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備考-考點32 新思潮萌發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_第1頁
高考歷史備考-考點32 新思潮萌發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_第2頁
高考歷史備考-考點32 新思潮萌發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_第3頁
高考歷史備考-考點32 新思潮萌發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_第4頁
高考歷史備考-考點32 新思潮萌發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32新思潮萌發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新思潮萌發1。背景(1)清朝處于封建社會晚期,危機四伏.(2)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加緊對外侵略擴張。(3)鴉片戰爭后,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開眼看世界.2.內容(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在官署中設立譯館,還仿制西方戰艦,邁出了“師夷長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學習西方的“長技”主要是指軍事技術。(2)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張,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方法.(3)當時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還有姚瑩的《康輶紀行》和徐繼畬的《瀛環志略》等.3.影響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4。認識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邁出了新時代的第一步,但其思想依然有著較深的舊時代烙印,他們對西方的認識依然是膚淺的、表面的,甚至是荒誕的,如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仍把西方人當作“蠻夷"看待,這體現了其時代局限性.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背景(1)西學的傳播猛烈沖擊著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2)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3)以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看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主張向西方學習。2。內容(1)內涵強調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主張采用西方技術,效仿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軍事等方面的措施,但不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2)洋務派看到西方技術的先進性,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改變現狀.“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綱常名教;“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中學為體”,是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技,來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3.實踐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4.影響“洋務派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5.評價(1)進步性沖擊了保守的傳統思想,為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2)局限性“中體西用”思想本身存在著深刻的矛盾,它不可能觸動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一中國落后的根源之一,也沒能使中國富強起來。考向一近代地主階級抵抗派與洋務派的比較1。不同之處抵抗派是在鴉片戰爭的環境下出現的,主要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而且由于各種局限沒有付之于實踐.洋務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出現,不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西方技術的先進,而且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積極將“師夷長技”思想付諸實踐,以“自強"“求富”為目標努力踐行愛國、救國的方案。2.相同(1)地主階級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或者方案,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產生前肩負起時代使命的地主階級士大夫的時代使命感。(2)他們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在愛國、自強的時代使命驅使下探索著救國救民的道路.(3)從本質上來看,維護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洋務派以“西學中源”來反對頑固派,認為“彼機器一事,亦以算術為主,而西術之借根方,本于中術之天元,彼西土目為東來法……中國亦務求實用,焉往不學?”這表明洋務派A.否定魏源“師夷長技”的主張B.忽視中西思想文化的差異C.論證學習西方科技的合理性D.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中提及洋務派用“西學中源"說來反對頑固派,實質上是為開展洋務運動尋求理論的依據,C正確;洋務派是發展魏源“師夷長技”的主張,A錯誤;材料論述的是洋務派論證學習西方科技的合理性,并沒有忽視中西思想文化的差異,B錯誤;洋務派主要是學習西方的器物,不主張學習西方的制度,D錯誤。考向二全面認識“中體西用”思想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立國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鞏固根本的切實手段,不能混為一談。其實質是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達到強化封建制度、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2.“中體西用"的思想繼承了林則徐、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并結合中國社會的國情使之更趨系統化、綱領化。但是這一思想把西學的“用”嫁接到中學的“體”上,嚴重削弱了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也直接決定了在此思想指導下進行的洋務運動失敗的下場。3.19世紀末,它還與觸及封建制度“體"“本”的更具現代意義的維新變法思想發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最終為維新變法思想所取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4.但洋務派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中體”,不僅體現在對封建教育的突破,還體現在對封建社會“重農抑商”觀念的突破.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發展進程,不自覺地否定了“重農抑商"觀念,因而不能簡單地對它予以否定。有學者指出,“中體西用”思想在中西學的功能地位上始終強調“體與用”、“本與末”以及“主與輔"的關系,貫串于洋務運動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并一直影響著后來的維新運動的發展和“新政”改革的進行。這揭示出“中體西用”思想A.反映了中西文化的顯著特色B。旨在實現西方學說的中國化C.有利于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D.以維護清王朝的統治為宗旨【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可知,“中體西用"思想始終強調“中學"的本體功能,對以后清王朝的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說明“中體西用"思想以維護傳統的綱常禮教和清王朝的統治為宗旨,故答案為D項。AB項,“中體西用”思想旨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沒有反映出西方文化的特色,也不能得出實現西方學說中國化的結論,排除;C項,“中體西用”思想始終強調“中學"的本體功能,不利于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排除。1。徐繼畬在1844年《瀛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節寫了2429字,使用了21個“夷”字;而1849年最后輯著成的書稿中,“英吉利”一節長達7620字,卻沒有使用一個“夷”字.這種情況說明當時的中國A.鄙視西方的心理轉向崇洋B.朝貢外交轉向了近代外交C.傳統的華夷觀念受到沖擊D.向西方學習已成時代潮流2。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期間,聘請美國傳教士翻譯瑞士法學家滑達爾所著《國際法》有關違禁品章節,并兩次向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致函,從《國際法》角度指出鴉片貿易的罪惡與不合法性.這反映了林則徐A.與英交涉方式符合時代要求B.促進了中國外交與國際接軌C.引發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思潮D。主張清政府全面向西方學習3.魏源在《海國圖志》中述及菲律賓、印尼亡國,越南、緬甸抵御外敵時指出“夷煙夷教,毋能人界,嗟我屬藩,尚堪敵愾”;他還探討英國所以強大的原因,對照中國的積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這反映出魏源A.認識到社會發展的近代化B.放棄了天朝上國的觀念C.經世治國的儒生情懷D.“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4.“它(中體西用)用貌似公正、開放的態度,在適合民族文化心理承受能力的考慮之下,將仿效西方、變革社會的方案局限在不從根本上突破千年傳統文化本體內。"這說明該思想A.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改造B.清除了西學引進的阻力C.具有明顯的文化封閉性D。具有文化沖突的調和性5.洋務運動的代表李鴻章說:“我卻未見圣人留下幾件好算數器藝來,孔子不會打洋槍,今不足貴也。”另一位代表張之洞認為:“夫不可變者,倫紀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術也,非工藝也”。這說明洋務派A.維護封建統治為目的B.重視學習西方先進思想C.自強求富的思想主張D.內部仍存在較大的分歧6.洋務派引用中國傳統典籍來證明西學之天文算學、化學、重學、氣學等均源于中學,認為這些科技不過“泰西智士從而推衍其緒”“而精理名言,奇技淫巧本不能出中國載籍之外”。洋務派這一做法主要是為了A.減輕學習西方的阻力B.推翻中體西用學說C.全面學習西方文明D.堅持文明優越理論7.以上是1876年京師同文館的一份課程計劃表。該課程計劃表明京師同文館A.實現了中西文明的有效融合B。拓展了洋務運動的業務范圍C.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造D.是“中體西用”的突出體現8。“明明是海軍學校,卻要叫水師學堂.這不是一個稱謂的問題,背后,體現的是一個特別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新的東西,每每要被舊的壓著,戴一頂舊帽子才能存活。”其體現的是A.欣然接受器物層面的西化B。諷刺“中體西用”的局限C.反對洋務派的變革嘗試D.認識到了中國落后的根源1。(2019年江蘇卷)清末,江蘇某師范學校的校歌唱道:“經義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遺風,體用貴兼通。舊學沉淪,新知潮涌,兩端執乎中."歌詞體現的理念是A.全面復興舊學B.排斥西方新學C.新學消解舊學D。崇尚中體西用2.(2019年4月浙江選考)中國文化十分重視“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睜眼看世界”的先驅者編譯書報、編輯書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紹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的是A.《四洲志》B.《海國圖志》C.《番客篇》D.《華事夷言》3.(2019年海南卷)1863年,有官員上奏清廷:“聞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兩國,學習制造船炮、鉛藥及一切軍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學習制造船炮等法,我國家亦宜行之。"據此可知,該官員A.主張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B.認為西方長技值得學習C.敦促清政府學習日本政體D.意識到洋務運動的局限4.(2019年江蘇卷)翁仕朝(1874—1944),一位鄉村塾師,世居香港,歷經英國殖民擴張、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變,始終秉持志節,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充滿著時代賦予的家國情懷.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翁氏對于世界地理頗有濃厚興趣,出于其手編親輯之簡明著作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圖》,簡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閱覽世界地志為重要入手,自鴉片戰爭時期,魏源、徐繼畬、梁廷枏、姚瑩等均循此途,當知知書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遺留著作,惟此一種最有貢獻.—-王爾敏《儒學世俗化及其對于民間風教之浸濡》材料二孫逸仙,想報仇,行革命,滅滿洲。數十年,不變志,以三民,為主義……前者仆,后者繼,不自由,枉人世。若學買賣,是為商家,有人辦絲,有人辦茶……中國所用,多是洋貨,利歸外國,每年甚多。-—翁仕朝授課教材《新三字經》《三、四、五字書》(20世紀初)材料三民國政府紀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號,南京政府成立紀念。二月一號,北京宣布共和紀念(五月)九號,條約(廿一條)國恥紀念(八月)廿九號,《南京和約》國恥紀念。九月七號,《辛丑條約》國恥紀念。-—翁仕朝手稿(20世紀30年代)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樣的“共同意趣”,并分析這種“意趣”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4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翁仕朝的家國情懷提煉觀點,并從內涵和成因方面進行論證.(9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280字左右)【專題沖關】1。【答案】C【解析】“沒有使用一個‘夷’字",不等同于崇洋,故A項錯誤;材料的主旨是西學東漸,向西方學習,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手稿中……使用了21個‘夷'字……輯著成的書稿中……卻沒有使用一個‘夷'字”,說明在這一時期,傳統的夷夏觀念開始受到了近代觀念的沖擊,故C項正確;根據材料“1849年最后輯著成的書稿”,結合所學,這時興起了向西方學習的熱潮,但尚未成為時代的潮流,故D項錯誤。2.【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林則徐依據《國際法》相關內容向英王致函維護本國合法利益,此種交涉方式符合近代外交原則,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的行為并不代表中國政府,只是代表個人,無論是清政府還是林則徐本人,仍存在傳統天朝上國的外交思想;C選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開眼看世界"并未引發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對整個中國社會影響較小,直到二十年后中國洋務派才開始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D選項錯誤,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學習西方的軍事科技,并未將學習的層次向深層次拓展,其思想仍停留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政府統治的基礎上。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對照中國的積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結合魏源的思想主張,可以看出魏源根據實際提出了一些抵抗外敵的主張,反映了他經世治國的儒生情懷,故C項正確;魏源的認識中沒有涉及近代化,故A項錯誤;材料并沒有體現天朝上國的觀念發生變化,故B項錯誤;材料只涉及“制夷”,沒有反映魏源要學習西方,故“師夷”的內容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D項錯誤.4.【答案】D【解析】根據“仿效西方、變革社會的方案局限在不從根本上突破千年傳統文化本體內”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體西用思想將中西文化融為一爐,具有文化沖突的調和性,故選D項;中體西用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是改造傳統文化,且對西方的學習即包含有改造的因素,故排除A項;清除了阻力的說法不符合實際,故排除B項;學習西方文化說明打破了文化封閉性,故排除C項。5.【答案】D【解析】“孔子不會打洋槍,今不足貴也”說明李鴻章認識到儒學的不足,“夫不可變者,倫紀也,圣道也,非器械也”體現張之洞對儒學心性的重視,兩者觀點存在較大差異,故D正確;A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材料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并非思想,排除B;C材料無法體現,排除。6.【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西學中源”思想,這有利于洋務派緩解與頑固派的矛盾,從而減輕學習西方的阻力,故A正確;“西學中源"思想為洋務運動減少阻力,并不是推翻中體西用學說,故B排除;洋務派并非全面學習西方文明,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堅持文明優越理論,而是說明減輕學習西方的阻力的目的,故D排除。7.【答案】D【解析】從課程計劃表的內容來看,京師同文館的教學內容主要表現在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練習譯書”,沒有與西方思想文化和政治理論相關的課程,而“漢文經學”是“始終不已"需要學習的課程,說明這一課程計劃是“中體西用”的突出體現。故答案為D項。A項中的“有效融合",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京師同文館的課程沒有超出這一范圍,排除B項;這一課程計劃堅持“中體西用”的原則,對中國傳統文化不能起到改造的作用,排除C項。8.【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對洋務運動的認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及理解知識的能力。根據材料所述“新的東西,每每要被舊的壓著,戴一頂舊帽子才能存活",這表明洋務運動中,只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但是不改變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諷刺了洋務運動中“中體西用”的局限,B項正確;材料是體現“中體西用”的局限,A項錯誤;材料不是反對變革,是反對只學技術的變革,C項錯誤;中國落后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小農經濟為主導的經濟形態,D項錯誤.【直通高考】1.【答案】D【解析】根據“體用貴兼通……兩端執乎中"可知,學校的校歌中主張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并重,既不丟棄中國傳統文化,又要學習使用西方外來文化,體現了中體西用思想,故選D項;全面復興舊學的說法過于絕對,且復興舊學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內容,故排除A項;校歌主張學習西方新學,而不是排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