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五校聯盟2025屆高三12月聯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浙江省五校聯盟2025屆高三12月聯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浙江省五校聯盟2025屆高三12月聯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浙江省五校聯盟2025屆高三12月聯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浙江省五校聯盟2025屆高三12月聯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五校聯盟2025屆高三12月聯考歷史試題考生須知:1.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學校、班級、姓名、試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卷。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遺址出現了男女合葬墓。其中一個墓葬中,男性遺體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則在一旁擴出的一個小長方坑中。在另外三座墓葬中,多數隨葬品偏于男性一側。這折射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處于A.母系氏族社會時期B.父系氏族社會時期C.奴隸制國家形態D.國家的初始形態2.“羌”作為族群稱號,最早出現在商代甲骨文中,后逐漸成為中原人對西方“異族”的一個概念。某歷史學者指出,從商朝到漢晉,中原人心目中“羌”的概念發生了向西的漂移。觀察下圖,“羌”的概念向西漂移反映了A.華夏邊緣不斷擴展B.少數民族逐漸西遷C.華夷之辨的觀念強化D.周邊地區落后于中原3.張湯和張敞是西漢時期的能吏。下表對二人的記載反映出當時《漢書·張湯傳》“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平亭疑法。”《漢書·張敞傳》“敞本治《春秋》,以經術自輔,其政頗雜儒雅,往往表賢顯善,不醇(醇:專的意思)用誅罰……朝廷每有大議,引古今,處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數從之。”A儒法學說實現合流B儒家經義影響司法實踐C.中華法系得以確立D.法律制定源于儒家經書4明道二年(1033年),歐陽修在《上范司諫書》中寫道:“諫官雖卑,與宰相等。……坐乎廟堂之上,與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立于殿陛之前,與天子爭是非者,諫官也。宰相尊,行其道;諫官卑,行其言。言行,道亦行也。”由此可見,歐陽修主張A.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B.諫官與宰相地位平等C.積極發揮諫官的作用D.建立臺諫合一的制度5.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省試中優勢明顯,后來朝廷對北方五路特別保留省試錄取名額。明朝朝廷則實行南北中卷制度,按地域分配會試錄取人數。以上舉措旨在A.加強統治的穩定性B.促進全國尚學風氣的形成C.完善人才選拔制度D.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壟斷6.《明夷待訪錄·田制》中寫到:“有明自漕糧而外,盡數折銀……天下之銀既竭,兇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豐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為銀,則仍不足以上供也,無乃使民歲歲皆兇年乎。”作者旨在說明,賦役征銀A.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B.造成了銀荒谷賤局面C.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D.加重了百姓經濟負擔71920年,《勞動界》雜志在上海創刊,發表了《打破現狀才有進步》、《一個工人的宣言》、《勞動者與社會主義》、《工人如何對付米貴?》等文章。據此可知,該雜志意在A.提高工人的階級覺悟B.宣揚民主與科學C.改善工人的經濟狀況D.推動國民大革命8.2000年10月12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2000年部長級會議”通過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宣言》指出:“(我們)回顧了非洲國家和人民為爭取獨立所進行的英勇斗爭以及獨立后為發展國民經濟所作的寶貴努力,注意到目前非洲國家和非洲大陸整體的發展進程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為此A.中國推動金磚合作機制,吸收南非加入并成立新開發銀行B.中國提出“親誠惠容”理念,加強與非洲國家的團結合作C.第一次泛非會議召開并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D.非洲國家需要化解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的挑戰9國徽是國家的象征,往往帶有該國歷史元素,也是不同文明成果的映射。某國國徽的中央繪有石頭城遺址圖案和捻角羚,有關這一國徽中的石頭城遺址,說法正確的是A.是班圖人創造的文明成就B.位于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C.曾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D.是印第安文明的一部分10.1493年,羅馬教皇在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地方,從北極到南極畫一條分界線,史稱“教皇子午線”。一年后,西、葡兩國將這條線向西移動了270里格。“教皇子午線”的劃定A.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B.解決了西葡殖民地的爭奪C.加速了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化D.鞏固了教皇至高無上地位11.18世紀中期,一位歐洲學者說過,“一個時代如果能孕育出偉大的哲學家和政治家、著名將軍和詩人,通常也擁有大量熟練的紡織工人和造船工人。我們很難想象,一個能造出精美毛呢的國家會不了解天文學,會忽視倫理學。各門藝術都受到時代精神的感召,人類心靈一旦從昏睡中蘇醒,開動起來,就會四面出擊,帶來藝術和科學的改良。”由此可知,該學者意在A.說明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B.強調文明各要素間的互動C.勾勒十八世紀的時代精神D.提出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12.下表呈現了歐美大國1890-1913年的人口變化。這一時期歐美大國的人口變化主要源于表歐美大國總人口(1890-1913)(單位:百萬人)國別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俄國116.8135.6159.3175.1美國62.675.991.997.3德國49.25664.566.9奧匈帝國42.646.750.852.1法國38.338.939.539.7英國37.441.144.945.6意大利3032.234.435.1A.社會保障體系建立B.工業革命的進展C.現代醫療體系建立D.城市化進程推動13.列寧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稱:“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對這段話的解讀不準確的是A.體現出實事求是的作風B.表明恢復市場作用的必要性C.基于余糧收集制的反思D.否定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價值14.二戰后期,就如何重建戰后世界經濟,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提出建立“聯合國外匯穩定基金”的方案,規定各國必須繳納資金以建立這一基石,各國發言權和投票權取決于繳納資金份額的多少。而英國財政部顧問和經濟學家凱恩斯則主張建立“國際清算同盟”,聯盟采取透支的方式提供信貸,各國在清算同盟中所承擔的份額,以二戰前三年平均貿易額計算,不需要繳納現金。由此可知A.美國傾向現金交易B.英國主張信貸消費C.美英關系即將破裂D.美英爭奪金融主導15.2017年,一位流亡比利時的敘利亞畫家在布魯塞爾展出個人作品。他將各國政要繪制成難民形象,稱作品“以自己的戰爭經歷為驅動力,探索身份與權力的轉移”。以下是部分展覽作品,對展覽主題解讀不正確的是A.難民人權亟待保障B.力促國際合作C.難民問題任重道遠D.加強集體安全二、選擇題Ⅱ(本神墻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3分,共1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6.開元年間編纂的《唐六典》曾記載“百戶為里,五里為鄉”。日本僧人圓仁于9世紀入唐求法,在山東沿海至山西五臺山的沿途中,他記載了數百個以地域和姓氏為名的村落,卻鮮有提及“里”者。出現上述變化的原因可能是A.租庸調制的長期推行B.賦稅征收對象的調整C.基層行政機構的調整D.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17.張之洞(1837—1909)晚年撰述《勸學篇》總結“中體西用”思想。《勸學篇》后出英文版,易名為《中國唯一的希望》。他在另一著述中記述:“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頑固益深。春,僉壬(即奸人)伺隙,邪說遂張,乃著《勸學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會通中西,權衡新舊。有人以此書進呈,奉旨頒行天下,秋間果有巨變。”應是A.戊戌B.庚子C.辛丑D.辛亥18.下圖為1953—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某項數據的統計圖。該統計圖最有可能反映了這一時期A.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地區占比B.中國人口分布的地區占比C.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地區占比D.中國新生兒人口分布的地區占比19.1602年,荷蘭的大商人集股組成海外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下列有關該公司說法正確的是①它從伊麗莎白女王處得到了15年獨占東印度貿易的特權②它有權代表國會對外宣戰和招募軍隊③它從葡萄牙手中奪得非洲好望角和東南亞的爪哇等地④它主要通過壟斷貿易獲利,推動了資本的原始積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0.自19世紀中葉起,歐洲出現了一批致力于振興本國民族音樂的藝術家。主要作品如下表。這些作品揭示的時代主題不包括國別音樂家主要作品波蘭肖邦流亡巴黎時聽聞華沙起義失敗,創作《革命練習曲》匈牙利李斯特在巴黎深造后,創造《匈牙利英雄進行曲》《匈牙利民族曲調》捷克斯美塔那受李斯特影響創作《我的祖國》挪威諾爾德拉克創作《是的,我們愛我們的國家》,后來成為挪威國歌A.向民族國家轉型B.工業革命C.自由民主獨立D.歌頌革命21.二戰后對德國領土的處置是戰后世界秩序的重要安排之一。觀察右圖,下列對戰后德國領土處置的說法正確的是A.分區占領原則由美蘇英首腦在舊金山會議決定B.②④與①接壤處的柏林墻成為冷戰的標志C.這一分區占領主要基于美蘇地緣政治的爭奪D.這一分區占領安排成為戰后德國分裂的根源非選擇題部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22.諾貝爾科學獎不僅僅是對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褒獎,激勵著科學家們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也是反映人類科學發展歷程的一面鏡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1809年,洪堡受命于普魯士國王開始籌辦柏林大學。他強調,德國大學應有別于其他歐洲高校,要在管理和學術上保持自主性,鼓勵大學教師和學生不為俗務干擾,完全潛心于科學。1826年,李比希在德國吉森大學改革化學實驗教學,實驗室空間大、儀器齊全和復合型“教學—操作—觀摩”模式使其成為現代實驗室母版,化學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也被德國化工企業轉化為商業價值。從柏林大學創立到一戰結束,德國創造的重大科技成果數高達279項。20世紀早期,德國的諾貝爾科學獎獲獎者基本擔任過大學教授。至于美國,19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青年赴德留學達到最高潮。他們回國執教后,把德國最先進的學術思想帶進了美國大學。——摘編自周程“諾貝爾科學獎與20世紀科學”課程紀要材料二材料三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集中涌現,引發鏈式變革。……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2024年6月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大會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講話(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近代德國大學的特點,并簡要分析20世紀早期德國在諾貝爾科學獎方面表現突出的主要原因。(5分)(2)閱讀材料二,若要對諾貝爾科學獎百廿獲獎史進行分期研究,提出你的分期建議及理由。結合所學,簡述圖中美國獲獎數大幅提升的成因。(8分)(3)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列舉兩項新時代以來中國在航空航天技術領域的重大成就。綜合三則材料和所學,談談你對中國科技崛起的認識。(5分)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材料林肯上任后,任命蒲安臣為駐華公使。蒲安臣對中國官員行事溫和,還向總理衙門引薦丁韙良。總理衙門對外交形勢也深刻認識到“知己知彼,必須要派人出去”。1868年,蒲安臣的駐華公使任期結束,總理衙門特任蒲安臣為“洋欽差”,率中國使團訪美。1868年6月,蒲安臣使團到達紐約。蒲安臣發表演講說:“過去幾年內,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比中華帝國取得了更大的進步。……有人說,西方應該聯合迫使中國改革。我希望中國被平等對待,并且平等對待所有國家。她樂意邀請你們的商人,邀請你們的傳教士,可以在每一個山頭都樹起閃耀的十字架。”演講結束后,在場美國人高呼“繼續講下去”。后來,蒲安臣代表中國政府同美國簽署了一份條約,其中一項條款是有關留學教育的內容。——摘編自王元崇《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1784-191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評析蒲安臣使團的美國之行。(8分)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英文詞匯“?nvolut?on”,一譯“內卷化”一譯“過密化”。20世紀80年代,黃宗智在研究中國華北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小農經濟中借用并發展了這一概念。他認為,在人多地少的客觀環境下,明清時期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棉花—紗—布經濟模式是農業內卷化最好的例子。在這一模式中,棉農們以18倍的按畝勞動投入來獲取僅數倍于每畝水稻收益的回報,完全消滅了之前還可以看到的一些較大規模的依賴雇工的農場。——摘編自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等材料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農業變革可謂新的“隱性農業革命”。在1980年到2010年的三十年間,中國農業總產值達到之前的600%,也就是說,平均每年增長速度約為6%。這是一個非常激烈的變化,也是一個與歷史相比很不一樣的變化。首先,其增長率要遠遠超過之前的農業革命,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動力十分不同。新的中國農業革命主要是由中國人食物消費的轉化所推動的。中國大陸的食物消費比正在從傳統的“8:1:1的糧食蔬菜:肉食結構”轉向城市上層階級以及臺灣、香港等較富裕地區的“4:3:3模型”。之前的歐美農業革命不是由食物消費革命所推動的,而主要是來自某種新的投入而提高了一些農作物的產量。…一摘編自黃宗智《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1980-2010)》(1)依據材料一,概括明清中國農業內卷化的表現。結合所學,分析促成明清長江三角洲地區農業內卷化的主要因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從動力角度指出1980年代以來的中國農業革命與20世紀中后期以來歐美農業革命的不同,并分析1980年代以來中國實現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制度和政策因素。(8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25年,孫中山逝世,生前希望“歸葬(南京)紫金山”。國民黨人著手構想中山陵設計,認為中山陵應簡樸莊嚴,對公眾開放,有游人休憩的功能。隨后成立的葬事籌備處向國內外征集陵園設計方案,刊登《陵墓懸獎征求圖案條例》(下稱《條例》)。最終在1925年9月,中國建筑師呂彥直的方案獲得頭獎。前文《條例》如下:(1)祭堂圖案須采用中國古式而含有特殊與紀念之性質者,……特創新格亦可。(2)墓之建筑……惟茍采用西式,不可與祭堂建筑太相懸殊。……(5)……惟為永久計,一切建筑均用堅固石料與鋼筋三合土,不用磚木之類。……材料二綜合運用材料,以籌備處的立場,面向公眾,為頭獎方案撰寫頒獎詞。(12分)(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說明獲選理由,寄寓落成愿景,用現代文寫作)2025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模擬卷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選擇題Ⅰ(每題2分)題號l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ABCADAAACBBDDD選擇題Ⅱ(每題3分)題號161718192021答案DAABBC非選擇題22.(1)特點:教學與研究合一;管理與學術自主;重視研究成果的商業轉化。(任2點2分)表現突出的原因:德國近代大學教育的成功;政府重視支持教育和科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需求推動(大企業對基礎研究的資助)。(3分)(2)示例1:以二戰為界。諾貝爾獎的獲獎重鎮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同期也伴隨著日本的異軍突起。示例2:分為3段:①20世紀早期德國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獨占鰲頭;②二戰以來美國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遙遙領先;③21世紀初期日本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出現明顯上升。(共4分。有分段給1分。三大諾獎中心3個3分,即德國(歐洲)、美國和日本。)原因:二戰期間戰爭需求的刺激;知識精英移民美國(猶太知識精英移民美國);二戰后美國經濟實力強大;冷戰軍備競賽的推動;政府重視科技發展;政府推出吸引人才的移民政策(任4點4分)(3)成就:自主研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研發生產國產大飛機C919。(任2點2分)認識:科技崛起是綜合國力增強的重要體現,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什么”層面1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亦可。)堅持科教興國戰略,推進教育和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鼓勵大學、研究所與企業合作;認識科研突破的長期性,支持科學家長期研究;尊重保障科研機構的自主性;加大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支持(可用材料三中的“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替換);積極建設一流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所;加強科研的國際交流合作。(“怎么做”層面任2點2分)23.觀點:蒲安臣使團推動西方認識中國,具有進步性,但不能改變中國與列強間的不平等關系,時代局限不可避免。(有辯證性且對其中一方面有解釋,1分)背景:兩次鴉片戰爭加劇中國的民族危機(或在此基礎上繼續寫“戰爭結束后中外關系有所緩和”);洋務運動推動中國早期近代化;國際法被正式介紹到中國后,中國急欲學習更多國際法知識(或《萬國公法》刊行,國際法被正式介紹到中國)(3點3分)進步性:推動中美交流(推動西方認識中國);開啟中國學生留美計劃;推動近代中國外交事業(任2點2分)局限:有助于美國對華商品輸出和傳教(有助于美國對華經濟和文化侵略);無法真正實現中國與西方的平等外交(2點2分)24.(1)表現:單位土地的勞動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農業生產高投入,低回報);農業生產方式未發生革命性變化(或未形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受阻礙、農業有增長沒發展)(2分)因素:·社會環境穩定;高產糧食作物傳入大幅提高糧食產量;攤丁入畝等賦役制度改革帶來人口增長;國土資源及地力有限(即對“人多地少”的解釋,任2點2分。寫“人多地少”也給2分)。·農業生產技術沒有革命性發展;小農經濟占絕對主導;君主專制日益強化(任2點2分)。(2)不同:中國動力:食物消費結構的轉化(“食物消費革命”亦可,1分)歐美動力:農業機械化;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有突破性進展。(任3點3分,寫“第三次科技革命”給1分)政策和制度因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業稅取消;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實施脫貧攻堅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逐步建立。(任4點4分)25.【參考示例】頭獎方案詮釋中西會通和共和精神(2分)呂彥直先生的方案在建筑風格和精神上別具巧思,又創新陵墓功能,凸顯中山先生的宏大人格。(1分)具體獲獎理由如下:建筑風格方面,設中式牌坊,墓碑底座雕有蓮瓣和波浪等紋飾,祭堂兩側樹立華表,凸顯中國風格。混凝土結構簡樸莊嚴,大廣場展現現代風氣,墓室采用西式,營建穹頂和環形墓池。總之,該方案糅合了中式傳統和西方建筑風格,采用現代建筑技術,契合先生會通中西的思想。建筑寓意方面,陵墓整體采用與自然環境更協調的藍色琉璃瓦,舍棄傳統帝陵的黃色,鮮明地傳達了孫中山先生反對專制和民主共和精神。該方案對建筑功能實現了創新。不同于傳統帝陵,方案把中山陵打造成公開的紀念空間,將公園功能加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