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熱點主題1人居環境鄉村振興2023年7月12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專題協商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會議并講話。他表示,要從脫貧攻堅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就、鄉村振興取得的積極進展中,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強化履職責任感和使命感,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貢獻智慧和力量。鄉村振興戰略側重于從頂層設計角度為農村發展指明方向,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意在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發展和整體提升。精準扶貧從致貧的因素出發,針對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扶貧措施,幫助每一個貧困戶脫貧,側重于微觀政策。因此,在實踐中需要將鄉村振興頂層設計與精準扶貧微觀政策有效銜接起來。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鄉村振興戰略對精準扶貧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精準扶貧的高質量。在脫貧攻堅的決勝階段,實現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對于打破城鄉二元體制、構建科學鄉村治理體系、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一、古代中國促進農業發展的措施1.生產力進步與耕作方式改進(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2.土地私有制確立與小農經濟產生(私田到自耕農經濟)。3.政府重視促進與保護農業發展(商鞅變法重農抑商;孝文帝改革實行均田制;唐太宗“存百姓”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慎刑,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等)。4.古代思想家關注民生與社會和諧(孔子思想中的“仁”“德”“中庸”;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二、近代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土地主張1.太平天國:1853年頒布《天朝田畝制度》,核心是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張絕對平均主義,試圖建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理想社會。2.辛亥革命:1905年,孫中山闡發“民生主義”,通過核定地價達到國民共享,家給人足;1924年新三民主義提出平均地權、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的主張。3.新民主主義革命:1931年,革命根據地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和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建立民主聯合政府。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開展的土地革命等。三、現代中國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2.農業合作社(1953—1956年):在自愿互利基礎上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3.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強調生產資料“一大二公”“一平二調”,擴大生產組織規模。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發展。四、歷史上農業領域社會保障的措施1.中國古代歷史上,統治者在防災和社會保障方面的主要措施。(1)興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就興修了芍陂、都江堰、鄭國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漢以來,治理河患就一直是一項國家急務。(2)儲糧備荒,建立倉儲制度。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常平倉和義倉。始于漢朝的常平倉,主要設置于各省州縣,一直被視為最重要的官倉。義倉起于隋朝,它在政府監督下由民間自行管理。(3)賑濟是各級政府為幫助災民渡過眼前難關而無償發放救濟糧款的救災措施。具體形式有發放救濟糧款的谷賑、銀賑;官府利用賑濟錢糧興辦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賑;政府給災民施粥、發放衣物等的粥賑、布帛賑等。2.中國近現代史上發展農業及有利于社會保障的措施。(1)抗日根據地大生產運動: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軍的瘋狂進攻和“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使抗日根據地的財政經濟面臨極為嚴重的困難。為了戰勝困難,堅持抗戰,1942年,黨中央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根據地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2)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災減災:1959—1961年出現嚴重經濟困難,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最終渡過難關。(3)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1.漢代將政府救助“貧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唐代經常遣使“分行四方……延問疾苦”;宋代多行招商賑濟、以工代賑之舉,同時還鼓勵民間互助。這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扶貧工作()A.源遠流長、歷代延續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C.政府主導、手段增多D.分類精準、成效顯著解析:根據“漢代將政府救助……列入律法”“唐代經常遣使……”“宋代多行招商賑濟、以工代賑之舉……”可以看出,不同朝代的賑災都是以政府為主,并且每個朝代賑災措施都不一樣,手段多樣,C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出朝代之間的延續,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因地制宜的特點,排除B項;從材料中看不出成效顯著,排除D項。答案:C2.宋代州縣政府對受災鄉村的賑濟,其對象一般情況下僅限于主戶中的貧乏下戶,客戶則由其田主賑濟。個別情況下若賑濟及于客戶,必須取旨施行。由此可知()A.政府救濟對象細分精準B.賑濟不公限制了實際效能C.客戶對田主人身依附強化D.主客戶法律地位不平等解析:在宋代,一般情況下客戶無法享受災荒時由政府進行賑濟的待遇,個別情況下“必須取旨施行”,從中可以看出客戶雖登入國家戶籍,但與主戶在法律地位上并不平等,D項正確。答案:D3.(2023·廣東清遠質檢)下表是根據陳錫《從農村改革四十年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制作的我國農村從1978年到1984年的某些變化表。表中內容反映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間我國糧食產量人均糧食人均純收入農村貧困人口1978年6095億斤633斤134元2.5億人(標準為100元/人,年)1984年8146億斤781斤355元1.25億人(標準為206元/人,年)A.使我國絕大多數農民徹底地擺脫了貧困B.促進我國非農產業人數大增C.使農村增產增收與解決貧困的效果明顯D.加速了我國農村的土地流轉解析:根據材料數據可知,我國農村從1978年到1984年糧食產量、人均糧食及人均純收入均呈現上升趨勢,而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呈下降的趨勢,表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村增產增收與解決貧困的效果明顯,故C選項正確。答案:C4.下表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部分著作,這些著作()著作作者出版信息《屯堡鄉民社會》孫兆霞等2005年《城市化中的石牌村》鄭孟煊等2006年《李集村:農民生產和生活的60年變遷》林剛2010年《李羅侯村七十六年的變遷》朱文強等2011年《一個北方村落的百年變遷》林聚任等2013年A.反思城市化帶來的問題B.反映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艱難C.重點關注農村社會變革D.說明鄉村振興戰略成效顯著解析:材料中的著作涉及農村的變化,說明重點關注農村社會的變革,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城市化的弊端,也沒有反思,故A項錯誤;材料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無關,故B項錯誤;從材料看不出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成效,故D錯誤。答案:C5.(2023·廣東茂名模擬)為了促進現代中國鄉村振興,國家正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雖然人工智能產品和技術尚處于探索階段,但在促進農業實現高效灌溉,在土壤水情監測、智能化水肥管理、作物的信號采集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這說明()A.信息技術改變了社會發展趨勢B.人工智能提高了農業發展水平C.人工智能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D.科技進步提高了國家綜合國力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