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36 生物與環境(原卷版)_第1頁
專題36 生物與環境(原卷版)_第2頁
專題36 生物與環境(原卷版)_第3頁
專題36 生物與環境(原卷版)_第4頁
專題36 生物與環境(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制勝2021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重難點全揭秘專題36生物與環境考點一、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1.①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環境中影響生物分布、形態和生理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陽光:光對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著決定作用;光能影響動物的繁殖和活動時間。溫度:溫度對生物分布有重要作用;溫度影響生物的生長和發育。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②生物之間的關系種內關系包括種內互助(如螞蟻、蜜蜂等)和種內斗爭(如農田中相鄰的水稻爭奪陽光、水分等)。種間關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等。互利共生競爭捕食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物適應環境的普遍性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形態、結構與環境相適應;生理特征與環境相適應。動物對環境的適應:形態、結構、生理、行為的適應。保護色:動物體色→背景色彩(相似)生物適應化境的相對性含義: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只是一定程度的適應,并非絕對適應,更非永久適應。原因:遺傳物質的穩定性與環境條件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考點二、種群1.種群定義:生活在一定區域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稱為種群。(1)生物特征: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2)種群的特征具有種群密度、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生物種群中增加(或減少)生物個體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種群密度=生物個體數/種群生存的面積(或體積);性別比(%)=男性人數/女性人數×100%;出生率=新個體數/種群個體總數×100‰;死亡率=死亡個體數/種群個體總數×1000‰。考點三、生物群落1.群落定義:在一定生活環境種的所有生物種群就組成了一個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簡稱為群落。生物特征:一定區域內的全部生物種群,即區域內的全部生物。關系:群落中各生物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相互關系:有食物關系、棲息和寄生關系、繁殖關系等,其中食物關系最主要。生物分布特點:垂直分布: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苔蘚地衣層。2.植被定義: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的所有植物的總和,稱為植物群落。覆蓋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稱為植被。生物特征:一定區域內的全部植物。(2)類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植物。3.破壞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氣候變化異常、動植物資源枯竭等。4.生物不斷進化,以適應環境。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如保護色、擬態等。5.生物間關系:互惠,如花與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地衣;競爭,如水稻與雜草;捕食,如鳥吃蟲;寄生,如蛔蟲寄生于人體內、莬絲子、考點四、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1.組成:一個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組成了一個生態系統。2.生態系統的成分:①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包括太陽能、熱能、水、空氣和土壤等;②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主要是指綠色植物,是消費者、分解者的能量來源,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消費者是各種動物,草食動物被稱為初級消費者,肉食動物被稱為次級消費者。分解者主要包括細菌、真菌、某些原生動物和腐食動物如蚯蚓等。物質、能量循環中起著轉化的作用。(把有機物轉化成無機物,為生產者提供原料)。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上部,總厚度大約20千米,但是,絕大多數的生物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這一薄層當中。4.食物鏈和食物網。(1)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通過食物形成聯系——食物鏈。生產者→初級消費者(草食動物)→次級消費者(肉食動物)→三級消費者(大型肉食動物)。舉例:草→鼠→蛇→鷹。功能: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流通的渠道。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很多條食物鏈連接交叉,形成一種網狀聯系——叫食物網。功能: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變化規律:a、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漸減少的,即食物網中下一級的生物只能獲得上一級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有害物質逐級積累。b、在生態系統中物質流動的特點:循環不息。注意:①生態系統中消費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間接來自綠色植物——生產者。②生態系統中所需的能量最終來源于太陽能。=3\*GB3③在食物鏈中不包含分解者5.固氮途徑有:雷電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考點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生態系統不斷變化發展,他發展到一定階段,他的結構和功能通過一定的調節作用而保持相對的穩定,生態系統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動態穩定)2.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原因: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復雜,生物種類越多,自動調節平衡的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就越穩定。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破壞(1).破壞原因:超過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平衡遭破壞。(2).破壞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①自然因素: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臺風等。②人為因素: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以及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等。③人為因素可以導致自然因素的強化或弱化。4.為了保護自然資源,特別是保護珍稀動、植物常設立自然保護區。考向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例題1、(2020七上·江北期中)下列所描述的生命現象與其實例不符的是(

)A.

生物的生命活動需要營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B.

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朵朵葵花向太陽

C.

生物能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蜻蜓點水

D.

生物能生長繁殖——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例題2、(2020七下·吳興期末)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這種適應表現在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等各方面,否則會被自然界淘汰。如蝗蟲有外骨骼適應陸地干旱的環境,鳥骨骼中空適應飛行生活。下列關于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說法錯誤的是(

)A.

胎生動物的卵細胞相對卵生動物較大,含養料更多,有利于胚胎發育

B.

風媒花的花粉輕而多,有利于利用風力傳播

C.

精子細胞有長長的尾,有利于游動

D.

很多果實發育成熟后,果皮的顏色變得鮮艷、果肉變軟,并散發出香味,能吸引動物來食用,利于種子在自然界中散播例題3、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特點來回答下列問題:(1)在炎熱缺水的沙漠中生活的駱駝,尿液非常少,當體溫升高到46℃的時候才會出汗,這是對沙漠________的適應。(2)蓮的根狀莖和葉柄都有發達并相通的氣腔,這是對在________生活的適應。(3)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達到60mm,這是對________的環境的適應。(4)旗形樹,其樹冠像一面旗幟,這是對自然環境中________的適應。以上事實都說明生活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這說明________是普遍存在的。例題4、(2018七上·寧波期中)請將下列生物的特征與適應現象進行搭配,將字母填入相應的空格內。①保護色________;②擬態________

;③警戒色________。A.有些毒蛇的體表有色彩斑斕的花紋;B.蘭花螳螂的外形像一朵盛開的的蘭花C.鯽魚背部顏色較深,腹部顏色淺;D.蜜蜂腹部有黑黃相間的環紋E.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換上了白毛。考向二、種群和群落例題1、(2020·溫州模擬)溫州泰順烏巖嶺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珍稀瀕危嗚類黃腹角雉,還有一級保護動物云豹等共8種。保護區內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有南方紅豆杉、莼菜等4種。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云豹的胚胎發育方式是胎生

B.

黃腹角雉和紅豆杉的細胞都有細胞壁

C.

自然保護區內所有的生物是一個種群

D.

整個自大然保護區就是一個群落例題2、(2020·寧波模擬)香港首次在汀角紅樹林發現樹棲蟹,取名“汀角攀樹蟹”(如圖),為全球新品種。下列對于汀角攀樹蟹的認識錯誤的是(

)A.

在生物分類中,它屬于無脊椎動物

B.

在生態系統成分中,它屬于消費者

C.

該紅樹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樹蟹構成一個群落

D.

汀角攀樹蟹的棲樹習性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例題3、(2019·杭州模擬)“西湖鴛鴦也有身份證啦”!據報道,2018年6月,工作人員為西湖鴛鴦戴上能辨識身份的腳環和GPS衛星跟蹤儀,以便實時掌握鴛鴦在西湖水域的活動規律。(1)甲圖中的雄鴛鴦羽毛鮮艷,極易辨認,這種性狀是由________決定的。(2)乙圖表示青蛙與鴛鴦的特征關系,陰影部分表示

(填字母)。A.體內受精B.體溫恒定C.體表裸露D.有脊椎骨(3)西湖水域中的所有鴛鴦可以看作是一個________(選填“種群”或“群落”)。(4)繁殖季節鴛鴦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有時會到水域附近的水稻田里覓食,如稻葉上的蝸牛。據此寫出有關的一條食物鏈________

。考向三、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例題1、下列圖中可表示在食物網中,草與食草昆蟲關系的是(縱軸為種群個體數,橫軸為時間)(

)A.

B.

C.

D.

例題2、(2020·杭州模擬)如圖一表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全過程,圖二表示某海島生態系統食物網,圖三表示某食物鏈中三種生物體內所含有機物的直方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在圖一中,甲乙丙丁里代表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的是甲

B.

圖二所示的食物網中,海藻中的能量通過3條食物鏈傳遞給大黃魚

C.

圖三中A,B,C構成了圖二中含海龜的一條食物鏈,其中C代表海龜

D.

圖二中的動物生殖方式是體內受精,胚胎發育方式為卵生例題3、(2020七下·慈溪期中)水晶球樣的生態球(如圖)常作為家庭擺設,該球密封,內裝有水、2一3條小魚,底部有泥沙,并生長著一些水藻。妙在小魚、水藻都是活的。下列關于生態球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該生態球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水草

B.

該生態球與外界隔絕,所以小魚、水藻一直能繁衍下去

C.

該生態球必須放在有光照的地方才能使小魚、水藻存活

D.

該生態球食物鏈簡單,較易遭到破壞例題4、(2020七下·余姚期末)如圖為某森林生態系統的食物網。據圖回答:(1)該食物網中共有________條食物鏈。(2)若其中的鷹、蛇、狐等受到保護,則________的數量會減少。(3)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其組成成分中還缺少分解者和________。1.(2020八上·柯橋月考)不同水分條件下的生命體為適應當地水分供給特點,往往會形成特定的行為特點和生理結構特點,下列哪項是由于長期生活在水分過多的環境而引起的?(

)A.

仙人掌的葉刺

B.

駱駝的駝峰

C.

熱帶植物樹莖上長出“氣根”

D.

昆蟲表面的外骨骼2.(2020七上·江北期中)棉紅鈴蟲成蛹前結繭保護自身,以抵御不良環境,這是一種保護性適應。但當環境條件有變化時,如金小峰前來產卵,結果就成了“作繭自縛”,原來的適應變得極不適應了。棉紅鈴蟲的“作繭自縛”和下列何種現象體現同一原理(

)A.

非洲肺魚在干旱季節夏眠

B.

響尾蛇遇到敵害時尾部發出響聲

C.

雷鳥在降雪前換上白色的羽毛

D.

震動枝條,竹節蟲跌落僵直不動3.(2020七上·海曙月考)無毒蛇體表有著與有毒蛇相似的花紋,這種現象屬于(

)A.

保護色

B.

擬態

C.

警戒色

D.

模仿4.如圖是生長在美洲沙漠中的仙人掌科植物甲和生長在非洲沙漠中的大戟科植物乙。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A.

甲、乙都有綠色肉質主干,有利于儲存水分和進行光合作用

B.

甲、乙都沒有寬大的葉,有利于降低蒸騰作用保存水分

C.

甲、乙形態結構的差異是同種植物適應不同地域環境的結果

D.

環境中影響甲、乙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5.(2019七上·蕭山期末)生物學的基本觀點之一就是“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有一定的結構必然有與之相對應的功能存在下列說法中不能體現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是(

)A.

魚的流線型身體可以減少運動時水的阻力

B.

鯨魚的肺通過進化后已適應水生生活

C.

駱駝的駝峰和寬大的腳掌可以適應在沙漠較長時間生活

D.

鳥類有些骨骼中空以減輕體重6.(2020·鎮海模擬)寧波植物園聚焦打造“最美賞花勝地”,滿足了游客“春賞薔薇夏品蓮、秋看金桂冬探梅”的游覽需求。下列關于園中薔薇、蓮花、金桂、冬梅的說法錯誤的是(

)A.

通過嫁接可以使同一株薔薇上開不同顏色的花

B.

池塘里所有蓮花是一個生物群落

C.

花圃里的金桂是被子植物

D.

盛開的梅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7.(2020·麗水模擬)下列各項敘述中,屬于種群的是(

)A.

人體內全部的微生物

B.

校園里所有的植物

C.

一個池塘里所有的草魚

D.

一塊水稻田里的所有蝌蚪8.(2020七上·鎮海期末)下列關于物種的敘述,錯誤的是(

)A.

能相互交配并能產生后代的兩個生物一定屬于同一物種

B.

全世界所有的人在生物學上屬于同一物種

C.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D.

白貓和黑貓體現了同種生物間也會存在差異9.(2020九上·玉環期末)據報道:今年漩門灣濕地公園又迎來一批新“客人”三只小白額雁。這也是首次有白額雁來玉環越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白額雁的到來能增強濕地公園自動調節能力

B.

白額雁及其棲息環境共同構成一個群落

C.

三只白額雁數量太少所以不能成為一個種群

D.

白額雁在濕地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10.(2020九上·黃巖期末)某科研機構利用遙感衛星長期監控一個生態系統的演變。圖中不同形狀或顏色的點表示不同的物種,點的疏密表示單位面積上種群個體數量的多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距今25年前,該生態系統中共有11個種群

B.

距今25年前,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比現在更強

C.

近25年來,該生態系統種群個體數量不斷增加但物種數量不變

D.

近25年來,該生態系統所有生產者合成有機物的總量大于自身分解有機物的總量11.(2019七下·慈溪期末)①生活在一塊稻田中的所有生物;②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③森林里的所有獼猴。上述組合分別屬于(

)A.

種群

群落

生態系統

B.

種群

生態系統

群落

C.

群落

生態

系統

種群

D.

生態系統

群落

種群12.(2020七下·奉化期末)如圖是一種農田生態系統模式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該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最終來自太陽能

B.

作為分解者的微生物主要是指細菌和真菌

C.

因該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簡單,故自動調節能力較弱。

D.

圖中的食物鏈可表示為:水稻→雜草→昆蟲→鴨13.(2020七下·鄞州期末)在一個由水稻、蝗蟲、青蛙組成的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中,如果將青蛙殺光,蝗蟲的數量變化可以用下列曲線圖中的哪一個來表示(

)A.

B.

C.

D.

14.(2020·上城模擬)如圖是生活在高山上的鷹、鼬、鼠、小麥,有關圖示敘述正確的是(

)A.

該圖可以表示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流動

B.

該食物鏈的起點是鼠

C.

流經該食物網的總能量是照射在小麥上的太陽能

D.

該圖只需增加非生物的物質即可表示完整的生態系統A15.(2020七下·慈溪期中)在一個養分充足的淡水湖中,有很多綠藻,使得這一水域出現了一定的污染。已知湖中有這樣的一條食物鏈:藻類→浮游動物一吃浮游動物的魚類→肉食性魚類。在下列方法中,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大量減少這些藻類的是(

)A.

除去吃浮游動物的魚類

B.

大量引入肉食性魚類

C.

完全除去肉食性魚類

D.

大量引入吃浮游動物的魚類16.(2019七下·余姚期末)克株,是一種原生在日本的觀賞植物,其花美麗迷人,并且還能發出甜甜的葡萄酒的香氣。后來,它以觀賞性植物的身份出現在了美國。再后來,由于克株生長快,并能在極其惡劣的土壤條件下生長,適應性極強,還是優良的綠肥和飼料,美國便開始在其國內大規模推廣。始料不及的是,由于克株的大量繁殖,給當地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當年致力于研究培育克株的聯邦農業部門,來了一個180°的大轉彎:開始研究如何控制和消除克株,于是美國又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清除克株運動,并為之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根據以上的小資料,下列有關分析中正確的是(

)A.

人類不是生物圈的成員,所以不能對生物圈產生任何影響

B.

人類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任意利用和改造自然

C.

人類作為生物圈的一分子,人類的活動必須遵循生態規律

D.

人類只可以利用自然,但不能改造自然17.(2019·寧波模擬)現有一些常見的微生物:①酵母菌②乳酸菌③衣藻④流感病毒,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從生態系統的成分看,①②是分解者,③是生產者

B.

從生物的分類看,①②屬于真菌,③屬于植物

C.

從新陳代謝過程看,①②異養型,③④是自養型

D.

從結構和成分看,①②③具有成型的細胞核,④不具有細胞結構18.(2019·杭州模擬)近年來我國各地連續爆發柑橘大實蠅(如圖)疫情,大實蠅產卵于柑橘幼果中,孵化后幼蟲在果實內部穿食瓢瓣,常使果實未熟先黃,并使果實嚴重腐爛而失去食用價值。以蛹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越冬蛹于翌年4月下旬開始羽化出土,成蟲具有較強的近距離遷飛能力,下列有關大實蠅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大實蠅是一種寄生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成分中屬消費者

B.

大實蠅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

C.

冬、春兩季通過翻土滅踴可有效減輕大實蠅疫情

D.

大量引進大實蠅的天敵,可大大增強這片柑橘林的穩定性19.(2019·秀洲模擬)某草原生態系統中生活著狐、蛇、鷹等多種生物。圖1是該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簡圖,圖2中的甲、乙、丙各表示植物、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三類生物中的一類。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圖1方框中的生物可能是老虎

B.

圖2中乙對應的生物類別是植物

C.

若人類大量捕殺鷹,短時間內蛇會減少

D.

植物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20.(2019·溫州模擬)榕樹是溫州的市樹。榕樹樹枝上會生長出許多褐色的“氣根”,一直垂到地面。(1)溫州市所有的榕樹可以看作一個________。(2)在潮濕的環境中,榕樹枝上的氣根,能夠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和氧氣,有些氣根能扎入土壤中支撐古樹。上述現象是生物對環境的________。21.(2018七上·寧波月考)“萬物生長靠太陽”、“魚兒離不開水”等民間諺語,體現了生物的生存必須________環境;鯨是哺乳動物,但是,它的體形卻像魚,四肢變為鰭狀,這說明生物能________環境;茂密的森林中,空氣遠比喧鬧的城市清潔、新鮮、濕潤,這說明生物的生活能________環境。22.(2020·舟山)如圖是上世紀30年代在普陀山上發現的普陀鵝耳櫪,它是當時世界上僅有的一株野生普陀鵝耳櫪。普陀鵝耳櫪是雌雄同株,因它的雌花和雄花不同時成熟,授粉幾率很低,即便成功結果,種子也很難萌發。(1)從2000年開始,有關部門對該樹種的繁育進行了持續研究,采用扦插、嫁接等________生殖方式,使子代規模不斷擴大。從生態學角度分析,目前普陀山上所有的普陀鵝耳櫪屬于一個________。(2)2011年,科學家將普陀鵝耳櫪的種子放進了“天宮一號”,對其進行太空育種試驗,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誘變作用,使種子細胞中的基因發生________,再返回地面培育。23.(2020·永嘉模擬)

2020年1月22日,我縣楠溪江水域發現中華秋沙鴨棲息覓食,中華秋沙鴨是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數量極其稀少,屬于比揚子鱷還稀少的國際瀕危動物,有鳥類中“大熊貓”之稱。(1)為了保護中華秋沙鴨,我國建立了黑龍江碧水自然保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