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2025屆高三一輪百師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山東省2025屆高三一輪百師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山東省2025屆高三一輪百師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山東省2025屆高三一輪百師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山東省2025屆高三一輪百師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書畫同源”的說法很早。據《歷代名畫記》記載,最先創造文字與繪畫時,二者“同體而未分”。照此,書畫同源的“源”,就要追溯到象形文字了。不過“象形”在“六書”中只占其一,漢字中真正屬于“象形”的不多。再把“書畫同源”的概念擴大,便指向書畫的工具、表現手段、藝術理念。繪畫“六法”中的“骨法用筆”“經營位置”,相對于書法的筆法、構建。《歷代名畫記》的作者張彥遠又說王獻之作一筆書,陸探微作一筆畫,“故知書畫用筆同法”,這又把書畫的“源”拉近了一步。書法之于繪畫,還可以說前者為后者提供了抽象的美學原則,而繪畫也豐富了書法的美學思想。有位畫家曾對我說:為什么人們常談書法影響繪畫而不大說繪畫對書法的影響?我想可以從書法更具抽象性這一特點作解釋。但既然是“一筆書”“一筆畫”,必定會互相影響。八大山人書法的中鋒用筆,構圖的空靈虛應,感情的冷峻超逸,很難說繪畫與書法的相互影響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我們甚至可以把八大山人的書法當繪畫欣賞,或者把其繪畫當書法欣賞。還有的畫家,在書法中吸收樹石的皴擦、蘭竹的撇跳,比如石濤、徐渭等。石濤詩句“畫法關通書法津,蒼蒼茫茫率天真”,說得很好,石濤繪畫的“一畫”論涵蓋了書法,所謂“自一以及萬,自萬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氳,天下之能事畢矣”。我們可能較少涉及書法與繪畫的相異。這里想先說一說書法有沒有“內容”,如果有又是什么。書法藝術以墨線為主導,按照特定的文字形成結構,由一畫,二畫、三畫……直至萬畫。書法的形式可以說即書法的全部。但按照形式與內容的辯證關系,在任何情況下,沒有無內容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內容。書法的“形式”也是有內容的。把書寫的“素材”當作書法作品的內容,是最常見的誤解。比如書法家寫一首詩、一篇散文,那詩、散文便當作書法作品的“內容”了。但是那詩、散文并非直接對應于書法的“形式”,只是書寫時采用的“素材”。書法既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就應當以自身的形式與內容為對偶范疇。倘若只是以書寫的文詞為內容,書法豈不徒具外形?豈不純粹地成了某種工具?書法家只要憑借自己的“技術”就可以表現“內容”,書法藝術的獨立性到哪里去了?書法的本體到哪里去了?(摘編自沈鵬《書法,在比較中索解》)材料二:“書”與“畫”本質區別較大,但“書畫同源”,最初都是描摹物象。英國哲學和社會學家斯賓塞認為,文字起源于原始圖畫。我國文字學家唐蘭也說:“文字的起源是圖畫。”圖畫是世界各民族文字共同的來源,象形是各民族文字形成的基本方式。但漢字的象形與其他民族古文字的象形多有差異。漢字采用點、線等相對抽象的符號來刻畫物象的最根本特征,并對其進行提煉、概括和加工,甚至夸張變形,通過寫意的方式展示物象本性,追求的是神似。而其他民族古文字的象形一般采用寫實的手法描摹物象,側重于形似。漢字的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山”字像高山矗立之形,“水”字像河水流動之形,但它們只是輪廓式的粗線條勾勒,并非真實的描摹。這種象形方式為書寫者超越物象進行藝術塑造提供了可能。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方”是一個極為重要又極具理想色彩的范疇。《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在先民的概念中,連大地都是方的。人類視知覺對方形結構強烈認同的生理驅動,早期原始圖形符號的遺傳,特別是中華民族對方形的嗜愛崇尚,讓漢字自誕生之日起,即以近似方塊形的平面空間展示身姿。甲骨文作為最古老的成系統的漢字,形體上繁簡并存,異形嚴重,但都在平面二維空間里布局建構。金文字體漸趨劃一,行款也趨整飭,字體、字距已日趨均等,甚至出現了先打格、后書寫(如頌壺、宗婦鼎)的情況。可見,漢字的方塊形態早在商周時期就基本確定了。漢字不只形體上一個個獨立布局,而且能夠兼容一個個獨立的音義,其獨特的點、線構件和二維空間架構等特性,為書法藝術提供了物質基礎。崇尚對稱平衡,是中華民族審美心理的一大特征。中國古代建筑,總是沿著一條中軸線布局,且將最重要、最高大的建筑置于中軸線,主次分明,平衡對稱。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駢體文也講究工整對仗。從實質上說,對稱的結構布局給人一種穩定感、秩序感、莊嚴感、神圣感,即美感。中華民族的這種審美運思方式反映在漢字構形上,必然也注重結構平衡。漢字的方塊形結體,為先民造字構形時追求對稱平衡之美提供了用武之地。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劉志基說:“方形之內,乃對稱平衡意識最佳的培育土壤和表現天地。”漢字構形對方形空間的情有獨鐘,漢字結體對平衡對稱的不懈追求,即是書法藝術形成的原始主客觀因素。(摘編自雷黎明《漢字:中國書法藝術的根基》)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們經常關注書法對繪畫的影響,而很少談論后者對前者的影響,材料一作者認為可能的原因是書法比繪畫更具有抽象性。B.在書法藝術之中,書法的內容是主要的,它決定書法的形式,但兩者互相依存又是互為辯證的,我們不能把所書寫的某首詩或散文當成書法作品的內容。C.漢字的象形與其他民族古文字的象形不同之處,在于其刻畫物象的最根本特征,重在神似,而后者則一般采用寫實手法描摹物象,側重于形似。D.漢字的方塊形態與人類視知覺對方形結構強烈認同、早期原始圖形符號的遺傳和中華民族對方形的嗜愛崇尚是有關系的。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張彥遠認為,在書畫的起源時期就有了“書畫同源”的說法,只是當時書與畫并未分開。B.八大山人在書法中融入繪畫的因素,而石濤等畫家在繪畫中融合書法藝術,這證明了書畫可以互相影響。C.漢字的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字體的輪廓式的粗線條勾勒,為書寫者超越物象進行藝術塑造提供了空間。D.駢體文講究工整對仗,也與人們崇尚對稱平衡的審美心理有關,對稱的結構布局給人一種穩定感、秩序感、莊嚴感、神圣感。3.下列選項,不能夠體現書法藝術與其他藝術相通的一項是()A.書法中從造字、結構,再到章法,乃至最終裝裱成為一幅完整的作品,中間都是有建筑的意向;而建筑的形式、空間等也往往得到書法的啟示。B.“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一種境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讀者在吟誦詩的同時體味著畫的境界。C.舞蹈演員那行云流水的舞步軌跡,如果用墨線描繪下來,與節奏分明、連綿相屬的草書線條別無二致。D.黃賓虹說:“書畫同源,貴在筆法,士夫隸體,有殊庸工。”這一論述強調了繪畫用筆與書法用筆的相通之處。4.材料一中畫線處連用四個反問句,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效果。5.請結合兩則材料,概括能夠支撐“書畫同源”說的理論依據。【答案】1.B2.A3.B4.①連用四個反問句,從“徒具外形”“純粹地成了某種工具”、失去了“書法藝術的獨立性”、失去了“書法的本體”四個方面論述只是把書寫的“素材”當作書法作品的內容的危害,切中要害,駁斥了典型的錯誤論調;②連用四個反問句,句意層層推進,充滿思辨,形成縝密的論證邏輯;③連用四個反問句增強了語氣,避免文章平淡,賦予文章雄辯的氣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5.①兩者最初都是描摹物象。根據《歷代名畫記》,最初書畫“同體而未分”;斯賓塞認為,文字起源于原始圖畫;唐蘭說:“文字的起源是圖畫。”②書畫的工具、表現手段、藝術理念相似,如繪畫“六法”中的“骨法用筆”“經營位置”,相對于書法的筆法、構建。《歷代名畫記》說,“故知書畫用筆同法”。③書法為繪畫提供了抽象的美學原則,而繪畫也豐富了書法的美學思想,二者互相影響。【解析】【導語】這篇閱讀材料通過對比與分析,探討了書法與繪畫的關系及其“同源”理論。材料一側重于書法和繪畫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的相互影響和獨立性,強調從筆法、構圖等方面的共性與個性。材料二則從文字起源、漢字特征和文化觀念等方面,解釋書法作為藝術的形成基礎。兩者共同展示了書畫同源在歷史和文化上的深厚根基,揭示了它們在藝術表現中的融合與區分。【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書法的內容是主要的,它決定書法的形式”錯誤,于文無據。材料一說的是“書法的形式可以說即書法的全部”“書法的‘形式’也是有內容的”。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在書畫的起源時期就有……”說法錯誤,文中只是說“‘書畫同源’的說法很早。據《歷代名畫記》……”。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A.體現了書法藝術與建筑藝術的相通;B.體現的是詩歌藝術與繪畫藝術的相通,不是書法藝術與其他藝術相通;C.體現的是書法藝術與舞蹈藝術相通;D.體現的是書法藝術與繪畫藝術相通。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①畫線句先說“倘若只是以書寫的文詞為內容”,然后連用四個反問句“書法豈不徒具外形?豈不純粹地成了某種工具?”“書法藝術的獨立性到哪里去了?書法的本體到哪里去了?”,從“徒具外形”“純粹地成了某種工具”、失去了“書法藝術的獨立性”、失去了“書法的本體”四個方面論述只是把書寫的“素材”當作書法作品的內容的危害,切中要害,駁斥了典型的錯誤論調;②兩個“豈不……”兩個“……到哪里去了”連用四個反問句,在不斷反問中把書寫的“素材”當作書法作品的內容的危害層層推進,語言充滿思辨色彩,論證邏輯縝密;③反問句主要起強調突出語意、增強語氣的作用,連用四個反問句,以不可辯駁的語氣闡述論證,賦予文章雄辯的氣勢,避免文章平淡,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兩者最初都是描摹物象。兩則材料中有三方面的理論論據支撐這一觀點:材料一說“書畫同源”的說法很早。根據《歷代名畫記》記載“最先創造文字與繪畫時,二者‘同體而未分’”;材料二中英國哲學和社會學家斯賓塞認為,文字起源于原始圖畫;我國文字學家唐蘭也說:“文字的起源是圖畫。”②把“書畫同源”的概念擴大,材料一說:便指向書畫的工具、表現手段、藝術理念。繪畫“六法”中的“骨法用筆”“經營位置”,相對于書法的筆法、構建。《歷代名畫記》的作者張彥遠又說王獻之作一筆書,陸探微作一筆畫,“故知書畫用筆同法”,這又把書畫的“源”拉近了一步。③材料一“書法之于繪畫,還可以說前者為后者提供了抽象的美學原則,而繪畫也豐富了書法的美學思想”可見,書法為繪畫提供了抽象的美學原則,而繪畫也豐富了書法的美學思想,二者互相影響。(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歸來魏巍在北京城飄滿槐花濃香的時節,劉大順他們告別了祖國,重又踏上朝鮮的土地。此刻,他正和其他兩位代表坐在一輛吉普車里,在滾滾的黃塵中奔向前方。這是從新義州穿過平壤直通前方的一條干線,公路顯然已經加寬了。天色剛剛黃昏,公路上已經沸騰起來。那些白天不知在哪里待避的卡車,這時都從一條條山溝里鉆出來,加入到這個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龐大車隊。整個公路黃塵滾滾,就像一條奔騰的黃龍一般。在公路兩側行進的,多半是成群的朝鮮老人和婦女。男的拿著鐵鍬,背著背架,女的頭上頂著筐籃,還有少數人背著她們的孩子。他們都是去往敵人轟炸最猛烈的交通路口或者橋梁附近的,為的是一旦公路、橋梁被炸,就隨時搶修,保證車隊的通行。防空哨也明顯地增多了。這項創造雖出現在五次戰役之前,但因為之前過于稀少,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現在不同了,在每條大小公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防空哨所。一個人站在山頭上擔任對空警戒,一個人站在哨棚里指揮車輛,一個人隨時準備處理各種緊急情況。因為有了他們,司機們的安全感大大增強了,整個公路上的車隊顯得井然有序。現在好了,實踐出經驗,斗爭出智慧,綿延的防空哨把整個北朝鮮的公路都變成了有神經有感覺的生物,只要有一點威脅,它就作出銳敏的反應,不管敵機多么猖狂,公路上的車輛照舊揚著飛塵不絕地馳騁。站在哨棚下的戰士,手里拿著紅白兩色小旗。當他們把三角形的小紅旗一擺,阻住你的去路時,那就是說前面還有炸壞的橋梁沒有修上,還有彈坑沒有填好,還有定時炸彈需要注意。如果他把小白旗帶著啵啵的風聲“嗖”地向前一抖,那就是說前面情況正常,同志們,加油干吧!司機們就會立刻加大油門,一輛輛汽車就像聽到沖鋒號的戰馬一般沖上前去。看到這一切變化,劉大順是多么興奮呵!他對兩個伙伴說:“你瞧這防空哨多帶勁!運輸痛快多啦,往后再不會一口炒面一口雪了。”車子剛剛開到幾棵栗子樹下,就傳來一陣隆隆的飛機聲。大家抬頭一看,一架五個頭的重轟炸機,正由四架噴氣戰斗機掩護著自南向北飛來。說話間已經飛到了村莊的上空。這時幾個志愿軍戰士都深感不安,特別是司機同志,臉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因為他的車子雖然找到了待避所,但卻生怕暴露目標給朝鮮老鄉帶來災禍。正在這時候,一個朝鮮小姑娘帶著興奮和歡樂的尖音叫道:“中國邊機!中國邊機!”“明明是美國飛機,怎么說是中國飛機呢?”劉大順咕噥了一句。“過來了!過來了!中國邊機!中國邊機!”小姑娘跳起腳歡叫著,一面用小手指著北方。劉大順向北一望,果然從一塊薔薇色的云彩里,鉆出了兩只銀燕,正披著旭日的霞光,拖著長長的煙帶,向南飛來。中國志愿軍空軍的參戰,雖說已經聽到過,今天親眼看到它卻是第一次。他望著它們那英勇靈活的身姿,雷霆萬里的氣勢,覺得是多么美妙,多么帶勁呵!此刻他真想向他們大喊一聲:“同志們!年輕的空軍同志們!你們來得好呵!大家盼望你們已經不是一兩天了,敵人獨霸天空的惡氣已經受夠了,快快趕上前去為人民討還血債吧!”聽見小姑娘的吵嚷,正在做飯的朝鮮婦女們也紛紛從廚房里跑出來,仰起頭來觀看。有兩個朝鮮姑娘,不斷揮舞著她們彩色的飄帶,仰著臉動人地微笑著,好像飛機能夠看到她們的手勢似的。那兩只銀燕,看樣子早已發現了對面的敵人。它們立刻變換隊形,一架擔任掩護,另一架以轟炸機為目標直沖過去。敵機的隊形頃刻大亂。過了一刻,它們仿佛鎮定下來,想憑數量上的優勢,反撲制勝。此時天空中你來我往,像穿梭一般,不斷發出機關炮的咕咕聲。大家抬起頭聚精會神地望著,因為敵眾我寡,不免為兩只銀燕擔心。大家正在眼花繚亂時,只聽小李驚叫了一聲:“糟了!”“怎么啦?”大家忙問。“你看,那只銀燕被敵人咬住了!”大家順著他的手指一看,原來其中一只銀燕英勇非常,它拼命緊跟著重轟炸機,卻不想背后被一架敵機偷偷地追上來,距離愈來愈近。情況真是緊張萬分。劉大順不自禁地喊出聲來:“同志!同志!注意后面哪!”正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那只小銀燕就像聽到他的喊聲似的,突然一個下滑動作壓低了坡度,后面那架敵機“哇”地一聲從它的頭頂上飛了過去。緊接著那只小銀燕又昂著頭爬了個高兒,仍舊追著那架重轟炸機,追到近處,機頭上“咕咕咕”吐出一串火球,眼瞅著那架重轟炸機呼地冒出一團火來,像醉漢似的晃了幾晃,拖著一個大黑尾巴一頭栽下去了……“好哇!打得好哇!”人們歡喜若狂地鼓起掌來。那些朝鮮老人和婦女們,臉上都笑得像開了花似的。連懷里的孩子,也拍著小手尖叫著。幾架敵機發現轟炸機被擊落,頓時慌亂起來,紛紛向南逃去。兩只小銀燕兒越發精神抖擻,一路向南追下去了。小銀燕飛遠了,已經看不見了,但是它們剛才縱橫馳騁時留下的一道道白色的煙帶,仍然像一個孩子天真爛漫的畫幅一樣印在海藍色的天上。飯后,劉大順躺下很久,還興奮得不能入睡。布谷鳥在遠遠近近動人地啼喚著。他一閉上眼睛,那兩只銀燕就又在眼前穿梭飛翊。再加上一路上的經歷,使他感到朝鮮戰場的變化太大了,幾乎每走一步,都感到人民的力量在生長。在這中間,自己的貢獻是多么的微小呵!……他掰著指頭計算著今晚的行程,喃喃自語地說:“也許今天一夜就可以趕到前線了!……”(選自《東方》①,有刪改)【注】①《東方》是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發生、發展和勝利的全過程的長篇巨著。1982年,魏巍憑借長篇小說《東方》獲得第一屆茅盾文學獎。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劉大順從國內重回朝鮮,“飄滿槐花濃香”與“滾滾的黃塵”形成了對比。B.文章用“有神經有感覺的生物”形容有了綿延的防空哨后的整個北朝鮮的公路,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其銳敏的反應,贊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C.見到飛機之后,劉大順的心理經歷了從不安到疑惑,再到高興,然后又擔心、緊張,最后歡喜若狂的變化歷程,尺水興波,敘述見波瀾。D.文章語言優美典雅,全用書面語,善于在文中滲透情感,如“開了花似的”“一個孩子天真爛漫的畫幅”等帶有感情色彩。7.關于文本最后一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劉大順從國內回到朝鮮后繼續連夜趕路,與選文開頭形成呼應。B.布谷鳥動人的叫聲,很好地渲染了劉大順當時興奮的心情。C.劉大順既感到朝鮮戰場的可喜變化,也有對自己貢獻微小的自責。D.“人民力量在生長”揭示出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揭示了戰爭取勝的關鍵。8.文中多次寫到朝鮮民眾,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9.請結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現朝鮮戰場的巨大變化的。【答案】6.D7.C8.①寫成群的朝鮮老人和婦女在路上隨時搶修,表現了朝鮮人民對部隊的支持和愛國精神,同時也表現了中朝人民患難與共一家親、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②寫朝鮮小姑娘和做飯的朝鮮婦女看到中國飛機后的反應,表現她們對中國軍人的熱愛和信心,側面表現中國空軍的英勇無畏。③看到銀燕擊落敵機,人們歡呼鼓掌,表現他們對敵軍的痛恨、勝利的喜悅以及對中國空軍的贊美之情。9.①通過劉大順的視角,正面表現公路的加寬和道路黃昏時的暢通繁忙。②通過與過去的對比,借助劉大順的感受,寫出了防空哨明顯增多,讓司機們的安全感大大增強,公路運輸暢通無阻。③通過兩架中國飛機大戰敵機的場面描寫,表現志愿軍在制空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解析】【導語】通過描寫朝鮮民眾自發參與公路搶修和對中國志愿軍充滿喜愛的情景,展現了中朝兩國人民在戰爭中團結一致的深厚情誼,表現了中朝人民患難與共、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D.“語言優美典雅,全用書面語”錯誤,由原文“你瞧這防空哨多帶勁!運輸痛快多啦,往后再不會一口炒面一口雪了”“像醉漢似的晃了幾晃,拖著一個大黑尾巴一頭栽下去了”等可知,選文語言形式豐富,在使用書面語的同時,也使用了一些帶有生活氣息的口語化表達,口語與書面語結合。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C.“也有對自己貢獻微小的自責”錯誤,由原文“他掰著指頭計算著今晚的行程”“也許今天一夜就可以趕到前線了!”可知,劉大順渴望盡快趕到前線投入戰斗,覺得自己貢獻小是劉大順對自己要求高的表現,是對偉大集體力量的贊美和自身微小的謙遜反思,并不是自責。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的能力。①由原文“在公路兩側行進的,多半是成群的朝鮮老人和婦女”“為的是一旦公路、橋梁被炸,就隨時搶修,保證車隊的通行”可知,寫朝鮮老人和婦女成群結隊出現在公路兩側,隨時搶修被炸的公路、橋梁,展示了朝鮮人民對戰爭的積極支持和參與,表現了他們的愛國精神和軍民之間的深厚情誼。②由原文“一個朝鮮小姑娘帶著興奮和歡樂的尖音叫道:‘中國邊機!中國邊機!’”“正在做飯的朝鮮婦女們也紛紛從廚房里跑出來,仰起頭來觀看”可知,寫朝鮮孩子和婦女看到中國飛機后的興奮,表現她們對中國軍人的熱愛,側面表現出中國軍人在朝鮮戰爭中的英勇和奉獻精神,反映了中朝人民患難與共的主題。③由原文“那些朝鮮老人和婦女們,臉上都笑得像開了花似的。連懷里的孩子,也拍著小手尖叫著”可知,通過描寫朝鮮民眾看到銀燕擊落敵機的熱烈反應,表現他們對敵軍的痛恨,對中國空軍的贊美之情。反映了中朝人民之間團結一致抗擊敵人的決心,表現了中朝兩國人民的戰斗友誼和戰爭的合理性與正義性。【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表現手法的能力。①由原文“公路顯然已經加寬了。天色剛剛黃昏,公路上已經沸騰起來”可知,作者通過劉大順的視角寫出了朝鮮戰場的變化,正面描寫公路的加寬,還有黃昏時段物資運輸的繁忙景象,體現出交通方面的改善。②由原文“因為之前過于稀少,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現在不同了”可知,作者采用了對比的手法,寫出了防空哨的變化;“司機們的安全感大大增強了”借助劉大順的所見所感,寫出了防空哨增多后,司機們可以放心駕駛,道路暢通無阻。③由原文“中國志愿軍空軍的參戰,雖說已經聽到過,今天親眼看到它卻是第一次”“幾架敵機發現轟炸機被擊落”等可知,通過志愿軍戰斗機英勇擊落敵機的戰斗場面,表現出我軍在爭奪制空權上的顯著成效。這些細致描寫體現了朝鮮戰場面貌的積極變化,反映出戰爭形勢的好轉與人民智慧的力量。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羌豪迷吾復與諸種寇金城塞,張紆遣從事河內司馬防與戰于木乘谷。迷吾兵敗走,因譯使欲降,紆納之。迷吾將人眾詣臨羌,紆設兵大會,施毒酒中,伏兵殺其酋豪八百余人,斬迷吾頭以祭傅育冢,復放兵擊其余眾,斬獲數千人。迷吾子迷唐,與諸種解仇,結婚交質,據大、小榆谷以叛,種眾熾盛,張紆不能制。公卿舉故張掖太守鄧訓代張紆為護羌校尉。迷唐率兵萬騎來至塞下,未敢攻訓,先欲脅小月氏胡。訓擁衛小月氏胡,令不得戰。議者咸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不宜禁護。訓曰:“張紆失信,眾羌大動,涼州吏民,命縣絲發。原諸胡所以難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追急,以德懷之,庶能有用。”遂令開城及所居園門,悉驅群胡妻子內之,嚴兵守衛。羌掠無所得,又不敢逼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諸胡皆言:“漢家常欲斗我曹今鄧使君待我以恩信開門內我妻子乃是得父母也!”咸歡喜叩頭曰:“唯使君所命!”訓遂撫養教諭,小大莫不感悅。于是賞賂諸羌種,使相招誘,迷唐叔父號吾將其種人八百戶來降。訓因發湟中秦、胡、羌兵四千人出塞,掩擊迷唐于寫谷,破之,迷唐乃去大、小榆,居頗巖谷,眾悉離散。(選自《資治通鑒》)材料二:不測之恩威無常經,謀略之士所務也,謂足以震人于非所期而莫敢不服。雖然,豈足恃哉?張紆守隴西,羌人反,其酋號吾首亂入寇,追而生得之,紆釋之遣歸;已而迷吾寇金城塞,紆與戰,敗之。迷吾將人眾詣臨羌納降,紆以毒酒殺之。戰而獲,則釋之;降而來,則殺之;紆以是為不測之恩威也。于是而羌禍之延于秦、隴者幾百年而后定。一生一殺,不可測者如是也,彼將何據以為順逆之從哉?戰而禽,禽而釋,何憚乎不戰;勝可以逞,敗猶可以生也。降而來,來而殺,何利乎降;降而必死,不如戰而得生,其不決計相尋于死斗者鮮矣。故恩威者,必有準者也,在己可白,而在物可信也。感其恩者不渝,畏其威者不可犯,乃以服天下而莫敢不服。尚勿輕言不測哉!(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漢家常欲斗A我曹B今鄧使君待我C以恩信D開門內E我妻子F是得G父母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事,指一般屬官,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的“從事”意思相同。B.內,同“納”,接納,與《鴻門宴》中“距關,毋內諸侯”的“內”意思相同。C.務,從事,與《過秦論》中“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的“務”意思不同。D.“乃以服天下而莫敢不服”中“乃”與《師說》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迷吾在聯合其他著人部落進攻金城塞失敗之后,主動向張紆請降,卻被張紆設計毒殺;其子迷唐與其他部落和解,繼續反叛,使張紆無計可施。B.鄧訓對少數民族使用懷柔政策,他庇護小月氏胡人,對他們進行安撫教化,使得胡人心悅誠服;他又趁機懸賞招降羌族各部落,最終打敗迷唐。C.王夫之認為,張紆打敗反叛朝廷的羌人首領號吾并活捉了他,卻把他釋放遣歸原籍,這有可能讓他們繼續交戰,勝了可以逞強,敗還可以生還。D.王夫之認為,恩威不能過于隨意,而要表明己方的堅決態度。在相信對方是講誠信的基礎之上,所施行的恩義要讓對方感動,所施行的威力要讓對方害怕。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原諸胡所以難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2)一生一殺,不可測者如是也,彼將何據以為順逆之從哉?14.材料一中鄧訓和材料二中王夫之對張紆毒殺迷吾的做法都進行了否定,但角度不同,請簡要說明。【答案】10.BDF11.C12.D13.(1)推究胡人難以與漢朝同心的原因,全都是因為我們的恩德信義不深厚罷了。(2)一生一殺,是如此不可測度,羌人們又將根據什么來判斷要順從還是叛逆呢?14.①鄧訓是從要講誠信的角度,批評張紆失信,導致羌人各部落群起反叛,讓涼州官民處于危險之中。②王夫之是從恩威要有標準的角度,批評張紆沒有原則,隨意處置投降歸順的人。【解析】【導語】這篇文言文通過兩個歷史材料描述了羌豪迷吾與漢朝官員張紆、鄧訓的互動,以及王夫之對此的評論。張紆因不測恩威導致羌族長期禍亂,而鄧訓用德感化安撫少數民族,取得了相對的和平。王夫之在材料二中強調恩威必須有準則,不能隨意。他批評張紆的不合常理行為認為恩威須合乎理,才能真正控制局勢。通過這些論點,文章闡述了古代恩威施行的關鍵重要性。【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漢朝官吏總是要我們相斗,而如今鄧使君卻用恩德信義對待我們,開門收容我們的妻子兒女,我們如同得到了父母的庇護!“漢家”作主語,“欲”作謂語,“斗我曹”作賓語,賓語后B處斷開;“以恩信”作“待我”的狀語,此句為狀語后置,在D處斷開;“內”作謂語,“我妻子”作“內”的賓語,在F處斷開。故選BD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都指一般屬官。句意:張紆派屬官河內人司馬防在木乘谷迎戰/便派手下的屬官用豬羊去祭告祖先。B.正確。都同“納”,意為接納。句意:將胡人的妻子兒女全部驅趕接納入內/守住函谷關,不要接納諸侯軍隊進來。C.錯誤。含義都是從事、致力于。句意:這是謀略之士所從事的事/從事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D.正確。才/竟。句意:這才可以使天下服從,而沒有人敢不服從/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D.“在相信對方是講誠信的基礎之上”錯誤。文中說“而在物可信也”,即對于對方來說是可信的,并非“在相信對方是講誠信的基礎之上”。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原”,推究。“所以”,……的原因。“皆……耳”,判斷句。(2)“如是”,如此,像這樣。“何據”,根據什么。“順逆”,順從與叛逆。【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比較分析材料觀點的能力。①由原文“張紆失信,眾羌大動,涼州吏民,命縣絲發。”可知,鄧訓認為張紆是因為沒有誠信,才致使羌人各部落群起反叛,涼州官民的性命,就像懸在一根發絲上那樣危險。②由原文“迷吾將人眾詣臨羌納降,紆以毒酒殺之。”“紆以是為不測之恩威也。”可知,王夫之認為張紆的賞罰沒有標準,做事情毫無原則操守,對待投降的俘虜隨意處置,不符合其“恩威者,必有準者也”的觀點。參考譯文:材料一:羌人首領迷吾再次聯合其他羌人部落進攻金城塞。張紆派從事河內人司馬防在木乘谷迎戰。迷吾戰敗退卻,于是派翻譯充當使者向漢軍請降,被張紆接受。于是迷吾率領部眾到臨羌歸附。張紆嚴陣以待,大張筵席,將毒藥下在酒中,用伏兵殺死羌軍首領八百余人,并斬下迷吾的人頭,用來祭祀傅育的陵墓。他還發兵攻打迷吾的余部,斬殺俘獲數千人。然而迷吾的兒子迷唐,與其他部落解除了仇怨,他們互相通婚,交換人質,據守在大、小榆谷反叛。這些人數量眾多,實力強盛,張紆無法制服。公卿推舉前張掖太守鄧訓接替張紆任護羌校尉。迷唐率領一萬騎兵,逼近邊塞,但沒有敢進攻鄧訓,而準備先脅迫小月氏胡人臣服。由于鄧訓的庇護,迷唐未能與小月氏胡人交戰。議論此事的官員一致認為,羌人和胡人互相攻擊,是對漢朝有利的事情,不應采取制止和庇護的策略。鄧訓說:“由于張紆失信,致使羌人各部落群起反叛,涼州官民的性命,就像懸在一根發絲上那樣危險。推究胡人所以難與漢朝同心的原因,全都是因為我們的恩德信義不厚。現在乘胡人受到逼迫的機會,以恩德相待,希望將來能為我所用。”于是下令打開城門和他所居住的護羌校尉府后園大門,將胡人的妻子兒女全部驅趕接納入內,派兵嚴密守衛。羌兵搶掠沒有收獲,又不敢對小月氏胡人各部落進行逼迫,便撤退離去。因此,湟中地區的胡人部族都說:“漢朝官吏總是要我們相斗,而如今鄧使君卻用恩德信義對待我們,開門收容我們的妻子兒女,我們如同得到了父母的庇護!”他們全都十分歡喜,向鄧訓叩頭說:“我們一切聽從您的命令!”鄧訓便進行安撫教化,胡人老少無不心悅誠服。于是鄧訓又懸賞招降羌族各部落,讓已降的羌人引誘其他羌人前來歸順。迷唐的叔父號吾率領本部落羌人八百戶前來依附漢朝。于是,鄧訓征調湟中地區的漢人、胡人、羌人部隊四千人出塞,在寫谷襲擊迷唐,將他打敗。于是迷唐撤離大、小榆谷,移居到頗巖谷,部眾全部離散。材料二:不可測度的恩威沒有固定的原則,這是謀略之士所從事的事,他們稱這樣可以因為出乎預料之外而使人感到震動,從而沒有敢不服的人。盡管如此,難道這種不測的恩鼠就足以憑恃嗎?張紆鎮守隴西,當地的羌人反叛朝廷,他們的首領叫號吾,首先率軍入侵隴西,張紆緊急追捕,生擒了號吾,并把他釋放遣歸原籍。不久,又有一個叫迷吾的羌人首領進犯金城塞,張紆與其交戰,大敗迷吾。迷吾不得已就率眾到臨羌請求投降,張紆卻用毒酒毒殺了他。交戰以后擒獲的人,就釋放他們;投降歸順的人,就殺掉他們;張紆就把這當作是不可測度的恩威。結果使羌人在秦、隴地區的暴亂持續了幾百年之久,而后才得以平定。張紆的這一生一殺,是如此不可測度,羌人們又將根據什么來判斷要順從還是叛逆呢?交戰之后被擒獲,擒獲之后被釋放,有什么可忌憚而不繼續交戰呢?勝利了可以逞強,失敗了還可以生還。投降歸順的人,只要來就殺掉,投降又有什么好處呢?投降了就一定得死,不如戰斗下去還可以得生。其結果是很少有人不決心死戰到底。所以恩威,一定要有一個標準,對于自己來說可以表白心跡,對于對方來說是可信的。被其恩義所感動的人就會堅持不渝,畏懼其威力的人也不敢侵犯,這才可以使天下服從,而沒有人敢不服從。所以還是不要輕易說什么深不可測呀!(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田家三首(其二)(節選)柳宗元里胥夜經過,雞黍事筵席。各言官長峻,文字多督責。東鄉后租期,車轂陷泥澤。公門少推恕,鞭樸恣狼藉。努力慎經營,肌膚真可惜。迎新在此歲①,唯恐踵前跡。【注】①迎新:迎接新谷登場。唐德宗時開始分秋夏兩季征收賦稅,規定夏稅要在六月交畢,秋稅要在十一月交畢。秋季新谷登場也就是交秋稅的時候到了。歲:時候。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夜經過”看似輕描淡寫,卻正好說明了里胥們在夜里對農民的騷擾。B.“各言”二字說明來的里胥不止一人,而是一大批人,表明人多勢眾,農民難以承受。C.東鄉只因車子陷入泥潭出不來,影響了后面的人交稅就被官府打得遍體鱗傷、血肉模糊。D.本詩敘事樸實生動,客觀真實,語言質樸無華,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16.這首詩是如何表現封建官吏對農民的威脅敲詐的?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5.C16.①通過“事筵席”的側面描寫,說明了里胥們平日作威作福,農民對他們又恨又怕。②通過里胥對農民的訓話,表現他們的猙獰面目。假借官長的威風,用暴力威脅農民趕快準備好秋稅。③官吏肆意鞭打農民,真實表現了官吏威脅恫嚇、殘忍迫害農民的罪行。④通過農民聽了里胥的一席威脅話語后所產生的恐懼心理,表現官吏的兇殘給農民帶來的巨大壓力。【解析】【導語】柳宗元的《田家三首(其二)》通過刻畫封建社會里胥們深夜騷擾農民、嚴苛催稅的情景,細致描繪了當時農民稅負沉重的生活困境。詩歌語言簡練,卻揭示了官府冷酷無情及農民無奈的社會現實,深刻表達了對底層人民的深切同情與關注。【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影響了后面的人交稅”錯誤,“東鄉后租期”指東鄉延誤了交稅的期限。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里胥夜經過,雞黍事筵席”鄉村小吏夜到來,殺雞煮飯備筵席。通過“夜經過”“事筵席”的側面描寫,說明了里胥們平日作威作福,在夜里對農民騷擾,農民對他們又恨又怕。②“各言官長峻,文字多督責”都說官長心真狠,常有文書來責督。里胥對農民訓話,他們人多勢眾,農民難以承受。表現他們猙獰面目,用暴力威脅農民趕快準備好秋稅。③“公門少推恕,鞭樸恣狼藉”官府從來不寬恕,肆意鞭打血肉糊。東鄉只因車子陷入泥潭出不來,延誤了交稅期限就被官府打得遍體鱗傷、血肉模糊。真實表現了官吏威脅恫嚇、殘忍迫害農民的罪行。④“迎新在此歲,唯恐踵前跡”交納新稅就在即,唯恐重蹈東鄉路。寫農民聽了里胥的一席威脅話語后所產生的恐懼心理,表現官吏的兇殘給農民帶來的巨大壓力。(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傳》中,司馬遷用“____________”一句,贊美屈原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潔品德的人,并高度推許屈原的人品志向是“____________”。(2)房老師退休后扶杖閑游,常常抬頭望遠,這種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述。(3)“草”是一個有深厚意蘊的審美意象。小剛漫步郊外,滿目綿綿青草,不禁想起古典詩詞中含有“草”的語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②.雖與日月爭光可也③.策扶老以流憩④.時矯首而遐觀⑤.涉江采芙蓉⑥.蘭澤多芳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皭”“憩”“遐”“酥”。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材料,完成小題。做青是烏龍茶加工A的工序,是決定烏龍茶品質的關鍵。做青是搖青(福建稱搖青,潮安稱浪青,臺灣稱室內攪拌)與晾青多次周而復始的作業過程,由于不斷反復,可以有效控制青葉水分的變化和酶性氧化,做青程度因地區、品種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做青一方面可以實現梗葉間的走水,達到葉脈與葉肉間水分平衡與物質輸送的效果,使得葉肉中有效成分含量增加,葉肉細胞液濃度提高,為一系列生化反應提供充分物質基礎,尤其是促進香氣物質的轉化與積累,①另一方面,葉片在搖青過程中不斷翻轉,跳動,相互摩擦,②使得葉片邊緣組織適度受損不太嚴重,③從而誘導酶活性增強,④一系列物質變化提供直接動力,⑤形成“綠葉紅鑲邊”的葉底。烏龍茶的殺青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工序,一方面利用高溫破壞酶的活性,及時終止以多酚類化合物酶促氧化為主的各種物質變化,從而固定做青形成的特定品質;另一方面殺青時的高溫有利于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物質的揮發和高沸點香氣物質的凸顯,從而增進茶香;同時高溫下部分物質進一步發生劇烈變化,比如葉綠素的降解,對色澤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熱作用下(甲),葉質逐漸軟化、韌性得以提高,有利于后續的做形工序。由于烏龍茶外形B,做形具體操作有所差異,但總體而言,(乙),顆粒形的烏龍茶如鐵觀音揉捻力度重些,通常采用反復包揉的方式;而條形的烏龍茶如巖茶對揉捻的要求相對低些,趁熱揉捻成緊直條狀即可。做形過程主要在于塑造特定的外觀形態,通過向茶團施加一定機械力,使得制品葉片在壓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組織受損,茶汁外溢,逐漸卷曲成形并在適度熱作用下進一步發生物質的轉化,促進茶葉色、香、味的形成。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1.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烏龍茶加工三大工藝流程和每個流程的主要作用。22.材料第一段括號內畫波浪線的文字能否去掉?請簡要說明理由。【答案】18.A.至關重要(必不可少)B.千姿百態(千差萬別)19.②刪去“適度”或“不太嚴重”④在“一系列”前加上介詞“為”。20.示例:甲:水分逐漸蒸發乙:以揉捻為主21.①做青:有效控制青葉水分的變化和酶性氧化。②殺青:固定做青形成的特定品質,增進茶香,形成色澤,有利于后續的做形工序。③做形:塑造特定的外觀形態。22.示例一:不能去掉。“福建稱搖青,潮安稱浪青,臺灣稱室內攪拌”的插入語,是對“搖青”的補充說明,全面解釋了不同地方對“搖青”的不同說法,便于讀者理解。示例二:可以去掉。因為“福建稱搖青,潮安稱浪青,臺灣稱室內攪拌”是插入語,用于解釋“搖青”,而“搖青”的意思并不難懂,去掉后不影響讀者的理解。【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從后文“是決定烏龍茶品質的關鍵”可知,做青是烏龍茶加工的重要一步,應填表示重要、不可忽視的成語,可以填“至關重要”。至關重要:相當重要,要緊關頭不可缺少。必不可少:絕對需要的。B.從“由于烏龍茶外形……做形具體操作有所差異”可知,由于不同種類烏龍茶外形的不同,在“做形”這一步的具體做法上有所不同,所以此處應填表示烏龍茶外形存在差別的詞語,可以填“千姿百態”。千姿百態:形容姿態多種多樣,各不相同。千差萬別:形容類別多,差別大。【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邊緣組織適度受損不太嚴重”語義重復,“適度”和“不太嚴重”表達的意思相同,說的都是搖青過程中葉片摩擦使邊緣產生不嚴重的損傷,可以刪除“適度”或“不太嚴重”其一,改為:邊緣組織適度受損,或邊緣組織受損不太嚴重。④“一系列物質變化提供直接動力”成分殘缺,作賓語的“一系列物質變化”前缺少與之搭配的介詞“為”,改為:為一系列物質變化提供直接動力。【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空,后文說“葉質逐漸軟化”“有利于后續的做形工序”,結合生活常識可以知道,熱作用使得葉片溫度升高,水分減少而變得柔軟,易于揉捻,因此需要填寫熱作用下葉片形態變化的原因,因此可填“水分逐漸蒸發”。乙空,前文說“做形具體操作有所差異”,后文用一“但”字轉折,說明此處講的是不同種類的烏龍茶在做形環節的相同之處,再結合下文“顆粒形的烏龍茶如鐵觀音揉捻力度重些”“條形的烏龍茶如巖茶對揉捻的要求相對低些”可知,烏龍茶在做形環節主要都需要揉捻,因此可填“以揉捻為主”。【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壓縮語段的能力。①從第一自然段“做青是烏龍茶加工……的工序”可以知道,制作烏龍茶的第一道工序是做青,從“可以有效控制青葉水分的變化和酶性氧化”可知做青的作用,概括為:有效控制青葉水分的變化和酶性氧化。②從第三自然段“烏龍茶的殺青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工序”可以知道制作烏龍茶的第二道工序是殺青,從“從而固定做青形成的特定品質”“從而增進茶香”“對色澤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后續的做形工序”可知殺青的作用,概括為:固定做青形成的特定品質,增進茶香,形成色澤,有利于后續的做形工序。③從第四自然段“做形具體操作有所差異,但總體而言……”可以知道制作烏龍茶的第三道工序是做形,從“做形過程主要在于塑造特定的外觀形態”可知做形的作用,概括為:塑造特定的外觀形態。【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的表達效果的能力。示例一:不能去掉。“福建稱搖青,潮安稱浪青,臺灣稱室內攪拌”的插入語,是對“搖青”的補充說明,解釋了我國南方產茶地區不同地方的不同說法,便于讀者理解“搖青”的意義,便于與上下文中的“做青”“晾青”“殺青”等概念進行區分。讀者通過“室內攪拌”的解釋可以清晰地明白“搖青”是“運用機械運動搖晃茶葉”的意思。示例二:可以去掉。因為“福建稱搖青,潮安稱浪青,臺灣稱室內攪拌”是插入語,“搖青”的意思并不難懂,讀者可以通過“搖”的字面意思理解“搖青”是“運用機械運動搖晃茶葉”,不加解釋也不影響讀者的理解。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現代文閱讀Ⅰ材料一中提到了書法藝術的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系,認為書法的“形式”也是有內容的,在任何情況下,沒有無內容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內容。這對于我們觀察和認識事物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請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審題: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材料聚焦于書法藝術里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傳達出內容與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理念。從哲學根基出發,這契合辯證法中對立統一規律,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緊密相連。內容是事物的核心與本質,猶如靈魂之于軀體,它涵蓋了事物的內涵、目的、思想等深層次要素,是決定事物之所以為此事物的根本所在。而形式則是內容的外在架構與表達方式,如同軀體包裹靈魂,它包括事物呈現的形態、結構、模式、風格等可見可感的方面。以當今時代為背景深入剖析,在文化領域,傳統經典文化的內容借助數字化、影視化、創意產品化等新興形式,突破了時空限制,獲得了更為廣泛的傳播與全新的生命力。例如故宮文創,將故宮的歷史文化內容融入到各類生活用品的形式之中,讓古老的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耀眼光芒。在科技領域,科技創新成果(內容)需要通過產品設計、專利申請、市場推廣模式(形式)等才能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并被社會所認知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