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課件_第1頁
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課件_第2頁
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課件_第3頁
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課件_第4頁
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運動系統1.運動系統的組成

(1)骨:運動的杠桿。(2)骨連結:運動的樞紐。(3)肌肉:運動的動力。2.運動系統的功能(1)構成動物的體型。(2)動物的使役能力。(3)家畜的屠宰率及品質。(4)骨的突起和肌肉作為定位的骨性或肌性標志。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骨及骨連結一總論(一)骨的功能及類型1.骨的功能

(1)動物體內的骨是一種活器官,堅硬而有彈性,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2)具有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的特點。(3)有改建和再生的能力。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

(4)骨基質內含大量的鈣鹽和磷酸鹽,是動物體內的鈣磷庫。

(5)造血功能(紅骨髓)。

(6)支持與保護功能,如顱腔、胸腔等保護腦及心肺。

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2.骨的類型(依骨的形態和機能不同分)(1)長骨:分布于四肢,兩端膨大的骨端(骺)與中部較細的骨體,骨干中空的腔為骨髓腔(容納骨髓)。骨干與骨端之間有一軟骨板……骺軟骨(可使骨生長加長)。成年后則轉化為骨(骺線),將骨干與骨端牢牢地連結起來。⑵扁骨:分布于頭部和軀干,如顱骨、肋等,起保護作用。⑶短骨:分布于長骨與長骨之間,如腕骨和跗骨,起緩沖作用。⑷不規則骨:分布于脊柱如椎骨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二)骨器官的構造

1.骨膜:分布于骨表面(關節面除外),有血管和神經,呈粉紅色,由深層的成骨層(有修補和再生骨質的功能)和淺層的纖維層(將成骨層固定在骨表面)構成。在長骨的骨髓腔內表面覆蓋有一層非常薄的內骨膜。2.骨質:分骨密質和骨松質兩種。骨密質光滑致密,分布于長骨的骨干和骨表面;骨松質位于骨的內部和長骨的骨端內部,疏松多孔,骨松質間隙內終生容納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3.骨髓: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兩種。紅骨髓呈紅色,位于骨松質間隙內和幼畜長骨的骨髓腔內,但幼畜長骨骨髓腔內的紅骨髓到成年時則轉變為黃骨髓。黃骨髓主要由脂肪組織構成,位于成年動物長骨的骨髓腔內,無造血機能,但遇到大失血時可轉變成紅骨髓,恢復造血機能。4.血管和神經:為骨附近的血管、神經的分支,經骨表面的滋養孔進出骨器官。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骨器官的結構

骨器官的結構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三)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1.化學成分

①無機質:主要為CaCO3、Ca3(PO3)2、CaF2

等,占骨重的2/3。經火煅燒的骨只剩下無機質,其形態不變,沒有彈性和韌性,骨脆而易碎,表明無機質使骨增加硬度即堅固性。②有機質:主要成分是骨膠原和粘多糖,占骨重的1/3。用酸處理脫鹽的骨仍保持骨的原有形態,但柔軟富有彈性,易變形,失去支撐重量的功能,即有機質決定骨的彈性和韌性2.物理特性:

①堅固性②彈性和韌性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

骨的連結1.骨連結的概念:骨與骨之間借纖維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組織相連,形成骨連結。2.骨連結的分類: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纖維連結⑴直接連結軟骨連結骨性結合一般的纖維連結和軟骨連結是暫時的,如骨盆聯合頭骨之間的縫等可小范圍的運動或不能活動,隨年齡的增長而骨化,轉變為骨性結合,完全不能運動。但相鄰椎骨的椎體之間的椎間盤屬軟骨連接,終生不轉變為骨性結合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12軟骨連結軟骨連結纖維連結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⑵間接連結(關節)為較普遍的一種連接方式,骨與骨之間不直接連結,其間有滑膜包圍的腔隙,可靈活的運動,故又稱滑膜連結,簡稱關節。①關節的基本結構:關節由關節面、關節軟骨、關節囊、關節腔及血管、神經構成(如右圖)。②關節的輔助結構:關節唇,關節盤,韌帶。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

⑶關節的類型①依構成關節的骨塊數目分:單關節和復關節。②依關節的運動軸數目分:單軸關節、雙軸關節和多軸關節。⑷關節的運動a:屈、伸運動:只有一個運動軸,如腕關節等b:內收、外展運動:沿縱軸,以正中矢狀面為參照的運動。c:旋轉運動: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五)全身骨骼的劃分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軀干骨及其連結一、軀干骨(包括脊柱、肋和胸骨)脊柱:由一系列椎骨(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及尾椎)借軟骨、關節和韌帶連接而成的柱狀結構,內有椎管,可容納和保護脊髓。(一)椎骨:按部位分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

1.椎骨的一般構造椎體:短柱狀,前端隆凸為椎頭,后短凹陷為椎窩椎弓:位于椎體背側弓形骨板,與椎體間圍成椎孔(n個)椎管

突起:發自椎弓,有三種即棘突(1個)、橫突(1對)和關節突(2對)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各部椎骨的構造特征

⑴頸椎:家畜均為7塊,其中第1頸椎稱寰椎,第2頸椎稱樞椎,二者與第3-7頸椎形態不同。頸椎的椎頭、椎窩都很明顯,運動范圍較大,橫突基部有橫突孔(6-7)橫突管(供椎動脈等通過)。馬的寰椎有橫突孔,牛頸椎無橫突孔。與馬的頸椎比較,牛的頸椎較短,但棘突比馬的高,橫突也比馬的發達。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⑵胸椎:牛、羊13個,馬18個,豬14-15個。棘突發達,前5-6個胸椎棘突最高,構成鬐甲部的骨質基礎。⑶腰椎:牛、馬6個,羊、豬6-7個。棘突高度與最后胸椎相似,橫突發達,呈上下壓扁,椎頭、椎窩不明顯。⑷薦椎:牛、馬5塊,豬、羊4塊,幾塊薦椎愈合成一個整體稱為薦骨,通過薦骨翼與髂骨翼成關節。

⑸尾椎:數目不定,前幾個尾椎有椎骨的一般構造,且椎體腹側有腹棘,兩腹棘之間為血管溝,供尾中動脈通過。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二)肋1.肋間隙:相鄰兩肋之間的間隙。

2.肋的結構:包括位于椎骨端的肋骨和位于胸骨端的肋軟骨。肋的對數與胸椎數目一致。

①肋骨:肋小頭(與椎體成關節),肋結節(與胸椎橫突成關節),血管溝(肋骨后緣內側,供肋間動脈、肋間靜脈和肋間神經通過)。牛的肋骨寬而扁,馬的肋骨細而圓。②肋軟骨:呈棒狀,有的直接與胸骨相連(前面8對),有的肋軟骨依次相連形成一個弓狀結構(肋弓),然后通過肋弓與胸骨相連。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12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肋的分類1.真肋:肋軟骨直接與胸骨相連的肋,故也稱為胸骨肋,牛、馬有8對,豬7對,其余均為假肋。2.假肋:通過肋弓與胸骨相連的肋稱為假肋或弓肋。3.浮肋:肋軟骨末端游離的肋稱為浮肋。

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三)胸骨和胸廓胸骨位于胸廓底部正中,從前向后依次由胸骨柄、胸骨體、劍狀軟骨構成,胸骨柄與第1肋呈關節,胸骨體與第2-8真肋呈關節。牛的胸骨上下壓扁,底部平,無胸骨嵴,馬的胸骨呈左右壓扁狀,腹側有發達的胸骨嵴(供強大的胸肌附著)。

胸廓:由背側的胸椎、兩側的肋、腹側的胸骨構成的骨性支架,呈平臥(前小后大)的截頂圓錐狀結構;胸前口較小,內有食管、氣管、大血管及神經通過,胸后口較寬大,內緣有膈肌附著,由膈肌將胸腔、腹腔分開。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胸廓前部的肋較短而直,活動范圍較小,適應于保護胸腔內的心、肺等重要器官,胸廓后部的肋較長而彎曲,活動范圍較大,適應于形成呼吸運動的杠桿使胸腔左右徑發生變化。

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二、軀干骨的連結脊柱連接椎體間連接:相鄰椎體的椎頭與椎窩之間通過椎間盤直接相連(為一種軟骨連結,終生不骨化)椎弓間的連接:包括韌帶連接和成對的關節突間關節。脊柱總韌帶:主要包括棘上韌帶、背側縱韌帶、腹側縱韌帶棘上韌帶:連于椎骨棘突的頂端,自枕骨向后伸延至薦骨。草食動物頸部的棘上韌帶特別發達,稱為項韌帶,由彈性纖維組成,呈黃色,分為左右兩半,每部又分索狀部和板狀部,項韌帶的主要作用是連接和固定椎骨,協助頸部肌肉支持部重量。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背側縱韌帶、腹側縱韌帶:分別位于椎體的背側和腹側。枕寰關節和寰樞關節:枕寰關節為雙軸關節(關節面呈橢圓形),可作小范圍的屈伸和左右轉動。寰樞關節:單軸關節,由寰椎后部的鞍狀關節面與樞椎齒突構成。

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胸廓連結包括肋椎關節和肋胸關節兩部分。肋椎關節肋頭關節:肋頭與相鄰兩椎體的前肋凹和后肋凹構成。肋橫關節:由肋結節關節面與胸椎橫突肋凹構成。肋胸關節:由真肋的肋軟骨與胸骨構成的關節。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頭骨及其連結

頭骨位于脊柱的前端,主要由扁骨和不規則骨構成,借纖維和軟骨組織直接連結,多為成對骨,有些骨還形成含氣腔體(副鼻竇),溝、孔、管、裂等供血管神經通過。頭骨可劃分為顱骨和面骨兩大部分。

顱骨:包括枕骨、頂間骨、頂骨、額骨、篩骨、顳骨、蝶骨,圍成顱腔,容納保護腦,并可維持腦部的溫度的穩定等功能。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枕骨:枕骨大孔、枕髁(與寰椎成關節)、枕寰間隙。枕嵴為馬頭部的最高點。額骨:牛的較寬,向兩側發出角突,馬無角突。角突內的空腔(角竇)與額竇相通,額竇通向鼻腔。篩骨:顱腔的前壁,分布有許多篩孔,供臭神經通過,顱腔側篩窩容納腦的臭球,側塊內篩竇通鼻腔,是副鼻竇的一部分。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12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二)肋1.肋間隙:相鄰兩肋之間的間隙。2.肋的結構:包括位于椎骨端的肋骨和位于胸骨端的肋軟骨。肋的對數與胸椎數目一致。①肋骨:肋小頭(與椎體成關節),肋結節(與胸椎橫突成關節),血管溝(肋骨后緣內側,供肋間動脈、肋間靜脈和肋間神經通過)。牛的肋骨寬而扁,馬的肋骨細而圓。②肋軟骨:呈棒狀,有的直接與胸骨相連(前面8對),有的肋軟骨依次相連形成一個弓狀結構(肋弓),然后通過肋弓與胸骨相連。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3.肋的分類真肋:肋軟骨直接與胸骨相連的肋,故也稱為胸骨肋,牛、馬有8對,豬7對,其余均為假肋。

假肋:通過肋弓與胸骨相連的肋稱為假肋或弓肋。浮肋:肋軟骨末端游離的肋稱為浮肋。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三)胸骨和胸廓胸骨:位于胸廓底部正中,從前向后依次由胸骨柄、胸骨體、劍狀軟骨構成,胸骨柄與第1肋呈關節,胸骨體與第2-8真肋呈關節。牛的胸骨上下壓扁,底部平,無胸骨嵴,馬的胸骨呈左右壓扁狀,腹側有發達的胸骨嵴(供強大的胸肌附著)。胸廓:由背側的胸椎、兩側的肋、腹側的胸骨構成的骨性支架,呈平臥(前小后大)的截頂圓錐狀結構;胸前口較小,內有食管、氣管、大血管及神經通過,胸后口較寬大,內緣有膈肌附著,由膈肌將胸腔、腹腔分開,胸廓前部的肋較短而直,活動范圍較小,適應于保護胸腔內的心、肺等重要器官,胸廓后部的肋較長而彎曲,活動范圍較大,適應于形成呼吸運動的杠桿,在呼吸活動時使胸腔的左右徑發生變化。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12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12胸廓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二、軀干骨的連結脊柱連接椎體間連接:相鄰椎體的椎頭與椎窩之間通過椎間盤直接相連(為一種軟骨連結,終生不骨化)椎弓間的連接:包括韌帶連接和成對的關節突間關節。脊柱總韌帶:主要包括棘上韌帶、背側縱韌帶、腹側縱韌帶棘上韌帶:連于椎骨棘突的頂端,自枕骨向后伸延至薦骨。草食動物頸部的棘上韌帶特別發達,稱為項韌帶,由彈性纖維組成,呈黃色,分為左右兩半,每部又分索狀部和板狀部,項韌帶的主要作用是連接和固定椎骨,協助頸部肌肉支持部重量。

背側縱韌帶、腹側縱韌帶:分別位于椎體的背側和腹側。枕寰關節和寰樞關節:枕寰關節為雙軸關節(關節面呈橢圓形),可作小范圍的屈伸和左右轉動。寰樞關節:單軸關節,由寰椎后部的鞍狀關節面與樞椎的齒突構成。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

胸廓連結包括肋椎關節和肋胸關節兩部分。

肋椎關節

肋頭關節:肋頭與相鄰兩椎體的前肋凹和后肋凹構成。肋橫關節:由肋結節關節面與胸椎橫突肋凹構成。肋胸關節:由真肋的肋軟骨與胸骨構成的關節。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2-3頭骨及其連結

一、頭骨

頭骨位于脊柱的前端,主要由扁骨和不規則骨構成,借纖維和軟骨組織直接連結,多為成對骨,有些骨還形成含氣腔體(副鼻竇),溝、孔、管、裂等供血管神經通過。頭骨可劃分為顱骨和面骨兩大部分。1.顱骨:包括枕骨、頂間骨、頂骨、額骨、篩骨、顳骨、蝶骨,圍成顱腔,容納保護腦,并可維持腦部的溫度的穩定等功能。枕骨:枕骨大孔、枕髁(與寰椎成關節)、枕寰間隙。枕嵴為馬頭部的最高點.額骨:牛的較寬,向兩側發出角突,馬無角突。角突內的空腔(角竇)與額竇相通,額竇通向鼻腔.篩骨:顱腔的前壁,分布有許多篩孔,供臭神經通過,顱腔側篩窩容納腦的臭球,側塊內篩竇通鼻腔,是副鼻竇的一部分。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12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顳骨:顱腔側壁,參與顴弓的構成,顳髁為關節面,與下頜骨形成顳下頜關節;內耳位于顳骨內。顳窩蝶骨:顱腔底壁前半部分。2.面骨:上頜骨、鼻骨、淚骨、顴骨、切齒骨、腭骨、翼骨、犁骨、鼻甲骨(2對)、下頜骨、舌骨,豬在此基礎上還多一塊吻骨。上頜骨:面骨中較大的一塊,內有上頜竇通鼻腔,下緣有上臼齒齒槽,兩側的上頜骨的腭突伸向中部,形成硬腭的骨質基礎(口腔的頂壁)。面結節(牛),面嵴(馬),眶下孔。切齒骨(頜前骨):牛、羊切齒骨上無切齒齒槽,馬、豬均有六個切齒齒槽。犁骨:鼻腔底壁正中,其背側是鼻中隔軟骨,將鼻腔分為左右兩個鼻腔。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12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鼻甲骨(2對):上、下鼻甲骨各一對,較薄,上鼻甲骨附著于鼻骨的內側,下鼻甲骨附于上頜骨內側。下頜骨:分下頜體和下頜支。下頜體有下臼齒齒槽和下切齒齒槽,臼齒齒槽與切齒齒槽之間的間隙為齒槽間緣(齒槽間隙),下頜間隙,頦孔。下頜支呈垂直位,上方有下頜髁與顳骨構成顳下頜關節,下頜髁后側是伸向顳窩的冠狀突。舌骨:位與兩下頜支之間,與顳骨相連,支持舌根、咽及喉,由舌骨體和舌骨支構成,舌骨體支持舌根,舌骨支向后與顳骨相連。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12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

二、頭骨的連結

頭骨的連結中,除顳下頜關節(含關節盤)外,其余均為直接連結(借纖維、軟骨或骨直接相連)。

三、副鼻竇(鼻旁竇)

在一些頭骨的內部,形成直接或間接與鼻腔相通的腔稱為副鼻竇或鼻旁竇。腔內容納空氣,內壁粘膜與鼻腔粘膜相延續,鼻粘膜的炎癥常蔓延到鼻旁竇,引起鼻旁竇炎。對獸醫臨床較重要的副鼻竇有額竇、上頜竇。副鼻竇的功能:減輕頭骨的重量,保持顱腔的溫度穩定等。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2-4前肢骨及其連結前肢骨肩帶骨肩胛骨烏喙骨鎖骨肱骨前臂骨橈骨

尺骨前腳骨腕骨:分近列腕骨、遠列腕骨掌骨:分大掌骨和小掌骨指骨:系骨、冠骨、蹄骨籽骨:一對近籽骨,一個遠籽骨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一、前肢各骨的結構特征

肩胛骨:扁骨,三角形,斜位于胸腔側壁。下有肩臼與肱骨頭成關節,外側肩胛崗,牛有肩峰。上有肩胛軟骨,呈半圓形,供菱形肌附著。肱骨:長骨,近端有球形的肱骨頭,遠端是滑車狀關節面(與橈骨成關節),滑車狀關節面后方為鷹嘴窩(可容納尺骨近端的鷹嘴)。前臂骨:長骨,包括位于前方較粗的橈骨和位于后外側較細的尺骨,近端與肱骨成關節,遠端與近列腕骨成關節。前腳骨:包括腕骨、掌骨、指骨、籽骨。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二、前肢骨的連結前肢各骨之間主要通過關節相連,前肢關節包括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和指關節(系關節、冠關節和蹄關節)。(一)肩關節:由肱骨頭與肩臼形成,屬多軸單關節,主要進行屈伸運動。(二)肘關節:由肱骨遠端和前臂骨近端構成的單軸復關節,只能進行屈伸運動(三)腕關節:由橈骨遠端、近列和遠列腕骨以及掌骨近端構成,為單軸復關節,只能進行屈伸運動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四)指關節:

包括系關節、冠關節和蹄關節。1.系關節:又稱球節,由掌骨遠端、系骨近端和一對近籽骨組成,屬單軸復關節。

2.冠關節:由系骨遠端和冠骨近端構成,有側韌帶緊連于關節囊,為單軸單關節。

3.蹄關節:由冠骨與蹄骨及遠籽骨構成,牛、羊、豬為偶蹄動物,兩指關節成對,其構造與上述各指關節結構相似,兩主指系關節的關節囊在掌側相互交通。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2-5后肢骨及其連結

一.后肢各骨的結構特征

(一)髖骨: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結合而成,3塊骨在外側中部結合處形成髖臼,與股骨頭成關節。1.髂骨:位于前上方,分髂骨體(三棱柱狀)和髂骨翼(寬而扁),髂骨翼外側角稱為髖結節。背側的坐骨大切跡,與薦結節闊韌帶(薦坐韌帶)間構成坐骨大孔,坐骨神經自坐骨大孔骨盆腔。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2.坐骨:位于后下方,構成骨盆底的后部。左、右坐骨的后緣連成坐骨弓,弓的兩端突出是坐骨結節。兩側坐骨在骨盆底壁正中由軟骨或骨結合在一起,稱坐骨聯合,是骨盆聯合的一部分。3.

恥骨:位于前下方,構成骨盆底的前半部。兩側恥骨的內側緣由軟骨或骨結合形成恥骨聯合,恥骨聯合和坐骨聯合統稱為骨盆聯合。骨盆腔:由兩側髖骨、背側的薦骨和前4枚尾椎以及兩側的薦結節闊韌帶共同圍成的結構稱為骨盆腔。雌性動物骨盆的底壁平而寬,雄性動物則較窄。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二)股骨:為長骨,近端內側是球狀的股骨頭,頭的外側粗大的突起是大轉子。股骨遠端前部是滑車關節面,與膝蓋骨成關節。后部為股骨內、外側髁,與脛骨成關節,髁的上方有上髁。(三)膝蓋骨:呈頂端向下的楔形,后面為與股骨滑車形成關節的關節面。(四)小腿骨:包括脛骨和腓骨。脛骨位于前方,較大,呈三棱柱狀,近端有脛骨內、外側髁,前方呈嵴狀隆起是脛骨嵴,供膝直韌帶附著;遠端有螺旋狀滑車。腓骨細小,位于脛骨近端后外側;牛、羊腓骨退化只剩近端的腓骨頭,腓骨遠端退化成一小骨塊,稱踝骨。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五)跗骨:由近列跗骨、中央跗骨、遠列跗骨組成。近列跗骨內側是距骨,外側是跟骨,跟骨近端粗大,稱跟結節。(六)跖骨:與前肢掌骨相似,但較細長。(七)趾骨:分系骨、冠骨和蹄骨,與前肢指骨相似。(八)籽骨:近籽骨2枚,遠籽骨1枚,位置、形態與前肢籽骨相似。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二、后肢骨的連結(一)薦髂關節:由薦骨翼和髂骨翼構成,運動范圍很小。

(二)髖關節: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的多軸關節,運動形式多樣化,關節囊寬松。在髖臼與股骨頭之間有一短而強的圓韌帶。(三)膝關節:包括股脛關節和股膝關節。膝關節角在后方,屬單軸復關節,可做伸屈動作。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四)跗關節:又稱飛節,由小腿骨遠端、跗骨和跖骨近端構成的單軸復關節。(五)趾關節:分為系關節、冠關節和蹄關節,其構造與前肢指關節相同。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一.概述

運動系統所描述的肌肉特指骨骼肌(也稱橫紋肌),它們附著于骨骼上,是運動的動力部分。(一)肌肉的構造每一肌肉就是一個肌器官,可分為能收縮的肌腹和不能收縮的肌腱兩部分。肌腹由許多肌纖維(肌細胞)借結締組織結合而成。整塊肌肉外面包裹肌外膜,肌外膜深入肌肉內將若干肌纖維包裹成肌束,包在肌束外面肌束膜;肌肉的結締組織形成肌膜,構成肌器官的間質部分;每一條肌纖維外面包有肌膜,稱肌內膜。肌纖維的主要功能是收縮,產生動力。肌膜是肌肉的支持組織,血管和神經沿肌膜伸人肌肉內。肌肉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肌腱

為在肌腹一端或兩端的直接延續,牢固地附著于骨上。肌腱由腱纖維等構成;肌腱沒有收縮能力,有很強的堅韌性和抗張力,故不易疲勞。它傳導肌腹的收縮力,以提高肌腹的工作效率。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

肌外膜

肌束膜肌內膜

肌腹和肌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二)肌肉的形態(分類)1.紡錘形肌:分布于四肢。在肌肉內部,肌纖維束的排列多與肌的長軸平行,收縮時使肌肉顯著縮短,從而引起大幅度的運動。紡錘形肌的兩端為肌腱,即俗稱“蹄筋”。2.多裂肌:主要分布于椎骨周圍,由許多短肌束組成,收縮的幅度不大,但收縮力較大而持久,如背最長肌、髂肋肌等。3.板狀肌:肌肉主要分布于腹壁和肩帶部。多呈薄板狀,有的呈扇形,如背闊肌;有的起點呈鋸齒狀,如腹側鋸肌等。板狀肌的肌腱形成腱膜。4.環形肌:位于自然孔的周圍,肌纖維環行,形成括約肌,如口輪匝肌,肛門括約肌等,收縮時可關閉自然孔。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肌肉通過其肌腹的收縮改變長度,從而牽動骨產生運動;在一個動作中,起主要作用的肌肉稱主動肌;起協助作用的肌肉稱協同肌;產生相反作用的稱對抗肌;參與固定某一部位的肌肉為固定肌。(四)肌肉的活動肌肉一般是以其兩端附著于骨,中間可能越過一個或幾個關節。當其收縮時,位置不動的一端叫起點,引起骨移動的一端稱止點。但有時隨情況的變化,起止點可互相轉變。(三)肌肉起止點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五)肌肉的命名

依據肌肉的功能、形態、位置、結構及肌纖維方向等來命名。少數只據其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命名,大多數肌肉是綜合幾個特點來命名。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六)肌肉的輔助器官

1.筋膜:

分淺筋膜和深筋膜。

淺筋膜:位于皮下(也稱皮下組織),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覆蓋在全身肌肉的表面,有些部位的淺筋膜中有皮肌,營養良好的家畜在淺筋膜內蓄積有脂肪;淺筋膜發達的部位,皮膚具有較大的移動性。深筋膜: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位于淺筋膜下。在某些部位深筋膜形成包圍肌群的筋膜鞘;或伸入肌間,附著于骨上,形成肌間隔;或提供肌肉的附著面。主要起保護、固定肌肉位置的作用。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2.粘液囊:

是封閉的結締組織囊。壁內襯有滑膜,腔內有滑液。多位于骨的突起與肌肉、腱和皮膚之間,起到減少摩擦的作用。位于關節附近的粘液囊多與關節腔相通。腱鞘(:

由粘液囊卷折形成的結構。包在腱的外面,以減少肌腱活動時的摩擦。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三、前肢主要肌肉(一)肩帶肌

肩帶肌是連接前肢與軀干的肌肉,分為背側肌群和腹側肌群。1.背側肌群(1)斜方肌:為三角形薄板狀肌,位于肩頸上部淺層,分為頸斜方肌和胸斜方肌兩部分。(2)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面。(3)背闊肌:板狀肌,位于胸側壁,自腰背筋膜起始,在牛還起于第9-11肋骨、肋間外肌和腹外斜肌的筋膜,肌纖維向前下方止于肱骨內側。(4)臂頭肌:位于頸側部淺層,長帶狀。起始于枕嵴、寰椎和第2~4頸椎橫突,止于肱骨外側三角肌結節;形成頸靜脈溝的上界。(5)肩胛橫突肌:馬無此肌。前部位于臂頭肌深面,后部位于頸斜方肌與臂頭肌之間。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2.腹側肌群(1)胸肌:

位于臂和前臂內側與胸骨之間。分為胸淺肌(胸前淺肌、胸后淺肌)胸深肌(胸前深肌、胸后深肌)兩層。有內收前肢和牽引軀干向前的作用。(2)腹側鋸肌:位于頸胸部的外側面,為一寬大的扇形肌。因下緣呈鋸齒狀而得名。自頸椎橫突(頸腹側鋸肌)和前4-9(牛)或8-9(馬)肋骨外側面(胸腹側鋸肌),集聚止于肩胛骨內側上部鋸肌面及肩胛軟骨內側。其作用為舉頸、提舉和懸吊軀干,并能協助呼吸。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二)肩部肌1.外側組(1)岡上肌(位于肩胛骨岡上窩內。起自岡上窩,止腱分別止于肱骨大結節和小結節。(2)岡下肌:位于肩胛骨岡下窩內。起于岡下窩,止于肱骨近端外側結節,可外展臂部和固定肩關節。(3)三角肌:位于岡下肌的淺層,呈三角形。起于肩胛岡及岡下肌腱膜,牛還起于肩峰,止于肱骨外側三角肌結節,可屈肩關節。2.內側組(1)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內側面,起于肩胛下窩,止于骨近端內側小結節。(2)大圓肌:位于肩胛下肌后方。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三)臂部肌1.伸肌組

(1)臂三頭肌,位于肩胛骨和肱骨后方的夾角內。肌腹大,分長頭、外側頭和內側頭。三個頭的起點不同,但均止于肘突。主要作用為伸肘關節。(2)前臂筋膜張肌:位于臂三頭肌的后緣及內側面。以一薄的腱膜起于背闊肌的止端腱及肩胛骨的后緣,止于肘突及前臂筋膜,其作用為伸肘關節。2.屈肌組(1)臂二頭肌:位于肱骨前面,呈紡錘形(馬)或圓柱狀(牛)。起自肩胛結節,越過肩關節前面和肘關節,止于橈骨近端前面的橈骨結節,主要作用是屈肘關節。(2)臂肌:位于肱骨臂肌溝內。起自肱骨后面上部,止于橈骨近端內側緣。其作用為屈肘關節。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四)前臂及前腳部肌1.背外側肌群(1)腕橈側伸肌:位于橈骨的背側面。(2)腕斜伸肌:起自橈骨外側下半部,斜伸延向腕關節內側,有伸和旋外腕關節的作用。(3)指總伸肌:起于肱骨外側上髁(淺頭)和尺骨外側面(深頭),其腱向下伸延至掌骨遠端分為兩支,分別沿第3指和第4指背側面下行,止于蹄骨。(4)指外側伸肌:在指總伸肌后方,起自橈骨近端外側,其腱經腕關節外側面下延,至掌部,則沿指總伸肌腱外側緣下行,馬的止于系骨,牛的止于第4指的冠骨和蹄骨,又稱第4指伸肌。有伸指和腕關節的作用。(5)指內側伸肌:又稱第3指伸肌,它位于腕橈側伸肌和指總伸肌之間,起于肱骨遠端背側,肌腱止于第3指冠骨近端和蹄骨內側緣。有伸第3指作用。馬無此肌。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2.掌側肌群(1)腕外側屈肌:又稱尺外側肌,位于指外側伸肌的后方,起自肱骨遠端,止于副腕骨和第4掌骨近端。作用為屈腕、伸肘。(2)腕尺側屈肌:位于前臂部內側后部,起于肱骨遠端內側和肘突,止于副腕骨。有屈腕、伸肘作用。(3)腕橈側屈肌:位于腕尺側屈肌前方,橈骨之后。起于肱骨遠端內側,馬的止于第2掌骨近端,牛的止于第3掌骨近端。(4)指淺屈肌:位于腕尺側屈肌深面與指深屈肌之間,肌腹與指深屈肌不易分離,其腱索經腕管至掌部,位于指深屈肌腱的淺面,在系關節附近形成一腱環,供指深屈肌腱通過。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在系骨遠端分為兩支,分別止于系骨和冠骨的兩側。牛的指淺屈肌起于肱骨內側上髁,肌腹分淺、深兩部,肌腱分別止于第3、第4指冠骨近端的兩側。(5)指深屈肌:其肌腹在前臂掌側面,被其它屈肌包圍。以三頭分別起自肱骨遠端內側、肘突和橈骨近端后面。三頭的腱合成一個總腱,經腕管向下伸延至掌部,走在指淺屈肌腱深面,懸韌帶的淺面,在系關節附近,穿過指淺屈肌的腱環,并在其分支間下行,以肌腱止于蹄骨的屈腱面。牛的指深屈肌腱分支分別止于第3、第4指蹄骨的屈腱面.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四、軀干的主要肌肉軀干肌包括脊柱肌、頸腹側肌、胸壁肌和腹壁肌(一)脊柱肌1.脊柱背側肌群(1)背腰最長肌:屬多裂肌,俗稱“眼肌”位于胸、腰椎兩側,自髂骨、薦骨向前,伸延至頸部。(2)髂肋肌:由一束束斜向的肌束組成,位于背最長肌的腹外側,與背腰最長肌間形成髂肋肌溝,溝內有中獸醫的針灸穴位。(3)夾肌:位于頸側部,呈三角形。起于項韌帶索狀部,止于枕骨及前幾個頸椎。可抬頭頸或側偏頭頸。(4)頭半棘肌:位于夾肌和項韌帶板狀部之間。起于胸椎橫突和頸椎關節突,以肌腱止于枕骨。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二)頸腹側肌1.胸頭肌:

位于頸下部的外側,長帶狀,起自胸骨柄,止于下頜骨后緣;與臂頭肌之間的肌間隙稱頸靜脈溝。

2.胸骨甲狀舌骨肌:

位于氣管的腹側。扁平帶狀,起自胸骨柄,向前分為兩支。外側支止于喉的甲狀軟骨,稱為胸骨甲狀肌;內側支止于舌骨,稱為胸骨舌骨肌,作用為向后牽引舌和喉,以助吞咽。3.肩胛舌骨肌:

薄長帶狀,位于頸側,臂頭肌的深面,自肩胛內側走向前,止于舌骨體,在頸總動脈和頸靜脈之間穿過。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2.脊柱腹側肌群

位于椎體的腹側,不發達,僅存在于頸、腰部。頸部有斜角肌、頭長肌;腰部主要有腰大肌和腰小肌,俗稱“里脊肉”。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三)胸壁肌肉位于胸側壁和胸腔后壁,參與呼吸運動,可分為吸氣肌和呼氣肌。1.吸氣肌(1)肋間外肌:位于肋間隙內,肌纖維斜向后下方,。其作用是向前外方牽引肋骨,擴大胸腔橫徑,引起吸氣。(2)膈:是一凸向胸腔的板狀肌,構成胸腔的后壁。其周緣肌纖維構成的肌腹,稱肉質緣;中央是腱膜,稱中心腱。肉質緣分別附著于前4個腰椎腹側面、肋弓內側面和劍狀軟骨的背側面。在腰椎附著部,左、右膈腳間的裂孔,稱主動脈裂孔,供主動脈通過。在膈上還有分別供食管和后腔靜脈通過的食管裂孔和后腔靜脈裂孔。膈的收縮使膈的中心腱向后運動,胸腔前后徑增大,從而引起吸氣。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2.呼氣肌(1)后背側鋸肌:位于胸壁后下部,背腰最長肌的表面,起自腰背筋膜,肌纖維斜向前下方,止于肋骨的后緣。收縮可向后牽引肋骨,協助呼氣。(2)肋間內肌:位于肋間隙內,肋間外肌深層,肌纖維從后上方斜向前下方,收縮可牽引肋骨向后向內運動,協助呼氣。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四)腹壁肌肉馬、牛等草食動物,腹壁肌外表面包有呈黃色的深筋膜,即腹黃膜,其深部的腹壁肌由淺至深分別是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直肌和腹橫肌。1.腹外斜肌:

為腹壁肌最外層,起于肋骨的外側面,肌纖維由前上方斜向后下方,在肋弓下約一掌處變為腱膜,止于腹底壁正中縱向的腹白線。2.腹內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髖結節,呈扇形向前下方擴展,逐漸變為腱膜,主要止于腹白線。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3.腹直肌:左、右腹直肌并列于腹腔底的白線兩側,肌纖維縱行,起于胸骨及肋軟骨,止于恥骨前緣。肌腹上有數條橫向的腱劃。4.腹橫肌:腹壁的最內層肌,起自腰椎橫突及假肋下端的內側面,肌纖維橫行,走向內下方,以腱膜止于腹白線。在該肌肉內表面是一層腹膜(牛、羊、馬)或腹壁脂肪(豬)。5.腹股溝管(:位于腹底壁后部,恥前腱兩側,是腹內斜肌與腹外斜肌之間的斜行裂隙。管的內口通腹腔,稱腹環,外口通皮下,稱為皮下環。腹壁肌各層肌纖維走向不同,彼此重疊,再加上腹黃膜,形成了柔韌的腹壁,對腹臟內器官起著重要的支持和保護作用。腹肌收縮時,可增大腹壓,有助于呼氣、排便和分娩等活動。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五、頭部的主要肌肉

頭部肌肉分為面部肌和咀嚼肌。(一)面部肌位于口和鼻腔周圍,主要有鼻唇提肌、上唇固有提肌、鼻翼開肌、下唇降肌、口輪匝肌和頰肌。(二)咀嚼肌包括閉口肌(咬肌、顳肌和翼肌)和開口肌(枕頜肌和二腹肌),以閉口肌較發達(因閉口肌是咀嚼食物的動力來源)。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六、后肢的主要肌肉

(一)臀部肌分布于臀部,肌肉豐厚,常在此進行肌肉注。

1.臀淺肌:

馬的臀淺肌位于臀部淺層,有兩個起點,即髖結節和臀筋膜,均止于股骨第3轉子。有外展后肢和屈髖關節的作用。牛、羊無此肌。2.臀中肌:是臀部的主要肌肉。起自髂骨翼和薦結節闊韌帶,止于股骨大轉子。主要作用是伸髖關節,外展后肢。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3.臀深肌:

位于臀中肌的深面,有外展髖關節的作用。4.髂肌:起自髂骨腹側面,止于小轉子。因其與腰大肌的止部緊密結合一起,故常合稱為髂腰肌。其作用為屈髖關節及外旋后肢。(二)股部肌分布于股骨周圍,可分為股前、股后和股內側肌群。1.股前肌群(1)闊筋膜張肌:位于股前外側皮下,起自髖結節,向下呈扇形連于闊筋膜,并借闊筋膜止于膝蓋骨和前緣。可緊張闊筋膜和屈髖關節。(2)股四頭肌:位于股骨前面及兩側。分為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股直肌起自髂骨體,其余3個肌頭起于股骨,4個肌頭均止于膝蓋骨。作用為伸膝關節,股直肌還能屈髖關節。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畜禽解剖學——運動系統2.股后肌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