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荊荊隨恩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湖北省宜荊荊隨恩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湖北省宜荊荊隨恩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湖北省宜荊荊隨恩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湖北省宜荊荊隨恩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北省宜荊荊隨恩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聯考歷史試題考試時間:2024年1月23日上午10:30—11:45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材料體現出的傳統文化是()A.和而不同 B.無為而治 C.君為臣綱 D.民貴君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臣子“獻替可否”,不盲從君主可知,體現的是君臣間的“和而不同”,A項正確;無為而治強調以制度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反映臣子不盲從君主,與君為臣綱不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君主與百姓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2.《通典》記載:“甲無子,拾道旁棄兒乙,養之以為子。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何論?仲舒斷曰:甲無子,振活養乙,雖非所生,誰與易之……《春秋》之義,父為子隱,甲宜匿乙,詔不當坐。”這體現了漢代()A.董仲舒重視對民眾的教化 B.法律受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C.法律出現了儒家化的趨勢 D.儒家學者繼承發展前代法律【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材料介紹了“甲藏匿乙”的案由及處置建議。根據當時名儒董仲舒的斷語:“《春秋》之義,父為子隱,甲宜匿乙,詔不當坐”可知,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儒家思想融入法典,法律出現了儒家化的趨勢,C項正確;因“董仲舒重視對民眾的教化”與本題材料主要結論“儒家思想融入法律法規”不一致,排除A項;天人感應的含義是古人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材料中主要是體現“儒家思想融入法律法規”,并非天人感應,排除B項;漢朝的前朝是秦朝,秦朝“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和漢朝治國思想相反,不能體現漢朝儒家學者繼承發展前代法律,排除D項。故選C項。3.下表是唐朝宰相科舉出身統計表,據此可知唐朝()太宗高宗玄宗代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宣宗懿宗宰相總數2941271229147242321科舉出身3131871786182017所占比例10%31%67%58%57%57%85%75%87%81%A.科舉制成為選官的主要途徑 B.中央集權呈不斷加強趨勢C.庶族地主逐漸取得政治優勢 D.制度變革沖擊舊利益格局【答案】D【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宰相越來越多地由通過科舉出身的人擔任,說明科舉制得到了發展,體現了制度變革沖擊舊利益格局,D項正確;宰相出身數據不能看出選官“主要途徑”,排除A項;唐安史之亂后出現藩鎮割據局面,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庶族地主”的政治優勢,排除C項。故選D項。4.宋朝建筑的顯著特征是挑檐,和漢唐時期的沉穩莊重的風格不同,房檐是向上翹起的,非常具有藝術感。這種風格特征能體現出()A.濃厚的士族社會氣息 B.市民社會的逐漸興起C.強干弱枝的治國理念 D.理學思想的重大影響【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根據材料“房檐是向上翹起的,非常具有藝術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建筑的顯著特征是挑檐,和漢唐時期的沉穩莊重的風格不同,房檐是向上翹起的,非常具有藝術感。這種風格特征能體現出市民社會的逐漸興起,B項正確;濃厚的士族社會氣息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特征,排除A項;強干弱枝的治國理念是宋朝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排除C項;理學思想盛行使得當時的社會思想走向保守,排除D項。故選B項。5.明初制定《大明律》,將雇工與奴婢劃在一起,同屬賤民等級。而明神宗時期制定的有關縉紳地主存養奴婢的法律條款,把短工從雇工中劃分出來,均“以凡人論”。這一變化反映了()A.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B.政府法律效力的削弱C.勞資矛盾的日益尖銳 D.封建依附關系的弱化【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明初(中國)。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雇工身份由賤民變為“凡人”,體現出雇工對地主人身依附的弱化,D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的主要特征是手工行業中的雇傭勞動關系,而材料反映農村雇工對地主人身依附減弱,排除A項;題干中法律放松了雇工對地主的人身依附,而不能得出法律效力的削弱,排除B項;材料反映雇工與地主的關系,而不是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排除C項。故選D項。6.洋務企業經營過程中,李鴻章熱衷于官督商辦;張之洞雖認為官商“權限必須分明”,但強調“蓋國家所宜與商民公之者利,所不能聽商民專之者權”,企業“利可歸重股東,權則股東須有限制”。這反映洋務派()A.經濟理念受封建思想影響 B.積極順應近代化潮流C.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D.經濟上剝削民間資本【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晚清時期(中國)。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洋務派讓利不放權,民用企業的發展仍受到阻礙,限制股東權利體現出經濟理念受封建思想影響。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洋務派的經營管理仍然受到封建思想影響,不利于近代企業的發展,排除B項;中體西用的思想是指只學習西方的技術,而原有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思想不變,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經濟上了利用民間資本,但在管理權上阻礙商民獲取權力,排除D項。故選A項。7.下圖為1891年的宣傳畫《鬼拜豬精圖》。該宣傳畫()A.受“扶清滅洋”口號影響 B.易于激發民眾的抗爭精神C.抨擊了拜上帝教的愚昧性 D.諷刺清政府對外軟弱妥協【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1891年(中國)。19世紀末,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劇,外國傳教士活動猖獗,宣傳畫把洋教畫作“豬精”,易于激發民眾的反帝精神,B項正確;“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的口號,1898年義和團運動首先在山東爆發,排除A項;宣傳畫抨擊洋教,而非拜上帝教,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已失敗,排除C項;宣傳畫抨擊洋教,反對中國人信洋教,而非諷刺清政府對外軟弱妥協,排除D項。故選B項。8.1919年12月,李大釗在《什么是新文學》一文中指出:新文學不是簡單地羅列新名詞、介紹新學說,或只是用白話寫文章,而應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學理,堅信的主義,優美的文藝……土壤、根基”上。此觀點()A.拉開了文學革命的序幕 B.批判了傳統的封建文學C.闡明了新文化運動宗旨 D.促進了文學革命的深入【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1919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新文學不是簡單地羅列新名詞、介紹新學說”“宏深的思想、學理,堅信的主義,優美的文藝……土壤、根基”及所學可知,1919年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的文人對胡適的文學改良展開了批評,李大釗主張文學革命,徹底注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形成“問題與主義”的論戰,有利于促進文學革命的深入發展,D項正確;1917年胡適率先系統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批判傳統文學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的宗旨是民主和科學,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9.“學習那南泥灣,處處是江南,是江呀南。又學習來又生產,359旅是模范,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范。”對歌曲《南泥灣》的解讀正確的是()A.大生產運動鞏固了敵后抗日根據地 B.南泥灣大生產有利于粉碎國民黨的圍剿C.體現了紅軍與陜北群眾魚水一家親 D.歌曲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的八路軍戰士【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內容,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據題干中“又學習來又生產,359旅是模范”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中期,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國民黨對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根據地財政經濟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為此中共中央提出開展大生產運動,1941年3月,八路軍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在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歌曲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的八路軍戰士,D項正確;陜北南泥灣并非敵后,排除A項;南泥灣大生產發生于抗戰時期,主要是反抗日軍的侵略,排除B項;此時部隊番號為八路軍而非紅軍,排除C項。故選D項。10.從1956年開始,電話在中國農村迅速推廣。到1960年底,99.1%的人民公社和86.9%的大隊都通了電話,農村電話數量反超城市,電話通信在農村各級行政工作、人民的生產生活中都得到廣泛應用。這說明了()A.城鄉貧富差距逐漸縮小 B.政府組織動員能力強大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 D.國家建設重心轉向農村【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從1956年開始,電話在中國農村迅速推廣”和所學可知,計劃經濟體制下,電話的迅速推廣,是國家動員能力強大的體現,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城鄉發展的差距情況,排除A項;1960年正遭遇嚴重經濟困難,排除C項;此時建設重心仍在城市,排除D項。故選B項。11.“要式買賣”是羅馬法移轉所有權最古老的方式。采用“要式買賣”時,羅馬市民必須親自到場,并由已達婚齡的市民五人出場作證,另由一已達婚齡的市民為司秤人。買賣時,由司秤人持秤,買受人一手持標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銅塊說,“依照羅馬法律,此物應歸我所有,我是以此銅塊和秤買來的”。說畢,以銅塊擊秤,隨即交給出賣人,買賣就告成立,買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權。這表明()A.羅馬法注重保護平民的利益 B.習慣法逐漸演變為成文法C.羅馬法具有形式主義的特征 D.古代羅馬法重視公法建設【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內容,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古代的歐洲。“要式買賣”是羅馬法移轉所有權的最古老的方式,體現了羅馬法對轉移財產所有權形式上的規定和實施,羅馬法具有形式主義的特征,C項正確;“要式賣買”并非單獨針對平民,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法律的成文,排除B項;市民間的買賣關系屬于私法協調的范圍,排除D項。故選C項。12.英國馬歇爾伯爵的肯尼特莊園,1270—1271年度總收入為69英鎊,而出售產品的收入占了53英鎊,近80%,這些產品全是谷物、羊毛等農牧產品。這些剩余產品大量出售,為領主換取手工業品和奢侈品提供了條件。上述現象()A.表明資本主義萌芽已產生 B.促進了英國封建制度的形成C.有利于中世紀城市的發展 D.受到了早期圈地運動的影響【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中世紀(英國)。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莊園產品的大量出售,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助推了城市的興起,C項正確;材料的是城市的發展,并未體現雇傭關系的商品生產,排除A項;英國封建制度早已形成,且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沖擊封建體制,排除B項;圈地運動發生于15到19世紀,排除D項。故選C項。13.喬治·威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1865年4月11日,美國總統林肯在白宮發表演講,他宣布歡迎南方各州重回聯邦,但不久之后他就被刺殺了。約翰遜接任總統,他發表了大赦宣言,重建南方各州”。這表明內戰后的美國()A.南方與北方的爭斗依然激烈 B.國家統一成為社會共識C.推行“大棒加胡蘿卜”政策 D.種族歧視現象已經終結【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865年(美國)。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南北戰爭結束后,林肯被殺,體現南北爭斗依然激烈。材料體現的是分裂傾向仍然存在,A項正確;材料反映分裂明顯,非統一成為社會共識,排除B項;“大棒加胡蘿卜”政策是美國的外交政策,排除C項;種族歧視現象至今仍存,排除D項。故選A項。14.1945年,一名尼日利亞士兵西奧·阿約拉在從印度寄回國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所有在海外服役的士兵即將帶著新思想返回家園。”“我們已得知我們是在為什么而戰,是為‘自由’而戰。除了自由,別無他求。”材料表明()A.殖民擴張激發了非洲抗爭意識 B.一戰推動了非洲的獨立C.反法西斯戰爭推動了思想解放 D.二戰催生了亞洲的覺醒【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尼日利亞士兵之所以出現在印度就是為了抗擊法西斯國家。根據“我們已得知我們是在為什么而戰,是為‘自由’而戰。除了自由,別無他求。”可知,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名士兵明了了戰爭的目的和意義,所以體現了二戰推動了非洲人民的思想解放,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二戰,而非殖民擴張和一戰對非洲的影響,排除A、B項;亞洲覺醒發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題意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5.在1987年慶祝十月革命70周年《十月與革命:改革在繼續》的報告中,蘇聯領導人講到,“我們現在越來越經常地重溫新經濟政策的思想,力求從這一經驗中得到我們今天所需要的一切寶貴的東西”。這表明()A.赫魯曉夫意圖放松對經濟的控制 B.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點領域逐漸發生變化C.勃列日涅夫對斯大林體制的反思 D.戈爾巴喬夫改革前期積極“向列寧請教”【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87年(蘇聯)。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87年屬于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十月革命70周年重溫新經濟政策是指列寧實行的經濟政策,反映戈爾巴喬夫改革前期向“列寧請教”,D項正確;材料是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排除A項;材料反映戈爾巴喬夫改革前期的內容是經濟領域,后期轉向政治領域,排除B項;材料反映戈爾巴喬夫對新經濟政策的肯定,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6題14分,第17題14分,第18題15分,第19題12分,共55分)16.【民族交融與國家統一】材料一東晉南朝曾經數次北伐,但都未能成功。東晉桓溫北伐關中,進至灞上。《晉書·桓溫傳》記其事有云:“初,溫恃麥熟,取以為軍資,而(苻)健芟苗清野,軍糧不屬,收三千余口而還。”據《晉書·王羲之傳》記載,對于北伐,王羲之曾言“千里饋糧,自古為難,況今轉運供繼,西輸許洛,北入黃河。雖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憂,便以交至。……須根立勢舉,謀之未晚。”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伐魏,“以兵力不足,悉發青、冀、徐、豫、二兗六州三五民丁”,“又募中外有馬步眾藝武力之士應科者,皆加厚賞。”而“江南白丁輕進易退,卒以敗師”。——摘編自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材料二北魏疆域圖材料三北海尋伏誅,其慶之還奔蕭衍,衍用其為司州刺史,欽重北人,特異於常。朱異怪復問之。曰:“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所謂帝京翼翼,四方之則,如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慶之因此羽儀服式悉如魏法。——摘自《洛陽伽藍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東晉南朝北伐失利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得與失。【答案】(1)原因:①經濟重心仍在北方,物力南不及北;②運輸存在困難,糧草補給不足;③南人不熱心北伐;④軍事實力南不及北。(2)得:①軍事:有利于防御主要外敵(柔然),經略南方;②交通:有利于都城的物質補給;③民族交融:有利于減少漢化阻力,推動民族交融和鮮卑政權的封建化;④文化正統:有利于與南朝爭奪文化正統地位,統一胡漢,鞏固統治;⑤國家統一:促進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奠定了基礎。失:①遷都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②使鮮卑貴族沾染上魏晉門閥士族奢侈風尚,加速了政治的腐敗;③激化了鮮卑族的內部矛盾,引發了六鎮暴動,導致了北魏的覆亡。【解析】【小問1】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東晉南朝時期(中國)。據材料一“‘初,溫恃麥熟,取以為軍資,而(苻)健芟苗清野,軍糧不屬,收三千余口而還’”可知,經濟重心仍在北方,物力南不及北;據材料一“千里饋糧,自古為難,況今轉運供繼,西輸許洛,北入黃河”可知,運輸存在困難,糧草補給不足;據材料一“以兵力不足,悉發青、冀、徐、豫、二兗六州三五民丁”,“又募中外有馬步眾藝武力之士應科者,皆加厚賞。”可知,南人不熱心北伐;據材料一“江南白丁輕進易退,卒以敗師”可知,軍事實力南不及北。【小問2】本題是對比類、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北魏時期(中國)。得:據材料二“北魏疆域圖”可知,有利于防御主要外敵(柔然),經略南方;據材料二“北魏疆域圖”可知,有利于都城的物質補給;結合所學從有利于減少漢化阻力、推動民族交融和鮮卑政權的封建化的角度分析。據材料三“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可知,有利于與南朝爭奪文化正統地位,統一胡漢,鞏固統治;結合所學從促進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奠定了基礎的角度分析。失:結合所學從遷都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使鮮卑貴族沾染上魏晉門閥士族的奢侈風尚、激化了鮮卑族的內部矛盾、引發了六鎮暴動的角度分析。17.【清末民初的進口與出口】材料一中國自古以來就以出口絲綢而聞名于世界,到20世紀初期,中國生絲出口基本上呈持續增長趨勢。但是在另一方面,華絲在與日絲的國際競爭中連連受挫。1908年日絲的出口量已多于中國近3萬擔,中國原有的世界第一生絲出口大國的地位從此被日本所奪。到1925年日絲出口量已是華絲的2.6倍。民國初年,在中國出口商品中,生絲雖然仍高據榜首,其地位已然岌岌可危。1928年中國生絲出口43.5萬擔多,價值在15975萬關兩;1929年,生絲出口量略有減少,但價值卻達到16420萬關兩。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后,中國生絲出口嚴重受挫,至1934年跌入谷底,出口值為2898萬關兩,僅是1929年的17.6%。1935年后華絲出口值略有回升。材料二中國主要進口商品所占比重變化(%)1894年1913年1921年1929年1936年棉制品32.219.323.614.21.9棉紗13.112.77.41.60.2雜項紡織品2.52.12.16.83.2煤油4.94.36.35.24.2米6.03.14.45.42.9面粉0.71.80.42.60.5棉花0.30.53.95.73.8糖5.96.27.78.32.1紙張1.31.72.44.3紙煙0.12.22.82.10.1煙葉0.61.65.11.7鴉片20.68.10.00.00.0木材0.81.11.21.63.2染料顏料類1.53.13.32.23.3機器0.71.56.31.86.2車輛0.62.50.95.4電氣料及裝置0.51.61.42.0金屬及礦砂4.65.26.75.411.4煤2.01.71.51.91.1合計占總進口值95.975.985.074.667.5——以上材料均摘自鳳凰資訊《民初中國進出口商品結構變化考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末民初絲綢出口受挫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清末民初中國進口商品的主要變化并簡要說明原因。【答案】(1)原因:①國外絲織品的競爭與沖擊;②華絲生產組織落后,技術發展遲緩;③經濟大危機的沖擊。(2)①變化一:棉紡織品長期占據進口商品的首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其所占比重已呈明顯下降趨勢;原因:中國國內棉紡織業(包括外資在華工廠)的較快發展。②變化二:鴉片原是19世紀外國侵略勢力向中國輸入的最大宗商品,民國年間鴉片進口大幅度減少。原因:國際社會的干預,尤其是土產鴉片替代作用的增強。③變化三:機器、車輛、金屬及礦砂等生產資料進口的比重在不斷提高。原因:外國對華資本輸出的擴大,以及中國新式工業、交通業的發展。【解析】【小問1】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清末民初時期(中國)。據材料一“華絲在與日絲的國際競爭中連連受挫”可知,國外絲織品的競爭與沖擊;結合所學從華絲生產組織落后、技術發展遲緩的角度分析;據材料一“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后,中國生絲出口嚴重受挫”可知,經濟大危機的沖擊。【小問2】本題是比較類、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清末民初時期(中國)。變化一:據材料二“棉制品比重變化百分比”可知,棉紡織品長期占據進口商品的首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其所占比重已呈明顯下降趨勢。原因:結合所學從中國國內棉紡織業(包括外資在華工廠)的較快發展的角度分析。變化二:據材料二“鴉片進口比重變化百分比”可知,鴉片原是19世紀外國侵略勢力向中國輸入的最大宗商品,民國年間鴉片進口大幅度減少。原因:結合所學從國際社會的干預、土產鴉片替代作用的增強的角度分析。變化三:據材料二“機器、車輛、金屬及礦砂進口比重變化百分比”可知,機器、車輛、金屬及礦砂等生產資料進口的比重在不斷提高。原因:結合所學從外國對華資本輸出的擴大、中國新式工業和交通業的發展的角度分析。18.【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材料一1936年,“宏觀經濟學之父”凱恩斯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開創了經濟學的“凱恩斯革命”,同時推翻了當時風靡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使經濟學研究重點由古典經濟學推崇的以供給側為中心轉為凱恩斯主義推崇的以需求側為重點。凱恩斯認為所謂有效需求不足,即總供給與總需求并不總是處于均衡的狀態,充分就業只是特例,而總需求小于總供給卻是常態,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經濟危機和失業的根源。凱恩斯提倡的依靠政府力量實現國家干預經濟的需求管理政策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經濟危機帶來重要貢獻。——摘編自劉少磊、許妍《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視角下需求側改革》材料二到20世紀70年代,以哈耶克為鼻祖,以科斯、米塞斯、弗里德曼和盧卡斯、拉弗、費爾德斯坦等為骨干的新自由主義理論隊伍初步形成氣候,并以這些骨干為首,形成了新自由主義的諸多學派。哈耶克是以英國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為基地的倫敦學派的領軍人物,主張絕對自由化、完全私有化、徹底市場化,強調自由市場、自由經營,在他看來,任何形式的經濟計劃、國家干預始終與效率無緣;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新自由主義學派不僅在美國、英國,甚至在歐洲、乃至全球都能看到他們的影響。必須強調的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撒切爾主義”和“里根經濟學”的名義將新自由主義推上英美兩國主流經濟學的寶座,絕不僅僅是撒切爾和里根他們的個人喜好,而是他們所代表的國際金融壟斷資產階級利益和需要決定的;從另一方面說,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之所以青睞新自由主義,是因為新自由主義的主張適應了美英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全球擴張的需要。——摘編自何秉孟《再論新自由主義的本質》(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凱恩斯主義的核心內容并列舉二戰后西方各國貫徹凱恩斯主義的主要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新自由主義的特點,并對其進行評價。【答案】(1)核心內容:通過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以刺激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主要措施: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需求;制定經濟發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2)特點:主張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全球擴張的理論體系。評價:有利于歐美各國走出“滯脹危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加劇了國際金融的不穩定性,催生了新的經濟危機,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等。【解析】【小問1】本題為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1936年、二戰后(世界)。第一小問核心內容:根據材料“凱恩斯提倡的依靠政府力量實現國家干預經濟的需求管理政策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經濟危機帶來重要貢獻”可知通過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以刺激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主要措施:結合所學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可知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需求;制定經濟發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小問2】本題為特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主張絕對自由化、完全私有化、徹底市場化,強調自由市場、自由經營,在他看來,任何形式的經濟計劃、國家干預始終與效率無緣;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可知主張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根據材料“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之所以青睞新自由主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