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柳州市高中2024級12月聯考試題高一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5000年左右,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都發展出了各具特色早期文明,它們彼此之間不斷地交流和融合。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形成。這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是()A.多元一體 B.世界領先 C.博大精深 D.影響深遠2.陶寺遺址發掘的大型墓長3米上下、寬2米多,使用木棺,隨葬品可達一二百件,有彩繪陶器、彩繪木器、玉或石制的禮器和裝飾品以及整豬骨架等。這種規格的墓葬已發現9座,不及墓葬總數的1%。這說明當時()A國家形態已經成熟 B.農業技術先進C.階級分化日趨明顯 D.社會分工細化3.周武王在滅商后,所能動員的軍隊遠不及原殷商軍隊的規模,而西周的版圖比殷商的版圖要大得多。此外,西周國力有限并且交通閉塞,因此要建立一個由國王直接統治的方圓數千里的大王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這說明當時()A.西周軍隊戰斗力比較薄弱B.實行分封制具有必然性C.周王并未獲得諸侯的支持D.實行禪讓制具有合理性4.考古報告顯示,出土的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的鐵器數量很少,只是一些小鐵鋤、鐵銷、鐵短劍等。而在戰國七雄所在的全部地區,均發現有戰國中、晚期的鐵農具或鐵器。據此可知,當時()A.商品經濟趨于繁榮 B.土地私有制已經確立C.農業生產取得進步 D.鐵犁牛耕得到了普及5.封泥是蓋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堅硬的泥團,反映古代用印的遺跡。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稱“某守”或“某太守”的,如“九江守印”“即墨太守”(如圖)等。這類封泥主要可用來研究秦代的()A.中央機構設置 B.官員選拔制度C.貴族政治特征 D.地方職官體系6.秦朝采用什伍制度編制民籍,鄰里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告發,并以連坐之法來懲戒百姓,鄰里關系頗緊張;漢代以來,“崇鄉黨之化”,“導民以禮,風之以樂”,鄰里關系十分和美。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A.佛道思想的傳播 B.國家治理思想的轉變C.禮樂制度的重建 D.郡國并行制度的推行7.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書》所載牛川、寧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則是鮮卑語“荒野、荒灘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義項,并沿用至今。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A.豐富了文化內涵 B.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C.縮小了南北差距 D.促進了文字走向統一8.開皇十五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諸州,將民間組織管理的義倉改由州或縣管理,勸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為按戶等定額征稅,其他諸州的義倉以后也照此辦理。隋煬帝時期,地方政府開倉放糧要經過朝廷的批準。隋朝這些舉措()A.減輕了百姓負擔 B.革新了賦稅征收形式C.強化了地方治理 D.調整了地方行政制度9.下表為唐朝兩個年份戶數和人口數變化一覽表。導致這一時期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年度公元(年)戶數(戶)人口數(人)資料來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891470952919309《通典·食貨志》代宗廣德二年76429331251690386《舊唐書》A.自然災害頻發 B.均田制遭到破壞C.人地矛盾尖銳 D.安史之亂的影響10.“諫官”又稱“諫臣”,指規諫君過之臣、勸諫天子過失之官。到了宋代,諫官的監督對象由皇帝轉向朝中文武百官,特別是以中書、樞密院等執政大臣為主要目標。這一變化反映了宋代()A.權力制衡機制完善 B.君主專制加強C.中央集權程度加深 D.官僚隊伍膨脹11.宋代是中國學術史上的重要時期。《十三經》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編纂,許多數學、工藝、醫藥和科技著作的問世,大型類書和叢書的編印都在這一時期。據此可知()A.程朱理學得到了官方推崇B.宋人的科學素養得到普遍提升C.印刷術發展促進學術傳播D.學術發展推動了印刷術的普及12.西夏的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臺、開封府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據此可知西夏()A.保持民族政治特色 B.實行因俗而治政策C深受儒家思想影響 D.吸納中原政治文明13.隋朝時期利用天然河道和舊有渠道,開通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運河;元朝時期對原有大運河裁彎取直,從“人”字形變成“一”字形。元朝的做法()A.促進了經濟重心南移 B.使河運成為了主要運輸方式C.推動了對外貿易發展 D.順應了國家政治中心的轉移14.據史書記載,印度次大陸上的古里、柯枝等國,幾乎每次都隨鄭和使團入貢明朝;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區的忽魯漠斯、阿丹、佐法爾,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國也多次遣使納貢。這表明鄭和下西洋()A增加了明朝財政收入 B.促進了明朝政府放棄海禁政策C.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D.擴大了明朝在亞非地區的影響15.南巴老林綿亙數百里,是川、陜、鄂交界處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乾隆中葉起,來自川陜、湖廣,乃至皖、贛等地的流民大量涌入,“攜帶家室,認地開荒,絡繹不絕”。這反映出()A.資源危機日益顯露 B.社會動蕩導致流民四起C.土地兼并得到抑制 D.政府重視邊疆經濟開發16.清朝統治者對全國輿圖的繪制十分重視,所謂“國家撫有疆宇,謂之版圖,版言乎其有民,圖言乎其有地”。康熙時編繪成《皇輿全覽圖》,乾隆時對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進行實地測繪后編繪成《乾隆十三排圖》。這些做法表明()A.清政府重視維護國家的統一B.清朝的測繪技術迅速提高C.邊疆危機嚴重危及清朝統治D.現代國家主權觀念的興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7題16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商品經濟達到了歷史上較高水平,主要表現在商品交換的地域范圍廣闊,出現了一批繁榮的商業城市和擁有雄厚商業資本的富商大賈。城市如“北卻戎翟,東通三晉”的櫟邑(秦),“北通燕、涿,南有鄭、衛”的邯鄲(趙);商人如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貢、慧眼識人的呂不韋,他們甚至走到了歷史前臺。——摘編自吳繼軒《春秋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發達原因探析》材料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將貨幣的發行權統一收歸中央“上林苑”;公元前118年,由中央政府統一發行“五銖錢”。經桑弘羊的努力,朝廷還設置了36處鹽官和48處鐵官,建立和完善了鹽鐵官營的管理系統和經營網絡。公元前98年,政府又推行酒類專賣制度,規定民間不得私自釀造酒。在商業領域,朝廷在中央設立均輸令,各地設立均輸官。此外,朝廷還設立了隸屬大農丞,由平準令負責的平準機構,建立起一個由中央統一管理的國營商業網絡,加強了政府在金融業、重點產品制造業、流通領域的壟斷地位,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財政上的中央集權制度。——摘編自魏艾《國有專營制度:漢武帝文治武功的經濟保障》(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商品經濟達到較高水平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概括漢武帝統治時期加強經濟控制的舉措,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這些措施的影響。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優劣定品第,這在很大程度上糾正了漢末察舉制被名門士族所操縱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選皆由在朝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實質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門閥士族的手中。在這種情況下,中央要鞏固和加強集權顯然是不可能的。與此同時,庶族地主的力量卻在門閥士族逐漸衰弱的趨勢下不斷壯大,他們對于選官制度產生了新的政治訴求,科舉制度應運而生。——摘編自李爍《淺析唐朝科舉制度與朋黨政治》材料二北宋直接統治的少數民族地區基本限于今川、黔、兩湖、兩廣地區。當時這些地區的考生也要到北宋都城開封參加科考,路途遙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廷決定在四川設立科場,并派考官前去監考。……與宋王朝并立而存的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也不同程度地實行了科舉考試制度,而且基本上是照搬宋代科舉制度。——摘編自彭武麟、蘇永恒《古代科舉制在邊疆民族地區的實踐與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隋朝時科舉制創立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科舉制對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所起的作用。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中國古代史大事年表(部分)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開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公元前2世紀前期“文景之治”公元前138年張騫首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439年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7世紀前期“貞觀之治”640年安西都護府設立8世紀前期“開元盛世”1069年王安石開始變法——摘編自教育部組織編寫《中外歷史綱要(上)》從材料中選取兩個歷史現象或事件,自擬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列出所選現象或事件,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黃宗羲在“天崩地解”的明末清初之際論述了自己的“新民本”思想。這是在內外政治、經濟及至文化的劇烈沖突中,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突破。在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訪錄》中,黃宗羲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指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主客關系;同時為限制君主的專制權力,強調了學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為學校應具有教育、監督官吏、參政議政等功能;在法治上反對“一家之法”,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觀念。但是,黃宗羲仍然只注重君主應該怎么樣的道德規范,對于客觀制度的落實還是有所欠缺。——摘編自陳圣彬《論黃宗羲的“新民本”思想》(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黃宗羲“新民本”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黃宗羲的“新民本”思想。

柳州市高中2024級12月聯考試題高一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D【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D【13題答案】【答案】D【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A【16題答案】【答案】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7題16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表現:市場的發展(或商品交換地域范圍的廣闊);出現了繁榮的商業城市;逐利社會風氣的發展;商人階層實力的壯大。(2)舉措:中央收回鑄幣權,并統一貨幣;實施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制度;實施均輸平準法。影響:幣制改革打擊了地方豪強和割據勢力(強化了中央集權統治);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為西漢王朝的繁盛奠定了物質基礎;均輸平準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但壟斷性的經營方式,易導致商品價高而質差,增加人民的負擔。【18題答案】【答案】(1)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②社會經濟發展,門閥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勢力上升,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③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基礎的需要;④繼承發展前代選官制度;⑤隋唐時期紙和印刷術的發展。(2)①促進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②推動了民族交往與交融③利于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鞏固封建政權④促進了民族地區教育文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⑤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與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19題答案】【答案】選取事件: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觀點: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改革能促進社會的發展。論述: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法令規定,“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實現了富國強兵。439年,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順應歷史潮流,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堅持改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