘土,上蓋印章),其中有許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藍田”“下邦”等縣名。而《秦律》明確規定,地方有事奏請,須采用文書形式。材料表明秦統一全國后(
)A.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統一文字以推行政令C.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 D.地方政府直接聽命于朝廷【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在陜西西安章臺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書時用的封泥(在捆綁簡牘的繩端處封上粘土,上蓋印章)……《秦律》明確規定,地方有事奏請,須采用文書形式”,可知,材料中的根本目的是保證皇帝的政令能準確的上傳下達和暢通無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統一全國后,地方政府直接聽命于朝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因此材料表明秦統一全國后地方政府直接聽命于朝廷,D項正確;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與秦朝的史實不符,秦朝廢除分封制,不存在諸侯,排除A項;統一文字以推行政令,而題干內容沒有涉及統一文字,題干內容反映的是地方政府直接聽命于朝廷,排除B項;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內容反映的是地方政府直接聽命于朝廷,排除C項。故選D項。10.“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時的吶喊。公元前209年大致相當于(
)A.公元前二世紀初 B.公元二世紀末C.公元前三世紀末 D.公元三世紀初【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紀年法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公元前計數是從大數開始向小數過渡。100年為一個世紀,10年為一個年代。故世紀數是百位數加1的得到。因為公元前209年是公元前三世紀,因為公元前從大數到小數。所以“09”就是世紀末,C項正確;ABD項的計算時期不對,排除ABD項。故選C項。11.西漢前期人口數量變化。對以下表格所示變化原因解釋合理的是(
)時間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武帝前期人口數量(單位:萬人)1500--18003600A.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 B.統治者推行休養生息政策C.江南地區的大規模開發 D.政府實行鹽鐵官營、專賣【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所學知識可知,從漢高祖五年到漢武帝時,全國人口增長了一倍,反映出漢初統治者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成效顯著,漢初吸取秦速亡的教訓,采取了無為而治的舉措,休養生息,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從而促進了人口的增長,B項正確;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排除C項;實行鹽鐵官營、專賣政策是在漢武帝時期,不能解釋漢高祖至漢武帝年間人口變化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圖所示為漢朝新型農業工具耬車(模型)。該工具主要被用于(
)A.耕地 B.播種 C.汲水 D.拔秧【答案】B【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所使用的播種工具是耬車,大大加快了播種速度,B項正確;耕地、汲水、拔秧都不是耬車的功能,排除ACD項。故選B項。13.如圖歷史漫畫簡明而形象地反映了東漢中后期的政治。由此直接導致()A.爆發農民起義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C.東漢走向滅亡 D.諸侯割據一方【答案】B【解析】據材料漫畫可知,宦官和皇帝一個陣營,太后和外戚一個陣營,兩者在爭奪權力,據所學可知,在東漢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其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出現外戚專權的現象。皇帝長大后,依賴心腹宦官奪取權力,從而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B項正確;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治黑暗,但沒有直接導致爆發農民起義,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互相爭奪權力,沒有直接導致東漢走向滅亡,排除C項;諸侯割據一方不是材料直接導致的,材料涉及的是對中央政權的爭奪,不是地方,排除D項。故選B項。14.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轄西域36國,都護府設在烏壘城。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材料主要說明(
)A.西域都護與漢朝皇帝地位平等 B.西域和中原往來密切C.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D.西漢時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答案】D【解析】公元前60年,漢代設置西域都護。主要職責是頒行漢朝的法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D項正確;西域都護是漢朝的地方機構,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西域都護的設置,與西域和中原往來密切無關,排除B項;題干未涉及絲綢之路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15.2023年,“智慧之光——中醫藥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按照“文明之鑰”“攝生之道”“靈蘭秘典”“器藥擷英”“傳承創新”分為5個單元。在該展覽中有一部重要著作,它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多種疾病的癥候。這部著作是(
)A.《傷寒雜病論》 B.《齊民要術》C.《九章算術》 D.《蘭亭集序》【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它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虛心向名醫求教,四處奔走,廣泛收集民間藥方,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著作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A項正確;《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與題干信息“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不符,排除B項;成書于東漢時期的數學名著《九章算術》,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與題干信息“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不符,排除C項;《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與題干信息“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6.佛教傳入中國后,相關的雕塑和繪畫作品大量涌現,龍門石窟、敦煌壁畫成為中國藝術的瑰寶,文學中也出現了大批以佛教為題材的作品。這說明佛教的傳入(
)A.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B.深受人民群眾喜愛C.推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 D.豐富了藝術內容和形式【答案】D【解析】據題干“佛教傳入中國后,相關的雕塑和繪畫作品大量涌現,龍門石窟、敦煌壁畫成為中國藝術的瑰寶,文學中也出現了大批以佛教為題材的作品。這說明佛教的傳入”和所學知識可知,佛教的傳入,對中國的雕塑、繪畫和文學創作產生深遠影響,豐富了中國藝術內容和形式,D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佛教文化對中國藝術的影響,沒有涉及到對儒學地位沖擊,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佛教文化對中國藝術的影響,沒有提到人民群眾,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佛教文化對中國藝術的影響,沒有提到對農業手工業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17.據《三國志》載:“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入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衛溫船隊最遠到達了(
)A.新羅 B.文萊 C.亶洲 D.夷洲【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D項正確;新羅是現在的朝鮮,排除A項;文萊在東南亞地區,衛溫船隊到達今臺灣地區,排除B項;亶洲島名,具體所指目前沒有定論,衛溫船隊到達的是夷洲,今臺灣地區,排除C項。故選D項。18.以下兩幅圖片分別是漢武帝時期和南北朝時期的農牧分界線圖。這兩幅圖中農牧分界線的變化說明(
)A.游牧業比農業發展得更快 B.北方少數民族內遷C.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發展 D.中外經濟交流加快【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根據圖片信息可知,南北朝時期的農牧分界線相比漢武帝時期的農牧分界線向南偏移,結合所學知識可判斷南移的原因是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內遷所造成的,B項正確;沒有農業和游牧業發展情況的對比,不能說明游牧業比農業發展得更快,排除A項;圖片反映的是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遷,導致游牧區擴大,不是說明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發展,排除C項;圖片反映的是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遷,導致游牧區擴大,與中外經濟交流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9.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山居賦》中提到了麻、粟、豆等,以及梨樹、棗樹、杏樹等。這些農林品種原種植在北方,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這些品種營養最豐富 B.南方農林技術最先進C.人口南遷和民族交融的影響 D.南方百姓愛吃水果【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這些農林品種原種植在北方,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和所學知識可知,東晉時期,由于北方戰亂,大量人口南遷,帶來了北方的農業技術和農作物品種。同時,南遷的人口與南方的原住民族之間發生了交融,促進了農業技術的發展和農作物品種的交流,使得原本在北方種植的農林品種也在南方得到種植,C項正確;這些北方農林品種的營養是否豐富,與它們出現在南方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在東晉時期,南方的農林技術并不一定比北方更先進,南方農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方人口的南遷和隨之而來的技術傳播,排除B項;南方百姓喜愛水果,并不是北方農林品種在南方種植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人口遷移和民族交融帶來的農業技術傳播,排除D項。故選C項。20.《魏書·序紀》記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這說明(
)A.少數民族對中原華夏的認同 B.學習中原先進制度C.各民族共同發展 D.少數民族實行分封制【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魏書·序紀》記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也認為他們是黃帝的子孫,說明了他們對中原華夏的認同,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少數民族對中原華夏的認同,并未涉及學習中原先進制度,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少數民族對中原華夏的認同,沒有反映出各民族共同發展,排除C項;材料只是說鮮卑族祖先受封北土,不能就此推斷少數民族實行分封制。并且在中國古代,分封制主要是中原王朝在特定時期實行的政治制度,不能簡單地因為這一處記載就認為少數民族實行分封制,排除D項。故選A項。21.歷史課上,老師正在講解一本北朝著作:“它介紹了選種、浸種和給水稻催芽等技術以及輪作和套種的經驗。在強調因地、因時制宜的同時……書中提出的綠肥輪作法,歐洲人直到19世紀30年代后才實行。”此著作應是(
)A.《氾勝之書》 B.《蘭亭集序》 C.《九章算術》 D.《齊民要術》【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北朝著作”“它介紹了選種、浸種和給水稻催芽等技術以及輪作和套種的經驗。在強調因地、因時制宜”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齊民要術》,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賈思勰主張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誤農時,D項正確;秦漢時期,農學有較大發展,代表性著作是《氾勝之書》,這部書總結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提出改良土壤、適度施肥、合理密植等農業生產方法。時間不符,排除A項;《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不是農書,排除B項;《九章算術》最晚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東漢以前的數學知識,內容包括解決實際問題的算術、代數、幾何等,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數學著作,不是農書,排除C項。故選D項。22.漢字作為中國人文字交流的工具,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但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人們越來越依賴電腦、手機等現代科技手段傳遞信息,弱化了書寫能力。某校書法興趣班的同學在學習了中國書法發展史時了解到,行書是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書寫流暢,不像草書那樣難認,也不想楷書那樣書寫緩慢。他們收集到王羲之《蘭亭集序》(臨摹),從該書法作品中可以知道行書的特征之一是(
)A.字形方扁,嚴實厚重 B.棱角分明,骨力遒勁C.簡潔明快,勢巧形密 D.方折峻麗,筆力勁健【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行書是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書寫流暢,不像草書那樣難認,也不想楷書那樣書寫緩慢”和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行書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體現了行書簡練明快,勢巧形密的特征,C項正確;字形方扁,嚴實厚重不符合行書簡練明快的特點,排除A項;柳公權的書法棱角分明,骨力遒勁;也可評價為“方折峻麗,筆力勁健”兩者與題干不符合,排除BD項。故選C項。23.公元234年諸葛亮逝世后,以劉禪為帝的蜀漢朝廷并未批準在成都給諸葛亮立祠。而兩晉統治者對諸葛亮十分推崇,這個時期成都也出現了孔明廟。清朝康熙年間則修繕重建了成都武侯祠。據此可知(
)A.蜀漢朝廷并不認可諸葛亮在三國鼎立時做的貢獻B.兩晉統治者修建孔明廟體現了其尊孔崇儒的政策C.歷史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朝代發展及統治需求相連D.歷史建筑的修葺彰顯了國家實力與政府治理水平【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以劉禪為帝的蜀漢朝廷并未批準在成都給諸葛亮立祠”可知,劉禪在諸葛完逝世后試圖消除諸葛亮在蜀漢的影響,提高皇帝的影響力,因此出于政治需要未批準在成都給諸葛亮立祠。諸葛亮體現的是忠君愛國思想,兩晉統治者和清朝統治者為了倡導忠君愛國思想,因此為諸葛亮立祠,這說明歷史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朝代發展及統治需求有關,C項正確;劉禪出于提高皇權的目的,未批準在成都給諸葛亮立祠,而非不認可其貢獻,排除A項;兩晉統治者修建孔明廟體現了其尊孔崇儒的政策,對題干信息概括不全,排除B項;是否為諸葛亮立祠與政治需要有關,與國家實力和政府治理水平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24.古代中國是農業大國,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因此人們迫切希望制定精確的歷法。以把握季節輪替、氣候變化的規律,指導農業生產,合理安排農事。而精確歷法的關鍵之一是精算圓周率。這是因為太陽、月亮等天體是沿著橢圓軌道周而復始地運行的。圓周率的準確計算對把握這些天體的運行規律有決定性作用。這說明圓周率的推算具有(
)A.實用性 B.創新性 C.繼承性 D.獨特性【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人們迫切希望制定精確的歷法。以把握季節輪替、氣候變化的規律,指導農業生產,合理安排農事。而精確歷法的關鍵之一是精算圓周率”可知,圓周率的精確研究有利于指導農業生產,說明了,其推算具有實用性,A項正確;材料強調圓周率與農業的關系,無法體現其創新性,排除B項;繼承性強調對前人成果的繼承,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項;材料強調圓周率能夠直接指導歷法的制定,間接指導農業生產,無法體現其獨特性,排除D項。故選A項。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25.經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閱讀下列有關農業方面的材料并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材料二: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奴。——《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西漢初年,人口減少,土地荒蕪,經濟殘破不堪。漢高祖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鄉務農,因戰亂、饑荒而成為奴婢者釋放為平民,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他的繼任者繼續注重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局面。到漢武帝時,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將地方的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新錢幣。材料四:江南之為國盛(國家最繁榮昌盛的地方)……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漁鹽杞梓之利,絲棉布帛之饒(富饒),覆衣天下。——《宋書》(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農業生產取得重大發展的主要原因。(2分)(2)材料二體現了商鞅變法的哪一項措施?(2分)(3)閱讀材料三,材料中漢高祖的統治措施被稱為什么政策?(2分)材料中的“第一個盛世局面”在歷史上稱為什么?(2分)漢武帝統一鑄造的新錢幣是什么?(2分)(4)材料四反映了江南地區什么歷史現象?(2分)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4分)【答案】(1)主要原因: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2分)(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分)(3)政策:休養生息政策。(2分)第一個盛世局面:文景之治。(2分)新錢幣:五銖錢。(2分)(4)現象:江南地區得到開發。(2分)原因: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社會安定;北方人口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下人民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答出兩點,4分)【解析】(1)原因:根據材料一“圖一鐵制農具”“圖二穿有鼻環的牛尊”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推動了農業的生產發展。(2)措施:根據材料二“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體現了商鞅變法的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的措施。(3)政策:根據材料三“西漢初年,人口減少,土地荒蕪,經濟殘破不堪。……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并結合所學可知,漢初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促使農業得到發展。由于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西漢建立之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百姓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大片田地荒蕪。當時連皇帝的馬車也配不齊毛色相同的四匹馬,有些將相出行時只能乘坐牛車,民眾得不到溫飽。如何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成為漢初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主張清靜無為,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盛世局面:據材料三“他的繼任者繼續注重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局面。”可知,文景時期,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口增長,人民生活安定。這一時期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新錢幣:據所學可知,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4)現象:據材料四“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漁鹽杞梓之利,絲棉布帛之饒(富饒),覆衣天下”可知,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同時,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社會安定,加上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統治者的重視,江南地區得到了迅速的開發。26.秦始皇和漢武帝在位期間,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鞏固和維護中國的統一格局,對后世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并回答下列問題。(20分)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狀一統也。”——《公羊傳?隱公元年》“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書董?仲舒傳》(1)根據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國古代國家理念。(2分)材料二
圖一秦朝的政治建制圖二漢朝的“推恩令”(2)材料二中圖一反映了秦朝實行的哪一政治制度?(2分)實施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據圖二,分析漢武帝實施“推恩令”的作用。(2分)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武帝下令:“……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鈦(一種刑罰)左趾,沒入其器物。”——《漢書食貨志》(3)據材料三指出,秦始皇和漢武帝分別在經濟上采取哪些措施?(4分)材料四
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制裁;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它的手段是利祿引誘。結果,秦始皇失敗了,漢武帝成功了。(4)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讀書”、漢武帝“要人民只讀一種書”從對儒家的態度來說是不同的,但是從目的上來說卻是相同的,請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中的不同和相同。(4分)(5)請結合上述材料,歸納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起到的共同作用。(4分)【答案】(1)大一統。(2分)(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2分)維護皇權。(2分)削弱王國勢力,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2分)(3)統一度量衡;鹽鐵官營。(4分)(4)不同:秦始皇打擊儒學;漢武帝推崇儒學。(2分)相同:思想文化專制。(2分)(5)都促進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4分)【解析】(1)“國家理念”,根據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狀一統也”“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概括得出:大一統的國家理念。(2)“政治制度”,依據材料二圖示可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目的”,依據所學知識得出:維護皇權。“作用”,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得出:削弱王國勢力,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3)“措施”,依據材料三信息“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得出:統一度量衡;依據材料信息“……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鈦(一種刑罰)左趾,沒入其器物”得出:鹽鐵官營。(4)“不同”,依據材料信息“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制裁;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它的手段是利祿引誘”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秦始皇打擊儒學;漢武帝推崇儒學。“相同”,依據所學知識從思想文化專制的角度分析。(5)“共同作用”,依據所學知識從都促進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的角度分析。27.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梁啟超《飲冰室合集》(1)根據材料一,指出華夏民族的形成有何特點?(2分)被后人尊崇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誰?(2分)材料二:盡管這一時期社會動蕩,兼并戰爭不斷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但也促進了中原各地區……與周邊族群的交流與融合,為秦漢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珠寶貨品采購合同協議
- 特約代理商合同協議
- 物資搬遷協議合同書范本
- 瑜伽館次卡合同協議
- 牽頭方合同協議
- 現金混凝土合同協議
- 電子檔車庫轉讓合同協議
- 豬頭肉采購合同協議
- 電纜遷移設計合同協議
- 瓷磚展架采購合同協議
- 亞低溫的治療與護理
- 危險化學品企業設備完整性 第2部分 技術實施指南 編制說明
- 防高墜自查自糾臺賬
- GB/T 4437.1-2023鋁及鋁合金熱擠壓管第1部分:無縫圓管
- 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額 zya1-31-2015
- 《高等數學下冊》(資料全集)
- 奢侈品買賣協議書范本
- 抖音賬號運營服務投標方案
- 《新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閱讀》Values Behind Sayings
- 風電項目開發前期工作流程
- 勞動保障部《關于勞動合同制職工工齡計算問題的復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