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初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文言文閱讀_第1頁
2023年上海市初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文言文閱讀_第2頁
2023年上海市初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文言文閱讀_第3頁
2023年上海市初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文言文閱讀_第4頁
2023年上海市初三語文二模試題匯編之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初三二模專題匯編:文言文(23二模·寶山區)【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乙】工之僑獻琴工之僑得良桐焉,斫①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②。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③。使國工④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寐⑤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選自《郁離子》,有刪改)[注釋]①斫:砍斷。②金聲而玉應:發聲和應聲如金玉碰撞的聲音。③太常:祭祀禮樂的官署。④國工:這里指樂師,與下文“樂官”相同。⑤古寐(kuǎn):古代的款式。寐,同“款”。5.【甲】文選自《》一書,初中階段我們學過同一出處的作品還有《》。(2分)6.解釋下列加點詞。(4分)(1)及其家穿井()(2)使國工視之()7.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中的畫線句。(4分)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8.【甲】文中,面對“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乙】文中,面對“獻琴被拒”的結果,工之僑的做法是(用自己的語言概括)(4分)9.下列對兩則寓言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甲】文中,對于同一消息,由于傳播范圍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意思。B.【甲】文中,對于同一消息,由于處理方式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C.【乙】文中,對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評價。D.【乙】文中,對于同一物品,由于處理手法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價值。10.兩則寓言故事給我們的啟示不同。6分)(1)【甲】文啟示:(2)【乙】文啟示:5.(2分)呂氏春秋伯牙鼓琴6.(4分)(1)(2分)等到,待(2)(2分)讓、令7.(4分)富貴人路過并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黃金交換了它。(關鍵詞:過、易、以、之)8.(4分,每空2分)(令人)問之于丁氏;請人將琴做舊。(請人將琴作斷紋、古寐,埋入土中)9.(3分)A(2分)C10.(6分,每空3分)(1)凡事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輕信謠言,人云亦云);(2)判斷人或事物的優劣不能只看外在,不看實質。(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注重內在。)(23二模·奉賢區)【甲】書戴嵩畫牛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乙】賣油翁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丙】詹懋舉以工為師萬歷末,詹懋舉為潁州守,偶召木工,詹適①彈琴,工立戶外,矯首畫指,若議其善否者。呼問之曰:“頗善此乎?”曰:“然。”使之彈,工即鼓前曲一過②,甚妙。詹大驚異,詰③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見一老人,貿薪入城,薪擔頭常囊④琴,因請觀之。聞其彈,心復悅之,遂受學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貽,今以獻公。”果良琴也,詹乃從之學,一時琴師莫能及。[注釋]①適:恰好,正巧。②一過:一遍。③詰:詢問,追問。④囊:用袋子裝。5.【乙】文作者是宋代的,號,晚號六一居士,他與《小石潭記》的作者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3分)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1)徐以杓酌油瀝之()(2)即老人所貽()7.對【丙】文中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詹懋舉于是聽從木工學習彈琴,(學完以后)一段時間琴師沒有能到這里來的。B.詹懋舉于是跟著木工學習彈琴,(學完以后)當時的琴師沒有能到這里來的。C.詹懋舉于是聽從木工學習彈琴,(學完以后)一段時間沒有一個琴師能比得上他。D.詹懋舉于是跟著木工學習彈琴,(學完以后)當時的琴師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8.【甲】文中杜處士面對牧童的“拊掌大笑”,表現是“”;【乙】文中陳康肅“忿然曰”的原因是;【丙】文中“詹大驚異”的原因是(6分)9.【甲】文中的牧童能指出戴嵩所畫《牛》圖中的錯誤,給我們的啟示是;【乙】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丙】文中的詹懋舉“以工為師”,我們在他身上看到了的品質。(6分)5.歐陽修(1分)醉翁(1分)柳宗元(1分)6.(1)慢慢地(2分)(2)贈送(2分)7.D(3分)8.笑而然之(2分)賣油翁認為他的射箭技藝只不過是手熟罷了,他對這種說法表示不滿(2分)木工把他彈的曲子重新彈了一遍,而且彈得非常好(2分)9.每種職業的人都有自己擅長的能力(2分)熟能生巧(2分)不恥下問(2分)(23二模·虹口區)【甲】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送東陽馬生序(節選)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丙】牛屋貴客諸公①于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名字已顯而位微。公東出,投錢唐亭住,亭吏因貴客至而驅公移牛屋下。爾時,吳興沈充為縣令。潮水至,沈令起彷徨,問:“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傖父②來寄亭中,有尊貴客,權移之。”令遙問:“倫父姓何等?”褚因舉手答曰:“河南諸季野。”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③詣公,更宰殺為饌,縣于公前,鞭撻亭吏,欲以謝慚。公與之酌宴,言色無異,狀如不覺。[注釋]①褚(chǔ)公:字季野,曾任將軍、都督、征討大都督等職。②傖父(cāngfǔ):泛指粗鄙卑微之人。③修刺:古時拜訪別人用來通報的拜帖。5.【甲】詩的作者是(人名),【乙】文作者是(朝代)文學家。(2分)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1)父母歲有裘葛之遺()(2)假諸人而后見也()7.下列對【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還屠宰牲畜制作美食,擺放在褚公面前,鞭打亭吏,想用這種方式道謝。B.又屠宰牲畜制作美食,擺放在褚公面前,鞭打亭吏,想用這種方式道歉。C.更加屠宰牲畜制作美食,擺放在褚公面前,鞭打亭吏,想用這些美食道謝。D.另外屠宰牲畜制作美食,擺放在褚公面前,鞭打亭吏,想用這些美食道歉。8.下列對詩文分析錯誤的一項是()。(3分)A.【甲】詩結尾兩句收束全篇,詩人的情緒由高亢激昂轉為壓抑悲憤。B.【乙】文運用對比手法,強調主觀努力是學業精通、品德養成的關鍵。C.【乙】文內容雖然沒有明確寫對馬生的勸勉,但勸勉之意蘊藏在其中。D.【丙】文亭吏“因貴客至而驅公”行為,反映了他重名望權勢的特點。9.【甲】詩作者面對的困境是為國率軍抗敵兵敗,他的人生追求是(1);【乙】文作者青年時期面對的困境是求學艱難,他的態度(2);【丙】文褚公面對的人生困境是(3),他的表現是“(4)”,他的個性特點是(5)。(10分)5.文天祥元末明初(2分)6.(1)給予,贈送(2)借(4分)7.B(3分)8.A(3分)9.(1)舍生取義(2)勤奮好學(勤奮刻苦)(3)被勢利亭吏驅趕到牛屋居住(4)言色無異,狀如不覺(5)寬厚大度(每空2分,共10分)(23二模·黃浦區)(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乙)天祥至潮陽①,見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使為書招③張世杰④。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⑤,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⑥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⑦拜而死。”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于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⑧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觀天祥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謂之“仁”哉。(節選自《宋史》,有刪改)[注釋]①潮陽:地名,與后文的“厓山”都是廣東的地名。②弘范:元朝將領。③招:招降。④張世杰:南宋將領。⑤索之固:堅持索要(勸降信)。⑥泫然:流淚的樣子。⑦鄉:同“向”。南鄉,即向著南方。⑧利鈍:利:鋒利,引仲為順利、成功;鈍:不鋒利,引伸為挫折。成功或失敗,順利或不順利。6.甲文選自《》(書名)。乙文橫線處填入《過零丁洋》末兩句:“,。”(6分)7.用現代漢語翻譯甲文中畫線句的意思。(3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8.解釋乙文中加點字的意思。(4分)(1)與俱入厓山()(2)天祥臨刑殊從容()9.以下對乙文畫線句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A.能改變心意,來侍奉宋朝侍奉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B.能改變心意,來侍奉宋朝侍奉皇上,這可以算得上是宰相(的職責)。C.能改變心意,用侍奉宋朝(的忠心)來侍奉(元朝)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D.能改變心意,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元朝)阜上,這可以算得上是宰相(的職責)。10.乙文中,有多處表現出文天祥的氣節。請概括并補全文天祥的這些表現。(6分)(1);(2);(3);(4)從容就義。11.如果用甲文中的話評價文天祥,最合適的一句是:。(2分)6.(6分,每空2分)孟子·告子上(或“孟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3分)不僅賢人有這種本心,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它)罷了。(注意“是”“皆”“喪”“耳”等字)8.(4分,每個2分)(1)一起(2)將要9.(3分)C10.(6分,每空2分)(1)不行跪禮(2)拒絕招降(3)不事二主(意到即可)11.(2分)舍生而取義者也(如果只寫“舍生取義”也可)(23二模·嘉定區)【甲】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送東陽馬生序》(節選)當余之從師也,負筐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敞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丙】時呂夷簡①執政,進用者多出其門。仲淹為四論以獻,大抵譏切時政。夷簡怒斥曰:“仲淹離間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黨②也。”仲淹由是罷知饒州。明年,夷簡亦罷。夷簡再入相,帝諭仲淹使釋前憾。仲淹頓首謝曰:“臣向論蓋國家事,于夷簡無憾也。”延州諸砦③多失守,仲淹自請行,遷④戶部郎中兼知延州。——(節選自《宋史·范仲淹傳》)[注釋]①呂夷簡:北宋丞相。②朋黨:爭奪權力、排斥異己互相勾結的政治集團。③砦:音zhài,同“寨”,守衛用的柵欄、營壘。④遷:調動官職。5.【甲】詩作者是(朝代)的(人名);【乙】文作者是(朝代)人。(3分)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1)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2)臣向論蓋國家事()7.對【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呂夷簡再次進入相府,皇帝勸誡范仲淹讓他放下先前的遺憾。B.呂夷簡第二次入朝為相,皇帝勸誡范仲淹讓他放下先前的怨恨。C.呂夷簡第二次入朝為相,皇帝告訴范仲淹讓他放下先前的遺憾。D.呂夷簡再次進入相府,皇帝告訴范仲淹讓他放下先前的怨恨。8.【甲】詩中詩人用“(1)”一詞詮釋了“心遠”的涵義;【乙】文中“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的原因是“(2)”。(4分)9.【乙】文中宋濂敘述自己從師經歷的目的是(1)。【丙】文“仲淹頓首謝曰:‘臣向論蓋國家事,于夷簡無憾也’”,可見其(2)的品質。(4分)10.個人行為上的選擇體現了人物的情志追求。【甲】詩中體現了詩人(1)的操守:【乙】文中體現了作者內心充實,志向高遠;在【丙】文中表現為作者(2)的政治抱負。(4分)5.(3分)晉朝陶淵明元末明初(各1分)6.(4分)(1)我(2)先前,從前(各2分)7.(3分)B8.(4分)悠然中有足樂(者)(各2分)9.(4分)勉勵馬生珍惜現有條件,勤奮刻苦地學習(2分);豁達、寬容(不計個人恩怨,以國家利益重)(2分)10.(4分)超凡脫俗(高潔)(2分);以天下為己任(先憂后樂)(2分)(23二模·靜安區)【甲】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乙】出師表(節選)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丙】九齡風度(唐)明皇以李林甫為相,后因召張九齡問可否。九齡曰:“宰相之職,四海具瞻①。若任人不當,則國受其殃。林甫為相,臣恐他日之后,禍及宗社。”帝意不悅。一日,帝曲宴②近臣于禁范中。帝指示于九齡、林甫曰:“庭前盆池中所養魚數頭,鮮活可愛。”林甫曰:“賴陛下恩波③所養。”九齡曰:“盆池之魚,猶陛下任人,但能裝景致助兒女之戲爾。”帝甚不悅。時人皆美九齡之忠直。(選自《開元天寶遺事》,有刪改)[注釋]①具瞻:為眾人所仰望。②曲宴:私宴,多指宮中之宴。③恩波:帝王的恩澤。5.【甲】詩作者陳子昂是代詩人。【乙】文作者是(姓名),劉禹錫曾在《陋室銘》中以“”贊美他德才兼備,因而陋室不陋。(3分)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7.解釋下列加點詞。(4分)(1)若任人不當()(2)請根據前文推斷加點詞的解釋:禍及宗社()8.以下對【丙】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明皇詢問張九齡的意見是因為拿不定主意。B.曲宴上李林甫的表現證明他沒有治國才能。C.張九齡當面否定李林甫體現了他的剛直坦率。D.曲宴上張九齡借“盆池之魚”發揮,說話委婉。9.以下對三篇詩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甲】詩【乙】文的作者都是懷才不遇之人。B.【乙】【丙】兩文都展現了人臣忠直的形象。C.【甲】詩【丙】文都傳遞出人物悲憤的心情。D.三篇詩文的作者或主人公都沒有遇到明君。10.三篇詩文都表達了對于明君的期待,希望君王能夠,但運用的方式各自不同:【甲】詩借燕昭王的典故懷□傷□;【乙】文以懇切的言辭提出對后主的建議,指出這樣做才能達成的大業;【丙】文中張九齡面對明皇的做法先是□□,再是□□,毫不妥協。(6分)5.唐諸葛亮南陽諸葛廬(3分)6.因此先帝選拔他們來留給/輔佐陛下(3分)7.(1)委任/任用(2)國家(4分)8.C(3分)9.B(3分)10.親/用/重賢臣(2分)古今(1分)興復漢室(1分)反對(1分)批評(1分)(23二模·浦東區)【甲】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乙】送東陽馬生序(節選)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溫袍敞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丙】元好問列傳(節選)好問字裕之,七歲能詩,年十有四,從陵川郝晉卿學,不事舉業①。淹貫②經傳百家,六年而業成。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臺》等詩。禮部趙秉文見之,以為近代無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師。……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幾及漢、唐,國亡史作,己所當任。時金國實錄在順天張萬戶家,乃言于張,愿為撰述,既而為樂夔所阻而止。好問曰:“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乃構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采遮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余萬言。(節選自《金史》,有刪減)[注釋]①舉業:指科舉時代專為應試的詩文、學業。②淹貫:深通廣曉。③金源氏:指金國。④泯:滅,盡。5.【甲】文出自儒家經典著作《

》,【乙】文的作者是(2分)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1)主人日再食()(2)因名曰《野史》()7.用現代漢語翻譯【甲】文的畫線句。(3分)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8.根據以上作品內容,完成表格。(6分)人物表現品質顏回(1)“余”艱苦求學,自得其樂(2)元好問不顧阻撓修史書(3)9.【甲】文孔子對“不義而富且貴”的態度是(用自己的話回答),【乙】文中面對同舍生“燁然若神人”的裝扮,作者的態度是。(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10.下列對【丙】文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A.元好問“名震京師”離不開趙秉文對其詩作的贊賞。B.元好問在修史的過程中得到了張萬戶、樂嬰的幫助C.元好問年少有才,卻不熱衷功名,晚年以修史為任。D.“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這句話體現了元好問修史的決心。5.(2分)《論語》;宋濂6.(4分)(1)供養,給……吃

(2)命名7.(3分)別人不能忍受這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8.(6分)(1)簞食瓢飲,不改其樂(2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1分)(2)勤奮、刻苦、好學(寫出一點即可)(3)意志堅定、矢志不渝、執著(意思相近即可)9.(4分)輕視、不屑一顧(寫“像浮云一樣”得1分)

毫不羨慕參考譯文:元好問,字裕之。七歲便能作詩。十四歲那年,跟隨陵川郝晉卿學習,他不學如何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那一套,而是深入研究經傳和諸子百家,他刻苦學習了六年,成為博學而通達的飽學之士。他下太行山,渡過黃河,外出游學,他寫了《箕山》《琴臺》等詩,禮部趙秉文看到了這些詩,認為在近代沒有這樣優秀的作品。于是元好問的名聲就震動了京師。……到了晚年,更加把著作作為自己的任務,他認為金立國以后,它的典章制度幾乎可以和漢代、唐代相比,現在金國已經滅亡,趕快要把它的歷史寫下來,而這重大的任務,自己是當仁不讓的。當時,金國的那些實錄都在順天張萬戶家里,元好問就對張萬戶作了說明,表示自己愿意撰寫《金史》,后來被樂夔所阻止而中止了。元好問說:“不能讓一個朝代的事跡泯滅而不傳下去。”因此就在自己家里建造了一座亭子,自己就在里面撰寫金代的歷史,(因為不是政府交給他的寫作任務)所以他把自己寫的東西稱為《野史》。凡是金代君臣們留下來的言論、事跡,元好問都認真進行采集,他把聽到的一點一滴都用小的紙條、小的字體記錄下來,一直到一百多萬字。(23二模·普陀區)【甲】送東陽馬生序(節選)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侯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乙】濂性誠謹,官內庭久,未嘗訐①人過。……(帝)間召問群臣臧否,廉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③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注釋]①訐:攻擊或揭發。②惡:表反問,怎,怎么。③呼……字:稱呼對方的字,而不是名,表示親近。5.【乙】文中的“濂”就是【甲】文作者

。【甲】文標題“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序”是指一種文體:

,即臨別贈言。(2分)6.用現代漢語翻譯【甲】文中畫線。(4分)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7.解釋【乙】文中加點詞。(4分)(1)未嘗訐人過()(2)方開言路()

8.下列對【乙】文中畫線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小一個景濂,竟幾次犯錯判了上書人的罪。B.小小一個景濂,我差點犯錯判了上書人的罪。C.如果不是景濂,我差點犯錯判了上書人的罪。D.如果不是景濂,竟幾次犯錯判了上書人的罪。9.在為人處世的細節中,常可見人品。讀兩文,完成下面填空。(1)從【甲】文可知,作者幼時家貧買不起書,他堅持借書來親手抄錄,并且

,于是“得遍觀群書”,二十歲時,他不辭辛苦趕去百里外拜師求教,并且

,于是“卒獲有所聞”。由此可見,他不僅好學上進、持之以恒,而且具有

的品質(用自己的話回答)。(6分)(2)從【乙】文可讀到濂的“誠謹”:當皇帝私下問他對群臣好壞的看法,他“

”當茹太素上萬言書進諫激怒了皇帝,他卻提醒皇帝“

”。(4分)5.宋濂(1分)贈序(1分)6.(我)拿著經書向同鄉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4分)7.(1)錯誤,過失(2)正在(共4分。各2分)8.C(3分)9.(1)準時按約歸還書本恭敬有禮地虛心求教誠信(守信)謙虛(虛心)(共6分,第1、2空各2分,第3、4空各1分)(2)“惟舉其善者”“彼盡忠于陛下耳”/“方開言路”(共4分,各2分)(23二模·松江區)【甲】狼(節選)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費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乙】休寧縣有村民張五,以獵為生。張嘗逐一母鹿。鹿將二仔行,不能速,遂為張五所及。母鹿度不可免,顧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擁土覆之,而身投于張五網中。值張母出戶,遍望見,遂奔至網所,具以所見告子。即破網出鹿,并二仔亦縱之。張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網縱仔。”張五聞之,心感動焉。由是焚網,永不復獵。5.【甲】文選自《》,作者是(人名)。(2分)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1)方欲行()(2)遂為張五所及()7.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畫線句。(3分)具以所見告子。8.下列對【甲】【乙】兩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3分)A.【甲】文具體描繪了屠戶懼狼、御狼、殺狼的過程。B.【乙】文記敘了張五聽取母親勸告不再打獵的故事。C.【甲】【乙】兩文都以生動的故事反映深刻的主題。D.【甲】【乙】兩文都重在體現人與動物的聰明才智。9.面對危險,屠戶和母鹿都急中生智,具體表現為:,(4分)10.從屠戶的殺狼,到張母的“”,再到張五的“”,讓我們明白:(6分)5.(2分)《聊齋志異》蒲松齡6.(4分)(1)剛剛(正要、將要)(2)追上,趕上7.(3分)把自己所看到的情況都告訴了兒子。(具、狀語后置)8.(3分)B9.(2+2分)屠戶背靠積薪,以防前后夾攻;母鹿為避免二子被抓,把它們藏在浮土下10.(1+1+4分)破網縱仔;永不復獵(焚網);面對像狼那樣狡猾、貪婪、兇狠的敵人時我們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但在面對不對人類產生危害的動物時,我們應多加保護,跟它們和諧共處。(23二模·徐匯區)【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①。[注]①顧:。【乙】王逸少①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②”王本自有一往雋氣,殊自輕之。后孫與支共載往王許,王都領域,不與交言。③須臾支退。后正值王當④行,車已在門,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因論《逍遙游》。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披襟解帶⑤,留連不能已。[注]①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后文的孫興公是王羲之的朋友。②支道林標新立異,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義理原本佳妙,。③后來孫興公與支道林一起坐車去王羲之處,王羲之刻意保持距離,不和支道林交談。④當:。⑤披襟解帶:指脫下禮服。5.運用已有文言積累,完成下列小題。(8分)(1)【乙】文與【甲】文出自同一本文言志人小說集——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編寫的《》。(2)補全【甲】【乙】兩文中加點詞的注釋。顧()當()(3)補全【乙】文注釋②的句子翻譯。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支道林標新立異,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義理原本佳妙,6.兩個語段都通過描寫來體現人物的轉變,【甲】文中友人從到體現他從無禮到慚愧的變化;【乙】文王羲之從轉變為,體現他對支道林的態度變化。(10分)7.【甲】文寫友人的轉變突顯元方的特點,【乙】文寫王羲之的轉變體現支道林的特點。(4分)5.(8分)(1)(2分)世說新語(2)(4分)顧:回頭看當:將要,就要(3)(2分)你想要見他嗎?6.(10分)怒曰(下車)引之輕之不與交言(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可用自己的語言)7.(4分)聰明機智才華橫溢(23二模·楊浦區)(甲)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丙)楊文仲楊文仲,眉州彭山人。寶祐元年,登進士第。添差通判臺州①。故事,守貳尚華侈②。正月望,取燈民間,吏以白,文仲曰:“為吾然一燈足矣。”牙契③舊額歲為錢四萬緡,累政增至十六萬,開告訐以求羨④。文仲曰:“希賞以擾民,吾不為也。”及元兵渡江,畿甸⑤震動,朝士多棄去者,侍從班⑥唯文仲一人而已。尋以疾改集英殿修撰⑦,知泉州。待次而卒。[注釋]①添差通判臺州:添差,添加的差遣;通判,官名。②守貳尚華侈:知州、通判等官員崇尚奢華。③牙契:買賣稅。④開告訐以求羨:官府鼓勵告密揭發以求取更多錢款。⑤畿甸:京城地區。⑥侍從班:在朝堂侍班。⑦集英殿修撰:官名。5.乙文作者孟子是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分)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1)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2)尋以疾改集英殿修撰()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3分)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8.下列對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官府)從民間索取(大量)燈籠,小吏告訴(文仲),文仲說:“為我點一盞燈籠是值得的。”B.(官府)從民間索取(大量)燈籠,小吏把(這件事)告訴(文仲),文仲說:“為我點一盞燈籠是值得的。”C.(官府)從民間索取(大量)燈籠,小吏告訴(文仲),文仲說:“替我點一盞燈籠就足夠了。”D.(官府)從民間索取(大量)燈籠,小吏把(這件事)告訴(文仲),文仲說:“替我點一盞燈籠就足夠了。”9.孟子認為,在“生”與“義”無法兼顧時,應當。文天祥和楊文仲同朝為官,他們用自己的言行印證了孟子的觀點。文天祥在甲詩中寫道:“”;丙文中楊文仲的行為是(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10.丙文敘述了楊文仲為官期間的三件事。通過前兩件事可以看出他還是一個、的官員。(4分)11.下列對詩文的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甲詩丙文的作者都是通過敘寫個人的人生經歷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追求。B.文天祥和楊文仲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質,他們就是孟子所說的“賢者”。C.甲詩乙文皆采用直抒胸臆的寫作手法,充分體現出兩位作者的凜然之氣。D.三篇詩文都運用了設問、比擬的修辭手法來增強作品主題思想的表達效果。5.(1分)儒6.(4分)(1)通“德”,感激(2)不久7.(3分)由此,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8.(3分)D9.(4分)舍生取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元軍渡江、京城震動、很多朝廷官員逃走的危急情況下,一人堅守在朝廷侍班。10.(4分)自律清廉愛民11.(3分)B參考譯文:楊文仲眉州彭山人。寶祐元年,考中進士。差遣為臺州通判。舊例,知州、通判等官員崇尚奢華。正月十五,從民間收集燈籠,官吏把這事稟告文仲,楊文仲說:“替我點一盞燈就足夠了。”買賣稅過去的定額每年是四萬緡錢,幾任官員增加到十六萬,放開告密揭發來求取結余。楊文仲說:“以騷擾百姓來企求獎賞,我是不會干的。”等到大元朝的軍隊渡過長江,京城地區受到震動,朝廷官員有很多逃走,侍從班只剩了楊文仲一個人。不久因病重改為集英殿修撰,泉州知州。依次按照資歷補缺時死去了。(23二模·長寧區)【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乙】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丙】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當盛暑時,文采絢爛,乃自鳴曰:“鳳凰不如我。”比至深冬嚴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鷇雛①,遂自鳴曰:“得過且過。”嗟夫,世之人中無所守者,率②不甘湛涪鄉里,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詫九族儕類③,則便志滿意得,出肆入揚,以為天下無復我加矣。及乎稍遇貶抑,遽若喪家之狗,垂首帖耳,搖尾乞憐,惟恐人不我恤。視寒號蟲何異哉?(選自《南村輟耕錄》,有刪減)[注釋]①鷇雛:待哺雛鳥。②率:大都。③湛涪:沉浮。④詫九族類:夸耀于親族朋輩。5.【甲】詩出自鄭燮寫的《》,【乙】文出自(人名)寫的《愛蓮說》。(2分)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1)比至深冬嚴寒之際()(2)遽若喪家之狗()7.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中的畫線句。(3分)蓮之愛,同予者何人?8.根據【甲】【乙】【丙】三則詩文的內容,完成下表。(8分)篇目“物”的表現人的品性【甲】咬定青山不放松(1)【乙】“(2),(3)”潔身自好【丙】當羽毛色彩艷麗時,自鳴得意;(4)。(用自己的話概括)(5)意志薄弱9.【甲】詩中的“竹”和【乙】文中的“蓮”皆是有操守的君子形象,兩位作者對此都表達了之情;【丙】文中“無所守者”的具體表現是:(1)稍有成績便忘乎所以;(2)。(用自己的話概括)作者對這類人的態度是。(5分)5.竹石周敦頤(2分)6.(1)到……時候/等到(2分)(2)立即/立刻/馬上/就(2分)7.對于蓮花的喜愛/喜愛蓮花(1分),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2分)8.(1)頑強/堅韌/堅貞/堅毅/堅定/堅忍/堅韌不拔(2分)(2)出淤泥而不染/蓮之出淤泥而不染(1分)(3)濯清漣而不妖(1分)(4)當羽毛脫落稀少時(1分),灰心喪氣/(自鳴)得過且過/垂頭喪氣(1分)(5)驕傲自滿/自以為是(2分)9.喜愛/贊美/贊賞(1分)稍遇挫折/貶抑便搖尾乞憐/垂首帖耳/垂頭喪氣/毫無斗志/灰心喪氣(2分)嘲諷/諷刺/輕視/鄙棄(2分)(23二模·閔行區)【甲】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乙】曹劌論戰(節選)《左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別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丙】□□□□魏文侯既卒,起①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②左洞庭③,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④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⑤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注]①吳起: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②三苗氏:苗人部落最早的統領。③洞庭:即洞庭湖。后文“彭蟲”“河濟”“泰華”“伊闕”“羊腸”“孟門”“太行”“常山”“大河”皆為山河名。④夏桀:夏朝末代君王。⑤殷紂:商朝末代君王。5.【甲】詩的作者是;【乙】文選自家學派的經典著作。(2分)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6分)(1)東臨碣石()(2)必以分人()(3)顧而謂吳起()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3分)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8.下列對【甲】詩的理解表述恰當的一項是()。(3分)A.“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不僅點明觀景的時間,也指出了具體地點。B.“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既寫出了景物的動態之感,也有靜態之美。C.“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借蕭瑟的秋風流露出作者此刻悲涼的情緒。D.“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作者欲借景抒懷、立下偉大志向的表現。9.【丙】文中“由此觀之”的“此”是指(用自己的話概括)(3分)10.【甲】詩的作者、【乙】文中的曹劌、【丙】文中的吳起都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甲】詩抒發了作者

的豪情壯志;【乙】文中曹劌認為作戰的前提是

;仿照【乙】文的題目,為【丙】文擬一個標題:□□□□。(5分)5.曹操;儒6.(1)登上,游覽(2)把(3)回頭看7.如果你不修養道德,全船的人都會全部成為你的敵人。8.B9.夏桀與殷紂兩人即使所處地勢險要,但都因不施仁政而被后人懲治10.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吳起論寶(23二模·青浦區)【甲】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乙】沈慶之,吳興武康人也。元嘉十九年,雍州剌史劉道產卒,群蠻①大動,征西司馬朱修之討蠻失利,以慶之為建威將軍,率眾助修之。修之失律下獄,慶之專軍進討,大破緣沔諸蠻,禽②生口七千人。二十七年,太祖將北討,慶之諫曰:“馬步不敵,為日已久矣。將恐重辱王師,難以得志。”丹陽尹徐湛之、吏部尚書江湛并在坐,上使湛之等難慶之。慶之曰:“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上大笑。[注釋]①群蠻:楚國境內“苗蠻”各部落的統稱。②禽:同“擒”。5.【甲】文作者是(填姓名)(2分)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1)修之失律下獄()(2)陛下今欲伐國()7.對【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將軍害怕讓君王軍隊重新受辱。B.恐怕將使君王的軍隊嚴重受辱。C.將軍害怕讓君王軍隊嚴重受辱。D.恐怕將使君王的軍隊重新受辱。8.【甲】文中牧童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畫中的錯誤是“”。【乙】文中沈慶之認為陛下討論北伐問題時所犯的錯誤是“”。(4分)9.【甲】【乙】兩文三次寫到“笑”。【甲】文中“拊掌大笑”一詞,凸顯了牧童的人物形象;“處士笑而然之”與【乙】文“上大笑”中的“笑”都隱含著贊許的態度,刻畫出了處士和太祖的人物形象。(6分)10.【甲】【乙】兩文都引用了“耕當問奴,織當問婢”,其意在說明同一個道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