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120個常見文言實詞_第1頁
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120個常見文言實詞_第2頁
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120個常見文言實詞_第3頁
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120個常見文言實詞_第4頁
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120個常見文言實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識記三120個常見文言實詞

(一)愛

尊愛愛愛

小篆隸書繁體楷書簡體楷書

“愛”繁體字寫作“愛”,形聲字,據《說文解字》和小篆字形,從“攵”部,惠(加)聲。本

來是行走的意思,后來假借來表示仁愛、給人以恩惠的意思。

【字義例釋】

①恩惠

例:古之遺字也。(《左傳》)

②疼愛,愛護

例:號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③喜歡,愛好

例:秦卷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宮賦》)

④愛惜,珍惜

例:使六國各室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

⑤同情,憐惜

例:仁而琴人。(《高祖本紀》)

⑥羨慕,欣賞

例:吾號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贈孟浩然》)

⑦愛戴

例:寬緩不苛,士以此客樂為用。(《李將軍列傳》)

⑧吝嗇,吝惜

例:不零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論》)

【識記方法】“愛”在古代常有“吝嗇,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會“喜歡”并

加以“愛護”。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o

【成語助記】擘(同情)莫能助擘(喜愛)屋及烏擘(喜愛)不釋手學(喜愛)毛反裘

(二)安

Ml安安

小篆隸書楷書

“安”是會意字,小篆上邊是“…”字,表示屋子,下邊是“女”字。合起來指女子在家安

心生活,不必外出擔風險。表示安定。

【字義例釋】

①安穩,安定,穩固

例:風雨不動宰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活用)使……安定(安心)

例:既來之,則宰之。(《季氏將伐顓臾》)

②平安,安全

例: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幸危不可知。(《蘇武傳》)

③養生

例:衣食所幸,弗敢專也。(《曹劌論戰》)

④習慣,滿足

例:*于現狀、隨遇而生

⑤安放,安置

例:孝營扎寨

⑥安逸,安適

例:然后得一夕色寢。(《六國論》)

⑦怎么,哪里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爭足辭!(《鴻門宴》)

沛公生在?(《鴻門宴》)

【識記方法】“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后又

用于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安放”“養生”等義。

【成語助記】居家(安穩)思危家(安生)身立命生于憂患,死于家(安適)樂家(安然,坦然)

之若素案(平安)然無恙案(安居)土重遷家(安適)居樂業

(三)被

甯被被

小篆隸書楷書

“被”是形聲字,小篆從“衣”部,皮聲。表示被子。

【字義例釋】

①讀bei

a.表示被動

例: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b.被子(只在口語中使用)

例:準備著謖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長亭送別》)

c.覆蓋

例:成歸,聞妻言,如殘冰雪。(《促織》)

d.蒙受,遭受

例:秦王復擊軻,茗八創。(《荊軻刺秦王》)

②讀仇,同“披”

a.披散,散開

例:屈原至于江濱,茗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b.披著,穿著

例:將軍身移堅執銳。(《陳涉世家》)

【識記方法】“被”的本義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蓋”在身上取暖的嗎?由

“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穿”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成語助記】謖(穿)褐懷珠澤祓(覆蓋)后世祓(穿)甲枕戈破(披散)發佯狂

(四)倍

溫倍倍

小篆隸書楷書

“倍”是形聲字,小篆從“人”部(即彳),音聲(古音相近)。表示背向、背著。后引申為數量

重疊(一倍)。

【字義例釋】

①倍數

例: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僮。(《六國論》)

②加倍,愈加,更加

例: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忙。(《觀刈麥》)

③同“背”

a.背向,背著

例:右,山陵,前左水澤。(《淮陰侯列傳》)

b.違背,違反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僮德也。(《鴻門宴》)

【識記方法】“加倍”是后起常用義,“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

可引申為“違背”,這一義項與“背”意義同。

【成語助記】事半功值(加倍)值(加倍)道兼行棄義值(背棄)信

(五)本

市話本本

金文小篆隸書楷書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字(像一棵樹)下加一點,表示樹木的根部。表示植物的根部。

r字義例釋】

①草木的根或莖干

例: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有。(《諫太宗十思疏》)

②根本,基礎,根源

例: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屈原列傳》)

③本來的,原來的

例:此之謂失其有心。(《魚我所欲也》)

④版本,稿本

例:今存其有不忍廢。(《指南錄后序》)

⑤推究,推原

例:抑有其成敗之跡。(《五代史伶官傳序》)

⑥原來,本來(副詞)

例:自言車是京城女。(《琵琶行》)

r識記方法】“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為“基礎、本原”之

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為“本來、原來”

之義。

r成語助記】無本(樹根)之木追本(根源)溯源舍本(事物的根本)逐末率(本來,原來)性

難移變率(本來,原來)加厲

(六)鄙

毓鄙鄙

小篆隸書楷書

“鄙”是形聲字,小篆從“邑”部[即B(在右邊)],禺(bi)聲。表示邊境,邊遠偏僻的地方。

r字義例釋】

①邊邑,邊境,邊疆

例:蜀之鄴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②淺陋,庸俗

例:鄴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看不起,輕視

例:孔子鄴其小器。(《訓儉示康》)

④輕賤

例:人賤物亦鄴,不足迎后人。(《孔雀東南飛》)

⑤用在名詞前,用以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

例:鄴人、鄴心、鄴見

r識記方法】“鄙”的本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

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后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

r成語助記】貴遠鄙(低賤)近鄙(輕視)夷不屑卑鄙(卑鄙)無恥

(七)兵

A前兵兵

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

“兵”是會意字。甲骨文上邊是“斤”字,像古代一種斧形的武器;下邊是“開”字,像左

右雙手。合起來像雙手拿著兵器。表小兵器。

r字義例釋】

①兵器

例:斬木為凈,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士兵,軍隊

例:起視四境,而秦*■又至矣。(《六國論》)

③策略

例:故上赤伐謀,其次伐交。(《孫子兵法?謀攻》)

④戰爭

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本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r識記方法】“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

事、戰爭”,當然跟兵器、武器有關。由“戰爭、軍事”義引申出“策略”“戰略、戰術”

等義。

r成語助記】"(兵力)強馬壯”(兵器)戎相見哀”(士兵)必勝按年(軍隊)不動厲外(兵

器琳馬

”(戰爭)荒馬亂醫(策略)無常勢

(八)病

麗病病

小篆隸書楷書

“病”是形聲字,小篆從“廣”部,丙聲。表示疾病。

r字義例釋】

①重病

例:而劉夙嬰疾曲,常在床葬。(《陳情表》)

引申義:疲勞,困苦。

例:故病且怠。(《種樹郭橐駝傳》)

②毛病,缺點

例: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演。(《訓儉示康》)

③擔心,憂慮

例: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演。(《孔子世家》)

④責備,羞辱

例: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儉示康》)

r識記方法】“病”的本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

“困苦”并為之“擔心、憂慮”。

r成語助記】灑(重病)入膏肓切中時灑(弊病)無灑(疾病)呻吟同海(痛苦)相憐身心交

懣(疲憊)

久懣(患病)成醫

(九)察

11案察

小篆隸書楷書

“察”是形聲字,小篆從部(表示覆蓋),祭聲(古音相近)。表示仔細觀察。

r字義例釋】

①觀察,細看

例:微零公子,公子顏色愈和。(《魏公子列傳》)

②考察,考查,調查

例:當零亂何自起?(《兼愛》)

③了解,弄清楚

例:小大之獄,雖不能聚,必以情。(《曹劌論戰》)

④精明

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搴則無徒。(《漢書?東方朔傳》)

⑤考察后予以推薦

例:前太守臣逵希臣孝廉。(《陳情表》)

⑥理解

例:終必不蒙見黎。(《答司馬諫議書》)

⑦潔凈的樣子

例:以身之察察。(《屈原列傳》)

r識記方法】“察”的本義為“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

“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把人了解清楚了,才能向上級“推薦”。

r成語助記】察(觀察)言觀色明搴(看清楚)秋毫

冢明察)己知人

(十)朝

^朝朝

金文小篆隸書楷書

“朝”是會意字,金文左邊像日在草中,右邊像水流,合起來指潮水按時漲落。“潮”的本

字。后引申表示早晨。

r字義例釋】

①zhio早晨

例:陷辭白帝彩云間。(《早發白帝城》)

②chdo

a.朝廷

例:逮奉圣耶,沐浴清化。(《陳情表》)

b.朝見,上朝

例:相如每啰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

c.接受朝見,使……朝見

例: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啰同列,百有余年矣。(《過秦論》)

d.朝代,王朝

例:南司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春》)

【識記方法】“朝”的本義為“早晨”,讀“zhio”。古代臣子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

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其使動義即為“使……朝見”。

r成語助記】期(早晨)聞夕死期(早晨)歌夜弦班師回朝(朝廷)改期(朝代)換代百鳥期

(朝見)鳳

(十一)曾

詹曹曾曾

金文小篆隸書楷書

“曾”是象形字,金文下邊像古代一種蒸飯的器皿,上邊像蒸汽冒出,合起來指古代一種做

飯用的器具,即“甑”的本字。后借用來表示曾經。

r字義例釋】

①c6ng

a.曾經

例:尋常巷陌,人道寄奴胃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b.同“層”,重疊

例:蕩胸生胃云。(《望岳》)

②zEng

a.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

例:禹之胃大父昌意及父鰥皆不得在帝位。(《夏本紀》)

b.同“增”,增加

例:所以動心忍性,胃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C.兄

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賦》)

r識記方法】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后借為“增”義。虛化為“曾經”。

r成語助記】■(曾經)經滄海周(曾經)幾何時

(十二)乘

4豪乘乘

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

“乘”是會意字,甲骨文上邊是“大”字,像人,下邊是“木”字,像樹木。合起來指人攀

上樹木。表示登、升。

【字義例釋】

①讀sheng

a.量詞,一車四馬為“乘”

例:致萬零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b.“四”的代稱

例:以棗韋先,牛十二犒師。(《骰之戰》)

②讀cheng

a.駕車,坐車

例:獨與邁棗小舟。(《石鐘山記》)

b.冒著

例:自京師牛風雪。(《登泰山記》)

c.趁著,憑借

例:因利零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d.登上

例:希彼境垣,以望復關。(《詩經?氓》)

e.順應

例:聊棗化以歸盡。(《歸去來兮辭》)

r識記方法】“乘”的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一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乘車”

必先“登”車,故有此義。上了車,人與車相連,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

借”。作名詞時指“兵車”,后又作量詞以計算車馬,一“乘”計有一車四馬,故又有“四”

之義。

r成語助記】乘(趁)人之危黍(乘坐)堅策肥手(乘坐)龍快婿衣輕乘(駕馭)肥有機可乘

(趁)

因利平(依靠)便千黍(兵車)萬騎

(十三)誠

小篆隸書繁體楷書簡體楷書

“誠”字本來寫作,是形聲字,小篆從“言”部(即t),成聲。表示言語真誠。

r字義例釋】

①誠心,真誠

例:意做而后心正。(《大學之道》)

②實在,的確

例:戰敗而亡,城不得已。(《六國論》)

③表假設,果真,如果

例:城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諫太宗十思疏》)

r識記方法】“誠”的本義是“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一步虛化為副詞

“實在,的確”“果真”及連詞“假如,如果”等。

r成語助記】調(確實)惶誠恐開誠(誠心)布公精誠(誠心)所至,金石為開心悅誠(真心)

(十四)除

照除除

小篆隸書楷書

“除”是形聲字,小篆從“阜”部[即B(在左)],余聲(韻母相同)。表示臺階。

r字義例釋】

①臺階

例:扶輦下除,觸柱折轅。(《蘇武傳》)

②授予官職

例:尋蒙國恩,險臣洗馬。(《陳情表》)

③整修,整治

例:即用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④清除,廢除,除掉

例: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⑤流逝,過去

例:爆竹聲中一歲除。(《元日》)

r識記方法】“除”的本義為“臺階”,又特指“宮殿上的臺階”。“任命、授職”正是在

“宮殿上的臺階”下進行的。“臺階”要經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

“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r成語助記】御清除升日布新斬草除(除掉)根興利除(除去)弊安良除(鏟除)暴

(十五)辭

fi解辭高辛辭

金文小篆隸書繁體楷書簡體楷書

“辭”字本來寫作“搟”,是形聲字,金文從“置”(表示治理),司聲(聲母相近,韻母相同)。

表示打官司時雙方的訴訟,后引申為“言辭”。

t字義例釋】

①言辭,文辭

例:其文約,其簟微,其志潔,其行廉。(《屈原列傳》)

引申義:借口

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簟。(《季氏將伐顓臾》)

②告別,辭別

例:何孽為?(《鴻門宴》)

③推辭,辭去,辭謝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簟!(《鴻門宴》)

引申義:計較

例: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簟小讓。(《鴻門宴》)

④婉言道歉

例:秦王恐其破璧,乃殍謝。(《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口供,供詞

例:單于使衛律召武受簟。(《蘇武傳》)

⑥文體的一種

例:《楚簟》《歸去來兮孽》

r識記方法】“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

“口供”引申為一般的“話、言辭”。既是“話”,一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

一種則可能因為“言之成文”而成為富有文采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為“一種文體”(如

《楚辭》)o

r成語助記】欲加之罪,何患無蔣(借口)群(文詞)微旨遠義不容群(推托)奉蔣(命令)伐

罪不幫(辭別)而別

(十六)從

和徒從

甲骨文隸書楷書

“從”是會意字,甲骨文為一前一后兩個“人”字,像兩人前后相隨。表示跟從、跟隨。

【字義例釋】

①讀cong

a.跟隨,隨從

例:惑而不/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活用:使……跟從

例:沛公旦日多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b.聽從,順從

例:臣?其計。(《廉頗藺相如列傳》)

c.參加,參與,從事

例: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

d.追趕

例:佯北勿多。(《孫子兵法?軍爭》)

e.自,由

例:如此道至吾軍。(《鴻門宴》)

f.堂房親屬

例:廣小弟李蔡亦為郎。(《李將軍列傳》)

②讀zong

同“縱”,合縱

例:于是多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r識記方法】“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追趕”

正是緊緊“跟隨”敵人的形象說法。“隨從”乃是較親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親的人”即

“堂房親屬”也是順理成章。

r成語助記】叢(順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叢(跟隨)一而終力不久(由)心棄筆叢(參與)戎

(十七)殆

叔殆殆

小篆隸書楷書

“殆”是形聲字,小篆從“歹”部,臺聲(聲母相近,韻母相同)。表示危險。

r字義例釋】

①危險

例:知己知彼,百戰不學。(《孫子?謀攻》)

②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學。(《論語?為政》)

③接近,幾乎,差不多

例:且燕趙處秦革滅冷盡之際。(《六國論》)

④大概,恐怕

例:軒凡四遭火,得不焚,吊有神護者。(《項脊軒志》)

r識記方法】“殆”的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意思有著因果關系。后

又虛化為表猜測的副詞。

r成語助記】百戰不希(危險)車手(困乏)馬煩知止不陽(危險)陽(幾乎)無孑遺(川

(十八)當

由富富當

小篆隸書繁體楷書簡體楷書

“當”字本來寫作“富”,是形聲字,小篆從“田”部,尚聲(韻母相同)。表示兩塊田地的

土質、面積或地理位置不分上下。后引申為“相當”。

r字義例釋】

①ddng

a.對著,向著

引申義:遮擋

例: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寺南日。(《項脊軒志》)

b.抵御,抵擋

例: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

c.占據,把守

例:一夫事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d.承擔,擔當

例:當侍東宮。(《陳情表》)

e.主持、執掌

例:北邀晉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

f.判決,判罪

例: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言死。(《蘇武傳》)

g.表示時間:值,在,正在

例:言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h.承擔

例:當侍東宮。(《陳情表》)

i.必定,一定

例: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

j.應當,理當

例: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鍵。(《廉頗藺相如列傳》)

k,同“倘”,假使,如果

例: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1.同“嘗”,嘗試

例:考察亂何自起?(《兼愛》)

②ddng

a.作為,當作

例:安步以當車。(《戰國策》)

b.抵押

例: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傳》)

r識記方法】“當”的本義是“面對、對著”。“阻擋”當然要“面對”,對著某個時候某

個地方自然就是“處在某個時候和某個地方”。由互相“面對”引申出勢力“相當”。由“相

當”引申出“適合、適當”等義。

r成語助記】門當(對等)戶對獨肖(掌管)一面當(面對著)機立斷當(當前)務之急

當(擔任)之無愧老當(應當)益壯首當(承當)其沖安步當(當作)車豺狼當(處在)道

長歌當(當作)哭當(應該)仁不讓

(十九)道

舉能道道

金文小篆隸書楷書

“道”是會意字,金文兩邊合起來是“行”字,表示道路,中間是“首”字,表示領頭。合

起來指領路。“導”的本字,表示引路、領路。

r字義例釋】

①路,道路

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

②取道,經過

例: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③道義,王道

例: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④思想,學說

例: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過秦論》)

⑤道理,規律

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⑥風尚

例: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

⑦志向

例:通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

⑧途徑,方法

例: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過秦論》)

⑨同“導”,引導,疏導

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離騷》)

⑩說,議論

例:人通是,三國周郎赤壁。(《念奴嬌?赤壁懷古》)

r識記方法】“道”的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人到某地,故有“引導”之義

(后寫作“導”)。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

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律”。道理和規律需要“述說”,而后成為“思想,

學說”。

r成語助記】道(道路)聽途說道(道路)不拾遺志同道(思想,主張)合文以載道(道理)

安貧樂道(思想,主張)津津樂道(講,談論)古道(風尚)熱腸

(二十)得

小猾得得

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

“得”是會意字,甲骨文上邊是“同”字(即貝),表示錢財,下邊是“又”字,像人手。合

起來指手持錢財。表示取得、獲得。

r字義例釋】

①能夠,可以

例: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②取得,獲得,得到

例:積善成德,而神明自信。(《勸學》)

③對,正確

例:此言得之。(《六國論》)

④收獲

例: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禪山記》)

⑤實現

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諫太宗十思疏》)

⑥得意,滿足

例:當其欣于所遇,暫信于己。(《蘭亭集序》)

⑦應該

例: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⑧處事合宜

例:慮而后能信。(《大學之道》)

⑨同“德"

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r識記方法】“得”的本義是“得到”。“得到”就有“收獲”,也說明“能做到”“實現”

目標,此外還可表達“事情做對了,正確”的意思。由“正確”義引申出“得當、合適”,

進一步虛化為“應該”。

r成語助記】得(能,能夠)過且過得(得到)不償失怡然自得(滿足)得(得到)寸進尺得

(得到)隴望蜀

一彳號(收獲,心得)之見得(得到)魚忘筌心安理得(適合)

(二十一)度

宵度度

小篆隸書楷書

“度”是形聲字,小篆從“又”部,庶(省略小)聲(韻母相同)。指用手、手臂測量長度。表示

測量長短。

r字義例釋】

①讀du

a.計量長短的標準,尺度

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庫。”反歸取之。(《韓非子?鄭人買履》)

b.限度

例: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息。(《諫太宗十思疏》)

c.度量,有氣度

例: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高祖本紀》)

d.法度,制度

例:內立法庫,務耕織。(《過秦論》)

e.情況

例:皇覽揆余初盡兮。(《離騷》)

f.計劃

例: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凄。(《答司馬諫議書》)

g.譜寫

例: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盡此曲。(《揚州慢》)

h.越過

例:春風不用玉門關。(《涼州詞》)

i.次、回

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

②讀duo

a.估計,揣測

例:盡義而后動。(《答司馬諫議書》)

b.測量,比較

例: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息長藜大。(《過秦論》)

r識記方法】“度”的本義是“量長短”,引申出“計算”和“量長短的標準”之義。由“計

算”引申為“推測”,由“標準”則引申出“尺度”,進一步引申出“法度,制度”。

r成語助記】審時廖(估量)勢風度(氣度)翩翩揮霍無序(限度)度(測量)長繁大暗度

(過去)陳倉

廖(度過)日如年金針度(傳授)人置之度(思考)外

(二十二)非

外炎非非

金文小篆隸書楷書

“非”是象形字,金文像兩翅相背。表示違背、相反。

r字義例釋】

①形容詞,不對的,錯誤的

例: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牛。(《歸去來兮辭》)

②動詞

a.譏評,責難,認為不對

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陟之而不加沮。(《逍遙游》)

b.用在判斷句中,相當于“不是”

例:人陟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③副詞

a.不

例:臣之辛苦,個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陳情表》)

b.沒有

例:登高而招,臂毛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

r識記方法】“非”的本義是“不對的,不合理的”。作動詞時即“認為不對”。詞義是否

定的,故而虛化為否定副詞。

r成語助記】大是大非(錯誤)非(不是)親非故人非(不是)圣賢,孰能無過文過飾非(錯誤)

物是人非(不是)是古非(否定)今無可厚非(非難,指責)

(二十三)復

夕糠*復*復復

甲骨文小篆隸書繁體楷書簡體楷書

“復”是形聲字,甲骨文從“攵”部,昌(fd)聲。后來寫作,表示回來、返回。

喉根.福.復

小篆隸書繁體楷書簡體楷書

“復”字又是字的簡化字,音filo是形聲字,小篆從“衣”部(即未),復聲。

表示有里有面的雙層衣服,夾衣。后引申為“多層的、繁復的”。

r字義例釋】

①重復

例:山重水復疑無路。(《游山西村》)

②返回

例:至今九年而不&。(《九章?哀郢》)

③恢復

例:嗚呼!師道之不息可知矣!(《師說》)

④回答,回復

例:便復在旦夕。(《孔雀東南飛》)

⑤雙層的,夾層的

例:紅羅摹斗帳,四角垂香囊。(《孔雀東南飛》)

⑥免除賦稅

例:沛幸得&,豐未卻(《高祖本紀》)

⑦彌補,補救

例:息眾人之所過。(《〈老子〉四章》)

⑧再,又

例:明年,氫攻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r識記方法】“復”的本義是“回來”“返回”,故又引申出“回復”(話回來)、“報復”(行

為的回來)、“還原”(“返回”就是“回到原處”)。虛化為副詞即為“再,又”。

r成語助記】無往不復(返回)萬劫不復(恢復)周而復(又)始髀肉復(又)生故態復(又)

萌無以復(再加

(二十四)負

軍負負

小篆隸書楷書

“負”本來寫作“負”,是會意字,小篆上邊是“人”字,下邊是“同”字(即貝),表示錢

財。合起來指人有了錢財,生活就有了依靠。表示依仗、依靠。

r字義例釋】

①背

例:?而前驅。(《五代史伶官傳序》)

②擔負,承受

例:使々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阿房宮賦》)

③憑借,依仗

例:秦貪,W其強,以空言求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舍棄,違背

例:相如度秦王雖齋,決為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辜負,對不起

例:見犯乃死,重?國。(《蘇武傳》)

⑥失敗的一方

例:故不戰而強弱勝現已判矣。(《六國論》)

r識記方法】“負”的本義是“用背馱物”,故有“背、載”之義。抽象表達為“承擔”(如

“負債”)。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為“依仗、憑借”。古代“敗”用“北”

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敗”義。“失敗”了當然“對不起”自己或他人。

【成語助記】忘恩復(背棄)義忍辱負(擔負)重負(背負)荊請罪負(蒙受)屈含冤兔(依

恃,依仗)隅頑抗久耍(懷有)盛名披裘貝(背著)薪決一勝?(失敗)貝(背負)弩前驅不

卿辜負)眾望

(二十五)蓋

鬻K遂t蓋

小篆隸書繁體楷書簡體楷書

“蓋”本來寫作宣,是形聲字,小篆從“小中”部(即什),盍聲(古音相近)。表示用蘆葦或

茅草編的覆蓋物。

r字義例釋】

①讀gai

a.傘

例:今已亭亭如善矣。(《項脊軒志》)

b.器物的蓋子,車蓋

例:員徑八尺,合垂隆起。(《張衡傳》)

c.遮蓋

例:覆垂周密無際。(《張衡傳》)

d.超過,壓倒

例:力拔山兮氣垂世。(《項羽本紀》)

e.大概,因為

例:手失強援,不能獨完。(《六國論》)

屈平之作《離騷》,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

f.發語詞,用于句首,可以不譯

例:萋文王拘而演《周易》。(《報任安書》)

②讀ha同“盍”,怎么

例:技善至此乎?(《庖丁解牛》)

r識記方法】“蓋”原為茅草編織物,用來蓋屋或遮蔽身體,引申出“一般器物的蓋子和車

蓋”,作動詞時即為“遮蔽、掩蓋”,把別人“蓋”住自然就是“勝過、超過”別人。

r成語助記】垂(覆蓋)棺論定冠堇(車蓋)如云欲章(遮掩)彌彰羊(超過)世奇功

(二十六)故

黃故故

小篆隸書楷書

“故”是形聲字,小篆從“支”部,古聲。表示變故、事故。

【字義例釋】

①名詞

a.緣故,原因

例:且以一璧之”,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b.舊交

例:君安與項伯有莒?(《鴻門宴》)

②形容詞

a.舊有的,原來的

例:名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奴嬌?赤壁懷古》)

b.衰老

例: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琵琶行》)

③動詞,死亡

例:前以降及物”,凡隨武還者九人。(《蘇武傳》)

④副詞

a.故意,特意

例:”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b.過去,從前

例:軒東珍嘗為廚。(《項脊軒志》)

⑤連詞,所以

例:名木受繩則直。(《勸學》)

r識記方法】“故”有兩個基本含義:一為“緣故”,一為“舊的”。由“緣故”虛化為“所

以”和“故意,特意”(反問引申,故意即為無緣無故)等義。由“舊的”引申出“衰老”“故

人”“老友”等義。由“衰老”進一步引申出“死亡”之義。

r成語助記】平白無敢(緣故)故(故意)弄玄虛欲擒故(故意)縱不經世故(變故)非親非

政(舊交情,老朋友)一見如敢(舊交情,老朋友)革故(舊的)鼎新

(二十七)顧

小篆隸書繁體楷書簡體楷書

“顧”本來寫作,是形聲字,小篆從“直”部(即頁),雇聲(古音相近)。表示回頭看。

r字義例釋】

①看,回頭看,四周看

例:尊視無可置者。(《項脊軒志》)

②顧念,顧及,思念

例:汝為人臣子,不麴恩義。(《蘇武傳》)

大行不理細謹。(《鴻門宴》)

③看望,拜訪

例:三尊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④但,只是

例:殮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促織》)

⑤表反問,反而,難道

例:人之立志,尊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識記方法】“顧”的本義是“回頭,回頭看”,既然“回頭看”,肯定要有所“顧念,顧

及”,由“看”自然引申出“看望”“訪問”“拜訪”等義。后虛化為“只是”“反而”等

義。

【成語助記】顧(顧及)此失彼顧(看)名思義顧(看)盼生姿顧(回頭看)影自憐三顧(拜訪)

茅廬

奮不顧(顧慮)身

(二十八)固

固固固

小篆隸書楷書

“固”是形聲字,小篆從“口”部,古聲。表示城郭、關塞堅固。

【字義例釋】

①地勢險要(形容詞)

例:秦孝公據靖函之鳥。(《過秦論》)

②堅固,牢固

例:根不停而求木之長。(《諫太宗十思疏》)

活用為使用動法,使……堅固

例: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因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③鞏固,安定

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公孫丑下》)

④堅持,堅決

例: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耳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頑固,固執

例:獨夫之心,日益驕鳥。(《阿房宮賦》)

⑥原來,本來

例:陽一世之雄也。(《赤壁賦》)

⑦確實,實在

例:斯鳥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記》)

【識記方法】“固”的本義是“城墻堅固”。城墻堅固自然就能“堅持”不敗,進一步引申

出“頑固”之義。堅固有“難以改變、一直這樣”的內涵,故又虛化出副詞“本來、原來、

當然”等義。

【成語助記】耿城墻堅固)若金湯根深蒂葉堅固)

事有必至,理有困(本來)然圉(使……堅固)壁清野

君子耿堅守)窮

(二十九)歸

Q題息帚是帚歸

甲骨文小篆隸書繁體楷書簡體楷書

“歸”是形聲字,甲骨文右邊是“嫦”字(即婦,省去“女”),左邊是“自"(dui)字,表聲(韻

母相同)。后來又加形旁“止”(“趾”的本字,像人腳),寫作“IT'。表示女子出嫁。

【字義例釋】

①女子出嫁

例:后五年,吾妻來用。(《項脊軒志》)

②復合詞,“歸寧”,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

例:吾妻用宇。(《項脊軒志》)

③返回

例:詠而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④歸附

例:而皆背晉以下梁。(《五代史伶官傳序》)

⑤歸還

例:臣請完璧用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稱贊,稱許

例:一日克己復禮,天下用仁焉。(《〈論語〉十二章》)

【識記方法】“歸”的本義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個家,故有“回

家”“回國”之義,也即“歸附、附屬”于夫家了。

【成語助記】陽(回家)心似箭返璞歸(返回)真物歸(歸還)原主解甲歸(回家)田完璧歸

(送還)趙

賓至如歸(回到家中)鏤羽而歸(返回)眾望所歸(歸向)

(三十)國

閾國)國)國

小篆隸書繁體楷書簡體楷書

“國”本來寫作“翦,,是形聲字,小篆從“口”部,或聲(聲母相近,韻母相同)。表示國

家。

【字義例釋】

①國家

例:目破山河在。(《春望》)

②諸侯國,封國

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六國論》)

兵罷戲下,諸侯各就烏。(《高祖本紀》)

③國都,京城

例:登斯樓也,則有去目懷鄉。(《岳陽樓記》)

④有時活用為動詞,建國都

例:卜居焉,目吉,遂國之。(《魯周公世家》)

【識記方法】古代的“國”本義是“國都、首都”的意思。“國都”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所

以又引申出“國家”的意義,并成為后來的主要意義。

【成語助記】安邦定國(國家)國(國家)破家亡國(國家)泰民安經國(國家)之才天府之

國(地區)共商國(國家)是周游列國(諸侯國)

(三H~一)過

粉謾謾過

小篆隸書繁體楷書簡體楷書

“過”本來寫作“謾”,是形聲字,小篆從“篷”部(即i_),明gu6)聲(古音相近)。表示走過、

經過。

【字義例釋】

①過錯,過失

例:是寡人之生也。(《燭之武退秦師》)

②責備

例:聞大王有意督苧之。(《鴻門宴》)

③經過,至U,往

例:人往,從軒前過。(《項脊軒志》)

④拜訪

例: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車騎苧之。(《魏公子列傳》)

⑤超過

例:子卿不欲降,何以苧陵?(《蘇武傳》)

⑥過分,過于

例: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注蒙拔擢。(《陳情表》)

【識記方法】“過”的本義是“走過、經過”。“走過”別人自然就是“超過”了別人,做

事“超過”太多會變成“過分”,物極必反,事情做得“過分”就容易出現“過錯”,出現

“過錯”當然就會被“責備”。

【成語助記】①(過分)猶不及.(從這兒到那兒)江之鯽文可(過錯)飾非白駒可(跑過)隙

矯枉過(超過)正秋風過(吹過)耳閉門思.(過失)聞.(責備)則喜

(三十二)恨

眼恨恨

小篆隸書楷書

“恨”是形聲字,小篆從“心”部(即I),艮(g6n)聲(聲母相近,韻母相同)。表示遺憾、不滿

忌、O

【字義例釋】

①遺憾,后悔,不滿意

例:子為父死,無所怪。(《蘇武傳》)

②怨恨,仇恨

例:商女不知亡國恨。(《泊秦淮》)

說明:“恨”在秦以前只有①義,到漢以后才有②義且很少用,多見于詩詞。

【識記方法】“恨”的本義是“感到遺憾”,程度加深即可推出“怨恨”之義。

【成語助記】相見偎(遺憾)晚吞聲飲恨(抱恨)一失足成千古偎(遺憾)新仇舊恨(怨恨)

恨(埋怨)鐵不成鋼

(三十三)胡

劭胡胡

小篆隸書楷書

“胡”字始見于戰國時期文字,本義為牛脖子下的垂肉,引申泛指獸脖子下的垂肉。獸胡垂

在頭頸下,上面多長著毛,引申指胡子。唐代以后,又引申指任意地,隨意地。也泛指中國

古代西部、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

【字義例釋】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數民族,秦漢時多指匈奴

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

②疑問代詞,什么,為什么

例:為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田園將蕪般不歸?(《歸去來兮辭》)

【識記方法】“胡”,原指“獸頷下垂著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帶少數民族多吃獸

肉,故又稱匈奴、西北各民族為“胡”。后又借為疑問代詞“什么,為什么”。

【成語助記】期(西北各民族)服騎射伊于南(何,哪)底用(胡亂)作非為

(三十四)患

墨患患

小篆隸書楷書

“患”是形聲字,小篆從“心”部,丹(gudn)聲(聲母相近,韻母相同)。表示憂慮、擔心。

【字義例釋】

①擔憂,憂慮

例:惠王事之。(《屈原列傳》)

引申義:厭惡

例:亭長妻卓之。(《淮陰侯列傳》)

②禍患,災禍

例:有備無辱

【識記方法】“患”的本義是“擔心、發愁”(患,由“串”和“心”組成,一串串的“心”,

說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發愁的事)。引申出“憂患、麻煩”。

【成語助記】審(擔憂)得患失內憂外事(憂患)事(憂患)難之交防審(災禍)未然

(三十五)或

q或或或

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

“或”是會意字,甲骨文左邊是“口”字,表示疆域,右邊是“戈”字,合起來指拿起武器

保衛國土。“或”“閾”(即國)古同為一字,后“或”字借用來表示“或者”等義。

【字義例釋】

①有的(人/事)

例:幸師焉,再不焉。(《師說》)

②有時

例:率憑幾學書。(《項脊軒志》)

③或許

例: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④如果

例:所守幸匪親,化為狼與豺。(《蜀道難》)

⑤通“惑”,迷惑

例:軍亡導,W失道。(《李將軍列傳》)

【識記方法】“或”有兩個基本義:有人,有的人;或許,也許。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

只有一部分的“有的”的意義。

【成語助記】多言更(有的)中容或(或許)有之智者千慮,更(有時)有一失

(三十六)疾

次隔疾疾

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

“疾”是會意字,甲骨文上邊是“大”字,像人的正面,下邊是“矢”字,像箭。合起來指

人被箭射中。表示傷病。

【字義例釋】

①名詞

a.疾病,指常病、輕病

例:夙嬰養病。(《陳情表》)

b.痛苦,疾苦

例:落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

②動詞

a.痛心,痛恨

例:嘗問天下所用惡者。(《張衡傳》)

b.同“嫉”,妒忌

例: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港下。(《荀子?不茍》)

③形容詞

a.快,迅猛,猛烈

例:順風而呼,聲非加事也。(《勸學》)

b.銳利

例:草枯鷹眼葦,雪盡馬蹄輕。(《觀獵》)

【識記方法】“疾”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個人腋下中箭的樣子,故本義為“中箭受傷”(此義消

失)。后引申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會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厭惡”。

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義。

【成語助記】積勞成稱(疾病)大聲疾(快)呼痛心殊(痛苦)首族(疼痛)首蹙額諱醫(疾病)

忌醫稱(厭惡)惡如仇奮筆速(快速)書銜枚賽(快)走

(三十七)及

[有及及

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

“及”是會意字,甲骨文上邊是“人”字,下邊是“又”字,像人手。合起來指手從后面抓

住人。表示趕上。

【字義例釋】

①追上,趕得上,比得上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多。(《師說》)

②到,到達

例:微夫人之力不與此。(《燭之武退秦師》)

③接近,涉及

例:予之多于死者,不知其幾矣!(《指南錄后序》)

④等到

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過秦論》)

⑤介詞,趁著

例:愿與未填溝壑而托之。(《觸龍說趙太后》)

⑥連詞,和、與

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左右。(《廉頗藺相如列傳》)

【識記方法】“及”的本義是“趕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達到”等義。由“達到”

引申出“趁著(那個時候)”“涉及”等義,再虛化為連詞“和、與”。

【成語助記】望塵莫及(追趕上)鞭長莫及(到)及(趁著)時行樂迫不及(來得及)待言不

區(涉及墳

過猶不事(趕得上)愛屋或(涉及)烏城門失火,殃及(連累)池魚

(三十八)即

氯熙即即

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

“即”是會意字,甲骨文左邊是“包”字,像容器中盛滿食物,右邊是“卜’字,像人跪坐。

合起來指人在就餐,后引申為“靠近、立即”。

【字義例釋】

①走近,靠近

例:匪來貿絲,來照我謀。(《詩經?氓》)

②登上(帝位)

例:昭帝艮尸位。(《蘇武傳》)

③立即

例:項伯艮尸入見沛公。(《鴻門宴》)

④則,就,就是

例:欲勿予,吁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世今之彳累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

⑤即使,縱使

例:呼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織》)

⑥當,就在

例:項王子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識記方法】“即”的本義是“走近、靠近”,引申為“立即、馬上、就”等義。“走近”

高處就是“登上”之義了。

【成語助記】若即(走近)若離即(根據)事窮理稍縱即(就)逝一拍即(就)合招之即(就)

來,揮之即去

(三十九)既

電防既既

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

“既”是會意字,甲骨文左邊是“包”字,像容器中盛滿食物,右邊像人張大了嘴巴。合起

來指人吃完飯回頭在打飽嗝。表示就餐完畢,引申為“完畢”。

【字義例釋】

①盡,完了,終了

例:言未呼,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進學解》)

②已經,……以后

例:相如呼歸。(《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既然

例:呼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辭》)

④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與“既……又……”相同

例:即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燭之武退秦師》)

⑤復合詞,“既而”,不久

例:即而將訴于舅姑。(《柳毅傳》)

【識記方法】“既”的本義是“盡、完”,由此引申出“已經、既然”等義。

【成語助記】珞(已經)往不咎一如朝(從前)往一言助(已經)出,駟馬難追

(四十)假

解假假

小篆隸書楷書

“假”是形聲字,小篆從“人"部伊"),段(jid)聲。表示依靠、憑借。

【字義例釋】

①讀談

a.借,憑借

例:解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b.給予

例:漢人未可修大兵權(《譚嗣同》)

c.與“真”相反,不真

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聊齋志異?狼》)

d.假如,如果

例: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長亭送別》)

e.非正式的、代理的

例: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便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蘇武傳》)

f.復合詞,“假借”,寬容原諒

例:愿大王少假借之。(《荊軻刺秦王》)

②讀小,假期

例:十旬休修,勝友如云。(《滕王閣序》)

【識記方法】“假”的本義是“借”。“借”就是“給”,故有“給予”之義。借來東西(比

如錢)當然就有了“憑借”。借來的東西不是真的屬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

進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