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考版2024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第一篇師生共研提能增分第一輯熱點主題歸納堅守核心價值主題15碰撞交融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與沖突學案含解析_第1頁
統考版2024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第一篇師生共研提能增分第一輯熱點主題歸納堅守核心價值主題15碰撞交融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與沖突學案含解析_第2頁
統考版2024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第一篇師生共研提能增分第一輯熱點主題歸納堅守核心價值主題15碰撞交融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與沖突學案含解析_第3頁
統考版2024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第一篇師生共研提能增分第一輯熱點主題歸納堅守核心價值主題15碰撞交融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與沖突學案含解析_第4頁
統考版2024高考歷史二輪復習第一篇師生共研提能增分第一輯熱點主題歸納堅守核心價值主題15碰撞交融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與沖突學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碰撞交融世界不同文明的溝通與沖突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部文化不斷溝通、融合與創新的歷史。世界不同文明的溝通指的是主動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共享給其他民族的活動過程。由于遭受外部環境的挑戰不同、文化稟賦的不同、思維趣向的不同,不同民族呈現出不同文明景觀,這樣導致世界不同文明的碰撞與沖突。世界不同文明的溝通與沖突,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成果。相識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敬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家、各民族的文明傳統,是永恒的熱點話題。西漢時期,由張騫出訪西域開拓的“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是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溝通的國際通道,正是因為這種文明的溝通才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文化溝通,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也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增加我國的綜合國力。不同地區的人們相互學習,豐富了經濟文化生活,有利于各地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航路開拓,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全球化趨勢的加強,使世界成為一個密不行分的整體。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各國經濟發展,只有世界各國攜手合作,才能夠達到共同旺盛與穩定。在全國卷命題考試中,對本主題內容多有關注,頻繁考查。如2024年全國卷Ⅰ35題;2024年全國卷Ⅱ24題;2024年全國卷Ⅲ25題;2024年全國卷Ⅰ27題;2024年全國卷Ⅱ33題等。故在高考備考時,要關注以下角度:一是古代中外文化溝通,二是現代社會經濟全球化,三是“一帶一路”與文化溝通傳承等。一、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一)中國古代對外交往起先的根本緣由和主要目的1.根本緣由: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力發展進入鐵器時代后,中國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開先河的是秦漢王朝。2.主要目的(1)傳播中國文化,宣揚中國國威,擴大在海外的影響,樹立大國的形象。(2)發展貿易、豐富自己的經濟生活,經濟互補互利。(3)學習外國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進社會進步。作為封建王朝,開展對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但我國古代開展對外交往與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業為目的、搶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場是有根本區分的。(二)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發展的條件和途徑1.條件:國家統一,政治穩定;國力強盛,經濟旺盛;對外交通發達;開明的外交政策;科技發展;杰出人物的作用。2.途徑:一是通過官方和民間的貿易途徑,對外貿易往往伴隨著文化溝通。二是官方派遣使節和留學生。三是宗教傳播,如佛教徒鑒真、玄奘,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四是斗爭,如成吉思汗的西征。(三)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1.由開放走向閉關:中國古代對外政策,總體上以開放為主,特殊是明清以前。到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鎖國。其改變的緣由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根本)、外國侵略勢力的影響等。2.路途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秦漢時期,對外交往的主要路途是陸上絲綢之路(雖有海上絲綢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進;宋元時期,主要是海路為主。改變的緣由為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進步等。3.對外貿易與文化溝通同步進行:秦漢時期,陶瓷和絲織品傳到西方,同時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新羅、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經濟文化溝通;宋代對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貿易為主,同時中國科技外傳;明清從國外引進大量農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交往為主:漢朝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溝通;唐朝以經濟文化溝通為主;宋代海外貿易。5.封建社會后期(明清時期)出現侵略與反侵略斗爭:戚繼光抗擊倭寇;鄭勝利收復臺灣;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二、世界貿易通道的改變(一)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1.古代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西漢開通兩條絲綢之路(1)陸上絲綢之路:西漢張騫出訪西域以后,陸上絲綢之路開通。路途: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安眠—大秦(2)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路途:廣東—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唐朝絲綢之路的拓展(1)陸路方面:隋唐時期陸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時期,東起長安,經中亞,一條至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另兩條至地中海進入歐洲、或從西北進入歐洲(2)海路方面:從廣州動身,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1)概況:兩宋時,中國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的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元朝時,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在此停岸的外國海船常常在百艘以上,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2)由陸路為主轉為海路為主的緣由:西北少數民族政權的阻隔;陸上絲綢之路本身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陷;與當時主要外貿商品有關,漢代以絲織品為主,兩宋以陶瓷為主,不易陸路運輸;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地位提高,尤以海運為主;宋代航海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航海閱歷的積累;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動明清絲綢之路的萎縮鄭和下西洋后,包括整個清朝時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為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對外貿易漸趨萎縮。清代,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2.古代絲綢之路的基本作用(1)商品溝通之路: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絲綢、瓷器、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制品。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石榴、葡萄酒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加了更多的選擇。(2)文化溝通之路: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中國古代技術如造紙術、印刷術起先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流傳于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在西域運用,并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3)宗教傳播之路:東漢末年,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并沿著絲綢之路的分支,傳播到朝鮮、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明末清初之際,為傳播天主教,大批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士作為西學東漸的橋梁,給中國帶來了有關地理、火炮、鐘表、機械、建筑、醫藥、繪畫和音樂等方面的新學問。(二)銀絲貿易之路——馬尼拉大帆船1.旺盛緣由(1)新航路開拓、殖民擴張加強了世界之間的聯系,歐洲殖民者用美洲白銀購買亞洲產品。(2)中國農耕經濟旺盛,國力強盛,明后期海外政策的調整。(3)當時中國產業健全,貨品豐富,擁有技術優勢和價格優勢,能夠自給自足,對進口西洋貨品沒有依靠,基本上只有單方向的出口,所以貿易順差嚴峻。2.貿易狀況有些學者認為:自1571年至1821年的250年中,自美洲運往馬尼拉的白銀共約4億比索,其中約二分之一流入中國。3.路途: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橫穿太平洋→菲律賓馬尼拉→中國澳門或福建漳州月港。4.歷史影響(1)大帆船貿易,銀絲對流,白銀大量流入中國。(2)引進高產作物,耕地面積擴大,刺激人口增長;改善民生。(3)海外市場的刺激下,沿海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市鎮經濟發達。(4)社會拜金逐利、奢侈盛行,王守仁更新理學,發展心學。(5)白銀大量流入促進賦役制度改革,從而又促進商品經濟發展。(三)近代以來國際貿易的演化及影響1.新航路開拓后世界市場起先形成階段的國際貿易(15、16世紀至18世紀中期)(1)特點:世界貿易起先出現,打破了古代世界的貿易格局。(2)緣由: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新航路開拓;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起先形成。(3)表現:歐洲商貿中心由地中海轉移至大西洋沿岸。(4)貿易形式和手段:武力搶掠;黑奴販運;歐洲貴金屬與亞洲昂貴商品之間的交易。(5)影響: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給非洲及美洲帶來災難;短期內促進了亞洲的手工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2.第一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階段的國際貿易(18世紀中后期至19世紀末)(1)特點:自由貿易;歐洲成為世界貿易中心;英國是最強貿易國。(2)緣由: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現;自由主義政策的影響;資本主義列強的武力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3)貿易形式和手段:以武力為后盾的商品輸出;以工業品和工業原材料為主要內容。(4)影響:歐洲資本主義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地位;亞非拉地區成為西方工業國的經濟附庸,形成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格局。3.其次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最終形成階段的國際貿易(20世紀初至二戰結束)(1)特點:激烈的貿易爭端伴隨著武力沖突(經驗了兩次世界大戰),以歐洲為中心的貿易格局漸漸向北美轉移。(2)緣由:其次次工業革命和壟斷資本主義的影響;交通通信工具和技術的促進;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3)貿易的形式和手段:資本輸出取代商品輸出;壟斷組織(大企業)加強對國際市場的限制;工業國推行貿易愛護主義。(4)影響:國際貿易空前的混亂和沖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進國際貿易朝兩個方面進行調整:一是打擊了歐洲中心地位,世界貿易中心向美國轉移;二是促進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推動世界貿易朝著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4.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后的國際貿易(二戰后至今)(1)特點:體系化、制度化;全球化、區域化;信息化、電子化。(2)緣由: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的推動;美國憑借強大經濟實力對二戰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以及世界性經濟組織的形成;歐洲的和解與復興;“冷戰”和兩極格局的解體;市場經濟制度的普及;跨國公司的推動。(3)貿易形式和手段:資本的全球擴張;跨國公司的發展;從關貿總協定到世界貿易組織的演化;國際金融組織的作用等。(4)影響: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擴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高考真題演練]1.命題點:明朝對外交往(2024·全國卷Ⅰ·27)如圖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聞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A.對外溝通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B.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溝通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觀念更新[嘗試解題]________B[由題中所給的繪畫看不出其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區分,故解除A項;鄭和下西洋是官方組織的朝貢貿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間私自出海貿易,由材料無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解除C項;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聞中的‘麒麟’”,這屬于中國傳統觀念,沒有推動傳統觀念的更新,故解除D項;明朝君臣對朝貢貿易貢品的相識不是很清晰,遂用中國傳統文化來對其加以解讀,認為它就是中國傳聞中的“麒麟”,故B項正確。]2.命題點:近代外國在華企業的發展(2024·全國卷Ⅱ·28)1894—1914年,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有所增加,各行業所占比例如下圖所示。據下圖可知,當時()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中各行業所占比例A.運輸業成為列強擴大權益的重要途徑B.中國的對外貿易已由逆差轉向了順差C.國際資本壟斷日益趨于和緩D.民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嘗試解題]________A[由材料中信息1894—1914年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總額有所增加以及運輸業所占比例改變可得出,運輸業成為列強擴大在華權益的重要途徑,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國的對外貿易狀況,故B項錯誤;依據所學學問可知,1894—1914年國際資本壟斷日益加劇,不是趨于和緩,故C項錯誤;僅由材料無法看出民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故D項錯誤。]3.命題點:英文報紙對維新變法的看法(2024·全國卷Ⅱ·28)1898年,一份英文報紙報道:光緒皇帝已經遇害,“太后現在正維持著光緒名義上統治的滑稽劇,一到適當的時候,便公開宣布他的死訊”。這則報道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君主立憲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B.清政府加強排外活動力度C.列強找尋干涉中國內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贊同變法活動[嘗試解題]________D[從時間看,1898年,中國社會學習西方進入政治與思想領域,但參加者主要是先進學問分子,而非全體民眾,A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清政府排外活動力度,B項錯誤;一份報紙的一篇報道不足以揣測列強有干預中國內政的意圖,C項錯誤;由材料中“滑稽劇”可知部分西方人對慈禧太后干預變法持諷刺看法,側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對變法的贊同,D項正確。]4.命題點:近代中國的救亡圖存(2024·全國卷Ⅲ·28)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挖空心事”地將二者聯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A.訂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B.為反清革命供應理論依據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嘗試解題]________D[嚴復是一位維新思想家,《天演論》的翻譯主要是為了促進國人變法圖存,并非進行反清革命,故D項正確,B項錯誤;嚴復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并非是對生物進化論的進一步探討,也未訂正其錯誤,故解除A項;“中體西用”是洋務派的主見,故解除C項。]5.命題點:《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2024·全國卷Ⅰ·35)1992年,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負面清單,如規定外資占商業銀行的投資比例不得高于一般股本的30%,外資不得經營內陸港口、海運及空港等。這些規定旨在()A.發展國家特色產業B.改善對外貿易的機制和環境C.保障國家經濟平安D.鞏固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成果[嘗試解題]________C[負面清單指的是一個國家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對某些與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以清單形式公開列明。這種清單一方面讓外資企業可以比照這個清單實行自檢,對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事先進行整改,從而提高外資進入的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國家的經濟平安,故C項正確;材料僅反映了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后制定一系列負面清單,負面清單的這些規定目的不在于發展國家特色產業、改善對外貿易的機制和環境、鞏固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成果,故A、B、D三項錯誤。]題號命題特點第1題情境新奇以中國傳聞中的“麒麟”為素材創設歷史情境,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視角獨特考查古代中國對外貿易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第2題時空觀念留意題干中的文字部分,尤其是時空與主體的表述,如據“1894—1914年”可知,甲午戰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思維轉換視察圖中信息可知,1914年運輸業所占比例遠超其他行業第3題還原歷史1898年,一份英文報紙對戊戌變法中光緒帝的遭受所作的報道創設情境以新聞報道作為史料,要求辨別史料真偽,運用史料分析問題第4題轉換思維嚴復翻譯《天演論》時,“挖空心事”地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試圖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第5題時代熱點試題考查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的相關內容。題干材料體現了時代熱點,設問角度開放,體現了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說明等核心素養的考查[熱點主題押題]1.北宋元豐年間,政府頒發了我國第一部外貿法規,其中規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員登舶驗貨,按比例抽取實物,以“貢品”交政府;“禁榷”物資由市舶司統購包銷;“博易”物資由中外商人市價買賣,運銷內地。這反映出當時()A.海上絲綢之路旺盛 B.中外朝貢貿易體制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確立工商皆本思想A[依據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制定外貿法規,從法律上規范調整對外貿易的現象,本質上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繁盛,中外貿易常見的需求的反映,故選A項;朝貢貿易就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正式的進貢和回賜關系,與材料涉及市舶貿易中“中外商人市價買賣”無關,解除B項;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與材料所述時間“北宋元豐年間”不符,解除C項;明末清初提出工商皆本思想,與材料所述時間“北宋元豐年間”不符,解除D項。]2.公元8世紀下半期,中國沿岸的交州、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揚州等城市,因與番舶互動頻繁,如雨后春筍般興盛起來,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唐朝還設置“市舶司”,用來管理番舶的進出以及征稅事由。由此可以推知當時()A.經濟溝通主導著中外關系發展B.重農抑商政策已不合時宜C.城市發展依靠對外貿易的旺盛D.政府的外貿政策較為開明D[由材料“與番舶互動頻繁,如雨后春筍般興盛起來”“設置‘市舶司’,用來管理番舶的進出以及征稅事由”可知當時中外貿易的旺盛,政府并未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的發展,政策較為開明,故選D項。]3.北宋年間頒布的《元豐廣州市舶條法》是迄今為止所發覺的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外貿成文法規,其“不僅行于廣州,而且遍行其他諸路”,成為當時官府進行海外貿易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據。它的頒布()A.說明廣州是當時唯一的對海外諸國貿易的港口B.說明海上“絲綢之路”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C.表征著我國古代海外貿易活動的法制化和規范化D.反映了造船技術的進步和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C[依據材料“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外貿成文法規”“成為當時官府進行海外貿易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據”可知宋代立法規范對外貿易,反映出我國古代海外貿易活動的法制化和規范化,故選C項。]4.17、18世紀,景德鎮生產的碗、盤等外銷瓷器(景瓷),既有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圖案,也有特洛伊木馬、手持雷電的朱庇特等西方神話故事類裝飾。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瓷器貿易()A.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B.促進了中西方文化溝通C.由地中海地區轉口到西歐D.推動了景瓷生產方式變革B[依據材料“17、18世紀,景德鎮生產的碗、盤等外銷瓷器(景瓷),既有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圖案,也有特洛伊木馬、手持雷電的朱庇特等西方神話故事類裝飾”可知當時瓷器貿易促進了中西方文化溝通,故選B項。]5.19世紀60、70年頭,中國出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無獨有偶,同一時期日本和朝鮮也分別出現了“和魂洋才”和“東道西器”的思想。據此可知()A.向西方學習已成為東亞歷史潮流B.東亞國家以儒學為共同價值取向C.東西方文明起先出現融合的趨向D.文化本土化已成為東亞社會共識A[材料中晚清中國、日本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