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課標要求:(1)了解明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措施,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2)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一)明朝的建立與統一(1)1351年,元朝爆發農民起義,起義迅速波及全國大部分地區。起義將領朱元璋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區。(2)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3)同年,明軍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明朝的建立與統一形勢圖明太祖朱元璋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如何治理新興的明王朝?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達陰山西至新疆哈密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南海諸島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設內閣制度宦官專權自主學習:P71-72明朝的政治制度發生了哪些變化?三公九卿設宰相中外朝抑宰相秦三省六部眾宰相二府三司限宰相中書省相權擴張漢唐宋元朱元璋為什么要廢丞相?朱元璋在14世紀成為中國的國君。其既從極為卑微的地位而登九五之尊,他也只有大刀闊斧地行事。——黃仁宇《中國大歷史》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廢除宰相制度材料二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
——《明太祖實錄》材料一: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皇明祖訓·祖訓首章》問題1:請根據上述材料,歸納明初廢除宰相的原因。(1)原因:歷史原因:吸取歷朝丞相權勢過大的教訓;元朝教訓:元朝丞相權勢過重,威脅皇權,導致社會動蕩;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一).廢除宰相制度材料三:明初沿用元制,后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掌一省民政、賦稅;另置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別掌一省之刑獄和軍事,合稱三司。三司不相統屬,各自直隸中央,聽命于皇帝,地方行政權自此一分為三。
現實原因:廢行省設三司,宰相權勢擴大問題1:請根據上述材料,歸納明初廢除宰相的原因。(1)原因:材料四:胡惟庸(?一1380),安徽定遠人,明初開國功臣。洪武皇帝在位期間任宰相一職,擅自決定官員的升降,而且呈給皇帝的奏章要經過他的審查,凡對他不利的,一律不予上呈。1380年,胡惟庸被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罪誅殺,牽連被殺的官員貴族達3萬余人,史稱“胡獄”。進而廢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專權,對皇權構成威脅;根本原因:加強皇權,強化君主專制
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明太祖《皇明祖訓》
此后,明清兩代再無宰相。
君權和相權之爭以君主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材料1:宰相制度的廢除,改變了長期以來君主通過丞相管理國家的歷史。此后君主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同時也說明持續千年的君相之爭的結果是君權兼并相權,君權取得了完全勝利。這樣皇帝集皇權與相權于一身,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材料2:明代自永樂帝后,宦官權勢開始增強。皇帝為強化權力,通過宦官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控制。明代的特務機構,有部分是由宦官控制的;宦官還控制著一些經濟部分;宦官通過充任監軍等。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的大宦官。①皇帝集皇權和相權于一身,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②為明代中后期宦官專權、外戚干政埋下了禍根(2)影響:問題2:請根據材料,分析明初宰相廢除后出現了什么問題?明朝的統治者如何解決?③皇帝政務繁多,負擔加重、效率低下,易造成決策失誤(2)影響:問題2:請根據材料,分析明初宰相廢除后出現了什么問題?明朝的統治者如何解決?材料3: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朱元璋材料4:據統計,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處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無法處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無輔臣”。材料5:中國古代傳統的政治觀念,宰相制度是“賢人政治”的體現,可以適度彌補君主世襲帶來的一些弊病。廢除宰相之后,官僚機構對皇權的調節機能大為削弱,政治正常運作受到嚴重影響。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元明清卷》④
官僚機構對皇權的調節機能大為削弱。2、設內閣(明成祖)(1)原因:廢除丞相后,皇帝政務繁忙。(2)形成和發展:時間發
展地
位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侍從顧問,很少參決政事奠定基礎明成祖選拔文官到文淵閣值班,開始參與機密事務決策正式確立明宣宗內閣大學士有票擬權,對奏章擬出處理意見有所發展明神宗內閣首輔被比喻為宰相,“部權盡歸內閣”達到全盛(3)權力運作:皇
帝票
擬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批
紅施行部分奏章內閣墨筆擬出處理意見大臣意見票擬批紅上書轉發票擬批紅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學士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4)性質: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無權決策;(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職位,而是來自皇帝的支持與信任。)(二)設內閣(明成祖)材料一
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二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
——周谷城:《中國政治史》材料二
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賈禍。臣備員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斷,分毫不敢欺負。部務盡聽主者,分毫不敢與聞。——《明神宗實錄》材料三
以明代的內閣大學士比擬宰相,是當時和后世的習慣說法,某人出任大學士,即有“入閣拜相”之稱。而黃宗羲指出,內閣只相當于皇帝的秘書,不能與宰相等同。——馮天瑜:《試論<明夷待訪錄>政治理念的“現代性”》問題3: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明朝內閣與前朝宰相異同?宰相制內閣制相同不同地位(權力來源)職能權力任免對皇權作用職能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最高行政機構,法定;制度賦權政務咨詢機構,非法定;皇帝信任議政權,決策權,執行權票擬權,無決策權一定程度制約皇權無法制約皇權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通過規定程序直接由皇帝意愿決定3、中央官制的異化:官宦專權(2)表現:①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②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特務機構)。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1)原因:皇帝防范內閣權重,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部分皇帝怠于政事。歷史概念:
司禮監
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提督太監掌督理皇城內一切禮儀、刑名及管理當差、聽事各役。司禮監還控制著東廠、西廠、錦衣衛等機構。其職則是掌管侍衛、緝捕、刑獄之事。
皇帝信任內閣時,內閣權重,出現首輔專權。
皇帝信任宦官時,司禮監權重,出現宦官專權。
無論閣臣當政還是宦官弄權,其權力本質只是皇權的延伸,實質上都是專制皇權不斷強化的產物。(3)本質:(4)影響:
宦官集團勾結官員、魚肉百姓,搜刮民脂,政治日益黑暗,激化社會矛盾,引發民變。【溫故知新】:1、發展趨勢: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即君主專制不斷強化2、限制相權主要措施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朝代措施影響秦漢隋唐宋明初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宰相制度正式確立“中朝”決策機構建立宰相制度的重大調整三省六部制度的建立、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參知政事、樞密院、三司將相權一分為三宰相制度的衰落廢除宰相,權分六部宰相制度正式被廢皇權的異變:(1)外戚干政: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如漢朝;(2)宦官專權:宦官專權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3)權臣專政:權臣,指有權勢之臣,權臣身份有:當朝宗室、將帥、
宰輔、外戚乃至宦官。如西漢的霍光、東漢的曹操,明代張居正等.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4、地方行政:廢行省,設三司,加強中央集權布政司(行政)皇帝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按察司(監察)都指揮司(軍政)三司分權互不統屬權歸中央(1)地方廢行省,三司分權:布政使司(行政)、按察使司(監察)、都指揮使司(軍政);(2)后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總攬一省之權,提高行政效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內閣(輔政)行中書省(監察)(軍政)布政司
都指揮司按察司
(行政)地方中央君主專制加強明代中央與地方權力機構示意圖司禮監(東廠、西廠、錦衣衛)三司分權,權歸中央時間早、次數多、規模大、范圍廣鄭和下西洋曾經......原因:1.經濟基礎:2.科技保障:3.政府支持:4.個人能力:思考1: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思考2: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明初國力雄厚,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最根本的)造船技術的發達,指南針的運用,地理知識的豐富明成祖的鼎力支持鄭和個人能力出眾。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西洋:指現在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印度洋及沿岸一帶金銀珠寶、瓷器、茶葉、絲綢等鑄錢、開井引水、種茶、紡織等技術中國鸚鵡、黑熊、黑猿、白鹿、獅子、麒麟(長頸鹿)西洋鄭和下西洋時間:目的:實質:1.海上交通——鄭和下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以武懾之。——《明史·鄭和傳》自然經濟下的貢賜貿易自1405年到1433年,鄭和前后下西洋達七次,訪問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達到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宣揚國威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朝貢貿易】(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止于馬關——1895《馬關條約》)含義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買”、“抽解”和“進奉”。對海舶輸入商貨中的禁榷品(禁止買賣的貨物),由政府全部收買;對非禁榷品,抽分收購一部分,其余許民間買賣。古代中國封建王朝與周邊及海外各國建立的、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官方使節往返,以禮物贈答的貿易方式。朝貢貿易是封貢體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產物。特點目的評價由官府控制、“厚往薄來”“倍償其價”。不在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揚國威,經濟上求購各種異域奇珍異寶特產,以滿足統治者對奢侈品的需求。(1)增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2)不計經濟效益賞賜貿易違背經濟規律,給政府財政造成巨大負擔,后因國力衰退而中止【知識深化】朝貢貿易時間:自1405年到1433年,鄭和前后下西洋達七次,訪問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達到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宣揚國威)實質:影響:1.海上交通——鄭和下西洋自然經濟下的貢賜貿易(鄭和下西洋)航線之長、航程之遠、持續時間之久,在當時世界上無人可以與之比肩……他的船隊規模之大,船舶字巨,航海技術之精良,在當時世界上是無出其右。—樊樹志《國史十六講》鄭和的出使遠航,在古代中國對外關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見的壯舉,它增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白壽彝(明朝官員劉大夏曾說)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于國家何益?——《殊域周咨錄》積極性:局限性:①是世界歷史上空前規模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②增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③勞民傷財: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因此后來未能持續。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鄭和下西洋后來......材料1:明朝奉行“厚往薄來”政策,對竭誠朝貢者“皆倍償其價”……(鄭和下西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計算)。”——《明史》材料2:16世紀中葉,隨著歐洲殖民主義“航海大發現”的擴展,葡萄牙人到達中國東南沿海一帶。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曬水浸貨物”為借口,通過向明朝官員行賄,獲準在澳門半島暫時居住。
1624年荷蘭入侵臺灣南部,先在安平建城設立軍事據點,逐漸擴大侵略范圍。1642年荷蘭在與西班牙軍隊的戰斗中獲勝,迅速擴張侵略范圍,勢力擴張到臺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帶……中方:財政不濟,未能持續,錯失與世界接軌的機會。西方: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積累原始資本,發展資本主義。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鄭和之后,再無鄭和。——梁啟超背景:
①元末,日本海盜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倭寇”。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厲禁止海外貿易。③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出沒沿海,造成巨大破壞。2.戚繼光抗倭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探究思考】分析明朝倭寇猖獗的原因倭寇由于合法的海外貿易遭到禁止,不得不從事海上走私貿易,這樣一些中國商人是后期倭寇的主體。海禁政策斷絕了沿海漁民和從事外貿商人的生計,導致他們與倭寇相勾結,加劇了倭患。【倭寇】
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日本海盜日本海盜+中國海商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倭寇者,日本之海盜……自元初日本北條氏執政時代,迄明中葉豐臣氏當國時代,寇掠三百余年。沿海數千里,備受荼毒。——陳懋恒《明代倭寇考略》倭寇侵擾寸板不許下海,罷太倉黃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
——《明太祖實錄》實行海禁中外勾結,倭患嚴重背景:措施:結果:①元末,日本海盜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倭寇”。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厲禁止海外貿易。③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出沒沿海,造成巨大破壞。①在抗倭斗爭中,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②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①穩定東南沿海形勢;②朝廷逐漸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隆慶開關)1.戚繼光抗倭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戚繼光俞大猷隆慶開禁
明穆宗朱載垕即位時,面臨“四方之民竭矣,各處之庫藏空矣”的窘境,國家財政嚴重緊張。北部韃靼部落持續進犯,東南沿海倭寇之亂屢打不絕。內憂外患的局面使他認識到“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政策過于嚴厲對王朝統治并無好處。——夏秀瑞、孫玉琴《中國對外貿易史》
海禁政策
是指十四世紀時明朝政府對海事進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統稱。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加之明朝初期,以張士誠、方國珍為代表的反明勢力盤踞沿海島嶼,對明初政權構成威脅;
對此,洪武(朱元璋年號)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自明朝開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商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明永樂(朱棣年號)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而后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雖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大大阻礙了中外交流發展。隆慶年間明政府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海禁的解除為中外貿易與交流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海禁主要是對內的防范原因:①自元代開始,倭患日熾;②防范內外力量勾結的需要(客觀)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影響(根本)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明朝后期逐漸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限制的原因(1)倭患基本解決,沿海形勢逐漸穩定。(2)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的需要。(3)社會各階層要求開禁的呼聲越來越高。(4)解決財政危機的需要。新航路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活動頻繁西方殖民者入侵
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曬貨物等,并許諾繳納租金,“求于近處泊船”,經澳門守澳官王綽代為申請,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門。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臺,設官置署,筑室建房,進行移民,澳門逐步淪為西方殖民者第一塊在華殖民地。
——摘編自彭勇《明史》明廷允許葡萄牙租借澳門,是對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認識不足,而視北方民族為主要威脅,實行以防北方民族為主這一民族政策的結果。3、西方的侵擾16世紀中期(1553年),葡萄牙取得在濠鏡澳(今澳門)的居住權(1)背景:(2)表現: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①1553年,葡萄牙入侵濠鏡澳;澳門大三巴牌坊——西方文明進入中國的見證西班牙占荷蘭占16世紀臺灣形勢圖(中國地圖出版社)3、西方的侵擾1.天啟六年(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還侵占了我國臺灣北部。2.天啟四年(1624年)以后,荷蘭侵占臺灣南部。3.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蘭打敗了西班牙人,獨占了臺灣。荷蘭(紅毛鬼、紅夷)紅衣大炮(紅夷大炮)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表現:②荷蘭、西班牙侵占臺灣(1)背景:(2)表現:(3)影響:①西方殖民者的活動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中國沿海人民帶來了災難,也給明朝帶來了統治危機;②危機中的大明也開始了解西方。3、西方的侵擾新航路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活動頻繁①1553年,葡萄牙入侵濠鏡澳②荷蘭、西班牙侵占臺灣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明朝形勢圖(1433年)
1、明代對邊疆的管理蒙古族東北:女真族
西南:
烏斯藏(藏族)①為防御蒙古族,重新修筑長城。②瓦剌與明朝沖突:土木之變,俘虜明英宗。③韃靼:俺答汗與明朝和議,接受明朝冊封,恢復擴大貿易關系北方:①授封號(法王等)②設機構:設立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③任用藏族上層管理。①明朝管理:設立奴兒干都司②封授女真部落首領官號。影響:【探究思考】:明朝經略邊疆措施的特點及影響?特點:恩威并施;以夷治夷;因俗而治。①維持邊疆地區的穩定;②促進民族交融;③推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穩固,為清朝中國疆域
的最終形成奠定基礎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閱讀教材概括明朝處理與邊疆少數民族關系的措施。土木之變,是指發生于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也先兵敗被俘的事變。土木之變加劇了明朝的內部矛盾,大明朝至此由盛轉衰。明朝民族政策的總方針是:重點防御北方少數民族,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防線上,直接導致了對海防建設的忽視。在上述總方針的影響下,明朝統治者對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本質認識不足,以致對其侵略一再忍讓、姑息,最終釀成澳門被竊占的惡果。——摘編自劉祥學《從明朝中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葡萄牙殖民者竊占澳門得逞的原因》合作探究重視內陸邊防,忽視沿海邊防對比明朝經略邊防的措施,你有何發現?為什么統治者會如此經略邊防?發現:原因:傳統觀念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