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520-2022 城市公共汽電車場站建設規范_第1頁
DB45T 2520-2022 城市公共汽電車場站建設規范_第2頁
DB45T 2520-2022 城市公共汽電車場站建設規范_第3頁
DB45T 2520-2022 城市公共汽電車場站建設規范_第4頁
DB45T 2520-2022 城市公共汽電車場站建設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03.220.0145Constructionspecificationf2022-06-24發布IDB45/T2520—2022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基本要求 25分類與分級 25.1一般規定 25.2功能分類 25.3首末站和樞紐等級劃分 35.4建設模式 46首末站、樞紐站 46.1一般規定 46.2選址要求 46.3啟動閾值 46.4建設規模 56.5站場間距 66.6平面布局 66.7建設內容 66.8設施要求 77停車場、保養場、修理廠 97.1選址要求 97.2啟動閾值與建設規模 7.3建設內容 7.4平面布局 7.5設施要求 7.6消防要求 7.7安全設備 7.8環保與節能 附錄A(資料性)各類型公共汽電車車輛換算系數 附錄B(資料性)到發車位基本形式示意圖 附錄C(資料性)站臺基本形式及行人設施設置示意圖 C.1站臺基本形式 C.2站臺行人設施設置示意圖 DB45/T2520—2022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提出并宣貫。本文件由廣西交通運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道路運輸發展中心、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曾祥聯、吳曉武、楊華、文婧、鮑春、劉善贊、楊濤、黃里鋒、韋全有、王濤、趙宇、吳小梅、彭漢輝、李信均、周靜、王志遠、潘彩鳳、謝練、廉冠、韋銀秋、李嬌嬌。1DB45/T2520—2022城市公共汽電車場站建設規范本文件確立了城市公共汽電車場站建設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城市公共汽電車場站的分類與分級,以及城市公共汽電車首末站、樞紐站、停車場、保養場、修理廠的建設要求。本文件適用于新建、改建和擴建城市公共汽電車場站的規劃建設,包括城市公共汽電車首末站、樞紐站、停車場、保養場和修理廠。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5845.3城市公共交通標志第3部分:公共汽電車站牌和路牌GB/T18487.3電動車輛傳導充電系統電動車輛交流/直流充電機(站)GB50067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156汽車加油加氣加氫站技術標準GB50763無障礙設計規范GB50966電動汽車充電站設計規范CJJ/T15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場、廠工程設計規范JGJ100車庫建筑設計規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公共汽電車首末站busandtrolleybusoriginstationandterminal為公交線路提供運營管理、車輛回車停車及檢修清洗、后勤保障等功能的場所。3.2城市公共交通樞紐站urbanpublictransportationtransferhub實現城市公共交通與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對外運輸方式銜接、或實現不同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之間相互銜接的城市公共交通場站。3.3公共汽電車停車場busandtrolleybusgarage供公交車輛集中停放,備有必要設施,能進行燃料添加、簡單維修作業的場所。3.4公共汽電車保養場busandtrolleybusmaintenanceworkshop進行公交車輛保養及相應的配件加工、修制和修車材料存儲、發放以及燃料添加的場所。3.5公共汽電車修理廠busandtrolleybusmaintenanceplace維修公交車輛的場所。2DB45/T2520—20223.6公共汽電車綜合車場busandtrolleybuscomprehensiveyard以公交車輛停放、承擔各級保養任務為核心功能,并具有相應的車輛充電、配件加工、修制能力和修車材料及燃料的儲存、發放等功能的場所,簡稱“公交綜合車場”。4基本要求4.1公共汽電車場站的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用地優先原則:在中心城區范圍內,應根據用地建設規模優先保障公共汽電車場站基礎設施用地;——需求適應原則:應考慮公交運行特點和乘客出行需要,保障站場能夠滿足當前需求及未來發展的需要,且公交線路應隨著場站的交付使用同步開通;——土地節約集約原則:場站規模應與用地開發相適應。城市核心區、用地緊張地區、關鍵交通樞紐、軌道與多條公交干線銜接處宜采用功能集中布局,實現垂直換乘,集約使用土地;——選址科學原則:場站選址應與公交出行需求相匹配,與城市用地布局相協調,與公交線網、軌道交通車站相銜接。4.2公共汽電車場站的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以人為本原則:應盡量營造規范、合理、安全、舒適、便捷的交通環境,實現人車分離,保證乘客安全;——綠色環保原則:應選用環保材料并符合循環經濟的要求,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大氣污染、污水等應符合環保要求,應引入減少能耗的措施,并符合節能減排的規定;——零距離換乘原則:應完善與軌道交通車站、小汽車、公共自行車等多種方式“無縫”銜接,方便換乘;——智能服務原則:鼓勵引進智能信息系統,包括監控系統、廣播系統、電子屏顯示系統、道閘系統等。4.3對新建公共汽電車場站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間,在保障場站功能及使用需求的基礎上,可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綜合開發的收益所得優先用于改善公共汽電車場站基礎設施。5分類與分級5.1一般規定本文件以車身長7m~10m的公共汽電車為標準車型,換算系數為1.0,其他型號公共汽電車按其車身長度,選用相應換算系數折算成標準車數。各類型公共汽電車換算系數宜參考附錄A取值。5.2功能分類根據使用功能,城市公共汽電車場站分為公共汽電車首末站、城市公共交通樞紐站、公共汽電車停車場、公共汽電車保養場、公共汽電車修理廠,見表1。3DB45/T2520—2022表1城市公共汽電車場站分類及功能5.3首末站和樞紐等級劃分5.3.1公共汽電車首末站的等級以夜間停車數或始發/到達線路條數確定,將其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當兩種計算辦法確定級別不一致時,按高級別計,等級劃分見表2。表2公共汽電車首末站等級劃分注:N:夜間停車數(標臺);L:始發/到達線路條數(條)。5.3.2根據公共汽電車到達或發車位數,城市公共交通樞紐站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等級劃分見表3城市公共交通樞紐站等級劃分4DB45/T2520—20225.4建設模式根據建設方式的不同,城市公共汽電車場站分為獨立建設模式和配建建設模式兩種。不同功能場站選擇建設模式,宜按下列原則:——首末站優先采用與居住、商業、商務等建筑配建建設模式;——樞紐站優先考慮與對外交通、軌道交通樞紐站、商業綜合體等建筑配建建設模式;——停車場、保養場、修理廠優先采用獨立建設模式,鼓勵建成公交綜合車場。6首末站、樞紐站6.1一般規定6.1.1首末站在保證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宜與居住、商業、文體等建筑結合設置;樞紐站在保證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宜與對外交通、軌道樞紐站、商業綜合體等結合設置。6.1.2首末站應大、中、小相結合,分散布置,單個獨立首末站的用地面積不宜低于2000m2。6.1.3同一區域內,多個未達到配建規模項目同時規劃、建設時,應疊加建設規模,總體協調,統一配建首末站。6.1.4首末站應按照規劃的公交線路條數、高峰時段的發車頻率、乘客數量、公交運營組織等確定,首末站規劃用地面積宜按100m2/標臺~120m2/標臺計算。當線路所配運營車輛少于10輛、用地狹長或高低錯落等情況下,宜乘以1.5倍及以上的用地系數。6.1.5在設置無軌電車的首末站時,用地面積應乘以1.2的系數,并應同時考慮車輛轉彎時的偏線距和架設觸線網的可能性。6.1.6對于位置較為偏遠的首末站,有條件時可根據需要設置職工夜間休息室,與調度、管理、監控、職工餐飲等一并設置成站務用房,用地宜按2m/標臺~3m2/標臺計算。6.1.7當首末站和樞紐站建設有加油、加氣、充電設施時,加油、加氣設施用地的計算應符合GB50156的規定;充電設施用地的計算應符合GB50966的規定。6.2選址要求6.2.1首末站和樞紐站的建設應合理利用廠址現有條件。6.2.2首末站和樞紐站宜同區域路網、公交線路相結合,宜設置在居住區、商業商務區、文體科教區、大型工業園區等主要客流集散點附近,且應選擇在緊靠客流集散點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側。6.2.3首末站應臨近城市公共客運交通走廊,且應便于與其他客運交通方式換乘。6.2.4在缺乏公共汽電車首末站的用地區域,應在做好交通組織的前提下,可利用城市立交橋下空間設置首末站。6.2.5配建首末站、樞紐站應與主體建筑整體設計相協調,降低對主體建筑的負面影響。6.2.6配建首末站、樞紐站在地塊中的位置,應滿足乘客和公共汽電車方便到達和離開的原則,宜近鄰現狀或具備近期建設條件的規劃道路,不應在交叉路口附近設置。大型居住區配建首末站、樞紐站應避免對小區生活和安全環境的不利影響,其布局宜靠近小區外圍道路,并保證小區內外乘客與站場的順暢快速連接,可適當增加慢行設施連接站場和周邊建筑。6.2.7首末站、樞紐站宜設置在建筑的地面一層,在用地較困難的地方,可設置在地下一層,但應滿足CJJ/T15規定。6.3啟動閾值6.3.1保障性住房(配建廉租房除外)項目應配套建設公共汽電車場站。5DB45/T2520—20226.3.2對于城市綜合客運樞紐建設項目,應配套建設首末站或樞紐站,與其他交通方式的換乘距離小于200m,換乘時間小于3min,對于城市軌道交通接駁樞紐建設項目,應結合場站客流規模確定,高峰小時集散客流規模大于2000人次時宜配套建設首末站或樞紐站。6.3.3不同類型建設項目需配置首末站或樞紐站的建筑規模閾值應符合表4的規定。表4不同類型建設項目需配置首末站、樞紐站的建筑規模閾值配建基數為1200m,居住小區人口在配建閾值基礎上每配建基數為1000m;建設項目的規模在配建閾值基礎上地配建基數為1200m;建設項目的規模在配建閾值基礎上配建基數為1000m;公園在配建閾值基礎上每增加20公6.4建設規模6.4.1不同用地建設項目,配建首末站或樞紐站占地規模宜符合以下規定:——對于居住類建設項目,配建的首末站或樞紐站占地規模不超過居住類項目用地面積的20%;——對于商業服務業類建設項目,配建的首末站或樞紐站占地規模不超過商業類項目(包括商業服務、批發市場)用地面積的15%;——對于體育展覽及景區類建設項目,配建的首末站或樞紐站占地規模不超過項目用地面積的25%;——對于醫療類建設項目,配建的首末站或樞紐站占地規模不超過項目用地面積的15%;——對于高等院校類建設項目,配建的首末站或樞紐站占地規模不超過項目用地面積的20%;——對于城市軌道交通接駁樞紐及綜合客運樞紐建設項目,配建的首末站或樞紐站占地規模不超過項目用地面積的25%。6.4.2配建首末站的用地規模,最小控制要求宜符合下列規定:——一級首末站≥6000m2(夜間停車數N≥60)或≥3600m2(始發/到達線路條數L≥6);——二級首末站≥3000m2(30≤夜間停車數N<60)或≥1800m2(3≤始發/到達線路條數L<6——三級首末站≥1000m2(夜間停車數N<30且始發/到達線路條數L<3條)。6.4.3配建樞紐站的最小規模控制要求宜符合下列規定:——一級樞紐站≥12000m2;6DB45/T2520—2022——二級樞紐站≥6000m2;——三級樞紐站≥2000m2。6.5站場間距配建首末站、樞紐站間的中心距離不應小于350m,在350m內的應合并設置。6.6平面布局6.6.1站內設施應做到配置合理、功能齊全、使用方便、用地集約。6.6.2配建首末站、樞紐站的平面布局應滿足機非分流的原則,避免人車沖突,滿足分區明確、布局合理、流線分明、通行簡捷的要求。6.6.3配建首末站、樞紐站的設計應根據規劃要求,做到遠近結合、留有余地,既能滿足近期使用要求,又能兼顧長遠發展。6.6.4配建首末站、樞紐站的形式應根據上蓋建筑類型、地塊形狀、交通組織、站場設施等因素確定,宜設置在形狀規整的方形用地上。對于偏向狹長形的地塊,宜設置為港灣式或通道式的首末站或樞紐站;對于偏向方塊形的地塊,宜設置為環繞式的首末站或樞紐站。6.6.5首末站、樞紐站的平面布局包括以下幾個區域:——供公共汽電車運行的區域,包括回車道、到發車位、停車坪、出入口、消防通道等;——供乘客使用的綜合性服務區域,包括站臺、行人通道、候車設施、無障礙設施等;——供運營工作人員使用的調度管理區域,包括調度室、監控室、職工休息室、衛生間等;——其他配套設施區域,包括通風、照明等。6.7建設內容6.7.1首末站或樞紐站應包括車輛運行、乘客服務、站務用房、公共配套等功能。6.7.2首末站或樞紐站應建設回車道、到發車位、停車坪、站臺、行人通道和候車設施、調度室、監控室、職工休息室等設施。6.7.3首末站、樞紐站的設施配置應符合表5的規定。表5首末站、樞紐站設施配置要求√√√√○○√√√√√√√√√√√√○○○√√√○√○○√√7DB45/T2520—2022表5首末站、樞紐站設施配置要求(續)√√√√√√√√6.8設施要求6.8.1回車道6.8.1.1回車道按營運車輛的回轉軌跡劃定,直行段寬度應不小于7m,轉彎段應滿足車輛轉彎半徑的技術要求,最小轉彎半徑應符合JGJ100的規定。6.8.1.2在公共汽電車場站用地較困難的地方,可利用就近街道作為回車道。6.8.2到發車位6.8.2.1到發車位應提供車輛到達輪候與發車的功能,每條線路宜滿足3輛車同時等候發車。6.8.2.2到發車位有直列式和鋸齒式兩種形式,宜優先選用直列式到發車位。直列式到發車位寬度宜為3.5m,車輛間應設置安全距離3m;鋸齒式到發車位寬度宜為3m,長度根據實際使用車型確定,車位間隔宜為4.5m。到發車位的基本形式參見附錄B。6.8.3停車坪6.8.3.1遠離公交綜合車場或首班車客運需求較大的配建首末站應建設停車坪;高峰時段換乘客流較大的配建樞紐站宜建設停車坪。6.8.3.2公共交通汽電車停放方式分平行式、垂直式和斜列式三種,宜優先采用垂直式或斜列式,邊角用地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6.8.3.3公共汽電車的停車位尺寸應符合JGJ100的規定。6.8.3.4停車坪應有明顯的車位標志、行駛方向標志及其他營運標志。6.8.4出入口6.8.4.1出口和入口宜分開設置,且出口和入口寬度應為7.5m~10m。若合并設置,出入口寬度不應6.8.4.2公共汽電車出入口與非機動車、乘客出入口宜分開設置,安全距離不宜小于5m,若合并設置,應用物理分隔。6.8.4.3公共汽電車出入口宜設置在次干道或支路上,不應直接設在主干道或快速路的主道上,并應避免靠近平面交叉口。6.8.4.4出入口應設置明顯的標志標線和指示牌。6.8.4.5乘客出入口寬度宜與步行交通設施寬度相適應,并與行人通道、樓梯、電動扶梯及電梯相連。電動扶梯處應預留排隊空間,排隊區域長度不應小于3m。8DB45/T2520—20226.8.5充電、換電設施6.8.5.1應預留充電設施建設安裝條件,包括配電設施空間預留、變壓器放置空間預留、充電樁放置空間預留、相關管線通道預留等,并應符合GB/T18487.3的規定;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在地塊規劃條件中明確充電設施的建設或預留要求,配電房可結合站務用房一并設置。6.8.5.2配建公交場站應根據停靠車輛數布設充電樁,停車坪的每個停車位(不含到發車位)應配套1個充電樁。此外,根據運營需要,每條線路應設置1個快充充電樁車位,快充車位宜靠近電源處。6.8.5.3新能源充電公交車的充電設施應包含市政配套(開關站、用戶站)、變配電房、電纜溝、充電機及充電機雨棚、監控室、休息室、管理室等。充電機操作區的寬度不應小于1.3m,長度不應小于3.5m;充電機雨棚寬度不應小于5.0m,長度不應小于3.5m。充電設施高度應根據實際使用車型高度確定。6.8.6站臺6.8.6.1應根據場地條件、客流需求、運營要求、換乘設置等情況選擇合理的站臺型式,且應結合建筑柱網形式設置。站臺上應因地制宜地設置候車設施和行人通道,可在站臺上設置自動扶梯與上蓋建筑物相連。站臺基本形式和具體設置參見附錄C。6.8.6.2站臺凈寬不應小于2.2m,站臺長度應至少滿足1輛公交車的停靠需求,不應小于15m,站臺應高出地面0.2m。站臺可設置隔離護欄,護欄離站臺靠車道邊緣不宜小于0.2m。6.8.7行人通道6.8.7.1應設置連續平順的行人通道與站內候車設施和出入口、外部道路人行設施(天橋、過街地道、人行道等)以及上蓋建筑相連。行人通道寬度不宜小于3m。6.8.7.2每2~3個到發車位宜設置一個過街設施,且合理設置防護欄、地面高度、導向標志及其他設施,引導乘客使用設計的行人路徑。6.8.7.3過街設施應設置顯眼的彩色鋪裝,且連接到上下客區和候車區。6.8.7.4過街點應設置緣石坡道,平順行人通道與車行道的過渡。6.8.8候車設施6.8.8.1候車設施的式樣、材料、顏色等可根據城市建筑特點設計,宜實用、美觀。6.8.8.2候車區域應具備照明、通風設備,有條件可設置空調等設施。6.8.8.3應在醒目的位置設置站牌標志,站牌頂邊距地面高度不宜大于2.2m,站牌底邊距地面的距離不宜小于0.4m。6.8.8.4在候車區域可增設適量的座椅,應提供行人導向標志、實時乘客服務信息、換乘信息、周邊區域地圖等,有條件可設置交通卡自助服務設施。6.8.8.5鼓勵建筑物內部設置樓梯、扶梯或電梯直接與配建公交站場內部候車區相連。6.8.9無障礙設施6.8.9.1應設置坡道、盲道等無障礙設施,并與周邊市政無障礙設施相銜接,實現無障礙通行。無障礙設施的配置和設計應符合GB50763規定。6.8.9.2站臺宜為使用輪椅的乘客設置候車位和無障礙的連續通道。單個輪椅候車位面積為2m2(1.4m6.8.10非機動車存放對于有條件的首末站和樞紐站,根據需求預留非機動車停車位,停車位數量宜按公共汽電車高峰時段需求人次的10%預留,每個非機動車停車位按1.2m2預留。9DB45/T2520—20226.8.11站務用房6.8.11.1站務用房應根據配建公交站場的用地條件、建筑類型、平面布局等靈活布置,宜與建筑物相融合,集約節約地利用站場空間資源。6.8.11.2場站應配置調度室,面積不宜小于20m2,每增加3條公交線路應至少增加10m2,但最大不宜超過500m2。調度室應與公共交通汽電車運行區在同一平面上,宜將調度室布置在站內視野較好的位置,方便對公共交通汽電車的調度管理和突發事件的及時響應。6.8.11.3上蓋建筑設計應考慮兼顧配建公交場站的服務配套設施功能。站務用房公共廁所容量應根據站點線路運營人員數量科學合理安排,男女應分開設置,男公共廁所每15人設置大小便器各1套,女公共廁所每10人設置1套便器。配建公交場站的公共廁所可與上蓋建筑共用,公共廁所可設置在建筑物的其他站外空間,并在站內明顯的位置設置相應的指引標志。6.8.11.4監控室、休息室、茶水間等后勤服務用房可結合配建公交站場用地大小與實際需求配置,監控室可與調度室共用。具體設置應符合CJJ/T15規定。6.8.12消防要求6.8.12.1公共汽電車場站消防要求應滿足GB50067的規定。6.8.12.2配建場站進出場道路原則上應獨立設置,不應與建筑物內其它機動化交通方式進出通道混合設置,但可與消防通道共用。6.8.12.3在用地緊張的情況下,可利用回車道作為消防通道,但須要確保回車道的通暢。6.8.12.4消防通道凈空高度和凈寬均不應小于4m。當消防車道上空遇有障礙物時,路面與障礙物之間的凈空不應小于4m。6.8.12.5單層或設在建筑物首層的配建公交站場,室內任一點至室外最近出口的疏散距離應小于60m。6.8.12.6安全出口應直接通向室外,安全疏散口及地下配建公交站場的樓梯凈寬不應小于1.6m,安全出口應設置明顯標志及事故應急照明設施。6.8.13其他6.8.13.1配建公交場站的層高應考慮建筑結構和各類管道等設備的需要,單層公交車輛通行區域的凈空高度應不低于3.8m,雙層公交車輛通行區域的凈空高度應不低于4.6m。6.8.13.2行車道坡道縱坡以直線為主,直線坡道縱坡不宜大于7%。6.8.13.3到發車位、加減速區域和車輛出入口等,應進行路面強化設計,應有防滑措施。6.8.13.4首末站、樞紐站應在醒目位置設置站牌標志和發車顯示裝置。站牌設計應符合GB/T5845.3的規定。6.8.13.5安全應急設備應滿足消防安全管理等工作需要。6.8.13.6安全監控設備在運營階段應覆蓋首末站和樞紐站主要工作區域。6.8.13.7應配置醫藥急救箱等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物品。7停車場、保養場、修理廠7.1選址要求7.1.1停車場、保養場、修理廠用地選址應符合CJJ/T15的要求。7.1.2公交綜合車場應避免建在交通復雜的鬧市區、居住小區旁。宜選擇城市外圍,且有兩條及以上進出方便的干道附近。7.1.3公交綜合車場應避免建在工程和水文地質不良地段,應避免高填方或開鑿難度大的石方地段,應處在居住區常年主導風的下風方向。DB45/T2520—20227.1.4公交綜合車場附近的城市供電、給排水管線系統應滿足使用需求。7.2啟動閾值與建設規模7.2.1停車場、保養場、修理廠的綜合用地指標宜按照每標臺150m2~200m2控制。7.2.2中、小城市保養場宜與停車場或修理廠合建;一、二級保養和小修設備較少時,保養場宜與停車場合建。7.2.3根據公交綜合車場服務范圍,每4平方公里建設用地至少規劃1處。7.2.4實施綜合開發的公交站場,實際用地面積不宜小于10000m2。7.2.5公交綜合車場應按企業運營車輛的保有量設置,根據停車需求分為平面式公交綜合車場和立體式公交綜合車場。7.2.6大城市不宜新建規模小于60標臺或大于140標臺的平面式公交綜合車場,停車需求規模大于140標臺的綜合車場宜建成立體式公交綜合車場。平面式公交綜合車場的車均占地指標宜取為160m2/標臺。具體規模應符合下列規定:——建設規模為60~99標臺的平面式公交綜合車場占地面積宜為10000m2~16000m2;——建設規模為100~140標臺的平面式公交綜合車場占地面積宜為16000m2~22000m2。7.3建設內容停車場、保養場的設施配置應分別符合表6和表7的規定。當停車場和保養場合建時,其設施應結合停車場和保養場一并考慮。表6停車場設施配置要求√√√√√○√√√√√√○√√○○○DB45/T2520—2022表6停車場設施配置要求(續)○√√√√√注2:無軌電車停車場應增加停車場線網、饋線、整流站供電設表7保養場設施配置要求√√√√√√√√√√○√√√√√○○√√√√注1:無軌電車保養場需增加保養場線網、饋線、整流站供電設DB45/T2520—20227.4平面布局7.4.1停車場7.4.1.1運營管理由調度室、車輛進出口、門衛、辦公樓等機構和設施構成。7.4.1.2車輛進出應有安全、寬敞、視野開闊的進出口和通道。7.4.1.3生產區應該包括一、二級保養工間及其輔助工間和動力及能源供給工間兩個部分。7.4.1.4生產車間按工藝要求,宜采用順車進、順車出的平面布局,并應按照生產性質及工藝確定建筑層數與層高,輔助工間不宜高于三層。7.4.1.5生活服務區應包括衛生間。7.4.2保養場7.4.2.1生產區域辦公、生活區應分開布置。7.4.2.2生產功能相近的應布置在同一功能分區內。7.4.3修理廠7.4.3.1修理廠的生產區應以生產廠房為中心區域,宜布置在全廠總平面的中間。7.4.3.2輔助區宜靠近主廠房,圍繞著主廠房布置。7.4.3.3廠區前應包括辦公樓、作業區。7.4.3.4生活區應包括食堂等為職工生活服務的區域,并應與生產分開。7.4.4公交綜合車場7.4.4.1公交綜合車場的建設用地,應在保證公交綜合車場功能合理、交通順暢、安全環保的基礎上,按照滿足需求、經濟節約的原則確定。7.4.4.2平面式公交綜合車場內的建設用地按照生產工藝和使用功能宜劃分為停車及洗車區(含預留加油或加氣或充電換電功能區)、建筑用地區、景觀綠地三類。停車及洗車區、建筑用地區、景觀綠化用地所占比例應分別按照63%~75%、10%~14%和10%~20%控制,建設條件特殊的公交綜合車場可結合用地實際適當調整。7.4.4.3停車及洗車區用地包括停車坪、回車道、試車道、消防通道及洗車區。停車坪用地規模依據站場夜間停車需求確定,用地指標為65m2/標臺~80m2/標臺。回車道、試車道和消防通道的用地總指標宜取為26m2/標臺~30m2/標臺。洗車區的用地指標宜取為2m2/標臺~3m2/標臺。7.4.4.4大城市建設規模為60~99標臺平面式公交綜合車場,站務用房占地面積宜取1600m2~1900m2;建設規模為100~140標臺平面式綜合車場,站務用房占地面積宜取2000m2~2400m2。7.4.4.5立體式公交綜合車場宜將多層停車庫與辦公及后勤服務用房一體化設計,生產區用地、停車區用地、運營管理及后勤服務用地應統籌考慮。7.4.4.6立體式公交綜合車場樓體的建設用地宜占場地總面積的60%~75%。其余用地用作消防通道、綠化用地和公交車輛臨時停車坪(含加油或加氣、充電換電功能預留空間)。7.4.4.7公交綜合車場平面布置應按不同功能進行分區,宜將生產性質類似的車間、辦公室、設備、設施布置在同一功能分區內。7.4.4.8維修工間及其附屬的輔助設施應按照工藝路線要求布置在相鄰的建筑物里,建筑物之間既有防火等合理的間隔,又要有順暢、便捷的聯系。7.4.4.9公交綜合車場應充分利用站場內各種空地、隔離用地、站場邊角、發展備用地設置景觀綠地,規模宜占公交綜合車場總用地面積的10%~20%。公交綜合車場可利用建筑物墻體、屋頂等進行綠化,提高綜合車場的綠化率。DB45/T2520—20227.4.4.10立體式公交綜合車場停車庫宜按2~3層設計,并利用屋面做露天停車區。7.4.4.11洗車區、維修工間、材料室、工具室、配電室、動力設備室、消防控制室等生產及生產配套用房均應布置在停車庫的一層,二層(三層)及屋面均為停車區。7.4.4.12立體式公交綜合車場應在樓體內集中建設管理用房和后勤服務用房,并且管理及后勤用房與生產區用墻體相對分隔。7.4.4.13停車庫的第二層樓板應與辦公及后勤服務用房的第三層樓板連通。7.4.4.14立體式公交綜合車場的外觀造型設計應符合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并適當超前;主體建筑立面的設計應以環保的建筑材料為主。7.5設施要求7.5.1停車區7.5.1.1停車坪內公交車輛的停放方式有平行式、垂直式和斜列式三種,平行式適用于場面面積充裕的停車坪,垂直式和斜列式適用于車輛多且場地有限的停車坪,推薦采用垂直式或斜列式,零星用地的停放方式可結合用地條件靈活選取。7.5.1.2平面式公交綜合車場停車區的設計應采用混凝土剛性結構,有良好雨水、污水排放系統,且排水坡度(縱、橫坡)不小于0.5排水明溝不與污水管線連通。7.5.1.3停車位尺寸應結合JGJ100規定及運營公交車輛的實際尺寸確定。7.5.2維修工間7.5.2.1維修工間的數量應結合公交綜合車場的保養車輛需求規模、車輛的保養頻率及單次保養需要的停場時間來確定;維修工間的長度宜取17m,寬度不應小于6m。7.5.2.2考慮到公共汽電車車輛的維修,維修工間的凈空不應小于6m。7.5.2.3維修工間內應安裝通風設備,確保空氣流通。7.5.3修車地溝7.5.3.1修車地溝長度應不少于服務的最長車長加2m。修車地溝凈寬應不小于0.85m,不大于1.3m,有效深度宜為1m~1.7m。并列修車地溝間的中心距宜為2~2.5倍標準車寬。7.5.3.2修車地溝內墻應鑲嵌光潔的飾面材料,墻內應設有照明燈具洞口和低壓安全燈電源,各修車地溝宜連通設計,并安裝排水設施。7.5.4坡道7.5.4.1多層停車庫的坡道應以直線形為主,曲線段的曲線半徑應不小于公交車輛的最小轉彎半徑。7.5.4.2直線坡道縱坡不宜大于7曲線形坡道的縱坡不宜大于5%。7.5.4.3坡道的面層構造應有防滑措施;坡道的平均照度應按相關規范執行。7.5.5場區道路7.5.5.1回車道寬度應能滿足公交車輛錯車的要求,宜取兩個標準機動車道寬度,轉彎處的轉彎半徑應滿足公交車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