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_第1頁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_第2頁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_第3頁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_第4頁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8教育技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學科專業代碼078401或040110授予理學/教育學碩士學位)一、培養目標本學科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專門人才,其具體要求是: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熱愛祖國、遵紀守法;有好的品德,樂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教育技術學科方面,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較系統的專業知識,熟悉該學科國內外研究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較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具備能獨立地從事教育技術方面的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的能力。熱愛教師工作,具有健康的體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畢業生可在教育研究機構、行政事業單位等從事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和相關管理工作,也可在高校、中小學從事相關教學及科研工作,在企業從事培訓教學系統和資源的設計與制作,在從事教育軟件與資源設計與開發的公司從事開發工作。二、研究方向華中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現有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形成教育技術基礎理論、教育系統設計與績效評估、教育信息化管理與政策、教育信息資源設計與開發、知識服務&智能教學系統、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化學習平臺技術等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基本理論:教育技術學內涵、外延及研究范疇;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及方法論;技術、教育與社會的辯證關系及教育技術哲學思考;教育技術學發展史與學科發展趨勢;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的革命性影響;技術引發學習方式變化與教學模式創新研究等。教學設計與績效技術:本方向主要研究教學系統設計的方法、策略、模式、評價等基本問題;新媒體支持下的教學系統設計基本方法;績效技術基本理論及其在教育、企業或組織中的學習、培訓或訓練中的應用。教育信息化管理與決策:本方向主要進行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比較研究、教育信息化智能評測與決策系統研究、我國不同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研究、教育信息資源配置的策略和機制研究、區域教育資源的共享模型和方法學研究、區域教育信息化中信息資源與組織體系等建設理論研究。教育信息資源設計與開發: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化(多媒體及網絡環境下)教育教學資源的設計方法,研究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的相關技術規范、標準和有關開發技術,研究信息化環境下教育教學資源的應用方法與策略,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知識服務&智能教學系統:本方向從事智能教育軟件的基礎理論和軟件開發研究,包括教育信息資源的描述、檢索、獲取、保護、融合、濃縮和可視化等理論和方法;面向學科的個性化教學工具、智能教學代理、專家系統等;以及教育數據挖掘方法及應用。遠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本方向主要研究現代遠程教育的過程、模式、支持服務及管理與評價等基本問題,探索新理念、理論指導下的滿足學習對象需求的“資源設計與開發、系統設計與集成、項目規劃與指導”等策略和方法。數字化學習平臺技術:本方向主要研究以學習管理系統LMS為中心的開放式技術架構,包括學習內容開發軟件、LMS以及基礎網絡環境等幾個方面。規劃和建設可升級、模塊化、有彈性的學習管理系統,并研究以學習管理系統為核心,集成各種可應用于學習的其他技術手段。信息技術教育: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理論、模式、方法、策略、評價等問題;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教育信息的采集、分析與處理的理論模型、策略和方法;探索信息技術提升教學質量的方法和途徑。新媒體教育應用:本方向主要研究新媒體教育應用的理論、策略與方法,跟蹤新媒體發展及其教育應用的趨勢,探索媒體與認知交互的機制,研究教育媒體環境與新媒體資源的設計與開發,探討新媒體支持教育變革與創新的理論與實踐。三、基準學制、學習年限與總學分基準學制為3年,最長年限4年。其中課程學習2年(以課程學習、實踐為主,兼顧論文的前期工作),學位論文工作時間1年。實行學分制,總學分36-38學分(16學時/學分)。其中課程學習32-34學分,實踐環節4學分。1)公共必修課程3門,7學分,其中外語課程4學分,政治課程3學分。2)一級學科必修課程4選3門,8學分,為全院研究生必修課。3)二級學科必修課程3-5門,7-10學分。按專業設置,本專業學生視為必修課,非本專業學生視為選修課。4)選修課程,每名碩士生可選修6門左右課程,共12學分。5)實踐環節4學分,其中教學實踐2學分,已有三年相關工作經歷的碩士生可以免修;社會實踐1學分;學術活動1學分。6)補修課0學分。同等學力、跨學科、跨專業碩士生,應補修本科主干課程,并通過考核取得及格成績,不計學分。提前修滿學分、完成學位論文并達到學校和本學科規定條件的碩士生,可申請提前答辯和畢業。四、課程設置課程設置分為兩大類:學位課程和選修課程。其中,學位課程包括全校公共必修課程、一級學科必修課程和二級學科必修課程。實行學分制,本專業要求總學分達到38學分,其中學位課程22學分,選修課程12學分,實踐環節4學分。表1碩士學分分布課程類別科目和門數最低學分要求全校公共必修課政治2門、外語1門7學分一級、二級學科必修課7門左右15學分選修課6門左右12學分實踐環節教學實踐2學分學術活動2學分必修環節開題報告不計學分五、實踐環節實踐環節是研究生必修環節,內容包括教學實踐和學術活動,各占2學分。研究生參加實踐環節活動的情況須記入《華中師范大學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活動考核表》,由導師或學科組進行考核。考核合格與否,將作為其能否參加學位論文答辯的審核條件之一。教學實踐必須面對本專業本科生,一般安排在第2學年進行,教學實踐內容可以是輔導答疑、批改作業、指導實驗、輔導或協助指導本科生課程設計和畢業論文,教學實踐的工作量為16學時,碩士研究生要填寫《華中師范大學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活動考核表》。已有3年相關工作經歷的碩士研究生,可以免修教學實踐。學術活動要求必須參加本學科的學術活動8次以上,其中1次必須是校外學術活動,每次都要有2000字以上的學習報告,并填寫《華中師范大學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活動考核表》。六、科學研究3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不作發表論文的硬性規定,申請提前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有署名單位為華中師范大學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開發表的本專業學術論文1篇。七、學位論文碩士研究生應在導師的指導下,選擇本學科有較重要的學術或應用價值的課題開展研究。碩士研究生應于第4學期末提交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應詳細闡述選題意義、國內外發展狀況、研究內容和方案、工作進度安排和主要參考文獻等。導師組對開題報告進行審定。第5學期末,導師組對與學位論文相關的課題研究進展進行中期評估檢查。學位論文必須對所選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較全面綜述,清楚地論述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論文應論點明確、論證較為嚴密、方法恰當、結構合理、實驗和相關數據可靠、結論符合邏輯、具有新的見解、原型系統運行基本正常、字句通暢、格式規范等,并符合國家和學校相關文件的其他規定。論文答辯前1個月,導師組對論文研究成果進行評估驗收,達不到要求的不得參與學位論文答辯。學位論文評審和答辯按照《華中師范大學學位授予工作實施細則》進行。八、培養方式碩士研究生培養采用導師負責與指導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培養方式。碩士研究生進入課題研究后,應按照正規的科研管理模式,定期參與科研團隊的學術討論,在導師的指導下,逐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獨立從事創新性研究的能力。導師有責任組織碩士研究生參加各種形式的學術講座、學術報告、討論班、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等學術活動,提高碩士研究生的綜合素質。九、必讀文獻書目、期刊清單附于培養方案之后,詳見《教育技術學科碩士研究生文獻閱讀主要書目和期刊目錄》。十、其他規定根據本學科研究生培養方案,研究生須在導師的指導下,結合本人實際,在入學后3個月內制訂個人培養計劃。本培養方案規定的學習項目均必須進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績評價標準以及有關要求,按《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培養考核及成績管理辦法》執行。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和個人培養計劃完成與否,是審定本專業碩士研究生能否畢業和授予學位的基本依據。同等學力或跨學科專業錄取的碩士研究生,均須補修本學科大學本科主干課程至少3門。并且考試須與本科生同堂同卷,成績合格,不計學分。碩士研究生必須認真閱讀“必讀文獻”所規定的書籍,并做好筆記,導師應定期檢查碩士研究生的閱讀筆記,并根據其筆記評定平時成績。

教育技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表課程類別課程編號課程名稱學時學分開課學期備注學位課程學位公共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3221全部方向第一外國語6441、2全部方向自然辯證法概論1612全部方向一級學科必修課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4831選擇3門課程教育學原理483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4832教育技術理論與學科發展研究3221二級學科專業必修課程軟件開發技術及應用4831方向1-4,6,8,9現代教育信息處理3222教學設計與教育系統設計3222多媒體原理與通信4832方向5,7軟件工程3222人機交互:理論與實踐3222計算機視覺3221選修課程文獻選讀與論文寫作3221網絡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3221網絡教育技術標準與應用3222WEB技術及其應用3222數字視音頻壓縮與編碼3222算法設計與分析3222信息傳播與媒體理論3222學習科學與技術3223現代計算機網絡3223教育數據挖掘3223遠程教育原理與實踐3223人工智能及應用3224信息檢索技術基礎3224信息技術教材分析與設計3224移動學習技術基礎3224游戲開發技術基礎3224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方法3223媒體與認知3222多媒體學習4833教育數字媒體理論與實踐3224信息技術與教學創新研究3222數字化學科教學設計3221數字化教學系統開發3221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3222信息安全工程3222數字圖像處理3222數字化學習裝備3222虛擬現實與交互技術3221數字化學習研究前沿3222教育云計算3222計算機化自適應測驗與評估3222計算機圖形學3221計算機科學理論基礎3221數字化學習:從理論到實踐3222自適應智能學習系統與技術3221實踐環節教學實踐23、4、5全部方向學術活動21234全部方向補修課計算機網絡1、2多媒體技術基礎1、2教學系統設計1、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1、2說明:1.一級學科必修課程開設3-5門,含一門研究方法類課程,必修不少于3門,8-10學分。2.每個二級學科必修課程開設3-5門,7-10學分。3.選修課程開設不少于6門,8-14學分。4.“備注”欄標明各門課程的修讀對象。

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文獻閱讀主要書目和期刊目錄序號著作或期刊的名稱作者或出版單位備注1《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教育學科出版社必讀2《教學技術學:過去、現在和未來》安格林主編必讀3《教育技術:定義與評析》

艾倫.賈納斯澤烏斯基等主編,程東元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必讀4《教學技術:定義、術語和范疇》巴巴拉·西爾斯等著必讀5《世界是開放的》

柯蒂斯.J.幫克等著,焦建利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必讀6《教學設計原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必讀7《教育媒體與學習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必讀8《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模型:教學理論的新范式》教育科學出版社必讀9《教育技術學名著選讀》BruceJoyce等必讀10《教學設計與技術的趨勢與問題》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必讀11《教育技術學基礎》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必讀12《教育媒體與技術年鑒2002》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必讀13《劍橋學習科學研究手冊》教育學科出版社必讀14《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叢書》教育學科出版社必讀15《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學科出版社必讀16《教學設計基礎》教育學科出版社必讀17《學習心理學》第1版王小明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必讀18《組織行為學》第12版(美)斯蒂芬.P.羅賓斯等著,李原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必讀19《教育心理學》第4版皮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必讀2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13版(上下冊)楊國樞等.重慶大學出版社必讀21TheCambridgehandbookofmultimedialearning.Mayer,R.E.(Ed.).(2005).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必讀22TheCambridgehandbookofsituatedcognition.Aydede,M.,&Robbins,P.(Eds.).(2009).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必讀23Handbookofhuman-computerinteraction.NorthHolland.Helander,M.G.,Landauer,T.K.,&Prabhu,P.V.(Eds.).(1997).必讀24Thehuman-computerinteractionhandbook:fundamentals,evolvingtechnologiesandemergingapplications.Sears,A.,&Jacko,J.A.(Eds.).(2007).CRCPress選讀25Internationalhandbook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primaryandsecondaryeducation.Voogt,J.,&Knezek,G.A.(2008).Springer.選讀26教育研究ISSN1002-5731必讀27電化教育研究ISSN1003-1553必讀28中國電化教育ISSN1006-9860必讀29開放教育研究必讀30COMPUTERS&EDUCATIONISSN:0320-1315必讀31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ISSN:0007-1013必讀32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ISSN:0266-4909選讀33EDUCATIONALTECHNOLOGY&SOCIETYISSN:1432-4522選讀34TR&D-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ISSN:1042-1629選讀35《Web應用開發技術》高屹、齊東元等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必讀36《教育信息處理》(第二版)傅德榮等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必讀37PrincipleofInstructionalDesign(5thEdition)Gagne,R.M.,Wager,W.W.,Golas,K.C.,&Kelle,J.M.必讀38《網絡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劉清堂,北京大學出版社必讀39《網絡教育標準與技術》吳砥等,清華大學出版社必讀40《多媒體技術及應用》馮博琴等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必讀41《人機交互技術——原理與應用》孟祥旭,李學慶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必讀42《計算機視覺——計算理論與算法基礎——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馬頌德,科學出版社必讀43《ASP.NET4.0從入門到精通》張正禮著.清華大學出版社選讀44《軟件工程》(第二版)張海藩,人民郵電出版社選讀45計算機學報科學出版社選讀46軟件學報科學出版社選讀47計算機研究與發展科學出版社選讀48Journal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Springer-Verlag選讀49JournalofAlgorithmsElsevier選讀50《算法導論》CormenT.H.等著,潘金貴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選讀51《Web開發技術及其應用》王成良,清華大學出版社選讀52《數字視頻編碼技術原理》高文,科學出版社選讀53HandbookoftheLearningSciences.CambridgeK.Saywer.MA:CambridgeUniversityPress.選讀54《計算機網絡》(第5版)謝希仁,電子工業出版社選讀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編號120107840101課程負責人鄧鶴教學團隊成員魏艷濤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3學時48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4800000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幫助學生建立必要的概率統計基本知識素養,掌握探索隨機現象統計規律的一般方法;使學生掌握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概率統計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論、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前沿理論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學生要大量閱讀資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關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實際應用問題。【課程內容簡介】本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概率論的基本概念:包括概率論的隨機事件與概率概念及性質、隨機變量及其分布理論、多維隨機變量及其分布理論。(2)隨機變量的數字特征:包括數字期望及其性質與計算,函數的期望、方差及其性質與計算,切比雪夫不等式、矩、協方差與相關系數、協方差矩陣。(3)極限理論:包括大數定律、中心極限定理及其應用。(4)參數估計:包括參數估計概念、點估計:矩法與極大似然法、估計量的評選準則:無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單個正態總體均值與方差的區間估計、兩正態總體均值差與方差比的區間估計。(5)假設檢驗:包括假設檢驗概念、單個和兩個正態總體參數的假設檢驗、假設檢驗與方差估計的關系。考核方式書面考試+討論、作業參考書目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第四版)盛驟,謝式千,潘承毅

《教育學原理》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教育學原理課程編號120107840102課程負責人涂艷國教學團隊成員岳偉、田友誼、王帥課程類別一級學科必修課學分3學時48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241001040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通過對教育理論和實踐知識講授與研討,讓學生深化對現實教育問題的認識,能夠運用教育理論分析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通過學習,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在未來的教育工作中,能夠自覺遵守教育規律。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論、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前沿理論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學生要大量閱讀教育學原著,同時密切關注實際,學會理論聯系實際。【課程內容簡介】1、教育論:主要探討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基本要素和教育的歷史發展,讓學生深入理解教育實質和特點;2、學校論:主要探討學校的產生和發展、學校組織的性質、學校制度、學校文化的類型和結構、學校變革的目標和機制;3、教師論:探討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師勞動的特點、教師的角色、教師的權利與義務、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教育;4、學生論:探討學生觀的類型、學生的權利與義務、學生的發展與教育;5、目的論:探討教育目的的基本類型、我國教育目的的歷史演變與特征、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考核方式課程論文參考書目1.涂艷國主編:《教育學導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2.王道俊、郭文安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3.柳海民主編:《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4.胡德海著:《教育學原理》,甘肅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葉瀾著:《教育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6.范國睿:《多元與融合:多維視野中的學校發展》,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7.【美】范斯科德等著:《美國教育基礎:社會展望》,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8.【加】大衛·杰弗里·史密斯著:《全球化與后現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課程編號120107840103課程負責人張屹教學團隊成員張屹、李文昊、周平紅、黃磊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2044004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1)了解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過程和步驟。(2)理解教育技術研究方法的重要術語、基本概念,學會研究設計。(3)能從教育實踐問題中選擇有價值的、新穎的、可行的研究課題。(4)掌握教育技術研究中常用的具體方法和基本技能,形成研究意識和方法意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從事教育技術研究奠定基礎。(5)能用科學的方式進行觀察、統計和處理信息。(6)能客觀地分析和評價他人的研究成果。(7)能按規范格式獨立撰寫出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研究報告、研究論文。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基本原理、操作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SPSS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學生要了解各種不同研究方法背后的基本假設和內在邏輯,以及它們產生或應用的各種社會背景或制約因素。【課程內容簡介】本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基礎:科學研究的概述;研究的前期準備;文獻資料的查詢;(2)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建構:研究課題的選擇;文獻綜述的撰寫;變量與假設的建立;概念化與操作化;(3)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的概述;調查問卷的設計;訪談法;調查的實施;調查結果的分析;(4)實驗研究法:單組前后測設計;隨機化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后測設計;拉丁方設計;單組時間序列分析;(5)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概述;內容分析法的應用模式;案例分析;(6)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概述;行動研究法的應用模式;典型案例;(7)教育設計研究:EDR概述;EDR應用模式;EDR經典案例;(8)研究數據的初步分析:SPSS數據文件的建立和管理;研究數據的量數描述;SPSS數據的基本統計分析;(9)研究數據的高級統計:研究數據的參數檢驗、非參數檢驗;研究數據的方差分析;研究數據的因子分析;(10)教育科研成果的撰寫:研究報告的撰寫;學術論文的撰寫;學位論文的撰寫考核方式包括小組協作學習情況(40%)、實驗課程作業完成情況(30%)、網絡在線學習情況(10%)和期末考試成績(20%)四部分考核。參考書目張屹等編著,《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張屹、嚴莉等編著,《信息化環境下教育研究案例精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1【美】艾爾.巴比著,邱澤奇譯,社會研究方法,第10版,華夏出版社,2005.12《教育技術理論與學科發展研究》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教育技術理論與學科發展研究課程編號120107840104課程負責人楊九民教學團隊成員趙呈領;鄭旭東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1080806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掌握教育技術學理論構建的方法學、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的基本結構、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的應用領域以及教育技術學科基礎理論建設上面臨的未來挑戰。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科基本理論與前沿的講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前沿理論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學生要大量閱讀外文資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課程內容簡介】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學習論基礎、教學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學習論基礎包括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教學論基礎包括程序教學理論、結構主義課程與教學理論以及構建主義教學理論等;方法論基礎包括系統科學理論基礎和系統方法理論基礎。教育技術學理論的歷史演進。教育技術學的歷史演進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迄今已有百年的歷史積淀。教育技術學理論的歷史演進和不同歷史時期在教育技術領域內占據主導地位的研究范式密切相關。這些研究范式包括自然科學與媒體范式、系統科學范式、行為科學范式等。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研究范式構成了教育技術學理論歷史演進的基本框架。教學媒體理論。教學媒體理論是教育技術學的兩大基本理論之一。教學媒體理論源自于20世紀20年代發端的視聽教學運動的研究與實踐,第一代課程理論家為之做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40年代,戴爾以經驗之塔為核心,構建了最早的系統的教學媒體理論。其后,程學教學運動的發展、計算機教育應用的興盛對教學媒體理論的發展又做出了新的貢獻。教學設計理論。教學設計理論是教育技術學領域從學習理論的基石出發創建起來的一大理論體系。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迄今為止已經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從早期心理學家對學習基本機制的研究到其后把學習理論轉換成教學理論的努力,到20世紀60年代教學心理學的創建和70年代教學設計科學體系的基本完成,再到20世紀80年代第二代教學設計理論的誕生以及90年代以后建構主義教學設計理論的崛起,其發展和演進見證了學習研究對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深刻而持久之影響。專家講座。主要通過邀請專家(2-4位)分別就本學科當前研究熱點,引領學生關注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和理論發展趨勢。考核方式課程論文參考書目Saettler,L.P.(2004).TheevolutionofAmericaneducationaltechnology.InformationAgePubIncorporated.Dick,W.,Carey,L.,&Carey,J.O.(2002).Thesystematicdesignofinstruction(5thed.).NewYork: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中譯本及英文影印本]Ely,D.P.,&Plomp,T.(1996).Classicwritingsoninstructionaltechnology(Vol.1).LibrariesUnlimited.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Peer-reviewedJournal]

《軟件開發技術及應用》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軟件開發技術及應用課程編號120107840105課程負責人王忠華教學團隊成員王忠華、徐家臻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3學時48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246106062【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了解國內外軟件開發所涉及的技術和新進展;理解.NET軟件開發技術框架,和C#語言為背景數字化學習主要標準與規范;掌握C#語言和ASP.NET等Web應用軟件開發技術;能夠利用MicrosoftVisualStudio環境進行基于Web的網絡應用軟件的開發。。教學要求:要求學生注重對軟件開發所涉及的技術和新進展進行的了解,教師重點介紹.NET軟件開發技術框架和C#語言、ASP.NET等Web應用軟件開發技術,注重培養學生的軟件設計與開發能力,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課程內容簡介】本課程的核心是Web應用軟件開發的相關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專題一:Web應用軟件開發相關的基礎知識HTML超文本標記語言;CSS層疊樣式表;JavaScript腳本語言;專題二:C#語言基礎C#語言的基礎知識;C#面向對象特性專題三:使用ASP.NET進行Web應用的開發ASP.NET的框架;ASP.NETWeb服務器控件;ADO.NET的數據庫開發技術。專題四:軟件開發綜合案例綜合運用前面所學的Web應用開發技術,實現了一個Web應用軟件的設計與開發和發展趨勢。考核方式筆試+課程論文參考書目1.高屹、齊東元等編著,《Web應用開發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72.石雙元編著,《Web應用開發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93.吳志祥等主編,《高級Web程序設計-ASP.NET網站開發》,科學出版社,2013.14.孫繼磊編著,《精通ASP.NET4.0網絡編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5.張正禮編著,《ASP.NET4.0網站開發與項目實戰》,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4

《現代教育信息處理》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現代教育信息處理大綱課程編號120107700106課程負責人趙呈領教學團隊成員趙呈領劉清堂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2422202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使學生掌握信息處理的基本方法,特別是掌握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信息采集、分析、處理的基本方法,探求這些方法解決教育問題的過程,分辨這些方法在教育中應用的物理意義,科學、合理地應用這些方法去研究教育問題。教學要求: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基礎,具有分析研究教育、教學問題的基本能力。【課程內容簡介】專題一:教育信息概述及其特點專題二:信息論基礎及教育信息熵專題三:教材分析方法專題四:教學分析方法專題五:教育測量及測試理論專題六:學生集團應答分析專題七:教育信息的結構分析專題八:相關分析專題九:回歸分析專題十:主成分分析專題十一:聚類分析專題十二:馬爾可夫鏈過程預測及其應用專題十三:模糊數學方法在教育中的應用考核方式筆試+其他參考書目傅德榮等編,《教育信息處理》(第二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薛理銀編,《教育信息處理原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薛理銀譯,《教育信息工程學引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賈世樓編,《信息論理論基礎》,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88年王孝玲編,《教育測量》,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

《教學設計與教育系統設計》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教學設計與教育系統設計課程編號120107840107課程負責人楊九民教學團隊成員鄭旭東;李文昊;黃磊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1860404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本課程將在ADDIE的整體框架下提供對教學進行分析、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所需的各種導引信息及相關技能與技術的應用。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論、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前沿理論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學生要大量閱讀外文資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課程內容簡介】教學設計與教育系統設計的歷史演進與理論基礎。教學設計與教育系統設計的發展歷史、基本概念、主要觀點及其演變;教學設計與教育系統設計的方法論基礎、學習論基礎、教學論基礎。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模型:第一代教學設計。以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一書為代表的教學設計是第一代教學設計的集大成者,為教學設計首次建構了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模型:第二代教學設計。第二代教學設計是對第一代教學設計的發展和超越,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突破第一代教學設計僅把焦點集中于分離目標的局限,轉向面向整合性目標的教學設計研究,二是突破傳統手工教學設計耗時費力的不足,開拓了自動化教學設計的新道路。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模型:第三代教學設計。第三代教學設計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第一代和第二代教學設計的反叛,無論是在基本的哲學觀念、方法論基礎還是學習理論基礎上都和前兩代相比有很大不同,建構主義與信息技術構成了第三代教學設計的關鍵特征,并在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豐富和發展了教學設計的新景觀。教學設計實務操練: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入21世紀之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為教學設計最重要的應用領域和實踐主題,基于學習心理學建立起來的教學設計越來越把技術整合進來,在改變了課程教學景觀的同時,也推動了教學設計的理論發展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影響力,同時推動著教學設計向更加宏觀的教育系統設計發展。考核方式課程論文參考書目Gagne,R.M.,Wager,W.W.,Golas,K.C.,&Kelle,J.M.(2005).PrincipleofInstructionalDesign(5thEdition).Belmont,CA:ThomsonLearning,Inc.[中譯本及英文影印本]Dick,W.,Carey,L.,&Carey,J.O.(2002).Thesystematicdesignofinstruction(5thed.).NewYork: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中譯本及英文影印本]Gagne,R.M.,(1985)TheConditionsofLearningandTheoryofInstruction.NewYork:CBSCollegePublishing.

《多媒體原理與通信》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多媒體原理與通信課程編號123108100101課程負責人朱曉亮教學團隊成員邱波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3學時48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4260000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多媒體原理及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了解多媒體信息表示和處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多媒體素材的制作方法與處理技術,掌握多媒體通信系統的相關知識。本課程將為學生在多媒體原理與通信的基礎知識方面打下必備基礎,為其進一步的科研工作做好必要準備。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論、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前沿理論與技術解決應用問題的能力,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學生要大量閱讀相關參考書籍與文獻,提升自主學習與應用分析的能力。【課程內容簡介】本課程的核心是多媒體原理及其通訊技術的基礎理論與前沿動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多媒體技術的基本概念。主要介紹多媒體的基本概念、性質、特征、分類等基礎理論知識。(2)多媒體數據編碼基礎。主要闡述數字音頻、數字圖像、數字視頻、數據壓縮等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各種編碼標準,如JPEG、MPEG、H.26X、AVS等。(3)多媒體分析工具及應用實例。主要介紹SVM、HMM、霍夫變換等分析技術的基礎知識,并針對多媒體分析實例(體育視頻)的相機標定等關鍵技術應用進行分析。(4)多媒體通信基礎。主要介紹多媒體通信及多媒體通信系統的基本概念、多媒體通信業務與應用以及多媒體通信的歷史、現狀和發展狀況等。(5)多媒體通信的關鍵技術。主要介紹多媒體通信系統框架、服務質量保障技術、同步技術等相關內容。(6)多媒體通信協議與應用系統。主要介紹多媒體通信的主流通信協議與應用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考核方式課程論文+課程實驗參考書目1.馮博琴等編著,《多媒體技術及應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2.趙子江編著,《多媒體技術應用教程》(第5板),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3.趙子江編著,《多媒體技術基礎實驗指導》,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年4.胡曉峰等,《多媒體技術教程》,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年5.李旭多媒體通信原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6.陳貴海、李振華編著,《對等網絡:結構、應用與設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7.許永明IPTV-技術與應用實踐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年

《軟件工程》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軟件工程課程編號123108120303課程負責人舒江波教學團隊成員張昭理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1842404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軟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概念及發展趨勢,掌握軟件開發各階段的基本方法和步驟,為學生今后能運用軟件工程的思想和原理從事計算機軟件研制及與此相關的工作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論、方法的傳授,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軟件工程的思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要掌握軟件工程的相關理論,了解軟件危機產生的原因以及消除危機的方法;了解軟件生命周期的基本任務及類型;了解傳統方法學以及90年代以來軟件工程領域新的理論和技術;了解軟件項目管理的相關實踐;掌握UML建模工具的使用;掌握系統分析、設計的方法;掌握軟件測試的方法。【課程內容簡介】本課程系統地介紹了軟件工程相關的方法、理論、技術。課程共設8個單元,內容包括軟件工程的基本內涵,軟件過程的基本概念,傳統方法學、軟件體系結構的相關內容,軟件工程的新技術(中間件技術、在線演化技術、網構軟件、仿生學、面向Agent的軟件工程、面向服務架構技術、柔性工作流、云計算等),軟件項目管理的知識,實驗及討論等。課程將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通過參與討論,深入理解相關理論,并掌握一些項目管理相關的技術,特別是掌握UML建模的方法。考核方式課程論文參考書目張海藩.軟件工程(第二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史濟民等.軟件工程——原理、方法與應用(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譚云杰.thinkinginUML(第二版).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方木云等.高級軟件工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人機交互:理論與實踐》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人機交互:理論與實踐課程編號12310812J201課程負責人陳靚影教學團隊成員張坤、劉樂元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1684400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本課程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了解人機交互的概念、歷史及前沿,掌握人機交互所涉及的技術、交互設備、交互系統設計方法及交互系統評估等基本問題、主要研究成果和應用方向,從而為開展人機交互的研究和開發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要求:通過該課程學習要求學生掌握人機交互所涉及的基本問題、主要研究成果和應用方向。【課程內容簡介】本課程采用由淺入深的方式,分兩個層次對人機交互技術進行介紹。從基本的人機交互應用開發技術,到當前人機交互研究的技術前沿,完整地介紹了人機交互所涉及的基本問題、主要研究成果和應用方向,主要內容包括:人機交互的概念與發展,認知心理學與人機工程學,交互設備,人機界面的設計,可用性分析與評估,人機交互界面表示模型以及軟件結構和實現。考核方式考試參考書目人機交互技術——原理與應用,孟祥旭,李學慶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Human-ComputerInteraction,ThirdEdition,AlanDix,JanetFinlay,GregoryD.Abowd,PrenticeHall/Pearson,2004

《計算機視覺》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計算機視覺課程編號12310812J204課程負責人談國新教學團隊成員劉樂元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2400440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本課將就生物視覺通路及Marr的計算視覺理論框架、攝像機定標、立體視覺與三維重建、長序列運動圖像特征跟蹤、基于二維/三維特征對應的運動分析進行必要的講解和說明,使學生能夠從信息處理的層次了解視覺信息的認知過程,為計算機視覺技術在諸多領域的應用與研究課題奠定扎實的基礎。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論、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前沿理論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學生需要大量閱讀外文資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掌握課程背景知識和相關原理,并能應用這些原理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如車牌識別,姿勢估計等課題。【課程內容簡介】本課程綜合講述了計算機視覺的基本原理、關鍵技術及其開發和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主要介紹計算機視覺的概念和組成、國內外計算機視覺研究的現狀;(2)早期視覺理論,包括視覺心理學基礎、成像原理、邊緣檢測、輪廓表示、紋理檢測等;(3)中期視覺理論,包括立體視覺概念、標定、二維運動估計、三維運動估計等;(4)高層視覺理論,包括三維場景表示、物體識別等。考核方式考查參考書目1.馬頌德《計算機視覺——計算理論與算法基礎——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

,科學出版社,20032.(美國)福賽思等著、林學訚等譯《計算機視覺》,電子工業出版社

《文獻選讀與論文寫作》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文獻選讀與論文寫作課程編號120107840108課程負責人熊才平教學團隊成員楊浩課程類別選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1280606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通過對教育技術學相關文獻選讀,掌握本學科理論研究前沿和重點研究領域。通過對教育技術學單篇論文、專題研究和學術專著的選讀,掌握作者的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從期刊用稿及專家評審的角度,了解科技論文撰寫規范與技巧。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有針對性的做重點講解。教師應引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讀懂學術觀點,讀透研究方法,讀出研究思路。教師應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讓學生通過閱讀,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閱讀,掌握科技論文撰寫技巧。學會自然科學類與人文社會科學類論文撰寫技巧。【課程內容簡介】教育技術學文獻選讀概述教育技術學名家、名著論文類、專著類論文選讀綜述類、專題類論文選讀自然科學類科技論文撰寫規范與技巧人文社科類科技論撰寫規范與技巧考核方式課程論文參考書目《教育研究》歷年“教育熱點年度研究報告”《電化教育研究》雜志夸美紐斯:《大教學論》盧梭:《愛彌兒》教育技術學相關經典著作和論文

《網絡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網絡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課程編號120107840109課程負責人吳軍其教學團隊成員吳軍其蔣玲課程類別選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2040008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主要培養學生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對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與評價等的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能力,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論、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理論和方法開發網絡教育資源的實踐能力,同時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課程內容簡介】本課程主要按兩條線索展開。一是圍繞網絡教育技術資源建設的相關標準、網絡教育標準的應用為目的,開展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二是在資源設計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圍繞教育資源的設計、開發、管理與評價等逐步展開探討。課程分為四個模塊。第一模塊主要講述網絡教育資源基本特性、分類以及研究內容、發展趨勢;網絡教育資源設計的基本理論、方法以及教育資源開發基本步驟和流程;以及網絡教育資源建設的相關標準與規范。第二模塊按照素材、網絡課程和專題網站順序重點講述網絡教育資源的設計、制作與集成開發,并從標準應用角度探討了網絡教育資源素材開發的技術要求。第三模塊為網絡教育資源管理與評價問題,涉及到網絡教育資源、教育資源庫、分布式教育資源管理等。最后,課程設計了網絡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的項目實踐,力求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本課程與本科類似課程的區別主要在以下三方面:(1)內容呈現的形式。本項目組成員將深度挖掘內容的多媒體表現形式,變以文本為主的形式為以多媒體為主的形式,強調重點化解難點。(2)變枯燥的知識講述為案例分析。特別在網絡教育資源的設計、管理與評價部分,本課程一改過去以知識講述為主為案例分析為主,通過建設案例庫為學生提供現實案例借鑒,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教學活動設計。本資源建設主要以學習活動的形式展開,讓學生通過一個個基于任務的教學活動來培養自己探究知識的能力和素養。考核方式(1)完成一個完整的網絡資源課件設計;(2)根據設計完成其對應的網絡課件作品。參考書目《網絡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劉清堂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網絡教育技術標準與規范》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網絡教育技術標準與規范課程編號120107840110課程負責人彭文輝教學團隊成員彭文輝吳砥徐建盧春課程類別選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1860404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網絡教育技術標準是實現e-Learning教育資源高效開發、共享和互操作的基礎與重要促進因素。中國及國際上其他先進國家包括一些國際組織,通過制定多種e-Learning標準,有效地促進了教育資源與教育平臺的開發、利用及交流,促進了教育技術的發展。本課程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學習中國CELTS及國際著名的e-Learning標準意義、基本內容、典型應用,樹立按標準化的方法和技術開發e-Learning教育資源和平臺的思想意識,掌握相關技術要求,為開發高質量的資源、高效管理e-Learning資源打下堅實基礎。教學要求:了解國際上教育技術標準與規范的制定與發展,了解國際上著名標準化組織及其制定的各e-Learning標準的關系,掌握中國教育技術標準(CELTS)的體系結構,掌握CELTS各相關標準的意義、基本內容、XML綁定,能自覺地在e-Learning教育資源和教學平臺的開發與管理中應用相關標準規范。【課程內容簡介】一、XML技術基礎二、國際著名的教育技術標準及其關系三、中國網絡教育標準體系架構與參照模型;四、學習資源相關標準;五、學習者相關標準;六、學習環境相關標準;七、教育管理相關標準;八、網絡教育標準的發展與應用。考核方式課程論文及報告參考書目網絡教育標準與技術吳砥等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第二版XML技術教程李禹生等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WEB技術及其應用》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WEB技術及其應用課程編號120107840111課程負責人童名文教學團隊成員上超望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246020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web程序開發的核心技術,了解web程序開發的最新技術動態,并能夠應用技術開發與教學相關的web應用程序,為后續進入導師課題研究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課程內容簡介】課程講授按照分塊進行,任務驅動的方式開展。課程從技術基礎到開發應用分為三個模塊,具體內容如下:模塊1:web開發核心技術。其中包括web程序開發的基本原理,HTML技術,JSP技術,JAVASCRIPT技術,MYSQL技術和XML技術模塊2:web開發的前沿技術動態。其中包括APPLET技術,SURVLET技術,RSS技術,AJAX技術,社會標簽技術模塊3:web技術的教育應用。在模塊3中設計3個與教育相關的web應用項目。項目1是學科教學網站設計,項目2是教學資源共享平臺設計,項目3是基于社交網絡的學科學習論壇設計。考核方式課程論文參考書目1.王成良.Web開發技術及其應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樊月華.Web技術應用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數字視音頻壓縮與編碼》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數字視音頻壓縮與編碼課程編號120107840112課程負責人趙剛教學團隊成員鄧偉課程類別選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26240000【教學目的及要求】本課程目的是使學生深入理解數字音頻、數字圖象以及視頻壓縮編碼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熟悉和掌握各種視音頻編碼標準,包括JPEG、MPEG-1/2、H.26X、G723和AC-3等國際標準的編碼方法,了解多媒體通信發展的新技術和新趨勢。【課程內容簡介】第一章數字視音頻壓縮概論,主要介紹數字視音頻壓縮的基本概念,包括數字視音頻壓縮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數字視音頻壓縮的基本方法與標準以及數字視音頻壓縮技術的發展趨勢。第二章數字音頻壓縮技術與標準,該模塊主要介紹數字音頻壓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聲音和數字音頻的基本特性、話音壓縮技術與標準、音頻壓縮技術與標準等。第三章數字視頻壓縮技術基礎,該模塊主要介紹數字視頻壓縮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電視制式與信號類型、電視圖像數字化、數字音頻壓縮時間模型、數字視頻壓縮圖像模型以及數字視頻熵編碼。第四章數字視頻壓縮標準,該模塊主要介紹數字視頻壓縮標準,包括MPEG系列的MPEG-1、MPEG-2、MPEG-4標準以及H.26x系列標準。第五章MPEG-4AVC/H.264標準,該模塊介紹MPEG-4AVC/H.264標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H.264編解碼器結構和原理、H.264結構與格式、H.264編碼配置與級別。考核方式考查、課程論文1篇參考書目高文:數字視頻編碼技術原理.科學出版社,2010MarinaBosi,RichardE.Goldberg:IntroductiontoDigitalAudioCodingandStandards,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3IainE.G.Richardson:H.264andMPEG-4VideoCompression:VideocodingforNext-GenerationMultimedia,JohnWiley&Sons,Ltd,2003.

《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算法設計與分析課程編號120107840113課程負責人王軒教學團隊成員王軒、上超望課程類別選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1680800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介紹幾種重要的算法設計方法:分治法、動態規劃、貪心法、回朔法、分枝限界法;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算法設計的主要思想以及方法;培養學生設計高效算法的能力以及對算法性能準確評估的能力。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論、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前沿理論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學生要大量閱讀外文資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關注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各類組合優化問題的算法。【課程內容簡介】本課程的核心是介紹算法設計與分析的基礎理論和前沿動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算法概述。主要介紹算法的特性、算法的漸進復雜性度量、算法的漸進復雜性分析等內容。(2)遞歸與分治策略。主要介紹遞歸的概念、分治法的基本思想、二分搜索技術、斯特拉森矩陣算法、歸并排序算法、快速排序算法等內容。(3)動態規劃。主要介紹動態規劃的概念,以及求解最長公共子序列、矩陣的連乘、流水作業調度、0-1背包等問題的貪心算法。(4)貪心算法。主要介紹貪心算法的概念,以及求解哈夫曼編碼、單源最短路徑、最小生成樹等問題的貪心算法。(5)回溯法。主要介紹回溯法的算法框架,以及求解批處理作業調度、n皇后、0-1背包、最大團等問題的回溯法。(6)分支限界法。主要介紹分支限界法的基本思想,以及求解單源最短路徑、0-1背包、旅行商等問題的分支限界法。考核方式課程論文參考書目CormenT.H.等(著),潘金貴等(譯),《算法導論》,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JonKleinberg等(著),《算法設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王曉東(著),《算法設計與分析》,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信息傳播與媒體理論》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信息傳播與媒體理論課程編號120107840119課程負責人翟曉貞教學團隊成員張德華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141002420【教學目的及要求】目的是讓學生明確信息傳播的鏈條、把握信息傳播的特征和要素。要求學生具備把數字媒體理論應用到生活和工作實踐中的能力。【課程內容簡介】內容份兩大部分:上篇信息傳播包括信息的概念、信息傳播的鏈條、信息的傳者與受者、傳者與受者之間的橋梁——媒介、信息傳播要素;下篇媒體理論包括媒體發展簡史、媒體種類與特征和信息傳播實例分析。考核方式1、文檔試卷(有重點案例評析)2、平時成績(50%)+期末成績(50%)參考書目1、張文俊,數字新媒體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2、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1

《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編號120107840114課程負責人鄭旭東教學團隊成員楊九民;李文昊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1860404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致力于以學科交叉的方式培養研究生層次上能夠勝任對教學和學習進行科學探索并能夠切實推動教育和學習實踐進步與績效提升的研究者、開發者和實踐者。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論、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前沿理論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學生要大量閱讀外文資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課程內容簡介】學習科學的基礎。學習科學的發展歷史;建構主義與知識建構;情境認知與認知學徒;活動理論與學習的社會文化境脈;教育人工智能與基于案例的推理;概念轉變與問題解決。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論與研究方法。設計實驗與基于設計的研究;復雜系統論與學習科學;學習科學中的質性研究;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學習科學中的視頻研究;語義網絡與協同會話分析;活動理論與人機交互研究。面向學習的技術設計。賽博基礎設施與學習;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學習(CSCL);交互式學習環境設計;非正式學習及其環境;多媒體學習;游戲與學習;創造性學習技術。數學與科學教育中的學習研究。數學教育中的學習研究新進展;科學教育中的學習研究新進展;學習科學的進步與數學和科學教育的未來。考核方式課程論文參考書目K.Saywer(Ed.)(2006),HandbookoftheLearningSciences.Cambridge,MA:CambridgeUniversityPress.[中譯本及英文影印本]Brown,J.S.,Collins,A.,&Duguid,P.(1989).Situatedcognitionandthecultureoflearning.EducationalResearcher,18,32‐42.Shavelson,R.J.,&Towne,L.(2002).ScientificResearchinEducation.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Brown,A.L.,&Cocking,R.R.(2000).Howpeoplelearn:Brain,Mind,Experience,andSchool.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

《現代計算機網絡》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現代計算機網絡課程編號120107840115課程負責人趙剛教學團隊成員童名文課程類別選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26240000【教學目的及要求】本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了解現代計算機網絡的概念和體系結構,包括ISO互連參考模型和TCP/IP體系結構,深入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網絡各層的工作原理和相關協議,熟練掌握和應用現代計算機網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技術、新應用和新服務,了解未來計算機網絡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課程內容簡介】第一章計算機網絡概述,該模塊主要介紹分組交換的基本原理,闡述OSI和TCP/IP兩種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說明服務訪問點、服務、協議等基本概念。第二章物理層,該模塊主要介紹物理層的基本功能,闡述數字通信的基礎知識和概念,介紹若干物理層協議實例。第三章數據鏈路層,該模塊主要介紹數據鏈路層基本概念,闡述ARQ協議的基本原理和作用,介紹廣播式信道和點對點信道的鏈路層協議實例。第四章網絡層,該模塊介紹網絡層IP、ARP、ICMP、IGMP等協議的原理,闡述路由選擇協議RIP、OSPF、BGP的原理和功能,說明多播、地址轉換等概念。第五章運輸層,該模塊介紹運輸層協議TCP和UDP的原理和應用。第六章應用層,該模塊介紹應用層的基本實現方式,闡述DNS、SMTP、FTP、SNMP等應用層協議的原理。第七章網絡安全,該模塊介紹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闡述對稱密鑰和非對稱密鑰密碼體制,介紹數字簽名、安全協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考核方式考試參考書目謝希仁:《計算機網絡》(第5版),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年5月.AndrewS.Tanenbaum著:《ComputerNetwork》(第4版)(影印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3.(美)科默(Comer,D.E.):用TCP/IP進行網際互聯第一卷:原理、協議與結構(第4版),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年5月.

《教育數據挖掘》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教育數據挖掘課程編號120107840117課程負責人王軒教學團隊成員王軒、徐家臻課程類別選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1680800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讓學生掌握數據挖掘的定義、數據挖掘問題的適用對象、數據挖掘過程的具體流程;了解數據挖掘問題如何分類以及各類不同的數據挖掘問題分別采用了什么技術和策略;重點掌握數據挖掘的相關技術和策略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論、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前沿理論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學生要大量閱讀外文資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關注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各類數據挖掘算法。【課程內容簡介】本課程的核心是介紹教育數據挖掘的基礎理論和前沿動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探索數據。主要闡述數據類型、數據質量、數據預處理、匯總統計、數據可視化等內容。(2)分類模型。主要介紹解決分類問題的一般方法、決策樹歸納、模型的過分擬合、評估分類器的性能、基于規則的分類器、最近鄰分類器、貝葉斯分類器等內容。(3)關聯分析。主要介紹頻繁項集產生、規則產生、頻繁項集緊湊表示、產生頻繁項集的其他方法。(4)聚類分析。主要介紹K均值、凝聚層次聚類、DBSCAN、簇評估等內容。(5)異常檢測。主要介紹異常的成因、基于統計方法的離群點檢測、基于鄰近度的離群點檢測、基于密度的離群點檢測、基于聚類技術的離群點檢測。考核方式課程論文參考書目Pang-NingTan等(著),范明等(譯),《數據挖掘導論》第二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MehmedKantardzic等(著),閃四清等(譯),《數據挖掘-概念、模型、方法和算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劉世平(著),《數據挖掘技術及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軟件工程基礎與軟件項目管理》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軟件工程基礎與軟件項目管理課程編號120107840116課程負責人彭文輝教學團隊成員彭文輝徐家臻課程類別選修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20244020【教學目的及要求】e-Learning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和教學平臺本質上屬于計算機軟件的范疇,因此掌握軟件開發的工程化方法對順利實現團隊協作、規范數字化教學資源與平臺開發過程、保質保量完成開發任務具有重要意義。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軟件系統開發的過程模型和管理方式,掌握軟件項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樹立以工程化的方法開發軟件的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軟件開發和軟件工程管理能力。本課程要求學生掌握軟件生命周期及若干重要的軟件開發過程模型,掌握軟件需求管理、成本管理、進度管理、風險管理和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課程內容簡介】概述軟件工程基礎軟件生命周期軟件開發過程模型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編碼與測試維護軟件項目管理需求管理成本管理進度管理軟件項目配置管理軟件項目資源管理軟件項目風險管理軟件質量管理四、軟件項目管理的案例分析考核方式課程論文項目報告參考書目《軟件項目管理》,覃征等,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軟件工程》,張海藩,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遠程教育原理與實踐》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遠程教育原理與實踐課程編號120107840120課程負責人王繼新教學團隊成員鄭旭東;黃磊課程類別必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1280660【教學目的及要求】教學目的:使學生了解遠程教育的歷史發展與基本理論,掌握遠程教育的技術系統與工程結構,能夠把各種教學與學習理論以及管理與評價方法應用于遠程教育資源的開發和遠程教育的實踐。教學要求:教師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論、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前沿理論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學生要大量閱讀外文資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課程內容簡介】遠程教育的歷史與理論:遠程教育的發展歷史;中國遠程教育的發展歷史;遠程教育學科的孕育和成熟;遠程教育的基本概念;遠程教育的理論基礎;遠程教育的基本理論。遠程教育的系統與工程:遠程教育技術系統的基本結構;遠程教育中的信息技術及其應用模式;“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技術系統與工程實踐的理論與案例分析等。遠程教育的教學與學習:遠程教育中教學系統的基本構成;遠程教育的教學過程與教學模式;遠程教育中的課程開發;遠程教育中的教學設計;遠程教育中的自主學習與學習支助。遠程教育的資源與應用:遠程教育的資源概述;遠程教育的資源建設;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現代遠程教育的媒體資源;網絡教育信息資源的應用;現代遠程教育的應用平臺。遠程教育的管理與評價:遠程教育管理的基本內容;遠程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遠程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遠程教育評價的類型與特征;遠程教育評價的實施;我國遠程教育評價的實踐。考核方式課程論文參考書目王繼新等編著.遠程教育原理與技術(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Moore,M.G.,&Anderson,W.G.(Eds.).(2012).Handbookofdistanceeducation.Routledge.Jolliffe,A.,Ritter,J.,&Stevens,D.(2012).Theonlinelearninghandbook:Developingandusingweb-basedlearning.Routledge.

《人工智能及應用》課程簡明教學大綱課程名稱人工智能及應用課程編號120107840121課程負責人劉晉萍教學團隊成員劉晉萍胡征兵課程類別選修課程學分2學時32授課方式及時數分配集中講授組織研討實驗分析讀書指導實地調研自主學習其他206060【教學目的及要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知道人工智能的概念,知道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標;從總體上了解人工智能研究的問題和應用的領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經典人工智能所涉及的核心的基本技術和方法,即:能夠用知識表示方法表示知識,能夠用基本推理的方法進行推理,能夠用基本搜索的方法完成搜索任務;了解專家系統結構,即:了解專家系統由哪幾部分構成,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了解專家系統的工作原理,即能敘述專家系統的一般工作過程。總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為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開設高中技術課程中與人工智能有關的課程打下基礎,為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進行與人工智能有關的研究工作打下入門的基礎。【課程內容簡介】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知識點提示】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標;人工智能的研究與應用領域。【重、難點提示】重點: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標;人工智能的研究與應用領域。第二章知識表示法【知識點提示】知識與知識表示的概念;一階謂詞邏輯表示法;產生式表示法;語義網絡表示法;框架表示法;狀態空間表示法。【重、難點提示】重點:本章討論的幾種知識表示法。難點:用本章討論的幾種知識表示法表示知識。第三章推理【知識點提示】推理的概念;歸納演繹推理;基于產生式規則的推理;語義網絡的推理;【重、難點提示】本章討論的幾種情況的推理方法和推理過程。第四章專家系統【知識點提示】專家系統的概念;專家系統的基本結構;專家系統的工作原理;專家系統開發概況;新型專家系統概況。【重、難點提示】重點:專家系統的概念;專家系統的基本結構;專家系統的工作原理。第五章搜索【知識點提示】搜索的概念;廣度優先搜索方法;深度優先搜索方法;啟發式搜索方法。【重、難點提示】廣度優先搜索方法;深度優先搜索方法;啟發式搜索方法。第六章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未來考核方式任務考查參考書目蔡自興:人工智能及其應用(第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