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2-2023學年福建省廈門市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1(本題共1小題,17分)1.(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元素是家族,祠堂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性建筑。祠堂建筑普遍華美富麗,外墻建得高大堅固,大門牌樓用青石浮雕裝點,兩側多刻楹聯。多數祠堂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制成金字匾額高掛于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對聯。祠堂內匾額的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官宣人家得了寫在絹帛上的圣旨,有的刻在名貴木板上面,有的刻在石碑上,放到祠堂里面。祠堂見證了祖先的輝煌和榮耀,正因為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成為家族的象征。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如此深刻,特別是南方,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群人。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祠堂中會供奉祖先的牌位。通常在除夕這種合家團聚的場合,多數家族會掛出祖先的影像,家族中人按照輩分對其行叩首禮。祠堂除了用于供奉、祭祀祖先或先賢外,還有多種用途:它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各房子孫平時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作為活動場所;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聚會場所;祠堂還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就在這里受到教育和處理甚至被驅逐出祠堂,也可以說它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的祠堂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里上學。總之,祠堂相當于一個公共場所。一家有難,或子女升學,一個祠堂的人都會伸出援手。祠堂是村莊歷史文化資源的組成部分。見證了一個地區人文歷史,光其是姓氏的遷徙。從前和現在的祠堂作為公共事務活動中心,既是聯系居民與公共事務的重要紐帶,也是對村莊時代更替、民俗變遷的反映,連接著村落與氏族的過去與現在,引導人們穿越歲月,找子那一段段家規族文、祠堂文化。(摘編自關茂林《柯堂﹣華夏山水間的獨特風景》)材料二:中國人傳統的鄉土觀念是在頻繁的人口流動中逐漸形成的。中國古代就有易地為官的政治傳統,于是許多官員成為移民者。中國多維的氣候特征、殊異的地方特產決定了物資需要調劑余缺,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商人們可從長途販賣中贏利,這便決定了商人階層往往是移民中的又一大群落,經商是移民的另一大原因。其他像學藝、拜師、信教等均程度不同地驅動了人口的流動。鄉土情是離開故土的人們自然形成且逐漸得到強化的一種思想感情,它至使同鄉客后者走向聯合,成為會館萌生的原動力。明代是科舉制度充分發展的時期。京師則是寓居同鄉官員較集中的地方,京師會館的誕生便成為很自然的事猜。會館最初就是在客地為官的同鄉人在節慶期間寄托鄉思、用鄉音進行交流、觀看家鄉戲曲、品嘗家鄉菜肴的所在,后來功能逐漸擴展。它既管理寓居的同鄉官員,又顧及同鄉應試學子、工商階層乃至一般移民,可以調動各方資源,形成互補的局面。會館的基本功能在于“禮神、合示、義舉、公約”,實際上具備了自治的功能。可以說,會館組織使民間智慧在復雜的社會變遷面前得到充分的體現,其對社會管理的積極意義是顯著的。會館倡導儒家的倫理綱常,對維護世道人心具有積極的意義。會館較之由西方引入的商會更多些人文關懷,更多些對人際關系、人生價值乃至社會價值的追尋,因而它不僅像商會那樣旨在制定商業規范,還致力于弘揚家鄉的文化精神、彰顯地方文化建設業績、幫助貧困的同鄉人、參與乃至主持客居地的社會事業,給同鄉人以自豪感、榮譽感和歸屬感。他們將家鄉的英烈奉祀為神,這無疑形成了最強有力的黏合劑和凝聚器,同時為主流與優秀的價值觀延存提供了基地。因此,即使是在商會移植進中國并大行其道之時,會館的生命力也并未削弱。由此可見,會館是中國傳統社會變遷中頗具特色又不可或缺的社會組織,它展示著社會變遷和官外、商人及其他各階層人們對社會變遷的適應,意味著在傳統行政體系之外民眾的自立、自治與有序社會秩序的建立,在推進中國社會由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摘編自王日根《會館史話序》)(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是A.祠堂作為家族性建筑,相較于民宅,具有規模大、建筑講究和氣派恢宏的特點,是家族的象征。B.鄉土社會是長老統治的禮俗社會,族長握有橫暴權力,可以行使族權,教育并處理違反族規者。C.異地為官、四方游學、外出經商都極大地推動了人口流動,中國人傳統的鄉土觀念由此逐漸形成。D.會館凝聚了中華文化內在精神,更具人文關懷,有助于管理流動人群,因而較之商會更具有生命力。(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祠堂作為家族性建筑,通常一姓一祠,堂內往往掛有姓氏淵源的匾額,見證了一個地區姓氏的遷徙。B.祠堂兼具教化人心、規范行為的功能,從而對社會的穩定、文明的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C.祠堂和會館同為公共事務活動中心,祠堂主要是以血緣為紐帶,而會館則主要以地緣為紐帶。D.研究祠堂、會館,對我們了解地方文化、民俗變遷、經濟活動、歷史人物等都具有一定意義。(3)下列選項,不屬于會館基本功能范疇的一項是A.“公議莊碼價目,開店之后就于逐月朔望兩日,齊集公所,斟酌起跌,不準私行開價。有礙商買資本,違者罰錢二竿充公,決不寬貸。”B.“棚內臺址巍然,為歲時祈報演劇之所也。用是歲于三六月之吉,設供演戲,以娛神歆而乞其庇。敬事斯舉,永期弗墜。”C.“赤貧如洗而患病纏綿床第者,由首事會同同鄉查明實情酌給藥資。赤貧無力婚嫁者,婚事幫給銀10兩,嫁事幫給銀20兩。”D.“擇月既定,或不揀吉期,主人詣祖堂,焚香四拜:“孝某,將以本月某日,到祠祭事,不腆微忱,于今敢告。”(4)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會館誕生的原因。(5)費孝通在《鄉土中國?家族》中談到,家族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不因個人的長成而分裂,不因個人的死亡而結束。祠堂作為家族性建筑,楹聯是不可或缺的。請結合材料一分析下面這副祠堂楹聯的功能。歷周秦漢晉唐宋元明以來,無一人肯辱青史;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道,此八者足振家聲。(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8分)2.(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昌江的春天朱秀海開始,只說去看木棉花。昌江的木棉,在中國,據說無有可與之爭鋒的。1979年我在邊境參戰,仗打了十幾天,抬頭一看,身邊一株沒有一片葉的樹上綻放起了一朵朵火焰般的花,也就此知道了木棉,又稱英雄花,紅得像血,又嬌艷欲滴,像一尊女神。明亮、熱烈、狂野,凜然不可侵犯,還有那么一種不顧一切的精氣神兒,眸睨四涯,小視萬國。但自那以后,卻少見了當時肅然起敬的木棉花。現在有如此好事,焉得不往?走吧,去看這名氣極大的昌江木棉花吧。是春天自己先到了。當你棄車馬,乘高鐵,咣當一聲,棋子灣站到了,下車,抬頭,直接撞疼了你眼眉的昌江春天的花,不是一種而是千百種,全是盛開,全在怒放,連山并海,橫無際涯,主題是各種紅:大紅、朱紅、嫣紅、深紅、水紅、橘紅、杏紅、粉紅、桃紅、橙紅、猩紅、玫瑰紅、草莓紅、胭脂紅、珍珠紅、杜鵑紅。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建筑外墻的顏色獨特,叫作“外研紅”,我想這里會不會有一種“昌江紅”呢?一定有吧,一定有的。到了昌江,即如三角梅,在別處是庭院里的嬌花,在昌江,卻成了遍山遍野深重綠色背景的標配,哪兒哪兒都是它,哪兒哪兒的它都在縱情綻放,跨天扯地,跨嶺越山,花團錦簇,云蒸霞蔚,有與新綠這一春天的統治色爭奪王位之勢。《過秦論》言秦孝公欲席卷天下,有包舉宇內并吞八荒之心,昌江紅亦是如此。那新綠做慣了霸主,居然今天在昌江一地,被這所有的紅逼上絕境,如同武林盟主叱咤風云、小視天下一輩子,卻被一個從天涯海角突然冒出來的無名小輩逼到墻角,雖欲多讓,面子上下不來,于是拔劍而出,將世間所有的綠﹣純綠、豆綠、墨綠、青綠、碧綠、藍綠、黃綠、灰綠、褐綠、薄荷綠、橄欖綠﹣盡情潑灑于昌江,峰高巒低,淋淋漓漓,無處不敷染,無處不披綠。還有日光,看熱鬧不嫌事兒大,普照萬界。山更綠,紅更艷,洶涌澎湃,勢如破竹,直令人要喘不過氣來了。哦,差一點忘了,我們是來看木棉花的,其實木棉花早就在萬花叢中現了真身,我們已經看到它了。同行作家江子有一句話,我們不是來看木棉花,我們是來出席一個看木棉花的儀式,這個儀式還沒開始,看見了也要視為沒有看見。所以,我們要去名聞天下的五指山的一脈﹣著名的霸王嶺上,履行一場看木棉花的莊嚴儀式,完成此次看花之旅的全部期待。在這里,木棉已經是主角了,但不露聲色,不想張揚,一副和光同塵的樣子,立于路邊、崖邊、田梗邊、江邊、山的腳、山的腰和山的頂,這些地方都是木棉樹,各倚所立,各抱地勢,層層焉,盤盤焉,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開得璀璨奪目,殷紅如血,驚心動魄。低者如同謙遜的年輕人,雖然暫時棲身于矮墻之畔,身段可讓年長者一籌,但生命中的那份紅,那份熱血,那種激情,那一種青春獨有的精彩亮麗,對不起,不遑多讓。那些高聳入云的老樹呢,自有一已的輝煌與燦爛,樹干高入云端,那火紅的花也入了云端,一棵老樹不能因為老,余生就不要繼續精彩,繼續燦爛,有時候燦爛就是它的命運,它立在那么高的地方,下面是山,上面是天,仿佛世間就只聳立著它這一棵開滿花的樹一樣。其實想說的還真不全是昌江春天的花,還有花之外的昌江。在滿世界炫目的綠的、紅的色彩和光影之外,還有一個真正的昌江的春天。春天在昌江居然還是個收獲的季節:香蕉樹上垂下了累累的果實,這些果實都被保護膜罩著;成熟了的甘蔗,有的已經被收割,有的正在被收割。昌江的春天還是個播種的季節:山間平疇,泉水叮咚之處,你就能看到一片片正在插秧的秧田,野花這兒一叢,那兒一樹,自得其樂地綻放,而農人正是在綠色和花的世界里勞作著。我們還看到了被春天的昌江花籠罩著的新的黎族民居。當地政府為深山中的黎族同胞想了許多脫貧的辦法、幫助他們發展旅游,同時也保護這里的綠水青山,還將山里的孩子送到縣城讀書,畢業后他們就能走出大山,奔向世界。黃昏正在來臨,坐在一處供旅游者休息的地方喝茶,向四周望去、忽然覺得有點熟悉,這里不就是我們在書中讀到的桃花源嗎?第二天中午,我們終于在尼下木棉觀景臺完成了有儀式的觀賞昌江木棉之旅:江天之間,群山重重,大片的木棉樹倚山而立,倚江而植,花開得如云如霞,氣魄之大,非別處木棉花可比。這是世間真正的大景觀,造物之巧自然要當其首功,而昌江人功亦不細。(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以作者乘興去看木棉花開篇,以完成木棉花的觀賞儀式興盡而歸收尾,飽含了作者對昌江木棉花的喜愛之情。B.同是戰爭環境中的花朵,本文開篇的木棉花具有不可侵犯的英雄氣概,《百合花》中槍筒里的野菊花則體現了通訊員對生活的熱愛。C.“我想這里會不會有一種“昌江紅”呢?一定有吧,一定有的。”此處作者自問自答,語氣愈發堅定,可見其對“昌江紅”的認可。D.“這里不就是我們在書中讀到的桃花源嗎?”是作者對昌江春天的美景和昌江人自成天地、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的由衷贊美。(2)下列對文木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和《登泰山記》多用短句,簡明達意,靈動活潑,節奏分明,讀起來朗朗上口、激情澎湃、而又不失典雅。B.本文用濃艷的色彩呈現春天帶來的強烈視覺沖擊,《故都的秋》則多用清淡的色彩體現秋天的清、靜、悲涼。C.本文化用《過秦論》“席卷天下”、《阿房宮賦》“獠不知其幾千萬落”等語句,表現昌江花肆意生長之態,增強文章的文化底蘊。D.本文不時插入“走吧,去看”“哦,差一點忘了”“其實想說還真不全是”等語句,口吻親切,如話家常,拉近與讀者的距離。(3)作者為何不惜以大量筆墨描寫昌江春天的色彩?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本文的標題意蘊豐富,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二、古代詩文閱讀(44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文本一: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節選自韓愈《師說》)文本二: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眾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節選自柳宗元《客韋中立論師道書》)(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是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策之不以其道B.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是夕始覺有遷謫意C.如是者數矣是日觀道中石刻D.非獨見病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2)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B.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C.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D.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3)下列對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中,作者慨嘆古來的“師道”久已失傳,接著回到現實問題上來反面論證,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B.文本一運用對比論證,批判之意直接而鮮叨;文本二第三段則運用比喻論證,冷嘲熱諷,辛辣有力。C.文本二中,作者以孟子之言表明,好為人師將招來禍患,并以此為由,委婉拒絕了韋中立從師的請求。D.文本二中,作者先是認為“邑犬吠日”有些過分夸大,后來自己看到類似事件以后,方才相信這一說法。(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句讀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②仆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5)對于韓愈抗顏為師的做法,柳宗元和世人的態度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本二簡要說明。(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4.(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鐘嶸《詩品序》開篇提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詩歌本質上,是心物相感之下發自性情的產物。正如《毛詩?大序》中所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每一首詩歌,都表現了詩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情感世界與審美追求。(1)下列對必修上冊有關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驚怖神奇的景物和詩人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表現了堅決不妥協的反抗精神,也流露出消極的情緒。B.《琵琶行》是一首長篇敘事詩,以秋江月夜為背景,琵琶樂聲和身世遭際兩相映襯,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相遇相知之情。C.《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多處用典,或吟詠古代英雄,或總結歷史經驗、預示未來,“元嘉草草”三句,提醒人們不忘收復故土。D.《聲聲慢》中,上片秋日高空和下片生活庭院的物象,冷清灰暗、蕭瑟凄涼,這是詞人情感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2)《赤壁賦》中,客引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兩句詩,所表現的人生狀態與曹操在原作中表現的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3)請結合材料內容,評述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聯的妙處。(不少于100字)(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9分)5.(9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勸學》中用“良馬”設喻,從反面論述了堅持不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2)《涉江采芙蓉》中“,”兩句,表達了兩情相悅卻分隔兩地的憂傷。(3)《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兩句,寫出詩人行至半山腰時的所見所聞,充滿奇幻色彩。(4)《登泰山記》中“,”兩句,寫出紅光晃動承托旭日的奇景。(5)鹿作為詩歌中的審美意象,詩人常取其幽居山林、恬淡愜意等特征,寄托美好的寓意,如“,。”三、語言文字運用(11分)6.(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腹底銘文。尊是商周時代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何尊是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何尊的銘文記載了文王受命、武王滅商、成王完成武王營建成周洛邑的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了天子對于宗小子何的,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嵩山舉行祭祀時發表的,即“宅茲中國,自之乂民”,這是周王朝開國之君接受天命、革故鼎新的也勾勒了周天子定鼎洛邑、治理天下的宏偉藍圖。學界普遍認為,何尊最大的價值是銘文中“中國”兩字首次以詞組的形式出現。在何尊中,“國”的寫法是“或”。《說文解字》釋“或”為“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之后“或”又分化出表示國家的“閾(國)”與表示疆域的“域”。盡管銘文中的“中國”與現在的“中國”不是同一概念,更有“國之中央”“天下四方中心”的意思,但兩者之間仍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關聯。(1)下列詞語都表示言說,請在文中橫線處依次填入最恰當的詞語。訓誥宣言禱辭遺訓(2)請將下面的詞語積累卡片補充完整。本義引申義鼎古代烹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例:拔山扛鼎三方并立的例:三國鼎立樹立、建立例:①尊貴、盛大例:②宅住宅例:黃蘆苦竹繞宅生居住例:宅茲中國居、存例:宅心仁厚③例:宅男宅女(3)請根據材料簡要說明“中國”一詞的詞義演變。四、寫作(60分)7.(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求學是一種經歷,一種態度,一種重要的體驗。宋濂雖手指凍僵也不曾停下抄書,林海音揣著花生米在街邊書店里站著看完一本書,黑塞在祖父的巨大藏書室中撈取“珍珠”,王佐良在清華大學的圖書館感受“新世界”……這些場景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你有過哪些難忘的求學經歷?請以“求學記”為副標題,聯系自身的經歷,寫一篇記敘文。要求: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思想健康,內容合理、充實,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學年福建省廈門市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1(本題共1小題,17分)1.(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元素是家族,祠堂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性建筑。祠堂建筑普遍華美富麗,外墻建得高大堅固,大門牌樓用青石浮雕裝點,兩側多刻楹聯。多數祠堂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制成金字匾額高掛于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對聯。祠堂內匾額的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官宣人家得了寫在絹帛上的圣旨,有的刻在名貴木板上面,有的刻在石碑上,放到祠堂里面。祠堂見證了祖先的輝煌和榮耀,正因為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成為家族的象征。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如此深刻,特別是南方,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群人。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祠堂中會供奉祖先的牌位。通常在除夕這種合家團聚的場合,多數家族會掛出祖先的影像,家族中人按照輩分對其行叩首禮。祠堂除了用于供奉、祭祀祖先或先賢外,還有多種用途:它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各房子孫平時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作為活動場所;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聚會場所;祠堂還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就在這里受到教育和處理甚至被驅逐出祠堂,也可以說它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的祠堂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里上學。總之,祠堂相當于一個公共場所。一家有難,或子女升學,一個祠堂的人都會伸出援手。祠堂是村莊歷史文化資源的組成部分。見證了一個地區人文歷史,光其是姓氏的遷徙。從前和現在的祠堂作為公共事務活動中心,既是聯系居民與公共事務的重要紐帶,也是對村莊時代更替、民俗變遷的反映,連接著村落與氏族的過去與現在,引導人們穿越歲月,找子那一段段家規族文、祠堂文化。(摘編自關茂林《柯堂﹣華夏山水間的獨特風景》)材料二:中國人傳統的鄉土觀念是在頻繁的人口流動中逐漸形成的。中國古代就有易地為官的政治傳統,于是許多官員成為移民者。中國多維的氣候特征、殊異的地方特產決定了物資需要調劑余缺,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商人們可從長途販賣中贏利,這便決定了商人階層往往是移民中的又一大群落,經商是移民的另一大原因。其他像學藝、拜師、信教等均程度不同地驅動了人口的流動。鄉土情是離開故土的人們自然形成且逐漸得到強化的一種思想感情,它至使同鄉客后者走向聯合,成為會館萌生的原動力。明代是科舉制度充分發展的時期。京師則是寓居同鄉官員較集中的地方,京師會館的誕生便成為很自然的事猜。會館最初就是在客地為官的同鄉人在節慶期間寄托鄉思、用鄉音進行交流、觀看家鄉戲曲、品嘗家鄉菜肴的所在,后來功能逐漸擴展。它既管理寓居的同鄉官員,又顧及同鄉應試學子、工商階層乃至一般移民,可以調動各方資源,形成互補的局面。會館的基本功能在于“禮神、合示、義舉、公約”,實際上具備了自治的功能。可以說,會館組織使民間智慧在復雜的社會變遷面前得到充分的體現,其對社會管理的積極意義是顯著的。會館倡導儒家的倫理綱常,對維護世道人心具有積極的意義。會館較之由西方引入的商會更多些人文關懷,更多些對人際關系、人生價值乃至社會價值的追尋,因而它不僅像商會那樣旨在制定商業規范,還致力于弘揚家鄉的文化精神、彰顯地方文化建設業績、幫助貧困的同鄉人、參與乃至主持客居地的社會事業,給同鄉人以自豪感、榮譽感和歸屬感。他們將家鄉的英烈奉祀為神,這無疑形成了最強有力的黏合劑和凝聚器,同時為主流與優秀的價值觀延存提供了基地。因此,即使是在商會移植進中國并大行其道之時,會館的生命力也并未削弱。由此可見,會館是中國傳統社會變遷中頗具特色又不可或缺的社會組織,它展示著社會變遷和官外、商人及其他各階層人們對社會變遷的適應,意味著在傳統行政體系之外民眾的自立、自治與有序社會秩序的建立,在推進中國社會由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摘編自王日根《會館史話序》)(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是AA.祠堂作為家族性建筑,相較于民宅,具有規模大、建筑講究和氣派恢宏的特點,是家族的象征。B.鄉土社會是長老統治的禮俗社會,族長握有橫暴權力,可以行使族權,教育并處理違反族規者。C.異地為官、四方游學、外出經商都極大地推動了人口流動,中國人傳統的鄉土觀念由此逐漸形成。D.會館凝聚了中華文化內在精神,更具人文關懷,有助于管理流動人群,因而較之商會更具有生命力。(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BA.祠堂作為家族性建筑,通常一姓一祠,堂內往往掛有姓氏淵源的匾額,見證了一個地區姓氏的遷徙。B.祠堂兼具教化人心、規范行為的功能,從而對社會的穩定、文明的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C.祠堂和會館同為公共事務活動中心,祠堂主要是以血緣為紐帶,而會館則主要以地緣為紐帶。D.研究祠堂、會館,對我們了解地方文化、民俗變遷、經濟活動、歷史人物等都具有一定意義。(3)下列選項,不屬于會館基本功能范疇的一項是DA.“公議莊碼價目,開店之后就于逐月朔望兩日,齊集公所,斟酌起跌,不準私行開價。有礙商買資本,違者罰錢二竿充公,決不寬貸。”B.“棚內臺址巍然,為歲時祈報演劇之所也。用是歲于三六月之吉,設供演戲,以娛神歆而乞其庇。敬事斯舉,永期弗墜。”C.“赤貧如洗而患病纏綿床第者,由首事會同同鄉查明實情酌給藥資。赤貧無力婚嫁者,婚事幫給銀10兩,嫁事幫給銀20兩。”D.“擇月既定,或不揀吉期,主人詣祖堂,焚香四拜:“孝某,將以本月某日,到祠祭事,不腆微忱,于今敢告。”(4)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會館誕生的原因。(5)費孝通在《鄉土中國?家族》中談到,家族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不因個人的長成而分裂,不因個人的死亡而結束。祠堂作為家族性建筑,楹聯是不可或缺的。請結合材料一分析下面這副祠堂楹聯的功能。歷周秦漢晉唐宋元明以來,無一人肯辱青史;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道,此八者足振家聲。【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相關內容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2)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結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細辨別分析,認真推敲。(4)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容要點的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5)本題考查探究某一問題,提出自己個性化見解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返回文本找到關于這一問題的相關語句,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再聯系實際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切忌脫離文本,自己發揮。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用準確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歸納。【解答】(1)B.“橫暴權力”錯誤,應為“教化權力”;C.“都極大地推動了人口流動”錯誤,夸大了四方游學對人口遷徙的作用;D.強加因果,也并不存在會館與商會生命力的比較。故選A。(2)B.祠堂是封建道德的法庭,包含了些封建糟粕,夸大了祠堂對社會穩定、文明進步的推動作用。(3)D.“祖堂”“到祠祭事”指向的是祠堂的祭祀功能,不屬于會館基本功能“祀神、合樂、義舉、公約”。(4)①結合“鄉土情是離開故土的人們自然形成且逐漸得到強化的一種思想感情,它至使同鄉客后者走向聯合,成為會館萌生的原動力”可知,人口的流動使鄉土情得到強化,成為會館萌生的原動力。②結合“明代是科舉制度充分發展的時期。京師則是寓居同鄉官員較集中的地方,京師會館的誕生便成為很自然的事猜”可知,科舉制度的充分發展催化了會館的誕生。(5)①結合“歷周秦漢晉唐宋元明以來,無一人肯辱青史”可知,彰顯家族的輝煌和榮耀。周秦以來千余年昭示家族的綿續性,“無一人肯辱青史”突顯家族的光榮歷史。②結合“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道,此八者足振家聲”可知,具有教化、價值引導功能,“孝弟忠信禮義廉恥”體現家訓,教化子孫,激勵后進。答案:(1)A(2)B(3)D(4)①人口的流動使鄉土情得到強化,成為會館萌生的原動力。②科舉制度的充分發展催化了會館的誕生。(5)①彰顯家族的輝煌和榮耀。周秦以來千余年昭示家族的綿續性,“無一人肯辱青史”突顯家族的光榮歷史。②具有教化、價值引導功能,“孝弟忠信禮義廉恥”體現家訓,教化子孫,激勵后進。(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8分)2.(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昌江的春天朱秀海開始,只說去看木棉花。昌江的木棉,在中國,據說無有可與之爭鋒的。1979年我在邊境參戰,仗打了十幾天,抬頭一看,身邊一株沒有一片葉的樹上綻放起了一朵朵火焰般的花,也就此知道了木棉,又稱英雄花,紅得像血,又嬌艷欲滴,像一尊女神。明亮、熱烈、狂野,凜然不可侵犯,還有那么一種不顧一切的精氣神兒,眸睨四涯,小視萬國。但自那以后,卻少見了當時肅然起敬的木棉花。現在有如此好事,焉得不往?走吧,去看這名氣極大的昌江木棉花吧。是春天自己先到了。當你棄車馬,乘高鐵,咣當一聲,棋子灣站到了,下車,抬頭,直接撞疼了你眼眉的昌江春天的花,不是一種而是千百種,全是盛開,全在怒放,連山并海,橫無際涯,主題是各種紅:大紅、朱紅、嫣紅、深紅、水紅、橘紅、杏紅、粉紅、桃紅、橙紅、猩紅、玫瑰紅、草莓紅、胭脂紅、珍珠紅、杜鵑紅。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建筑外墻的顏色獨特,叫作“外研紅”,我想這里會不會有一種“昌江紅”呢?一定有吧,一定有的。到了昌江,即如三角梅,在別處是庭院里的嬌花,在昌江,卻成了遍山遍野深重綠色背景的標配,哪兒哪兒都是它,哪兒哪兒的它都在縱情綻放,跨天扯地,跨嶺越山,花團錦簇,云蒸霞蔚,有與新綠這一春天的統治色爭奪王位之勢。《過秦論》言秦孝公欲席卷天下,有包舉宇內并吞八荒之心,昌江紅亦是如此。那新綠做慣了霸主,居然今天在昌江一地,被這所有的紅逼上絕境,如同武林盟主叱咤風云、小視天下一輩子,卻被一個從天涯海角突然冒出來的無名小輩逼到墻角,雖欲多讓,面子上下不來,于是拔劍而出,將世間所有的綠﹣純綠、豆綠、墨綠、青綠、碧綠、藍綠、黃綠、灰綠、褐綠、薄荷綠、橄欖綠﹣盡情潑灑于昌江,峰高巒低,淋淋漓漓,無處不敷染,無處不披綠。還有日光,看熱鬧不嫌事兒大,普照萬界。山更綠,紅更艷,洶涌澎湃,勢如破竹,直令人要喘不過氣來了。哦,差一點忘了,我們是來看木棉花的,其實木棉花早就在萬花叢中現了真身,我們已經看到它了。同行作家江子有一句話,我們不是來看木棉花,我們是來出席一個看木棉花的儀式,這個儀式還沒開始,看見了也要視為沒有看見。所以,我們要去名聞天下的五指山的一脈﹣著名的霸王嶺上,履行一場看木棉花的莊嚴儀式,完成此次看花之旅的全部期待。在這里,木棉已經是主角了,但不露聲色,不想張揚,一副和光同塵的樣子,立于路邊、崖邊、田梗邊、江邊、山的腳、山的腰和山的頂,這些地方都是木棉樹,各倚所立,各抱地勢,層層焉,盤盤焉,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開得璀璨奪目,殷紅如血,驚心動魄。低者如同謙遜的年輕人,雖然暫時棲身于矮墻之畔,身段可讓年長者一籌,但生命中的那份紅,那份熱血,那種激情,那一種青春獨有的精彩亮麗,對不起,不遑多讓。那些高聳入云的老樹呢,自有一已的輝煌與燦爛,樹干高入云端,那火紅的花也入了云端,一棵老樹不能因為老,余生就不要繼續精彩,繼續燦爛,有時候燦爛就是它的命運,它立在那么高的地方,下面是山,上面是天,仿佛世間就只聳立著它這一棵開滿花的樹一樣。其實想說的還真不全是昌江春天的花,還有花之外的昌江。在滿世界炫目的綠的、紅的色彩和光影之外,還有一個真正的昌江的春天。春天在昌江居然還是個收獲的季節:香蕉樹上垂下了累累的果實,這些果實都被保護膜罩著;成熟了的甘蔗,有的已經被收割,有的正在被收割。昌江的春天還是個播種的季節:山間平疇,泉水叮咚之處,你就能看到一片片正在插秧的秧田,野花這兒一叢,那兒一樹,自得其樂地綻放,而農人正是在綠色和花的世界里勞作著。我們還看到了被春天的昌江花籠罩著的新的黎族民居。當地政府為深山中的黎族同胞想了許多脫貧的辦法、幫助他們發展旅游,同時也保護這里的綠水青山,還將山里的孩子送到縣城讀書,畢業后他們就能走出大山,奔向世界。黃昏正在來臨,坐在一處供旅游者休息的地方喝茶,向四周望去、忽然覺得有點熟悉,這里不就是我們在書中讀到的桃花源嗎?第二天中午,我們終于在尼下木棉觀景臺完成了有儀式的觀賞昌江木棉之旅:江天之間,群山重重,大片的木棉樹倚山而立,倚江而植,花開得如云如霞,氣魄之大,非別處木棉花可比。這是世間真正的大景觀,造物之巧自然要當其首功,而昌江人功亦不細。(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DA.本文以作者乘興去看木棉花開篇,以完成木棉花的觀賞儀式興盡而歸收尾,飽含了作者對昌江木棉花的喜愛之情。B.同是戰爭環境中的花朵,本文開篇的木棉花具有不可侵犯的英雄氣概,《百合花》中槍筒里的野菊花則體現了通訊員對生活的熱愛。C.“我想這里會不會有一種“昌江紅”呢?一定有吧,一定有的。”此處作者自問自答,語氣愈發堅定,可見其對“昌江紅”的認可。D.“這里不就是我們在書中讀到的桃花源嗎?”是作者對昌江春天的美景和昌江人自成天地、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的由衷贊美。(2)下列對文木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A.本文和《登泰山記》多用短句,簡明達意,靈動活潑,節奏分明,讀起來朗朗上口、激情澎湃、而又不失典雅。B.本文用濃艷的色彩呈現春天帶來的強烈視覺沖擊,《故都的秋》則多用清淡的色彩體現秋天的清、靜、悲涼。C.本文化用《過秦論》“席卷天下”、《阿房宮賦》“獠不知其幾千萬落”等語句,表現昌江花肆意生長之態,增強文章的文化底蘊。D.本文不時插入“走吧,去看”“哦,差一點忘了”“其實想說還真不全是”等語句,口吻親切,如話家常,拉近與讀者的距離。(3)作者為何不惜以大量筆墨描寫昌江春天的色彩?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本文的標題意蘊豐富,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的能力。此類題考查的角度較多,有內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結合題干的選擇要求,到底選正確還是選錯誤;其次,要明確題目的考查點,然后瀏覽每個選項,再逐一進行分析、比較。(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此類題考查的角度較多,有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點)分析,思想情感賞析,表現手法的分析等。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結合題干的選擇要求,到底選正確還是選錯誤;其次,要明確題目的考查點,然后瀏覽每個選項,再逐一進行分析、比較。(3)本題考查考生把握重點語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結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來回答。有指定就問題回答,沒有指定,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來回答。(4)本題考查對文章標題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從標題含義、揭示文章主題、概括文意、傳達作者情感和吸引讀者興趣等方面進行分析。【解答】(1)D.文中的桃花源指的是和睦、淳樸的理想生活,并非“自成天地”的田園生活,而是注重“走出去、引進來”,加強對外交流,以謀求新的發展。(2)A.《登泰山記》雖使用短句,但并沒有激情澎湃的特點。(3)①結合“主題是各種紅:大紅、朱紅、嫣紅、深紅、水紅、橘紅、杏紅、粉紅、桃紅、橙紅、猩紅、玫瑰紅、草莓紅、胭脂紅、珍珠紅、杜鵑紅”“于是拔劍而出,將世間所有的綠——純綠、豆綠、墨綠、青綠、碧綠、藍綠、黃綠、灰綠、褐綠、薄荷綠、橄欖綠——盡情潑灑于昌江”可知,不避其繁地羅列紅綠色彩,表現出昌江春色的豐富絢麗。②結合“《過秦論》言秦孝公欲席卷天下,有包舉宇內并吞八荒之心,昌江紅亦是如此。那新綠做慣了霸主,居然今天在昌江一地,被這所有的紅逼上絕境,如同武林盟主叱咤風云、小視天下一輩子,卻被一個從天涯海角突然冒出來的無名小輩逼到墻角,雖欲多讓,面子上下不來”可知,鋪陳文采,使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春天花草樹木爭艷的場景,將昌江春天的生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③結合“在這里,木棉已經是主角了,但不露聲色,不想張揚,一副和光同塵的樣子,立于路邊、崖邊、田梗邊、江邊、山的腳、山的腰和山的頂,這些地方都是木棉樹,各倚所立,各抱地勢,層層焉,盤盤焉,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開得璀璨奪目,殷紅如血,驚心動魄。低者如同謙遜的年輕人,雖然暫時棲身于矮墻之畔,身段可讓年長者一籌,但生命中的那份紅,那份熱血,那種激情,那一種青春獨有的精彩亮麗,對不起,不遑多讓”可知,作者使用繁筆,表達其乍到昌江,即被滿城春色驚艷并沉醉其中的心理狀態,增強抒情效果。(4)①結合“是春天自己先到了。當你棄車馬,乘高鐵,咣當一聲,棋子灣站到了,下車,抬頭,直接撞疼了你眼眉的昌江春天的花,不是一種而是千百種,全是盛開,全在怒放,連山并海,橫無際涯”可知,(自然的春天)昌江春天色彩絢麗、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②結合“春天在昌江居然還是個收獲的季節:香蕉樹上垂下了累累的果實,這些果實都被保護膜罩著;成熟了的甘蔗,有的已經被收割,有的正在被收割。昌江的春天還是個播種的季節:山間平疇,泉水叮咚之處,你就能看到一片片正在插秧的秧田,野花這兒一叢,那兒一樹,自得其樂地綻放,而農人正是在綠色和花的世界里勞作著”可知,(生活的春天)昌江人辛勤勞作,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③結合“我們還看到了被春天的昌江花籠罩著的新的黎族民居。當地政府為深山中的黎族同胞想了許多脫貧的辦法、幫助他們發展旅游,同時也保護這里的綠水青山,還將山里的孩子送到縣城讀書,畢業后他們就能走出大山,奔向世界。黃昏正在來臨,坐在一處供旅游者休息的地方喝茶,向四周望去、忽然覺得有點熟悉,這里不就是我們在書中讀到的桃花源嗎?”可知,(時代的春天)昌江幸福和樂的人民生活與光明的社會發展前景。答案:(1)D(2)A(3)①不避其繁地羅列紅綠色彩,表現出昌江春色的豐富絢麗。②鋪陳文采,使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春天花草樹木爭艷的場景,將昌江春天的生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③作者使用繁筆,表達其乍到昌江,即被滿城春色驚艷并沉醉其中的心理狀態,增強抒情效果。(4)①(自然的春天)昌江春天色彩絢麗、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②(生活的春天)昌江人辛勤勞作,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③(時代的春天)昌江幸福和樂的人民生活與光明的社會發展前景。二、古代詩文閱讀(44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文本一: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節選自韓愈《師說》)文本二: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眾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節選自柳宗元《客韋中立論師道書》)(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是C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策之不以其道B.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是夕始覺有遷謫意C.如是者數矣是日觀道中石刻D.非獨見病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2)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BA.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B.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C.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D.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3)下列對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文本一中,作者慨嘆古來的“師道”久已失傳,接著回到現實問題上來反面論證,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B.文本一運用對比論證,批判之意直接而鮮叨;文本二第三段則運用比喻論證,冷嘲熱諷,辛辣有力。C.文本二中,作者以孟子之言表明,好為人師將招來禍患,并以此為由,委婉拒絕了韋中立從師的請求。D.文本二中,作者先是認為“邑犬吠日”有些過分夸大,后來自己看到類似事件以后,方才相信這一說法。(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句讀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②仆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5)對于韓愈抗顏為師的做法,柳宗元和世人的態度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本二簡要說明。【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詞多義這個考點。我們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當然平時要識記重要實詞的比較重要的幾種意義。(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文意、虛詞和結構判斷。(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5)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解答】(1)A.道:名詞,風尚;名詞,方法。B.意:動詞,料想;名詞,心意。C.兩句里“是”都是代詞,這。D.見:介詞,表被動,被;動詞,看見。故選:C。(2)“逾嶺”作“大雪”謂語,不能斷開,排除AC;“蒼黃”同“倉皇”,張皇失措的樣子,作狀語修飾“吠噬”,不能斷開,排除D。譯文:元和二年的冬天,恰逢大雪越過了五嶺,覆蓋了南越的幾個州;這幾個州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沒有雪了才停下來。這以后我才相信過去所聽說的話。故選:B。(3)C.“好為人師將招來禍患”分析錯誤,原文中“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中的“患”意為“缺點、毛病”。“以此為由”說法也欠妥。故選:C。(4)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語后置句;“或”,有的;“不”,通“否”,不。譯文:不通曉句讀,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從師,有的卻不從師。②“仆”,我;“篤”,深厚;“淺近”,淺薄;“師”,名詞作動詞,學習。譯文:我的道德修養不深,學識非常淺薄,從各方面審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學習的地方。(5)文中柳宗元說到韓愈“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意思是“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時俗,冒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就嚴正不屈地當起老師來”,他高度贊揚韓愈這種不從流俗,敢于為師,教授后學的做法。文中世人“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意思是“世人果然都感到驚怪,相聚咒罵,對他指指點點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編造謠言來攻擊他”,世人對韓愈為師進行詆毀攻擊。答案:(1)C(2)B(3)C(4)①不通曉句讀,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從師,有的卻不從師。②我的道德修養不深,學識非常淺薄,從各方面審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學習的地方。(5)①世人對韓愈為師進行詆毀攻擊;②柳宗元對韓愈為師高度稱贊,肯定其反抗世俗,教授后學的做法。參考譯文:文本一: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文本二:承蒙您來信說,想要認我做老師。我的道德修養不深,學識非常淺薄,從各方面審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學習的東西。雖然經常喜歡發些議論,寫點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為都是正確的。沒有想到您從京城來到偏遠的永州,竟幸運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來就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別人的老師。做一般人的老師尚且不敢,更何況敢做您的老師呢?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于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從魏、晉以來,人們更加不尊奉老師。在當今的時代,沒聽說還有老師;如果有,人們就會嘩然譏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時俗,冒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輩學生,寫作《師說》,就嚴正不屈地當起老師來。世人果然都感到驚怪,相聚咒罵,對他指指點點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編造謠言來攻擊他。韓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聲,他住在長安,煮飯都來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東奔去。像這樣的情況有好幾次了。屈原的賦里說:“城鎮中的狗成群地亂叫,叫的是它們感到奇怪的東西。”我過去聽說庸、蜀的南邊,經常下雨,很少出太陽,太陽一出來就會引起狗叫。我以為這是過分夸大的話。六七年前,我來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恰逢大雪越過了五嶺,覆蓋了南越的幾個州;這幾個州的狗,都驚慌地叫著咬著,瘋狂奔跑了好幾天,直到沒有雪了才停下來。這以后我才相信過去所聽說的話。如今韓愈已經把自己當作蜀地的太陽,而您又想使我成為越地的雪,我豈不要因此受到辱罵嗎?不僅我會被辱罵,人們也會因此辱罵您。然而雪和太陽難道有罪過嗎?只不過感到驚怪而狂叫的是狗罷了。試想當今天下見到奇異的事情不像狗那樣亂叫的能有幾個人,因而誰又敢在眾人眼前顯出自己與眾不同,來招惹人們的喧鬧和惱怒呢?(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4.(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鐘嶸《詩品序》開篇提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詩歌本質上,是心物相感之下發自性情的產物。正如《毛詩?大序》中所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每一首詩歌,都表現了詩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情感世界與審美追求。(1)下列對必修上冊有關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驚怖神奇的景物和詩人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表現了堅決不妥協的反抗精神,也流露出消極的情緒。B.《琵琶行》是一首長篇敘事詩,以秋江月夜為背景,琵琶樂聲和身世遭際兩相映襯,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相遇相知之情。C.《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多處用典,或吟詠古代英雄,或總結歷史經驗、預示未來,“元嘉草草”三句,提醒人們不忘收復故土。D.《聲聲慢》中,上片秋日高空和下片生活庭院的物象,冷清灰暗、蕭瑟凄涼,這是詞人情感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2)《赤壁賦》中,客引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兩句詩,所表現的人生狀態與曹操在原作中表現的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3)請結合材料內容,評述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聯的妙處。(不少于100字)【分析】(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對比鑒賞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鑒賞能力。解答時,要明確題目要求,理解詩句含義,再從人生境遇、情感世界與審美追求的角度賞析作答。【解答】(1)C.“提醒人們不忘收復故土”錯,應該是“對當權者輕敵冒進的擔憂”。故選C。(2)《短歌行》“月明”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這說明他看出了這四句是比喻,但光說“客子”未免空泛;實際上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旁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透露著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這恰恰說明曹操很會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來吸引和爭取人才。《赤壁賦》客引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兩句詩,是在感嘆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中“悲秋”已讓人黯然神傷,“萬里悲秋”更是讓人凄愴不已。一個“常”字更是道出“萬里悲秋”時常與我相伴,悲哀感之強烈濃重,令人心神寂寥,無可排遣。若從字面義來理解,“萬里悲秋”時常常客居他鄉,詩人不應是孤獨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與下一句“獨登臺”產生矛盾。實則不然,且看詩人用字便知。從一般用法來說,“作”連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難、作廢、作別,而“做”連接的都是能在實際生活中感知到的具體事物,如做作業、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實際能感知到的具體事物,一般指“人”,詩人在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細細想來,是詩人用詞巧妙之處。“萬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詩人感傷情緒之景物是會令人心生孤獨悲傷之感的景色,不是實際生活中具體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達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強烈濃重,只有“萬里悲秋”與我相伴,我只能“獨登臺”,獨在異鄉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涼凄冷水乳交融,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答案:(1)C(2)①借歷史人物的興亡,抒寫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②曹操身處憂境,仍渴望招攬賢才、一統天下的慷慨激昂。(3)①感情意緒復沓多重,以登高所見所聞,感發悲秋之情。(情感世界)②身世之悲與家國之憂結合在一起,情感更顯深沉廣遠。(人生境遇)③從時空處落筆,意境開闊,體現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審美追求)(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9分)5.(9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勸學》中用“良馬”設喻,從反面論述了堅持不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騏驥一躍,不能十步。”(2)《涉江采芙蓉》中“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兩句,表達了兩情相悅卻分隔兩地的憂傷。(3)《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兩句,寫出詩人行至半山腰時的所見所聞,充滿奇幻色彩。(4)《登泰山記》中“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兩句,寫出紅光晃動承托旭日的奇景。(5)鹿作為詩歌中的審美意象,詩人常取其幽居山林、恬淡愜意等特征,寄托美好的寓意,如“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分析】本題考查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所學篇目,只有少數來自課外,該如何識記這些課內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學生應借助字義來識記字形。注意重點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難寫字等字的寫法。【解答】故答案為:(1)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重點字:騏、驥)(2)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重點字:離)(3)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重點字:壁)(4)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重點字:承)(5)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重點字:崖)三、語言文字運用(11分)6.(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腹底銘文。尊是商周時代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何尊是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何尊的銘文記載了文王受命、武王滅商、成王完成武王營建成周洛邑的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了天子對于宗小子何的,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嵩山舉行祭祀時發表的,即“宅茲中國,自之乂民”,這是周王朝開國之君接受天命、革故鼎新的也勾勒了周天子定鼎洛邑、治理天下的宏偉藍圖。學界普遍認為,何尊最大的價值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