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渚高級中學2024-2025高一學科質量調研(二)歷史_第1頁
張渚高級中學2024-2025高一學科質量調研(二)歷史_第2頁
張渚高級中學2024-2025高一學科質量調研(二)歷史_第3頁
張渚高級中學2024-2025高一學科質量調研(二)歷史_第4頁
張渚高級中學2024-2025高一學科質量調研(二)歷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一年級學科質量調研(二)歷史2024.12一、單項選擇題(共38題,每題2分,共76分)1.傳說“虎嘯能生颶風”。下圖是后母戊鼎的耳廓紋飾——虎噬人頭紋,以表達商王與虎通靈,彰顯權威,威嚇民眾。婦好墓出土的銅斧亦有此紋飾。據此可以推測,商代(

)A.部族之間攻伐不斷 B.早期國家開始出現C.禮樂制度逐漸形成D.神權與王權相結合2.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于葵丘地區(今天河南蘭考地區),并立盟約規定:諸侯要和好,不要亂筑堤壩壅塞水流,不要阻礙糧食流通,不要廢黜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不要讓婦人參與政事,不要擅殺大臣等。這一事件反映的時代特征是()A.萬邦并立、王位禪讓B.天下歸嫡、貴賤有序C.諸侯爭霸、禮崩樂壞D.國家一統、中央集權3.有學者稱,秦朝推行郡縣制以及“車同軌”“書同文”等,已經將春秋以來的“夷夏”觀念轉變為較為寬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內)的華夏或“中國”觀念。該學者意在強調,秦朝()A.懷柔遠夷思想得以落實B.民族交往推動疆域拓展C.國內民族差異逐步消失D.政治統一增進國家認同4.有學者認為,漢武帝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半個多世紀,使漢朝登上了頂峰,完成了探索中亞的史詩般功業。材料中“史詩般的功業”主要指A.設置西域都護府B.派霍去病北擊匈奴 C.派張騫出使西域D.設置北庭都元帥府 5.《九章算術》中的“方田”講田畝面積計算,“衰分”討論按比例分配賦稅與徭役,“均輸”解決賦役的合理負擔問題,“商功”解決筑城、開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體積計算問題。據材料,可推知《九章算術》()A.闡述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 B.聚焦商品交換活動的方式C.介紹近代西方的數學知識 D.注重解決社會的實際需要6.如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相關數據信息。以下對其解讀不正確的是(

)圖中信息為魏晉南北朝時期 B.北民南遷充實了南方勞動力C.此間國家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D.北方戰亂是北民南遷的主因7.“此種制度,亦有相當麻煩處。如中書省擬好命令送達門下省,遇門下省反對即子涂歸封還,如是則此道命令等于白費,即皇帝之‘畫救’亦等于無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唐朝(

)A.擴大任用宰相范圍 B.設立政事堂集體議事C.完善人才選拔機制 D.強化尚書省的行政權8.右圖中唐朝稅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政府實行輕徭薄賦 B.耕作技術的提高C.實施兩稅法 D.人身控制的加強9.據蘇洵《嘉佑集》記載:“吾宋制治……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唯恐不及。”由此可知,蘇洵認為宋代的政治制度A.助長了因循保守之風B.使其在與金政權的對峙中處于優勢C.使節度使掌握了實權D.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政權穩定10.宋代出現了眾多書寫異域的著作,如沈括的《熙寧使史契丹圖鈔》、朱彧的《諸蕃志》《萍州可談》《嶺外代答》等。這些著作都是據作者見聞記錄,所敘述的山川地理、風俗人情、動植物產等趨于客觀真實,與以前志怪筆記中的異域想象大異。這反映了當時A.程朱理學格物致知的自覺意識B.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治學態度C.開疆拓土經略異域的雄心壯志D.革故鼎新富國強兵的時代精神11.元朝時,各行省重大事務必須上報中央,由中央作出決定,但地方也可對處于職責范圍內的事務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報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A.促進了區域平衡發展 B.兼顧中央集權與行政效率C.避免了地方據險割據 D.阻礙了區域之間經濟交流12.1141年,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訂立和議。規定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其稱臣,每年向其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該政權A.建立者與鮮卑同源B.推行南北面官制C.曾出現“大定之治”D.都城在寧夏一帶13.如圖是唐宋時期四川盆地市鎮數量變遷總趨勢圖。作為案例,這可以直接用來說明兩宋時期(

)基層市場蓬勃涌現 B.榷場互市交易活躍C.交子使用范圍擴大 D.城市興盛引人注目14.“它是中國現存腳本最早的戲劇”“用語為市井語言,所寫之事也多為市井瑣事,但它的語言,特別是唱詞的語言是經過千錘百煉的”,該文學成就最有可能是(

)A.漢賦 B.唐詩 C.宋詞 D.元曲15.內閣作為皇帝和群臣之間的溝通紐帶,它一方面對群臣奏章進行“初審”、上呈;另一方面為皇帝提供顧問支持,緩解政務疲勞,傳達皇帝旨意。由此可見,內閣的設置A.加強了中央集權B.降低了行政效率C.制約了君主專制D.方便了皇權運行16.“南倭北虜”,即東南沿海倭寇侵擾和北部邊境蒙古騎兵襲擾,是長期困擾明朝廷、危及大明江山社稷的兩大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明朝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修長城防御蒙古騎兵南下

②平定準噶爾部叛亂③派遣大將戚繼光等人平倭

④派鄭成功收復臺灣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7.康熙指定少數親信官員將地方輿情、糧食收成、自然災害、糧價之類信息親自繕就奏折,單獨呈送皇帝,地方大員、中央官員不得與聞。康熙此舉A.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B.推動了農業的穩步發展C.消除了地方割據的可能性D.保障了地方物價的穩定①16世紀中期葡萄牙獲取在澳門的居住權②1608年利瑪竇與《坤輿萬國全圖》③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兩國東段邊界④1793年馬嘎爾尼訪華與禮儀之爭18.小明對明清進行多角度研究,他收集了以下資料(見右圖),請根據小明的收集幫他確定一個主題專制集權空前強化 B.文明沖突與交流 C.國家的鞏固與統一 D.統治危機的初顯19.玉米從16世紀傳入我國,至清中葉“各省流民開發山區,種植玉米,采伐林木……閩、廣、云、貴以及華北各省,無處無之……到處留下一片片的凸嶺……一遭雨水沖刷,便泥沙俱下”。這說明A.新物種引種破壞了生態環境 B.殖民擴張造成了經濟混亂C.新航路開辟推動了物種傳播 D.明清時土地資源極其有限20.史學家鄧嗣禹在談到近代中國某歷史事件時說:“軍事上的失利代表著中國已經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動性。這也奠定了清政府飽受西方列強欺凌的基礎。向外委曲求全,向內必然是壓榨人民。苛捐雜稅的收取不得不逼著一部分支付不起這筆錢的人鋌而走險”。下列能夠支撐該觀點的是A.第二次鴉片戰爭與洋務運動 B.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C.八國聯軍侵華與義和團運動 D.甲午中日戰爭與維新變法運動21.據《招商局史稿》和《愚齋存稿》所記,上海輪船招商局在創辦后的20年當中共獲得水腳收入(水路運輸的費用)3344余萬兩;湖北織布局以各種經營方式不斷獲利。據此可推知,洋務運動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B.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富國強兵目標C.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22.南京國民政府曾經隆重表彰了自秦至清40位民族英雄,其中“率部出國,擊敗法軍,克鎮南、復諒山、摧強敵、揚國光,為中西戰爭第一大捷。治軍四十余年,于時號為良將”,表彰的是A.林則徐B.左宗棠C.馮子材D.鄧世昌23.《中華日報》曾在時評中指出:“其時通國臣民上下,以復仇為雪恥,以積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為快意,以閉關絕市為復見太平。其處勢應變,雖曰非宜,其抗志負氣,殆非無取。”它評價的是A.虎門銷煙B.太平天國運動C.戊戌維新運動D.義和團運動24.1902年,梁啟超發文指出:“拳匪之亂,立東南保護之約,不無小功。然自此以往,外國在南方之權力范圍,亦愈確立矣。”梁啟超意在強調“東南互保”(

)A.鞏固了列強在南方的利益 B.有利于東南地區經濟發展C.造成地方勢力的不斷擴張 D.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25.1904年8月,孫中山在一次演講中將清王朝比喻即將倒塌的房屋,有人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使其免于傾倒,并認為這種支撐行為本身反要加速其顛覆。下列符合“這種支撐行為”的是(

)A.洋務運動 B.維新運動 C.清末新政 D.張勛復辟26.有學者指出,“革命派締造了民國的基石,袁世凱得到了民國的名器,這是當時中國社會選擇的結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這一種結果,后者并不滿足于這種結果,于是,開始于清末的民主和專制之爭,注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展開新的肉搏。”體現“新的肉搏”的是()A.辛亥革命B.護國運動C.府院之爭D.東南互保27.如果說,戊戌維新運動時期的維新派還是披著孔學的外衣去干那“離經叛道”的事業,而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派也沒有從正面去觸動孔學的思想統治,那么,這時的思想家確是第一批自覺地向封建禮教提出全面挑戰的光榮戰士。“這時的思想家”(

)A.致力于政治革命 B.開始睜眼看世界 C.普遍“以俄為師” D.發起新文化運動28.“……學子激揚焚佞府,群團奮起激街巷。眾工人,上陣露鋒芒,春雷響。……氣軒昂,誓與列強爭抗。抖擻中華民眾志,挫敗掠者千夫莽。”這首詩詞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禁煙運動 B.新文化運動 C.五四運動 D.北伐戰爭29.中共二大發布的宣言指出,中國大量的貧苦農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可以保證中國革命的成功。黨為保障工人和貧農的利益,在聯合戰線里設定的奮斗目標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由此可知,當時中國共產黨(

)A.客觀分析了民主革命的實際問題 B.認識到國共合作的必要性C.探索出了中國農村革命的新道路 D.開始獨立領導國民大革命30.1928年,“邊界紅軍的來源……大成問題。”1930年后,兵員不斷增加,如23萬人口的興國縣就有8萬人參加紅軍。兵源改善的主要原因是()A.紅軍反“圍剿”斗爭的勝利 B.根據地開展了土地革命C.國民黨堅持獨裁內戰的方針 D.解放區實施了土地改革31.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各地迅速掀起抗日救國的浪潮。處于抗日前線的東北部分愛國官兵和各階層群眾,首先展開了英勇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堅決主張對日抗戰,并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這表明“十四年抗戰”的說法A.體現了全國抗戰的長期性B.主要著眼于抗戰的完整性C.強調了東北抗戰的重要性D.突出了國民黨抗戰的貢獻32.右圖為抗日戰爭時期的某次戰役示意圖。這次戰役A.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B.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計劃C.標志著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D.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33.此處是“華北抗戰的堡壘”之一,是抗日戰爭的最前線,又是聯系華北、東北、華中根據地的樞紐。它牽制、抗擊和消滅了日本法西斯的大量兵力,對于堅持華北敵后抗戰和全國持久抗戰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此處”最有可能是()A.井岡山根據地B.晉察冀根據地C.陜甘寧根據地D.山東解放區34.某解放戰爭紀念館講解員介紹一次軍事行動時說,“國民黨的重兵深陷在山東、陜北戰場,而在這兩個戰場之間的魯西南、豫皖蘇直至大別山區的兵力十分空虛,從而形成了兩頭重、中間輕的啞鈴態勢。中共中央決定從敵之要害和薄弱的中央部分進行突破。”這次軍事行動()A.促成了重慶談判的進行B.奠定了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C.揭開了淮海戰役的序幕D.直接威脅國民黨的統治中心35.右圖為中國航空博物館中收藏的“喜為戰鷹添紅星”的畫作,它反映的是A.中華民族抗戰B.人民解放戰爭C.籌備開國大典D.抗美援朝戰爭36.毛澤東在某次會議的開幕詞中說:“這次大會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建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這次會議所制定的憲法將大大地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將要以更大地規模去推進社會主義事業。”這次會議A.宣告社會主義制度在新中國基本建立B.說明新中國已經成為了新民主主義國家C.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政治體系初步構成D.標志著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37.下圖所示為1965—1975年中國內地工業產值變化情況。這反映了()A.三線建設促進了內地發展B.農輕重的比例已漸趨平衡C.國家經濟重心已轉向內地D.西部大開發取得顯著成效38.基辛格認為中國善于將傳統以夷制夷、以夷伐夷等均勢戰略思想用于外交實踐,當受到威脅時,中國會通過使其周邊國家相互制衡來尋求安全。經驗性的方法是通過與一個遠方國家的談判來解決一個近的國家帶來的安全問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下我國外交成就中最符合該觀點的是()A.中法建交B.中美關系正常化C.中日建交D.中蘇關系正常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題,每題12分,共計24分。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9.(10分)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延續力和融合力。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東周時期,生產力顯著提升,生產關系劇烈變化。當此時,諸家并出,百花齊放,儒尚仁義、道體無名、法兼勢術、兵貴止戈……皆欲塑當世之秩序,煥華夏以新生,故而風云激蕩,史稱“百家爭鳴”。其所爭者,為濟世之要樞;其所鳴者,為治平之大道。——故宮博物院展覽《何以中國·源·啟蒙奠基》材料二漢唐以降,得益于陸上、海上貿易線路的暢通,中華文明同外部文明展開更加廣闊的對話。中華文明始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故宮博物院展覽《何以中國·流·和衷共濟》材料三在對技藝的推敲、對規律的總結、對民生的眷念中,中華民族展現出非凡的創新精神與創造偉力。四大發明,耕作蠶織,制瓷鑄鐵,建筑園林,茶葉醫藥,天文地理……各項科學技術成就,無不凝聚著中華民族盡精微以求新知、致廣大以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