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高考語文三年模擬真題(21?23年)知識點匯編—文言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共15小題)
1.(2023?徐匯區校級三模)閱讀甲乙兩文,完成小題。
甲:論佛骨哀
【唐】韓愈
①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鼻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
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
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
②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
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
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惘之至,謹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
乙:黃州安國寺記
【北宋】蘇軾
①元豐二年十二月,余白吳興守得罪,上不忍誅,使思過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黃。舍館粗定,退伏思念,
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以得罪者也。于是,喟然嘆口:“道不足以御氣,性
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口歸誠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
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棘往,焚香默坐,深自省案,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
清凈,染污自落。私竊樂之。旦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
②寺僧日繼連,為僧首七年,得賜衣。又七年,當賜號,欲謝去,其徒與父老相率留之。連笑曰:“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卒謝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將有臨汝之行。連曰:“寺未有記」具石請記之。余不得辭。
(1?可填入乙文第①段畫線句方框中的虛詞是
A.而
B.盍
C則
D.蓋
(2)對兩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認為佛不懂得君臣仁義、父子之情。
B.甲文認為佛骨不除,天下人的疑惑難消。
C.乙文作者誠心悔悟,希望改正過往的錯誤。
D.乙文作者認為繼連應為辭去賜號感到愧疚。
(3)甲乙兩文對佛教的態度截然不同,請依據文本內容,完成以卜.表格“
態度理由創作背景
甲貶斥①佛本是夷狄之人,與中國風俗不同;朝廷欲將佛骨迎接進入宮禁。
②即便佛來朝也只應以外賓之禮相待;
③:
④O
乙推崇①_________________;①作者被貶黃州,在安國寺清修五年;
②修習佛法令人物我兩忘、身心皆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念清凈。
(4)甲乙兩文的文體功能各不相同,傳情達意也各有特點,請結合兩文內容加以分析。
2.(2023?徐匯區校級三模)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倪瓚,字元鎮。家雄于覺,工詩,善書畫。四方名士日至其門。所居有閣日清幽迥絕塵。藏書數千卷,皆
手自勘定。四時卉木,縈繞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號云林居士。時與客觴詠其中。為人有潔癖,盥濯不
離手。俗客造廬,匕匕去,必洗滌其處.至正初,海內無事,忽散其費給親故,人成怪之。未幾兵興,富家悉破禍,
而瓚扁舟箸笠,往來震澤、三海間,獨不棒患。張士誠累欲鉤致之,逃漁舟以免。其弟士信以幣乞畫,瓚又斥去。
及吳平,瓚年老矣,黃冠野服,混跡編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
(節選自《明史?倪瓚傳》,有刪改)
材料二:
①先生生而俊爽,稍長強學好修,性雅潔而敦行孝弟。率子弟以田廬生產,悉有程度,有余貶未嘗資以為俚俗
紛華事,先生見義則為,尊官顯人,樂與之文,于宗族故舊,煦煦有恩,尤喜周人之急。神精朗朗,如秋月之瑩;
意氣靄滿,如春陽之和。刮爵習未嘗為紈綺子弟態談辨絕人善蠢不倦。好客之名,聞于四方。
②晚益務恬退,棄散無所積,屏慮釋累,黃冠野服,浮游湖山間,氣采愈高。不為諂曲以事上官,足逐不涉貴
人之門,與世浮沉,恥于炫暴,清而不污。年既老而耳益聰、目益明,飲啖步履不異壯時。世氛頗凈,復往來城市,
混跡編氓,沉晦免禍,介特之操,瞰然不渝。氣貌充然,其所養可知矣。
(節選自《倪云林先生墓志銘》,有刪改)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比去_________
②獨不便患
(2)結合文意,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①富家悉匚匕禍
A.覆蓋
B.遭受
C.我到
D.表示被動
②尤喜用人之急
A.周到
B.完備
C.救濟
D.協調
(3)材料二第①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
刮磨豪習未嘗為紈綺子弟態談辨絕人春毒不倦
(4)把材料二第②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
晚益務恬退,棄散無所積,屏慮釋累,黃冠野服,浮游湖山間,氣采愈高。
(5)材料二市指出先生“性雅潔”,請依據材料一簡述其表現。
(6)兩則材料敘寫同一人物但寫法和語言風格不同,請結合具體內容對比分析工
3.(2023?松江區校級模擬)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①朱昭,字彥明,府谷人。以效用進,累官秉義郎。宣和末,為震威城兵馬監押,攝知城事。金兵內侵,夏人
乘虛盡取河外諸城鎮。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為孤絕。昭率老幼翠城,敵攻之力,昭募驍銳兵卒千余人,與約日:
“賊知城中虛實,有輕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潰。”于是夜繾兵出,博其營,果驚亂,城上鼓噪乘之,殺
獲甚眾,
②夏人設木鵝梯沖①以臨城,飛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晝夜進攻不止。其西悟兒思齊介胄來,以氈盾自蔽,邀
昭計事。昭常服登牌,披襟問曰:“彼何人,乃爾不武!欲見我,我在此,將有何事?”思齊卻盾而前,數宋朝失
信,曰:“大金約我夾攻京師,為城下之盟,畫河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諸壘悉己歸我,公何侍而不降?”昭
日:“上皇知奸邪誤國,改過不吝,已行內禪,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獨未知邪?”乃取傳禪詔赦宣讀之,眾愕胎,
服其勇辯。是時,諸城降者多,昭故人從旁語曰:“天下事己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輩背義偷生,不異犬彘,
尚敢以言誘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罵引弓射之,眾走。
③凡被圍四日,城多圮壞,昭以智補御,皆合法,然不可復支。昭退坐廳事,召諸校謂曰:“城且破,妻子不
可為賊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戰,勝則東向圖大功,不勝則暴骨境內,大丈夫一生之事畢矣。”部落子有陰與賊
通者,告之曰:“朱昭與其徒將出戰,人雖少,皆死士也。”賊大懼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眾于通衢峨,自暮達旦,
尸填街不可行。昭躍馬從缺城出,馬蹶墜塹,賊歡曰:“得朱將軍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劍,無一敢前,度中矢
而死,年四十六。
(節選自《宋史?朱昭傳》)
【注釋】①木鵝梯沖:古代攻城之具。
(1)寫出下列加點訶在句中的意思。
①溥其營_________
②公何,而不降
(2)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①昭率老幼翠城
A.少年
B.觸犯
C.圍繞
D.遭受
②雁中矢而死
A.周旋
B.繞行
C.返回
D.騎即
(3)把第②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
(4)第⑥段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
賊大懼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眾于通衢接戰
(5)以下是小華同學結合上文內容針對史傳文學的敘事藝術進行的探究梳理,請你依據表格提示幫助他完成下
列表格。
敘事藝術具體事例藝術效果
敘述中寓褒貶?______________寄寓情感,發人深思
歷史事件故事化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④_如第②段中與敵酋針鋒相對的突出性格,扣人心弦
論辯,突出臨危不懼的性格。
4.(2023?青浦區校級模擬)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韋侍講盛山十二詩序
韓愈
①韋侯①昔以考功副郎守盛山。人謂韋侯美士,考功顯曹,盛山僻郡,奪所宜處,納之惡地,以枉其材,韋侯
將怨且不釋口。
②或日:不然。夫得利則躍躍以喜,不利則戚戚以泣,若不可生者,豈韋侯謂哉!韋侯讀六之之文,以探周公、
孔子之意,又妙能為辭章,可謂儒者。夫儒者之于患難,茍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于懷也,若筑河堤以障屋溜:
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辭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嗚,蟲飛之聲。況?不快于
考功、盛山一出入息之間哉!
③未幾,果有以韋侯所為十二詩遺余者,其意方且以入溪谷,上巖石,追逐云月,不足日為事,讀而歌詠之,
令人欲棄百事往而與之游,不知其出于巴東以屬胸腮②也。于時應而和者凡十人。
④及此年,韋侯為中書舍人,侍講六經禁中。和者通州元司馬為宰相,洋州許使君為京兆,忠州白使君為中書
舍人,李使君為諫議大夫,黔府嚴中丞為秘書監,溫司馬為起居舍人,皆集闕下。于是盛山十二詩與其和者,大行
于時,荻為大卷,家有之焉。慕而為者將日益多,則分為別卷。韋侯俾余題其首。
注:①韋侯:韋處厚,唐文宗朝宰相。②胸胭:占代縣名。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一項是
A.耳
B.矣
C.耶
D他
(2)第②段劃線部分的比喻很有特點,請賞析其表達效果。
(3)對第③段劃曲線句理解不正確的是
A.韋侯的詩具有自然清新的意境。
B.韋侯的詩歌寧靜澹遠,平和醇正。
C.韋侯的詩方正剛直,針硬時弊。
D.韋侯的詩寄托閑適之情。
(4)分析第④段作者詳細列出六位和者的意圖。
5.(2023?青浦區校級模擬)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①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
②及渡江,左丞相容以為軍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
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史
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州刺史,給千人康,布三千匹,不給鎧仗,
使自召募。
③秋八月,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擊椅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
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④大興三年,逖鎮雍丘,數遣兵邀擊后趙兵,后趙鎮成歸逖者甚多,境漸壁。秋七月,詔加邃鎮西將軍。逖在
軍,與將士同甘苦,約已務施,勸課農桑,撫納附,雖疏賤者皆結以恩禮。練兵積谷,為取河北之計。后趙王勒患
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家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逖不舉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諸
將不使侵暴后趙之民。邊境之間,稍得休息。
⑤四年秋七月,以尚書仆射戴淵為西將軍,鎮合肥,逖以己翦荊棘收河南地,而淵一旦來統之,意甚怏怏,又
聞王敦與劉刁構隙,將有內難。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九月,卒于雍丘。
⑥祖逖既卒,后趙屢寇河南,取陳留,梁、鄭之間復騷然矣。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今遺民既遭殘暇
②冶鑄兵
(2)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①境漸等
A.急促
B.困窘
C.不安
D.狹小
②逖不推書
A.傳達
B.回復
C.申報
D.報復
(3)第②段畫線部分有兩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兩處標識出來。
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
(4)把第④段的畫線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約己務施,勸課農桑,撫納附,雖疏賤者皆結以恩禮。
(5)概括祖逖鎮雍州時“聽其互方”的原因。
(6)學校準備舉辦一場以歷史人物為主題的講座。在整理祖逖資料時,同學們發現《通鑒紀事本末》與《晉書?
祖逖傳》的記載不同,在文字上有所刪減。你認為這樣的刪改對初逖形象的表現是否會有影響,請結合下面的引
文與第⑤段的內容加以分析工
逖以若思(即戴淵)是吳人,雖有才望,無弘致遠識,且己翦荊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來統之,意
甚怏怏,且聞王敦與劉隗等構隙,慮有內難,大功不遂。感激發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雖內懷憂憤,而圖
進取不輟,營繕武軍城,城北臨黃河,西接成皋,四望甚遠。逖恐南無堅壘,必為賊所襲,乃使從子汝南太守濟率
汝陽太守張敞、新蔡內史周閔率眾筑壘。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
節選自《晉書?祖逖傳》
6.(2022?松江區二模)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止齋記
①公受事九郡,務求簡靖。其風暇嚴而不猛,有犯,惻怛以處之,毋貸。故名聲莫不聞。每語同僚,曰:“爾
來宦途不再,歲經涉萬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閑之地,葺一容膝之齋,其中惟竹與菊是植,終日燕坐,誠可樂
也!”他日又謂余曰:“我得齋名矣。”舉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時。以止名齋可乎?子為我
記之。”余謝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屬望,方期大用,君澤天下,豈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
言侈矣,止此,于我為過,敢有他望,以重其過?其毋愧我。”遂不敢復辭,勉為之說。
②曰:“止之時義大矣哉!止有兩義: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時行則行,時止她止,如蹇之險而
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時也。行而止者,謂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
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蓋_______,;,。由此觀之,止之為義,
非特專主辭祿去位,閉門卻掃,與夫高蹈遠引,遁世無悶之謂也。歷觀前人處止之義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遠害而
止者;有知足不辱惡盈好謙而止者;有委心乘化樂天知命而止者,如漢之留侯與二疏及晉之陶淵明是已,是止也固
異。夫知進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萬萬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
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①噫!為能盡止之之道者,口唯圣人口?孟子不曰:自有
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又日: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公如處止之道,愿以孔子為法,庶無愫于孟氏矣。敢此以為止齋
記。”
[注]①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
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J
(有刪改)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處的一項是。
A.何...為
B.其……乎
C.奈……何
D.ffl……邪
(2)對文章第①段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o
A.“公”對待犯錯的人以惻隱之心處理,但也不隨便寬恕。
B.“公”想建一座小小的齋院,終口悠閑而坐并以此為樂。
C.“公”想要為書齋命名為止齋的原因是他對仕途悲觀失望。
D.作者起初以“公”精力未退可當大任為由拒絕了作記的請托。
(3)根據文意,將下面幾個句子放入第②段畫線處,順序最合適的一項是o
①既不失其時②當行而止③又皆得其所④當止而止
A.②①④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
D.④①②③
(4)請結合全文,分析作者對“公之止”的態度。
7.(2022?黃浦區二模)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茹太素傳
①茹太素,澤州人。洪武三年鄉舉,上書稱旨,授監察御史。六年摧四川按察使,以平允稱。七年五月召為刑
部侍郎,上言:“自中書省內外百司,聽御史、按察使檢舉,而御史臺未有定考,宜令守院御史一體察核。磨助司
官吏數少,難以檢核天下錢糧,請增置若干員,各分為科。在外省衛凡會議軍民事各不相合致稽延.請用按察司一
員糾正J帝皆從之。
②明年,坐累降刑部主事。陳時務累萬言,太祖令中書郎王敏誦而聽之。中言才能之士,數年來幸存者百無一
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觸。帝怒,召太素面詰,杖于朝。次夕,復于宮中令人誦之,得其可行者四事。慨
然曰:“為君難,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詞太多,便至熒聽。太素所陳,五百余言可盡耳。”
因令中書定奏對式,俾陳得失者無繁文。摘太素疏中可行者下所司,帝自序其首,頒示中外。
③十年,與同官曾秉正先后同出為參政,而太素往浙江。尋以侍親賜還里。十六年召為刑部試郎中。居一月,
遷都察院僉都御史。復降翰林院檢討。十八年九月擢戶部尚書。
④太素抗直不屈,屢瀕于罪,帝時宥之。一日,宴便殿,賜之酒口:“金杯同汝飲,白刃不相饒」
太素叩首,即續韻對曰:“,”帝為惻然。未幾,謫御史,復坐排陷詹徽,與同官十二人俱鐐足治
事。后竟坐法死。
(節選自《明史》)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六年攫四川按察使
②今所任奉迂儒俗吏
(2〕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①上書稱旨
A.稱贊
B.述說
C.符合
D.號稱
②帝時官之
A.寬恕
B.提醒
C.警告
D.欣賞
(3)把第②段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詞太多,便至熒聽。太素所陳,五百余言可盡耳。
(4)第①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
在外省衛凡會議軍民事各不相合致稽延
(5〕概括第②段中茹太素先被杖我后被嘉獎的原因。
(6)小明看了這篇古文,喜歡茹木素酬對皇帝的詩句,就自己也擬了兩句,讓同桌猜哪個更好。請幫忙做出判
斷,并結合文本闡述理由。
A.賞罰自有度,明主豈可欺?
B.丹誠圖報國,不避圣心焦。
8.(2022?浦東新區校級模擬)閱讀F文,完成下面小題。
①《江表傳》曰:孫策討黃祖,旋軍欲過取豫章,特請翻①語曰:“華子魚②自有名字,然非吾敢也,卿在前具
宣孤意J翻即奉命辭行徑到郡請被耀葛巾與歆相見謂歆曰:“君自料名聲之在海內,孰與鄙郡故王府君③?”歆曰:
“不及也。”翻曰:“豫章資糧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界孰與鄙郡?”又曰:“不如也。”翻曰:“討逆將軍智略超
世,用兵如神,南定鄙郡,君所聞也,今欲守孤城,自料資糧,已卻不足,不早為計,悔無及也「翻既去,歆明
旦出城,遣吏迎策。
②按《吳歷》載,翻謂歆曰:“竊聞明府與王府君齊名中州,海內所宗,雖在東垂,常懷瞻仰。"歆答曰:“孤
不如王會稽」翻復問:“不審豫章精兵,何如會稽?”對日:“大不如也J翻日:“明府言不如王會稽,謙光之談
耳;精兵不如會稽,實如尊教。”因述孫策才略殊異,用兵之奇,歆乃答云當去。翻出,歆造吏迎策。
③臣松之以為:王、華二公于擾攘之時,抗猛銳之鋒,俱非所能。歆之名德,實高于朗。然王公拒戰,華逆請
服,實由孫策初起,名微眾寡,故王能舉兵,豈武勝哉?策后威力轉盛,勢不可敵,華量力而止。若使易地而居,
亦華戰而王服耳。
(節選自《三國志》裝松之注)
【注】①翻:即虞翻,字仲翔,會稽人。②華子魚:華歆,字子魚,時任豫章太守。③王府君:指王朗,曾任會
稽太守,敗于孫策。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然非吾瑟也
②熟與鄙郡故王府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文意,為下列加點詞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①士民勇果孰與鄙郡
A.結果
B.果敢
C.果真
D.究竟
②不審豫章精兵何如會稽
A.詳細
B.思考
C.訊問
D.清楚
(3)第①段畫波浪線部分有兩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兩處標識出來。
翻現奉命辭行徑到郡請被錯葛巾與歆相見
(4〕把第②段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竊同明府與王府君齊名中州,海內所宗,雖在東垂,常懷瞻仰。
(5)根據《江表傳》和《吳歷》對華歆“迎策”一事的表述,可以看出華歆的特點。
(6)《江表傳》和《吳歷》都有虞翻勸說華歆的記載,請結合第③段,分析裴松之對這兩則材料內容的看法?
9.(2022?浦東新區校級模擬)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南康直節堂記
宋?蘇轍
①南康太守聽事之東,有堂曰“直節”,朝請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長短巨細若一,直如引繩,
高三尋而后枝葉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莖①;凜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長劍然如王庭,有不可犯之色。
堂始為軍六曹吏所居,杉之陰,府史之所蹲伏,而簿書之所填委,莫知貴也。君見而憐之,作堂而以“直節”命焉。
②夫物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風雨撓之,巖石軋之,然后委曲隨物,不能自保。雖竹箭之良,松
柏之堅,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宜,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棟宇者,與竹柏同,而以直過之。求之
于人,蓋所謂不待文王而興者耶?
③徐君溫良泛愛,所居以循吏稱。不為瞰察之政②,而行不失于直。觀其所說,而其為人可得也。《詩》曰:“惟
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飲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為曲,為曲必屈,曲可為乎?吾欲為直,為直必
折,直可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葉,安而不危乎?清風吹衣,飛雪滿庭,顏色不變,君來燕嬉乎!封
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廬山之民,升堂見杉,懷思其人,其無已乎?”歌闋而罷。
④元豐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蘇轍記。
【注釋工①太常之旗:古時天子所建之旗。承露之莖:托露盤的金莖。《漢書?郊祀志》載,漢武帝迷信神仙,
于神明臺上做承露盤,立銅仙人舒掌以接甘露,以為飲之可以延年。承露:指托盤承接甘露;金莖:指托盤的銅
仙人高舉之掌。②嗷察之政:苛察之政,指過度的要求。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而B.則C.之D.其
(2)對第①段中“莫知貴也”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沒有人知道軍六曹吏的可貴。
B.沒有人知道簿冊文書的可貴。
C.沒有人知道朝請大夫徐望的可貴。
D.沒有人知道直節堂這一地方的可貴。
(3)簡析第②段寫“竹柏”的作月。
(4)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①段中面線句的表達效果。
(5)全文緊扣“直節”二字,構思精巧。請結合內容進行分析。
10.(2022?金山區二模)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①趙瞻,字大觀,其先亳州永城人。父剛,太子賓客,徙鳳翔之慈屋。瞻舉進士第,調孟州司戶參軍,移萬泉
令。捐圭出修學宮,士自遠而至。又以秘書丞知永昌縣,筑六堰灌田,歲省科斂數十萬,水訟咸息,民以比召、杜。
②英宗治平初,自都官員外郎除侍御史。詔遣內侍王昭明等四人為陜西諸路鈴轄,招撫諸部。瞻以唐用宦者為
宣慰使后世以為至戒宜追還內侍責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會文彥博、孫沔經略西夏,別遣馮京安撫諸路,瞻
又請罷京使,專委宿將。夏人入侵王官,慶帥孫長卿不能御,加長卿集賢院學士,瞻言長卿當黜不宜賞,賞罰倒置。
京東盜賊數起,瞻請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報。乃求退,力言追還昭明等,英宗改容,納其言。
③初,元豐中,河決小吳,北注界河,東入于海。神宗詔,東流故道淤高,理不可回,其勿復寒。乃開大吳以
護北都。至是,都水王令圖請還河故道,下執政議。瞻日:“自河決己八年,未有定論。今遽興大發,役夫三十萬,
用木二千萬,臣竊憂焉。朝廷方遣使相視,若以東流未便,宜亟從之;若以為可回,宜為數歲之計,以緩民力。”
議者又謂河入界河而北,則失中國之險,昔漫淵之役,非河為限,則北兵不止。胳曰:“王者恃德不恃險,不聞以
河尊外國。澧淵之役,蓋廟社之靈,章圣之德,將相之智勇,故敵帥授首,豈獨河之力哉?”后使者以東流非便,
水官復請塞北流,瞻固爭之,卒詔罷役,如瞻所議。
④洗、河諸族以青唐首領浸弱可制,欲倚中國兵威以廢之,邊臣亟請興師。瞻曰:“不可。御外國以大信為族,
且既爵命之,彼雖失眾心,無犯土略之罪,何辭而伐之?若其不卑,則兵端自此復起矣乃止。
⑤五年,卒,年七十二。太皇太后語輔臣曰:“惜哉,忠厚君子也。”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日懿簡。
(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有刪節)
[注]①越屋(zhouzhi):縣名,在今陜西省,現在寫作“周至”。②圭田:古代卿、人夫、士供祭祀用的田地。
③召、杜:召康公,文王庶子;杜伯,杜國君主。二人均為西周上大夫。召杜二公,布宣教化,斷獄除訟,深得
民心,輔佐周王室,屢施善政。④都水:《漢書?百官?公卿表》王先謙補注:“都,總也,謂總治水之工,故曰都
水。”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又以秘書丞沖永昌縣
②不聞以河岸外國
(21為卜.列句子中的加點詞選擇正確的義項。
①洪、河諸族以青唐首領學弱可制
A.滲透
B.浸染
C.假如
D.漸漸
②若其不野則兵端自此復起矣
A.能夠
B.克制
C.戰勝
D.期限
(3)第②段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
瞻以唐用宦者為宣慰使后世以為至戒宜追還內侍責成守臣
(4)把第④段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御外國以大信為本,且既爵命之,彼雖失眾心,無犯王略之罪,何辭而伐之?
(5)第③段中都水王令圖請求恢復黃河故道,趙瞻對此予以否定。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趙瞻是如何說理的。
(61第⑤段提到太皇太后評價趙瞻是''忠厚君子:請結合第①②段趙騰的相關事跡,分析太皇太后心中“忠厚
君子”的具體表現。
11.(2021?閔行區二模)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①王忠嗣,華州鄭人。父戰死,忠嗣時年九歲,入見帝,伏地號泣,帝更賜今名,養禁中。及長,雄毅寡言,
有武略,帝器之。
②信安王祎在河東,蕭嵩出河西,數3為麾下。帝以其年少,有復仇志,詔不得特將。嵩入朝,忠嗣口:“從
公三年,無以歸報天子。”乃請精銳數百襲虜。會贊普大酋閱武郁標川,其下欲還,思嗣不從,提刀略陣,斬數千
人,獲羊馬萬計。嵩上其功,帝大悅。
③忠嗣本負勇敢及為將乃能持重安邊不生事,嘗曰:“平世為將,撫眾而已。吾不欲竭中國力以幸功名。”故訓
練士馬,隨缺繕補。五年正月,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
④帝方事石堡城,詔問攻取計,忠嗣奏言:“吐蕃舉國守之,若屯兵堅城下,費士數萬,然后可圖,也所得不
豌所失,請厲兵馬,待釁取之。”帝意不快。會董延光建言請下石堡,詔忠嗣分兵應接,忠嗣不得已為出軍,而士
無賞格,延光不悅。河西兵馬使李光弼入說曰:“大夫愛惜士卒,有拒延光心,雖名受詔,實奪其謀。然大夫已付
萬眾,而不立重賞,何以賈士勇?且大夫惜數萬段賜,以啟讒口,有如不捷,歸罪大夫,大夫先受禍矣。"忠嗣日:
“吾固中得一城不足制敵,失之未害丁國。吾忍以數萬人命易一官哉!”延光過期不克,果訴忠嗣日兵。
⑤又安祿山城雄武,扼飛狐塞。忠嗣數上言祿山且亂,李林甫益惡之,陰使人誣告“忠嗣嘗養宮中,云吾欲奉
太子”。帝怒,貶漢陽太守,卒,年四十五。
(選自《新唐書》卷六十八,有刪節)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數號I為麾下
②吾固申得一城不足制敵
(2〕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①會董延光建言請下石堡
A.規勸
B.建立
C.創立
D.提出
②果訴忠嗣想兵
A.阻止
B.破壞
C.詆毀
D.畏懼
(3)把第④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
若屯兵堅城下,費士數萬,然后可圖,恐所得不觸所失,請厲兵馬,待釁取之。
(4)為第③段畫線部分斷句。
忠嗣本負勇敢及為將乃能持重安邊不生事
(5)結合第④段,分析李光弼沒能說動王忠嗣的原因。
(6)小王同學在《王氏族譜》中發現一首南宋詩人呂南公的詩,其中有幾個字殘缺,請你根據本文第③段的相
關內容加以補足。
我愛王忠嗣,兵威萬里橫。只知精士馬,不忍口口口。
□□無矜色,三邊有肅聲。未知誰愿此,徒用送君行。
12.(2021?虹口區二模)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觀八駿圖說
[唐]柳宗元
①古之書有記周穆王馳八駿①升昆侖之墟者,后之好事者為之圖,宋、齊以下傳之。觀其狀甚怪,咸若騫若翔,
若龍鳳麒麟,若螳螂然。其書尤不經,世多有,然不足采。世聞其駿也,因以異形求之。則其言圣人者,亦類是矣。
故傳伏羲曰牛首,女蝸曰其形類蛇,孔子如俱頭②,若是者甚眾。孟子曰:“何以異于人哉?堯舜與人同耳!”
②今夫馬者,駕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視之,毛物尾鬣,四足而蹄,能草飲
水,一也。推是而至于駿,亦類也。今夫人,有不足為負販者,有不足為吏者,有不足為士大夫者,有足為者。視
之圓首橫目,食谷而飽肉,而清,裘而^③,一也。推是而至于圣,亦類也。然則伏羲氏、女婿氏、孔子氏,是
亦人而已矣。驊騷、白羲、山子之類,若果有之,是亦馬而已矣。又烏得為牛,為蛇,為供頭,為龍鳳麒麟螳螂然
也哉?
③然而世之慕駿者,不求之馬,而必是圖之似,故終不能有得于駿也。慕圣人者,不求之人,而必若牛、若蛇、
若俱頭之問。故終不能有得于圣人也。誠使天下有是圖者,舉而焚之,則駿馬與圣人出口!
【注】①八駿:周穆王的八匹駿馬: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騷、綠耳。②俱頭:驅疫辟邪用
的面具。而清,裘而穿細葛布就感到涼快,穿皮襖就覺得暖和。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矣
B.之
C.乎
D.耶
(2)分析第①段引用孟子的話在說理上的作用。
(3)以下不屑于本文寫法上特點的一項是
A.首尾呼應
B.類比說理
C.以小見大
D.欲揚先抑
(4)評析本文的思想意義。
13.(2021?松江區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于謙傳
(明)王世貞
①于謙,字廷益,其先河南人。兼生而斤頁皙,美容止。七歲,僧蘭古春善相,見而大奇之,曰:“所相人,無
若此兒者,異日救時宰相也。”二十三歲舉進士,拜江西道監察御史。謙風骨秀俊,音吐鴻胤,每奏對宣廟前,上
必為傾聽。
②久之,議增補各部右侍郎,治諸鎮根稅,兼練卒撫民。上手書謙姓名付吏部,遂想拜兵部右侍郎,兼沿河南、
山西。奉璽書以往,年僅三十三,時人榮之。謙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訪父老,以便益病苦。歲饒則多出官
鐐,汆民粟歸庾;儉則吐庾粟,減直以祟。公私得相贍,而于下尤利。
③謙既在官久,威惠流聞。嘗輕騎自河內歷太行威盜有窺者謙歷聲叱之皆大驚散走。曰:“不知為我公,死罪,
幸救我」謙異。
④數當入朝議事,人謂即不攀金往,寧無一二土物,如合苓、干菌、裹頭之類,足以充內交際耶?謙笑而兩舉
其袖,曰:“吾惟有清風而已。且交際物之幾何,而閭閻短長可畏也。”因賦詩見志。
⑤邨王①既即大位,益賢謙,虛己委焉。入對,慷慨泣奏曰:“虔得志,挾我大駕,勢必長驅而南。今六軍實力、
武庫、兵器盡矣。凡兵皆出營郭外,毋令避而示弱。通州倉欲守之或不能,或以與敵則可惜,宜令官軍皆給一歲祿
奉,聽其自運。”上皆嘉納之。
⑥虜報益急,諸中貴人之鼠竄者、戀土者相軋未定,而措紳士人多遣其私重歸。謙乃慟哭,廷凈曰:“京師,
天下木,宗廟、社稷、山陵,寧此百官萬姓帑藏庾縻萃此?此而不守,去欲安之?今日足一動,明日大事去矣。且
虜乘勝驕,實不足畏也。”上聞之曰:“善。”其一聽謙處分。
(選自《算州山人四部稿》,有刪節)
【注】①郵王:朱祁鈕,明朝的第七位皇帝。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人謂即不聚金往
②李以與敵則可惜
(2)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糕義正確的一項。
①遂超?拜兵部右侍郎
A.高超
B.擢升
C.超凡
D.挑上
②聽其自運
A.判斷
B.聽信
C.治理
D.任憑
(3)把第②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
謙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訪父老,以便益病苦。
(4)第③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
嘗輕騎自河內歷太行而盜有窺者謙厲聲叱之皆大驚散走
(5)第④段寫于謙入朝議事,《明史?列傳第五十八》也有記載,相關文字如下:“而謙每議事京師,空橐以入,
諸權貴人不能無望。”兩文的語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請加以比較并探究可能的原因。
(6)第⑥段于謙的諫凈很有針對性和說服力,請加以分析。
14.(2021?浦東新區三模)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環翠亭記
宋濂
①臨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聳遠,如青芙蕖,鮮靚可愛。大姓許氏,世居其下。承平之時,有字仲孚者,嘗
承尊公之命,植竹萬竿,口構亭之中。當積雨初霽,晨光離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沖融「南北,洋溢乎西東。
莫不綃聯綠涵,無有虧欠。仲孚嘯歌亭上,儼若經翠水之陽而待笙鳳之臨也。虞文靖公聞而樂之,曰:“足以抗清
寥而冥塵襟。”乃以“環翠”題其額。
②至正壬辰之亂,烽火相連,亭及萬竹皆毀。及逢真人龍飛,六合教清。仲孚挈妻孥自山中歸,既完其闔廬,
復構亭以還舊貫,竹之萌蕤亦從從然生網,三年而成林。
③州之壽陵與其有連者,咸詣夫仲孚,舉觴次第為壽。中有陳匣先生者,謂不可無以示后人。乃同仲孚來同林,
請予為之記。
④嗚呼!昔人有題名園記者,言亭榭之興廢,可以占時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誣也。向
者仲孚出入于兵車蹂踐之間,朝兢暮惕,雖軀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鑿崇乎書詩。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
豈無其放哉?蓋帝力如天,撥亂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觀仲孚熙熙以樂其生,則江右諸郡可知;江
右諸郡如斯,則天下之廣又從可知矣。是則斯亭之重構,非特為仲孚善繼而喜,實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
誠可期也。予雖不文,故樂為天下道之,非止記一事而已。
(選自《明代小品集萃》有刪節)
(1)第①段方框內應填入的虛詞是
A.而
B.為
C以
D.蓋
(2)對第①段畫線句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畫線句以短句為主,寫出了雨后初晴時四面環綠的景觀。
B.畫線句將晨光籠罩的竹林比作青琉璃瓦,比喻形象生動。
C.畫線句寫在陽光的照耀下,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壯觀。
D.畫線句將雨后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描寫得極為生動。
(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概括本文的寫作意圖。
15.(2。21?浦東新區二模)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慕容垂傳
【北魏】崔鴻
①慕容垂字道明,既第五子,小字阿六敦。母蘭淑儀。垂少有器度,長七尺七寸,手垂過膝。胱甚寵之,常日:
“此兒闊達好奇,終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
②建熙十年以車薪大將軍敗桓溫于楊頭,威名大震,太傅上庸王評深忌之,垂遂出奔秦。秦王苻堅聞垂至,大
悅,郊迎,執手,禮之甚重。王猛惡垂雄略,勸堅殺之,堅不從。以為冠軍將軍,封賓都侯,歷京兆尹。
③苻堅敗于淮南,垂軍獨全,堅乂千余騎奔之。世子寶言于垂日:“國家傾喪,皇綱廢弛,當隆中興之業,建
少康之功。宜恭承皇天之意,因而取之。”垂曰:“彼悉心投命,若何害之。”乃以兵展堅。垂至海池,言于堅曰:“王
師不利,北境之民,或因此輕重,請奉詔呼寧朔裔。”堅許之。權翼諫曰:“垂爪牙名將,今之韓信、白起。且世豪
東夏,志不為人下,頃以避禍歸誠,非慕德而至也。恐冠軍之號,不膽其志,列地百里,未滿其心。且垂猶鷹也,
饑則附人,飽便高揚,遇風塵之會,必有凌霄之志。”堅曰:“卿言是也,但朕己許之。匹夫猶重信,況萬乘之主乎。”
翼曰:“陛下重小信而輕忽社稷,臣見往不見其還,關東之變,垂其百乎。”后果如其言。
④元年正月,朝群僚于清陽宮,改秦建元為燕元年,立太子寶為燕太子。十三年,垂定都中山,建興元年正月,
群僚勸垂正尊號,辛卯,僭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建興立子寶為郊太子。夏四月,薨于上谷之俎陽,年七十二,
謚武成皇帝,廟號世祖。
(選自《十六國春秋別傳?卷十一》有刪改)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乃以兵展堅
②不膽其志
(2〕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亞娜的一項。
①請奉詔輯寧朔裔
A.聚集
B.收斂
C核查
D.編輯
②垂其苜乎
A.領先
B.頭領
C.開始
D.首要
(3)把第③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
且垂猶鷹也,饑則附人,飽便高揚,遇風塵之會,必有凌霄之志。
(4)第④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
僭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建興立子寶為皇太子
(5)簡述慕容垂逐步獲得建立后燕實力的原因。
(6)第③段權翼對苻堅的評價是“重小信而輕忽社稷",你是否贊同?請簡述理由。
上海高考語文三年模擬真題(21?23年)知識點匯編—文言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共15小題)
1.(2023?徐匯區校級三模)閱讀甲乙兩文,完成小題。
甲:論佛骨哀
【唐】韓愈
①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鼻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
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
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
②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
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
臣不怨悔。無任感激懇假之至,謹奉表以聞。臣某誠惶誠恐。
乙:黃州安國寺記
【北宋】蘇軾
①元豐二年十二月,余白吳興守得罪,上不忍誅,使思過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黃。舍館粗定,退伏思念,
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觀從來舉意動作,皆不中道,非獨今之所以得罪者也。于是,喟然嘆曰:“道不足以御氣,性
不足以勝習。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口歸誠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
林修竹,陂池亭榭。間一二日棘往,焚香默坐,深自省案,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
清凈,染污自落。私竊樂之。旦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
②寺僧日繼連,為僧首七年,得賜衣。又七年,當賜號,欲謝去,其徒與父老相率留之。連笑曰:“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卒謝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將有臨汝之行。連日:“寺未有記。”具石請記之。余不得辭。
(1?可填入乙文第①段畫線句方框中的虛詞是B
A.而
B.盍
C.則
D.蓋
(2)對兩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D
A.甲文認為佛不懂得君臣仁義、父子之情。
B.甲文認為佛骨不除,天下人的疑惑難消。
C.乙文作者誠心悔悟,希望改正過往的錯誤。
D.乙文作者認為繼連應為辭去賜號感到愧疚.
(3)甲乙兩文對佛教的態度截然大同,請依據文本內容,完成以下表格。
態度埋由創作背兔
甲貶斥①佛本是夷狄之人,與中國風俗不同;朝廷欲將佛骨迎接進入宮禁。
②即便佛來朝也只應以外賓之禮相待;
③佛骨污穢不祥不宜入宮廷;
④滅絕佛骨斷絕天下人的疑慮。
乙推崇①阪依佛門,改過自新;①作者被貶黃州,在安國寺清修五年;
②修習佛法令人物我兩忘、身心皆空、②繼連為僧十四年不留戀賜衣封號。
一念清凈。
(4)甲乙兩文的文體功能各不相同,傳情達意也各有特點,請結合兩文內容加以分析。
【答案】(1)B
(2)D
(3)甲:佛骨污穢不祥不宜入宮廷:滅絕佛骨斷絕天下人的疑慮。乙:皈依佛門,改過自新;繼連為僧十四年
不留戀賜衣封號。
(4)文體功能不同:《論佛骨表》是議論文;《黃州安國寺記》是散文。
傳情達意的特點:《論佛骨表》韓愈針對皇帝佞佛的過分之舉的上表,義正詞嚴,風骨勁然,文筆剛勁,大聲疾
呼采取堅決的反佛措施;《黃州安國寺記》含蓄淡然地寫出對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打擊仍有不平之意。
【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做好這類題,前提是我們必須熟知整個文言句子的含義,還必須
熟悉語法。
(2)本題考杳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要在仔細理解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判斷正誤。
(3)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門信息的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篩選符合要求的信息填入表格。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表現手法的能力。先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分別概括內容,再分析文章語言以及
說理的特點.
【解答】(1)A.而,連詞,表示并列、遞進、轉折、修飾等關系,
B.盍,何不,表示反問或疑問。
C.則,連詞,表示承接、因果、轉折、假設等關系。
D.蓋,副詞,表示推想、大概、推測、推斷;連詞,表示解說原由;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表議論。
原文“今雖改之,后必復作。歸誠沸僧,求一洗之”,意思是現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還會犯,何不皈依佛門,
一洗了之呢?根據語境,句子表示反問語氣,應用“盍",排除ACD三項。
故選:Bo
(2)D.”作者認為繼連應為辭去賜號感到愧疚”錯。原文表述為“連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謝去。
余是以愧其人”。這段話大意是“繼連笑著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懂得節制就不會遇到危險。'最后還
是辭謝離開了。聽說后我心里有點慚愧"。口'J聽說后作者自愧不如,敬仰佩服,而不是繼連為辭去賜號感到愧疚。
故選:Do
(3)甲:原文“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意思是佛枯朽的指骨,是污穢不祥的死
尸的殘留部分,怎么可以讓它進入宮廷中。據此分析出“佛骨污穢不祥不宜入宮廷”;“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諸水
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意思是請求將佛骨交給有關部門,扔進火里水里,永遠滅絕,斷絕
天下人的疑慮,杜絕后代人的迷惑。據此分析出“滅絕佛骨斷絕天下人的疑慮:
乙:原文“不鋤其本,而耘其末,今雖改之,后必復作。盍歸誠佛僧,求一洗之”,意思是不鏟其根,而只除其
枝葉,現在即使改了,以后老毛病還會犯,何不皈依佛門,一洗了之呢,據此分析出“皈依佛門,改過自新”;
"寺僧曰繼連,為僧首七年,得賜衣。又七年,當賜號,欲謝去,其徒與父老相率留之。連笑曰:'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J卒謝去”,意思是繼連傲和尚第七年被賜予佛衣,又七年被賜予法號,認為“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
辱,懂得節制就不會遇到危險」最后辭謝離開。據此分析出“繼連為僧十四年不留戀賜衣封號”。
(4)文體功能不同:《論佛骨表》是議論文;《黃州安國寺記》是散文。
傳情達意的特點:
《論佛骨表》韓愈針對皇帝佞佛的過分之舉的上表,義正詞嚴,風骨勁然,文筆剛勁,大聲疾呼采取堅決的反佛
措施。如“口不言先王之法言,鼻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國命,
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
之骨,兇穢之余,豈宜令入宮禁”“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使天下
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黃州安國寺記》是蘇東坡被貶到湖北黃州時所寫。從文章言辭之中,可看出含蓄淡然地寫出雙自己遭受政治上
的打擊仍有不平之意。蘇軾五年來其實并非一念清凈,真心“悔改”。但文章也豁達地闡明世事的紛擾是無處不
在的,心靈的淡定也只能靠自己來營造。如''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
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僚然,無所附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答案:
(1)B
(2)D
(3)甲:佛骨污穢不祥不宜入宮廷:滅絕佛骨斷絕天下人的疑慮。乙:皈依佛門,改過自新:繼連為僧十四年
不留戀賜衣封號。
(4)文體功能不同:《論佛骨表》是議論文;《黃州安國寺記》是散文。
傳情達意的特點:《論佛骨表》韓愈針對皇帝佞佛的過分之舉的上表,義正詞嚴,風骨勁然,文筆剛勁,大聲疾
呼采取堅決的反佛措施;《黃州安國寺記》含蓄淡然地寫出對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打擊仍有不平之意。
參考譯文:
甲:論佛骨表
佛本來是不開化的外國人,和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樣式不同,嘴里不講先王留下的合乎禮法的道理,身上不穿
先王規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仁義、父子之情。假如他至今還活著,接受他的國君的命令,來到我國京
城朝拜,陛下容納接待他,不過在宣政殿接見一次,由禮賓院設一次酒筵招待一下,賜給他一套衣服,派兵護衛著
讓他離開我國境內,不許他迷惑百姓,何況他已經死了很久,枯朽的指胃,是污穢不祥的死尸的殘留部分,怎么可
以讓它進入宮廷中?
孔子說:“嚴肅地對待鬼神,但卻離他遠遠的。”我請求將佛骨交給有關部門,扔進火里水里,永遠滅絕,斷絕
天下人為疑慮,杜絕后代人的迷惑。使天下的人知道圣人的所作所為,遠遠地超出普通人之上,這言不是大好事嗎?
豈不是十分快樂的事嗎?佛如果真的靈驗,能降下災禍的話,那么,一切的禍殃,都應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爺在上
面看著,我絕不后悔埋怨。我不勝感激懇切之至,謹奉上這個表章讓陛下知聞,我真是誠惶誠恐。
乙:黃州安國寺記
宋元豐二年十二月,我任職吳興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權貴,皇上偏愛又不忍心責備我,所以把我降職為黃
州地方的團練副職。第二年,即元豐三年二月到達黃州后。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收一路勞累的心思,就
開始閉門思過,尋找改過自新的方法,回憶以往的任職經歷,覺得都跟那些權貴不是一路人,道不同啊,不是今天
才得罪他們的。于是大聲嘆息說:“正道壓不住邪氣,個人秉性勝不了歪風,不鏟其根,而只除其枝葉,現在即使
改了,以后老毛病還會犯,何不皈依佛門,一洗了之呢?”探得吳興城南邊有個安國寺,樹木茂盛,竹子修美,有
池塘和亭臺樓閣,景色不錯。過一兩天就去燒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審察,心靈達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
尋求罪過產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靈清凈,雜念全無,感覺良好。早去晚歸了五年的時間。
寺廟里有個叫繼連的和尚,做和尚的第七年被賜予佛衣,又過了七年,賜予他法號,他打算辭謝離開,他的徒
弟與父老鄉親都挽留他。繼連笑著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懂得節制就不會遇到危險。”最后還是辭謝離開
了。聽說后我心里有點慚愧。元豐七年,我將調離吳興要到汝這個地方去。繼連說:“本寺還沒有文記。”請我做一
篇記。我推脫不了。
【點評】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
應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地瀏覽i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
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
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耍杈據題干的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
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
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
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
2.(2023?徐匯區校級三模)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倪瓚,字元鎮。家雄于費,工詩,善書畫。四方名士日至其門。所居有閣日清幽迥絕塵。藏書數千卷,皆
手自勘定。四時卉木,縈繞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號云林居士。時與客觴詠其中。為人有潔癖,盥濯不
離手。俗客造廬,比?去,必洗滌其處。至正初,海內無事,忽散其費給親故,人成怪之。未幾兵興,富家悉被?禍,
而瓚扁舟箸笠,往來震澤、三海間,獨不被患。張士誠累欲鉤致之,逃漁舟以免。其弟士信以幣乞畫,瓚又斥去。
及吳平,瓚年老矣,黃冠野服,混跡編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
(節選自《明史?倪瓚傳》,有刪改)
材料二:
①先生生而俊爽,稍長強學好修,性雅潔而敦行孝弟。率子弟以田廬生產,悉有程度,有余財未嘗資以為俚俗
紛華事,先生見義則為,尊官顯人,樂與之文,于宗族故舊,煦煦有恩,尤喜理人之急。神精朗朗,如秋月之瑩;
意氣靄靄,如春陽之和。刮磨豪習未嘗為紈綺子弟態談辨絕人離蜃不倦。好客之名,聞于四方。
②晚益務恬退,棄散無所積,屏慮釋累,黃冠野服,浮游湖山間,氣采愈高。不為諂曲以事上官,足逐不涉貴
人之門,與世浮沉,恥于炫暴,清而不污。年既老而耳益聰、目益明,飲啖步履不異壯時。世氛頗凈,復往來城市,
混跡編氓,沉晦免禍,介特之操,瞰然不渝。氣貌充然,其所養可知矣。
(節選自《倪云林先生墓志銘》,有刪改)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牛去等到
②獨不傕患遭受
(2)結合文意,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①富家悉年禍B
A.覆蓋
B.遭受
C.達到
D.表示被動
②尤喜用人之急C
A.周到
B.完備
C.救濟
D.協調
(3)材料二第①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
刮磨豪習未嘗為紈綺子弟態談辨絕人喜捶不倦
(4〕把材料二第②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
晚益務恬退,棄散無所積,屏慮釋累,黃冠野服,浮游湖山間,氣采愈高。
(5)材料二市指出先生“性雅潔”,請依據材料一簡述其表現。
(6)兩則材料敘寫同一人物但寫法和語言風格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采訪廣告公司心得體會模版
- 病毒性胃腸炎的臨床護理
- 住宅-生活用房
- 世界旅游形象大使長三角特別賽區
- 幼兒園語言教育與活動設計 課件 第四章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與其他教育活動的交叉與融合
- 瘡瘍日常護理
- 運營能力規劃
- 作業治療器材
- 高中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總結模版
- 牛羊產后護理
- 2025年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學期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試題(附答案解析)
- 2024年廣東省普寧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警務崗筆試題帶答案
- 《社會保險知識普及教學課件》
- 2025委托維修服務合同模板
- 統編版2024-2025第二學期小學六年級期末語文測試卷(有答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
- 2025年田徑三級裁判試題及答案
- 保安證考試新手必看試題及2025年答案
- 小紅書食用農產品承諾書示例
- 《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22年版)
- 2024年共青團入團積極分子考試題庫(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