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節概念理解和要點概括題——找準命題角度,定位細微差別“重要概念”指文中的重點講述對象。理解重要概念主要考查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新高考全國卷命題加強了對概念理解的考查。此類題主要從概念、判斷、推理等角度命題。要點概括題的實質是篩選并整合信息。所謂篩選是指對文中相關信息搜尋歸攏,所謂整合是指從相關信息中提煉出某種共同的東西,如事物的共同特點、事物的普遍意義以及帶給人的共性認識和啟示等。學習任務一掌握三種命題角度命題角度一理解重要概念的含義“理解重要概念的含義”這一考點在2020年新高考Ⅰ卷中得到充分體現,成為當年試卷的一大亮點。這就要求考生在復習備考時,注重把握文中涉及的概念,把握概念的本質以及涉及的對象,從詞義、句意等多個角度來理解概念的含義?!步忸}技巧〕弄清內涵外延,運用推理比對(1)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謂“內涵”,主要指構成概念的要素的總和,即概念的本質特點;所謂“外延”,指概念涉及的對象的范圍。內涵決定了外延即概念涉及對象的范圍及體現的特點。(2)概念含義題題干中的內容在原文中沒有現成的語言可以直接比對,要經過一定的推理后才能完成,這樣的比對方式,叫推理比對。推理比對法,側重對概念內涵的具體理解,對文意的整體把握,所以比對時考生需要對文本材料綜合解讀,對相關信息綜合理解,才能推斷選項的正誤。〔典例剖析〕(2020?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材料一:歷史地理學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禹貢》。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實際產生在戰國后期?!队碡暋冯m以記載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狀況為主,但也包含了對以往地理現象的追溯,含有歷史地理學的成分。成書于公元1世紀的《漢書?地理志》對見于典籍記載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國、歷史政區、地名、河流、山嶺、古跡等都做了記載和簡要考證,并不局限于西漢一朝。作者班固比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記載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初具雛形。同樣,成書于公元6世紀的《水經注》也從傳世的數百種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證和研究。今天,我們還能知道先秦的某一個地名在現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漢以降的疆域范圍,能夠大致了解黃河早期的幾次改道,都離不開這兩種著作。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權的興衰、疆域的盈縮、政區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斷發生;黃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頻繁決溢改道又經常引起有關地區地貌及水系的變遷,給社會生活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繁榮的文化使這些變化大多得到了及時而詳盡的記載,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間和悠久的時間中所發生的變化是如此復雜,已不是一般學者所能隨意涉足,因而產生了一門專門學問——沿革地理。沿革地理研究的內容關系到國計民生,也是治學的基礎,例如歷史地名的注釋和考證、歷代疆域和政區的變遷、黃河等水道的變遷,特別是與儒家經典和傳統正史的理解有關的地理名稱和地理知識,都被看成是治學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達到高峰,很多乾嘉學者致力于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歷史地理學,二者不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區別。就研究內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區、地名和水道的變遷,后者卻涉及地理學的各個分支。就研究的性質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對現象的描述和復原,很少涉及變化的原因,后者則不僅要復原各種以往的地理現象,而且要尋找它們變化發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規律。由于產生于西方的現代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很遲,加上我國缺乏全面系統的科學基礎,中國沿革地理雖然早已成為專門學問,卻一直未形成新的學科。歷史地理學則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是現代地理學的一部分。顯然,歷史地理學形成和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是現代地理學的建立,中國到20世紀初葉才逐漸具備這一條件。中國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是20世紀30年代以后才開始的。由顧頡剛等發起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及其主辦的《禹貢》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發展沿革地理為宗旨。1935年,《禹貢》半月刊開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國歷史地理》)作為刊物的英語名稱,這說明禹貢學會的學者們已經受到現代地理學的影響,產生了將傳統的沿革地理向現代的歷史地理學轉化的愿望。新中國成立后,對學科發展滿懷熱情的學者及時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學的歷史系以歷史地理學取代了沿革地理。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機構和專業人員已經初具規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歷史地理學者繼承和發揚沿革地理注重文獻考證的傳統,充分運用地理學和相關學科的科學原理,引入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不斷開拓新的學科分支,擴大研究領域,在歷史地圖編繪、行政區劃史、人口史、區域文化地理、環境變遷、歷史地理文獻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有的已居國際領先地位。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在整體上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標志著這門具有悠久傳統的學科迎來了一個向現代化全面邁進的新階段。(摘編自葛劍雄《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基礎和前景》)材料二:歷史地理學在以空間為研究對象的地理學的龐大家族中,具有獨特性,即空間過程和時間過程相結合。英國近代地理學創建人麥金德,主張地理學者應當嘗試重建過去的地理,如果不是這樣,地理學就只是當代現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時間的尺度,才能考察變化的過程,并顯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過是一系列階段的最新一個階段。歷史地理學把空間和時間結合起來的特征,體現了發生學原理的應用,意味著對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空間關系的研究,要從產生、形成、演變的過程來探尋其規律,這是近現代科學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環境的演變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過程,如長江三峽、黃土高原、長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變,時間之漫長達到十萬至數千萬年;我國許多城市的興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漢如從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達4000~5000年,從原始城址的出現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這種形成的演變過程,只有全面系統地進行觀察和研究,才能探尋出規律性的內容。有了客觀的規律,方能預測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摘編自劉盛佳《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疇的一項是()A.歷代州域形勢變遷研究B.赤壁之戰地名考釋C.隋唐時期海河水道研究D.黃土高原溝壑演變研究D[解析]第一步,審題干,明方向。根據題干可知,本題要求考生對“沿革地理研究”這一概念進行解讀,從中找出不屬于本概念范疇的選項。解答這類題,要針對原文,弄清“沿革地理研究”的內涵與外延。第二步,讀文本,定區間。對于“沿革地理研究”這一概念的解讀主要集中于材料一中的第4、5段和材料二中的最后一段,要注意從中梳理關鍵信息,然后與四個選項進行比對。第三步,遵原則,巧比對。依據材料一中的第4、5段內容可知,沿革地理研究的內容包括歷史地名的注釋和考證、歷代疆域和政區的變遷、水道的變遷等。概括材料二最后一段文字可知,歷史地理學研究地理的演變過程,以探尋其中的規律,如長江三峽、黃土高原、長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變。據此可知“黃土高原溝壑演變研究”屬于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范疇。命題角度二為文中重要概念下定義下定義,就是用簡短明確的語句揭示概念的內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特點或本質的一種邏輯方法。下定義,既是對相關內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內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形式上要把被定義的概念放在一個大的概念中,再加上對其本質特征進行描述的限制?!步忸}技巧〕符合定義格式,抓住概念特征1.符合下定義的格式要求。下定義時,語言必須符合“被定義概念”+“是”+“種差”(事物的本質特征)+“屬概念”(包含被定義概念的上一級概念)的格式要求。根據這個格式,在試題指定的材料當中,分析并選取這三項內容,組成一個完整的定義即可。2.抓住定義項特征。找到被定義概念的本質特點。3.下定義,要用好“四條原則”。(1)定義必須相稱:外延相等,不可“過寬”,也不能“過窄”,如“知識分子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犯了定義“過窄”的錯誤,因為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一般都可稱為知識分子。(2)定義不能循環:如“魔術是一種……魔術”。(3)定義不能否定:如“浪漫主義不是唯美主義”。(4)定義不能比喻: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驳淅饰觥?2020?新高考Ⅰ卷,T4)(閱讀材料見P27)請結合材料內容,給歷史地理學下一個簡要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①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分支學科,②具有時空結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的產生、形成及演變的過程為研究對象,④探尋這些現象產生、形成及演變背后的原因和規律。[解析]第一步,找到“歷史地理學”的鄰近屬概念。從材料一第5段最后一句話可以看出,“歷史地理學”的鄰近屬概念應該是“學科”。第二步,找到被定義概念的本質特點,也就是“種差”。(1)在材料一第5段中,有關于歷史地理學研究內容和研究性質的闡述,即“涉及地理學的各個分支”“不僅要復原各種以往的地理現象,而且要尋找它們變化發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規律”“是現代地理學的一部分”,由此可以得出,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分支學科。(2)在材料二中,揭示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從中可以看出,歷史地理學具有時空結合的特征,研究的對象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產生、形成及演變的過程,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尋其規律。第三步,組織語言,規范答案。一般情況下,可以套用定義格式,即形成“歷史地理學是……分支學科”的答案,但有時因圈定要點的不同,需要靈活掌握。命題角度三概括內容要點辨別標志題干中往往有“概括”“內容”“信息”“要點”等字眼。審題要點明確答題的范圍,是一則材料還是多則材料。答題要點抓住關鍵部分,聯系整體揣摩。對于新聞的中心而言,新聞的導語、文中陳述的事實等,都是關鍵部分,同時要認真思考全文內容,閱讀時二者一定要有機結合。歸納層次要點,綜合各層層意。這種逐層的、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歸納,是分析歸納文章中心意思最實在、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傳統的方法。提取關鍵信息,重新加以整合。有些文段,沒有明顯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須對每個獨立句或對幾個相對重要的互有關聯的句子的意義進行綜合歸納,由點到面,歸納出內容要點?!驳淅饰觥?2021?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中國在農業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不僅成功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居民生活質量和營養水平顯著提升,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摘編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材料二:山東省臨朐縣是一個有著90多萬人口和近90萬畝耕地的山區農業大縣。臨朐縣山區丘陵面積較大,而且地形錯綜復雜,起伏多變,成百上千畝集中連片且開闊平坦的農田很少見,加之農田基礎設施落后,從自然村落到田間地頭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極其不便。用鄉親們的話說:“開門就見山,種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頂葦笠也能蓋一塊地?!苯陙?,臨朐縣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時,立足山區實際,把解決地塊零散、水電路不配套等問題作為重點,堅持集中連片規劃建設,著力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為糧食穩產增產夯實了基礎。“十三五”以來,全縣共改造中低產田3.73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12萬畝。(摘編自張正瑜等《山東臨朐立足山區實際科學謀劃建設高標準農田》)材料三:近幾年,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長埠鎮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6個村小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對95%的水塘進行了清淤處理,建成了3.2公里高標準農田溝渠。過去,江下村因土地貧瘠,一直沒有找到產業發展的好路子,祖輩守著一畝三分地種水稻及常規農作物,產量較低的“斗笠田”隨處可見。為改變現狀,村干部主動為江下村爭取了高標準農田項目,引進種糧大戶盤活荒地。作為高標準農田的“集成模塊”,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在江下村大顯身手——糧食耕、種、管、收實現全程機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業的精準度和覆蓋率……去年11月,江下村2168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開始動工,項目如今已全部完成?,F在村里的耕地質量普遍提升兩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5%,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高標準農田已成為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貧困群眾穩步脫貧的有力引擎。(摘編自李慧《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明日報》2020年12月24日)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臨朐縣山區與安義縣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經驗?請概括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①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②立足本地實際,合理使用土地資源。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解決灌溉和交通問題。[解析]第一步,審明題干。題目要求分析臨朐縣和江下村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有哪些相同的經驗。第二步,確定區間。通讀全文可知,本題信息區間主要是材料二、材料三,材料二是臨朐縣的做法,材料三是江下村的做法,考生可從這兩則材料中篩選他們做法中相同的方面。第三步,提煉整合。材料二中臨朐縣的特點是“山區丘陵面積較大,而且地形錯綜復雜,起伏多變,成百上千畝集中連片且開闊平坦的農田很少見,加之農田基礎設施落后,從自然村落到田間地頭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極其不便”。他們的做法是“近年來,臨朐縣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時,立足山區實際,把解決地塊零散、水電路不配套等問題作為重點,堅持集中連片規劃建設,著力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為糧食穩產增產夯實了基礎”??梢娝麄冡槍煌O其不便、開闊平坦的農田數量較少、農田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制定了相應的增產措施: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材料三中江下村的特點是“土地貧瘠,一直沒有找到產業發展的好路子,祖輩守著一畝三分地種水稻及常規農作物,產量較低的‘斗笠田’隨處可見”。他們的做法是“全村6個村小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對95%的水塘進行了清淤處理,建成了3.2公里高標準農田溝渠”“為改變現狀,村干部主動為江下村爭取了高標準農田項目,引進種糧大戶盤活荒地。作為高標準農田的‘集成模塊’,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在江下村大顯身手——糧食耕、種、管、收實施全程機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業的精準度和覆蓋率”??梢娝麄円彩轻槍ψ陨硖攸c制定相應的增產措施;同樣注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也同樣把建設高標準農田作為促進糧食增產的重要手段。[注意事項]分析與理解重要概念的含義,往往是指分析與理解概念的內涵,包括其隱含義、指代義和語境義,以及概念的外延。該考點的命題對象一般有兩類:(1)概念術語類詞語。這類詞語多指在閱讀文本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術語,常常是文章的寫作對象。對這類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為重點,要求考生正確把握概念的內涵或外延,要求選出理解正確的或不正確的一項。(2)指代類詞語。這類題考查對具體語言環境中代詞指代內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圍的把握,要求考生準確弄清其具體含義。學習任務二易錯點——信息類文本閱讀之概念理解〔典例剖析〕(2022?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材料一:利用雜種優勢以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產量,是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突出成就之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發現和利用,使不少兩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作物的雜種優勢能廣泛應用于生產。近年來,我國的雜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開創了一條有效的途徑。(摘編自袁隆平《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材料二:遺傳育種學界對水稻這一嚴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雜種優勢現象普遍持否定或懷疑態度,袁隆平根據自己對水稻的長期觀察,經過與玉米等作物雜種優勢利用現象的比較后,對水稻無雜種優勢的觀念提出了疑問。袁隆平于1964年正式開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探索,兩年后終于發現水稻具有雜種優勢。根據高粱、玉米雜種優勢利用的成功經驗,他將這種雜交思路用于水稻物種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秈稻雜交路線。所謂三系雜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三系配套育種。不育系為生產大量雜交種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來繁殖不育系,用恢復系給不育系授粉來生產育性恢復且有優勢的雜交稻。從“三系”法的操作程序上講,成功的關鍵首先是要找到合適的不育系材料。在認真總結多年來的研究工作的基礎上,袁隆平終于認識到,后代不育性狀的不理想是親本的親緣關系太近造成的。后代產生變異的可能性與親本的親緣關系呈正相關,即親本的親緣關系越遠,后代產生變異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狀就越明顯。于是一切都變得清晰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尋找地理遠緣或遺傳遠緣的稻株,而在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為親本則是最為理想的,它極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選育的難關。“遠緣雜交”技術路線的確立,是袁隆平“三系”法雜交水稻邁向成功的關鍵性一步。隨著雄性不育野生稻(野敗)在海南的發現,“遠緣雜交”的技術路線得到證明,它不僅正確而且完全可以實現。(摘編自雷毅《科學研究中的創造性思維與方法——以袁隆平“三系”法雜交水稻為例》)材料三:由于雜交水稻不同熟期組合的出現,全國各地涌現出各種與雜交水稻種植相配套的新型種植模式。湖南、浙江、廣東、廣西、江蘇、湖北等省區以種植雜交水稻為主,發展麥類與一季雜交稻、雙季雜交稻、玉米與雜交稻等多種模式。這些新型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復種指數,促進了糧食、食用油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經營發展,而且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推廣雜交水稻,還促使中低產稻田的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同時改變了農民對中低產稻田的種植評估觀念。雜交水稻分蘗力強,根系發達,吸收力好,稈粗葉茂,株形好,光能轉化效率高,這使中低產稻田能夠獲得較高的產量,與高產稻田產量的差距大大縮小。[摘編自李晏軍《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發展研究(1964-2010)》]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A.B.C.D.C[解析]C.“突破親本親緣關系過遠的難關”錯。材料二說的是“袁隆平終于認識到,后代不育性狀的不理想是親本的親緣關系太近造成的”,可見“野敗的發現”突破的是親本的親緣關系過近的難關。2.雜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義?請根據材料進行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①促進了糧食增產,提高了土地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②提供了雜交水稻的技術范式,推動了遺傳育種學的學科發展。③推廣了新型的種植模式,改變了農民對中低產稻田的種植評估觀念。[解析]結合材料三“這些新型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復種指數,促進了糧食、食用油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經營發展,而且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可概括出:促進了糧食增產,提高了土地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結合材料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發現和利用,使不少兩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作物的雜種優勢能廣泛應用于生產”,材料二“隨著雄性不育野生稻(野敗)在海南的發現,‘遠緣雜交’的技術路線得到證明,它不僅正確而且完全可以實現”,可概括出:提供了雜交水稻的技術范式,推動了遺傳育種學的學科發展。結合材料三“由于雜交水稻不同熟期組合的出現,全國各地涌現出各種與雜交水稻種植相配套的新型種植模式”“推廣雜交水稻,還促使中低產稻田的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同時改變了農民對中低產稻田的種植評估觀念”“……這使中低產稻田能夠獲得較高的產量,與高產稻田產量的差距大大縮小”,可概括出:推廣了新型的種植模式,改變了農民對中低產稻田的種植評估觀念。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中國建筑的希望梁思成建筑之始,本無所謂一定形式,更無所謂派別。所謂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蓋完全由于當時彼地的人情風俗、政治情況之情形,氣候及物產材料之供給和匠人對于力學知識、技術巧拙之了解等復雜情況總影響所產生。一系建筑之個性,猶如一個人格,莫不是同時受父母先天的遺傳和朋友師長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國的建筑,在中國整個環境總影響之下,雖各個時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則,卻始終一貫。數千年來的匠師們,在他們自己的潮流內順流而下,如同歐洲中世紀的匠師們一樣,對于他們自己及他們的作品都沒有一種自覺。19世紀末葉及20世紀初年,中國文化屢次屈辱于西方堅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國卻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驕奢好奇的游戲,如郎世寧輩在圓明園建造西洋樓等事為先驅,于是“洋式樓房”“洋式門面”,如雨后春筍,醞釀出光宣以來建筑界的大混亂。正在這個時期,有少數真正或略受過建筑訓練的外國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許多內地都邑里,將他們的希臘、羅馬、哥特等式樣,似是而非地移植過來,同時還有早期的留學生,敬佩西洋城市間的高樓霄漢,幫助他們移植這種藝術。這可說是中國建筑術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這幾位先輩留學建筑師,多數卻對于中國式建筑根本鄙視。近來雖然有人對于中國建筑有相當興趣,但也不過取一種神秘態度,或含糊地驕傲地用些抽象字句來對外人頌揚它;至于其結構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藝術上的成功,則仍非常缺乏了解?,F在中國各處“洋化”過的舊房子,竟有許多將洋式的短處,來替代中國式的長處,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兒”,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們對于中國建筑的不了解態度了。歐洲大戰以后,藝潮洶涌,近來風行歐美的“國際式”新建筑,承認機械及新材料在我們生活中已占據了主要地位。這些“國際式”建筑,名目雖然籠統,其精神觀念,卻是極誠實的。這種建筑現在已傳至中國各通商口岸,許多建筑師又全在抄襲或模仿那種形式。但是對于新建筑有真正認識的人,都應知道現代最新的構架法,與中國固有建筑的構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則卻一樣——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墻壁的。這并不是他們故意抄襲我們的形式,乃因結構使然。我們若是回顧我們古代遺物,它們的每個部分莫不是內部結構坦率的表現,正合乎今日建筑設計人所崇尚的途徑。這樣兩種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藝術,竟融洽至此,在文化史中確是有趣的現象。我們這個時期,正該是中國建筑因新科學、材料、結構而又強旺更生的時期,也是中國新建筑師產生的時期。他們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們自己所知道的;他們對于他們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設計的;他們并不像古代的匠師,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們自己把定了舵,向著一定的目標走。我認為,他們是最有希望的。(有刪改)1.文中“‘國際式’新建筑”的內涵是什么?【答案】承認機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極誠實的精神觀念;其構架法的基本原則是先立骨架,次加墻壁。2.中國建筑的希望體現在哪些方面?請聯系全文,簡要概述。【答案】數千年來中國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藝術成就,有其一貫的基本方法及原則;中國建筑因新科學、材料、結構正趕上強旺更生的時期;擁有文化自信和自覺藝術追求的新建筑師群體正在產生。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材料一:在未來社區建設的問題上,我們首先必須重視政府的力量。迄今為止,無論是早發現代化國家的城市化還是后發國家的城鎮化,在其啟動運行的過程中,政府都無一例外地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主要是因為城市更新和社區營造所涉及的各種事務均帶有總體性。具體言之,未來社區建設首先是一個政策建構和實施的過程,無論是城市更新的規劃設計,還是社區改造工程的實施,整個工程都與政府政策制定過程密切相關。尤其是對那些特色社區和問題街區的改造,更是要政策先行,聚焦社會總體狀況,推進社區社會資本的形成和社會融合的發展。因此,作為一個以未來社區建設為核心目標的綜合性社會建設工程,政府必須通過其政策建構和行政實施發揮其主導性作用。所謂政府主導并不是政府包辦,起源于歐美的較為流行的經驗是所謂“PPP模式”,“PPP模式”主要是強調“引進私人資本,建立起公私合作關系,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通過合作,各參與方達到比單方面更有效的結果,在獲得最大社會利益的同時,各方也共同承擔項目責任和融資風險”。既然我們將城市更新落到具體的社區層面,那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就應該努力將社區居民看作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社會參與力量,納入未來社區建設的進程之中,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參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未來社區建設進程中的社會參與之所以如此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一個城市只有在社區層面存在著活躍的具有較強社區歸屬認同的社會力量,來自政府和市場的種種政策和舉措才能踏實落地,并發揮作用,而不至于在社區規劃改造的過程中發生對立沖突。毫無疑問,未來社區建設也是一個帶有極強未來性的復雜工程,而且,其未來性要想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彰顯,就必須處理好其與現代和傳統的關系。在對現代性展開反思批判的基礎之上規劃社區的未來性。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背景下城市的發展和擴張,以及鄉村社會所面臨的嚴重萎縮的困局,都從根本上改寫了現代社會歷史,使人類社會在獲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嚴重的現代性困境及問題。早在20世紀60年代,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中即深刻指出,在過去的30年間,“城市更新只是表面上換上一種新的形式,實際上繼續進行著同樣無目的集中并破壞有機機能,結果又需治療挽救”,“城市的最為突出的特征是城市使人疏遠”。因此,在未來社區規劃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簡單地沿襲城市更新模式,而應在反思批判的基礎之上,以將技術性、社會性、生態性集于一身的未來性來消解現代性困境。如何通過未來社區規劃,建立起充滿共享性的社會,成為未來社區建設的難點和關鍵。自人類社會步入現代以來,即面臨激烈的傳統與現代間的沖突。發展社會學學科體系中占據統治地位的現代化理論即強調,只有告別傳統,才能真正地進入現代。但長時間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反思告訴我們,這種非此即彼的“傳統與現代”二分思維方式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代之而起的新現代化理論則強調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良性互動,提出對傳統的重估,在未來社區建設的問題上,我們應努力建立起未來與傳統間直接的聯結。我們所規劃設計的未來社區,不可能脫離傳統—現代—未來這一連續性的發展進程,而突兀地建構起所謂的“未來性”。進而言之,只有充分彰顯傳統性才能體現其未來性,因為未來性的一個最大特性便是將其前瞻性和延續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摘編自田毅鵬《“未來社區”建設的幾個理論問題》)材料二:未來的社區治理轉型,需要進一步認識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社企關系內嵌在社會關系和社會網絡中,受到相應的關系性規則的影響。關系性規則(比如信任)能夠降低交易風險帶來的交易成本問題,矯正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和資產專用性。未來的社區治理轉型中,需要尤其關注到個人、社區、企業三類關系性治理類型在跨部門互動中的基礎作用——信任、柔性和交流,跨部門之間的深層交往尤其依賴于這些關系過程。第二,未來的社區治理轉型應當了解多種治理關系如何銜接互動,比如從屬關系、信任關系以及市場關系。社區治理研究需要進一步討論社區治理中復合治理機制的作用,其中包括了眾多異質性治理機制的融合——單邊治理與雙邊治理、關系治理與非關系治理等不同治理機制的對話。第三,從本質上來說,建構“治理共同體”的內涵已經超越了權力變移的單一過程,跨部門關系的構建在更深層次和更廣泛的意義上需要走向整體性的社會建設,包括對社區公共生活的文化認知和價值認同、對社區共同體的情感歸屬以及對公共物品潛在獲益的認知等等。(摘編自吳越菲《新社區何以能?》)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未來社區建設需要政府發揮主導性作用,因為未來社區建設所涉及的各種事務均帶有總體性,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建構和實施。B.未來社區建設需要社區居民通過引進私人資本等各種形式的社會參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才能避免對立與沖突。C.未來社區建設面臨傳統與現代間的沖突,只有告別傳統,才能進入現代,應該在對傳統反思批判的基礎之上規劃社區的未來性。D.未來社區建設需要治理轉型,治理轉型的關鍵是跨部門的多種治理關系如何銜接互動,互動的基礎作用是信任、柔性和交流。A【解析】B.“社區居民通過引進私人資本”錯誤,由材料一“引進私人資本,建立起公私合作關系,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可知,“引進私人資本”的主體不是社區居民,而是政府。C.“只有告別傳統”錯誤,由材料一“新現代化理論則強調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良性互動,提出對傳統的重估,在未來社區建設的問題上,我們應努力建立起未來與傳統間直接的聯結”可知,不是要“告別傳統”,是要繼承傳統因素,且對現代性本身也要反思。D.“關鍵”錯誤,由材料二“未來的社區治理轉型應當了解多種治理關系如何銜接互動”可知,原文是“應當了解”,不是“關鍵”。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未來社區建設的問題上,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要把握好分寸,如果政府包辦,種種政策和舉措反而難以落地。B.從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中的論述看,要消解現代性困境,城市更新首先必須避免人與人之間的疏遠。C.社區建設的未來性實質就是將其前瞻性和延續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實現傳統—現代—未來這一連續性的發展。D.未來社區治理轉型,最終為了實現各部門對“治理共同體”有文化認知和價值認同,對社區共同體有情感歸屬。D【解析】“最終是為了實現各部門對‘治理共同體’有文化認知和價值認同,對社區共同體有情感歸屬”錯誤,由材料二“跨部門關系的構建在更深層次和更廣泛的意義上需要走向整體性的社會建設……對公共物品潛在獲益的認知等”可知,文化認知、價值認同、情感歸屬等是治理轉型的條件,而非目的。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未來社區建設途徑的一項是()A.城市更新的規劃設計B.建立起充滿共享性的社會C.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D.跨部門的深層對話與交流【解析】這是未來社區建設的目的,而非建設途徑。B4.請結合材料內容,給“未來社區”下一個簡要定義。【答案】未來社區是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居民、企業、社會多方合作共建共治共享,集技術性、社會性、生態性于一身,融傳統與現代為一體,有價值認同和情感歸屬的治理共同體。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敬鸢浮竣僭谖磥砩鐓^建設的問題上,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②謀求政府與企業及居民等多方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③未來社區的建設須處理好其與現代和傳統的關系,需要保持二者的良性互動與融合,從而體現“未來性”。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材料一:生態美學興起于20世紀初,中國生態美學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引進介紹西方環境美學為其開端。但從21世紀初起,中國學者就開始關注中國本土傳統生態審美智慧,并開始與西方對話,即進入跨文化研究。生態美學以生態哲學與生態倫理學為其重要理論支撐,反對人類中心論,力主生態整體論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將自然視為人類的家園。由工業革命時期人類為自然立法發展到生態文明時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共生。中西之所以在生態美學領域能夠形成跨文化研究,首先,是因為兩者具有共同性。共同性之一是生態問題是中西學者共同關心的問題。中國是一個資源緊缺型國家,人口眾多,人均可耕地、淡水與森林等資源偏少,保護自然環境成為緊迫的社會問題。另一個共同性就是中西生態美學都具有某種反思性與融合性,即對傳統工業革命人類中心論的反思與超越,并且倡導一種人與自然的融合性,中國21世紀初已經提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其次,是相異性。相異性使得跨文化對話具有足夠的空間,也使得中國生態美學得以發展??傊?,中西生態美學在相同性前提下具有明顯的相異性。其一,中西方存在“生態”與“環境”之辯。西方學者特別是英美學者力倡環境美學,并且對于“生態”一詞多有異議。美國著名環境批評家勞倫斯?布依爾認為,生態批評是一種知識淺薄的自然崇拜者的俱樂部,而環境更能概括研究對象,體現文學與環境研究的跨學科性。中國學者則認為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之爭涉及人類中心與生態整體兩種不同的哲學理念。中國學者從三個方面論證“生態”一詞優于“環境”。字義上,“環境”具有“包圍、圍繞、圍繞物”之意,是外在于人的二元對立,“生態”則具有“生態的、家庭的、經濟的”之意,是對于主客二分的解構;內涵上,“環境”一詞具有人類中心論的內涵,而“生態”則是一種生態整體論;從中國傳統文化來說,“生態”一詞更切合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而環境美學則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相接軌。其二,從生態文化的發生來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文化是一種原生性文化或叫作“族群原初性文化”,是在原始形態農耕文化中形成的親和自然的文化形態。而在西方文化中生態文化是一種反思的后生性文化。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強調“天人合一”,因而生態文化是中國古代的原生性文化。中國哲學以“天人相和”為其文化模式,中國古代藝術基本上就是一種自然生態的藝術,山水畫自魏晉以后成為畫之正宗,山水詩文甚為發達。而西方古代是一種科技文化,強調科學的、比例對稱的“和諧之美”,它的生態文化是20世紀產生的反思的后生性文化,是對工業革命破壞自然進行反思的產物。它也借鑒了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東方傳統文化。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引用《論語》中的“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作為其親和自然之依據。其三,中西方生態美學的話語也有差異。審美是人的一種特定的生存方式與生活方式,人的審美具有共通性,也具有民族的相異性。西方人稱“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而中國人則稱“生生為美”。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生態美學話語。歐陸現象學、生態美學主要使用“闡釋學”的方法與話語,英美分析美學之環境美學主要使用科學的“分析”的方法與話語,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態審美智慧則使用“生生”的古典形態的特殊話語。(選自曾繁仁《解讀中國傳統“生生美學”》,有刪改)材料二:生態美學引發了藝術觀念的生態轉型。藝術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美學理論的核心問題,藝術曾經長期占據美學研究的中心地位,黑格爾甚至將美學視為藝術哲學,同時認為藝術美高于自然美?,F代美學從其主體性思路出發,通常高揚藝術家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進而用表現論來解釋藝術現象,將藝術視為藝術家表達情感世界的自由創造。根據這種藝術哲學,自然僅僅是藝術家用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春節聯歡活動策劃
- 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管理
- AGCAVC培訓課件教學課件
- 7s知識培訓課件
-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比應用題訓練含答案
- 汕頭市朝陽區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第一次聯考英語試題試卷含答案
- 河北省唐山市灤縣2024-2025學年中考壓軸卷: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西安美術學院《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管理人員怎么寫
- 蘇州大學《聚合物合成工藝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美麗中國是我家》 課件
- GB/T 91-2000開口銷
- GB/T 12325-2008電能質量供電電壓偏差
- 發熱待查臨床路徑
- 《圖像傳感器》課件講課稿
- 九年級化學第二次模擬考試質量分析析中考化學試卷分析
- 眩暈-前庭神經炎課件
- 【16G101】鋼筋平法圖集三維速查2020 88P
-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班會教案
- 消防應急組織架構圖
- TJSTJXH 6-2022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盾構管片預制及拼裝技術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