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昆山市陸家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卷時間:50分鐘滿分:50分2024.12一、單項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女有歸。”其中,“選賢與能”指的是我國古代的什么制度?()A.分封制 B.世襲制 C.察舉制 D.禪讓制2.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傳說中華文明的創始者,被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黃帝和炎帝 B.堯舜禹 C.女媧和伏羲 D.倉頡和嫘祖3.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原始農耕。下列關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農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確的是()①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都過著遷徙生活③都種植糧食作物粟和水稻④都會制作陶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相傳炎帝會制作陶器,發明紡織,還制作樂器琴瑟等。黃帝會建造宮室,制作衣裳,制造船只,會煉銅等。這些發明反映了當時()A.開始出現私有制和階級觀念 B.炎帝和黃帝是人文初祖 C.人們生產生活等方面的狀況 D.炎黃部落聯盟實力強大5.據考古發現,北京人洞穴中保留大量灰燼遺存,有的地方很厚、有的地方很薄或間斷。這說明北京人()A.共同采集狩獵 B.會使用火 C.制作打制石器 D.過著群居生活6.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7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的遠古居民,已經開始定居生活。下列最可能在河姆渡遺址中出現的是()A.干欄式建筑殘余 B.大禹的王冠 C.半地穴式建筑殘余 D.精美的司母戊鼎7.磨刀山遺址是廣東地區古人類文化遺存,出土各類石制品300余件,石器類型有手斧、手鎬、砍砸器與刮削器等,該遺址處于()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 C.青銅時代 D.鐵器時代8.培養時空觀念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如圖①對應的朝代是()A.秦朝 B.春秋 C.戰國 D.西周9.我國最早的國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紀。第一個國家的建立者是()A.湯 B.黃帝 C.禹 D.武王10.西周早期青銅器利簋銘文“武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夙有商……”《尚書?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事件,兩則材料()A.互為印證 B.互相矛盾 C.孤證不立 D.不足采信11.春秋時期有一位諸侯國國君,勵精圖治,任用管仲為相,促使齊國逐漸強盛。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他就是()A.楚莊王 B.晉文公 C.齊桓公 D.周武王12.如圖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它鑄造于()A.夏朝 B.商朝 C.戰國時期 D.春秋時期13.“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四川成都平原成為“天府”得益于()A.鐵犁牛耕的推廣 B.商鞅變法的實施 C.李冰修建都江堰 D.秦朝完成統一14.某同學這樣形容戰國時期諸予們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氣,平治天下,講求兼愛非攻;有的刻薄嚴苛;有的帶著逍遙魂兒,避世尋自由。以上思想分別是指哪家學派?()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15.某中學向全校發出“推廣普通話,學寫規范字”的倡議書。關于“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是指()A.甲骨文 B.漢字 C.文言文 D.會意字16.漢高祖劉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下令“兵皆罷歸家”,并將那些因戰亂饑荒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漢高祖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這些治國措施體現了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B.沿用秦朝嚴刑峻法 C.地方豪強為非作歹 D.儒學居于主導地位17.如圖為西漢不同時期丞相出身的統計圖。引起圖中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社會流動加快 B.丞相權力削弱 C.儒學地位提升 D.外戚干權嚴重18.如表是東漢部分年份的人口與墾田變化情況,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東漢初年()年份戶數(萬)口數(萬)墾田數(頃)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427963421007820/漢章帝章和二年745678443356367/和帝元興元年9237112532562297320170A.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B.人地矛盾極為突出 C.流動人口大幅度增加 D.自然環境遭到破壞19.李克強總理曾經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秦朝時,為了讓官員“有權不可任性”而設立的官職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20.詩詞是中華民族創造的精神財富,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例如《祖龍行》中有這樣一句“陳勝城中鼓三下,秦家天地如崩瓦。”該詩句揭示了陳勝、吳廣起義()A.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B.以大無畏的精神,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C.激起了反秦浪潮,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D.體現了革命首創精神,在歷史上閃耀光輝21.“王與馬,共天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兩則材料共同描寫的時期是()A.秦漢時期 B.三國時期 C.西晉時期 D.東晉時期22.《晉書?食貨志》記載:魏文帝曹丕于黃初二年“罷五銖錢,使百姓谷帛為市”。以后很長一段時間以物易物成為魏晉時期主要的交換手段。其主要原因是()A.封建統治者限制商業活動 B.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 C.我國經濟重心南移 D.朝代更替頻繁和社會動蕩23.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不顧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統一中國。兩個政權之間爆發了一場著名的戰役,史稱()A.長平之戰 B.馬陵之戰 C.垓下之戰 D.淝水之戰24.示意圖有助于呈現歷史發展的概貌。如圖為某同學繪制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示意圖,據圖可以看出該時期()A.軍閥勢力均衡 B.政局動蕩不安 C.民族政策開明 D.社會高度繁榮二、材料解析與探究題:共4題,共26分。25.我國歷史悠久,是世界上發現古人化石和石器時代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一如圖所示(1)從材料一中圖A可以看出,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依據是什么?依據圖B中的兩件文物,你能推測出山頂洞人在工具制作方面掌握了哪些新的技能?材料二(他們)已經創造了一種木構房屋(如圖)。這種住宅十分別致,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蓋頂……——《七千年前的奇跡》(2)根據材料二“他們”應該屬于哪一原始居民?“他們”生活在哪個流域?種植什么農作物?房屋屬于什么類型?材料三彩陶精美,畫紋亦多珠。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其廣亦相如。何奈遺址中,獨不見文書。——郭沫若(3)材料三是郭沫若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農耕既普及”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什么農作物?飼養什么家畜?材料四根據生產工具的變化,把史前社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距今5000多年的馬家浜文化遺址位于嘉興市南湖區,在這里普遍出土了鉆孔石斧、弧背石、夾砂紅陶雙耳罐、帶嘴平底盂、腰檐陶釜和橫條陶燒火架等磨制器具,還發現骨鏃、骨魚鯀、陶網墜等漁獵工具。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以及牛、鹿、豬、狗等動物遺骸。——《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學刊》(4)根據材料四,以生產工具為標志,指出馬家浜文化遺址反映史前社會的哪一時代?請說明理由(注意史論結合)。26.服飾的變遷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勞動力,讓我們打開歷史的衣櫥,領略中國“穿”越的悠久文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5分)材料一:西周時,服飾以等級區分系統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節步”:身份不同,邁出的腳應踏在另一只腳所留的足印的一半之處,可見行走的極慢,士行走時步子間就可以留下一個足印的距離了。材料二:在春秋、戰國之交,出現了上衣下裳互相連接的曲裾深衣,是戰國至西漢時廣泛流行的服裝。戰國中期趙武靈王曾推行“胡服騎射”——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孫機《華夏衣冠——中國古代服飾文化》(1)指出與材料一“節步”相關的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制度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概括春秋戰國時期服飾的新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時代背景。(3)綜合上述材料,說說中國古代服飾的文化功能。27.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疆域遼闊,歷代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都展現了無限的魅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一:秦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奠定了大一統的國家治理基本模式。——摘自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秦始皇漢武帝政治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實施①,削弱諸侯國勢力經濟統一以②為標準貨幣和度量衡統一鑄幣,鹽鐵官營(1)將表中①②處補充完整。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歸納秦漢時期的政治特征。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勞動工具得到了改進,促進了農業的深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請寫出這一時期出現的代表性生產工具。材料三:中醫養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國傳統養生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道法自然”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天人合一、陰陽平等、身心合一是中醫養生觀的三大法寶。(3)中國的傳統醫學有著悠久歷史,并且在兩漢時期發展到較高水平,請列舉兩位東漢時期的名醫。材料四:東晉政府建立了許多僑郡縣,給予南遷人民免除徭役的權利,江南經濟文化因此迅速發展。到南朝梁時期,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連延的房屋),一派田美土肥之象。——摘編自萬繩楠《江東橋郡縣的建立與經濟的開發》(4)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出現“田美土肥”現象的原因。如果我們要了解同一時期北方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最好查閱哪一部農學著作?(5)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28.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社會特征是國家分裂、政權林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一三國鼎立示意圖——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結合所學知識,請填寫材料一中的①、②、③所代表的國名。并指出哪一歷史事件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材料二鮮卑姓改用漢姓的情況鮮卑姓漢姓鮮卑姓漢姓拓跋元步六孤陸拔拔長孫賀蘭賀——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哪次改革?談談這次改革產生的影響。材料三三國兩晉南北朝盡管長期處于分裂動蕩局面,但西晉仍實現了短暫統一,之后苻堅建立的前秦、鮮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結束北方的混亂局面。隨著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動,百姓渴望統一,結束戰亂。百姓為躲避戰亂大量人口南遷的同時也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總之,那時的中國正孕育著新的統一局面。——王娟《沖突與融合:魏晉南北朝時北人南遷研究》(3)根據材料三,概括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哪些因素可能促進我國重新統一。(4)結合所學知識,列舉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科技、繪畫成就各一例。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10DACCBAADCA11-20CBCBAACACC21-24CADB二、材料題25.(1)依據:化石。技能: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2)原始居民:河姆渡人;流域:長江流域;農作物:水稻;房屋:干欄式建筑。(3)原始居民:半坡居民;農作物:粟、黍;家畜:豬、狗。(4)時代:新石器時代理由:馬家浜文化遺址出土了鉆孔石斧、弧背石、夾砂紅陶雙耳罐、帶嘴平底盂、腰檐陶釜和橫條陶燒火架等磨制器具,而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26.(1)分封制。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2)出現了上衣下裳互相連接的曲裾深衣;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戰爭頻繁。(3)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狀況,適應社會發展和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等。27.(1)①推恩令;②圓形方孔半兩錢。政治特征: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國家實現大一統。(2)鐵農具和牛耕。(3)張仲景;華佗。(4)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②東晉政府給予南遷人民免除徭役的權利,政策支持;③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④南方社會比較安定。農學著作:《齊民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精細化客群管理
- 酒店冬季消防安全知識培訓課件
- 產程護理及關愛
- 班干部學生會競選11
- 低血糖的急救與護理
- 鄭州財稅知識培訓課件
- 內鏡下EMR術的術后護理
- 2025年甘肅省蘭州名校高三第二次診斷性檢測試題歷史試題文試卷含解析
- 武漢工程大學《分鏡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中國古典舞Ⅳ》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污水排入城鎮污水管網排放口設置技術規范
- 流行音樂(中國)
- 緬懷先烈-感恩當下-主題班會
- 中醫慢病與康復醫聯體信息化管理系統需求說明
- 《怪老頭兒》名著導讀
- 外研社一年級起點英語-四年級上冊各單元知識點
- NB-T 47013.1-2015 承壓設備無損檢測 第1部分-通用要求
- 中國液冷數據中心市場深度研究報告 2023
- 5G智能工廠建設規劃
- 一例化膿性鏈球菌感染的下肢靜脈潰瘍傷口循證護理
- 2018年襄陽市四中、五中自主招生考試數學試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